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涼山彝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中國所有的民族都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為他們背靠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這棵大樹。
② 彝族的由來
彝族主要來源於古羌人,剛開始並不叫彝族,是建國之後才改的名字。千萬不要低估彝族,它是我國六大少數民族之一,人口主要是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的山區和沿海丘陵之間。自去年年底,彝族總人口已經有871萬了,是個非常龐大的少數民族了。
彝族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冬至的前後,就像我們的春節一樣。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小海鎮,有一個小村莊,這里就是傳說中彝族祖先的出生地。在這個村莊里,有一棵歷經滄桑的馬桑樹,它見證了彝族人民的過去,也描繪著彝族人民美好的今天。
③ 彝族的文化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彝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天象日、月、星、雲、彩虹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為圖的;以動物雞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為圖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如花葉圖等。各種圖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彝族婦女還常用「貼花」作裝飾,以五彩色布剪成美麗的花紋和線條,鑲於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煙荷包、腰帶上,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
50回答者: 妙酒 - 中級經理 八級 2007-2-7 22:56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④ 彝族文化旅遊如何
很好,
南澗為首批星級農家樂授牌,龍氏家祠,
彝族文化旅遊第一村——「糯黑」石頭寨
⑤ 彝族為什麼這么重視火
按照彝族人的觀念,人是火造就的,沒有火就不會有人,有了火才有了世界,人生下來第一眼看到的是火塘裡面的火光,人的一生中都有火的陪伴,人死的時候最後還是交給了火,所以,彝族人生死存亡都被視做是火的作用。
中國的少數民族彝族人崇尚火,對火有著神聖的情感。他們把火視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認為火是與太陽一樣重要的東西。彝族人的一生與火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孩子呱呱墜地,要由長輩抱到火塘上方繞一繞,祈求孩子能得到火神「阿依迭古」的福佑;兒女長大成人或娶親或出嫁,新人要從火盆上跨過去,意味著祛災避邪,開始走上新生活;人死後採取火葬方式,在神職人員「畢摩」念誦的《指路經》中走向另一個世界。古代的彝族人用火來取暖、照明、防身、祭祀、慶祝和烹調食物,長年累月守護著火種,視火如生命的希望,光明的所在,明天的美好。因此,彝族人對火充滿了敬畏與感激之情。黑有興是彝族中頗有威望的人,周圍的人稱他為「阿貝」,也就是「阿爸」的意思。他告訴記者:
「我們彝族人家一年四季都要在堂屋中燒著一堆火。早上起床時,扒開頭天晚上堆捂的炭火,用松毛點燃,這火就不能熄了。如果火熄了,就預示著某種不祥之兆,這個家庭就不好了。火塘是很神聖的,任何人不得從火塘上穿越過去或者是吐口痰,這會觸犯了忌諱,要遭雷劈的。」
正因為對於火的崇拜,彝族由火而生發出了幾千年文明史中許多不曾磨滅的痕跡。至今,楚雄的全體彝族人每到中國農歷六月二十四,都會舉行為期三天的盛況空前的節慶活動--「火把節」。
「火把節」古時侯又被稱為「星回節」。「星回節」是怎麼規定出來的呢?中國社會科學院彝族教授、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堯漢先生說:
「彝族使用十月太陽歷來安排一年的播種和收獲季節。這部如今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太陽歷法將一年分為十個月,一個月整整36天,全年365或366天,上半年的過年日就是『星回節』。在彝族歷史上,有一種以北斗星的轉向定季節的天象測量儀,當測量儀上北斗星的尾巴指向將一年切為兩半時,上半年的過年日'星回節』就到了。從『星回節』那天開始的三天里,彝族村寨都會殺雞宰羊,進行祭祀和掃除,並點燃火把圍著篝火通宵達旦地進行歌舞歡慶活動,以祛禍避邪,祈求全年都有好日子。『星回節』就是『火把節』。」
「火把節」來臨之時,彝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歡歡喜喜地聚集到高處開闊的平地上,進行摔跤、鬥牛、打磨秋等活動,舉家上下走親訪友,當夜幕來臨之時,人們三五成群圍著一堆堆篝火跳腳、對歌和撒火把。面對熊熊燃燒的火焰,盡情抒發歡樂之情,(歌聲起)還要唱出這樣的歌曲:「月亮出來羅,弦子調好羅,羅哩羅,羅哩羅哩羅……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一起跳,歌唱豐收年」。
⑥ 涼山彝族服飾文化旅遊價值及開發策略的開題報告怎麼寫啊 急
學 生:
一、 選題意義
1、 理論意義
2、 現實意義
二、 論文版綜述
1、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2、 國外權有關研究的綜述
3、 國內研究的綜述
4、 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論文提綱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結論
四、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
一、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二、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
三、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四、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五、預期的結果
六、進度安排
⑦ 民俗風情與旅遊開發的關系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開發的六種形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⑧ 急!求高人幫忙下載這篇【旅遊語境下民族文化傳承與開發的互動機制研究——以南澗彝族"跳菜"為例】
在農耕文明語境中的節日是由年月日時和氣候寒暑變化相結版合排定的節氣時權令,它是以農作物生長周期的循環往復規律確認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生命、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從去年「百餘委員建議增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
⑨ 為什麼說彝族文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寶。漢文史志稱之為「爨文」、「爨字」、「爨書」、「倮倮文」、「韙文」、「夷經」;彝族稱之為「諾蘇補瑪」、「乃蘇訟納」、「聶蘇索」、「尼斯」、「阿哲蘇」、「納蘇縮」等。關於彝文的產生年代,現在還無定論。從山東鄒平縣丁公遺址出土的龍山時代晚期陶文,與彝文非常近似,並且全部可以識讀,雲南省昭通地區發現西漢堂郎府彝文印章,貴州大方有東晉彝文「濟火碑」,結合彝文經籍和漢文志書上的記載來推算,彝文最遲產生於漢代或更早一些。有關彝文的創始人,在民間傳說中有:吉祿老人、本奪本耿、畢阿伍、伯博耿、宓阿疊、冉冉一義等;彝文是一種古老的音節文字,一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其文字總數達萬余字。這些彝字從結構上看,有點、橫、豎、橫析,大致有象形、會意、指事、假借四類。彝文獨特體字多,合體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書中的彝字形體,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別大,各地彝文又隨著方言發展,導致讀音不一樣,用字不統一,再加上輾轉傳抄,某些字的寫法出現差異。四川涼山一帶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橫行書寫;雲南、貴州、廣西一帶則由左向右豎行書寫。日長月久,自成體系
⑩ 談談你對彝族文化的理解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達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