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遊客成全球旅遊業引擎了嗎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出境遊客總消費額逾五分之一源自中國遊客,排第二的美國遊客消費額僅等於中國遊客的一半。
專門為亞洲富裕遊客定製南極、喜馬拉雅山等小眾旅遊配套的新加坡旅遊業者張廷輝表示,很多顧客希望按自己喜好編排旅遊行程,他們沒興趣參加旅行團。為迎接中國遊客,本區域國家投入逾1000億美元增建機場、鐵路、酒店、主題公園。威士卡公司(Visa)表示,亞太地區正在規劃興建的新機場至少有178個,數百個基礎設施也在擴建升級。傳統熱門景區擁擠不堪,漸失旅遊魅力,連帶催生了第二波旅遊業變革——更多偏遠島嶼、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逐漸受遊客青睞。
2. 中國要成為世界旅遊大國 該採取哪些措施
我國旅遊業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新世紀新階段,既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戰略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世界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較快發展,全球化、區域化合作的日益深化,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加速發展,我國作為世界旅遊大國的形象日益鮮明,在全球旅遊界的綜合影響力顯著增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人民生活需求加速向物質與精神並重轉變,休閑消費的大眾化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旅遊業發展面臨著更加美好的前景。
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是全行業在世紀之交提出的奮斗目標。當前,加速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進一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由滿足基本需求向強化服務質量轉變、由經濟功能為主向經濟社會功能並重轉變,切實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當前,旅遊業尤其需要從戰略發展的高度關注以下問題:
旅遊強國指標要進一步科學化
2000年,國家旅遊局面向21世紀研究提出的旅遊強國目標,主要參考了世界旅遊組織的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的旅遊接待大國和第四位的客源輸出國」。除此以外,旅遊強國指標還應有哪些具體內容,一直是旅遊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目前,旅遊業界對旅遊強國指標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對旅遊大國特徵的認識水平,往往把發展規模、在世界排位,以及接近上述預測作為對躋身旅遊強國程度的判斷。對於世界旅遊組織的預測,我們應予關注和重視,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參考,但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預測不等於一套完整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也不宜作為衡量我國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單一指標。
從全球公認的旅遊強國的情況看,衡量的指標是比較寬泛的、多元化的一些數據。既包括了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過夜旅遊接待和旅遊創匯的世界排位,還包括了其它方面的數據指標。從WTTC每年發布的旅遊發達國家的統計數據看,包括美國、西班牙、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在內,不管其旅遊經濟規模是多大,相同的許多項指標佔了全國總份額的10%以上,例如,旅遊收入佔GDP的比例、旅遊就業占的比例、旅遊投資占的比例、旅遊稅收占的比例、旅遊出口占的比例等。這說明,旅遊業發達與否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而不在於單項指標有多大。
近年來,海外人士十分關注我國經濟發展,對強國標准也多有探討,對我們理解旅遊強國有一定的借鑒。例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中國應為「盛世」做好准備》(2004年11月)的文章,認為強國不應是單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GDP水平,而應是一個復合型的指標體系,包括人民生活、教科文衛、思想文化等領域都應處於領先地位。
信息產業是旅遊產業的近鄰,都是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建設強國問題上有一定借鑒性。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和單項產值的世界排位已超過了旅遊產業,但距信息產業強國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2006年,我國以年產9300萬台電腦、4.8億部手機的規模,成為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二大國,但世界各國公認的《全球信息技術報告》將我國排在全球信息化水平的第59位。排在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丹麥、瑞典、新加坡,雖產出規模小於我國,但技術創新和綜合競爭力明顯高於我國。從我國旅遊業發展水平看,我國入境旅遊總量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奧地利、加拿大,但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還不夠強,這也是主要差距所在。
因此,旅遊強國目標是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既應具有橫向的可比性,更應能夠反映綜合產業素質。
旅遊要素建設要進一步產業化
產業化是對產業發展較高的要求,是產業發展機制逐步健全的目標。國家旅遊局在研究「十一五」發展目標時,把完善產業化體系列為三大任務之一,產業化問題受到空前重視。加快旅遊發展的產業化進程,實質上就是從體系和機制上推動旅遊業發展,全面按照產業經濟的發展規律辦事。
對於旅遊產業化問題,業內的研究還較為膚淺,相當一些人認為產業要素發展就是產業化,這種認識有些片面和偏頗。其實道理比較簡單,就如同僅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幾種機械,不能算是實現了機械化;把電話、傳真、電腦等僅作為辦公用具,也不等於實現了信息化。改革開放以來,為促進旅遊業發展,各級政府出台了涉及產業定位、產業政策、產業立法、資金扶持等鼓勵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旅遊各產業要素的發展,但對產業化體系建設則涉及不多。最近10年,國家旅遊局開展了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全國現有271個城市獲得了榮譽稱號,其評價體系包括20大項、176個評分點,既有對發展規模、產出水平、各產業要素的具體要求,更有很多事關發展環境、基礎設施、支撐條件、配套保障等「外圍」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遊產業化體系的輪廓和框架。
產業化發展不是對所有地區提出的普遍性要求。旅遊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的地方,產業要素還正在萌芽,要求產業化發展是不現實的;而旅遊業已有相當發展基礎,並致力於把旅遊業培育成為重要產業的地方,產業化發展則是必然性要求;對於當前全國旅遊業來說,產業化發展則是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是促進旅遊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
促進旅遊要素的產業化發展,應著重抓好以下方面:一是促進旅遊產業要素的發展與升級。在大力推動產業要素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產業要素的配套發展,努力形成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要統籌協調與相關產業的要素關系,將旅遊新興領域和業態納入產業要素范疇。二是逐步完善旅遊產品體系。要全面提升觀光產品,大力開發休閑度假產品,積極培育專項旅遊產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型旅遊產品體系。三是加快完善協調配套的旅遊要素體系。旅遊業的投資者、開發者、經營者應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場利益共享關系;上下游企業之間、相關企業之間、同類企業之間,應實現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集團化、網路化、協作化。四是建立較為完善的旅遊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努力培育有利於旅遊發展的宏觀環境和旅遊消費環境。五是加快旅遊人才體系建設,積極培育旅遊業發展的良性機制。
旅遊發展機制要進一步市場化
開放性和外向型是旅遊業的天然特徵。旅遊資源的無限性和客源的廣闊性,決定了旅遊業是沒有邊界的,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經濟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市場環境不斷改善和優化,但不夠開放的現象仍然存在,並以對內開放不夠最為明顯,成為制約旅遊業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是地方保護壁壘較多,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也影響了對外開放效應的整體發揮。二是現代企業制度尚未深入建立,一部分旅遊企業仍是國有體制,或者改制不夠徹底。以2005年旅遊星級飯店為例,國有的共5528家,佔全部總數的46.74%,國有的飯店房間62.67萬間,占總數的47.05%。三是市場在配置資源中尚未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個別地方以行政決策取代市場規律和市場行為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四是旅遊市場監管過於行政化,動輒採取「運動式」的專項整治,對違規者採取「一次性死亡法」,但並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大力推進旅遊發展機制的市場化,重點應抓好以下方面: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旅遊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領導、統籌和推動,但絕不能替代或排斥市場化作用。各級旅遊部門要由對行業具體事務性的管理,轉向對旅遊業發展的促進、引導和服務,為旅遊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正確處理政府職能與市場作用的關系。政府要重點在戰略規劃、政策環境、市場培育、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設施建設、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職能作用;市場要重點在旅遊投資、市場開發、產品促銷、經營服務等與旅遊企業經營行為密切相關領域發揮導向作用。三是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並重。要盡快消除行政分割和地區壁壘,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對從事旅遊經營的各類企業,應公平對待,不得區別歧視。與此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四是進一步創新企業機制。要以資產重組為契機,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內容,以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為著力點,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
旅遊增長方式要進一步集約化
集約化發展既是增長方式的問題,更是關乎旅遊發展觀的問題。它既是針對具體開發和建設項目的要求,也是對旅遊業總體發展方向的要求。「九五」時期,旅遊行業就提出要集約化發展,但至今成效不夠明顯,粗放型發展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例如, 2005年全國1.6萬家旅行社,僅實現利潤1.27億元;全國1.18萬家星級飯店,僅實現利潤10億元;4392家旅遊區(點),僅實現利潤22.59億元,其中,國內旅行社利潤為-1.7億元、內資飯店利潤為-12.91億元點。
當前,我國旅遊業又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時期,這一形勢非但不利於向集約化方向轉變,反而更易於延續粗放型發展的慣性。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集約化發展已是旅遊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一是隨著旅遊市場的迅速擴張,旅遊消費檔次和水平明顯提升,粗放開發的旅遊產品已越來越沒有市場;二是經過近30年的旅遊開發,大多數品位較高、開發條件較好的旅遊資源已被開發,今後推向市場的旅遊產品只有更具「賣點」,才可能占據一席之地;三是旅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現僅旅遊景區景點就已超過2萬家,被評定為A級(1-4A級)的旅遊景區達3000多家,集約化發展是旅遊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實現旅遊產業發展的集約化,關鍵要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正確處理提升素質與擴大規模的關系。規模是基礎,素質是保障。做強旅遊產業是對產業素質和發展規模的雙重要求,既要在素質上做強做優,也要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關鍵在於切實轉變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由偏重追求速度和規模向提升產業素質和效益轉變。二是科學借鑒旅遊發展經驗。我國旅遊業起步於「一窮二白」的基礎,曾創造了屬於那個時代的不少經驗。例如,「建個大門就收費」的起步發展;「邊開發、邊投入、邊收益」的發展模式;「以旅遊養旅遊」的「滾動發展」等。但任何經驗都是具體環境和條件的產物,不具有時間與空間的廣譜性。無論學習借鑒或宣傳推廣哪一方面的經驗,都應充分考慮時效性、差異性、局限性和針對性,突出強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鼓勵自主創新,力戒照搬照抄。三是建立旅遊集約化發展的指標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包括旅遊統計、旅遊標准、旅遊指標等,除了體現產業規模和增長速度以外,還可反映綜合貢獻率、市場競爭力,也可包括拉動投資、安置就業、增加稅收、促進環保、優化生態等。四是發布旅遊產業政策或旅遊投資指導目錄。要明確鼓勵什麼,引導什麼,限制什麼,對於市場前景不大看好,市場需求明顯萎縮的旅遊項目,例如,一般化的人造景點、雷同化的民俗開發等,要進行警示或加以限制。
旅遊產業提升要進一步國際化
國際化水平是對一個產業與國際接軌程度的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性反映,起碼應包括三方面:一是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的情況,二是綜合發展水平與國際同一領域的接軌,三是對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影響力。
我國旅遊業的國際化程度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國際服務貿易的總量和規模。2006年,我國入境旅遊接待1.25億人次(其中,過夜旅遊4991萬人次)、創匯339.49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出境旅遊3452萬人次,是亞洲第一大出境旅遊市場。上述因素,奠定了我國作為世界旅遊大國的地位。其二是我國旅遊業的對外開放程度。這主要表現在「市場准入」方面。在加入WTO談判中,旅遊業成為服務貿易開放的重要領域。2001年11月入世以後,在飯店(包括公寓樓)和餐館領域,我國提前4年兌現了所有承諾,進入我國的外國飯店管理集團已達37個、世界知名飯店品牌達60個;旅行社領域全面開放,已成立外資旅行社27家(其中,外資控股的7家、獨資的11家),並從7月1日起,取消了對外資旅行社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在注冊資本方面實現了國民待遇。
但我國旅遊業的國際化水平還不算高。目前,我國旅遊企業「走出去」發展的很少,影響力也還很微弱;在借鑒國際經驗、技術手段或發展模式方面,我們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我國旅遊服務貿易雖已有較大規模,但旅遊標准、服務規范等尚未推向世界各國;旅遊部門在世界旅遊組織、PATA等國際旅遊機構中,旅遊企業在WTTC等非政府組織中,尚未發揮與我國旅遊業地位相稱的作用和影響。
當前,加速我國旅遊業的國際化程度,重點應做好下列工作:一是進一步開放旅遊市場。要抓住全面兌現加入WTO承諾的機遇,鼓勵外商投資我國旅遊業,吸引國外知名旅遊企業進入我國,推動國內旅遊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與此同時,要大膽學習和跟進國際上較為成熟的旅遊業態,例如,預訂系統、分時度假、汽車旅館、旅遊宿營地、極限運動,各種形式的俱樂部等,努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二是積極提升旅遊國際服務貿易水平。要進一步重視入境旅遊的戰略地位,深入研究和開發入境市場,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入境旅遊穩定增長。要進一步重視和發揮出境旅遊的綜合功能,充分發揮出境旅遊在促進民間外交、緩解經貿摩擦、優化外貿結構等方面的作用,為國家「軟實力」提升做貢獻。三是要積極貫徹國家「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旅遊企業到國外投資發展,尤其是到我國出境旅遊較為成熟的目的地開展旅遊接待服務。四是加強國際雙邊、多邊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旅遊國際規則的制定,主動參與國際專業問題的研究和國際性的交流項目,積極反映我國旅遊業的利益訴求,發揮我國對世界旅遊業的建設性作用。五是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形象。為了維護我國公民出境旅遊的尊嚴和權益,應適時向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提出接待中國旅遊的必要條件,例如,提供中文翻譯、尊重飲食習慣、保證服務質量等,不斷提高我國作為旅遊大國的地位。六是加速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的國際化。要本著「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原則,進一步拓展國外培訓的渠道,有計劃選派各種層次的、市場急需的旅遊人才到國外培訓,同時積極吸引在海外學習、工作的旅遊人才回國就業,適量選聘外國高級旅遊經營管理人才,逐步建立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適於旅遊強國需要的旅遊人才隊伍。
(配文)
中國旅遊消費正處在「爆發性增長」前夜
國家旅遊局綜合司
旅遊業被譽為全球經濟發展中規模最大、增勢最強、前景最好的產業之一。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20世紀 90 年代初,旅遊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總收入超過了石油和軍火工業。
目前,在世界旅遊業的排位中,中國已經從1978年的40位之後,躍升至世界第4位。
我國旅遊業發展起步於改革開放,得改革開放之勢,借改革開放之力,用2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從事業接待向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由旅遊資源大國向世界旅遊大國的歷史性跨越。2006年,我國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1.25億人次(其中,過夜遊客4991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340億美元;國內旅遊接待人數13.9億人次、旅遊收入583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之一;出境旅遊3452萬人次,位居亞洲第一位。
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升了國家「軟實力」,而且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需求,促進了全面小康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十一五」是我國旅遊業繼續大發展的重要時期。旅遊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5000美元,將進入旅遊消費的爆發性增長期。據此並參考相關因素,業內專家判斷,目前我國旅遊消費正處於爆發性增長的前夜。主要依據:
第一,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旅遊業成長的土壤,旅遊業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劑。中外旅遊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著旅遊業的發展狀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長,按照2005年修訂後的GDP數據計算,1979-2004年均增長率為9.6%,近三年仍連續保持10%左右的增長。目前,我國人均GDP已接近2000美元,預計2010年人均GDP將接近3000美元。這表明,我國人均GDP接近於旅遊消費「爆發性增長」的低線已為期不遠。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的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地區和北京、上海、天津等近40個縣級以上城市,人均GDP已經達到3000美元。
第二,我國旅遊業在全球增長最快。從20 世紀90年代開始,東亞太地區旅遊業迅速崛起,到2002年首次超過美洲,躍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旅遊業發展速度更快,「九五」以來以10%左右的增幅,高於全球旅遊業平均增幅3-5個百分點。由此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最近,根據我國旅遊業的強勁增勢,世界旅遊組織再次預測實現兩項指標的時間將提前至2015年。屆時,我國入境旅遊可達2億人次,國內旅遊26億人次,出境旅遊1億人次。
第三,大眾化旅遊迅猛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遊活動明顯向大眾化、生活化方向轉變。休閑是小康社會漸進與發展的重要體現,並且是與小康社會密切相關的新興生活方式;而旅遊是休閑的重要表現,旅遊業是休閑產業的主體性、緊密型產業。黃金周旅遊所以熱度不減,主要是迎合了大眾休閑的消費需求,並順應了日漸增長的消費趨向。我國自2000年「十一」實行首個黃金周以來,至今已經過了20個黃金周,累計接待國內旅遊17.9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40億元;黃金周出行人數從1999年「十一」的4000萬人次,迅速增長到2007年「五一」的1.79億人次。黃金周旅遊人數及收入幾乎呈指數上升,說明黃金周已成為規模龐大的大眾化市場,已經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長,類似黃金周等大眾化休閑旅遊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選擇。據全球著名的傳媒機構尼爾森公司最新的調查,近年來,我國消費者的個人收入年均增長10%,超過半數(53%)的消費者計劃把節余的資金花在休閑旅遊上,其比例居亞洲14個國家之首,高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日本和印度等。休閑旅遊的盛行突出表現出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有了明顯轉變,其注意力更多地從工作轉向休閑和娛樂。所謂的工作與休閑兩不誤,是大眾化休閑旅遊猛增的一個明顯特徵。
第四,國家經濟強大、基礎設施極大改善。我國社會安定團結,經濟高速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日新月異,這些都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民航、鐵路、公路、支線機場等旅遊交通條件有了根本性好轉,旅遊目的地可進入性大大提高。2006年,隨著與南美航線的正式開通,我國民航萬里航線進程加快;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全國鐵路六次提速,鐵路建設已步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公路在客運量、貨運量、客運周轉量等方面更是遙遙領先於其他運輸方式的總和,目前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高速公路連接率將達到85%,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5萬公里。旅遊景區、飯店、旅行社等直接領域數質量明顯提升。目前全國旅遊景區達兩萬之多;星級飯店近14000家,其中五星級298家;旅行社近兩萬家。其他如旅遊娛樂、旅遊購物等環境也有了根本性改變,質量進一步提高。中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足以開發滿足各類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目前,觀光旅遊是旅遊業的主體和基礎,但度假休閑旅遊快速發展,引領旅遊業的發展方向,近些年開發的許多旅遊項目順應了發展趨勢,全國涌現了一大批品種齊全、檔次較高的度假旅遊產品。從旅遊住宿、旅遊交通到旅遊產品,努力消除短缺「制約點」,旅遊生產力大大提高,確保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朝陽產業,前景無限。我國旅遊業能否適應這個爆發性增長機遇期的到來,根本的是能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提高保障能力是前提。目前我國人均國內旅遊僅僅只有1次,而韓國已經達到9次,我國人均出遊遠低於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預計2010年我國人均出遊將達2次以上,這就要求交通、鐵路、公路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應配套發展,確保硬體支撐條件跟得上,以充分適應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改善產品結構,實現由觀光產品為主向度假休閑產品的轉變,不斷優化旅遊產品結構,進一步適應市場多元化的需求。不斷提升產業素質,著眼建設旅遊強國,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由滿足基本需求向強化服務質量轉變、由經濟功能為主向經濟社會功能並重轉變,加快轉型升級,全面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從根本上增強國際競爭力。
21世紀的世界經濟已經進入新一輪上升期,這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國民旅遊消費又處於爆發性增長的前夜,更是為我國旅遊業發展增添了強勁的內動力。抓住機遇,科學發展,我國旅遊業必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躋身於世界旅遊強國之列。
3. 中國的旅遊業應該進一步吸引外國遊客的能力還是專心為國內遊客服務
在美復國留學兩年多,從制高中到大學,經常和外國同學討論這個問題。大多數外國同學都表示出了想來中國旅遊的強烈意願,但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同學來過中國。對於想來中國還沒來過的同學,主要有以下這么幾點理由:1,沒坐過這么久的飛機,到中國還得轉來轉去,嫌麻煩。2,沒時間,有時間的時候優先去歐洲/南美玩。3,因為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不了解從而不敢來中國。4,簽證麻煩,去別的國家說走就走,來趟中國還得跑去簽證。對於來過中國的同學,主要有以下這么幾點體驗:1,吃的爽!來過中國才覺得美國的中餐館都是垃圾。
4. 中文成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官方語言,中國旅遊業都有哪些寶貴的經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新聞報到,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 UNWTO )與西班牙政府正式通報: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為UNWTO 官方語言。2007年11月,在UNWTO全體大會第17屆會議上,中方提議將中文列為該組織官方語言。經過了14年 ,中文正式成為UNWTO的官方語言。
世界旅遊組織發布的年度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全年出境遊人次已達1.2億,2016年春節出境遊人次預計將達近600萬,中國繼續坐穩最大出境遊客來源國的寶座。此前,她的官方語言有阿拉伯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從2021年起,又增加了一個官方語言,那就是中文。
從2007提案年到2021年正式生效,歷經14年之久2007年11月,在UNWTO全體大會第17屆會議上,中方提議將中文列為該組織官方語言。
2021年1月,中文為官方正式語言修正案批准國達到106個,符合法定數量,修正案正式生效。
據章程規定,該修正案經全體大會通過後,尚須2/3以上成員國履行批准手續後方可生效,故一直未能生效,為促成中文成為世旅官方語言早日生效,中方聯合世旅做了大量工作。直至2021年1月,該修正案最終獲得106個國家批准,符合法定數量,修正案正式生效。
這14年中國旅遊業有哪些寶貴經驗?為了使中文成為UNWTO的官方語言,中國旅遊業也作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並且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從官方統計的數據看,中國旅遊業為世界旅遊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客流,並且客流呈持續穩定增長,中國旅遊支出費用也排名超前。並且中國的旅遊的支付方式發展迅速,不僅推動了全球旅遊消費體驗的升級,也推動了全球經濟的進步。
另外,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政策的發展,並且已經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173份一系列文化旅遊合作文件。中國與全世界的合作越來越密切,語言是思想和文化傳達的重要媒介,中國在全球旅遊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地位也逐漸提高,中文成為UNWTO的官方語言是必然的結果,也是中國實力增強的重要體現。
5. 國外旅遊行業越來越看中中國遊客了嗎
很多旅遊目的地國開始研究、適應中國遊客。西班牙《國家報》指出,目前中國遊客的大致形象是一個與互聯網息息相關的、收入不低、擁有大學學歷的城市人。
例如,因遊客需要,澳大利亞的阿瑟港歷史遺跡景區不僅設置了中文景點說明,還特意安排每天4次、每次長達45分鍾的免費中文講解服務。國外商戶為了探索中國遊客的深層需要,甚至已經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國的茶文化、飲食文化、節日文化、微博營銷文化,以求進一步提升其自身吸引力。
6. 中國旅遊業發展前景很大,中國遊客在國外為什麼老是被說沒有素質的中國人呢
對於這個問題,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在國外,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論詞,我表示很無奈。也許有的人會有不好的行為,都是與自身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間接的讓國人感到羞愧,鞭策自己應該改正這樣的行為,然而我想說:在國外,不一定只有中國人會有不文明的行為,與此同時,在本國與外國遊人遊玩我們的國家也有不文明打的行為,所以都是相互的,別人和我們自己都要以身作則,影響自己,影響他人。
7. 國外旅遊業的發展是怎樣的
國外的旅遊業比中國的規范多了,都是穩定的,有根據的收入,因為要報稅,所以你收入多少政府都知道。
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旅遊業還在萌芽時期,也許因為這樣,才有發展吧。
8. 中國的旅遊業與外國同行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旅遊還是傳統的跟團游占據主導,而國外則更注重自由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