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旅遊文化的審美

旅遊文化的審美

發布時間: 2020-12-07 00:11:58

① 中國南北方在旅遊審美文化方面的差異

南方保留了漢族的傳統審美情趣與習慣,而北方的審美則一種融合之美!北方游牧民族與傳統漢文化的融合之美!

② 中國旅遊文化的浙大版本

書名:中國旅遊文化
圖書編號:1534616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定價:18.0
ISBN:730802040
作者:王明煊等編/國別: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第四章主客體統一的中國古代自然美學
和中華文化的眾多其他門類一樣,中國古典美學也有極為光輝的成就。它以富有民族特徵
和創造精神著稱於世。在古典美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是論述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我們可以稱
之為中國古代自然美學或中國古代自然審美意識。它具有鮮明的繼承性和兼容性』不僅成為我
國古代人民共同的民族審美心理,並且深刻地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念和風景旅遊資
源的開發和建設。因此,了解中國古代自然美學思想,對於我們提高旅遊文化素養,加深對中
國自然旅遊資源審美特徵的認識都很有意義。
第一節中國古代自然審美意識述要
中華民族,有喜好山水之游的歷史傳統.歷代無數的先賢先哲在遨遊祖國大好河山,充分
領略山水之美以後,總要以文、以詩甚至以畫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心得。將這種經驗上
升為理論,對自然美及其內涵、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作出深刻闡述的也代不乏人。因此中國
古代盡管沒有自然美學專著,但在浩瀚的哲學、文學、藝術學、地理學著作中留下了豐富的自
然美學思想,它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下面我們選擇一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學說予以
介紹。 第一編總論
第一章旅遊與文化
第一節學習旅遊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節旅遊文化定義
第三節旅遊文化的特徵
第二章中華文化的起源與形成(上)
第一節中華文化的起源
第二節中華文化的形成
第三節儒家文化簡介
第三章中華文化的起源與形成(下)
第一節中國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第二節中華文化的傑出成就及其世界影響
第四章主客體統一的中國古代自然美學
第一節中國古代自然審美意識述要
第二節中國自然景觀的「人化」過程
第二編傳統文化
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築
第一節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徵
第二節中國古代建築常見術語簡釋
第三節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類型(一):宮殿、陵墓、壇廟
第四節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類型(二:):園林
第五節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類型(三):交通,城防工程
第二章中國古代美術
第一節中國雕塑
第二節中國繪畫
第三節中國書法
第三章中國古代山水旅遊文學
第一節中國古代山水旅遊文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中國古代山水旅遊文學作品簡介
第四章中國古代表演藝術
第一節戲曲
第二節音樂
第三節舞蹈
……
《旅遊文化》課程自學考試大綱

文化旅遊中的審美形式是什麼啊,,,,,,,,急求答案!!!

旅遊的審美形式有很多種,她集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及生活美,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跡、建築、園林、烹飪、服飾、民俗風情、社會風尚、繪畫、雕塑、書法、篆刻、音樂、戲劇、舞蹈……等為一爐,涉及陽剛、陰柔、崇高、悲壯、輕松、明快、秀美、綺麗、曠野、沉鬱、飄逸等一切審美文化形態,有益於滿足人們從生理到精神等各種不同層次的審美欲求。
人類審美的領域是逐漸展開的,旅遊審美的領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種美的形式和內容都可能成為旅遊者的審美對象,旅遊審美的現象領域呈現相當多樣的形態。總體上看,旅遊審美領域大體上可以分為自然審美、社會審美和藝術審美,在各自展開的過程中,歷史地形成了各類旅遊審美文化形態。
1.自然審美
自然審美是以大自然為對象的旅遊審美類型。大自然是一種本然的「物態」存在,它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旅遊審美的載體,是由於它已經進入到人類的文化圈中,並且成為人類旅遊的一種直接的享受對象。自然審美是受到人與自然關系制約的。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抗拒自然能力的增強,自然之物大量地進入到人類的生活圈中,推進了自然審美文化的萌芽。
但是,自然作為審美客體的出現,還有賴於人類將自然由實用的對象轉化為審美的對象。自然美雖然不是人所創造的,但卻是由於人類所特有的理性和靈性而賦予她的。人們寄情、傾情、縱情於自然山川,揮灑情感,感悟人生,盡情欣賞、感受自然之美。
把自然當作審美客體的出現,始於中國的先秦時期,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盛於唐代。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許多詩篇是以山水風景描寫作為起興的。春秋末期老子提出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明顯地流露出對自然美的關注。戰國時代的莊子則更進一步,他不僅提出「天地有大美」的觀點,還指出天籟、地籟高於人籟,因此他被譽為中國美學史上肯定自然作為審美客體獨立存在的第一人。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形勢動盪不安,道家思想和玄學思潮甚囂塵上,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前相比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解放,自然界逐漸成為人類審美的一個獨立領域,觀賞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雲蒸霞蔚的自然景色至少在知識分子階層已成為一種時尚,故能有「傾耳聽波瀾」的謝靈運、「性本愛丘山」的陶源明這一類的名人涌現以及山水藝術創作的勃興。
至唐代,社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進步,人們欣賞山水之風趨盛,於是涌現出了以李白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山水派詩人,從而將自然審美推向了興盛階段。特別是李白,他「須行即騎訪名山」、「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極其豐富的個人情感和吞吐宇宙的豪邁氣概,賦予大自然以崇高的審美價值。
自然美無疑本質上是一種物質形式與變化韻律之美,只有當自然的物態形式和變化韻律與旅遊審美主體的生命韻律形成某種「同構」關系時,這種物態的自然才能獲得審美的文化價值。自然界是廣袤浩瀚的,以其為載體的物態旅遊審美文化具有無限的意義。
2.社會審美
人類的社會交往、社會活動過程,也是美的創造過程。這些美普遍地存在於人類的道德倫理、習俗禮儀、婚姻家庭、經濟、政治、宗教信仰以及社會勞動和社會產品之中,並以人類自身的存在狀態和活動狀態顯現出來。旅遊者所到之處,必然會以審美的態度觀察、體驗這些美,並由此形成一種社會審美文化形態。
社會審美的對象主要是由人的存在和活動所構成的人類社會,其本質則是由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心靈、品格、情操、智慧、情感、理想等所構成。當然,人的這些精神性存在只有在外化為感性的物質存在時,才能成為可以直觀的對象,成為旅遊審美的客體,此即所謂:「誠於中而形諸外」。因此,社會審美的對象既是有韻味的物質文化形式,也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內涵,而主要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內涵。
旅遊社會審美與旅遊者所處的社會制度和個人的社會功利意識直接相關,這就使得旅遊社會審美的表現則更為復雜,旅遊活動中的社會審美文化,可以說是客源地和接待地的兩種社會制度、社會功利意識相互碰撞的火花。
3.藝術審美
旅遊活動中的藝術審美文化,是指旅遊者與作為旅遊審美客體的各種藝術作品發生「同構」關系而產生的文化形態。藝術品是人們按照一定的意圖,遵循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有意味的形象。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為藝術品。正因為藝術品具有審美價值,能給人審美享受,它才能進入旅遊領域,成為旅遊審美文化的一種載體。
藝術美是人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形象性特點。基於藝術作品的這兩個特點,旅遊藝術審美與其說是藝術品與旅遊者之間「同構」關系的發生、深化,不如說是旅遊者與藝術創造者通過藝術品這個「媒體」進行相互溝通和交流,因而藝術審美具有對旅遊主體的主導性和強制性,即旅遊者審美時或多或少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藝術創造者主觀意圖的影響。
從另一方面說,只有當欣賞者把握了創作者的真實意圖,藝術品的魅力和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藝術審美對旅遊者的反饋影響獨特而深刻,旅遊藝術審美不僅具有娛樂作用,還具有審美認識和審美教育作用。

④ 求一篇旅遊文化的論文,3000字。

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深刻根源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私人壟斷已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迫使國家不得不直
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同進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運動依賴於國家政權,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溶合起來,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具體說來,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私人壟斷資本的積累已無法滿足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條件,必須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者由國家給予私人資本以資助。
2)私人壟斷統治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須由國家採取一定手段干預國民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緩和社會矛盾。
3)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單純依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已難以解決由結構失衡所造成的經濟動盪,必須依靠國家採取行政的或經濟的措施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國家及其職能發生巨大變化,促使國家力量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所以,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具有客觀必然性。

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為高校思想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和基本環節之一,加強其課程建設,是廣大高校「兩課」教師面臨的緊迫任務。本文立足於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
特點,嘗試提出一些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新的思考,以期提高課程教育的有效性。一、形勢與政策課的基本任務及特點形勢與政策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
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國家改革與發展所處的國際環境、時代背景,正確理解黨的基本路線、重大方針和政策,正確分析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而增強其民
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積極把握未來、勤奮學習、成才報國。因而形勢與政策…
審美能力是現代文明人的重要素養之一

俗話說,人都有愛美的天性。這里所說的"天性",並非是指人生來就懂得愛美,而是指人的一種社會本質的規定性。審美,作為人的精神自由境界,已成為文明的重要范疇之一。市民要提高本身的文明水準,審美能力的加強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


感和審美意識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享受,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於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人的審美意識不是先天的天賦
能力,而是自然界長期發展和社會實踐的產物,在改造社會中人的感覺、審美的感受也隨之而確證。人的審美能力是指人們對美的事物或藝術的欣賞和鑒別的能力,
包括審美感知、審美判斷、審美理想。由於一個人的實踐經驗不同,修養水平不同,對同一事物的審美能力上存在差異,這里還有生活條件、階級地位、民族狀況、
道德、宗教、政治觀點影響和制約。

美是通過各種形態表現出來的。美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現在,人類已經認識和確認的關的形態有自然美、社
會美、生活美、藝術美、整體美、含蓄美、形式美、真善美,等等。自然美包括無機界的美、動物美、植物美和宇宙美;社會美包括勞動美、人體美;生活美包括人
的體態美、服飾美、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品質美、道德美等;藝術美包括各種形式如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電影、電視等表現的美;
整體美包括主和次、點和面、局部與局部達到和諧統一的美;含蓄美包括事物寓意性、象徵性和哲理性使得人感到神韻無窮,發人深思產生的美感;形式美包括比
例、對稱、和諧、整齊、均衡、節奏、對比、多樣統一給人產生的愉悅;真善美是美的特殊形態,真是美的原因,善是美的內容,關是真善的形式。

⑤ 我學的是市場營銷但我沒什麼興趣,我對旅遊美食,中外飲食文化還有飲食美學很感興趣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希望採納,但願能幫到你!

⑥ 選修課中西旅遊文化審美比較這門課有什麼用(500字論文)

這個要寫一下還是很好寫的么。
盡量往大道理了寫,什麼有利中西方交流,有利文內化傳播,有利擴容大文化影響力,有利提高生活品味,有利促進旅遊經濟發展,能夠從比較中發現不足,促進自身改進建設,有利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審美欣賞意向的不同,可以化不利為有利,將國內開展得不好的一些活動,通過內引外聯,促進旅遊點正規化,國際化,提高知名度
像陽朔,桂林,國際化,讓更多的國際人進來,等等,反正地球人多的是,錢多的是,手頭有點東西都賺得到的,多少是一回事了。
你這個論文有點扯了吧,五百字,還叫論文啊,現在隨便個議論文都是上千字的,要是論文的,綜述都不只兩千字了。。。
不過選修課的作業么,有交就算數,所以還是動手下,雖然都是些虛頭巴腦的文字,吹牛誰不會啊,他要聽,就吹一吹咯

⑦ 求教論文高手題目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旅遊審美的影響>的論文引言如何寫是好!

這個其實是很簡單的.寫個引言就是要引出你的論文要研究的內容.也就是對你論文內容的一專個SUMMARY和ABSTRACT.
可以說我們就是在中國屬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的,你只要認真的想想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對旅遊審美的態度就知道怎麼寫了.
無非有以下幾種可能,一種是對中國古代人文文化的敬佩以及崇拜,這些人往往喜歡參觀一些人文風景,比如故宮一類.
一種是受古代文學所影響,喜歡寄情山水,對中國式的山水化裡面的意境有所追求,往往喜歡去三山五嶽,桂林山水等地方旅遊.
還有一種人接受了古人叛逆及好奇具有創新精神的影響,對於新事物總是想去嘗試與體驗,他們可能會鍾情於去國外的一些旅遊聖地感受異國風情.
所以總的來說這個主題不難寫,首先要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小分一下類,就能得出中國的文化特點,比如說老子的順應自然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對後代人的影響等等.

⑧ 如何進行旅遊民俗審美

http://ly.gdcc.e.cn/n12386c84.aspx 可能抄對襲泥有幫助QWQ

⑨ 旅遊審美文化的分類

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⑩ 旅遊文化與審美的論文怎麼寫

這位朋友,這片文章,也許,不全面,您要是想找論文,在這片文章之後,我給您一些寫論文的網址,很全!
真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河山,可以激發起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今日在長江三峽的崖壁上,尚可看到當年抗日將領的題刻「驅逐倭寇」。祖國錦綉山川,豈容敵蹄蹂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回想半個世紀前,中華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我炎黃子孫為抗擊日軍入侵,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績!淞滬決戰,寶山喋血,羅店鏖戰,四行倉庫八百孤軍……今天已經很難尋找當年的遺跡了!筆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遊,此處位於杭州灣澉浦附近,正是當年日軍登陸點,健忘的人們不肯在此立一塊小小的石碑,寧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虛烏有的譚仙城!想起蘇聯衛國戰爭後,所有戰場遺址都建有高大的紀念碑,無名英雄墓地燃燒的火炬終年不息,鮮花花環常年布滿四周,人們永遠追思英雄的不朽業績。可是在我們腳下這塊以抗戰聞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塊紀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說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遊資源被歷史塵土湮滅了!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都應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則,審慎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里有一個@①別問題,各地旅遊部門的決策者也有一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無限深厚的美的景觀,正待我們眼睛朝下,深入發掘,綜合利用。羅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處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是在叫喊旅遊資源貧乏嗎?其實,各地區都有許多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潛在資源,浙江鎮海的經驗,值得注意,他們耗資千萬,已經開發和恢復了許多近代反侵略戰爭的海防遺跡,讓歷史告訴未來!不久將建成東南沿海頗有特色的新的旅遊勝地。
在風景區發展旅遊業,千萬不可忘記「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原則,具體地說按照風景美學規律辦事,它的核心是保護自然美。要審慎處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關系。一般說,風景區應以風景的自然美為主,人工美可以充實、豐富和強化自然美,力求做到兩者和諧的結合。古代畫論對此曾經作過非常精採的闡述:「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液,雲煙為神采,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不要為發展旅遊,而去炸山填谷,毀林斷流,破壞自然景觀!眾所周知,自然風景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時間過程,一旦破壞,難以補償。黃山如果沒有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也就不成其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世界級旅遊風景勝地了!
對於各地的旅遊飯店建築來說,要以建築美學、環境美學和風景美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飯店建築內外環境設計以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特別要妥善處理好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要以人(旅遊賓客)為中心,協調自然——人——建築三者關系,要從旅遊者審美心理、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出發,尊重人,尊重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統一的藝術構思。這里仍然要強調真、善、美相統一的基本美學原則。真,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實用性,功利性,引申為經濟效益。在實用與經濟相結合的前提下,爭取將旅遊飯店建造得優美舒適,千姿百態,充滿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賓客,遠悅近來,賓至如歸。當然,從建築造型、庭園綠化到室內設計,均需精心設計。既要有中國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時代精神。飯店建築和美學問題,也是旅遊美學重要的研究范疇。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說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莫過於讓旅遊者去觀賞藝術品。「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麗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固、積淀下來,留傳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情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李澤厚《美的歷程》)輝煌的文化藝術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觀,中國在此具有巨大的優勢。各地旅遊部門應充分利用和保護這一大批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讓文物古跡直接與遊客對話。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畫蛇添足,整舊如新,以致弄巧成拙!為了更好地向觀念介紹各種藝術特色和風格特徵,旅遊美學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國繪畫、書法、雕塑、建築、青銅器和陶器等藝術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學特徵和時代風格。如被世人贊嘆不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個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麼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囑目,它的美學特徵和美學價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時代精神。秦俑的藝術特色是高度的寫實性和人物形象刻畫的典型性,達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早期雕塑藝術普遍特徵,到了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風格上轉向寫意,手法更加洗練。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古典雕塑藝術最主要的美學特徵是紀念性、象徵性和裝飾性。它不是單純為了觀賞需要而創作,而是為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和事件,紀念某種功績和勛業的產物。「托物言志」、「寓意於物,」往往通過某種動物去表現人,象徵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實模仿自然形態為滿足,採取裝飾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託作者自己的審美理想。
旅遊美學與藝術美學關系密切,繪畫美學、書法美學、音樂美學和建築美學等等學科都和旅遊美學有多邊緣、多滲透的關系。一個稱職的旅遊工作者,不可不對此有較深的理解。為此,旅遊院校必須加強藝術欣賞教學,所有短視的做法,都是不合時宜的。
關於提高旅遊工作人員自我審美修養和形象設計,也是旅遊美學不可忽視和研究的課題。而且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因為它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代表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屬於社會美的范疇。我們必須加以切實的重視。
心靈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學家對美即善的說法頗多。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宣稱:「美、節奏好、和諧,都由於心靈的智慧和善良」。亞里斯多德曾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與善並舉。他說:「盡美矣,也盡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行為的道德規范。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就那善就美,否則就惡就丑。具體的說要愛國、正直、誠實、真誠而熱情,不做有辱國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美德。也是我們共同的道德規范。
「誠於中而形於外」、「外秀而內美」。旅遊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視自身形象設計。言談、舉止、儀表、儀容、禮節、禮儀和風度等等都要達到美的要求。
素有「禮儀之邦」和「衣冠王國」之稱的中華民族,歷史強調「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做到「量體裁衣」、「修短合度」,創造了高度的服飾文明。關於儀表美。這里涉及人的形體美、服飾美與發型美的有機結合。應是比例勻稱、發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紋身束胸的病態美。「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飾美要求服飾得體,和諧,入時。做到端莊、整潔、大方。不必追求奇裝異服,有失儀容。發型要根據職業特點設計,基調是活潑開朗,朝氣蓬勃,干凈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異,披頭散發。給人累贅拖沓之感。
語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確精煉,言調悅耳,熱情親切,文明禮貌,若能稍帶一點幽默風趣更佳。
談到風度美,那是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內在品質;既表現人的外貌、舉止、儀表、儀態,也表現人的思想、精神、學識、修養、性格和氣質。所謂風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與內在高度統一的綜合表現。我們說某人風度好,決不是僅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內外結合起來作出評價。大略的說,應該是堅定莊重,高雅大方,瀟灑脫俗,不卑不亢。在旅遊接待工作中,特別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態,給人以質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雲:「人咸知飾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說人們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飾,而忽視內心修養的自我完善。這確是人們的通病。離開了人的內在美,不論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談不上美。對於旅遊接待人員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務和優質文明服務了。
記得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內心的美,我常厭惡他漂亮的外表。」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指出:「唯有心靈能使人高貴,自命高貴而沒有高貴心靈的人,都象一塊淤泥!」「人不是美麗了才可愛,而是可愛了才美麗!」誠哉!斯言。
綜上所述,旅遊業確是一種美好的事業。美學歷來與旅遊有著不解之緣。而旅遊也離不開美學的指導。
旅遊學的神聖使命是告訴人們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去開發旅遊資源、建設和利用旅遊景觀,提供美的服務,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遊審美活動中心情愉快、精神舒暢、獲取豐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