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呂梁地區的旅遊景點有那些
享有「三晉第一名山」的「北武當山」,以其雄偉壯觀、山勢陡峭、奇岩怪石、刑態神妙而著稱。為全國八個鳥類保護區之一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游覽勝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玄中寺」作為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和日本佛教凈土法門的祖庭,同樣以其山石奇峭、建築獨特、幽凈典雅而聞名中外。「蔡家崖」紀念地、晉綏解放烈士陵園、劉胡蘭紀念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工作戰斗過的地方等一批重要紀念地有極高的學習、紀念價值,也是不可多得的革命紀念勝地。離石安國寺安國寺位於離石區西十二公里處,創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寺內主要建築有佛殿、銅塔樓、讀書樓等。佛殿內有彩塑菩薩3尊,壁畫124幅,造型生動,色彩明亮。[16] 白馬仙洞位於離石區東南25公里處的九鳳山麓。進入洞內,只見怪石嶙峋,尖石如劍,方石如床;再進則有柱石自洞頂倒懸而下,離地3尺,擊之鏗然有聲。洞內還有若乾池潭,水深清澈。此洞洞里有洞,深不可測。曾有人進洞探險,不見盡頭而返。[方山木樓原名觀音樓,在方山縣大武鎮。明景泰四年(145)建築,三層重椽、十字歇山頂結構。高5丈許,寬3丈余,內有觀音、玉帝等塑像17尊。下邊由16根木柱支撐,其中四根直通樓頂。整個建築為全木結構,嚴密精巧,造型美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門南山寺孟門南山寺,又名靈泉寺,位於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黃河岸畔。系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陽柏窳山位於中陽縣城東五公里處,峰巒峭拔,松柏疊翠。山腰有金代創建的道教廟宇——龍泉觀。廟堂依山而築,布局嚴謹,結構精巧。廟中有清冽甘醇的「龍泉水」。相傳農歷三月十七為聖母生日,這里屆時舉辦廟會,遊人香客雲集山巔,汲取龍泉聖水,觀賞柏窳勝景。另有傅山隱居此地的「方石山房」,其間留有題詞真跡。Ⅱ 離石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著名景點有: 安國寺、寶峰山、白馬仙洞等
Ⅲ 方山風景區有什麼玩的
地理位置
方山(2張) 方山位於河南省的禹州西部山區,地處中原八百里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東距京廣線65公里,北距省城鄭州110公里,西距中嶽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外方山),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登封少林寺40公里。全鎮總面積7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143個自然村,2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萬人。湧泉河、潘家河、潁河三條河流貫穿全境,紙坊水庫、杏山坡水庫、白沙水庫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環繞鑲嵌在群山之中。
歷史沿革
方山,亦稱方城山,古稱龍山。清《禹州志》載:方山有「五龍壁」或「九龍壁」之稱,故呼為「龍的故鄉」。因地處中原人類始祖活動的中心地帶,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繁多,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比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廟、軒轅洞、八卦台、觀月台、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啟母洞、紅廟、長壽山莊、溯源亭、紙坊水庫等。
華夏源泉
方山,古稱龍山,也是華夏民族,華夏族裔生息繁衍的發源地。方山北麓,中嶽嵩山的南麓兩山之間,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地,中華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夏禹國的誕生地,夏初都地,後稱陽城(河南登封)。夏後自方山北麓遷徙至方山東麓的穎水之濱,夏都夏邑,後稱陽翟(河南禹州)。方山穎水,是華夏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今日方山
方山鎮於2002年被省委組織部命名為「全省六好鄉鎮黨委」,全省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鎮團委於2004年10月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連續三年被省農調隊評詁為全省「百強鄉鎮」。 方山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已探明儲量達數72噸,以煤炭、鋁礬土、石灰石為主,品質優良,享譽省內外,另有石英石、鐵礦、陶土、白堊等礦藏,也頗具開發潛力;全鎮機械加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企業總數已達近百家;以林葯果綜合開發為主的特色農業經濟前景看好。近幾年來,方山鎮黨委政府不斷推出優惠政策、強化服務意識,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截止2004年底,全鎮生產總值已達15億元,財政收入達2167.8萬元,其中民營經濟已佔經濟總量的75%,經濟增長帶動了文化、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以城鎮建設為主,大力推動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了優良的環境。
方姓之源
方山是世界方雷鄺氏發源地,自方樹福堂基金會主席方潤華先生回方山祭祖以來,我們即開始與海內外方氏宗親社團的交流,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方潤華先生為方山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1997年起,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肇彝希望小學、潤良中學、方山幼兒園、溯源亭、功德亭,修築了柏油路等捐助項目。禹州市主要領導對方雷氏歷史文化研究及旅遊開發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Ⅳ 方山風景區有哪些景點
北武當山第1名制
呂梁市方山縣北武當鎮
南陽溝第2名
呂梁市方山縣積翠鄉南陽溝
神龍溝旅遊區第3名
呂梁市方山縣
方山縣博物館第4名
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積翠公園內
財神殿第5名
呂梁市方山縣境內北武當山風景區內
Ⅳ 方山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方山景區位於江寧區科學園內,佔地面積8.6平方公里,緊靠正處建設中的大學城和高新企業區。從遠處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頂山(海拔約208米),遠望如一方印,古稱印山。因戴笠飛機在此失事,一度亦稱戴山。方山雖不高,但由於位於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方山,因像一個巨大的印章又被稱為天印山。它是傳說中南京第一個被人工改造過的山,秦始皇鑿山通淮泄王氣,晉宋時人就認為是在這兒。傳說往往是歷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東吳——六朝的第一個朝代,就被納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宏大工程之中。
南京被定為一國之都,作為中樞,它需要一個能夠順暢聯結王朝各個部分的交通體系。南人以舟為車,水路交通自然是首選。
方山定林寺
著名的方山定林寺就坐落在方山之上。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 多年歷史,屬於金陵名剎、「 48 景」之一。歷史上,定林寺分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兩處。宋景平二年( 423 年)「慧覺」於南京鍾山創建「下定林寺」,劉宋元嘉十六年( 439 年),外國高僧竺法秀(曇摩蜜多)在南京鍾山紫霞湖一帶建「上定林寺」。文藝評論家劉勰皈依佛門後,依止大學僧「僧佑」十餘年,所著不朽巨著《文心雕龍》即完成於上定林寺。定林寺院中有定林寺塔。該塔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約14.50米,為七級八面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底層和二層內部為方形,三層以上則為圓筒形。在第五層設木架以承剎桿。底層僅南面開門,中央有石雕須彌座,東、西、北三面有佛龕。其他各層均四面開門。塔身用磚砌成仿木結構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頂及塔剎已毀,塔身向北傾斜7.59度,經過糾偏後保留斜度為5.3度,超過聞名於世的義大利比薩斜塔,至今仍堪稱世界第一斜塔。
方山斜塔建在流沙與亂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稱奇跡。梁朝時禪宗始祖達摩來中國坐禪,第一道場就設於下定林寺。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譽。到了明、清時期,下定林寺香火很旺,隨著廟舍不斷增建,規模越來越宏大。
地質公園
方山山形獨特原於它是距今1000萬年前新近紀中新世時期一座火山。由於這座火山的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早在1948 年我國地質學家作過詳細研究而聞名。火山噴發的玄武岩層層盛盛組成方山主體。玄武岩之下為古河流沉積砂礫岩,即地層學上有標准愈義的「洞玄觀組」的創名地。砂礫岩中發現安琪馬等化石。山腳下片片紅砂岩則是距今約8000 萬年前,晚白堊紀赤山組砂岩層.方山由上而下,由玄武岩、砂礫岩、砂岩三層樓式結構,它是大地變遷的天然檔案,它向人們訴說地球科學的一段故事。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審批工作的公告》(2009年第15號公告),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於2009年8月7日-10日組織召開了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評審會審議通過了江蘇江寧湯山方山國家地質公園,擬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根據評審結果,江蘇江寧湯山方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了國土資源部關於湯山方山捆綁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申請,位列第五批擬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的第19位。 此次江寧湯山方山地質公園,是以湯山猿人洞、地質剖面、溫泉、新近紀火山為主題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分湯山園區和方山園區,總面積38.4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面積18.4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豐富,且具多樣性與典型性,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綜合價值。 該公園地處南京市近郊,地理區位、交通以及基礎設施良好,在已建成省級地質公園加強保護地質遺跡的基礎上積極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將建設成為旨在保護地質資源、地質科普教育、休閑旅遊並帶動社會與經濟發展而做出貢獻的國家地質公園。
Ⅵ 方山旅遊景點有什麼好玩的
1,北武 當山又名真武山,位於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
2,南陽溝森林公園位於山西省呂梁地區境內
3,龐泉溝風景區是國家自然保護區,地處關帝山中,位於方山縣北十公里處
Ⅶ 呂梁有哪些旅遊景點了
1、磧(音qi)口:位於黃河晉陝峽谷中部,臨縣城南48公里處,因黃河大同磧而得名。黃河由北而來,湫水從東而至,卧虎山橫亘鎮北,黑龍廟雄峙河東,山環水抱,陰陽交會,山的氣勢,河的雄渾,凝成了「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
2、龐泉溝:地處關帝山中。位於方山縣北十公里處。為全國八個鳥類保護區之一,重點保護對象為世界稀有珍禽褐馬雞(現有1800餘只),還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鸛,金錢豹和二類保護動物標麝、金雕及鴛等,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自然風景游覽勝地。
3、劉胡蘭紀念館: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劉胡蘭紀念館,坐落在山西省文水縣劉胡蘭村(原名雲周西村)村南。文(水)祁(縣)公路從紀念館北牆通過,東接大運公路,西連307國道,將該館與山西中部的晉祠、卦山、玄中寺、武則天紀念館、杏花村汾酒廠、晉商宅院(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平遙古城等景點連在一起,形成一條旅遊熱線。
4、西灣:西灣風景區位於平陽縣的東南部,東臨東海,南涉鰲口,西靠墨城,北迎飛雲江,總面積17平方公里。景區的特色是灣多、灘廣、洞幽、礁岩密布,其層次紋理清晰,色彩豐富,造型奇特。這些海蝕、礁岩、灘塗風光加上海濱的 流瀑布、漁村的風俗民情、古戲台、明代烽火台及民間的神話傳說,使西灣成為一個以海蝕、礁岩、灘塗風光為主體的尚代開發的海濱海岩型風景區。
5、天寧寺:位於交城縣城北三公里處的卦山,距太原六十七公里。
6、柳林縣黃河三峽母親峰景區:沖浪黃河到柳林 風雲際會三交鎮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柳林黃河三峽是最美的一彎。這里不僅有風光瑰麗的自然奇觀,更多的是歷史與人文的積淀。
7、西灣民居:位於磧口鎮北1公里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磧口旅遊區民居包括西灣、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以西灣民居最具代表。
8、大同磧:二磧古稱大同磧,為天下黃河第二磧,僅次於壺口瀑布。
9、白龍廟:位於嵐縣城西22公里與興縣接壤的白龍山腰部。該山原名大萬山,因建有白龍廟而得名,是呂梁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它山勢雄偉,挺拔俊秀,群峰聳立,層巒疊嶂。遍山蒼松翠柏,名花異草,既有珍貴的省鳥褐馬雞及麋鹿、貂、麝等珍稀動物,又有「龍門伏虎」、「三仙望川」、「迎賓古松」、「雙松合抱」、「白龍戲珠」、「擦虎岩」、「馬蹄石」等奇異景觀,同時,由著名書法家趙朴初老先生題寫的高15米、寬8.5米、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漢字——巨形「壽」字,無疑為白龍山增添了一處壯麗的人文景觀。白龍廟坐落在這如詩如畫、松柏掩映的翠岩之中,更賦予它以神秘色彩。自古以來,這里一直被奉為神聖境地,被列為嵐陽八景之首,倍受文人墨客之贊賞,曾留下不少贊頌詩篇。
10、黑龍廟:位於臨縣南端湫水河入口處的磧口鎮卧虎山。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鍾鼓樓碑記載:廟創建於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道光年間重修正殿和東西耳殿。廟宇規模壯闊,昭然入目。
11、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建於一九九二年,是山西省第一批興建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古老的呂梁山中段,跨文水、交城、離石、方山、古交、婁煩六個市縣。由三道川、果老峰、龐泉溝、三座崖、北武當山、陽圪台、白馬仙洞、原平川、雲頂山九個景區組成。總面積76135。4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75%以上,園內主峰孝文山,海拔2831米,北魏孝文帝登過此山而得名,是我國華北第二高峰。
建議你去了可以買張地圖,或者跟著旅行社
Ⅷ 離石的著名景區有哪些
城市歷史
離石位於呂梁山中段西側,地處省境中部西側,呂梁地區中部。為三晉西部重鎮,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幾經變遷。春秋屬晉地,戰國為趙之離石邑。西漢置離石縣,自東漢永和五年,西河郡移治於離石以後,一直為郡州建置的駐地。靈帝末,因為戰亂,郡縣俱廢。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復置縣,匈奴貴族劉淵據縣而起兵後 ,縣遂廢。北朝時,後燕置離石護軍,北魏明帝置離石鎮。北齊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縣,北周建德六年改離石,唐、宋、元、明皆屬石州,明初離石縣並入石州,隆慶年間,知州李春芳以石、失同音改名為永寧州。民國元年復稱離石縣,三年改稱離石,1941年析置離東縣,1946年並入離石,1954年與方山縣合為離山縣,1958年與中陽縣合並稱離石,1959年復置縣。1971年後為呂梁公署所在地。1996年撤縣建離石市。現為呂梁行署所在地。離石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一層關系,它下屬的縣名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比如唐朝,它領離石、平夷、臨泉、定胡、方山五縣:宋朝領離石、平夷、方山三縣。還有前面提過的知府為之改名的事情,都可見其重要性。
城市坐標·懷念老街
離石城現在舊貌換新顏了。都市的氣息在不斷聳立的高樓、寬敞的馬路、熱鬧的步行街和悠閑散步的人群中洋溢著。城市建設把舊的、窄的換成了新的、寬的。當昔日的老街、舊房在一夜間被推土機淹沒,不幾日又被寬敞的馬路所代替時,偶爾會想起曾經陪伴我們的老街,不禁感慨這世事的變化。
從石州大樓到城內小學的那段解放路,我走了六年,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這條老街印下了我童年的快樂時光。對我來說,記憶中的老街充滿了誘惑。
最喜歡放學的時候了,那時我可以盡情流連於那條老街,和要好的同伴在不同的貨攤中穿梭。
印象中有位大爺,很瘦,留著鬍子,就在離校門大概100米處賣爆米花,要一毛一小杯。只要有小鈔,我總會光顧那裡;而每次都盤算他的那個杯子怎麼不大點呢?畢竟有小鈔的日子並不多。大爺雖然給得不多,但人長得還算和善,比起離他不遠的那個臨街鋪面的老太好多了。提起那個老太,我們都叫她「黑老婆」,因為她黝黑無比,而且還很兇的樣子。還有她賣的那些吃的,我到現在都不知是些什麼東東,只記得顏色發黑,稠稠的。每次走進比她的臉稍亮堂的屋子裡時,我的後背就開始發冷,不由得把那屋子與童話中巫師們呆的地方聯系起來。她賣的那些吃的總有很多小孩去吃,而我每次去總是陪同伴買,自己從來不要;因為看著她的臉,我幾乎不敢說話。
再往前到十字路口的一角,有個賣芝麻餅的中年人,不高的個頭,瘦削的體形,總是一副很忙碌的樣子。3毛一張的芝麻餅在當時來說也不算便宜,我也只是偶爾才能吃得到的。餅子中間燒得很薄,吃起來香脆可口,配上烤得正好的芝麻,聞到都要流哈喇子的。現在很少再見到賣芝麻餅的了,想起當年曾為這3毛的芝麻餅,去偷父母口袋裡的錢,正好被逮個正著,便號啕大哭,好像自己是被冤枉的。
還記得在那條街上會經常碰到城內幼兒園的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太太,我已記不起她姓什麼了,但她那有點自然卷的白發,最具有親和力的微笑,最慈祥的面容和稍顯駝背的樣子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每次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總有很多小孩會和她打招呼。雖然她並沒有教過我,可每次看到她親切地和其他小孩說話,我就會羨慕得不得了,以至後來我也假裝是她帶過的學生,輕輕地和她說一聲老師好,只盼著她對我微微一笑,點點頭也就心滿意足了。如今她可能早已去世,就像這老街也只是在我的回憶中才有,但這種印象卻像扎了根似地,任憑歲月流逝,卻依然清晰。
這時光已過去16年了,因為種種原因,已經很少再去老街了;偶爾再去時,發現兒時的老街只在記憶中才有。新樓房,新街道,新廣場,新面貌。16年了,老街變了,我也變了,有些變化是連自己都不曾想過的。可那記憶中的老街不會變,還是那麼溫馨,永遠珍藏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