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用民俗文化進行旅遊開發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在中國旅遊業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都成為旅遊熱點。一般也說,每個地區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尚習俗和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地區特質的重要表現形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各地區的各個生活層面,最能顯示一個民風特點和文化風貌的當屬本地區或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中強烈的地域性和民間性,體現了一個地區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的積淀,也是該地區特色最直接、最真實的表現。由於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傳承行、集體性等特點,所以民俗旅遊可以說是探求傳統特色審美價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我國,也有許多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成功範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開發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雲南民俗旅遊的開發,也為雲南省成為旅遊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山西晉中民俗旅遊讓我們在游覽的同時了解了晉商發展的軌跡,……這些都體現出了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開發效益的問題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三、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㈡ 地質旅遊開發問題
為了保護珍貴的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實現黃河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成立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構想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由於黃河三角洲面積廣大,所設立的地質公園園區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地質現象和有意義的地質點。所以,園區的設立從上述主要地學資源出發,考慮到基礎設施和交通狀況,實現資源共享。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范圍與1992年成立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一致,由大汶流草場、黃河入海口、一千二林場(黃河口森林公園)3個區域組成,面積15.3萬公頃(見彩圖29)。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於2003年4月開始申報工作,2004年6月經國土資源部有關專家審核,成為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目前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2006年春舉行揭碑開園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對本地區地質資源旅遊的規劃在空間上可劃分為四個區域:核心區、背景區、主要的接待服務區和古文化旅遊區。
核心區:主要是指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園區范圍所包括的區域,該區域集中了地質、生態、優美自然景觀等多種旅遊資源之精華。在地質旅遊資源方面,該區域擁有三角洲平原的河流地貌、河口地貌、海岸地貌以及黃河最新形成的黃河故道「刁口流路」和當前河道「清水溝流路」等地質旅遊資源;在生態旅遊方面,區內擁有最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人煙稀少,大片新淤土地景觀的演替基本上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形成我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完整和最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土壤和植被均保持著自然演替序列。而且黃河三角洲屬於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河海交匯地帶大量的水生生物給鳥類帶來豐富的食物,成為鳥類的天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這里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這里完整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和珍貴的鳥類。保護區內地勢平坦、土地遼闊、植被茂盛、狐兔出沒、百鳥雲集,數十萬畝的蘆葦盪、上萬畝檉柳林、成片的翅鹼蓬、星星點點的羅布麻、香蒲和縱橫交織的小河道和潮水溝是人們回歸大自然,進行科考、度假、觀鳥、探險、獵奇的理想場所。
背景區:是指除核心區和主要接待服務區以外有觀賞價值或科研價值的重要地質遺跡及反映區內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人文景觀的場所或區域。如黃河三角洲的頂點、1855年的海岸線(貝殼堤),黃河1976年以前的多期流路、決口扇等地質遺跡以及「孤東塔林」、「麥田油井」、「圍海長堤」、「海上平台」、「萬畝槐林」、「黃河勝利大橋」等反映資源開發及環境改造的景觀。此外,為了全面介紹和演示本區域相關的地學知識,方便遊客旅遊和很好銜接旅遊項目,該區域也設立一些地學知識陳列館和小型的接待服務實施。
主要的服務接待區:在東營市的城區,此外為了更好地為廣大遊客服務,在孤島鎮及仙河鎮也設立了二級服務接待區。東營市城區主要由東城和西城兩大片組成。西城是勝利油田主要的生活、科研和管理基地,具有濃郁的現代化油城特色。東城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建設的城市新區,城區建設起點高、規劃超前、氣勢宏大、布局合理、建築風格新潮、城市綠化率高,生活環境舒適,城市景觀流暢、錯落有致,風格優雅。東營市城區是遊客進入東營市的主要通道,是遊客集散地,集中了東營市主要部分的賓館、飯店、招待所、商店等接待服務設施,成為黃河三角洲地質、生態旅遊主要的接待服務區。東營市城區及周邊地區旅遊資源類型主要以紀念場地(碑)和現代城市建築為主,具有明顯的油城特色和地方特色。主要的旅遊資源有:石油科技展覽館、天鵝湖、華八井、營二井、坨11井、新世紀廣場、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其石油科技展覽館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教育意義,為科普修學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天鵝湖為華北最大的平原水庫,水面浩瀚無邊,在候鳥遷徙季節,百鳥群集,可以觀鳥,開展清潔的水上娛樂活動。同時天鵝湖的溫泉療養院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可以開展高質量的療養、休閑度假。
古文化旅遊區:東營南部的廣饒縣境內有一片古老的陸地,文明史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5000多年的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至1995年底,已發現的文物有8000餘種,主要古跡有傅家遺址、柏寢台、孫家祠、關帝廟等。遊人在欣賞了地質公園自然風光之後可以領略這里豐厚的古代和人文典故。
根據區域地質旅遊資源的分布情況及結合區域旅遊資源的總體開發布局,對地質旅遊資源路線規劃如下。
線路1:東營市(公交車)—勝利黃河大橋(乘船)—西河口—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宋坨—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可以觀察到各種河流地貌景觀、沉積構造、黃河1976年後的截流改道處、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
線路2:東營市(公交車)—永安鄉—宋坨—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乘船)—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崔家屋子—勝利大橋—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崔家屋子決口扇和部分河流地貌景觀及沉積構造。
線路3:東營(公交車)—勝利大橋—黃河北岸黃河口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仙河鎮—孤東圍海長堤—五號樁—東營港—孤島鎮—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4:東營(乘車)—勝利大橋—孤島—五號樁—東營港—一千二自然保護區(乘船)—黃河刁口故道入海口(乘車)—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強進蝕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黃河故道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5:東營市東城—西城
說明:為遊客食宿、游覽、交通、購物、娛樂提供主要服務,旅遊項目主要是展示本地區的現代文明及特有的油城文化景觀。東城區的主要景點有天鵝湖、世紀廣場、清風湖公園、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天鵝湖位於東營市東城東南10km處,湖面面積40km2,湖面上棲息著百餘種鳥類。湖心的太陽島面積7200m2,遍布亭台樓閣,假山花園,天鵝湖西側有一處溫泉浴場,溫水取自地下1000m處,水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世紀廣場氣勢雄偉壯觀,是東營這座新興城市最典型的標志性建築。西城主要體現了油城文化特色,有先進的叢式抽油井組,勝利油田第一口獲取工業油流的油井「華八井」,展示勝利油田地質勘探史,介紹石油知識和勝利油田開發建設的地質展覽館等。
線路6:東營市—廣饒縣
說明:主要是區內的古齊文化旅遊區,境內自原始社會中晚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的樂安之地。秦漢以下至近代人才輩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後世留存下了文物古跡和人文典故。至1995年底已經發現文物8000餘種,在前面的表中已經詳細列出了主要的古跡,本旅遊路線主要是為有興趣了解本區歷史文化的遊客提供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本線路將經過本區5000~6000年前的一條海岸線。
線路7:東營市(公交車)—西城石油地質博物館(公交車)—大汶流自然保護區(電平車、自行車)—墾利黃河口觀景(還可去黃河口涉水、漂流)(氣墊船、木船)—黃河北岸觀景台(公交車)—萬畝刺槐林(公交車)—孤島—利津黃河故道(公交車)—孤東油田(還可去河口區圍海長堤、河口海灘海上游樂區)(公交車)—黃河大橋(公交車)—東營市。
說明:本線路是一條綜合旅遊線路,集地質、生態、石油、人文等各類旅遊項目為一體,由於路線較長,景點較多,一天時間比較倉促,可安排在孤島鎮休息一夜,第二天繼續旅遊。
㈢ 中國旅遊資源在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哪些問題,並提出對策
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一、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旅遊資版源是可以誘發人權們產生正當旅遊動機或行為的一切自然和社會因素的總和。
旅遊資源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它的吸引力強弱程度決定著旅遊規模的大小或客源數量的多少。旅遊資
㈣ 文化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可供觀光的旅遊景區約1萬余處,現在已開發並可以接待國內外遊客的僅有1800餘處,不足1/5,文化旅遊資源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時也存在規劃不當的問題。例如: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正是由於對風景區已超常開發,使得其人工化,商業化現象十分嚴重,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氣息,歷史文化「古城南京」在古城牆邊上架設電梯的計劃更是嚴重的景區開發過度。
2、文化旅遊配套基礎設施落後。
文化旅遊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旅遊交通業、飯店業,也包括融入新技術的旅遊信息化基礎設施。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交通問題、飯店旅店業問題、文化旅遊信息化問題等,尤其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即使它擁有很優秀的文化旅遊資源,但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交通不方便,飯店入住不好等,也會導致文化旅遊業受到限制。
3、發展資金不足,投融資渠道單一。
文化旅遊業以文化為底蘊,以歷史文物景觀及文化活動的瀏覽觀光服務為核心,涉及到各個方面,它是一個產業集群,因此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國目前文化旅遊主要資金主要來自於政府投入,民營資本介入很少,其他像金融行業也沒有發揮作用,融資渠道單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畢竟是有限的。
4、法規體系不健全。
中國旅遊法律體系應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居主導地位的完整的法律體系。其中除旅遊基本法外,還應當包括旅遊業的各個方面。但目前看來,這一體系的框架結構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同時各項旅遊專業法規也不夠健全,主要是范圍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具有暫時性,後續法規缺乏。由於對旅遊業進行監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導致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以及破壞旅遊資源的等各種違法現象充斥著我國的旅遊市場,例如「香港阿珍」事件,還有眾所周知的「海南三亞宰客」事件,這些都必將導致該地區旅遊業收入的急速下滑。嚴重影響了文化旅遊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5、缺乏優秀文化旅遊產業專業人才。
21世紀,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然而我國旅遊業是最近興起來的,在人才的培養上明顯落後與缺乏,尤其是精通以文化為依託的來發展旅遊業的人才,更是稀缺。
文化旅遊業發展的對策分析
㈤ 旅遊資源開發的問題
相關的提示!希望有幫助
旅遊資源的開發,資金來源不穩定。旅遊資源的發展建設本身就具有建設周期長,資金消耗大的特點。而目前雲南省旅遊開發的資金基本上由政府劃撥,盡管政府也建立了發展旅遊業的基金,分年度劃撥,但仍是杯水車薪。因此,有些好的旅遊項目因資金問題而擱淺,其開發速度遠不能與迅速增長的遊客需求相適應。另外,由於資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礎設施欠帳太多,制約著雲南旅遊業的發展。許多景觀資源,由於地處邊遠地區,交通設施落後,可進入性差,導致這些頗有價值的景觀鮮為人知。
5、環境管理差
許多景區,由於環境管理差,直接有損於雲南旅遊形象。雖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抓環境衛生,但成效不大。臟、亂、差損害了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所帶給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遊客本身的反感,造成遊客滯留時間較短,極少有回頭率,在遊客中口碑不好的現象。
6、宣傳力度不夠
雲南諸多的名勝風景旅遊區,由於宣傳力度不夠,多年來一直鮮為人知,造成旅遊資源的極大浪費,整整比其它旅遊發達地晚發展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泰國每年要拿出旅遊業收入的30%在全世界對其旅遊進行宣傳,美國則更多,而雲南每年的旅遊宣傳資金不到旅遊收入的5%。
此外,諸如資源開發規劃人才匱乏,地方政府對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政策的認識不足、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約雲南旅遊資源開發與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㈥ 以滇池為例,說明旅遊開發導致哪些問題
滇池的污染原因:滇池的污染加重是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雙重作用造成的。
自然原因:
(1)、滇池由落陷構造形成,距今已有340萬年漫長演化歷史了,按湖泊的發展規律,目前正處於湖底升高,湖盆變淺湖,面積變小的老年化階段,老化速度很快目前的滇池面積僅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古滇池的1.9%,滇池已演化成半封閉的湖泊由於胡水置換周期過長,湖流緩慢,造成物質循環不通暢,出入不平衡自凈能力有限,大量沉澱的污染物堆積於湖底間,從而形成了大量的內污染。
(2)、滇池位於昆明城區的下游,是昆明城區的最低地帶,從而不幸成為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地,再有就是滇池流域的雨季集中在2—5月份,因為長下大雨或暴雨,一場大雨都將地面上的污水和污物全都帶進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而滇池又是處在昆明的下游,幾乎容納量所有的廢水。
㈦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存在問題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省份的旅遊業真的都能做 大、做強。 這裡面肯定有盲目性。旅遊業決不內是人們常說的「無污容染產業」,因遊人大量擠於景區,或者因決策者的旅遊開發戰略不當、缺乏系統規劃等原因,開發會導致自然生態和 社會環境的破壞。旅遊業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產業, 「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只是一廂情願。事實上,國內的旅遊開發,真正賺錢的不過1P3 ,盈虧平衡 的大約1P3 ,虧本的不少於1P3。只是那些賠錢的,都 是由政府買單,無人承擔責任罷了。由此看來,那種 只強調收益、不重視成本、更忽視風險和生態損失的 旅遊開發,是危險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價值,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就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代文明的基礎,科技術能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不適當的旅遊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這一點應受到充分重視。
㈧ 古鎮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古鎮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目前,江南古鎮的旅遊業正日益快速地發展著,但在這良好發展態勢的背後,古鎮面臨的旅遊壓力亦逐漸顯露出來,旅遊開發為古鎮保護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旅遊承載量過飽和
古鎮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壓力便是遊客流量增加迅速,超過了目前古鎮旅遊容量允許的限度。尤其在旅遊旺季,古鎮內經常處於擁擠混亂的場面:幽靜的水鄉環境氛圍被破壞,不僅無法正常游覽,甚至對古跡、建築等造成了破壞,即所謂「旅遊公害問題」。 其中,垃圾污染和水污染是兩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過度商業化傾向
隨著雙休日和「黃金周」帶來的旅遊熱,不少地方把開發旅遊資源作為經濟的增長點,遺產旅遊更成為熱中之熱。在旅遊業的發展直接造成了商業網點的大幅增加,特別是在主要游線上各類商店的開設及現代裝修材料的採用,導致了建築用途的改變和傳統風貌的消退。同時,近年來不斷膨脹的旅遊業正在排擠著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護街區的風貌日趨千篇一律,旅遊設施的充斥、無特色旅遊商品的泛濫以及「人人皆商」的濃重的商業氣息都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古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
開發與保護雖然是一對矛盾,但並非不可調和。
旅遊開發與居民生活
旅遊業為古鎮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原先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把發展旅遊當作古鎮保護的主要目的和動力,對於居民的生活質量卻沒有積極改善,因而現存的建築老化,基礎設施不全,具有水災隱患,已不符合現代人的居住要求,許多年輕人也因此不願住在老鎮區而紛紛遷往新區或大中城市。同時,居民自發的建築整修開始使用新的建築材料與工藝,影響了原來傳統風貌的延續。有鑒於此,古鎮紛紛著手此事。而對於居民建築的整修,建議成立專門的修繕隊,採用原結構、原材料和原工藝,以保證恢復其原有風貌。
㈨ 中國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幾相應的措施
我國正處在旅遊業快速發展時期,全國31 個省
市自治區,幾乎都做出了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有
24 個省市自治區把旅遊業當作主導產業或支柱產
業來發展,成為區域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是有條件
的。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省份的旅遊業真的都能做
大、做強? 這裡面肯定有盲目性。
旅遊業決不是人們常說的「無污染產業」,因游
人大量擁擠於景區,或者因決策者的旅遊開發戰略
不當、缺乏系統規劃等原因,開發會導致自然生態和
社會環境的破壞。旅遊業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產業,
「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只是一廂情願。事實
上,國內的旅遊開發,真正賺錢的不過1P3 ,盈虧平衡
的大約1P3 ,虧本的不少於1P3。只是那些賠錢的,都
是由政府買單,無人承擔責任罷了。由此看來,那種
只強調收益、不重視成本、更忽視風險和生態損失的
旅遊開發,是危險的。
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價值,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就
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
代文明的基礎,科學技術能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但不
能完全替代。不適當的旅遊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
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這一點應受到充分
重視。
總之,旅遊開發不能只強調收益,更不能誇大收
益;不能忽視風險,不能不計成本;不能只強調綜合
收益而不考慮綜合損失。因此,必須進行損益分析
和風險評估。
㈩ 自然保護區開發旅遊業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1、全面規劃,有序發展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
2、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3、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教育,針對目前生態旅遊開發中普遍存在的重開發、輕宣傳教育的問題,必須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
4、加強生態旅遊的科學研究和生態監測,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時間短、發展速度快,許多技術難題尚未得到較好的解決。
5、嚴格控制規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必須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
6、科學解決能源問題,對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解決,堅持「最小消耗」的原則,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建設「環保型」設施。
(10)旅遊開發問題擴展閱讀:
文化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文化、旅遊、環保等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溝通與交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文化資源宏觀掌控、精準「把脈」,制訂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使文化旅遊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建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平台並完善相關機制,為企業建設旅遊文化項目做好指導。
避免項目的重復建設;禁止在景區范圍內大興土木,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遊飯店,使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強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的執法力度,設置不得觸碰的「高壓線」。
對破壞文化資源和在文化旅遊建設中破壞周邊環境的企業進行嚴懲,對違反法律的企業交有關部門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