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旅遊開發對當地的影響案例

旅遊開發對當地的影響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3-13 16:58:52

『壹』 急求:因旅遊開發破壞環境的具體事例!

http://info.finance.hc360.com/2005/06/08103930071.shtml

錯位旅遊開發破壞生態 雲南最後凈土遭劫難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的下給溫泉,是近代熱泉形成的典型的地質景觀,極具觀賞性和科考價值,景區內的噴氣(熱氣)孔尤為罕見。但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在不了解噴氣孔的地質構造及規律的情況下,開發者企圖將噴氣孔變為「桑拿浴」場所,結果嚴重破壞了稀有旅遊地質景觀。該縣的另一處地下泉———天生橋「彩泉」,因被「現代化」裝飾而失去了「彩泉」再現的自然條件。

西南凈土香格里拉的一些地方,在旅遊開發的大潮下難逃劫難。「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的多位專家指出,近年來,一些地方的錯位開發,使不少國家級風景區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現象泛濫,有的風景區正蛻變為吃喝玩樂的游樂場,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空前破壞。

比如,麗江玉龍雪山被架設3條索道,每條索道都伸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其中,長近3000米的玉龍雪山索道,延伸到海拔4506米的雪山上,每小時單向運送客流量達426人。這些索道的建設和運營,給保護區帶來了生態災難。大量遊人的湧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壞,部分冰川開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遊客踐踏、破壞;野生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當年規劃時還存在的珍稀動物,現在已難覓蹤跡。玉龍雪山生態環境的破壞速度,令世界各國專家驚訝。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景區沒做規劃就進行開發。

...........更多請參考鏈接

學校里應該有雜志可以參考的吧……這東西估計不好找

『貳』 請結合實例分析旅遊資源開發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一、拉動經濟發展旅遊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范圍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並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活動。發展國際旅遊可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通過旅遊服務而獲取外匯。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遊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後,我國入境旅遊蓬勃發展,旅遊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內旅遊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遊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遊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說明旅遊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系。 旅遊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其次,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說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後、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遊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旅遊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遊

『叄』 舉一個實例,旅遊發展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社會和環境都有雙重意義,就拿哈爾濱來說吧,好的方面主要版體現在:1、為了吸權引遊客,引進資金,當地政府會加大投入和力度,來建設和修善一些景區和美化環境,還會在道路、城市規劃等方面進行改善,哈爾濱這些年的建設很不錯,地鐵馬上就要投入運行了。這當然是好事了。2、遊客多了,經濟自然就發展了,這對當地的老百姓也是好事,現在很多當地的特產:蘑菇、木耳、蜂蜜、紅腸、甚至是俄羅斯的特產都很受遊客的歡迎。
不好的主要有:1、由於遊人的素質參差不齊,經常能看到破壞環境的現象,不注重環保,每年冰雪節開幕後,總有人在觀看的同時損壞冰雕、冰燈,還有亂扔垃圾等現象。2、由於外來人員的購買力,很多旅遊城市的物價被抬高了,尤其是特產,更不可思議的是門票,這不是當地人們所期盼的。

『肆』 請結合案例試論述旅遊的發展對區域產生的社會影響有哪些

1、積極影響:(1)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帶動和完善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專步;(2)提升國屬家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向世界輸出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加深外國人對本國歷史文化的了解。2、消極影響:(1)可能由於過度開發旅遊資源而導致本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2)片面追求旅遊業可能會導致國民經濟結構不平衡發展,使得國民經濟受國際影響程度大,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伍』 旅遊開發對旅遊目的地有哪些影響 最好多些觀點和案例

最著名的就是張家界了
1982年9月,張家界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8月,武陵源被列入國家第二批40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內;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風景區、天子山風景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94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25號)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因境內有張家界自然保護區而得名。並於2007年被授予中國首批5A級旅遊區
但在1998年前因為張家界森林公園的火爆及管理不完善,景區內出現不少酒店,並且將污水排放至金鞭溪,一度導致金鞭溪魚群不見蹤影,水質渾濁不堪甚至散發惡臭。1998年時張家界森林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處以「黃牌」警告,當地ZF狠下決心進行景區 樓堂館所和居民房屋大拆遷,計劃拆遷面積19萬平方米,3年內拆遷安置完畢,2001年底要完成15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這一拆,據說要耗費財力2億多元,而重新安置建設估計還要花掉幾倍的資金。
在2001年5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在全國范圍內對拆遷整治後的武陵源總體規劃進行了公開招標。中標的北京大學景觀規劃中心與武陵源區政府簽下了規劃合同書。按照新的規劃,武陵源將在離開遺產保護地的地方,開辟新的旅遊村鎮,將遺產保護地和旅遊服務區分割開來。
直至2005年張家界才摘去世界教科文組織的這塊「黃牌」,自此張家界森林公園才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陸』 旅遊開發對旅遊目的地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請舉例說明

積極作用:
讓旅遊目的地增加並帶動了經濟收入,增加就業機會。
消極作用:破壞了當地空氣污染及旅遊環境。

『柒』 作業: 請舉一個實際例子用以說明旅遊發展給當地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變化。

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都有推動作用,就拿海南說吧,這專些年海南的發屬展很快,為了吸引遊客,引進資金,當地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來建設和修善一些景區和美化環境,還會在道路、城市規劃等方面進行改善,城市的建設非常快,人民的居住水平大大提高了。再有,開放了,渠道就多了,投資的也多了,加上遊客的增多,經濟自然就發展了,這對當地的老百姓也是好事,當地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的生活就改善了。
但也有負面的影響:1、由於遊人的素質參差不齊,經常能看到破壞環境的現象,不注重環保,總有人在有意無意的破壞環境,還有亂扔垃圾等現象。2、由於外來人員的購買力,很多旅遊城市的物價被抬高了,尤其是特產,更不可思議的是門票,這不是當地人們所期盼的。3、當地也有的商販出現了宰客的現象,給海南整體形象抹黑了,這也是政府應該積極面對的問題。

『捌』 談談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影響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玖』 旅遊開發對旅遊目的地的積極影響 最好有案例和分析

(一)民俗風情旅遊對目的地的積極作用
1.加快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
「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較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國家旅遊局早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便將旅遊扶貧納入了重要的工作議程。
我國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多位於偏遠省份,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而且發展工業缺乏資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約了他們走像沿海城市那樣發展商業的路子;到處都是山脈和峽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但因為同外界的交流幾乎隔絕,當地的民俗風情卻保存的相當完整,淳樸的民風、奇異的建築、迷人的服飾、獨特的飲食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發展民俗風情旅遊,可以充分利用旅遊業帶動性強的特點,為民族地區創造就業機會,減少民族地區人口的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稅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的開發。當然,這些因素發展的最終結果是,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當地居民的逐步擺脫貧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這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如: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不僅以神奇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富於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納西古樂、東巴文化、民營文化、文化遺址保護等四大部分組成的文化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每年為地方創造1億多元的產值[5]。
2.有利於民族地區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隨著民俗風情旅遊的開展和接待外來旅遊者的需要,民族地區一些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重新得到開發和恢復;傳統的手工藝品因市場需求的擴大而重新得到發展;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又受到重視和發掘;長期瀕臨滅絕的歷史遺產不僅隨著民俗風情旅遊的開展而獲得了重生,而且成為其他旅遊接待國或地區沒有的獨特文化資源。
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對已有文化元素的重組,因此,一個社會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樣性越豐富,人們的選擇就越多,文化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個民族之所以能獨立存在,便是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這一「文化」構成了民族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合理保存民俗風情文化的多樣性,可為我國文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持,使我國的文化發展保持持續的活力和動力。而一種文化有無活力是該文化生存狀態好壞的重要標志,開發傳統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正是為了給民俗風情文化注入持久的發展活力。
3.促進各國和各民族的交流,有利於人類的平等、團結、繁榮、發展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國度的人們,通過對異地風采、異族情調的了解、體驗,不但會消除彼此間的偏見、隔閡,而且會促進相互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因為「古往今來,每個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越於其他民族」[6]。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們,之所以存在有歧視、不信任心理,一是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根源,二是由於相互間缺乏交往和了解。在這個意義上,民俗風情旅遊的開展在緩和國際關系,以及促進在國際事務中實行人類和平共處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民俗風情旅遊是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之間的直接交往,而不是以文字媒體,或者以個別人為代表而進行的信息傳遞和間接溝通,因而更有助於增進不同國家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

『拾』 旅遊業發展對旅遊地影響實例

《景區經營權轉讓對邊遠旅遊地影響的實證研究--湖南鳳凰八大景區(點)的案例分析》作 者:王凱 譚華雲 WANG Kai TAN Hua-yun 作者單位:王凱,WANG Kai(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譚華雲,TAN Hua-yun(中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刊 名:旅遊科學 CSSCI 英文刊名:TOURISM SCIENCE 年,卷(期):2005 19(4) 分類號:F592.3 《旅遊地居民對旅遊影響的感知研究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財經問題研究》2009年 第07期
作者: 谷明,
ISSN : 1000-176X(2009)07-0120-06 本文以大連大長山島為例探究旅遊地居民--家庭旅館經營者對旅遊給當地社區帶來影響的看法與感知,以及不同的社會人口統計特徵如何影響這些家庭旅館經營者對旅遊的感知.根據因子分析法,家庭旅館經營者感受到的旅遊影響包括七個方面:經濟影響、旅遊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相互作用、生活質量提高、常見的自然環境惡化、沙濰退化、海水污染和安靜膊生活被打擾.同時採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將所有接受調查者按照不同的社會人口統計特徵分為四組群,並建立了四組群與旅遊影響之間的相關關系. 《影視作品對旅遊地旅遊發展的影響》□ 王培華《考試周刊》 2009年第30期本文從影視旅遊興起與國內外學者對影視旅遊的研究入手,結合喬家大院的實例,探討影視作品對旅遊地的旅遊發展產生了積極和消極雙方面的影響, 最後總結了旅遊地該如何利用影視作品更好的發展當地旅遊業。 《旅遊對旅遊地的利弊影響》來源網路 如果你是寫論文的話 還可以從日前比較熱門的會展旅遊與旅遊房地產為出發點來探討影響例如世博會對上海旅遊業及上海這個城市的影響 以及最近爭議非常大的海南因旅遊的高度發展致使房價高升不止這一類話題 貌似你和我剛才答題的那提問人是一對兒……希望提供的信息能幫得上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