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

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2 04:09:56

⑴ 供給側改革到底是要改什麼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改革目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宏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信號。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盪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
2、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閑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微觀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市場活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對市場主體干預得太多。因此,實現「微觀政策要活」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加快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基本思路,將該放的放下去,將該管的事管好,將該服務的服務到位,真正做到「放水養魚」,激活微觀經濟。
①增強經濟領域簡政放權力度:
簡政放權應避免各類部門「一刀切」,向經濟領域適度傾斜。另外,簡政放權應更加重視從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角度進行整體部署、全方位為企業松綁,避免各種抓大放小、抓實放虛、我抓他放等行為對改革紅利的抵消,切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②簡政放權應向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傾斜:
政府應該從兩個方面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
一是降門檻,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給小微企業更多的「出生證」;
二是優服務,在財政、金融、人員培訓、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小微企業傾斜,給小微企業適當地「喂點奶粉」,切實讓新注冊的800萬小微企業盡可能地活下來,並以此帶動「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③通過社會領域簡政放權降低市場准入門檻:
社會領域的簡政放權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齊頭並進。
一是要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的准入限制,鼓勵民間資本為政府「補位」,加大教育、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對社會領域的各種評比、達標、認證、收費事項進行全面評估,該保留或下放的進行保留或下放,其餘的則應盡可能取消,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切實降低市場門檻;
三是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積極性跟隨中央步伐進行簡政放權,為避免社會領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撐。
4、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程度地釋放改革的新紅利。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
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千千萬萬的改革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
5、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公共財政應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小型微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財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傾斜,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實行支持和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實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優惠政策;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加大支持自主創業力度;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優惠政策和就業服務,扶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就業。
②要努力推進重點、困難群體就業:
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群體就業工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繼續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加緊消除流動就業的制度壁壘,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
同時,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確保就業困難群體隨出現隨援助隨就業。推進各類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做好婦女就業工作。
③加強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業能力。要加強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技工院校示範校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和現代技工教育培養體系。重點支持急需緊缺行業技師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就業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健全完善社會化職業培訓網路。
二要提升就業服務能力。要加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全面實行就業失業登記身份證識別系統,建設城鄉人力資源基本資料庫。要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就業和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路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三要加強勞動者的保護措施建設。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推進企業改善勞動條件。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業與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質量。擴大集體合同制度覆蓋面,提高集體協商的實效性。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加大對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力度,全面推進「網格化、網路化」管理。全違法行為預防預警和多部門綜合治理機制,有效處置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特別是要努力實現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

⑵ 旅遊供給側改革產品有什麼特點

旅遊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旅遊業關聯度大,它帶動一百多個產業,涉及相關一百多個部門,不僅對民航、鐵路、公路、航運、交通起到作用,而且,對服務也起到很重要的拉動作用。不僅能夠拉動投資,也能拉動消費;不僅能富民,而且能富國。它的關聯度涉及面比較廣。另外,帶動性強,它可以帶動工業的結構性調整。現在人都跑到國外去買東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需求的個性化不足。因此,我們沒有適應不同人群群體來買,因此跑到日本,連尿布,說難聽點,連馬桶蓋、感冒葯、刮鬍子刀、計步器,這些都是很簡單、很普通的工業產品,因此它會帶動工業結構性改革。人們在城市待煩了,待悶了,想到農村。北京霧霾這么嚴重,現在霧霾不僅北京有,華北地區、西北地區、東南地區都有霧霾了,他需要換呼吸清新的空氣,因此需要向農村走。因此,農業對旅遊的結構性改革也非常重要,不僅觀光旅遊,而且度假旅遊都涉及到農業,而農業為旅遊做什麼?這是要改革的東西。還有商業,2014年從境外消費10000億,2015年在境外的購物12000億,如果說我們加上它的機票、食宿、游樂,加上其他的,不包括購物,我估計2014年有2萬億在境外消費。2015年也達到25000億,加在一起45000億。這45000億,如果和我們GDP乘出40%,可以拉動我們的經濟增長0.5%。經濟增長0.5%,2015年我們是6.9%,加上0.5%都到7.4%了,人們對經濟下行的心態就會一下子改變。所以,涉及方方面面的,結構性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⑶ 旅遊業供給側將要怎麼改

以滿足遊客需求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提供能夠滿足遊客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產品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來看大慶的旅遊發展,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個是休閑農業方面,大慶在這方面需要轉變觀念,深耕細做。
大慶需要做好的第二項工作是增加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我們去太湖,游完湖之後,就去游村落,那些村落都是很有文化內涵的。所以,我們大慶的旅遊企業,應該深入挖掘和整理景區的文化內涵。
大慶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營銷專家范海波在談到大慶旅遊供給側改革時認為,我們大慶缺乏一個統一的旅遊名片,我們能否用一個旅遊詞彙傳播這個城市?讓外地人一聽到這個詞就想到大慶?
第二個問題是,大慶旅遊投資有一個誤區,就是重資產,輕市場營銷。我們的旅遊企業都喜歡還沒有什麼客流的時候先建一堆房子,在硬體設施上捨得投資,沉澱了絕大多數的企業資金,一旦市場啟動不好,遊客上不來,這些企業就難以轉型了。
第三個問題是大慶旅遊應該重新定位整體營銷思路。大慶旅遊有三個優勢,首先,城市基礎設施較好;其次,本地人消費力不弱;最後,大慶氣候冬不冷夏不熱,特別適合夏季避暑,冬季養生。比如說我們的溫泉養生應該怎麼發展?我們整個城市應該是溫泉養生公寓,讓外地人來此逗留、短時間居住,甚至長期定居,養生。

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4)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擴展閱讀

近年來,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閑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⑸ 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通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眾層面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通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布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四)清理僵屍供給
「僵屍供給」來自於「僵屍企業」。清理僵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縱向上下游並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盤活呆滯供給
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不少呆滯供給、呆滯資產。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制定專門方案處理。一是要減少新增呆滯供給。建立文化領域負面清單制度,更新限制類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在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⑹ 楊安娣:「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但是,在如何看待旅遊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上,吉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楊安娣認為普遍都存在著一個認識誤區:隨著旅遊大眾化、全域化時代的到來,旅遊市場是「需大於供」,不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吉林省旅遊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宏觀報喜,微觀報憂,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與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產業規模迅速壯大與管理服務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集中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與供需錯配同時並存。一是旅遊經濟增速較快,但質量效益不高且發展不均衡。從全國看,吉林省旅遊經濟總量偏小;從全省看,區域結構嚴重失衡;從企業主體看,小、散、弱、差,缺少龍頭和骨幹。二是市場需求旺盛,但旅遊產品號召力和吸引力不強。產品開發與項目建設呈低質化、同質化發展,造成產品結構單一,質量不高,熱點不多,特色不鮮明。三是資源稟賦優越,但旅遊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不夠。作為全國旅遊資源大省,卻是旅遊產品小省、旅遊品牌弱省。四是戰略目標宏偉,但產業發展基礎與之不相匹配。

去年以來,針對上述問題,吉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以冰雪旅遊為突破點,率先實施了旅遊業攻堅行動計劃,產業地位得到實質性提升,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產業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性發展,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但是,隨著「冷」資源熱起來、遊客多起來、市場活起來,產品供給、設施配套、公共服務等短板問題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來。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加強優質供給,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四)優化環境供給,營造濃厚發展氛圍。市場主體培育工程。以實施「冰雪英雄榜」計劃為載體,安排千萬引導資金,扶持獎勵旅行社、旅遊航空、鄉村旅遊、旅遊商品等市場主體提升競爭力。發展環境優化工程。投入千萬資金建立旅遊誠信基金,倡導「誠信回家」;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相關市場主體採取相應獎懲措施;推進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建立「旅遊不文明行為記錄」,實行動態管理;構建旅遊新型政商關系,主動真誠為企業服好務,既要樹牢底線意識,又要牢記「親、清」二字。人才興旅工程。面向東北乃至東北亞區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選拔「吉林名導」;組織開展「導游面試考官培訓」,繼續開展「旅遊企業人才業務提升培訓」和以本省戶籍從業人員為重點的「千人導服人員基礎技能培訓」。

(五)創新機制和平台,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保障。以「多規合一」為突破口,創新產業促進機制;創新項目推進機制,形成梯次有序的項目體系。創新市場推廣機制,實施精準營銷,整合全省資源,廣泛開展交換季節等互動式營銷推廣活動,探索「智力支持型」服務外包的市場營銷模式。創新統計運行機制,圍繞解決「統什麼、誰來統、怎麼統」,銜接國家標准,制定符合吉林省實際的旅遊統計模板,搭建覆蓋全省的統計組織架構。

打造統一的宣傳平台。圍繞「22℃的夏天」和「冬季到吉林來玩雪」雙品牌建設,充分運用各類媒體資源,統籌做好全省旅遊形象宣傳。打造統一的智力平台。建立核心智囊團隊,提升智庫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持續開展「送智下基層」行動。打造統一的融資平台。整合國家和省級各類產業扶持資金,加快推進設立省級旅遊產業發展基金,加大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統一的招商平台。在省級各類大型推介交流活動中,集中對外包裝發布項目、旅遊商品、航空信息,提前對接,跟蹤推動,提升招商引資成效。

⑺ 旅遊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步入快速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旅遊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同時,旅遊業也處於矛盾凸顯期,旅遊產品供給跟不上消費升級的需求,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跟不上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形勢。
對於旅遊業來說,由於市場的不斷擴大,豐富的低端旅遊產品供給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高質量的出遊需求,將供給側改革放到旅遊業,則必將獲得發展新機遇、發揮新作用、擔當新使命。旅遊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怎麼滿足中高端消費人群,「以前是需求端的管理,刺激消費,現在是供給不足的問題。解決供給側了,需求端自然就解決了。」
持續旺盛的國民旅遊市場表明,當前制約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側結構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適應需求側多元化、升級型的市場消費。目前旅遊業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凸現」現象,看上去是市場問題,但歸根到底是供給側結構的問題。如團隊旅遊市場中的亂象之所以久治不愈,是線性觀光產品雷同與泛濫,旅遊供應商進入門檻過低,良莠並存、甚至劣勝優汰的結果。
持續多年出境旅遊火熱、國際入境旅遊低迷,說明國內旅遊供給與環境既不能滿足部分國民的出遊需求,也不適應國際遊客的需要。今年以至十三五期間,著力推進結構側改革,促進了旅遊產業結構轉型,提高旅遊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已成為我國旅遊發展的主要課題。

⑻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旅遊經濟結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急,求大佬解答!

第一、供給側改革大方向不可動搖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供給側改革在我國經過了全民討論和充分熱議。絕大多數觀點高度認可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和時代意義。在我國後發優勢逐步消退,人口紅利逐步下降,全球貿易紅利逐步減弱等多重壓力疊加的背景下,單純強調需求側宏觀經濟管理的弊病癒發突出,所以供給側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但與此同時,質疑、懷疑的聲音值得我們注意。有些觀點認為供給側改革是新的「計劃經濟」,或者認為供給側改革「換湯不換葯」等等。這都是對於供給側改革的誤解,沒有真正學習好、理解好、領悟好供給側改革。如果這種觀點得不到及時糾正,特別是如果在基層領導幹部中得到宣揚,勢必影響未來供給側改革在全國的推進。
全國廣大幹部群眾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是我國以往改革取得勝利的法寶,我們要繼續堅持。對於目前出現的關於供給側改革的誤解或不正確觀點需要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只有思想上統一了,行動上才能統一。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不能變,這一點絲毫不能含糊。
第二、對當地就業市場的影響
確保就業市場的穩定始終是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指標。而供給側改革的一項主要內容為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屍企業」,在此過程中勢必會對當地就業市場產生較大沖擊。眾所周知,我國的過剩產能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化工、船舶等行業,而這些行業恰恰是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行業。以資金和勞動密集型的鋼鐵行業為例,目前全國有鋼鐵生產企業500多家,其中民營鋼企400多家,而絕大多數民企鋼企產能均低於300萬噸。另外,全國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目前只有70%左右,屬於產能嚴重過剩。如果高能耗、低效率的鋼鐵企業被迫關停閉,職工再就業或安置問題將成為當地政府的一個重要現實挑戰,處理不當將會引發社會動盪。
鑒於此,民生政策要發揮社會托底的正向作用,在此過程中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定,即在處置「僵屍企業」時,要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地方政府要充分考慮、高度重視去產能可能對當地就業市場的沖擊,做好各種政策准備和配套措施,全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切記不可為了卻產能而去產能,為了所謂的去產能達標而置廣大職工切身利益於不顧,那樣只會激化社會矛盾,進而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
第三、對金融穩定性的沖擊
我國產能過剩行業普遍具有資金密集的特點,房地產、鋼鐵、船舶製造等行業的企業負債率較高。高負債或高杠桿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點,即在經濟持續增長階段,有利於擴大企業利潤,但是當經濟陷入下滑通道時,將會產生財務風險。另外,近幾年供應鏈金融發展迅速,並成為不少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股份制銀行力推的金融服務模式。而對於供應鏈金融,處於中心地位的往往是核心企業,如大型鋼鐵企業或船舶製造企業。如果這些核心企業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諸多上下游企業的運營,進而危及所有相關企業的銀行貸款。
另外,我國政府整體的負債率不高,截止2014年只有50%左右,處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60%以下。但是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卻令人擔憂。有報道顯示我國目前100多個市級、400多個縣級政府的負債率高達100%。而導致地方政府債務激增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泛濫和過度膨脹。這些平台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房地產領域,但同時也積累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和財政收入增速的放緩,一些地方政府的「事實破產」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因此,我國在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同時,要謹防個體風險演變成為全國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升級為系統性風險。2016年五大經濟任務之一的「去杠桿」正是希望通過降低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財務杠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⑼ 第250題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端入手,通過改革讓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來,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
1.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逐漸成為熱詞,同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繼續多次提到這一名詞。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發展中總量問題與結構性問題並存,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背景,源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有些行業產品出現了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問題,即供過於求,價格機制失靈。如鋼材、煤炭、建材等,出現了價格持續下降和產能過剩現象。
二是服務業產品存在供給側不足問題。雖然總體上消費、物流、醫療、健康等服務行業的比重在增長,然而出國旅遊熱和購物熱現象也在持續升溫。國民手中有錢,為了提高生活品質,出國旅遊是極為正常的現象。然而,出國狂購是不正常現象,折射出消費者對國內同類產品的供給水平和供給質量的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