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帝陵上面的旅遊勝地叫什麼
黃帝陵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衣冠冢,是民族聖地。
㈡ 黃帝源景區目前收費嗎
收費。黃山黃帝源景區門票價格:門票62元/旅遊互聯免費預訂價30元
㈢ 黃帝故鄉是哪裡
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軒轅路,佔地面積100餘畝,始建於漢代,後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後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也是遊玩的好去處。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黃帝故里景區擴建。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不少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㈣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相關景點
河南鄭州—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軒轅路北,佔地面積100餘畝,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也是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拜祖儀式和歷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現場。
河北張家口-黃帝城
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炎帝歸附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第一都城。
浙江仙都-黃帝祠宇
黃帝祠宇是仙都景區的靈魂,仙都是江南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黃帝祠宇的前身稱為縉雲堂,約建於東晉成帝咸和——咸康年間(公元326-342年)。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縉雲山為仙都山後,為了紀念軒轅黃帝,改名黃帝祠宇,由著名小篆書法家、縉雲縣令李陽冰撰額。
河南鄭州-黃帝宮
黃帝宮,又名雲岩宮,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35公里處,新密東南劉寨鄉境內。曾是軒轅黃帝建宮築殿、練兵講武、研創八陣圖的地方。相傳黃帝初戰蚩尤失利後,退居此地,潛心養志。用風後、力牧為相,研兵習武,整飭兵馬,至今還有養馬庄、倉五村、拜將台、宮殿、軒轅門、講武門等古建築遺跡。
河南三門峽-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三門峽靈寶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部落這一代繁衍生息歷史佐證。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
陝西延安-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郁蔥蔥。黃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㈤ 延安黃帝陵旅遊區好玩嗎
黃帝陵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的地方,不是玩的地方
㈥ 請問中國歷代皇帝的陵墓的旅遊地區都有哪些,要求如下
1明代皇陵有 南京明孝陵 北京十三陵
2清朝的有 遵化清東陵 保定易縣 清西陵
3唐朝 陝西乾縣梁山乾陵 陝西禮泉縣 昭陵
4秦朝 陝西西安 驪山 秦始皇陵
㈦ 黃帝城景點附近還有什麼玩的地方
承德 壩上草原 木蘭圍場 塞罕壩森林公園 將軍泡子 避暑山莊 外八廟 董存瑞烈士陵園 金山嶺長城 青龍潭旅遊風景區 雙塔山風景區 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 魁星樓 湯泉行宮 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園 塞外蟠龍湖 霧靈山自然保護區 夾牆山風景區 棒槌峰森林公。
㈧ 黃帝故里門票多少錢
從今年的4月1日起 黃帝故里已經免票了!
為了不讓門票擋住外地遊客的腳步,新鄭市政府決定,從4月1日起,對該市的兩大景區黃帝故里、始祖山免收門票。
㈨ 黃帝古都是哪裡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如今的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 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新鄭市區軒轅路,佔地面積100餘畝,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
擴建後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於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於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門、正殿、東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座像,兩配殿有黃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後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歷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迴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在鼎壇的北面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築軒轅黃帝紀念館,採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
葉落兮歸根,故里兮牽魂。黃帝故里景區熱忱歡迎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旅遊觀光。 http://www.hdgljq.com 故里網
軒轅黃帝故里,位於新鄭市區西北部。漢代建祠,明隆慶四年(1570年)修繕 ,於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於祠前立「軒轅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擴建。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為五帝之首。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鄭一帶定居。其部落首領「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黃帝是少典的次子,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稱軒轅氏。黃帝幼時聰明異常,既長見識淵博,才幹出眾,遂繼承父親少典被擁立為有熊部落首領,故又稱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我國中原地區,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萬。當初炎帝部落勢力強大,最有威望。各部族聽從他的號令,相安而居。到了黃帝時代,炎帝部落勢衰。部落之間不斷發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奪,侵佔土地,搶劫財貨,虜殺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寧。黃帝修德整兵,慣用干戈,以道義促使部落之間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強暴,制止侵略。許多部落慕其戚望,前來通好,仰仗歸從。當時炎帝侵凌周圍部落,黃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與之三次交戰,打敗了炎帝,使其歸順於已。這時,東方九黎部族興起,強悍凶橫,煉銅製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領蚩尤更是凶神惡煞,每次出征作戰都身披斑斕虎皮,頭帶雙角銅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聞聽蚩尤到來,驚魂落魄,潰散四逃。蚩尤在東方掃平諸部落後,一路西上,侵佔炎帝部族。炎帝與之交戰,竟一敗塗地,於是丟棄境域,率領部族奔往涿鹿,向黃帝求救。黃帝親率部族,九次與蚩尤交戰而不能勝,就聯合以熊、羆、貔、貅、shu、虎為圖騰的六個部落,會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與蚩尤展開決戰。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個個銅頭鐵額,兇猛無比,又慣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黃兵卒戰勝不過。黃帝即命風後製作戰車,採用戰車合圍戰術沖殺。蚩尤大敗逃至中冀,被黃帝大將應龍擒殺。
黃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對他欽佩得五體投地,一致擁戴他為部落聯盟首領。從此炎黃部族逐漸融合為一。接著,黃帝又打敗北方前來侵擾的葷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懷來東)召集「萬國」首領,慶賀天下太平,並「邑於涿鹿之阿」,休整士卒,養息生民。後來,他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領部族復歸故里,「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為安撫百姓,他曾巡行四方,東至於海,南抵長江,西及崆峒(今甘肅隴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國的規模。
黃帝定都有熊,致力於各部落的繁榮與發展。他選賢任能,設官司職,治理天下。「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眾官,以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諸部落),建立起完備的部落聯盟管理體制。
黃帝總結神農氏炎帝時代的農業生產經驗,祭祀天地百神,劃野分州,計田設井,教民因時播種五穀蔬菜,馴養畜禽。黃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發明創造。傳說他命大撓制定天乾地支,用來計算年月日,從此中國有了年月日的計算,後人稱之為「黃帝歷」。命容成製作蓋天(渾天儀之類),觀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宿;命隸首作算數,制定度量衡之制,用來計量物之輕重、長短、多寡;命倉頡總結前人經驗,製作象形文字;命寧封為陶正,製作釜、甑、碗、碟,進一步完備人們的飲食器物;命赤將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邑夷作大輅,揮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倫定律呂,將竹管截成十二個長短不同的竹段,按照聲音的高下清濁分為十二個音階,製成各種樂器;命榮猨鑄十二鍾,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養蠶制絲,供作衣料;伯余製作衣裳和鞋子。黃帝作冕垂旒充纊,定玄衣黃裳,於是袞冕衣服之制興。建築宮室,以避寒暑。與岐伯、雷公探討醫葯之學。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餌,防治疾病。黃帝時代,發明創造繁多,成就輝煌宏大,遂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因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黃帝在位百年,死於荊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靈寶閿鄉鎮南),葬於上郡橋山(今陝西黃陵西北)。相傳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分為後世各國,不斷繁衍,逐漸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由眾多民族相結合的中華民族。因此,後人共尊黃帝為祖先,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一帶居住著上萬個大大小小的部落。這些大小部落,為了對付其他部落的入侵或對外擴張,往往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的部落聯盟。當時,在這些部落中,有三個最為強大的部落。一個是居住在黃河中游南部嵩山東麓的有熊(今河南新鄭市)這個地方的有熊部落,其首領是姬軒轅。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為一身的領袖人物。一個是居住在黃河下游濟水一帶(一說在今湖北北部與河南南部)的最為強悍善戰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領名叫蚩尤。一個是居住在陳丘(今河南淮陽一帶)的神農氏部落,神農氏的首領稱炎帝,已傳到第八代榆罔。《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黃帝、炎帝。生而異德,黃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由此看來黃帝和炎帝還是同胞兄弟呢。
據說,在神農氏時代,炎帝是天子,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都要聽從天子的命令。但是這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沒落,各氏族部落之間互相進攻討伐,特別是九黎族部落,到處搶殺擄掠,使百姓深受其害,而神農氏炎帝榆罔又無力加以制止。這時的有熊部落正興起,其首領姬軒轅經常出面調停部落之間的糾紛,以理服人,對不聽勸告者,就以武力征服。這樣,許許多多的部落已不再聽從炎帝榆罔的命令。姬軒轅事實上已代替了炎帝榆罔的天子地位。炎帝榆罔為了挽回自己的天子地位,就出兵攻打那些服從姬軒轅的部落。這樣,越是攻打,那些部落就越是歸姬軒轅。於是姬軒轅就率領他的六七個部落在阪泉(在今河南扶溝境內,一說在今河北涿鹿縣)與炎帝榆罔大戰。經過三次大的戰役,炎帝榆罔大敗,歸服姬軒轅。這樣,兩個部落聯盟又聯合,乘勝征討肆虐百姓的蚩尤部落。姬軒轅與蚩尤交戰,用的兵器是木棒、石斧、骨簇,而蚩尤這時已用上銅兵器,因此,初戰連連失敗。姬軒轅見一時不能取勝,就採用誘敵深入戰略,將蚩尤引誘到地理環境陌生的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縣,一說是山西解縣)之中,使蚩尤士兵糧食斷絕,體力疲憊,然後乘著天降大霧,不辨東西,帶著指南車,沖進蚩尤兵營,生擒蚩尤。
新鄭最早稱「有熊」
河南省新鄭市在遠古稱「有熊」,這在歷史書有明確記載。最早的記載是戰國《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麼地方?《史記·五帝本紀·解集》說:「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說:「新鄭縣,漢舊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本鄭國之地。」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有熊,黃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鄭縣。」1986-1993年版《漢語大辭典》說:「有熊,古地名,傳說黃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不僅歷代史書這樣記載,明代至民國年間的《大明一統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開封府志》、《新鄭縣志》都一致記載新鄭古為有熊。另外,如碑刻,金代劉文饒的《修德觀問道碑記》曰:「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觀志》:「河南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
以上歷代文獻、地方誌和碑刻,告訴我們,從戰國的《竹書紀年》至今,一致記述新鄭古代為「有熊」。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說:「常常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新鄭這個地方的傳說究竟有多少可信性?我說從文獻上來看,新鄭作為『有熊氏之墟』和作為『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經《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書記載下來,應該說兩千年左右的時間里沒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證據來懷疑這一點。」
至於新鄭為何稱「有熊」,何時稱「有熊」,稱至何時,許多專家學者發表不少高論,一致說法是,新鄭在新石器時代,可能有許多熊。少典氏族是以熊為圖騰,所以這里叫有熊。少典氏族生活年代,有許多學者認為是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如考古學家許順湛在給《新鄭縣文物志》作序時說:「依據古史文獻來看新鄭的歷史地位,如果對照《新鄭縣文物志》,我們就會更加清楚,距今8000年前後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是少典族階段的遺留,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是黃帝族階段的遺留……。」考古學家李友謀、馬世之等皆持相同觀點。至於「有熊」稱至何時,漢代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說:「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徙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史記·正義》:「《括地誌》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由此可見,在商朝末,新鄭還稱為「有熊」。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1982年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商》在商代,仍稱新鄭為「有熊」。
軒轅丘在何處?
既然黃帝是因居住或生於軒轅丘而得名,那麼軒轅丘在何處?古代歷史文獻有三說:一是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說:「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此說難以成立。因為黃帝的父親少典是有熊國君,有熊國在河南新鄭,怎麼可能跑到甘肅天水的軒轅谷生下黃帝?再說,史書沒有記載少典氏在那裡活動過。二是《山海經·西次三經》說軒轅丘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之西480里。玉山在哪裡?在昆侖山附近,也就是海拔4-5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裡能夠產生像黃帝族這樣強大的部族嗎?三是說軒轅丘在河南新鄭。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王欽若《冊府元龜·帝王部》說:「黃帝初受國於有熊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天下名勝志》說:「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大明一統志》說:「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清乾隆二十九年軒轅故里碑刻說:「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址,乃當年故址。」清嘉慶二十二年和民國十九年《密縣志》引《中州雜俎》說:「密縣大隗鎮南三里許有『七聖廟』……新鄭軒轅丘距此四十餘里。」這就是說軒轅丘在有熊國即今新鄭市區內。漢代在軒轅丘旁建有軒轅故里祠,至今猶存。
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究竟生於何處?古今許多學者認為,黃帝生於軒轅丘——即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史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史記》注譙周說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皇甫謐說:「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東晉學者王嘉在《拾遺記》中說:「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母曰『吳樞』,以戊已之日生,故以土德稱王,時有星之祥。」明代陸應明撰的《廣輿記》說得更肯定:「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此因名。」清代一些學者經過考證認為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吳乘權等輯的《綱鑒易知錄》中說:「黃帝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姓公孫,國有熊(今河南新鄭),故號有熊氏。」郭袁恆著的《歷代帝都考》說:「帝王應天立極,必有建都之所,昔者庖羲氏生於紀(陝西鞏昌府秦州)而為天下都陳(河南陳州),神農都陳而別營曲阜(山東袞州府曲阜縣),黃帝生壽丘(開封府新鄭縣……。」郭氏認為「壽丘」當在新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開封府志》載:「有熊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其母附寶,感電光繞北斗而有妊,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字……」當時的《大清一統志》注謂:「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1980年出版的,由清人呂世安輯、蔡東藩增訂的《中華全史演義》,記述的更具體:「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祈於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妊,閱二十四月,乃生軒轅氏。因產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境。」此書雖為「演義」,但作者在序中說,書中之述內容,都是經過認真考證「史實」。1985年3月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清人袁了凡、王鳳洲著的《綱鑒合編》記述說:「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之子也。按黃帝母曰附寶,祈神於野,見在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月而生帝於軒轅之邱,因名軒轅。軒轅邱在開封府新鄭縣境。」到了民國時期,也有不少學者研究過黃帝的出生地問題。如1915年,方毅、傅運森等78位學者編纂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在解釋「軒轅」條時就說:「軒轅史稱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縣)。」在解釋「黃帝」條時也說:「黃帝古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1921年臧勵和等23位學者編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解釋「黃帝」時說:「黃帝古帝王,姓公孫氏,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亦曰有熊氏。」近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黃帝生於軒轅丘。1955年,由史學家陳樨常編著、著名史學家顧頡剛、丹章楓校訂的《中國上古史演義》,就說黃帝族在今天的新鄭縣。198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會出版楊劍宇編著的《中國歷代皇帝錄》中記載「黃帝,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起初居住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
大量史料說明,黃帝的許多活動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鄭)。首先是居於有熊,並且在有熊立國。最早的當是晉武帝時(279年)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發掘出戰國魏襄王墓里的《竹書紀年》中說:「黃帝軒轅氏,居有熊。」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記述,「或言縣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人徙居此,故曰『新鄭』。」其他如晉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唐人李泰等撰的《括地誌》,宋人鄭樵的《通志》,羅泌的《路史》,包括《史記》注,也都說黃帝居有熊,並在有熊建都。此種說法,自古貫今,比較一致。黃帝在有熊的活動更是舉不勝舉,並且還有許多遺址。戰國時莊周的《徐無鬼篇》說:「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酈道元《水經注》說:「大隗,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今新鄭縣西南有具茨山,上有黃帝避暑宮。」《天下名勝志》載:「自然山(新鄭西二十五里)……有軒轅飲馬泉。」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志》載:大隗山畔有「黃帝御花園」,傳為黃帝種花處。《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鄭玄說:「風後,帝三公也。」清乾隆《新鄭縣志》解釋說:「莊子似以人名名山矣,故風後頂亦取黃帝六相之稱,而此山在密境者有力牧台、大鴻山,皆其類也。」據傳,風後輔佐黃帝有功,封其食邑在大隗山風後頂。《舊志》載,在具茨山有:大鴻山,傳為黃帝臣大鴻屯兵處;講武山,傳為黃帝與風後講武處;講武門,又叫軒轅門,傳為黃帝講武處;力牧台,傳為黃帝拜將台;卧龍台,傳為黃帝訪廣成子問道處;摩旗山,傳為黃帝插旗煉兵處;靈崖洞,傳為黃帝問道處;還有三女冢,傳說黃帝的三個女兒同死合葬於此,化為柏松等等。圍繞這些遺址,當地流傳著許多有關黃帝的神話故事。
為了紀念黃帝的功德,永記先祖的恩惠,當地人在風後頂上築建了「軒轅廟」。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知縣許朝柱還在新鄭縣城北關鐫刻了一塊大石碑,上書「軒轅故里」幾個大字。乾隆二十年(1775年),新鄭為黃帝重修「始祖廟」,立碑記載:「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有軒轅邱遺址。」道光二年(1822年),新鄭儒學界重修文廟,立碑記述:「新鄭為軒轅黃帝故都,文明肇啟有自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