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旅遊村落開發模式

旅遊村落開發模式

發布時間: 2021-03-13 18:25:27

1. 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主要有哪幾種模式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一些鄉村旅遊起步早、發展較為成熟地區的經驗模式對於起步較晚的地區能夠起到示範作用。前瞻產業研究院總結,目前我國鄉村旅遊有6種發展模式。
(1)田園農業旅遊模式。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鄉游、果鄉游、花鄉游、漁鄉游、水鄉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游、園林觀光游、農業科技游、務農體驗游等。
(2)民俗風情旅遊模式。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鄉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
(3)農家樂旅遊模式。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產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休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和農事參與農家樂等。
(4)村落鄉鎮旅遊模式。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利用鄉土建築、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莊綠化、工農企業來發展觀光旅遊、開發觀光旅遊。主要類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鎮建築游和新村風貌游等。
(5)休閑度假旅遊模式。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有:休閑度假村、休閑農庄和鄉村酒店等。
(6)科普及教育旅遊模式。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如廣東高明藹雯教育農庄、沈陽市農業博覽園、山東壽光生態博覽園等。

2. 民俗旅遊開發有那些形式

民俗旅遊開發六種形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1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2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3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5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6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3. 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開發中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一、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1、田園農業游
以大田農業為重點,開發欣賞田園風光、觀看農業生產活動、品嘗和購置綠色食品、學**農業技術知識等旅遊活動,以達到了解和體驗農業的目的。
2、園林觀光游
以果林和園林為重點,開發採摘、觀景、賞花、踏青、購置果品等旅遊活動,讓遊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
3、農業科技游
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開發觀看園區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溫室大棚內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使遊客增長現代農業知識。
4、務農體驗游
通過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遊客接觸實際的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特殊的鄉土氣息。

二、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1、農耕文化游
利用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等,開展農業文化旅遊
2、民俗文化游
利用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禮儀民俗、節令民俗、游藝民俗等,開展民俗文化游。
3、鄉土文化游
利用民俗歌舞、民間技藝、民間戲劇、民間表演等,開展鄉土文化游。
4、民族文化游
利用民族風俗、民族**慣、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節日、民族宗教等,開展民族文化游。

三、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
1、農業觀光農家樂
利用田園農業生產及農家生活等,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休閑和體驗。
2、民俗文化農家樂
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娛樂、休閑。
3、民居型農家樂
利用當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4、休閑娛樂農家樂
以優美的環境、齊全的設施,舒適的服務,為遊客提供吃、住、玩等旅遊活動。
5、食宿接待農家樂
以舒適、衛生、安全的居住環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6、農事參與農家樂
以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工藝技術,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四、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
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大多數是利用明、清兩代村鎮建築來發展觀光旅遊。
2、民族村寨游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發展觀光旅遊,
3、古鎮建築游
利用古鎮房屋建築、民居、街道、店鋪、古寺廟、園林來發展觀光旅遊,
4、新村風貌游
利用現代農村建築、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莊綠化、工農企業來發展觀光旅遊。

五、休閑度假旅遊模式
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1、休閑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溫泉為依託,以齊全、高檔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為遊客提供休閑、度假旅遊。
2、休閑農庄
以優越的自然環境、獨特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農業產品、優惠的餐飲和住宿,為遊客提供休閑、觀光旅遊。
3、鄉村酒店
以餐飲、住宿為主,配合周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遊客提供休閑旅遊。

六、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
1、農業科技教育基地
是在農業科研基地的基礎上,利用科研設施作景點,以高新農業技術為教材,向農業工作者和中、小學生進農業技術教育,形成集農業生產、科技示範、科研教育為一體的新型科教農業園。
2、觀光休閑教育農業園
利用當地農業園區的資源環境,現代農業設施、業經營活動、農業生產過程、優質農產品等,開展農業觀光、參與體驗,DIY教育活動。
3、少兒教育農業基地
利用當地農業種植、畜牧、飼養、農耕文化、農業技術等,讓中、小學生參與休閑農業活動,接受農業技術知識的教育。
4、農業博覽園
利用當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農業文化進行展示,讓遊客參觀。

七、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盪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森林公園
濕地公園
水上樂園
露宿營地
自然保護區

4.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有哪些模式及特點

模式: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環境、民俗載體、民俗情境和內民俗活動為基礎容,通過一定的現代技術方法,將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轉變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相當吸引力的民俗旅遊景觀、設施和服務。

特點:

原則性導向鮮明、文化性特徵顯著、地域性限制不強、參與性體驗突出。

(4)旅遊村落開發模式擴展閱讀

傳統民俗文化景觀是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核心,是旅遊地形象的基礎。由於民俗旅遊資源多種多樣,形式內容千差萬別,個性特色各有千秋,開發范圍、開發規模、開發重點、開發條件也不一樣,民俗旅遊景觀開發的對象也有較大的差異。

只有配套開發建設,才能使純粹的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有了背景、情境、氛圍和支撐而取得成功。民俗旅遊屬於專項旅遊,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因此成為專門的旅遊資源開發。在開發的內容上,既要強調主題,又要照顧全面。

5. 旅遊開發的開發流程是什麼

1 、投資決策

投資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景區資源及開發價值進行整體評價。投資商在與景區所有者即政府簽訂合同前,可以聘請旅遊專家,通過初步的資源、市場、交通、環境、政策評估之後,提交一份《旅遊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或《旅遊項目投資價值評價報告》,以作為決策依據。

2 、合同簽定

旅遊景區開發,一般涉及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甚至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對於這些資源,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非產業化的法律法規,對旅遊投資商十分不利。旅遊特許經營權是投資商必須合法控制的核心,其中包括門票收益權、景區開發與招商權、核心土地購買權等幾個方面。如何簽訂合同,並要求政府負責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水電等),是非常需要經驗和技術的。另外,合同簽訂的同時,需劃定紅線,確定項目的開發用地和建設用地。

3 、組織管理架構

合同簽定後,運營方(即原來的投資方,合同簽訂後,投資方就轉變為了運營方)應立即著手組建開發管理團隊,並建立開發運作的管理構架與管理制度。管理構架應包括前期工作部、建設管理部、開業運營部三方面。前期工作部,主要負責項目開工建設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委託旅遊規劃設計公司進行市場調研、產品策劃及規劃設計;編撰文件向政府相關部門報批、向社會招商等。建設管理部,以項目經理為首,負責建設准備工作和工程施工期間的管理工作,保證工程按設計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開業運營部,負責景區開業營銷策劃,辦理開業手續,落實景區運營必備的人、財、物,提高景區的經濟收益和社會影響力。

4 、產品策劃(項目設計)及項目運作策劃

產品策劃(項目設計)及項目運作策劃不同於旅遊規劃,主要用來解決主題定位、市場定位、遊憩方式設計、收入模式、營銷模式、運作模式、盈利估算、投資分期等問題。必須聘請專業的旅遊項目開發咨詢顧問公司,提供《旅遊項目總體策劃報告》及《旅遊項目開發運作計劃》。為了與國債申請、政府資金申請、銀行融資、戰略投資人及子項目投資人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工作全面配合,應編制《旅遊項目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5 、規劃

產品策劃完成後,或與此同步進行,應該聘請專業機構,編制《旅遊總體發展規劃》,或者直接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應包含部分需馬上動工區域的修建性詳細規劃)。新建項目要先進行旅遊規劃、確定規劃條件,到規劃主管部門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方可委託專業機構進行景觀與建築設計。

6 、設計

在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後或是規劃編制的同時,要委託專業的旅遊規劃設計單位進行旅遊景區的景觀及部分建築設計。主要包括景區大門、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休閑及景觀節點、景觀小品等。設計的基本程序為勘察-規劃-設計方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

7 、政府審批事項辦理推進

通過政府的各項審批非常重要。其中,發改委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規劃評審,市級、省級、國家級重點扶持項目立項與申請,國債項目、農業項目、旅遊項目等特殊扶持申請;規劃委批准;土地規劃審批;建設土地的招、拍、掛與徵用;合同中政府承諾的落實;施工圖的審查;建設准備與報建批復等等,十分繁雜。

8 、資金運作與招商引資

項目建設資金不能全部靠企業自有資金,應積極進行融資和招商引資,用少量種子資金啟動項目,利用項目融入建設資金。

9 、建設准備與工程建設

以項目經理為首協調各方,監督、控制工程進度與質量,保證工程按設計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旅遊項目中主要有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景觀建設、接待設施建設、游樂項目建設四個方面。項目工程結束後,項目法人要組織驗收工作。

10 、開業運作

項目完成工程建設,與開業運行,還有較大的差距,開業需要人財物齊備,並且還要有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案。景區開業需全面配置大量的服務人員,包括導游(講解員),技術維護,環衛人員,保安,營銷人員等,需建立完整的旅遊標識系統、旅遊衛生系統(廁所、垃圾箱、排污等)、旅遊安全保障系統、游覽服務系統、遊客接待服務系統等。以上大多屬於軟體建設,必須通過規則、流程、培訓等管理工作,才能運行到位。一炮打響,是開業營銷的重要目標,其中建立專業的營銷隊伍,用以理清渠道、展開品牌推廣、開展活動促銷等是基礎。旅遊景點一般在開業後的1-3個月可正式進入運營階段。正式開業營運一年以上的旅遊景區(點),可以向當地旅遊主管部門申請景區等級評定。

6. 旅遊開發的開發模式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專。為保護而屬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
4、為開發而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

7. 古村落,古民居旅遊開發的幾種模式

古村落的商業價值直接體現在旅遊價值上,旅遊開發被認為是當前保護古村落兼具版經濟效應權、社會效應與文化效應的有效方式。前瞻產業研究院梳理當前古村落與古民居保護的模式,常見的有以下五種,各有利弊,也就各有適應的空間條件。
第一種:「畫地為牢」——文物建築就地保護。對一些具備了極高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的文物古建築,列入區、縣、省、國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少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二種:「異地再生」——瀕危建築易地保護。易地保護是指將具有突出價值的鄉土建築遺產因客觀的、非遷建無以就地的種種原因,通過拆解重裝的方式,嚴格按原樣另選他處建造。
第三種:「靜態定格」——居民外遷式古村落保護。由於易地保護從某種程度上喪失建築遺產「原真性」,喪失歷史信息「完整」性,全面保護作為另一種古村落保護模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實踐。
第四種:「舊瓶新酒」——功能更新式古建築保護。對古建築單體內部進行改造和建築外環境改造。內部改造一般包括對廚房的現代化改造,整治給排水系統,添置浴室衛生間,基本上保持了原有風貌。

8. 鄉村旅遊模式有哪些

在新農村建設中,不是所有的鄉村都能夠發展旅遊,而是要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從各地的發展經驗來看,適合發展鄉村旅遊的有三類鄉村,一是緊靠中心城市,汽車車程在兩個小時之內的城郊鄉村;二是緊靠現有景區的鄉村;三是具有旅遊資源良好的古村落、農村風貌、高科技農業、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及各種傳統節日為特色,以及果業、花卉等特色農業發展或自然、生態比較好的鄉村。銘智旅遊策劃總結中外鄉村旅遊模式,可以分為五種:
1、村落民居旅遊模式
村落民居旅遊模式是依託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的村落民居建築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發展模式。村落民居建築按發展特點分為古代與現代兩類,村落民居旅遊模式也相應分為古民居旅遊與新民居旅遊兩種。
2、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以鄉村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發展模式。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充分突出和展示鄉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時令風俗、工藝游藝、體育競技、信仰崇拜等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
3、生態旅遊模式
鄉村生態旅遊模式以田園、草原、森林、漁港等生態環境和各種鄉村生產活動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發展模式。鄉村生態旅遊模式以稻作的梯田、放牧的草原、狩獵的森林與揚帆的漁港為特色,把鄉村生態與鄉村生產生活結合起來,旅遊與休閑結合起來,開發梯田游、草原游、竹鄉游、花鄉游、漁鄉游、水鄉游、蕉鄉游、果鄉游等不同特色的鄉村生態旅遊。
4、現代農業旅遊模式
建設現代高新技術農業示範園區,發展現代農業旅遊是鄉村旅遊的未來趨向。山東棗庄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沂南大地農業科技示範園和臨沂羅庄飛龍花卉,形成鄉村旅遊的現代農業科技游模式。主要做法是,引進國內外種植高新技術和品種,使園區內的果木、花卉、蔬菜等植物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園內一般分為育苗區、栽培區、溫室區,果木、花卉特色種植區。
5、綜合旅遊模式
綜合旅遊模式是對鄉村旅遊資源進行多元開發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隨著旅遊業多元趨勢的發展,旅遊者對鄉村旅遊的需求與選擇也趨向多元化,鄉村旅遊發展又呈現出休息娛樂、收獲品嘗、運動養生、觀光審美、學習體驗等五種旅遊類型趨向。旅遊模式是旅遊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旅遊消費觀念的變化,旅遊發展模式會隨之推進,旅遊資源、客源市場、消費觀念都將影響旅遊發展模式的設計,休閑度假、現代農村觀光、休學體驗等旅遊產品將受到更多的關注。

9. 我國鄉村旅遊開發都有哪些主要模式

1、森林公園模式。對於那些區位條件好,地形多邊,山巒起伏,溪流交錯,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良,氣候舒適,面積較大的森林地段可開發為森林公署使之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野營、避暑、科考和驚醒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2、度假區(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景觀地帶建成的,以滿足旅遊者度假、休閑為主要目的場所。

3、野營地模式。野營是一種戶外遊憩活動,是暫時性離開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帳篷、高架帳篷床、睡袋、汽車旅館、小木屋等在郊外過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態環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並參與其它休閑娛樂活動的一項旅遊活動項目。森林野營地要求離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較方便,但必須離開公路干線,具有良好的森林環境,氣候好,空氣潔凈,環境比較幽靜,有水源,避風,面積較森林公園小,但應大於公頃。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選擇地勢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設野營地。也有人將野營地建在農荒地、草原、甚至沙漠邊緣。

10. 旅遊引導的新農村開發模式包括哪些

旅遊引導的新農村開發有哪些發展模式?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旅遊規劃設計專家指出,新農村旅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有效有效途徑,新農村旅遊開發,類型多樣,關聯政府、集體、農民、企業、遊客等各方面的主體,涉及到主要依託資源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對於不同的主體、不同的類型,其開發模式都不盡相同。
1.不同推進主體
根據推進主體不同,有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集體主導型和復合型等類型,其中,政府主導的區城鄉統籌發展模式,如四川、重慶的城鄉統籌試點;沿交通網路的一體化推進模式等,是政府發展農村產業、運作鄉村旅遊的重要模式。諸如示範點、各類基地的培育帶動;「一村一品」的打造;整體鄉村旅遊形象的塑造等,也是較為常用的手法。此外,企業+集體+農戶或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也是較為新穎的旅遊開發模式,其土地問題一般通過撤村並點、土地整理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決。
2.資源依託
根據依託資源不同,如具體大中小城市以及景區的距離遠近,其開發模式也各有不同。如深山中的少數民族風情寨,主打原生態開發;大城市周圍的休閑農庄、鄉村休閑酒店及休閑度假地產;小城市周邊以餐飲為核心的休閑茶園和農家樂等。
3.休閑旅遊項目
鄉村旅遊可以包含不同的旅遊休閑項目類型,如農業觀光、高科技示範、民俗與民族風情觀光與體驗、鄉村休閑、郊野運動、餐飲、郊野度假村與酒店、鄉村休閑度假居所等,以及依託山水等資源形成的其他旅遊項目。以上內容的組合都可以形成較為不同的開發模式,其中較為典型的有農家樂與農家茶園;郊野休閑屋、鄉村酒店與度假村;民族村寨與古村古鎮;觀光(高科技農業)示範區;鄉村休閑度假社區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