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生態旅遊開發研究論文

生態旅遊開發研究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3 05:42:26

㈠ 生態旅遊開發 及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的定義 畢業論文用! 謝謝!

淺析生態旅遊的發展及開發
———以塔里木胡楊自然保護區為例
摘 要 生態旅遊區客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各種形態的污染物相繼出現,直接威脅生態旅遊區的環境質量。
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真正的生態旅遊必須採取以下具體措施:完善生態旅遊規劃;建立高素質的導游隊伍;完善管理
制度;嚴格執法力度;加強污染防止;開展生態科學宣傳教育。
關鍵詞 新疆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觀
盡管生態旅遊融入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和傾
向,但實際上並非如人所願。旅遊活動對環境的負
面影響在相當程度上困擾著旅遊的發展,表現在對
生態旅遊區內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的影響。由於旅
游者及交通車輛的介入,造成了動植物結構和種類
的改變,對依賴於自然景觀生活繁殖的野生動物造
成了基因交流的障礙、生存能力的弱化及活動領域
的局限。生態旅遊區客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各種形
態的污染物相繼出現,直接威脅生態旅遊區的環境
質量。同時,也對自然資源和對生態旅遊區自然性
產生一定影響。本文以塔里木胡楊自然保護區為例
對生態旅遊的發展及開發作些分析。
一、生態旅遊的產生與發展
(一)生態旅遊的產生。
生態旅遊的雛形是「生態性旅遊( ecological
tourism) 」,是1965年海茲爾(Hetzer)提出的旅遊發
展思路( Fennell, 1997) 。他認為生態性旅遊有四個
要點:減少環境影響,增強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讓當
地居民受益,滿足參加者的娛樂需求。在20 世紀
70年代中期,加拿大政府對高速公路沿途進行生態
功能分區,開展了「生態旅行( ecotour) 」的實踐活
動。而正式把生態旅遊( ecotourism)作為一個獨立
術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生態旅遊特別
顧問Ceballos - Lascurain於1983年提出的。當時就
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
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

此前與其相關的詞彙也有許多,如「自然旅遊( na2
ture tourism) 、野外旅遊(wilderness tourism) 、探險旅
游( adventure tourism) 、綠色旅遊( green tourism) 、替
代性旅遊( alternative tourism) 、可持續旅遊( sustain2
able tourism) 、適宜性旅遊( app rop riate tourism) 、自
然休假( nature vacations) 、修學旅遊( study tourism) 、
鄉村旅遊( rural tourism ) 、科學旅遊( scientific
tourism)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低影響旅遊
( low - impact tourism) 、農業旅遊( agro - tourism) 、
軟旅遊( soft tourism)和環境朝聖( environmental p il2
grimage) 」。這些旅遊形式都與自然相關聯,提出的
目的都是為了減少傳統旅遊方式對生態環境或當地
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Ceballos - Laseurdin, 1996) ,
但生態旅遊似乎是對上述旅遊形式的總結和概括,
理論性和學術性更強,內涵也更豐富。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
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
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
巨大反響,僅僅不到20年,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
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
不斷惡化的狀況,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
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
游」;針對現在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
游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
「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
根據各自國情,開展並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antion、
WTO)將2002年定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並同聯合
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2
gramme, UNEP) 、國際生態旅遊協會( The Interna2
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於2002年5月聯合
舉辦「第一屆國際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強烈呼籲
生態旅遊要從概念化向觀念化轉變,特別是生態旅
游的開發者和管理者,他們所持的生態旅遊觀念是
解決當今生態旅遊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的關鍵所在。
———自然觀。生態旅遊是「到相對沒有受干擾
和污染的自然界去旅遊,盡情欣賞大自然風光,並感
受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生態旅遊必須以自然為
基礎,是為研究、欣賞和享受自然風景和野生珍稀瀕
危動植物物種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擾較少或沒有污
染的自然區域所進行的旅遊活動,是人們在可考慮
的距離范圍內的一種經濟型旅遊。
生態旅遊需要「帶著真誠去旅遊,去感受相對
原始的鄉村環境和鄉土文化,觀察和親近野生動物,
在不損害地方文化和自然資源的情況下盡情游
樂」。廣義而言,就是享受自然,並通過對大自然真
實的感受和體驗,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
———環保觀。萊德伯格(Lindberg)等認為「生
態旅遊的發展應有利於生態保護」。生態旅遊過程
中對大自然的感受、認識和改善都應謹慎從事,從而
使它不會產生傳統旅遊可能產生的環境和社會問
題。它將努力為每個旅遊者樹立更加清晰的環保意
識,並對旅遊目的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條件的
改善作出積極的貢獻。
芬內爾( Fennell)等認為,生態旅遊(或自然游)
意味著既可以刺激經濟發展又能建立一系列的生態
保護區。生態旅遊的主要特點表現為:獨一無二的、
可進入的以及自然界對旅遊者的吸引力。要把生態
旅遊業發展成為一種對自然界進行保護的工具,通
過教育、福利、環保意識的提高,使生態旅遊對當地
經濟發展產生經濟收益,為當地人提供工作和就業
機會。
生態旅遊的形式是多樣的,並具有創新性,如自
助旅遊、新旅遊路徑等,如果對此加以正確認識和管
理,就有利於對自然和文化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
展。生態旅遊的擁護者認為,既然生態旅遊是一種
「更友善、更高雅」的旅遊,就沒有必要大規模、集中
性地開發,以免造成生態環境的劣化,而是應盡可能
地讓人們更多地接觸和體驗大自然的奇妙,進而認
識到環境的價值並加以保護,保護那些曾經遭到破
壞而加以修復的環境。
———經濟觀。佐勒庫維斯克( Ziolkowski)將生
態旅遊描述為「低干擾旅遊,關注於感受當地的文
化和尚未開發的自然景觀」。生態旅遊應當是一種
模式,即將自然區域作為發展旅遊的基礎部分,而其
中的生物資源則是和社會經濟密切相連的部分。通
過對當地的投資和當地居民的參與,小規模漸進式
發展,提供一種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帶動經濟發展的
機遇。生態旅遊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去關注環境,
其特點是結合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和旅遊者的共同
點,在支持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共同關注和保護自然
生態系統。因此,生態旅遊也揭示了一種管理方法,
即依靠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的方式建立和保護生態旅
游區,並通過市場化加強管理,進而對旅遊目的地的
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條件的改善作出積極的貢獻,
正如科納德(Kinnaird)所說,「生態旅遊或自然旅遊
都不言而喻地假定不會或幾乎不會對環境造成影
響,從而推導出一種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的理想
化答案」。
伯里茲( Place)指出,「生態旅遊是一種對基於
全球經濟持續增長態勢的現象的反應,這種現象既
發生在中心也發生在外圍。在中心,工業和農業的
發展普遍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環境的惡化;在外
圍,經濟的不景氣、商品價格的下跌和國外債務的增
加迫使政府選擇了經濟而放棄了生態保護」。
上述對生態旅遊的認識,盡管有助於加強對生
態旅遊的理解,但其中很多是規范性的描述,是環境
保護論者、專業組織或者學者們基於對旅遊者行為
的觀察研究而推導出來的。對生態旅遊進行定義
時,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和環境保護論者可能會把重
點置於對生態旅遊的保護上,而輕視私人企業的贏
利動機和商業社會的現實,如勞動力市場、經濟部門
之間的關聯度、全球化競爭等。
———戰略趨勢。自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在20
世紀80年代提出以來,逐步得到世界各國各行各業
的公認,尤其是1992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
《里約宣言》以後,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處理發展與
環境關系的准則。相應地,世界旅遊組織、世界觀光
理事會和地球理事會等機構制訂了《關於世界旅遊
業的21世紀議程》,提出可持續旅遊的發展思路,
而生態旅遊是可持續旅遊的最佳選擇之一。
(二)生態旅遊的發展
1. 初級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期,「生態旅遊」的概念被正
式提出,並得到旅遊界和自然保護界的認同,一些有
遠見的旅遊經營者逐漸意識到生態旅遊的潛在利
潤,從當地人那裡租賃或者購買土地,建設生態旅
館,提供導游服務,並獲得較好的效益。與此同時,
欠發達國家也開始意識到,生態旅遊一方面可以賺
取外匯,另一方面比伐木和農耕等其他資源利用方
式對資源本身的破壞性小,生態旅遊能夠將保護與
開發相結合,將滿足旅遊者需求與改善當地社會福
利相結合,於是紛紛將生態旅遊確定為實現保護和
發展目標的手段。為全面了解旅遊開發、環境保護
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世界自然基金會於1987年
在美國國際開發機構的資助下,對哥斯大黎加、多米
尼加、厄瓜多、墨西哥等國家裡的10個國家公園
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
1990年正式出版了介紹這項成果的書籍《生態旅
游:希望與陷阱》。我國的生態旅遊也是在這個時
期興起的。1982年,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國家
級風景名勝區, 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雖然
也提出要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
來, 但對生態旅遊的概念還比較陌生, 國內在這個
時期的文獻非常少見。總體來看, 這個階段生態旅
游作為一種經營創新的理念才剛剛興起, 運作規律
在不斷完善之中, 旅遊收入中對當地保護的投資也
不多。
2. 迅速發展階段。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生態旅遊在一些國
家的成功實踐,越來越多的組織、政府部門、研究人
員、企業、當地居民、非政府組織等介入生態旅遊的
實踐與探索,生態旅遊的概念不斷清晰、完善,各種
原則和框架也不斷建立。在對諸多成功或者失敗的
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人們對生態旅遊的認識也
越來越深入。這期間,有不少專著總結了各地生態
旅遊的發展經驗,如卡特(Cater)等( 1994 年)主編
的《生態旅遊:可持續的選擇嗎?》一書中,介紹了東
歐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南極洲等國家與地區的
生態旅遊業發展概況。
較具綜合性的概念是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
1994年在制定其《國家旅遊戰略》時,由巴克理(R.
Buckley)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自然為基礎的旅遊、
可持續發展旅遊、環境保護旅遊和環境教育旅遊的
交疊部分,指出:生態旅遊是「以大自然為基礎,涉
及自然環境的教育、解說與管理,使之在生態上可持
續發展的旅遊」。瓦倫丁( valentine)從四個方面界
定生態旅遊: (1)以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為基礎;
(2)生態可持續,不導致環境破壞或環境質量的下
降; (3)對旅遊區的持續保護和管理有直接貢獻;
(4)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
1994年底,我國召開了第一屆生態旅遊研討
會,會上成立了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
1996年6月,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支持下,召開
了武漢國際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並將生態旅遊研
究推向實踐。1997年12月,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
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認
為生態旅遊對於保障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
要意義。1999年是我國的生態旅遊年,開展了以雲
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代表的系列「生態環境
游」活動,舉辦了一系列生態旅遊研討會,如世界旅
游組織與中國國家旅遊局在昆明召開的「生態旅遊
高級研討班」,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在昆明
召開的「中國生態旅遊與景觀生態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
「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研討會」。這些會議全面推
動了生態旅遊在我國的影響與發展。
沃德(Wood)在2002年第一屆國際生態旅遊研
討會上指出,生態旅遊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領域中
的組成部分,包括: (1)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維持當地居民的良好生活環境; (3)通過解說獲
得認知的經歷; (4)無論對旅遊者或是旅遊業而言,
任何行為都必須是負責任的; (5)由小規模企業主
要針對少數群體經營; (6)對不可再生資源要求最
低限度的消耗; (7)強調當地參與,強調對於旅遊經
營者尤其是當地居民所帶來的機會。
3. 生態旅遊內涵及聯系性。
「生態旅遊」概念的闡述,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
了生態旅遊的內涵。從中可以總結出與生態旅遊聯
系的觀念,諸如環境友好之旅、社會責任感之旅、教
育之旅、低影響之旅、生態文化旅遊、持久的/非消耗
型旅遊等
二、塔里木胡楊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正負
面影響分析及保護措施
首先我們看一下傳統旅遊與生態旅遊的比較,
並對塔里木胡楊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正負面
影響進行分析,從而可以看出塔里木胡楊自然保護
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必要性
(一)正面影響分析。
1. 社會效益。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將給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
會,促進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人
們轉變觀念,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而且,旅
游與宣傳教育、社區共管工作相結合開展,不僅給人
們體驗自然的精神享受,產生經濟效益,增強周邊群
眾保護意識,形成「保護—利用—保護」的良性循
環。由於經濟條件的改善,增加了保護區對交通、通
訊、水、電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這會增強保護區自身
發展的經濟活力,為最終達到「以保護區養保護區」
創造條件,有助於保護區走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2. 經濟效益。
旅遊給保護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旅
游實施後,年旅客將達到5~10萬人次左右,以後還
會逐年增加。按人均消費800 元計算,可創產值
400萬~800 萬元,年實現利潤80 萬~160 萬元。
而且隨著旅遊基礎設施的完善,效益會更客觀,給保
護區的發展、管理和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柱,
增強了保護區自我發展能力和社會知名度。
(二)保護區開展旅遊帶來的負面影響分析。
隨著遊客急驟增多,大量的生活廢水、廢氣、廢
渣排向保護區內,污染水體、大氣、土地和景觀,也極
大地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因遊人和機器的重量
及移動產生的對土地的踩壓,大量遊客在風景區的
聚集,對土壤和植被造成一定的損害,嚴重的可出現
土壤板結、壓實、水分滲透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導致
水土流失增加,進而影響到植被的生長,破壞景點。
總之,旅遊對目的地內的動植物、大氣、水質等產生
干擾和破壞。
在保護區內開展旅遊,由於遊客的進入,帶入許
多污染物,如丟棄的垃圾物都會影響保護區的生態
環境。還有修建賓館、飯店等服務設施和其它娛樂
設施,都不可避免地破壞周圍的一些景物———保護
區內修建道路,破壞道路兩側的植被。比如,在保護
區內修建了16. 5公里景區道路和13公里森林小火
車鐵路。胡楊自然保護區地處生態脆弱區,一旦破
壞,生態環境很難恢復。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遊客數量的增加,會影響服
務業的發展。在當地群眾不能滿足遊客需求的情況
下,從外地來的大量的人做生意,在賓館、飯館當服
務員,結果引起保護區內總人口的增加,對保護區的
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保護區的生態平衡主要取決於
人對保護區環境和資源影響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大
自然對這種影響的消除能力。只有準確地計算環境
容量和遊客數量,按照科學的合理環境容量控制游
客規模,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塔里木胡楊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措
施。
生態旅遊的開發要比傳統旅遊的開發復雜得
多,要認識和理解生態旅遊的真正涵義,防止生態旅
游資源退化,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真正的生態旅遊,就
必須採取以下具體措施:
1. 完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必須進行規劃設計,
保護區要合理規劃好功能區,保護好核心區,開發試
驗區、緩沖區和核心區。核心區是保護的核心地帶,
是各種原生性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動植
物最好的「庇護所」。堅持持續利用的方針,切實保
護好生物多樣性,對核心區加以嚴格保護,不對外開
放旅遊;在試驗區開展科研和生產;在旅遊區開展旅
游業務,旅遊點線嚴禁與核心區交錯。各保護區根
據實際情況,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以充分發揮其在
保護、旅遊、宣傳教育、科研和生產等方面的功能。
2. 建立高素質的導游隊伍。
培訓導遊人才,引導遊客進行瀏覽活動,使遊客
不僅觀賞到迷人的景緻,陶冶情操,而且從中了解到
有關的人文、歷史趣事,更增添了遊玩的樂趣,減少
玩的盲目性。在游覽中導游向遊人介紹相關的環保
方面的常識,使旅遊、環保齊頭並進。
3.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者素質,加強科學管理,制訂相應的法
律法規。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旅遊設施和進行旅遊活
動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必須是可持續利用的,減少旅
游帶給環境的負影響。這不僅關繫到保護區旅遊業
的成敗,也關繫到對保護區的保護。培養保護區所
需的各類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保護區要根據各自的
實際情況,從組織機構上逐步完善適合自己特點的
科學管理體系,制定各種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逐步
使管理科學化、制度化。
4. 嚴格執法力度。
嚴格執行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物保護法,要堅
決杜絕偷獵動物、亂開采森林現象發生。
5. 加強污染防止。
按環境保護的要求嚴格處理和管理「三廢」,防
止環境污染,以保持當地高標準的環境質量。
6. 開展生態科學宣傳教育。
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對遊客進行生態教育,使
驗區,劃分旅遊區。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域分為試
遊客認識和了解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不斷提高
遊客生態環境意識的自覺性,做到在遊山玩水的同
時,自覺愛護保護區的一草一木。樹立「保護優先」
及遵守「三控制」原則的思想,充分考慮自然保護區
作為旅遊資源的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搞好旅
游規劃。控制遊客流量,合理分配旅遊收入,使保護
區的生態旅遊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塔里木胡楊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不僅能
夠完善保護區的生態平衡,而且能夠促進周邊地區
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夠改善周邊居民
生存環境,保護和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維護生態安
全,促進社會安定團結,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1. 金鑒明、金冬霞:《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新理念和新
舉措》[ J ] ,《生態環境與保護雜志》2004年第2期。
2. 劉靜艷、顏亮、彭少麟:《生態旅遊觀的發展及其應
用》[ J ] ,《生態學雜志》。
3. 夏林根:《旅遊業綠色管理》[M ]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4. 鍾林生、趙士洞、向寶惠:《生態旅遊規劃原理與方
法》[M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環境科學與工程出版中心
2003年出版。
5. 張廣瑞:《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踐》[ J ] ,《旅遊學刊》。
6. 王躍華:《論生態旅遊內涵的發展》[ J ] ,《思想戰線》。
7. 迪麗拜爾、艾拜都拉、海米提·依米提:《塔里木胡楊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初探》[ J ] ,《新疆林業》
2006年第3期。
(作者簡介:買合木提·買買提 新疆大學旅遊學院講師
海米提·依米提 新疆大學副校長、教授
斯地克江·艾力 新疆大學旅遊學院助教)

㈡ 論文生態旅遊及其類型淺析總結怎麼寫

這年頭騙子太多,實在不放心可以去找國濤期刊。
1.專題型論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回上,以直答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

2.論辯型論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

㈢ 關於生態旅遊開發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深度探索文化,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是旅遊業管理中心的領域內關注的話題之一。在本文中,科學發展觀,分析文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新知識,深入挖掘旅遊文化旅遊產業,提升旅遊產業的質量,發展的指導下,旅遊業,打造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

[關鍵字]科學發展觀;旅遊文化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近20年來,中國旅遊業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已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通過對反思傳統發展,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只是一種手段,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成為中央共同關心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旅遊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光明之路。旅遊行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必要的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從而打造旅遊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產業。

演繹現代旅遊業的文化內涵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主動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並出現全面的公共活動,文化旅遊活動有很大的影響的元素。

文化內涵,一直是一個不同的問題。我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對整個的文化內涵,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文化廣度。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化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也說明了文化內容豐富,廣泛宣傳。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細分文化,旅遊,文化的分支之一。

2。文化層次。文化具有獨特的層次結構,包括表面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層,中間層和中間層,制度文化的教育和文化。因此,「文化之邦的文化和心態整個對立的互動旅遊活動,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物質的狀態過渡的中間部分的心態,一個連接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為確保服務質量,提升旅遊業水平,促進旅遊產業的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以確保方向和指導意義。「因此,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應該是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

3。文化歧義。因為文化涵蓋范圍很廣,有學者提出是一個自然和文化的模糊的概念,其內容的具體和抽象,模糊模糊的文化和文化,讓我們了解,研究文化,我們有時有淺表的理解。「了解和掌握旅遊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差異和發展。文化是歷史發展的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實踐中創造一種產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今天的趨勢,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不斷交流信息材料和動態的開放系統,穩定和發展在反對派不斷實現自我維持和自我更新。文化的時代,在發展過程中,人們生活的中心位置。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人口流動所造成的旅遊文化,旅遊和目的地不解釋了兩種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是更好的。

結合的文化旅遊產業,旅遊和文化旅遊文化的理解不是簡單相加,它不局限於傳統文化領域,也不僅僅是專注於文化旅遊和文化旅遊等形式的明顯表徵,但將旅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固有的自然法,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旅遊和文化的一般形式,相同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層次架構「,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餐飲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和自然景觀旅遊客體文化領域,遊客還涉及自己的文化,興趣愛好,行為,想法和信念,以及其他文化學科領域的質量,還涉及到文化旅遊服務,商品文化,管理文化,文化指南,政策和法規,如旅遊文化中介「。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旅遊文化,旅遊和文化建設將更加有目的,有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文化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遊和文化旅遊產業引領發展的方向。旅遊業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經濟和文化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旅遊旅遊和文化旅遊的發展優先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要求,與先進文化的本質特徵,引領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現代旅遊的遊客,以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實施的高消費遊客最偉大的成就是精神的喜悅和難忘的回憶,所以就沒有文化旅遊,旅遊產品和旅遊產業經濟,文化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文化旅遊產品,並挖掘自己的文化,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為了吸引旅遊者,為了使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旅遊經濟是競爭的核心。旅遊產業的競爭性質是有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和文化等因素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遊客在旅遊活動中,物質需求是較低級別,輕松滿足的需求,但其最終目標是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個先進和復雜的需求,更難以滿足。由於地理,在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往往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獨特的,難以模仿和復制性,可比性低,容易創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一個強大的旅遊競爭力的文化發展帶來了一些獨特的種族和地理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突出文化特色,形成了跨區域的旅遊和文化性狀,是培育旅遊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手為主的旅遊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以建立持續保持旅遊經濟的深度。

3。文化旅遊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經濟一體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發展的原動力其實存在於文化,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經驗表明,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越來越依賴於收入增加的數量和內容多樣的文化旅遊產品和旅遊服務,旅遊和文化交流的更高程度的整合,旅遊和文化等因素,更多的旅遊更經濟發達。例如,在北京大觀園,從1.6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國王收費制度開始,繼續探索紅樓文化,按「紅樓夢」的配方研製新型紅樓宴夢,紅樓宴舞,挖掘文化內涵,使企業成為國內旅遊企業和品牌。在旅遊資源的開發階段,游歷廣泛深入文化旅遊的發展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4。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中國旅遊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我們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資源。 2002年,海外遊客最感興趣的是中國旅遊資源普查,5個種的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文化類型佔四個,其中中國的調查,文物位列其中。這反映旅遊業對文化和其固有的文化屬性的依賴,中國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的延續性,深厚的文化底蘊,眾多的文化資源,幫助發展一個結構良好的,適應多種旅遊期權產品,在形成高品質的品牌。目前,文化旅遊市場的發展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遊業和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和文化活動的發展,以滿足高層次遊客的文化需求,是中國旅遊業的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推動文化旅遊的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旅遊大國的遊客從選擇。

5。旅遊與文化的互動。遊客通過旅遊活動,學習理解了文化的旅遊目的地,也將帶來自己的文化在該地區的旅遊目的地居民,兩種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同時,為了吸引旅遊者,旅遊目的地也日益重視發展和保護文化資源,文化發展無疑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但許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量的遊客繼續參觀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影響更負面的部分,最明顯的是當地文化的商業化是不正常的,這樣的變化,那些原本獨特的文化作為當地的基本社會旅遊資源和民俗風情,以吸引遊客參觀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會失去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失去了維持其基本的生存。

三,旅遊文化內涵建設為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利益最大化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關鍵是要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旅遊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的旅遊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過程中,建立工業健康發展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關系,從而提升工業質量,獲得可持續發展。

1。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觀念旅遊業發展。中國旅遊業起步較晚,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建議,「旅遊支持旅遊」,「五個共同」的發展思路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從旅遊行業的原因,外事接待然後逐漸清醒的認識,在某一時期內的一些項目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這種粗放式擴張的粗放式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導致自然資源和社會損害旅遊目的地文化資源的經濟數字難以估量。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旅遊業的發展從數量型向質量和效率,通過挖掘旅遊文化的深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2。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功能。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發展旅遊業的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模式,從而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經營,參與產業發展的人趨勢目的地,旅遊投資管理人員,遊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相互交織,只有政府可以協調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和實現經濟和社會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要提高管理水平政府管理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代表先進文化,引導當地旅遊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功能。

3。構建和諧企業文化旅遊的旅遊環境。由於中國的法律建設旅遊業的逐步完善,促進了旅遊市場環境的規范,但在旅遊行業的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和其他的短期行為是仍然在旅遊經濟的侵蝕是不健壯的身體,嚴重的威脅到旅遊業的長遠發展。創建一個公平和誠實的商業環境,提高旅遊業的形象,旅遊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管理的法律和法規,以改善旅遊建設大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遊企業,旅遊企業自律,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促進誠信守法。

4。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促進品牌的發展。開發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發展,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文化創意的核心是,在分析當地情況的基礎上確定的方向和發展的文化主題風格,清晰的定位是圍繞主題,通過旅遊產品得到反映,不斷豐富文化,創意升級。其中,通過明確主題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是關鍵,其本質在於旅遊文化資源一概而論,探索,最終團結的精神升華的區域特點,個性化,然後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滲透,表現在各個方面的旅遊產品,形成特色品牌,加強對遊客的吸引力。

5。強調對旅遊業的影響,社會和文化以及前瞻性研究。後期開始中國的旅遊業,旅遊業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深度擴展能力;手,羽翼未豐,恰逢中國加入的世貿組織很大的變化,只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都面臨著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的挑戰,使中國旅遊業客觀不可能亦步亦趨地照搬西方的發展國家。同時,因為對中國旅遊業的歷史發展是很短的,集中對旅遊業在經濟領域的發展,再加上影響其少直接和容易到檢測經濟和環境的影響的社會和文化旅遊業,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結果才逐漸顯露出來,但是一旦結果表明,其後果將無可挽回,這是值得注意的,這方面的研究遠遠落後於經濟和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問題上。我們必須注意這種現象,對文化旅遊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在這個階段的內容主要旅遊區,包括商業化的社會和文化問題,傳統文化的衰退,種族和文化的異化和文化旅遊示範效果等,在這些研究中,不僅包括旅遊工作者,也是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應注意良好的成果共享和研究,在實踐中推廣應用。

6。加快旅遊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夯實基礎。旅遊產業鏈較長,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旅遊專業教育放在經濟學的背景下,旅遊,文化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文化重視不夠。事實上旅遊產品設計,資源開發與規劃,旅遊服務基礎上的文化基礎,但文化水平低的旅遊從業者,來自不同文化的認識不足,文化,旅遊和文化內涵的「白化」缺失的一環,而不是遊客背景做幫助情緒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活動只能停留觀光容易水平,不能滿足現代旅遊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遊人才培養,並逐步從一個簡單的移位生產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業務素質的旅遊從業人員在其歷史和文化,民俗的了解程度,有必要改善環境做服務員,做教官,每到旅遊工作者通過言傳身教給遊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遊文化品味。

旅遊業四大產業相結合的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的功能,但盲目追求經濟忽視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現象在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適度發展旅遊資源和永久繼續使用的要求,以提升產業層次,整合的文化元素,品牌運作。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精神和文化的研究,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促進教育,文化和旅遊產業,由政府和有關各方,深度挖掘旅遊和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進旅遊業的成熟,可持續和健康發展。

[1]謝春山。旅遊文化 - 中國旅遊業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成功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1,(3)。

[2]安宇,沉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建設文化強省的江蘇文化產業的研究和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3]匡勇。弘揚優秀文化,加強意識[N]的位置。中國旅遊報,2000-01-17。
[4]李天元,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㈣ 生態旅遊發展的開發論文 引言方面怎麼寫

可持續發展比較好寫,資源比較多,可以參考的文獻也比較多,可以針對小的版一個點具體分析,論文最權好不要寫的太大,具體到一個點容易入手也可以好好地剖析。第二個的話也是比較好寫的,現在中國存在過度開發的問題,不過最近兩年也在糾正,過度的開發是需要保護的,二者是辨證的關系。你自己把握吧,認真的對待論文哦!

㈤ 我急需關於生態旅遊案例分析的論文,請大家幫幫忙!謝謝拉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㈥ 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論文寫生態旅遊產品和主客體的研究現狀可以嗎

不可以的,生態旅遊,而你寫的是旅客而不是旅遊的現狀,不符合題目要求,

㈦ 一篇關於生態旅遊的論文,有什麼參考文獻

徐軍:"旅遊環境保護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保證"《江淮論壇》
龔雪輝:"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光明日報》

㈧ 濕地生態旅遊開發淺論 4000字的論文

請到濕地中國網站濕地研究頻道科研論文版欄目上找:權
http://www.shidi.org/research-pap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