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發展旅遊業的利與弊各是什麼
您好!歡迎觀看1986年度亞洲大學生辯論會。今晚,我們是舉行大決賽,相信大家都認為前兩場的辯論是非常精彩的。以此類推,今晚上這場決賽,其精彩程度更不在話下,大家可以大飽眼福了。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許多貴賓,到廣播局來為雙方打氣。讓我們以掌聲歡迎社會發展部政務部長庄日坤先生、交通與新聞部高級政務次長何家良先生、大華銀行集團主席黃祖耀先生以及廣播局副主席鄭東發先生,何次長將為我們主持頒獎禮,在比賽規則方面,大家都了如指掌,在此,我不重提。好,讓我正式宣布:1986年度亞洲大專辯論會大決賽正式開始。 今晚對壘的隊伍是: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現在介紹今晚參賽的代表,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的香港中文大學代表,第一位是繆莉莉同學,繆同學是工商管理系一年級學生;第二位是黃越同學;第三位是金嶺同學,金同學是英文系第二年級學生;最後一位是周宇同學,周同學是企業管理學系第三年級學生(掌聲)。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的中國北京大學代表,第一位是李玫同學,李同學是經濟管理第二年級學生;第二位是楊金嶺同學,楊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第四年級學生;第三位是王雷同學,王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第三年級學生;最後一位是馬朝旭同學,馬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研究生。現在是為大家介紹大會不可缺少的人物,我們的評判團:第一位是來自澳門東亞大學的程翔輝副教授;第二位是陳榮肇博士,陳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第三位是陳長明教授,陳教授是我國南洋理工學院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系主任;第四位是張毅飛博士,張博士是我國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主任;最後一位是祝開錦博士,祝博士是ibn研究所研究員。(掌聲)今晚的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多於弊」。今晚正反兩方的立場全由抽簽決定的。好,現在讓我請正方第一位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的繆莉莉同學表明立場,時間是4分鍾,請。 正 方:反方同學,如果發展旅遊業是弊多於利的話,那麼為什麼世界上那麼多國家,包括今日參加比賽的中國、新加坡、澳門和香港都不抑制旅遊業的發展呢?主席先生、評判先生,各位,今天的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多於弊」,我方是正方,我將首先說明發展旅遊業的定義,以及所帶來的各項利益。我方下一位同學將闡述發展旅遊業的一些問題。旅遊基本上是一種吸引外國人來本國消費的行業,它的發展幫助國家吸取外匯。一個旅客到外地旅行肯定是要花錢的,他首先必須解決他衣食住行的根本問題。所以,上至旅社,下至街邊的小販都幫助國家賺取外匯。在1985年,香港的旅遊業就幫助香港賺取了近20億美元的外匯。再看看斯里蘭卡,旅遊業每一元的投資,都幫助該國賺取了6毛7分的純利。這里外匯的增加,正幫助了國家,國際收支平衡。另外,在今日這個存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世界中,旅遊業是比較不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的。因為旅遊業的產品,是要顧客自己上門來取的,並沒有出口品,所以,如果我們要對旅遊業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話,就只有阻礙自己國家的人民到外地去旅行,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般國家都不願意採取這種政策的。此外,旅遊業是一種可以靈活發展的行業,我們只要用一點腦筋,便可以配合自己國家的特點,獨特的文化、工業和自然環境,甚至一種獨特的節日去發展旅遊業,使其具有特色而吸引大批的遊客前來消費。這門行業是不必依靠某種特別的天然條件,也不必和自己本地的文化工業或者生活特色發生沖突的,而最重要的是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交通、通訊和水電工藝設備等等的發展,這些往往是發展工商業的基本條件。所以旅遊業的發展,正是幫助一個國家以外資來替自己國家將來種種發展鋪路的長線投資。此外,旅遊業也帶來了其他有利的作用,像促進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人民間的相互認識。我方並不否認,發展旅遊業是有利,有弊的,只是認為,利是多於弊的。但是衡量利弊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利弊的多少,除了數量之外,還包括了強弱的問題。一個大利就抵銷了好幾個小弊了。我們還要注意是深發性的問題,一個可以帶來其他很多利的利,就遠遠地勝過了一個不能帶來附帶利益的利。而最重要的,就其必然性的問題,一個必然的利,就比十個可能的利重要得多。權威經濟學者在《亞洲旅遊業的經濟影響》一書第337頁有如下的結論:像任何工業一樣,旅遊業有利有弊,可是仔細衡量,便可以發現,旅遊業的利,尤其是在經濟上的利,是遠遠超過於弊的。以上的見解,正與我方不謀而合……
建議從 發展旅遊業的意義,為主切入點。
真正需要我們認真關注的,是發展旅遊及旅遊產業的重要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社會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諧社會當然有著豐富的內容,人的精神層面的和諧,應該是和諧社會題中的應有之義。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旅遊活動的開展以及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社會經濟的一定程度的發展為前提的。只有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才有能力從事旅遊活動,旅遊產業也才會產生。改革開放初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大規模的旅遊,也不可能會實行「黃金周」長假制度;而近年來旅遊活動的大規模興起,也恰恰說明,經過近三十年來的不斷發展,我們在經濟方面已經具備了從事旅遊活動的實力;在精神層面,已經產生了這一方面的需求。從這個方面來說,促進旅遊活動的開展,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應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產業的角度來分析,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旅遊產業是新興的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是,旅遊產業能耗低、環境污染小、能夠吸納較多的就業人員、產業關聯度高、創造附加值的能力強。因此,可以說發展旅遊產業,也就是發展國民經濟。而從整個經濟的角度來看,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的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這樣的經濟結構,不利於可持續的發展,需要調整。調整的方法,一是改造傳統的產業,再有就是大力發展新興的產業,比如說旅遊業。
金融業當然不是旅遊的旁觀者。旅遊活動本身就已經為銀行業、保險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目前金融業對於這一市場開發的深度與廣度都不夠;而旅遊作為一個產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可以著力的方面也很多,也需要金融進一步開發。
先說好處
一方面拉動當地的內需(人們有了外快),另外帶動當地的服務業的發展,經濟上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當然就提高了,當地的生產總值也就提高了,可以用來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美化環境。
另一方面,旅遊業被稱為第三產業,他有他獨特的優點,如吸收勞力,對人們的技能要求不高,不像第二產業那樣。然後是旅遊業在以前被稱為無煙工業,就是說他們有污染,或者說污染很少,且污染容易被處理,不像工業污染。
再說壞處
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對一些自然風景或人文遺產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要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基礎上保護它,使得不被破壞或者破壞很小。
B. 旅遊業的弊端在哪裡 盡量詳細點吧 我要去參加辯論賽……可以的話舉幾個例子吧
我國旅遊業現存在的問題: (1)、經營管理不善,開發利用不當,監督制約不利,成為制約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因素。我國旅遊企業普遍存在單體規模小,實力弱,經營管理水平低的弱點,使得我國旅遊企業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等方面無法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從而削弱了其進行產品開發、市場拓展、服務質量改善的能力,限制了其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企業失去了競爭力就等於人沒有了生命力,對一個企業的發展是致命的。而且,由於我國旅遊企業資金短缺,技術力量薄弱,長期以來只能依賴於低效率的粗放式經營。 (2)、發展觀念落後,環保意識缺乏成為制約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觀因素。長期以來無論是我國政府及旅遊主管部門還是旅遊理論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的認識,即認為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發展旅遊業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政府及旅遊主管部門對旅遊開發的監督、規劃與管理。加上某些經營者的短視和缺乏社會責任感,導致了對旅遊資源的盲目開發與過度利用。另外,由於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質的差異,我國許多旅遊者缺乏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意識。 (3)、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破壞成為制約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因素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對旅遊資源的掠奪性開發與不合理利用導致許多資源被破壞。四川黃龍九寨溝風景區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的大面積砍伐,造成九寨溝水量減少,使這里的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 厘米;1951 年湖泊面積還有217.44萬畝的洪湖,由於房地產開發,旅遊區開發擠占水面到1987 年僅剩下70.29 萬畝。水污染也日趨嚴重。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及旅遊區廢水不加凈化和凈化未達標准便排入景區水體,嚴重污染了水體資源。
C. 中國發展旅遊業的利弊
旅遊產業在中國屬於朝陽產業,地大物博的優勢使中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並版且旅遊產業權的發展可以帶動很多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但是中國很多旅遊地的旅遊設施不完善,因此旅遊業發展受到限制,而且旅遊產業發展的不健全和保護的不完善也使旅遊資源遭到破壞,增加了環境的負擔,商業化使原生態的一些文化失去了最初的意義等。
D. 旅遊商業化利弊有哪些
商業化的一個好處是,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商人皆為利來,有利可圖就會去發展它,不利的是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行業出現一些不好現象
E. 辯論賽:開展旅遊業的利與弊 (弊大於利)
合理的開發利大於弊,過度的開發弊大於利.開發旅遊業還要結合各地的特點回,本來適居的城市你來開發答旅遊,結果弄得兩頭不好,還有些城市本來適合農林牧等,也都搶占資源開發,實在是造成過度浪費,這樣的例子現實中有很多,網上搜一下便可知,有的地方投資數億開發一些項目,每年門票收入還不夠平時的開支,試問這樣的旅遊項目不是勞財傷民是什麼?
F. 報復性旅遊是否會帶來旅遊業井噴式復甦報復性旅遊有哪些利弊
有這種可能性,國內旅遊會扎堆,不會有太好的旅遊體驗
旅遊景點應該網上實名門票,減少現場發放門票數量,限制人數,而且可以在景區內開發新的景點,總之越分散越好,可以增加工作人員的
G. 旅遊開發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利弊
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
摘 要:
旅遊作為一種復雜的人類行為,既是人際交往,又是經濟流通,同時又是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隨著現代化步伐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旅遊更以其獨特的行業特徵在社會發展中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給接待地帶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一方面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負面影響。本文從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分析,探討麗江旅遊開發中的文化保護問題,以期能促進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關 鍵 詞:
旅遊業, 納西族傳統文化, 影響
Key word:
tourism,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序 言
近年來,麗江的旅遊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在國內外產生著日益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據旅遊主管部門統計2005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04.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8.59億元。麗江已經從「被遺忘的角落」變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雙重身份的旅遊熱點城市,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麗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珍愛。麗江旅遊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起步進而快速騰飛。麗江也因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而成為最有吸引力的旅遊接待地。可以說傳統文化在麗江旅遊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遊業的興旺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給傳統文化的保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旅遊接待地傳統文化的變遷所施加的正負影響,並分析其演化的內在動因,對促進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
近年來,旅遊業促進了麗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步伐,麗江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是舉世聞名,成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遊點之一。但旅遊業對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
隨著成千上萬遊客源源不斷地湧入,帶來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使得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旅遊大潮的觸動下得到復甦,並已融入旅遊市場,得到了重構和新生。例如:許多人文景觀得以修復;東巴文化和納西古樂的保護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東巴造紙技術被恢復;打銅、打銀、制陶等傳統手工業獲得新生;民間的傳統飲食涼粉、發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頗受遊客喜愛的風味食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巴文化,作為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涵蓋了納西族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以及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被譽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但隨著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急劇變遷,自20世紀50年代後東巴文化便逐漸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機之中。直到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形勢的日趨好轉,尤其是當地旅遊的開發,給東巴文化的恢復帶來了契機。原本僅限於學術界研究而被人們視為神秘深奧的東巴文化,現已飛速步入市場,成為當地一道最為亮麗的人文景觀,發展為推動麗江旅遊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增強了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旅遊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當地居民在享受旅遊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自己傳統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消除了過去面對所謂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來越倍加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由衷地產生了維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傳統文化正以各種方式得以保護和傳承。如麗江的地方政府、民眾、企業通過旅遊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遊收入返還於古城修復、文化保護和搶救、整理傳統文化,從而推動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還有在納西族知識精英大力呼籲和倡導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為東巴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建立的學校。如納西族知名學者郭大烈先生在黃山鎮宏文村開辦的「東巴文化傳習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鄉組織的「納西文化研習館」以及東巴文化博物館和東巴文化學校等等。1999年、2001年又先後成功舉辦了99中國麗江國際文化藝術節和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旅遊節,更使東巴文化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重新煥發璀璨的光芒。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兩重性一樣。旅遊活動的開展,在促進傳統文化復興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旅遊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較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更加深入,進而將影響到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受到我們的更多關注。
(一)傳統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隨著旅遊的發展,在異質文化的強力沖擊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風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衣著、建築及生活方式到語言文字等都與外來者日益趨同,當地固有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沖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變形」。
[1]如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民族語言。由於旅遊所引發或加速的「文化一體化」進程,其功能在不斷地被減弱,並逐漸走向消亡。與10年前相比,現在麗江城區和壩區,講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從小就教小孩學說漢語已成為風氣。約70%的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說納西語。在街頭巷尾或公共車上,隨處可聽見父母之間講納西語,而父母同子女之間卻講漢語的怪現象。如今,講納西語已不是「納西族」的識別標志,而成了「農村人」的一個識別標志,就是在那些會講納西語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納西語詞彙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現了「用母語能妙語連珠地向後代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輩,現在只能與僅會講漢語的孫輩結結巴巴對話的況」。
[2]旅遊的開發使大批遊客持續不斷地長期湧入,每個遊客所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對於旅遊目的地民族——納西族人來說,每天都在接待遊客。因此,這種接觸與沖擊是持久的。「一般而言,來自文化強勢地區的旅遊者對相對處於文化弱勢地區的接待地居民會起一種示範效應,其所帶來的思想及文化由於成為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所爭先效仿的對象。而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在改變了他們的日常行為及價值觀,從最初僅在裝束打扮及娛樂方式上的盲目模仿,發展到後來的刻意追求,並開始對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感到厭倦,以至發展到最終的完全拋棄」。
[3]如世居雲南省寧蒗縣的摩梭人,是當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其獨特的摩梭文化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著旅遊的開發,古老平靜的摩梭社會也發生了震盪,漢化現象逐漸嚴重。他們為了迎合遊客的喜好,穿著輕便靈巧的漢族服裝,操著普通話,古樸蒼勁的摩梭民謠與現代流行的漢族歌曲同時回盪在瀘沽湖上。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沖擊,外出打工的人願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願意嫁出村寨。諸如此類的例子還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旅遊接待地中,建築、服飾、語言、飲食、節日甚至風俗習慣等漢化現象日益嚴重,「令人直把邊寨當杭州」。
(二)傳統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遊市場上,因片面追求旅遊效益,而不顧當地社會人文資源的特性,進行完全趨從於旅遊者口味的運作,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族文化,將其傳統的舞台藝術化、商品化是目前旅遊開發的主要手段。雖然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能有效刺激遊客,使之產生旅遊消費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點就是使民族傳統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日益商品化。大多數旅遊者對接待地發生興趣往往不是真正的關注那種文化的價值,而是受獵奇心理驅使。對遊客來講,有新鮮感的、令人稱奇的、來之不易的、在別的地方見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他趨近什麼,購買什麼,就在它們中間選擇。「接待地內但凡一切能吸引遊客的事與物均被標上價格『待價而沽』,傳統文化也僅僅只是簡單地為經濟服務,而真正的內涵卻常常被人為地肢解、閹割甚至偽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價值完全被商業價值所取代,出現了一個個專為迎合旅遊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謂『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禮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及場合,並按傳統的內容和方式才能舉行的各種禮儀、禮俗,屢屢應邀打破規矩而頻頻登台亮相,一切都變得那麼有模有樣,氣氛熱烈甚至場面壯觀,但從實質而言已毫無特殊意義與價值。僅僅只是一種舞台化、程式化、商業化的表演而已」。如放河燈本是納西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民俗形式。現在已被改造成許願寄託美好祝福的游戲,天天給經營者帶來財富。從表面上看,接待地傳統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其存在的目的與過去已有了根本的區別。
就拿納西族傳統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東巴文化的復興來說,已經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東巴文化的恢復。昔日的以東巴教為重要載體的東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納西族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構築著納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納西族神聖的靈魂所在。而現在的東巴文化的復興,已不再是為了滿足納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國內外遊客,而遊客並不信仰東巴教,只是想了解東巴教,甚至有的遊客只是出於好奇的心理。於是就缺少了那種宗教信仰賴以存在的至關重要的情感基礎。所以「東巴文化的復興,其實質只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興起」。東巴文字被譽為「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極富裝飾性,所以許多人把東巴文化當作賺錢的工具。山裡的農民伐木做成木盤,賣給城裡的匠鋪,工匠再把成品批發給商販。木盤上所雕刻或繪制的蛙神、鷹神以及東巴文字,在傳統社會都被視為神聖的信仰對象,如今卻被排成行地懸掛在古城的大小店鋪中,等待著遊客們購買。由於缺乏對文化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街頭賣得紅火的各種東巴文化衫,壁掛等飾物謬誤百出,甚至連店主都不知所雲。這樣不僅造成眾多遊客受騙上當不說,還直接導致東巴文化的膚淺化、庸俗化,從而給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三)生活環境及方式的改變(以麗江古城為例)
舉世聞名的古城承載著麗江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納西人民智慧的象徵。但在旅遊浪潮的沖擊下,古城不得不迎合遊客的需要,變得日趨商品化。麗江古城僅僅3.8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戶商家。門市林立、人聲嘈雜,破壞了原有的寧靜與古樸,而且70%以上的店鋪或客棧,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賃經營。盡管外來人員的湧入給麗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沖淡了古城那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氛圍。這些身著納西族服裝的外地商客操著各式各樣的口音吆喝著,競相招攬遊客,毫無民族特色的外來商品則擺滿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靜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沖擊,而導致原住居民不願在古城內生活,帶著留戀與無奈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
利益的沖突,生活和需求空間的被掠奪,納西人生活的家園悄然在置換。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將不復存在,文化主體的轉移和失落,麗江古城就完全失掉遺產申報時的文化優勢。麗江古城可以另闢新址按原來的模樣復制和建設,但缺少納西人這一道風景線,無形的傳統文化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逝並不可再生。離鄉數載歸來的遊子在驚嘆古城的繁榮時,也感覺少了些什麼,一樣的五彩石板小巷,一樣的小橋流水,卻再難尋回兒時記憶中的古城。一個不是旅遊區,而是家園的地方。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走在復制的古城街道上,身著納西族服飾,操著各地口音的人們。讓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幅與真實納西生活無關的經過包裝和處理怪異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雲南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納西學者楊福泉指出:『古城的靈魂,不在小橋,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於這一民族的文化』」。
(四)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雖然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價值觀。如熱情好客、淳樸善良、重義輕利等。但是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遊客的大量湧入,有意無意地帶來了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引起了以往相對封閉的接待地居民價值觀念上的急劇變化。其中也有進步的積極因素,但也引起了當地居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從而導致一些諸如傳統失落,道德失范的現象發生。極大的損害了接待地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麗江人把水視做生命,愛護水、珍惜水、保護水、合理利用水。上游的水燒茶煮飯,中游的水淘米洗菜,下游的水搓衣洗腳是不成文的規矩。不準往河裡丟雜物,倒臟水,不準在上游洗衣服是約定俗成的習慣。這些愛河護水的公約不知沿襲了多少年。可是隨著麗江聲名大振,大量人流的進入,也帶來了陋習。往河裡扔垃圾,倒臟水、吐痰等現象隨處可見。麗江上了年紀的居民痛心的說「過去我們可以從河裡取水喝,現在不行了,明天怎麼樣?更不敢想像。」
在商品交易方面,納西人民一貫注重坦誠無欺,公平交易的倫理道德,可是在遊客蜂擁而入購買旅遊產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經營方式的誘導下,有些納西居民開始背離本民族的道德規范,將偽劣工藝品高價出售給遊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現了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等事件。這不僅損害了遊客的利益,也損害了當地的名聲,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有的外地商戶製作劣質的麗江粑粑,使得遊客以為麗江粑粑就只有這樣的水平,嚴重影響了納西族的名聲和古城的形象。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諸如賭博、色情等違背傳統文化觀念,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攬活動,大大惡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使各種犯罪率有所上升,進而嚴重影響了接待地社會秩序的安定。
納西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可是隨著旅遊的開發,旅遊者的大量湧入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他們在心裡豎起了一道牆,把自己和遊客隔開。三年前的遊客可以任意走進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賞主人的園藝,跟主人攀談,而現在居民對這樣的交往已經不感興趣,很多人家為了安全和不被打擾的需要,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白天不關門的習慣,用禁閉的大門把自己和外界隔開。
(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
納西族具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據雲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納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於漢族32.7%。納西族是每萬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於漢族的5個民族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教育的進步並沒有成正比,現實是納西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反而相對降低了,表現在初高中學生輟學情況較嚴重。與前幾年由於收入低,不能負擔教育費用或家庭勞動力不足所致的失學不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就業機會的增多。因為旅遊經濟所創造的服務性就業崗位對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機會,致使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及支持程度削弱,學生厭學後即棄學,或完成一階段的學業後不再升學,或乾脆棄學打工。據筆者在麗江白沙鄉了解的情況,近幾年小學、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學失敗後再次應考的人大大減少,大都能直接就業。從崗位來看,集中於旅遊景區的打跳隊,餐館、酒店的服務員等,其中女性佔大多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將不利於提高民族素質,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對策及思考
傳統文化是促進麗江旅遊發展的催化劑,納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點。麗江保存了完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財富。文化資源是麗江最大的優勢資源,麗江最大優勢也就是文化優勢,如果喪失了這一點,麗江旅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將會名不副實。因此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納西人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使傳統與現代整合,怎樣才能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但只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喚醒納西人民的保護意識。首先,在各機關單位、農村和學校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培養納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加豐富自己的母語詞彙,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三是通過社區的教育,鼓勵家長主動承擔起向子女傳承文化的責任,鼓勵人們以講納西話為榮,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四是通過有關部門開發和規范民族傳統節日和服飾、歌舞、飲食等,使納西族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二)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
旅遊業波及的地區,作為旅遊資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雖然麗江依託文化創出了品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外來開發商打文化的主意,使當地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塗改,變得面目全非。作為納西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開發商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台藝術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掠奪式開發,已成了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從而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極不利於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開發必須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應該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規范旅遊市場,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所謂「文化」開發。二要正確引導,讓當地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遊之中,自覺擔當起維護傳統的使者。三是繼續發揮好民族研究專家和學者的作用,為政府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獻言獻策。
(三)保護古城,保護古城的人文景觀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傳統聚居地,是納西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載體。數百年來,納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著寧靜安詳的生活。這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為家的居民們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護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當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都是較有效的,但這項工作必須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動員社區參與,把社區居民作為旅遊發展的主體進入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等涉及旅遊發展重大事宜的決策、執行體系中。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遊發展規劃之中,使旅遊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本地居民的目標和重點相互協調一致,正確引導當地居民在依靠旅遊獲得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主動參與到維護傳統的行列中。二要關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狀況,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對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難視而不見,讓大多數居民眼睜睜看著旅遊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自己不能從中受益,反而還要忍受由於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承擔旅遊發展的各項成本(包括環境、社會成本等)。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抵制、消極和敵對情緒。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願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遊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不斷地征詢並採納當地社區的意見和建議,使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居民都能從旅遊收入中體現出在古城居住的優越性,成為旅遊開發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諸如傳統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現象發生,給人一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消極印象,極大地損害了麗江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民族精神,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得以恢復,使納西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在弱小民族面臨強大主流文化進入而處於困惑時,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應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道德風尚樹立納西人的形象。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納西社會卻是一個重視情感生活的社會,老人受到愛戴,親情與友情是維系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手段,它營造的溫情籠罩著每一個社會成員,使他們從生活中找到幸福。人倫與親情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人類永遠的精神財富,而納西文化卻恰巧具備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是對現代文明的重要補償。因此,發揚民族精神並不是回頭路,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選擇,將會有利於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重視教育,不斷提高納西族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納西人民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的傑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飯,走回頭路,而是一種警示和激勵。在所謂納西族先進、文明的贊譽聲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教育,重視各中學的輟學現象。一是進行升學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斷提高旅遊業的服務檔次,提高用人的標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長效投資與現實經濟利益的認識。
四、小 結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中的延續,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著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的自我生存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創造力以及自我約束力。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力加強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應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2]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3]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4]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 [J].旅遊學刊,2000
[5]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6]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7]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參考文獻:
[1]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遊學刊,2000,.
[2]王嵐.雲南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幾個問題[J].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3,
[3]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4]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5]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6]方慧,黃琪,周芳,熊瓊芬.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8]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9]肖星.嚴江平 .旅遊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0.
H. 旅遊組織給旅遊業帶來了什麼弊端
我這么理解吧,你所說的旅遊組織是旅行社吧,就是帶團的!
讓我說說他的弊端吧。
其一,走馬觀花,難得觀賞到名勝之全貌。旅遊者要游歷的是名山大川,故都古跡,觀賞觀賞祖國的大好風光,了解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但隨團旅遊,為了節省時間,往往一天要走好幾個景點,只能是走馬觀花,到這個景點還沒站穩腳,就要到下個景點。雖有導游解說,但解說速度太快,人也太多,即跟不上導游的腳步,也跟不上導游的聲音。每個景點只能留下一些零碎印象,知道個大概情況,無法觀賞到景觀的全貌。
其二,勞苦奔波,難得體會到旅遊之樂趣。跟團旅遊是件很辛苦的事。時間有限,每個景點停留的時間很短,總是跟著導游的小旗馬不停蹄地跑來跑去,根本沒有休息及自由觀光的時間。年輕一點的還好,年紀大一點的,只好放棄該去的一些小景觀,自找機會休息。一天下來,疲憊不堪。如果到張家界等地去游山,從山上下來,腰酸腿疼,還沒等休息過來,第二天還得拖著僵硬的雙腿繼續攀登,不難得出「花錢買罪受」的結論。
其三,喧鬧混亂,難得求一時心耳之清凈。節日休假,應是在長時間繁忙的工作之後,找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休息休息,調整一下緊張的神經。比如在湖邊山中沐浴一下清風,在海邊沙灘享受一下海水陽光。跟團旅遊這一切都無法做到。每個景點都是一片喧囂和忙亂,只見一群一群的人奔來跑去,一些舉著小旗的人用喇叭筒不停地高喊:「某某團的到這里集合!」「某某團五分鍾後出發!」「某某團開始點名,趙某某、錢某某……」本來是很清凈的風景區搞得比鬧市還喧囂。眼前鬧哄哄,耳邊鬧嚷嚷,只有回到住地才能得到暫時的寧靜。
其四,購物受騙,難得使內心快樂平衡。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旅遊和購物聯系在了一起,走了幾個景點之後,必然拉你去購物。購物點一般建在旅遊景點附近或來去的路上。先是導游用花言巧語來哄騙,說本地特產如何好,要去的商店東西如何真,價錢如何便宜,其他地方都是如何騙人。後是購物點用各種手段來引誘,或者小姐先生煞有介事地搞點驗證真偽的表演,或者讓你免費品點茶、嘗幾口特產,吊足你的胃口,然後讓你去購物。凡旅遊者,都想帶點土特產回去孝敬老人或贈送親友,但你一買必定上當無疑。其不知旅行社和購物商店是一家,導游好心的回報就是從你被騙的錢中得回扣。等你發現同樣的物品旅遊商店比街里一般商店要貴得多時,已悔之晚矣。旅遊本是快樂的事,卻因為購物受騙惹出了種種不快。
其五,大路飯菜,難得品嘗到真正的地方風味。出去旅遊,除了看看風景名勝外,每到一地,都想品嘗品嘗地方小吃,體味一下地方風味。隨團旅遊,都是集體安排飯菜,量足可以裹腹,質沒有中毒之虞,價錢也不算高,但都是大路飯菜,也常有一兩盤帶點地方特色的東西,因為是大鍋炒燉,難得地方真味。如果你想品嘗品嘗地方風味,另拉山頭,到別家去吃,絕對不被允許。所謂定點飯店,是旅行社所定之點,旅行社和導游都有切身利益在。旅遊回來,說是去了某地某地,但提起某地的什麼名菜名吃,自己沒有品嘗過,不能不是個遺憾。
當然,隨團旅遊方便,緊湊,也比較省錢,對於人地兩生的外地遊客無疑還是首選。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實際是有旅無游,有觀無償。提起某地,只能說我去過,深入了解則無從說起。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票子,還是全家或三五知己搭伴自主隨意旅遊為佳,線路不要太長,一次只去那麼三兩個地方,游一個地方就游足游夠。人文地理,風土人情,多看多聽多問。而且隨性之所至,情之所生,想看就看,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使旅遊真正成為一種休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