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海南省旅遊業結構優化

海南省旅遊業結構優化

發布時間: 2021-03-14 19:26:59

Ⅰ 海南發展旅遊業給當地居民就業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一、海南旅遊產業發展的現狀

隨著海南旅遊接待能力的持續增強,旅遊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旅遊產業對相關產業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以觀光為主,度假、會議為輔的海南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已初具規模。

(一)旅遊業發展水平。

一個地區接待遊客的人數和旅遊收入水平,是判斷該地區旅遊業發展情況的重要量化指標。2004年海南接待遊客1402.88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1372.02萬人次,佔全部來瓊遊客總數的 97.8 %;接待海外旅遊者 30.86萬人次,占遊客總數的2.2%。2004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11.01億元,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04.24億元,占旅遊總收入的93.9%。

(二)旅遊產業規模。

由於看好海南發展旅遊業的良好前景,社會各方面對海南旅遊業關注不斷增強,投資持續增加,旅遊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據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海南省從事旅遊經營的法人企業有 845家,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 7.78 %;就業人員49325人,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就業人員的18.64 %;主營業務收入38.31億元,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4.94 %;資產總額196.49億元,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業單位604家, 客房總數50334間;床位103305張。住宿業中旅遊飯店296家,客房總數37119間,床位78705張。旅遊飯店就業人員31297 人,資產總額116.10億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業人員2729人,資產總額13.65億元。旅遊經營企業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198家,占旅遊企業總數的 23.4%;私營企業 275 家,佔32.5%;外國和港澳台企業71家,佔8.4%;有限責任公司137家,集體企業55家,股份合作22家,聯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分別是22家、45 家和20家。這表明,海南的旅遊企業中私營企業近幾年發展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呈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格局。

(三)旅遊產品開發與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海南省不僅在發展旅遊業中逐步整合優化傳統的觀光旅遊項目,而且根據旅遊資源特點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精心營造旅遊熱點,突出發展休閑度假、會議旅遊、節慶活動等能充分體現海南自然、文化歷史特色的各種專項旅遊產品,有效提升了旅遊產品競爭力。一些特色旅遊項目在國內已有一定影響,取得良好的示範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遊區,是集海南生態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檔次較高、特色鮮明的旅遊觀光景區;以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為代表的一批建築風格各異的度假休閑酒店群落成了國內遊客冬季避寒的首選度假之地;博鰲亞洲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海南會議旅遊的興起和會議層次的提高樹立了良好的典範;包括台達、亞龍灣、博鰲在內的省內16家各具特色的海濱型、山地型高爾夫球場的分布密度在國內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區(景點)的建設明顯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處景區(景點),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遊區等7處景區(景點)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景點)。與此同時,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尤其是旅遊發展的交通「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旅遊點的可進入性顯著增強,在交通、通訊、水電供應等方面,基本能夠滿足現代旅遊業發展和國內外遊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協調配套、功能齊全的旅遊設施供給體系。海口、三亞等五個城市也因此而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四)旅遊法律和產業政策。

旅遊法制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遊局組織制定了《海南省旅遊規劃大綱》;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國推出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旅遊條例《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訂《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遊市場管理規定》;並於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行了《海南省旅遊條例》;《海南省旅遊總體規劃》目前也已獲得通過。與此同時,為加快開發海南的旅遊度假資源,國家還賦予海南許多鼓勵旅遊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如海南對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持普通護照參加5人以上的旅遊團隊,可以在15天內免簽證;國家還特許海南省擁有國際三、四、五類航權開放政策。所有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遊業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海南旅遊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首先,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看,由於旅遊產業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也不是一般的第三產業,而是關聯度高、涉及面寬、帶動力強的綜合性產業。它在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中處於一個產業群的核心地位,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旅遊消費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購、娛等6個部門,而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不僅體現在直接為交通運輸、賓館餐飲、商品貿易、景區景點帶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農業、工業、城建、文化等行業發展,進而還能刺激金融、保險、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起到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素質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遊增加值48.84億元,佔全省GDP的6.0 %,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4.6%。

其次,從旅遊產業的波及和連帶效益上看,海南發展旅遊業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作為先導產業,相對其他產業,旅遊業的效益不僅表現在旅遊收入上,還更多的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投入開發,可以帶動一定范圍內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全面發展。「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在這種模式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例如,海南旅遊業與房地產業的互動作用在這幾年表現得相當明顯。不少經濟條件優越的國內遊客利用黃金周旅遊期間在三亞和海口等地購置房產,從而帶動了當地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城鎮經濟結構出現歷史性變化。旅遊房地產已逐步成為海南房地產業在國內促銷的品牌和優勢。

第三,從旅遊行業的特殊性來看,由於旅遊業的廣泛性和豐富性,決定了旅遊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行業。2004年全省旅遊企業直接就業人員49325人,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就業人員的18.64 %。由於旅遊業的帶動性強,許多相關產業都可以藉助於旅遊市場的持續繁榮而活躍,開拓消費領域,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員,形成地方就業的主渠道。

此外,旅遊業相對於其它行業而言,所需的技術含量並不高,資金投入不大,成效較快,適於文化技術相對落後、資金缺乏而又急於擺脫困境的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需要。通過旅遊業的開發,與外界進行人員、信息、技術及資金的交流與溝通,可以帶動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的山區其他經濟產業的開發與建設,對於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邊遠山區,能夠直接起到幫貧解困、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說旅遊業是關聯全社會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與衰弱,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影響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

Ⅱ 海南旅遊業競爭狀況

一、海南旅遊產業發展的現狀 隨著海南旅遊接待能力的持續增強,旅遊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旅遊產業對相關產業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以觀光為主,度假、會議為輔的海南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已初具規模。 (一)旅遊業發展水平。 一個地區接待遊客的人數和旅遊收入水平,是判斷該地區旅遊業發展情況的重要量化指標。2004年海南接待遊客1402.88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1372.02萬人次,佔全部來瓊遊客總數的 97.8 %;接待海外旅遊者 30.86萬人次,占遊客總數的2.2%。2004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11.01億元,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04.24億元,占旅遊總收入的93.9%。 (二)旅遊產業規模。 由於看好海南發展旅遊業的良好前景,社會各方面對海南旅遊業關注不斷增強,投資持續增加,旅遊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據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海南省從事旅遊經營的法人企業有 845家,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 7.78 %;就業人員49325人,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就業人員的18.64 %;主營業務收入38.31億元,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4.94 %;資產總額196.49億元,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業單位604家, 客房總數50334間;床位103305張。住宿業中旅遊飯店296家,客房總數37119間,床位78705張。旅遊飯店就業人員31297 人,資產總額116.10億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業人員2729人,資產總額13.65億元。旅遊經營企業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198家,占旅遊企業總數的 23.4%;私營企業 275 家,佔32.5%;外國和港澳台企業71家,佔8.4%;有限責任公司137家,集體企業55家,股份合作22家,聯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分別是22家、45 家和20家。這表明,海南的旅遊企業中私營企業近幾年發展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呈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格局。 (三)旅遊產品開發與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海南省不僅在發展旅遊業中逐步整合優化傳統的觀光旅遊項目,而且根據旅遊資源特點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精心營造旅遊熱點,突出發展休閑度假、會議旅遊、節慶活動等能充分體現海南自然、文化歷史特色的各種專項旅遊產品,有效提升了旅遊產品競爭力。一些特色旅遊項目在國內已有一定影響,取得良好的示範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遊區,是集海南生態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檔次較高、特色鮮明的旅遊觀光景區;以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為代表的一批建築風格各異的度假休閑酒店群落成了國內遊客冬季避寒的首選度假之地;博鰲亞洲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海南會議旅遊的興起和會議層次的提高樹立了良好的典範;包括台達、亞龍灣、博鰲在內的省內16家各具特色的海濱型、山地型高爾夫球場的分布密度在國內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區(景點)的建設明顯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處景區(景點),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遊區等7處景區(景點)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景點)。與此同時,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尤其是旅遊發展的交通「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旅遊點的可進入性顯著增強,在交通、通訊、水電供應等方面,基本能夠滿足現代旅遊業發展和國內外遊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協調配套、功能齊全的旅遊設施供給體系。海口、三亞等五個城市也因此而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四)旅遊法律和產業政策。 旅遊法制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遊局組織制定了《海南省旅遊規劃大綱》;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國推出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旅遊條例《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訂《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遊市場管理規定》;並於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行了《海南省旅遊條例》;《海南省旅遊總體規劃》目前也已獲得通過。與此同時,為加快開發海南的旅遊度假資源,國家還賦予海南許多鼓勵旅遊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如海南對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持普通護照參加5人以上的旅遊團隊,可以在15天內免簽證;國家還特許海南省擁有國際三、四、五類航權開放政策。所有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遊業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海南旅遊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首先,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看,由於旅遊產業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也不是一般的第三產業,而是關聯度高、涉及面寬、帶動力強的綜合性產業。它在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中處於一個產業群的核心地位,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旅遊消費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購、娛等6個部門,而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不僅體現在直接為交通運輸、賓館餐飲、商品貿易、景區景點帶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農業、工業、城建、文化等行業發展,進而還能刺激金融、保險、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起到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素質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遊增加值48.84億元,佔全省GDP的6.0 %,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4.6%。 其次,從旅遊產業的波及和連帶效益上看,海南發展旅遊業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作為先導產業,相對其他產業,旅遊業的效益不僅表現在旅遊收入上,還更多的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投入開發,可以帶動一定范圍內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全面發展。「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在這種模式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例如,海南旅遊業與房地產業的互動作用在這幾年表現得相當明顯。不少經濟條件優越的國內遊客利用黃金周旅遊期間在三亞和海口等地購置房產,從而帶動了當地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城鎮經濟結構出現歷史性變化。旅遊房地產已逐步成為海南房地產業在國內促銷的品牌和優勢。 第三,從旅遊行業的特殊性來看,由於旅遊業的廣泛性和豐富性,決定了旅遊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行業。2004年全省旅遊企業直接就業人員49325人,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就業人員的18.64 %。由於旅遊業的帶動性強,許多相關產業都可以藉助於旅遊市場的持續繁榮而活躍,開拓消費領域,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員,形成地方就業的主渠道。 此外,旅遊業相對於其它行業而言,所需的技術含量並不高,資金投入不大,成效較快,適於文化技術相對落後、資金缺乏而又急於擺脫困境的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需要。通過旅遊業的開發,與外界進行人員、信息、技術及資金的交流與溝通,可以帶動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的山區其他經濟產業的開發與建設,對於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邊遠山區,能夠直接起到幫貧解困、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說旅遊業是關聯全社會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與衰弱,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影響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

滿意請採納

Ⅲ 旅遊業為什麼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前瞻網摘要:我國政府切實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任務,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貫徹實施這一戰略思想。而發展旅遊業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優化發展方式的優勢產業。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外貿拉動,消費不足、服務業比重過低。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占經濟總量比重僅為43.4%,不僅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低於64%的世界平均水平,還低於印度50%左右的水平。
「十二五」時期,我國政府切實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任務,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貫徹實施這一戰略思想。而發展旅遊業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優化發展方式的優勢產業。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旅遊業是集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涉及29個經濟部門,直接和間接影響細分行業109個。旅遊對住宿業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的貢獻率超過40%;同時,旅遊對國際商務、影視娛樂、會展博覽、文化創意、信息咨詢等新型的現代服務業,也都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將每年新增直接就業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預計到2015年,中國旅遊直接拉動和間接就業總量將達1億人左右。旅遊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將成為拉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與此同時,旅遊業還是資源消耗低的戰略性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旅遊業的能源消耗主要來自於旅遊交通、旅遊住宿業,兩者占旅遊業能源總消耗的97%以上,但佔全社會能耗總量的比重不過0.5%-1%,是當前最適合發展低碳經濟的領域。
不僅如此,由於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根基,沒有良好的資源環境就沒有旅遊業的發展,保護好資源環境就是提高旅遊生產力,因此旅遊業也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產業,對節能減排、建設「兩型社會」、落實「調結構、促轉變」戰略的促進作用明顯。「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已經把發展旅遊產業提到了史無前例的戰略高度,發布了一系列規范和指導國內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此外,之前為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加快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民航等交通基礎的建設,為旅遊業的高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財政補貼以及減稅等政策引發了居民家庭汽車擁有量激增,導致了交通格局和居民出行方式的變化,也將推動旅遊市場規模不斷壯大。相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遊業將日益顯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可以幫到你 還望採納謝謝

Ⅳ 嚇呆旅遊業發展對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帶來了哪些積極變化

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Ⅳ 旅遊經濟結構優化途徑舉例

還記得昆明嗎,那個就是旅遊經濟結構優化的例子

Ⅵ 海南旅遊業的發展前景

目前覺得還是很受歡迎的,尤其是在冬季,夏季還是不算好吧

Ⅶ 如結合實際,談談何實現旅遊產業結構的優化

我國旅遊產業結構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 現狀: 要素未能協調發展, 各要素自身未成體系

1 旅遊產品單一, 產品組合未形成體系。
2 旅遊交通運力不足, 制約了產業規模經濟的形成。
3 旅遊接待設施與旅遊業發展速度不相適應。
4 旅遊商品適應性欠佳, 在遊客消費構成中所佔比重偏低。
5 餐飲業量大、面廣、質低, 缺乏有特色和文化品味的產品, 導致餐飲業競爭力不強。
6 先導行業不夠突出, 經濟效益不佳。
(二) 成因分析: 旅遊綜合經濟與部門分割存在矛盾先外後內發展模式的影響企業未真正成為市場運行的主體。

1 綜合經濟與部門分割, 是中國旅遊產業運行的一個特徵。
2 海外、國內旅遊供給缺乏替代性。
3 總體說來, 相當一部分旅遊企業沒有真正進入市場, 成為市場的主體。

(1) 自主地位沒有完全確立起來。
(2) 小、散、弱現象突出, 產業規模經濟效益不顯著。
(3)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同時存在,市場秩序混亂。
4 教育、培訓事業落後, 人的素質不高。

旅遊產業結構的調整思路

上述旅遊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情形在各旅遊地普遍存在。在當初規劃與開發這些旅遊地時、基本上是按照觀光旅遊體系進行規劃設計的, 沒有想到還有度假旅遊、專項旅遊這些旅遊形式, 更沒有聽說過生態旅遊& 這類的新概念、新理念。因此,在產業結構布局時, 主要考慮的是觀光遊客的需求, 就是在觀光遊客方面, 也主要考慮的是外賓和國內公差人員的需求, 所以使產業的供給體系很不完善。當我們再回頭審視旅遊地的產業結構時, 就發現了結構的普遍失衡。因此, 所以說, 旅遊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調整, 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如何對旅遊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除每個旅遊地有自身的實際情況外, 仍有普遍法則可循。

(一) 旅遊景觀業: 發揮資源優勢, 強化產品特色, 改變旅遊地產品類型單一的現狀, 在發揮傳統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1 確立景觀業的主導地位, 集中人、財、物加強品牌產品、新旅遊產品的開發建設, 加強旅遊網路建設。控制游覽部門發展規模, 重視旅遊產品等級質量的提高。

2 加快旅遊度假區的建設和開發。

3 扶持會展、休閑、宗教、生態等專項旅遊產品的開發。

4 加大旅遊營銷的力度。

(二) 酒店業: 形成合理的空間布局和產品體系

1 合理的空間布局。
2 提供多樣化的供給, 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三) 交通運輸業: 降低門檻, 加強服務, 靈活機制。中國的交通運輸業特別是在飛機票價上應實行低門檻策略, 不能在交通費用的支付上讓遊客感到明顯的經濟壓力。

1 通過旅遊電子商務實現民航、鐵路、航運、公路交通票務和網路預訂系統, 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2 旅遊中心城市特別是西部旅遊中心城市的航空港應增加直航航班和到海外主要客源地的包機。
3 鐵路客運在提速基礎上多增加夕發朝至列車車次, 特別是要著力改善列車的設施和服務。

4 逐步改善中心城市到各大景區的道路交通

(四) 餐飲業: 挖掘文化特色, 突出規模效應。

1 加強對餐飲產品的文化包裝, 在餐飲產品開發中, 重點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使之對餐飲產品實施全方位包裝, 增加餐飲產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2 在中心城市和風景區依託的中心城市應形成餐飲企業集群, 在地域上相對集中, 並進行園林、生態的環境營造。

3 挖掘地方名食, 並對傳統品牌提高其工藝水平, 不斷推出新品牌。

(五) 旅遊商品: 增加投入, 創新機制, 苦練內功。

1 改變生產規模小而分散的狀況, 形成旅遊商品生產的企業集群。

2 改進旅遊商品的包裝, 力爭在短期內扭轉旅遊商品外觀設計大大落後於一般的工業品的情況。

3 形成科研、生產、供應、銷售一條龍的體制。

4 通過政策引導資本和民營企業的大規模介入。在旅遊發展統籌資金中專門設立旅遊商品發展基金和經營風險基金, 在一定優惠的條件下有償使用, 逐年回收、形成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機制。

5 建立統一的大市場和完善的營銷體系。

6 創立將傳統手工藝生產與觀光旅遊結合起來的機制。

7 對經營旅遊商品的商店, 實行定點經營制度, 在重點旅遊城市開設旅遊商品免稅店和外幣商店。

(六) 娛樂業: 完善產品體系, 增加適合大眾

(七) 旅行社業: 壯大規模, 提高競爭力。旅行社是旅遊市場運作的主力軍, 是旅遊業的先導行業, 它與旅遊業其它部門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高度關聯性, 對其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帶動、改造和變組能力。

Ⅷ 想要一份旅遊經濟結構及優化的案例

要實現旅遊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首先必須分析影響旅遊產業結構及其變 化的因素。影響旅遊產業結構的因素是很復雜的,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分析:
(一)需求因素 需求是決定產業結構並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不能滿足需求的生產,
不適應消費結構的產業結構都不能使社會生產形成良性循環。旅遊業是以滿 足人們的需求為主要目標的,因而國內外旅遊需求的變化,旅遊需求的發展 方向和水平,不僅決定著旅遊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水平,也決定和影響著旅遊 產業結構的變化及發展。
需求因素對旅遊產業結構的決定和影響主要反映在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 兩大方面。從消費需求方面看,旅遊者的消費需求直接影響旅遊產業結構的 變化。因為,旅遊者對某種旅遊產品的需求增加,必然相應引起該產品供給

的增長,從而影響到旅遊產業部門內部結構的變化,促使旅遊生產經營者盡 力形成適應旅遊消費需求的產業結構。從投資需求方面看,投資結構的變化 是直接影響旅遊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投資結構作為一種流量結構,在 旅遊消費需求的拉動下,對旅遊產業的資本存量結構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 旅遊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發展。
(二)資源因素 旅遊資源對旅遊產業結構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傳統的觀點,旅遊資源
主要是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而現代的觀點,旅遊資源還應包括人 才、信息、智力、資金等。通常,一個國家生產力越不發達,則本國的自然 資源對產業結構的決定及影響作用就越大。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旅遊產 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的旅遊資源狀況,尤其是自然旅遊資源和 人文旅遊資源的狀況和結構。而許多發達國家,則不僅能有效地利用本國資 源,而且能採取種種方法去利用其它國家的旅遊資源,提高本國旅遊產品的 吸引力。
分析資源因素對旅遊產業結構的決定和影響作用,首先應分析一國所擁 有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狀況,分析這些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 及特點,以開發具有特色的旅遊產品。其次,要分析資金和勞動力的狀況, 不僅分析資金和勞動力擁有的數量對旅遊產業結構的影響,還要分析勞動力 質量對旅遊產業結構的影響,提高對資金、勞動力資源要素的投入。再次, 要分析智力和信息資源的狀況。旅遊是一種滿足人們身心需求的高層次活 動,因而智力資源的開發不僅能更廣泛地利用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還能創 造出新的資源,組合成頗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智力資源的開發越好,則旅 游產品的形象就越好,吸引力就更大。而要有效地開發智力資源,就離不開 充分的信息資源。特別是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旅遊市場中,及時、准確地掌握 市場信息及相關信息,不僅對形成合理的旅遊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 用,而且對旅遊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科技因素
科技進步是旅遊產業結構演進的主要推動力,其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 科技進步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旅遊產業結構的變動及發展,例如技術進步改變 了對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具體方式和效果;促進了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 現代化,為旅遊活動的有效進行提供先進的工具和手段;加快了旅遊設施的 建設和改善了旅遊服務的質量,豐富了旅遊活動的內容;提高了旅遊產出的 經濟效益,從而直接對旅遊產業結構發生影響作用。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也 刺激著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對旅遊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結構產生影響,增 強了對旅遊產業結構的拉動力,促使旅遊經濟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實現 質的飛躍,充分有效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此外,科學技術的進步還表現在 對旅遊業的經營、管理和組織等方面的「軟」技術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我 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各種旅遊「硬」技術逐漸完善的條件 下,經營、管理和組織等「軟」技術將在旅遊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中發揮著十 分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和體制因素 政策和體制不僅影響著旅遊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且直接為旅遊產業結構
的合理化創造條件。從政策角度講,國家對旅遊產業的重視和相應的政策、 法規,不僅對旅遊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和制約作用,同時也對旅遊產業結構

的變動及發展具有影響和調控作用。特別是目前國家按照經濟發展與產業結 構演進規律所制定的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改革和大力發展旅遊業的政策,都 將促進旅遊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從體制角度看,我國旅遊經濟體制是最早適 應市場經濟要求,與國際旅遊市場接軌的,許多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已大量 借鑒了國際慣例和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但也要看到傳統經濟體制的弊 病及其影響也對旅遊經濟發展和旅遊產業結構的變化產生著影響。因此,加 快旅遊經濟體制的改革,實現旅遊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旅遊經濟持續穩定 地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Ⅸ 經營者如何在保證農業與旅遊業緊密結合的同時,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旅遊業是一項綜合性產業,許多地區的農家生態旅遊開發實踐表明:旅遊業是貧困地區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迅猛發展、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有效手段。旅遊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綜合性產業,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方面。一個景區的成功開發,可以帶動當地餐飲住宿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娛樂業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有效促進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從而使貧困地區農民擺脫對土地與農業的依賴,發揮剩餘勞動力的作用。

在中國,農村地域范圍廣,資源類型多樣,總量巨大,絕大多數農村產業沒能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不配套,生產率低,浪費嚴重。所以,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已經成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應該要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將現有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拓展和提升,實行區域化布局、設施化種養、規模化經營、標准化生產、特色化操作、功能化配置、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營銷。這樣做既優化了農業資源要素,提高了農業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拓展了農業發展功能,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層次,從而增強了農業產業市場競爭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必將推動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其實,自從農家生態旅遊開展以來,傳統的種植結構就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新的市場需求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產業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新的銷售方式也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