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合旅遊業的發展,談談對美麗中國提法的認識(毛概)
隨著十八大順利閉幕,「美麗中國」一詞迅速大面積傳播。這一熱詞的流行,源於一項重大戰略調整:在十八大報告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四位一體」拓展為「五位一體」,即在原有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外,擴加上生態文明建設。在深入學習十八大報告過程中,我認識到:這一調整,是我們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特點而作出的,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新的理念,伴隨著黨和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應運而生,它是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為提升發展質量提供了新的戰略指導;是我們黨深刻把握可持續發展時代潮流和當今世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是對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回應,標志著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美麗中國,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總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軟實力日益增強是強大支撐,社會和諧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徵,生態環境優美宜居是顯著標志。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搞好頂層設計,明確方向、目標和任務,又要採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
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是價值取向;發達的生態經濟是物質基礎;完善的生態制度是重要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是必保底線;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根本目的。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環境保護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幹線、大舞台和著力點,探索環保新道路是通往美麗中國的一個路標。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形成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廣大環保工作者要爭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引領者和實踐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構築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只有政府、企業、公眾各盡其責、各盡其能、各盡其力,只有全民環境意識、生態意識不斷增強,美麗中國才能在潺潺細水匯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為現實。
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思想一經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必將產生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正如生態文明理念像無數顆綠色種子已經播撒在中華大地一樣,建設美麗中國的種子正在撒向我們祖國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結出累累碩果。
㈡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星期六,我正無聊時,看見爸爸接到一個電話。爸爸打完電話,神秘地對我說:「兒子,想不想出去玩呀?」「當然想了!爸爸,我們去哪兒玩呢?」我興奮地大叫到。爸爸笑了一下,說:「暫時保密。」小氣鬼,爸爸你認為我笨嗎?到哪裡我不會看嗎?我在心裡暗暗想。不一會兒,爸爸的好朋友熊伯伯開車來接我們了,於是我們出發了。
汽車在高速路上飛奔著,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北碚的美麗鄉村嘉年華。啊,原來是這里呀,我早就想到這里來了,嗯不錯,太好了。
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帶有濃濃鄉土味的農舍。它們就像一個個草篷,站立在道路兩旁歡迎我們。掛在農舍邊上的紅燈籠正向我們招手,紅艷艷的辣椒也對我們點頭,圓溜溜的大蒜對我們微笑……它們像頑皮的小孩,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
走過農舍,我們來到了湖邊。美麗湖水上世界裡有一座水上浮橋,它宛如一條長龍,棲息在水面上。那一隻只快樂的小鳥,時而在水面飛翔,時而在橋上休息:飛翔時,如快樂的天使展翅高飛;休息時,如疲倦的孩子靜靜地睡覺。水面上矗立著一個個龐大的水車,好似巨大的風車在轉動。
出了嘉年華園區,我們又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鄉村葡萄園。哇,這里的葡萄真多呀!紫的像紫水晶,綠的像綠寶石,光滑圓潤。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澤,彷彿要流出汁來。我心喜若狂,可以大飽口福了。沖啊,我摘起一顆綠葡萄就往嘴裡送,天哪,太好吃了!酸酸甜甜的,我的心都醉了。爸爸遞給我一把剪刀:「兒子,快動手呀。」我左手輕輕托著葡萄串,右手拿著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葡萄串從枝條上剪下來。它們一個個晶瑩透徹,像可愛的小精靈,靜靜地躺在竹筐里,彷彿在說:「快來吃我們吧!」那我就不客氣了,我大口地吃著,汁水不停地流下來。只可惜,天氣太熱了,我不能呆在園里了,我要回到小屋去。在小屋裡,我慢慢品嘗著我的勞動果實,這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愉快而又難忘的鄉村之行就快要結束了,我還沉浸在鄉村美景中。我不禁為大自然的美麗而贊嘆,也為這創造美景的人充滿感激之情。我愛鄉村,我愛大自然,我更愛勞動創造美的家鄉人。
㈢ 十八大精神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做了新的論斷,談談在建設國際旅遊島中如何保護海南生態環境
去政府的大會堂說,在這說個屁
㈣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以主體功能定位為依據,加快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經濟、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科學謀劃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2、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有效減輕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從源頭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抓好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加快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
3、以全面加強資源節約為突破口,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必須在全社會、全領域、全過程都加強節約,採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努力用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4、以加強污染治理為著力點,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水平。當前,大氣、水和土壤等突出的污染問題已經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重點突出、重拳出擊、重典治污、力求實效。
5、以健全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6、以促進綠色、低碳消費為重點,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全社會所共享。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理念、生態道德,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牢固建立在公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基礎之上,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生態文明規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風尚。
(4)旅遊開發中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㈤ 你認為「十三五」規劃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有哪些內容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到2010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問題。
「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這是日前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的目標,也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這對未來將產生重大影響。
首次把綠色化納入現代化推進戰略中
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已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但和此前的文件相比,此次《意見》中第一次明確把綠色化納入我國現代化推進戰略中,將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取向,大幅提高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程度。
《意見》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表示,《意見》除第一次明確把綠色化納入我國現代化推進戰略中外,還明確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
「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末端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而是把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源頭轉變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攻方向。」楊春平說。
除此之外,《意見》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四項主要任務,宣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系統提出十個方面的制度建設重點。
此次《意見》中,中央反復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四個建設相融合。在關於與經濟建設融合上,楊春平說,是將生態文明融入的主陣地,《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時,要在各個領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的理念,大幅度提高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程度,對存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改造,對增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構建。
「也就是說,今後的項目也好、規劃也好,都要從源頭上有生態文明的設計,推動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通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根本上緩解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楊春平說。
目前為止,我國將5個省整體納入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其他52個地級、縣級以及跨流域、跨區域的地區納入了第一批先行示範區。
楊春平介紹說,這些先行示範地區都制定了本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在實施方案中,將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做好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等作為各地區的主要任務。同時,先行示範地區著力探索建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
據了解,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組織申報工作即將展開。
「十三五」規劃將專門布局生態文明建設
從「十一五」規劃開始,我國在每次規劃編制時,都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很多重要內容納入其中。
楊春平還表示,「十三五」規劃正在制定思路,要具有生態文明的理念,而且建設目標中也會體現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還有專門的一篇來布局生態文明建設。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現行的土地政策是否面臨調整?針對這個問題,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助理張曉玲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土地管理的任務非常重,未來將重點在幾個方面逐步改進,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守住耕地紅線、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用地政策怎麼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等,而這些工作有些已經開始推進。
「無論生態建設的重大工程也,好還是正在進行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耕還濕,這些重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都要落在土地利用上,怎麼調整土地利用?再比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旅遊業、休閑業等等,這些都會落在土地上。未來的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會有非常大的改變,不會是全國一刀切的,會有差別化,從區域、從產業各個方面都會有差別。」張曉玲說。
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國家整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土地制度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未來也面臨著《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土地利用標準的完善,如何降低地耗,定額指標如何合理確定,還有產權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的補償機制等等。
㈥ 如何在生態旅遊發展中實現與資源環境容量的相宜性
生態旅遊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和理論指導廣大公眾,認識和欣賞自然遺產的旅行,在開發過程中,要保證旅遊區不受破壞和污染,使旅遊得以持續發展,這樣才符合生態旅遊的宗旨。為了在生態旅遊開發過程中貫徹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宗旨,開展生態旅遊應遵守下列原則:保護優先;整體性和系統性;綜合考慮和統一規劃;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具體到開發過程中,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達到保護環境與資源的目的:(1)加強旅遊區的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國家旅遊局雖然也有相關的法規和標准,也強調了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但一般比較簡單,很不全面,為此,必須制定專門的旅遊景區的環境保護條例和管理辦法,採取嚴厲的經濟和行政手段制止遊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踐踏花草、亂刻亂畫等污染和破壞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的不文明行為。(2)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各項環境管理制度。旅遊區對環境資源必須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在新建、擴建資源開發項目時,應根據國家規定執行環境影響報告制度,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3)旅遊經營活動中要貫徹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方針。生態旅遊之所以不同於傳統旅遊,根本之處在於它不僅重視經濟效益,同時也注重社會和生態效益。(4)加強環境教育,提倡生態文明,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提高遊人的環境意識、提倡生態文明是生態旅遊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目的。通過旅遊使人們欣賞自然、享受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可以通過標語牌、導游、廣播和錄像等手段向人們進行自然知識的宣傳,宣傳自然資源的巨大價值。(5)注意生態旅遊景區的旅遊容量和承載能力。研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出合理的旅遊容量和旅遊環境的承載力都是生態旅遊管理的科學手段之一。旅遊區一定要注意旅遊容量和承載能力。
㈦ 十八大提出有關生態文明的內容
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7)旅遊開發中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
1、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
2、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3、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㈧ 旅遊從哪些方面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1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
4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親,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上評價點【滿意】即可。
~您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共同進步!Thanks!!
㈨ 旅遊業對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有什麼作用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緊密相連,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建設,實現生態良好、經濟繁榮、政治和諧、人民幸福。
㈩ 旅遊開發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保護措施)
生態旅遊對自然保護區的積極影響:①有利於提高區內資源的利用價值,促進區內經濟發展,增強保護區自我發展能力;生態旅遊是在不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對自然保護區內資源的綜合利用。②有利於提高保護區的知名度,積累豐富的管理、建設經驗;自然保護區不僅僅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科研和教育基地、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自然保護區內開展生態旅遊,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觀光考察。③有利於實現社區共管和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旅遊倡導的社區參與精神,通過社區群眾的參與和從中受益,為保護區的保護爭取到了最廣泛和最堅實的內部支持。
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的不利影響:①生態旅遊加大了保護區管理難度。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一方面可為保護區創造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伴隨生態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一些遊人的不文明活動及行為、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開發的盲目性等都會對其資源造成干擾和破壞,對保護區的正常管理帶來影響,加大管理難度。如何提供健康、安全、舒適的旅遊產品成為自然保護區亟待解決而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②旅遊對野生動植物構成潛在威脅。自然保護區開展旅遊,由於遊客素質良莠不齊及管理力量的限制,對野生動植物棲息生存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如攀爬樹枝、踐踏植被、採花摘果、撿鳥蛋、野外用火、驚擾轟趕動物等現象時有發生。另外,遊客的進入,也增加了某些人畜共有的疾病傳播機率。
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與管理對策
自然保護區目前己具備開發生態旅遊的社會條件。一是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建設得到逐步加強,二是自然保護區建設已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三是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和特點,結合在開展生態旅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生態旅遊的開發和管理提出如下對策和措施:
(1)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區旅遊自然資源過程中,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充分考證它對其它資源、其它要素及整個旅遊環境的影響,兼顧國內和國際公平原則,對當代人負起同樣的道德義務,為他們能夠享受旅遊樂趣留下充分餘地。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並在利用時盡可能加以保護,以保證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 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重點開發。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國土面積,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東西超過60個經度,具有復雜的多樣性氣候類型,擁用十分豐富的物種資源,構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勢和特色。但是,我國建立的近2 000個自然保護區中,空間地域分布差異很大,區位特徵、保護對象以及資源品位都有所不同。
(3)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的開發與建設,應該納入法制化軌道。雖然《自然保護區條例》和《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對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做出了相應規定,但在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的原則、條件、程序、步驟以及限制措施等方面還不夠詳盡,仍然需要加以完善。
(4) 建立科學的生態旅遊管理機制。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能否做到集自然、保護、科教、創收於一體,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統一,關鍵取決於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極為重要的。生態旅遊的管理是一項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同時體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概念的管理。這樣的管理既能給人們提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真切感受,又能保障生態的完整和環境的質量,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