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民族性

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民族性

發布時間: 2021-03-04 06:40:31

1. 民俗旅遊的民族文化

1990年代以來,在很多場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權力政治一味地貶損為「落後」、「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發明為宏揚民族傳統文化、向外來旅遊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遊資源。一時間,中國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園數不勝數,位於邊疆地帶的少數民族地區打破了昔日的寧靜古樸,一批批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穿梭往來,許多已經消失的民俗事項被知識分子挖掘發明出來,策劃、包裝成為動態性、參與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遊產品。 與此同時,旅遊部門的項目策劃或者有意識地將地方性的文化納入到民族國家現代化話語之中,或者迎合了旅遊者關於異文化的時空想像,或者僅僅是出於經濟資本的投資目的。一旦民俗文化因為上述原因而推入旅遊市場,那麼,作為文化消費者的旅遊者的消費行為則不僅僅是單純的滿足個人需求的被動消費,而是被納入到一種關於權力政治、市場以及全球化的時空想像之中,也就是說,旅遊者在民俗文化旅遊過程所體驗的異文化震撼不僅僅是個人性的體驗,而且被整合到全球化時代地方性的權力政治與市場體系之中,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旅遊者的所體驗的民俗文化旅遊具有了政治意義,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民俗文化旅遊被權力政治資本發明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意欲通過民俗文化的異文化震撼產生社會效益,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融入全球化市場體系。在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也開始介入到許多地方的現代化建設運動之中。文化資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歷史韻味的傳統文化等等,從原先的民族國家現代化話語的邊緣開始上升為一種能夠轉化為經濟資本的文化資本,並且日益商品化,正是在這一商品化的過程中,民俗文化以及其他傳統文化才有可能在現代性話語中獲取合法地位,進而獲得廣泛的社會聲譽,提高民俗文化在社會符號等級體系中的位置。原有的符號等級在現代性和諸如普遍歷史、進步、權力政治和審美理想等支配觀念之外,拓展了一種相對主義的空間。從低俗的、遭人鄙棄的「封建」、「迷信」傳統,到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趨之若鶩的文化商品,可以說,這也是民俗文化從一種迷失狀態進入了另一種迷失狀態的過程。因為,民俗文化在具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時,也因為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剝離其生存狀態而越來越變形走樣。
究其根本,旅遊部門策劃、展示的旅遊項目,可以說是全球化背景下權力政治、經濟資本與地方性文化資本共謀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一種全球性的後現代文化現象。在全球化時代,人們對於文化的認識趨於多元,人們也認同各具差異的文化。不僅如此,地方政府的企業化行為,將地方文化的形象視為一種品牌進行打造,自然而然地,具有差異性特點的民俗風情文化則頗受各種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的青睞。在中國當下的情境中,全球化過程提供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更為廣泛的符號體驗,金融資本、權力政治、大眾傳媒、地方性文化的共謀,作為文化資本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便使異文化旅遊者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符號體驗。
盡管旅遊開發者試圖讓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獲得一種真實的異文化感受,但是,民俗文化旅遊實際上是多種權力與資本共同作用下生產出來的一種文化符號,它試圖達到的目的並不是真正地再現一種文化,而是表達了消費時代權力政治與資本的文化想像。旅遊開發者主張,在民俗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選擇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這種特色與差異的效果,按照人類學的說法,當兩種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時將會產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間的差異越大,文化震撼越強烈,而這種文化震撼的強度大小正是旅遊部門策劃民俗旅遊項目的文化心理依據。不可否認的是,盡管當下的民俗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似乎對少數族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盡管政府對於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百年來的現代化過程關於進步的信仰以及進化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少數的、邊緣的、民間的文化與「落後的」、「原始的」、「封建的」「非理性的」之間劃起了等號,這種分類與界定,蘊涵著啟蒙運動的理性霸權,理性的政治力量所挾持的求真精神,標榜將為人類社會帶來歷史和人的解放,其實這一現代性信條以「求同求全」的虛妄來壓抑多元與差異,只不過是異於前現代的另一種傳統制度而已。這種歷史進步的觀念以及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被現代民族國家編織進了關於現代化建設訴求的話語之中,成為一種知識的規范,甚至體現於政治措施的實施過程。這種現代性知識於是演變成了一種規訓、塑造、構成主體的權力,並不僅僅壓迫著主體關於歷史進步以及知識分類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生產性的力量,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之中,把每一個主體塑造成為符合民族國家現代性訴求的個體,使其服從並整合到民族國家規范的社會秩序之中,我們看到,產生於規訓實踐的知識在成為一種權力的同時,又強化了規訓的實踐。被近百年來民族國家現代化過程所規范的主體,教育制度、學科分類、傳播媒介、圖書館、展覽、歷次政治運動等規訓體系從制度層面強化了人們對於文化分類的認識,這種知識自覺與不自覺地規范著主體的社會實踐,與民族國家的現代性訴求形成認同。現代民族國家現代性訴求的霸權性質,控制了人們對於邊緣的、民間的、非主流的文化的知識想像,在高度現代性的境況下,人們關於社會生活對象的知識與想像,日益依賴於專家、媒體的教育、宣傳與鼓噪。由此形成的效果不僅僅在於生產了一種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與霸權,更重要的是,這種知識與霸權業已內化成為人們自我認同的機制,並且反過來不斷地塑造著現代社會制度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自我認同機制的形成,意味著自己的趣味、慾望、意見和渴求與他者的趣味、慾望、意見和渴求等形成對照,進而在自我與他者之間形成相應的關於自我與他者的形象。長期以來,現代性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化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成為現代性話語對他者進行壓迫最為成功的手段之一。
因此,面對日益發達的民俗文化旅遊,我們並不能就此認為,以民俗文化為代表的一系列被現代性話語命名為迷信、落後的文化現象,在中國當下的文化情境中,權利政治與資本已經平等地承認這些邊緣話語,我們毋寧認為,權利政治、資本與地方性文化的互動所產生的民俗文化旅遊的興盛,既是「本土化的現代性」(inigenizedmodernity)的一個表現,也是文化政治之暴力的一種表述。我們在承認現代性服務於本土文化的重振過程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這種重振過程實際上也在繼續著現代性話語對於民間、邊緣文化的霸權性質。

2. 簡述民族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

民俗是來一種民間傳承自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3. 民風民俗類旅遊資源的特點包括哪些

第一大類.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等。
(2)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第二大類.社會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亦可分為五個亞類: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第三大類,精神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也可以分為四個亞類: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2)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3)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4)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

4. 簡述我國西部民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

您好,我國的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內久,後者剛剛興容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恆的;歷
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
統,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
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勢。它首
先是民族集體創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
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
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
是傳統,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
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的民俗文
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的開發,使
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
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5. 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類型

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大類.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等。
(2)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第二大類.社會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亦可分為五個亞類: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第三大類,精神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也可以分為四個亞類: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2)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3)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4)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

6. 論旅遊文化的民族性

我想說。。。你老師是不是叫馮守宇。。。

7. 怎樣開發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旅遊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現代旅遊經濟價值,開內發民俗旅遊資容源的綜合潛力,建立民俗旅遊點,設計民俗旅遊線,規劃民俗旅遊區,不僅僅是旅遊學界和應用民俗學界的共同心聲,也是時代變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國旅遊業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8. 中間性民俗旅遊資源簡述

沒太懂你的問題復,是想問民俗旅制游資源開發?遠景設計研究院民俗旅遊開發規劃專家道:民俗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的一種,近年逐漸成為旅遊開發的熱點主題。目前對其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與界定,一般認為民俗旅遊資源是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遊功能和旅遊價值的民俗事象的總和。其核心內容是民俗事象,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風情,這也是進行民俗旅遊開發規劃的核心。

9. 我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

我國的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回二者
相沿悠久答,後者剛剛興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恆的;歷
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
統,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
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勢。它首
先是民族集體創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
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
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
是傳統,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
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的民俗文
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的開發,使
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
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10. 民族文化旅遊的資源有哪些

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思考

〔摘 要〕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以至造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降低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在開發的基礎上強化保護,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和諧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保護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見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