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融合創造發展新優勢的意義是什麼
一、創造文化引領地區發展新優勢是服務首都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需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這是黨中央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北京文化建設作出的重要判斷和戰略定位,體現了黨中央對北京的充分信任和高度重視。中央領導同志要求北京在體制機制創新等十個方面積極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努力成為全國的文化精品創作中心、文化創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聚集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傳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做文化建設的榜樣、文化發展的先鋒。
市委十屆十次全會提出,北京市要實施思想道德引領戰略和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重點推進九大工程。未來一個時期,推進文化改革、加強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發展將成為首都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重要內容。我區創造文化引領發展新優勢,既是更好服務首都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政治任務,也是對接首都文化發展、增強地區發展活力的客觀需要。
二、創造文化引領地區發展新優勢是推動現代化生態新區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的需要
當前,我區正處在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在科學分析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現代化生態新區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的目標任務。實現經濟社會更高水平的發展,轉型發展是首要任務,創新發展是根本動力,跨越式發展是迫切要求。文化是最具感召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發展要素,文化引領是轉型發展的方向,文化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核心,文化產業是跨越式發展的支撐。我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古寺廟、古村落、古道等核心資源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是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極好資源稟賦。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文化這一最具地域特色和品牌效應的戰略資源,促進文化與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文化元素融入城鄉建設,努力創造文化引領發展新優勢。因此,創造文化引領地區發展新優勢,是我區從實際出發,推動轉型發展、高端發展、特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創造文化引領地區發展新優勢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加快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豐富多樣、更加追求質量,但是目前我區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主要表現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文化產業規模較小、特色不強,有待進一步大力扶持、加快發展;有影響的文化精品還不多,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有待進一步完善機制、加強引導;一些單位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等。我區創造文化引領地區發展新優勢,就是要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在不斷提升經濟硬實力的同時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在讓人民過上富足殷實生活的同時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
2. 從經濟生活角度,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近年來,各地在推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中,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前,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找准著力點,在理念、載體、市場和體制機制四方面著手,全力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
著力推動理念融合,夯實深度融合的思想基礎
理念引領行為,認識推動實踐。從目前全國范圍來看,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滯後認識和觀念偏差,根源在於沒有跳出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本位和思維。推動兩個產業深度融合,必須要解放思想,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形成適應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理念。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目前,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優越,現實基礎雄厚,機遇千載難逢。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實踐證明,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也是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國內外許多文化旅遊業發達地區的成功做法。
二是進一步樹立互促共贏理念。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是現代服務業中兩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門類,兩者的內涵外延、功能作用具有明顯差異,但同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是為人們提供精神消費服務的,兩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提升旅遊內涵,旅遊實現文化價值。旅遊是文化消費的重要形式、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文化形象的重要載體和文化繁榮的重要支撐。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可以在融合發展中達到互促共贏,產生疊加放大效應。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應是一個以文化帶旅遊、以旅遊促文化的過程,是一個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過程,是一個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互惠共贏的過程。所以,在推動兩者融合發展過程中,不能只強調或偏重文化內容向旅遊產業的植入,也不能單方面強調旅遊產業向文化產業的空間拓展。樹立互促共贏的理念,有助於兩大產業的決策者和從業者以更加開放和積極的心態,主動自覺地推動兩個產業的深度融合,而不必擔心一個產業被另一個產業取代或吞並。
三是進一步強化一體化發展理念。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動兩個產業長期持久的融合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強化一體化發展理念,實現兩個產業基礎資源、生產要素、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有效融合,實現理念、載體、市場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體化發展理念一方面要求立足當下,增強緊迫感,爭取融合發展取得現實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要求立足長遠,持之以恆地推動融合發展,使兩者不斷地在發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最終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強化一體化發展理念,要求進一步增強自覺性和緊迫感,不斷在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文化旅遊相融合,既要將文化內涵貫徹到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用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詮釋旅遊,使旅遊更具有吸引力;又要將旅遊產業作為挖掘文化、優化文化、豐富文化和保護文化的重要途徑,以旅遊獨特的宣傳方式,更好地傳播特色文化,藉助旅遊市場提升文化軟實力。
著力推動載體融合,抓好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關鍵在於執行和落實。只有在技術、產品、活動、演藝等各方面加大融合工作力度,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3. 「文化」與「資本」:深度融合難在哪
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縱觀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當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由於對資本需求的不斷擴大,就會開始不斷向金融資本滲透;而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也必須要尋找產業資本支持,以此作為金融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於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就像「冬蟲夏草」一樣分不開。 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和成熟過程中,。除了蒙牛集團與國際金融機構的融資行為外,近年來,四川新希望集團、華晨集團、海爾集團等企業,都先後在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方面有過不同程度的作為。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2001年以來,全國共有近20個大型傳統企業和許多發展迅速的民營企業開始涉足金融產業,涉及的金額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中國有史以來產融結合最緊密的一年。難怪有專家驚呼:中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聯姻的帷幕已經拉開了!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開辟了更寬闊的道路 中國加入WTO,為中國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和提供了更寬闊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加速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速度。 產業資本在中國的傳統行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擁有巨額產業資本的大型企業緣何紛紛涉足金融圈?海爾總裁張瑞敏曾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是一種大趨勢,進入金融業不代表一定會成功,但要成功則一定離不開金融。2001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突破600億元,其規模逼近全球500強。靠家電起家的海爾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必須多元化經營。 張瑞敏說,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就是海爾做金融的樣本。通用電氣每年有1200多億美元的收入,金融業的收入佔了近一半,而且利潤和增長率也主要來自金融業的收入。通用電氣並非是離開原來的產業孤立地發展金融,而是產業與金融結合得很好,比如它的租賃業務、消費信貸業務等等,都是與產業相結合發展的。另外,通用電氣全球的資金「24小時不落地」,這也是海爾集團一心嚮往之的地方。 張瑞敏認為,如果不是加入WTO,就算你有50個億,也投不出去。比如海爾申請做財務公司,一申請就是8年。但是中國加入了WTO後,就為產業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提供了契機,很多事情迎刃而解。因此,可以說加入WTO,是中國傳統行業巨頭紛紛涉足金融圈的催化劑。 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也說,他們對金融業頻拋綉球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不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作為飼料業巨頭企業,劉永好認為,市場競爭的加劇已使該行業漸趨微利化,價格大戰在所難免,企業即使勝出,也將面臨低利潤的命運。「我覺得曾經壟斷的金融行業逐步放開的過程中,有許多特殊機會,誰抓住就會有較大發展。」他說:「一個行業一旦由壟斷向開放轉變,其門戶洞開的瞬間將爆裂出蓄積已久的巨大能量,一旦獲取這種能量,企業就會得到超常發展的機會和資本。」
4. 如何加強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從而提升產業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
但我國文化旅遊業發展目前面臨著一個主要難題:即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如何挖掘文旅資源?
我國是旅遊古國,旅遊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國家的整體與區域地理環境、歷史變革、風俗人情、遺址、審美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國大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風尚、審美趨向、情感模式、風俗習慣等。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發揮其獨特優勢,顯得非常緊迫。
明確旅遊文化的重要地位,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創造整體性的文化氛圍。
整合旅遊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夠體驗、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魅力;進而形成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必將會引起旺盛的旅遊休閑需求!
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發揮要素優勢,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必將會大力提升。
以上內容摘自《搜狐公眾平台》
5. 如何推進基層黨建思想文化工作與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
一、樹立「三種理念」,引領深度融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基層黨建思想文化工作融入中心工作,應培養樹立三種理念。
一是樹立融入生產經營工作,才更有生命力理念。生產經營是企業的中心任務,黨建思想文化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有力保障。黨建思想文化工作只有融入生產經營,抓住這一中心任務展開工作,才能有更大作為。只有善於融入的黨建思想文化工作,才能綻放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二是樹立融入企業生產經營,才更有創造力理念。當前,隨著形勢的發展,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在不斷改變、不斷創新。因此,基層黨建思想文化工作也要順勢而為、因時而變,要把政治優勢融入、轉化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使黨建工作與企業改革發展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從而使「融入」更有深度,更富創造力。
三是樹立融入企業生產經營,才更有影響力理念。生產經營注重的是硬指標,而黨建思想文化展現的是一種無形的軟實力。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企業活動中,經營者更看重產生的效益,對黨建文化工作這一隱形的軟實力重視不夠。因此,要圍繞生產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生產,用黨建工作對生產經營的有效推動來體現政治優勢,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二、抓住「三個重點」,推進深度融合
管理是企業的永恆主題。從當前採油廠發展實際來看,生產經營、安全管理、隊伍和諧穩定是管理的三個重要內容。黨建企業文化工作可以從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做到「三個融入」。
一是要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一些人錯誤地認為,黨建工作是虛功,生產經營是硬指標,兩者是平行線。其實,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黨建工作如果離開生產經營這個中心任務,將成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生產經營離開黨建工作這個生命線,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抓黨建工作時,要堅決克服就工作抓工作的思維定勢,自覺把完成生產經營任務、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共同目標、共同責任、共同追求,准確把握生產經營對黨建思想文化工作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先有融入、後有作為,惟有融入、才能作為」意識,讓黨建和思想文化工作成為生產經營的強大推手。
二是要融入安全生產全過程。安全大於天,安全是生產經營的前提和保障。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近期發生的東黃管道爆炸事件,把中石化推向了風口浪尖,也把安全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抓好安全工作始終是企業的中心任務。所以,黨建思想文化工作必須要融入到安全生產的全過程,在安全管理中發揮作用。而安全管理的關鍵在人,即使有再先進的設備、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人不去使用、不去遵守,一切都是徒然的。因此,基層黨建思想文化工作應該找准這個切入點,在提高基層生產人員的安全認識、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感上做文章,提升基層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只有通過提煉安全理念,進行安全溫馨提示、設立安全小講台以及安全風險點辨識、安全風險規避七法等一系列活動,讓安全生產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這種安康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廣大員工自覺地提高了安全防範意識,從要我安全提升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境界,連續多年實現了安全生產無事故。
三是融入和諧隊伍建設全過程。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環境。和諧穩定的環境需要堅實的黨建思想文化工作去創造。因此,黨建思想文化工作要牢牢把握「融入中心,進入管理,推動生產,促進和諧」的工作定位,努力從健全工作機制、探索方法途徑、創新活動載體等方面入手,探索簡便有效、實在管用的群眾工作方法,做好員工群眾的工作,才能帶出一支和諧團隊。近幾年,採油廠黨委積極推行人文關懷,開展了「小家常常拉、小熱點常議、小溫暖常送、小建議常提、小典型常樹」的五小工作法,通過這些實在管用的小方法,將矛盾和問題化解了,將員工隊伍的精氣神凝聚起來了,採油廠的各種生產經營工作安排自然也就順暢的執行下去了。
三、發揮「三個優勢」,實現深度融合
按照黨建思想文化工作「融入中心做工作,進入管理起作用」的工作定位,實現深度融合,就必須利用好黨建思想文化工作在宣傳教育、黨的建設、文化引領方面的優勢,突出核心工作,發揮助推器作用。
一是發揮宣傳優勢,激發生產活力。發揮宣傳工作優勢,統一思想意志,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條寶貴經驗。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我們有完善的政工隊伍,有完備的政工工作制度,一定要利用好這一優勢,通過各種載體,各種方式,將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面臨的困難,取得勝利的方法給員工講清講明,創造上下同心,同舟共濟的氛圍,就一定能克服障礙,順利完成任務。今年,面對嚴峻的生產經營形勢,要充分發揮基層隊幹部「當家人」和班組長「兵頭將尾」作用,多方面收集時政資料,編印讀本,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材料帶進班車、擺上餐桌、放進宿舍、送到井站,讓員工們在上下班路上、巡井歸來、茶餘飯後都可隨手拿起身旁的形勢任務材料,了解採油廠、採油礦當前階段的生產形勢和上級的方針政策,讓大家真切體會到我們是靠油生存、因油而興,有效增強了員工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激發了工作熱情。
二是發揮黨建優勢,引領企業發展。黨員幹部是企業科學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主要體現在廣大黨員在生產經營中如何發揮示範作用和帶頭作用,如何擁護上級組織的決策部署。基層黨支部要想真正「融入」,就必須發揮黨建優勢,密切與員工的真摯感情,在急難險重關頭站出來,主動亮出身份,展現風采,做事業的領航者。讓廣大黨員亮出身份、亮出承諾,黨支部定期對黨員進行評星考核,有效激發了廣大黨員當先鋒、做表率的自覺性。雙休日加班見黨員,斗風雨戰管穿有黨員,哪裡有急難險重任務,哪裡就有黨員幹部的身影。
三是發揮文化優勢,凝聚正能量。文化因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越來越被人所重視。油田企業文化建設起步早、動作快,總結出許多好的經驗,對穩定員工隊伍,完成生產經營任務,凝聚正能量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這早已成為我們的一項工作優勢。因此,要推動「融合」,就要充分發揮好企業文化建設的引導作用,通過家文化、廉政文化、安全文化、綜治文化的建設,讓員工體會到組織的溫暖,樹立起「大河有水小河滿」的思想,將個人追求融入到企業的發展目標之中,最大限度發揮潛能為企業發展作貢獻。通過「王崗家文化」建設,引導員工樹立「我靠家生存、家靠我發展」的思想,將個人工作與家庭幸福結合起來,激發了員工的建家、愛家工作熱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6. 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據亞太旅遊組織「遊客願意支付的額外項目」調查結果,有60%的人願意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買單。文化和旅遊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其次,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遊組織將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發生的旅行。」濃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最符合旅遊的本質特徵,成為旅遊發展的生命和靈魂所在。
再者,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具有強關聯性、高滲透性、邊界模糊等特點。兩個產業互有交叉,文化產業為旅遊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旅遊則為文化消費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在全球所有旅遊活動中,由文化旅遊拉動的佔40%,在歐洲超過50%。這說明,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市場基礎。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發展業態,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文化市場空間,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傳播。
(6)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擴展閱讀:
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與旅遊部門的機構整合,有利於形成協同發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台產業集群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品牌項目開發、復合型人才培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整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資源,規劃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建設,《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已編制;
規劃設置了「兩核、三帶、三區、多點」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兩核引領、三帶同進、區域聯通、特色鮮明、資源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發揮新疆旅遊資源富集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傳媒、數字娛樂、動漫遊戲、數字音樂、互聯網服務等相關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
通過虛擬旅遊、場景再現等數字化體驗服務、互動服務,提升旅遊參與感。通過文化創意改造轉型升級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智慧旅遊發展,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營銷能力。
7. 如何加強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從而提升產業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
但我國文化旅遊業發展目前面臨著一個主要難題:即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如何挖掘文旅資源?
我國是旅遊古國,旅遊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國家的整體與區域地理環境、歷史變革、風俗人情、遺址、審美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國大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風尚、審美趨向、情感模式、風俗習慣等。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發揮其獨特優勢,顯得非常緊迫。
明確旅遊文化的重要地位,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創造整體性的文化氛圍。
整合旅遊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夠體驗、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魅力;進而形成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必將會引起旺盛的旅遊休閑需求!
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發揮要素優勢,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必將會大力提升。
8. 結合材料一,從經濟生活角度,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
有利於我國經濟換檔升級,實施創新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