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旅遊開發有利條件

旅遊開發有利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3-14 02:01:26

⑴ 描述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

大部分旅遊資源僅依靠原始的內在的質量品質是有一定局限的,或達不到吸引人們前來旅遊的等級,或使旅遊者渴望而不可及,或不能適應發展變化了的旅遊需求,經過規劃建設,點綴補充,創造鮮明的旅遊形象;

完善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設施、提高旅遊地的可進入性;挖掘老旅遊區旅遊資源的潛力、創造新的包括勞務在內的旅遊產品等。唯此才能提升旅遊吸引力從而增加旅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旅遊資源開發通常是指旅遊經營者為了發揮、改善和提高旅遊資源的吸引力而進行的開拓和建設等技術經濟活動。

(1)旅遊開發有利條件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開發的內容

旅遊資源的開發包括某一單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多項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某一旅遊點或旅遊地的開發。開發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提高旅遊地的可進入性:指旅遊資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聯系及其內部交通交通條件的通暢和便利程度。

(二)建設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指主要為當地居民使用,旅遊者也需要依賴的旅遊設施。如供水、電、氣系統;道路交通、車站、碼頭、機場等;醫院、銀行等。

(三)建設旅遊上層設施(或服務設施):主要供外來旅遊者使用的服務設施。如飯店、問訊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娛樂場所等。

(四)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與管理:包括新景區、景點的開辟,也包括對原有景區、景點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訓服務人員

⑵ 武漢黃鶴樓旅遊開發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地理位置優越,旅遊集群狀況好,基礎設施完善,風景優美,距客源地近,交通便利

⑶ 雲貴高原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

優勢:①盆地(壩子)內地形平坦,有利於農業發展;②水、熱資源豐富,有利版於農業發展;③水力資源權豐富,有利於發展水電;④自然帶垂直分異明顯,生物資源(或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利於發展多樣化農業;⑤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獨特,有利於發展旅遊業;⑥礦產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采礦、冶煉和深加工工業;⑦地處邊陲,毗鄰東南亞,有利於發展邊境貿易。劣勢:①地形崎嶇(或起伏大);②平原面積小;③交通不便;④經濟發展水平低;⑤地質災害頻繁;⑥石漠化較嚴重。對策:①大力發展交通;②加強與周邊地區(或與國內外)經濟聯系與合作;③充分開發利用當地的資源(豐富水力、礦產資源),發展水電、采礦和深加工工業;④大力開展農業多種經營;⑤大力發展旅遊業。

⑷ 用地理知識說明山西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

山西旅遊資源豐富,有平遙古城、雲岡石窟、恆山、五台山。旅遊資源集群、地域組合狀況較好;
交通較便利;離客源市場較近。
另外壺口瀑布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亦可以發展旅遊業。

⑸ 山西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

交通方便(路況必須好),盡量避免人文的(山西人文景觀舉不勝舉)現在很少有人潛心關注參觀,最好是自然景觀或者娛樂項目,宣傳、宣傳還是宣傳。噱頭很重要。祝你成功。宣傳、資金最重要。前期投入巨大。

⑹ 山西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首先了解山西這個城市。一方面說,古代祖先築城興市除了發展城市的政權職能外,客觀上對城鄉人民發展商品交換,
保護城內工商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生產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這不僅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也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城市逐步成為政治中心、
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成為先進生產力和文化的搖籃和載體。
人文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是美麗的城市所以才回去開發旅遊資源因為有它的優勢,這里應該有當地的傳說或故事吧 用這點都可以吸引人群。
以此成為令人想往的地方。人類的智慧、文化和歷史就在城市打下了一連串的印記,並隨著時光的流逝,
遺留至今,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寶貴遺產。這不僅具有考古的文物價值,而且,成為我們追尋祖先足跡的
極珍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旅遊資源,是城市的孿生兄弟。
合理地開發利用城市旅遊資源,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更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初探
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初探(引用)
一、山西旅遊資源特點
(一) 自然旅遊資源基礎雄厚,但空間組合性較差。
山西自然風光秀麗,主要以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動物資源等自然景觀為主體構架,充分體現我國北方「粗獷、雄厚」的風光特色 。已開發的名山有五穀山、恆山、蘆芽山、靈空山、綿山、歷山、老頂山、靈帝山、卦山、天龍山、五老峰等。另外還有大同火山群,集中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火山近30餘座火山,保存完整,是進行科學考察的理想場所。天然水景資源以規模壯觀的大河、流泉、飛瀑最為突出,著名的有黃河、汾河、桑乾河,壺口、娘子關瀑布及湯頭溫泉,奇村、頓村溫泉,夏縣溫泉等,位於運城盆地的運城鹽地,不僅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湖泊旅遊勝地。另外,山西境內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自然保護區和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有省級自然保護區——蟒河自然保護區和蘆芽山自然保護區,這些自然保護區既可作為生態系統研究基地和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博物館,又可作為一項不可多得的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旅遊資源。
但是,從空間分布來看,山西眾多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於遠離城鎮,資源之間組合性差,很少有比較集中的景點群出現,加之交通不便、山區經濟比較落後,從而使旅遊景點吸引力降低,生命周期得不到延長,不僅給資源開發增加難度,而且也不利於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形成了目前雖然旅遊資源豐富,卻很多是「養在閨中人未識」的局面。
(二)人文旅遊資源以文物古跡宗教建築為主,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資源上相似性大,吸引力相對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全國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築屬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就佔70%以上,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國家保護級文物名列全國第3位。省級重點保護古跡300餘處,縣級保護的歷史文物達2000餘處,因而有「中國地上歷史博物館」之稱,大部分文物古跡,壁畫建築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者區。目前,有國家級及省級保護的革命紀念地16處,大部分已開發瞻仰、憑吊和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構成山西省一項特殊的旅遊資源。
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是不斷發展的傳承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山西有許多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如寒食節、添倉節、油糕節等民間節日;剪紙、麵塑、皮影戲,身歌劇、民歌、地方戲曲、社火、燈展、廟會及豐富的地方特產,匯聚為山西民俗風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了村、喬家大院、河邊村等三處民俗博物館,分別反映了全省南、中、北三個地區不同的民俗特色。
從總體評價,山西省人文旅遊資源的吸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是相對較弱的,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和西安秦佣那樣資源壟斷性高,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的古跡名勝。(2)全省人文旅遊資源相似性大,宗教特色顯著。全省僅寺廟、殿堂、道觀就有3000處之多,這種狀況不利於旅遊活動層次的提高。(3)人文旅遊資源豐富但分布相對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資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配合較好。
由於自然條件的特色和歷史的原因,山西的自然旅遊資源常常成為人文旅遊資源的背景,兩者在特定的環境中,緊密結合成統一的整體,使旅遊地形成一種綜合的組合形式,遊客可以通過一景、一地的旅行和游覽,既飽覽了大自然的美妙風景,同時又能達到考察研究、論古探奇、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壺口瀑布、北武當山和五老峰中,除壹口瀑布外,其餘四個皆是在優美的自然風景中點綴有宗教建築、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遊資源的價值和旅遊活動的效益,豐富了旅遊項目的內涵,是山西旅遊資源開發非常有利的一面。
二、 山西旅遊客源市場分析
(一) 從國際、國內旅遊發展看山西旅遊客源市場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市場呈現出觀光型向度假、休閑及康體等專項旅遊轉變的趨勢。這種趨勢對我國旅遊業發展提出了挑戰,對山西的國際旅遊業更為不利。山西旅遊資源以自然風光和文物古跡等觀光旅遊資源為主,而為滿足各種特殊旅遊活動如度假、休閑、娛樂、購物、尋奇、探險等專門層次需要的旅遊資源較為缺乏,因而跟不上國際旅遊需求的變化趨勢。雖然近年來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有關部門著手開發了幾個旅遊度假區,但是從國際旅遊度假區的建設需求和應具備的區位條件來看,山西在短期內不可能建成有國際意義的旅遊度假區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蓬勃發展,外出觀光旅遊已成為居民消費熱點之一,對於居民收入較高的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的居民更是如此。1996年,國內旅遊區人數已達6.4億人次,旅遊業總產值達1600億元,而且國內旅遊業已超出國際旅遊業產值。據國家旅遊局預測,到2000年,國內旅遊人數將達到9.5-10.3億人次。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將成為山西旅遊發展的有力拉動力。一方面,山西有著緊靠東部沿海地區的優越區位,「近水樓台可以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國國內旅遊業處於以觀光型為主的發展初期,也就是說,現階段居民出行旅遊的目的地一般為優美的自然風景區和文物古跡旅遊地,這對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融合一體為資源特色的山西旅遊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種機遇。
(二)從旅遊客源市場看山西旅遊業的地位
首先,山西國際旅遊在全國處於落後位置。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國際旅遊人數(包括外國人、華僑、台灣同胞、香港同胞)總的來說呈遞增趨勢(表1)。從1980年到1996年16年間,全省共接待海外遊客70.66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為12%,旅遊外匯收入年增長率為20.4%,旅遊業作為一項創匯產業在全省的外貿體系中已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從全國國際旅遊發展狀況來看,山西國際旅遊業處於比較落後的位置。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不含重慶)、自治區(除台灣)中,從1986年到1996年,山西省國際旅遊人數及旅遊創匯比一直在第24-28位間徘徊,即使是在較大增長的1996年,亦僅位次第26位,僅多於寧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其次,國際遊客入境平均停留時數短,消費水平較低。1988年國際遊客在晉停留天數為每人次1.43天,人均購物消費26元(人民幣外匯券)。1996年增加到2.8天,但人均日消費仍低於同周邊的河南、陝西等省。旅遊商品銷售額低,是影響山西省旅遊外匯收入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國內旅遊的市場前景看好。相對於國際旅遊市場來說,山西國內旅遊市場比較活躍,而且一直呈穩定增長趨勢(表2)。1985年國內旅遊人數不足400萬人次,1996年增加到1318萬人次,回籠貨幣相當於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和30%,而且國內旅遊人數及回籠貨幣數額超過新疆、江西、吉林等省,與福建、黑龍江等省接近,這說明相對於國際旅遊業來說,山西國內旅遊業在全國還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三、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及問題
(一)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條件
從山西旅遊資源吸引范圍分析,由於山西旅遊資源屬於國際吸引向性的國際級和國家級資源較少,目前只有五台山、壹口瀑布、大同雲崗石崖、解州關帝廟、恆山、應縣木塔等景區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而這些資源中又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西安泰佣、廣西桂林等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景點。一些潛力大的旅遊資源仍處於待開發狀態,短期內也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遊客。相對來說,山西旅遊資源中具有國內和省內吸引向性的旅遊點服務,尤其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區、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黃崖洞風景區、管涔山風景區、靈寶山風景區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觀組合較好的景點,雖然目前還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遊客,但卻能引起國內及省內大中城市旅遊者的興趣,發展國內旅遊潛力很大。
從旅遊區位條件來看,山西省地處中部地帶,位於京津、西安、中原(洛陽、鄭州、開封)三大旅遊熱點之間,這對山西旅遊開發即是優勢也是劣勢。首先,由於缺乏便捷的國際交通口岸,加之距主要客源國較遠,從入境海外遊客的旅遊空間行為看成為劣勢。1995年海外旅遊者抽樣調查的資料表明,在來華旅遊者中,只游覽1-3座城市的旅遊者佔74.2%。就華北地區,京津、西安及中原地區是國際旅遊的熱點,1996年這幾個地區的海外旅遊人數為北京218萬人次,陝西51.04萬人次,河南24.2萬人次,而山西只有9.6 萬人次。由於缺乏與這三大旅遊區競爭的高壟斷性旅遊資源,山西只能定位在上述旅遊區的分流區層次上,而分流區的市場是較小且不穩定的。這種狀況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估計不會有較大轉變。另一方面,旅遊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達的國際旅遊離不開發達的經濟水平及外向性經濟的推動。而山西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薄弱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單一畸重的產業結構,以及山西「煤炭大省」對旅遊資源的形象及遊客心理的影響,也成為山西發展國際旅遊業的限制因素。
其次,對於國內旅遊客源來說,由於國內旅遊的主體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圍有京津、西安、鄭州、石家莊、濟南等大城市及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山東和河南省,有可觀的市場潛力。隨著太舊高速公路的開通,風陵渡,太陽渡黃河公路大橋的建築及侯西、侯月鐵路線的正式通車,山西與京津、冀、陝、豫的交通狀況有了顯著改善。目前,太原到原平的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形成從京津冀到山西東部的旅遊環形線路,京津冀地區的旅遊者利用雙休日到山西旅遊已成為可能。所以,著力開拓周邊地區客源市場,是山西近期內的主要目標。與南方旅遊資源相比,山西旅遊資源有著南方所不具備的雄深、粗獷的奇險的特色,而且眾多的山水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都是消夏避署、回歸自然的好去處,這些都可作為山西開拓東南沿海地區和南方旅遊市場的有利條件。
(二)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存在的問題
首先,地方旅遊資源開發存在較大盲目性,旅遊項目建設缺乏統一的指導和准則。近年來,地方政府和群眾集資開發的旅遊項目逐漸增多,說明旅遊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多、風險小」的行業特點已引起地方政府及群眾的興趣。但是,由於缺乏對旅遊市場需求特點的科學分析和了解,地方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項目建設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有些項目近距離重復,質量品位低,不適應市場需要。例如前一段時期在全國興起的「人造景觀熱」影響到山西各地,很多地方的人造景觀在內容、形式及製作上都顯得粗糙、混亂,經不起推敲,令遊人觀一而三,游興索然無味。這樣的景點也許暫時能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內在的特性決定了其生命周期短,因而不會維持很久,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另外,由於很多人造景觀往往附著於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旅遊資源之中,破壞了原有資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旅遊部門急需理順管理渠道,對全省各地的旅遊資源開發進行統一規劃指導及全面的可行性研究,真正從長遠著眼,運用可持續發展及永續利用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進行旅遊資源的區域開發。
其次,在旅遊資源區域開發過程中,管理機制不順,缺乏整體協調,存在著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在一個風景名勝旅遊區內,可能有五個同等級別而又互不隸屬的管理機構,分別是風景管理局、文物局(治)、宗教局(處)、旅遊局及當地政府。由於各自管理體制不一,投資重點和利益也不一樣,致使景區在投資、建設等方面不能配套協調。如壹口風景區是全國四十佳之一,瀑布屬於風景局管理,投入大量資金,而與之一體的「旱地行船」和清長城是文物局管理,認為只是一般文物,不作重點開發,所以使景區建設一直不能整體同步進行,影響景區價值的發揮。這種管理混亂、效益低下的局面嚴重困擾著山西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規劃。其次,各旅遊區之間缺乏區域間的聯系和協調,造成了旅遊區間的盲目競爭,同時也難以形成通暢的旅遊線路,對旅遊產品的開發極為不利。
四、 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對策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山西旅遊區域開發仍處於開發的生成期階段。根據經驗,在這一階段中,旅遊業的關鍵性舉措主要是要豐富風景點結構,加強景區建設。具體開發對策如下:
(一)按照擇優開發、保證重點的原則,採取不同的區域開發模式。
由於旅遊資源區域開發的財力和物力有限,不可能採取「全面開花,面面俱到」。所以在制定旅遊發展政策,選取項目投資時,應該首先在資源質量高,旅遊基礎好的部分地區實行擇優發展戰略。山西每年可用旅遊開發的資金約2000多萬元,應把這些不同渠道來的資金集中使用,重點扶持重點景區的建設,對其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整體規劃,統一布局。從全省旅遊資源區域開發來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大同、揚州、太原、臨汾 、運城為主體的八大旅遊區格局,各旅遊區資源豐度不同,開發程度也不同,應採取不同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單一腹地」開發模式
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後,旅遊資源開發程度不高的地區,只能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重點開發一、兩個場所值大,等級較多的旅遊景點,把集中開發的幾個旅遊地作為整個區域旅遊發展的增長極,通過自身發展能力的增加和完善來帶動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形成單一旅遊中心地——腹地體系的蛛網式結構。如呂梁旅遊區處於經濟比較落後的呂梁山區,旅遊業剛剛起步,今後應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武當風景區作為重點投資開發項目,建設配套設施,改善交通條件,擴大其影響,還可與距其不遠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進行聯合開發,以二者旅遊規模的擴大來帶動 梁旅遊區的旅遊發展。
2、「等級序列」開發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遊區屬於旅遊資源價值大,開發程度較高的旅遊區,旅遊業的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了一個或幾個多級別的旅遊中心地,而且這些中心旅遊景區在區域內已具有較強的集散功能。對旅遊區的功能、規模及發展方向起著制約作用。這些旅遊區的資源開發應以中心旅遊景區為依託,在不斷完善中心景區功能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和建設潛力大的旅遊資源作為次一級的增長極,逐步形成旅遊中心——次級旅遊中心——旅遊腹地的通道網落式的空間結構,從而實現區域旅遊的全面發展。如忻州旅遊區中,五台山風景區是忻州地區的一級旅遊中心地,區內其它旅遊景點雖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但目前還未能達到象五台山那樣的吸引規模。今後除繼續開發五台山各個台頂,開通改造台懷鎮至五個台頂的道路,配套完善各台頂的服務設施等項目外,應加快開發管滲山——蘆芽山風景區及代縣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加強它們同五台山景區的聯系,形成以五台山為中心的大旅遊圈,推動忻州旅遊區向更高層次邁進。
3、「多核一共生」開發模式
在擁有若干個特色各異,規模相似,功能互補的旅遊中心地的旅遊區內,應充分發揮各旅遊中心景區的功能特色和資源優勢,形成多旅遊中心——腹地網路式的中心集合體,共同帶動區域旅遊資源開發。如運城旅遊區,區內存在著多個級別較高的旅遊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 山)雲(夢山)自然保護區。這些旅遊景點都已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其次,近年來與河南省聯合開發的「黃河游」項目也顯示出了極大的潛力。因此,運城旅遊區應繼續完善「黃河游」及「關公故里游」等項目,大力開發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的觀光、避署、休養、科考旅遊,修復永濟鸛雀樓及唐開元鐵牛館,舜都萍坂古城;加強各中心景區的聯合,開發環狀旅遊線路,共同開拓國防國內旅遊市場。
(二)選定目標市場,針對市場進行資源的開發及設施建設。
旅遊資源開發和建設應以市場需求為前提,遵循一定的市場原則,從實際出發,選擇符合客觀實際的目標市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經營、所以,客源目標市場的正確定位是旅遊資源開發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對山西而言,發展國際旅遊業相對於國內旅遊業說,短期內還面臨著各方面的困難,旅遊外匯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付出比國內旅遊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山西不應再把重點放在國際旅遊上,而應從實際出發,把眼光移到國內旅遊市場的開拓,以國內旅遊為主體,著眼發展大眾化旅遊,開創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旅遊形式和項目,進一步加強對國內旅遊者的宣傳促銷,為一般群眾旅遊者提供方便的旅遊條件,同時積極創造發展國際旅遊條件,以國內旅遊帶動國際旅遊的穩步發展。根據山西省旅遊資源狀況、旅遊業基本運營態勢及國際、國內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分析,筆者認為,山西省旅遊目標市場定位應該是:以國內旅遊為主體,逐步培育進軍國際市場的配套條件,以國內旅遊帶動國際旅遊的發展。

⑺ 概括恩施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東連版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權渝黔,北靠神農架。恩施州於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
恩施州森林覆蓋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 「華中葯庫」、 「煙草王國」、「世界硒都」之稱號。全州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達600萬千瓦,可開發量達500萬千瓦,風電資源蘊藏量達300萬千瓦,是華中地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鄂西鐵礦是中國四大鐵礦之一,已探明儲量13億噸,預測儲量達40億噸。天然氣已探明儲量1500億立方米,預測資源量達1.5萬億立方米。恩施還擁有世界最大的獨立硒礦床。
恩施州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垂直差異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內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⑻ 天津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急

1.天津旅來游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日自趨完善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天津市旅遊景點已達到60多處,其中A級景點30處,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5個。到2005年底,全市擁有星級酒店110家,其中五星級酒店6家,客房總計1.52萬間。旅行社263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8家,國內旅行社235家,從業人員近3000人。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2.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顯現有著六百年歷史的天津,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傳統獨特;文物古跡豐富;風貌建築眾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境內山、河、湖、海、泉等多種自然地理特徵具全。與北京市、河北省接壤,特別是京津兩地直距百餘公里,兩市人口規模都在千萬以上,客源人氣旺盛。天津市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極大促進天津的發展並帶動旅遊業的繁榮。特別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天津與北京近在咫尺,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奧運經濟帶來的巨大商機會使天津市成為受益者,對天津市旅遊業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⑼ 影響旅遊資源開發的條件有哪些

第一個理論就是地域分異理論。旅遊資源的特性、區位和環境共同組成旅遊資源開發的地域條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分異規律是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條件。在《論我國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這篇文章中,就探討了我國旅遊資源的地域特徵和我國自然地理地域差異的關系,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旅遊的地域分異性,並以此為依據進行旅遊區劃分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途徑之一。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和人文環境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我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性的基礎上,進行旅遊資源區劃,尋找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可以提高旅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第二個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基礎:其一,旅遊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因子,旅遊資源的開發應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其二,旅遊資源的強度與可利用的潛力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基本動力,以資源為導向的旅遊開發應在保護旅遊資源的前提下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開發要協調自然、社會環境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前提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保護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同實現。

第三個理論是系統性理論。旅遊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要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要從整體布局出發,進行系統的規劃,分析資源、基礎設施、客源市場和投資條件等,分步驟、有重點,循序漸進,依次進行。運用系統論的思想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明確重點、分清主次,使一個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周圍環境和其他地區相和諧,在整體上具有層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個理論是區位理論。運用最多的就是點-軸開發理論。「點-軸」系統理論是區域資源開發的基礎,它是我國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根據中心地理論、空間擴散理論和增長極理論提出的。《南疆鐵路沿線旅遊資源「點—軸」開發模式研究》就是以「點—軸」開發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南疆地區鐵路沿線旅遊資源的類型和空間分布特點,從而提出了開發旅遊資源的構想。我國旅遊資源無論是從國家層面、地帶層面還是省級層面、小區域層面分布嚴重不平衡,旅遊資源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平衡通過點軸串聯,可以優化旅遊資源的空間結構,發揮輻射帶動功能,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第五個是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遊地的演化經過6個階段,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甦階段。旅遊資源的開發也需要根據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分析旅遊地所處的階段,「對症下葯」,考慮對旅遊資源是深度開發,較小規模改造,再調整
還是考慮關閉等等。一個地區的旅遊生命周期特點源於資源特點,二資源開發也應以此理論為基礎,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層次的開發與改造,從而促進旅遊資源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個是旅遊者行為理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身心需求,在開發當中必然需要考慮旅遊者的行為模式,充分了解旅遊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礎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行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本層次游覽觀光,提高層次娛樂、購物,專門層析休養、療養、會議、宗教朝拜等。此外,還包括旅遊者的決策行為、旅遊者的空間行為等等。只有充分考慮旅遊者的行為動機,才能設計開發出滿足旅遊者需要的旅遊產品,這樣的旅遊資源開發才更為有效,更為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