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改革旅遊業

改革旅遊業

發布時間: 2020-12-07 03:13:50

旅遊業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是重點振興「休閑製造業」。在這里,我們提「休閑製造業」,而不僅僅是旅遊裝備製造業。這是因為,從觀光過渡到休閑度假,不但是需求的轉換,更重要的是休閑製成品的升級。只有當我們從旅遊經濟發展到休閑經濟,人們從移動觀光轉移到休閑停留,遊艇、房車、漁船、釣具、滑雪杖、沖鋒衣、纜車、馬具、皮劃艇等休閑製造業才能發展起來。目前,為了保增長,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旅遊業內生的需求動力,經由休閑製造業可轉化為持續的生產動力,使生產向生活滲透。中國製造業的產能過剩不但需要通過「一帶一路」向外轉移,更需要通過休閑製造業向內轉移,造福民生。同時,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休閑質量需求,將對製造業的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提供科學指引。
二是突出發展「度假科技」。科技創新是「供給側改革」的最重要內容,它在旅遊業內主要表現在如何增進生活性服務業的技術創新規模和深度。虛擬現實(VR)技術是典型的度假科技,通過這種高新技術,遊客的度假體驗得到極大地延展和深化。此外,度假設施和娛樂科技(如兒童娛樂設施、運動休閑高科技開發、老年疾病的娛樂型治療設備等)屬於強大的生活製造業,它們是直接作用於民生終端的生活型製造業,對經濟增長具有持續而有效的促進作用。美國在對抗1929年大危機的「羅斯福新政」中就通過重要政策(如「聯邦一號」政策)大力振興娛樂產業和娛樂科技,使美國的電影產業、戲劇產業和主題公園等娛樂休閑業的科技水平大為提升,既提高了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又從長期上增強了美國的科技軟實力。
三是積極試點「彈性工作制」。人力資本是供給側的首要要素,也是物質資本和科技創新的源泉。在經濟下行期間,各國都很注重通過靈活用工制度對時間要素進行高效配置,釋放出生產效率。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適合推行彈性工作制和工作分享等現代就業制度,通過高效配置就業者的生產時間和閑暇時間,使知識員工、女性員工和青年人才(甚至是在校人才)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旅遊業中的在線企業和接待行業試點彈性工作制,並和家庭靈活就業人員的課稅減免相結合,可以從人力資本方面有效深化「供給側改革」。
四是創新推進「假日改革」。所有的生產要素最終可歸結為「時間要素」。假日改革具有長期效應,是對生產時間以及勞動力供給方式的「供給側改革」。這種改革帶有全民性,可以說,是旅遊系統極少也極珍貴可以觸及全民改革層面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們要珍惜這個政策手段,用好這個政策手段。深入研究假日變動對經濟增長和就業質量以及創新激勵的影響。建議提前做好假日改革的「壓力測試」,調集政策研究機構深入開展該項測試,積極探索各地政府的「地方假」和企業的「帶薪休假」相結合的假日審批權下放改革。

❷ 為什麼要進行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端入手,通過改革讓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來,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一般來說,短期內經濟產出水平由需求側決定,而中長期產出水平則由供給能力決定,因此,需求側管理往往著眼於平抑經濟總量的短周期調控,而供給側管理則關注中長期的系統性結構問題。需求側管理在應對經濟蕭條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會帶來滯脹;供給側改革雖見效慢,但通過綜合施治能夠治標固本。在不同時期,針對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各國的宏觀調控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供給側管理尤為重要,因為它是提高潛在產出水平的唯一途徑。
從理論上分析,完善的市場機制能夠引導供給,使供給自動適應需求並創造需求。如果供給不能滿足需求,一定是存在某種程度的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因此,供給側管理要求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要求制度的變革與完善。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從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包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微觀主體的能動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調整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品質,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打下堅實基礎。

❸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旅遊業取得了哪些成績

拉動地方經濟,提供了數百萬的就業崗位,新建、改擴建了許多旅遊景點,以旅遊為契機,保護並對外開放了許多名勝古跡,成績很多的。

❹ 旅遊業可以擔當起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嗎

改革開放之初是生產要素固化,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則是各管理部門的管理方式固化,體制機制固化,甚至固化形成部門利益,國土、建設、規劃、審批項目等部門的管理方式嚴重僵化,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管理體系。因此,選擇一個關系全局、具有一定規模、產業特徵靈活的產業去推動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

因此,在改革元年這個關鍵時點上,國務院頒發了國發〔2014〕31號文《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正是看中旅遊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 「十三五」期間,旅遊業應該成為引領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破冰產業。為此,在31號文中,特別提出要建立部際聯席會議,以解決旅遊業中那些涉及全局、在旅遊業內不好解決的問題。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制度平台。

❺ 簡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經營市場的變化和演進情況

(1)1978年至80年代時期,以接待入境旅遊為主的發展階段。
(2)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並行發展階段。
(3)1997年至今,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全面發展階段。

❻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旅遊業的發展狀況怎樣有哪位可以詳細的跟我說說不

改革開放前,旅遊業幾乎是沒有發展,因為當時的戶口限制,農村人不能隨便走動,除非有地位的人。

❼ 改革開放後,中國旅遊業經歷了歷史性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改革開放後,中國旅遊業經歷了歷史性的轉變,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內別容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為亞洲第一旅遊大國。
我國旅遊業進入三大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共同發展的歷史階段。
截至2006年底,我國共有星級飯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職業學校941所,在校學生73.49萬人。旅遊直接從業人員271萬多人。
主要表現在:
1.建立健全組織;
2.破除阻礙旅遊業發展的體制,實行政企分開;
3.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股份制。
以上供參考。

❽ 改革開放以來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良好的環境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與條件——既創造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又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現代化建設所造就的許多建築設施、文化場館成為各地寶貴的旅遊資源,如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北京的中央電視塔、鳥巢、水立方,廣州的新白雲機場、火車東站廣場、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塔等。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世外桃源的鄉下農庄、高峽平湖般的三峽大壩、天塹變通途的青藏鐵路、上海黃浦江觀光隧道等無不顯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給旅遊業帶來的巨大影響。

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在接待對象上有什麼轉變

一 從有錢人到平民,因為現在旅遊已經成為飛燕進入千萬家了,所以旅遊業的接待方式作了改變
二 從經驗到科學,以前是憑借自己經驗,現在是制訂了標准化流程
三 從分散到集中

❿ 我國的大部制改革對旅遊業的發展有何意義與影響

1.宏觀調控。抄
所謂宏觀調控,就襲是指由被授權的國家旅遊經濟管理機依法對國家旅遊經濟進行計劃、管理、調節、監督和干預的活動。這是旅遊規的首要任務和作用。主要包括:①用法律手段保護社會主義公有制(包括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多種經濟成份的合法利益,加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基礎;②依法引導、鞏固、促進旅遊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③保障社會旅遊發展計劃的全面實現;④發展我國對外旅遊經濟關系,加強國際旅遊經濟合作關系;⑤用法律形式對旅遊行業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監督、協調等。
2.微觀管理。
所謂微觀管理,就是指依法對旅遊經濟主體之間及旅遊經營單位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管理活動。旅遊法規在這方面的任務和作用主要包括:①促進旅遊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②實現旅遊經營單位的內部管理和民主管理;③促進旅遊經營單位建立和健全以經濟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④保證國家統一領導和旅遊經營單位自主經營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