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物古跡解說詞和展覽解說詞的具體區別是什麼
二者的提供方不同:文物古跡解說詞基本是旅行社導游來講的,展覽解說詞則是古跡里的工作人員來講解。
二者的側重點不同:文物古跡解說詞側重通俗性和趣味性,更多的時候是一些談資或傳說性的東西,而展覽解說詞更學術化,也更專業化。
❷ 急需有關於文物保護的文章
試論發展旅遊與文物保護的關系
[提要] 在我國,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之間存在著較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處理二者的關系,各界認識不一。作者從分析文物對我國發展旅遊的重要意義入手,認為發展旅遊有利於對文物的保護,但同時也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負作用。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來推動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同時,以發展旅遊來促進文物保護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結合。最後,作者從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對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的關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嘗試性的探討。
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何保護好文物,是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關心的課題,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為此採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現代群眾性旅遊活動的興起和生機勃勃的旅遊業的發展,又為文物保護工作增添了新的難題。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國,文物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而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異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級旅遊大國進軍,因而,旅遊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顯得更為突出,如何看待和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對我們這個文物大國和未來的旅遊大國來說,具有豐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文物古跡是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
探古求知是廣大旅遊者的共同心理。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有所了解,對自己民族、祖國乃至全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體會。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學習書本知識;二是觀覽文物古跡。作為人類文化載體、反映人類發展歷程的文物古跡給人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受,留給人的印象深刻。觀覽文物古跡,使人們在游中學,邊游邊學,學得輕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類各發展階段的絕世之作,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由於文物能滿足人們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資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如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世界上古今體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宮--北京故宮;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的敦煌莫高窟等等。這種文物豐富、文化古老的特點,決定了我國要重點開發以歷史文化為主體的旅遊資源,旅遊產品始終以觀光型文化旅遊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遊業的靈魂,中國旅遊業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體現於東方特色的文物古跡,國際遊客到中國來旅遊,主要還是出於對中國東方文化體系的一種神秘感。
因此,較之其他國家來說,文物對於我國旅遊事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例如,西安市位於我國中部地區,但它卻能吸引絡繹不絕的國際國內旅遊者,成為我國十大旅遊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幾張王脾:它是我國古代社會定都時間最長,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號稱十朝古都;是我國文物薈萃之地,擁有世界上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秦始皇陵,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城牆、歷代帝陵等等,可以說,文物古跡是西安市旅遊業的生命。北京市無論在接待國際遊客,還是接待國內遊客方面,都高居全國榜首,這除與它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關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擁有一批在國內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跡,如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跡在旅遊中所起的這種特殊作用,在全國各地都有非常明顯的表現。
基於如此的現實,從實際出發,我們應充分利用文物優勢,以文物古跡為主題,開發系列產品,著重發展文物古跡旅遊,以推動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
二 發展旅遊可促進文物保護
1.為吸引遊客,注意文物保護。由於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跡可滿足這一需求,文物古跡遂成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旅遊界人士認識到文物古跡在旅遊中的這一重要作用後,為了吸引旅遊者,必然會注意保護文物,以便使其盡量完好地展現在旅遊者面前,從而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2.為了文物這項旅遊資源的永久利用,旅遊部門必然會重視文物保護。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遊資源,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文物被破壞後,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遊點的吸引力,影響其經濟效益。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來,長期為旅遊所用,旅遊部門必然會重視管轄范圍內的文物保護。
3.發展旅遊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國文物古跡眾多,而國家財力有限,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費用相對眾多的文物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許多文物因無經費來進行維修與保護而遭毀滅。發展旅遊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文物古跡既然可為旅遊區帶來經濟效益,那麼,該旅遊區就應該從經濟收益中提出相當部分,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無論對國家,還是對集體來說,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這個辦法應當是切實可行的。這樣,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搶救和保護。
4.增強人們的文物意識,利於文物保護。旅遊的發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跡直接面對旅遊者,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可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文物的這些社會效益可使人們懂得文物的重要價值,認識到文物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意識,使全社會都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三 發展旅遊對文物保護有一定負作用
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旅遊事業的發展也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一些負作用。
1.對旅遊區進行開發,從某種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開發旅遊區,就要在旅遊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還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文物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文物古跡周圍辦工廠,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體量高大的建築等等,直接威脅著文物的保護。
2.短視行為導致文物被破壞的惡果。某些旅遊部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刮益,為了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對文物古跡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遊者,結果加快了文物古跡的老化、破壞乃至毀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壞的悲劇。某些旅遊部門為了提高文物古跡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使其長期為旅遊服務,在發展旅遊的同時.確實對文物採取了一系列維修與保護措施。但由於有關人員文物專業素質差,不懂得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應盡量使其維持原樣、符合其歷史時代特點,而是對文物古跡進行隨心所欲的「改造」,將其弄成一個大怪物,名為保護,實為破壞。
4.旅遊業對環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空氣。旅遊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和空氣對文物古跡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
❸ 旅遊開發與自然遺跡的保護
現在社會上對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旅遊的關系認識比較模糊,一些在旅遊方面參與決策的同志,對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文化內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決策部門把自然文化遺產單純當作旅遊資源去開發。這是個錯誤的認識。我始終堅持遺產不等於旅遊資源的觀點。比如黃山,從旅遊部門或旅遊角度看,黃山是重要游覽地,可稱之為旅遊資源。但作為政府,要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這樣去看。黃山作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具有科研、教育、游覽等功能,旅遊只是其中一項功能,非惟一功能。弄不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可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
我國現有的風景名勝區,80%左右唐宋時代就很有名氣了,許多名山在漫長的歷史中積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內涵。這些風景名勝屬於保護性的遺產,而不是經濟開發性的資產;是社會公眾的資產,而不是屬於少數人特權獨享的遺產。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門有的人覺得講保護就是限制發展,而沒有意識到保護是發展的前提條件。風景區的保護,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風景區內進行破壞性的經濟開發,使風景區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以便帶動區外的經濟發展。保護和發展並不矛盾。最好的保護,將會帶來最大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要達到「保護」和「發展」的雙重目的,我認為「功能分區,協調發展」是個好辦法。「山上游,山下住」,這就叫功能分區。把旅遊的服務設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自然文化遺產,讓人游覽。許多國家的「國家公園法」規定實行分區制,就是這個道理。我國在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黃龍,它叫「溝內游,溝外住」。區內的自然景觀保護得很好,區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好。
九寨溝沒有執行「溝內游,溝外住」,而是溝內游,溝內住,把賓館建在溝內,結果造成了水污染。九寨溝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還去看什麼?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自然風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是我國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黃山受到的破壞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三化」使它的風景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嚴重下降。「三化」表現之一是建星級賓館。這種賓館每個人佔有的空間大,用的水多,消耗的電多,所需的服務人員多,產生的污染大。另外,建築體量大了,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
錯誤的指導思想造成的最嚴重後果有兩方面,一是錯位開發,二是超載開發。錯位開發即搞錯了地方,把應該放在風景區外的旅遊服務基地建在了區內,把應該放在山下的東西弄到了山頂。泰山現在已經搞起了三條索道,山頂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築密度已經達到25%。1980年泰山第一條索道還沒動工,就有很多院士、專家、教授反對,因為它破壞自然景觀。可反了20多年,卻越反越多。到1993年,又建了兩條。解放以來泰安市的歷次發展規劃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城不上山,城不壓山,山城一體」。可是現在正不斷地向上擴建。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純粹的經濟觀點。為了賺錢,不惜糟踏自然環境,違背客觀規律。
目前世界文化遺產面臨四大威脅:國際戰爭、地區沖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眾旅遊和旅遊開發。這里所說的失控的旅遊,主要指「人滿為患」。我則認為在我國的自然景區「屋滿為患」更為嚴重。「人滿」還好些,淡季到了,人就會少。人走了,草還會生長出來。可是鋼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裡,不僅破壞了原來的生物棲息地,而且想拆也沒有那麼容易
❹ 談談你對文物古跡類旅遊資源開發的認識
認識?評判嗎?這要辯證的看。
文物保護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適當開發旅遊,發揮文物保護版促進經濟發展的權作用是值得提倡的;過度開發而對文物本體及其周邊環境造成破壞則是應當堅決制止的。這里的關鍵是看度的把握,而這個度的又依賴於某些領導的主觀意識,所以很難界定。
對於文物古跡類旅遊資源的開發,規模可大可小,投入可多可少,只要掌握保護文物的原則,服務社會,回饋當地經濟是完全可行的。
❺ 對歷史古跡類旅遊資源應如何開發與利用
對旅遊區進行開發,從某種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開發旅遊區,就要在旅遊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還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文物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文物古跡周圍辦工廠,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體量高大的建築等等,直接威脅著文物的保護。2.短視行為導致文物被破壞的惡果。某些旅遊部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刮益,為了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對文物古跡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遊者,結果加快了文物古跡的老化、破壞乃至毀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壞的悲劇。某些旅遊部門為了提高文物古跡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使其長期為旅遊服務,在發展旅遊的同時.確實對文物採取了一系列維修與保護措施。但由於有關人員文物專業素質差,不懂得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應盡量使其維持原樣、符合其歷史時代特點,而是對文物古跡進行隨心所欲的「改造」,將其弄成一個大怪物,名為保護,實為破壞。4.旅遊業對環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空氣。旅遊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和空氣對文物古跡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5.遊客對文物的破壞,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跡受到浸蝕,特別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跡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旅遊者的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可嚴重損壞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於長時期中大量遊人的攀登,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城磚連遭高密度遊人的腳踏手推,出現了嚴重的凹陷松動。凡遊客所到之處,都存在著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塗的現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盜取文物古跡的部件,此等野蠻行徑,嚴重地危害著文物古跡的保護。四、搞好文物保護、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持的原則。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既可吸引遊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遊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弘揚傳統文化,並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文物,發揮了文物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遊的目的,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的。旅遊的發展,對文物保護有一定的負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截然對立起來,任何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極為有害的。忽視負作用,對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於文物保護,又會損害旅遊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一味地誇大負作用,只保不用,既違背了我們保護文物的根本目的、又無視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確的策略應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為旅遊服務,邊用邊保,採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使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要達到如此境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旅遊事業的長遠規劃。各地政府部門和各旅遊主管部門應認識到文物對發展旅遊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在制定本地區旅遊事業發展規劃時,應對旅遊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明確的規劃,以指導旅遊區內文物保護工作的進行。2、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如對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應派專人負責,對旅遊區內的文物古跡要經常或定期檢查,從旅遊區的經濟收入中提出相當部分,專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等等。3、文物部門與旅遊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應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系。4、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過最佳容量。超負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損,因此,對客流量應嚴格控制。5、嚴防遊客的有意破壞。在遊客進入旅遊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對有破壞行為並引起不良後果者,應採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❻ 保護家鄉的文物古跡,旅遊景點寫幾句宣傳語言怎麼寫
我的家鄉是山西大同,也是古都,深知文物古跡保護的意義。我來一句吧,昨天的輝煌是未來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保護文物古跡,華夏子孫有責。
❼ 求一篇參觀歷史文物古跡的報告
保護文物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 (1)不可過度開發,文物遺跡所承受的參觀能力是一定的,超過了這個能力,文物肯定會有所損毀,這種損毀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等到你發現它的時候,恐怕已失去了補救的可能。 (2)在維修擴建文物古跡時,應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輕易加入現代的元素,最好是能做到「修舊如舊」,雷鋒塔前修了自動扶梯,我個人覺得就破毀了整個雷鋒塔址的味道,修建者當初也許是好意,但結果令人不敢苟同。 (3)保護文物不是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決的事,要靠每一個人的保護意識,當我們漫步在白堤、蘇堤,飽覽西湖美景時,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行為,比如吐痰,亂扔東西都會破毀我們身邊好不容易保護下來的文物古跡。因此,提高全民意識是關鍵。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我們也應該愛護文物。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文物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由人類創造,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成為歷史的遺存,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通過對文物的鑒賞,不僅可以體味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可以聯想到文物製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魯迅有一篇《看鏡有感》,寫到自己在鑒賞古鏡時的感想,其中「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認識,都體現出十分透徹的歷史眼光。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歷史,涉及時代風格的變遷,涉及近代化,涉及國民性,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過,他說「海馬葡萄鏡」是「漢代的鏡子」,卻是一種誤會。現在考古學者已經明確知道,這種鏡是唐代製作。「海馬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也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和「瑞獸葡萄鏡」等稱呼。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傾向、意識風格、生活習俗等。因此,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另外,文物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就是說,文物不僅是各個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 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和損壞文物的因素顯著增長,文物保護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6月發起了歷時6個月的保護文物古跡的國際運動,要求各成員國充實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技術和法制措施,同時要求各成員國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使文物的價值觀念家喻戶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11月,第20屆會議又通過了《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 中國原本就有保護文物的傳統。秦始皇曾經派千人打撈沉沒在泗水的周鼎。漢武帝得到出土的銅鼎,將年號改為「元鼎」。據《宋書?五行志》記載,西晉的武庫中收藏有孔子穿過的鞋子和漢高帝斬白蛇劍。 《呂氏春秋?節喪》中寫道,對於盜墓行為,要「以嚴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論》說,當時法律有「發墓者誅」的條文。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卷一九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 明代法律還規定,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凡地下發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繳國家,否則予以懲處。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保護文物,保護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
❽ 我國對文物古跡的開發利用率是多少
我國目前對文物古跡的開發存在著總體開發投入不足,但部分過度開發的問題。一些文物古跡資源在進行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出現了超常損耗的現象,許多文物古跡資源因為旅遊開發不當而出現損毀。而更多的情況是,許多文物古跡由於人們沒有重視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沒有或缺乏保護和開發的情況下就被損毀,這樣的例子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設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