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臨清明清文化旅遊景區

臨清明清文化旅遊景區

發布時間: 2021-03-04 07:37:03

⑴ 聊城有哪些特產和旅遊景點

先告訴你,市區的景點,老城區的 光岳樓,必須要去的。建於明朝洪武7年(1374年),整個主樓體,沒有一根鐵釘。純木質的。里邊供奉有魯班,就因為魯班是木匠鼻祖,而主樓梯,又是純木質。 還有個 宋代鐵塔,很古老了。有個傳說,貌似好像說是太上老君指導建造的。 然後是山陝會館,是清代聊城商業繁榮的縮影和見證。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陝西的商人為「祀神明而聯桑梓」集資興建的,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耗銀9.2萬多兩。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佔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建築包括山門、過樓、戲樓、夾樓、鍾鼓二樓、南北看樓、關帝大殿、春秋閣等部分,共有亭台樓閣160多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現存的會館中,聊城山陝會館的建築面積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絕倫的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卻是國內罕見。 上邊是市區的三大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還有清代,四大私人藏書館的海源閣,另外長江以北聊城的 布局是獨一無二的。尤其老城區,被湖水包圍,現在聊城發展很不錯了,可以去東昌湖邊到處走走,東昌湖大約有4.5平方公里大,比大明湖大5倍,而且東昌湖,和古運河,相連。形成河湖相連,可以去水城明珠劇場。在東昌湖西南側。另外,還有東阿的曹植墓,陽谷的景陽岡,獅子樓等。臨清古運河 河畔好像也有個國家級的 嘍,具體什麼名字忘了。 特產:烏棗 1. 陽谷、茌平等縣的傳統土特產,亦稱熏棗、焦棗。系選用熟鮮紅棗,經水煮、窯熏、陰涼等工藝精製而成。僅窯熏1道工序,就要反復3次,歷時6天,經「三次窯子六遍水」方可。烏棗製成後,色澤烏紫明亮,花紋細密,帶有特殊的香甜味。舊縣志記載:「邑為產棗之區。用鮮棗加火熏制,手術特精,遠銷南省,歲以數萬袋計,獲利甚巨。」產品不僅供應當地,而且暢銷港澳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2. 雕刻葫蘆 雕刻葫蘆: 也稱蚰子葫蘆。獨特的傳統工藝品,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聊城蓄養蚰子的風氣甚盛,蚰子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製作、銷售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閆寺鎮、梁水鎮3地。雕刻的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雖價格昂貴,卻供不應求。1978年以來,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成各種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使之成為饋贈佳品。 聊城毛筆 聊城毛筆: 聊城毛筆製作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中葉境內有制筆工人1000餘。清代第一個狀元傅以漸進京會試,即選用聊城上等毛筆。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筆撰文賦詩,並為光岳樓題寫「神光鍾暎」匾額,足見聊城毛筆在當時已享有盛名。聊城所產毛筆有200餘種,大小不一。按規格區分有毫長最大的「抓筆」,可寫3尺大字;也有可寫豆粒狀小字的蠅頭小楷筆。按製作原料不同可分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羊」等等。聊城毛筆,除少數純羊毫楷筆外,基本上都是沿用三國時期「韋誕法」製作,經過72道工序,方為成品。其特點是外型美觀、剛柔相濟、吸墨性強、經久耐用,具有精品毛筆所特有的「尖、齊、圓、健」4德,是書畫之佳品。1955年曾被評為全省同類產品第一名。不僅暢銷國內,而且曾5次經青島、上海、廣州等口岸銷往香港、日本等地。著名書法家舒同、楊萱庭都曾用聊城毛筆寫了不少佳作。 5. 老豆腐 高唐名吃,又稱豆腐腦。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別具風味。其特點是: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鹵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膩;食之香氣撲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嗆。老豆腐用精選的上等黃豆製作。將黃豆去皮碾碎,放入經陽光照曬的儲存水(凈化的黃河水最好)中浸泡,待碾碎的黃豆漲足後,用石磨磨成漿。經煞沫、過包(濾渣)後,入鍋熬成豆汁,退溫後裝入桶或缸內,點入石膏,封口20分鍾即成豆腐,加入鹵和油等配料即可食用。愛吃辣者可放入油炸的紅辣椒。 還有 老王寨的驢肉,武大郎燒餅,托板豆腐,八批果子,聊城呱嗒(尤以沙鎮呱嗒最好)東阿阿膠、冠縣鴨梨、臨清獅貓、高唐栝蔞等等。

⑵ 臨清蒲香園我的家鄉350 字

我的家鄉臨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沒有名山大川的巍峨,也沒有江海湖泊的秀麗,沒有依山卻傍著水,這水就是穿城而過的元代古運河,和位於城西翼、魯交界的章衛河。
我的家鄉臨清市是我們山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運河名城」、「運河古城」美稱。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發展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昌盛達500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八大鈔關之首,昌盛的經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臨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古跡眾多。明代文學家謝榛、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聊城大學前校長宋益喬等都是臨清人。市內現存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如鰲頭磯、清真寺、舍利塔、運河鈔關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昔日臨清繁榮的見證。
臨清市現有原貌保存完好的元代古運河,在市區周圍分布著龍山、大寧寺、歇馬亭、五樣松、竹竿巷、紙馬巷、考棚街。其中每一個街巷背後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和典故。歇馬亭據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訪時在此地休息一日。故此得名。臨清城西的竹竿巷,也是因為街上的竹器鋪而得名。聰明的臨清百姓從江南人那裡學會了各種竹編工藝編制出竹筐、竹籃、竹簾、竹幾、竹椅等等竹製品。如今的竹竿巷還保留著幾家竹器鋪。這考棚街是乾隆年間當地考生考貢生,秀才的考試會所。古城臨清,巷子多、巷子奇是出了名的。這些豐富多彩,稀奇古怪的街巷名稱中有說不完的故事。這些老街老巷為古老的臨清小城增添了濃郁的古韻。近年來建成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溫泉水上樂園、新廣場、葡香園等都是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去處。臨清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也是著名的京劇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臨清小吃更是久負盛名;素有小天津之稱。
臨清是京杭大運河的必經地,地處要塞,成了北上進京,南下蘇杭的停靠碼頭。商業的繁榮,流動人口的聚集,令臨清的餐飲風味融匯八方。
也許你還不知道北京紫禁城、故宮、天壇的貢磚也都是出自我們臨清,而且這貢磚的燒制正是我的家鄉西陶村。窯廠廠長井永祥現在仍然保留著這項古老的燒制技術,保留著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為我的家鄉驕傲,我為我的家鄉自豪,我為我的家鄉喝彩。
輝煌的過去是先人們創造的,是值得後人借鑒和學習的,是一筆無形的物質財富。勤勞善良的臨清人正以飽滿的熱情,超前的膽識,高瞻遠矚的遠見和魄力建設著自己的家園。臨清企業以銀河紙業、棉紡織廠為首創造出了驚人的業績。民營企業以煙店鎮的軸承生產加工業為代表,從一個家庭式的小作坊模式發展成為今天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提高了軸承的服務質量,其中哈魯軸承有限公司、華通有限公司等幾家有規模、高科技企業生產的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幾十個國家。他們的產品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提高了臨清的知名度。臨清這座璀璨的運河名城將會再現昔日的風采。

⑶ 山東臨清附近3.4百里有啥旅遊景點

臨清抄市位於我國京九鐵路進入 山東省北襲部第一站上,地處東經115o42'北緯36o61',西隔衛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東隔馬頰河與高唐、茌平二縣為鄰,北部與德州地區夏津縣相連,南部與聊城市和冠縣接壤,全境東西長55.44公里,南北寬29.88公里,總面積957平方公里。 臨清市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其歷史可上追商代。明清運河漕運興盛之期,臨清成為運河之畔的重鎮,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在明清史上留下過輝煌的一頁。 建國後,臨清隸屬河北邯鄲專署,1952年11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12月改署聊城專署。1958年設置臨清市,1963年撤市復臨清縣。1984年以撤縣復市。下轄14個鄉,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995年底,又增加煙店、魏灣、臨東、大辛庄4個鎮,共計9個鎮、10個鄉。城區內設新華路、青年路、先鋒路3個街道辦事處。 土特產品 主要有棗膊、千張襖、醬菜、哈達、獅貓等。

⑷ 臨清的具體位置在哪有什麼好的歷史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的。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⑸ 山東聊城臨清的詳細資料

臨清市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
昌盛的經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臨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古跡眾多。唐代哲學家呂才,明代文學家謝榛,古箏演奏家金灼南,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當代語言學家西南大學教授劉又辛等,都是臨清人。市內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如鰲頭磯、清真寺、舍利塔、運河鈔關等,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昔日臨清繁華的見證。臨清有原貌保存完好的元代古運河,在市區及周圍分布著龍山、大寧寺、歇馬亭、五樣松等古跡,為臨清增添了濃郁的古韻。近年來建成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溫泉水上樂園、古黃河公園、葡香園等,都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臨清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京劇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還是首批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老年體育先進縣。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環境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充分展現出文化是這個古老城市的靈魂。2001年,臨清成功注冊了「運河名城」、「運河古城」商標。
臨清全市版圖面積950平方公里,總人口73.6萬人,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23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23萬人,現轄9鎮3鄉4個街道辦事處。即:唐園鎮、煙店鎮、潘庄鎮、八岔路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庄鎮、松林鎮、尚店鄉、戴灣鄉、金郝庄鄉、大辛庄街道辦事處、新華路街道辦事處、青年路街道辦事處、先鋒路街道辦事處,共轄600個行政村。
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是京九鐵路自北向南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穿過。全市版圖面積950平方公里,總人口73.6萬,城市建成區面積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萬。現轄9鎮、3鄉、4個街道辦事處,600個村居。
臨清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漢初年即以清淵之名設縣制,後趙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臨清河而改稱臨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明清時期,臨清憑借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經濟發達,文化繁盛,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貿流通中心、稅收中心、最大的貢磚燒造中心和中國北方曲藝的發祥地,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
臨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運河文化積淀尤為豐厚。境內擁有名勝古跡70餘處,其中運河鈔關、舍利寶塔、清真寺、鰲頭磯等2組11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鈔關作為中國稅收機構的唯一典型遺存,是研究明清經濟生活、運河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及中國稅務史的寶貴實證資料;舍利寶塔與通州的燃燈塔、杭州的六和塔、鎮江的文峰塔並稱為「運河四大名塔」;臨清清真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有「江北五大寺之一」的美譽;鰲頭磯為運河岸邊的重要標志性建築;以臨清貢磚建造的北京故宮、天壇、清東西陵等古建築,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臨清名人輩出,唐代音樂家呂才、明代著名詩人謝榛、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學界泰斗季羨林、著名畫家張彥青等,都是臨清人民的傑出代表。臨清的飲食文化別具風格,風味獨特,以臨清湯為代表的傳統小吃更是融匯南北,花樣繁多,遠近聞名。始建於清乾隆57年的濟美醬園,與北京「六必居」、保定「槐茂」、濟寧「玉堂」並稱江北「四大醬園」。臨清還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是著名的京劇之鄉、軸承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和醬菜之鄉。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臨清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並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加快建設運河名城構建和諧臨清實現新跨越」的總體目標,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扎實工作,加快建設經濟文化旅遊強市,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93.92億元,增長13.5%。實現財政總收入12.03億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5億元,分別增長8.67%和12.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6.18億元,同比增長22.92%。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8.0∶64.6∶2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2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57元,分別增長7.02%和8.78%。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全市上下呈現出政通人和、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良好局面,多項工作跨入了全國、全省先進行列。近年來,我市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市)」、「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市)」、「山東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市)」等數十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臨清工業基礎較為雄厚,歷史上曾是著名的手工業城市。近年來通過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正日益構築起既有龍頭又有群體的工業發展新優勢。目前,我市已經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結構較為合理的工業體系,形成了造紙及紙製品、銅加工、棉紡織、軸承、汽車及工程機械、特鋼及鋼鐵加工、農機製造、食品及醫葯等八大特色產業和一批名牌拳頭產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67家,同比增加61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0.97億元、利稅48.97億元、利潤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6%、26.1%和25.6%。工業投入完成80.1億元,增長31%。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40家,其中過億元的企業8家,同比分別增加7家和1家。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國同行業經濟效益前十強,山東奧博特銅鋁業有限公司成為山東省最大銅管材加工企業,三和紡織集團進入全國色織布行業前三強,蠟印布生產規模世界第一。深入推進「二次創業」,民營經濟已經支撐起臨清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軸承加工、棉紡織、農機製造三大產業為主,電機、木材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軸承加工業成為「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品牌建設效果明顯。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5個,聊城市技術中心5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4個,省著名商標9個,省名牌產品15個,國家名牌產品1個,國家免檢產品3個,國家級火炬產業基地2個。先後被命名為「中國軸承之鄉」、「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山東省紙及紙製品生產基地」、「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
臨清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棉花、小麥、玉米、蔬菜、果品、油料、水產品和畜產品,是國家優質棉、出口棉和商品糧基地,也是山東省主要的蔬菜瓜果生產基地。臨清物產豐饒,臨清獅貓、魯西黃牛、小尾寒羊等都是馳名中外的名產。近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林果、畜牧、水產為主的四大特色產業,建成了一批大型蔬菜瓜果基地和規模養殖小區。全市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36萬畝,蔬菜種植專業村發展到60個,規模養殖小區達到330個,農田林網化面積達到8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7.8%。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聊城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8家,其中省級企業3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99個,注冊農產品品牌14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數量12個,農業標准化示範基地達到20萬畝。扎實推進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示範村建設,突出抓好基礎設施、環境綜合整治、農村新型住宅三個重點,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通油路、通客車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臨清經商傳統悠久,商業氛圍濃厚。近年來,通過積極改善基礎設施,興辦專業批發市場,大力招商引資,臨清已經成為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被評為「中國商貿名城」。全市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發展到10處,檔次明顯提高,功能日臻完善。煙店軸承市場被評為首屆山東省十大工業品交易市場。煙店(軸承)商貿物流園區被命名為省級服務業重點園區。上海華聯、濟南銀座、聊城百大等知名企業相繼落戶臨清。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網上交易等現代流通業態快速成長。「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順利實施,全市共建成標准化農家店211家。文化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舍利塔等3處景點進入了省、市旅遊「一卡通」。旅遊接待檔次進一步提升,四星級標準的清真文化主題飯店——三和賓舍已投入試運營。成功舉辦了全國京劇票友藝術節、全國山東快書大賽等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京劇藝術之鄉」,被北京京劇院、梅蘭芳基金會授予「梅蘭芳教育基地」榮譽稱號。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京劇藝術之鄉」稱號。臨清貢磚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架鼓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舉辦了中國運河名城(臨清)美食文化節、第六屆(臨清)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中原經濟區第十九屆市長聯席會,進一步擴大了臨清運河名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臨清城鄉基礎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明顯,位於冀魯豫三省接壤地帶,西依晉冀能源基地,是西部煤碳外運的交通要道;東靠沿海開放之濱,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黃金地帶;北連京津都市圈,是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南望中原腹地,是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京九鐵路及7條省級干線公路貫穿全市,京福高速、青銀高速、濟聊館高速毗鄰臨清,即將開工的德(州)商(丘)、邢(台)臨(清)高(唐)高速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均從臨清通過,交通十分便利,1.5小時可到濟南,4小時可達北京、天津、青島港口。能源供應充足,年供電能力達到20億千瓦時,供熱能力達到500萬噸。城區大部分區域實現了集中供熱。近年來,我們以打造中國運河名城品牌為目標,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水平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突出文化特色,建設魅力臨清,初步形成了「綠脈、秀水、名城、商埠」的城市風貌。編制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建成區詳規覆蓋率達到95%。舊城改造和綜合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全年完成拆遷10萬平方米,開發建設30萬平方米。城市化水平達到42%。城區「九縱九橫」的路網格局基本形成。以運河文化廣場、臨清劇院為輻射點規劃建設的運河博物館、城市建設展覽館等「運河文化中心」工程建成後,將成為展示和傳播臨清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臨清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為統領發展全局的總抓手,圍繞全市中心工作,積極轉變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領域,成功走開了依託優勢產業、骨幹企業招商,突出重點地區招商和以商招商的新路子。2008年,全市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7億元,增長32.5%。對外經貿迅速發展。以機電、紡織、輕工等產品為主導,出口貿易區域涉及亞、非、歐、美四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三和紡織、中冶銀河等一批出口大戶發展勢頭強勁,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檔次日益提高。2008年,全市出口創匯完成2.81億美元,同比增長3%。
在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堅持高度關注民生,努力構建和諧臨清。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推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各級規范化學校達到69處,連續四次榮獲聊城市教育綜合督導工作一等獎。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開,全市參保人數達到49.5萬人,參合率達到91.67%。人口計生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高,被命名為「山東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積極拓寬就業渠道,2008年,新增城鎮就業1286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加大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力度,做到了全市1.5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保障人口1.17萬人,城市低保保障人口8413人,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在聊城市率先建立了五保對象財政供養體制。開工建設了老趙庄、魏灣2處中心敬老院。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全面啟動,參保人數達6.6萬餘人。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成功創建為聊城市唯一的「省級文明縣(市)」。全面落實平安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認真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切實抓好安全生產,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在治安防範工作中,創造了治安保險新機制,在全國得到推廣。近年來,我市相繼榮獲「全國『四五』普法先進縣(市)」、「平安山東建設模範縣(市)」、「山東省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⑹ 現在一日游,臨清周邊有什麼景點

臨清的名勝古跡如下:
1.清真寺
清真寺座落在衛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群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建築排列對稱和諧,美麗壯觀。前門牌樓二層三開間,歇山重檐中高旁低,造型莊重靈秀。前後門兩方匾額,「誠意正心」、「彝倫攸敘」,椽木斗拱,格靈門窗。今經修葺,煥然一新,配以新置三洞新門,白石甬道,玉石雕欄,古柏森森,環境優雅別致,賞心悅目。大殿堂正殿三間,抱廈為前,殿前丹墀一方,開闊潔凈,四周圍以玉石欄桿。殿前廡殿頂,迭梁四梁八柱,空間廣闊,透雕精細玲瓏別致,具典型明代建築風格。後殿有三券頂門相通,牆面繪制花鳥圖案式壁畫,藻井亦為阿拉伯文字相結合式圖案,彩繪工整艷麗,變化有致得體。

2.古跡鰲頭磯
鰲頭磯位於今臨清市中區汶河分汊處。明初,臨清治所由舊縣村遷至今市中區考棚街,周圍方圓數里稱為「中州」。《臨清縣志》載,在鰲背橋西南數十步中州東起處,砌以石,如鰲頭突出,築觀音閣於其上,舊閘、新閘各二,分左右如鰲足,而廣濟橋尾其後,明知州馬綸題曰「鰲頭磯」。鰲頭磯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尚存古建築一組,周圍樓閣環合。北殿3間,稱「甘堂祠」(俗稱「李公祠」);南樓3間,名「登瀛樓」(俗稱「望河樓」);西殿3間,曰「呂祖堂」;東樓3間,謂「觀音閣」。閣建於樓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瓏別致。磯底部方台原以磚砌就,台中間東西向有門洞,洞楣上書「獨占」二字。台上閣樓歇山重檐,前出抱廈,後落一壘,主體用3、5、7梁架構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獸形裝飾,飛檐四排。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得體,玲瓏纖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區典型的木結構建築群。明清兩代,運河漕運鼎盛之時,文人騷客常登臨樓閣眺望運河,見船來舟往、帆檣如林,即寄情抒懷、賦詩唱和。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賦七絕:「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千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繪聲繪色地勾勒出當年繁盛的運河風光。1978年,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做進一步彩繪修繕,並將市博物館設置 於此。著名書畫家李苦禪、蔣維菘、高啟雲、黑伯龍等為其題匾作畫,使古老的鰲頭磯又添異彩。1992年,鰲頭磯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舍利寶塔
舍利寶塔座落在城北郊三里許衛運河套內,重修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寶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塔座用條石砌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為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密檐寬1.55米,陶質斗拱,每層檐下置「阿彌陀佛」,陶磚雕,轉角下蓮花承托,裝飾精細,排列勻稱。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門,四通四假,布局巧妙,工整嚴謹。塔內每層均有石刻記載建塔宗旨,籌資等事。其第6層為各層建築精緻之最,內有匾額一方,上書「秀聚中天」。東西兩窗橫眉上書「東興岱嶽」,「西引太行」。塔內有通天塔心木柱轉角形梯道,可旋轉迂迴登臨塔頂。塔身上下收分很少,通體基本垂直。塔頂呈盔形,巍峨壯觀。登臨頂層極目遠眺,孤帆遠影,運河如帶,頓覺心曠神怡。自明朝以來許多文人墨客賦詩詠懷,「孤塔臨河岸,崢嶸插碧天,帆影望中沒,鍾聲幕後圓」等不少佳句至今被人們所吟誦。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⑺ 山東臨清哪些景點好玩

臨清旅遊區位於魯西復北邊陲,是制著名的運河名城、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大運河從其腹地穿過,更有馬頰河、衛水左右呼應,地上為海相沉積,地面為黃河沖積平原。這里土地肥沃,氣候四季分明,京九鐵路貫通南北,公路四通八達。臨清自三國曹魏時期開挖白溝運河開始,到隋朝的永濟渠、元代的會通河、明代的京杭大運河,積淀著豐富的運河文化,遺留舍利寶塔,作為一組歷史文化遺產,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還有張自忠將軍下諸多人文景觀,以其輝煌的歷史載入運河史冊。古建築臨清運河鈔關、清真寺、清真東寺、鰲頭磯、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宛園等

⑻ 臨清哪裡有好玩的地方

  • 清真寺 ,阿拉伯稱為「麥斯吉德」,意為「禮拜的場所」,臨清俗稱「禮拜寺」。臨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現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交通: 聊城交通便利。聊城是山東省交通發達的城市,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 五樣松 ,東郊陳墳村北,有1株古樹松柏,為明永樂年間所植,因葉狀有竹篾、米粒、喇叭、針、剌5樣,故俗稱「五樣松」。此檜柏高16米,樹圍2米,樹干中腰凸結疊出,樹冠綠蔭如傘,其枝曲彎蜿伸,似虯龍騰旋。每年春來,枝吐青翠,葉搖婆娑,姿態萬千,遊人紛至,憑欄觀賞。臨清縣志中載有邑人張樹梅以「東郊孤松」賦詩:「中有長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龍蛇。菀枯不與凡卉並,郁然直上色參天。」 舍利寶塔 位於臨清市城北2.5公里許運河東岸,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臨清運河鈔關 (收取關稅之所)在鰲頭磯南300米處大運河西岸。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為當時運河上八大鈔關之首,延存至今已有5 70餘年的歷史。現存有鈔關儀門,南、北穿廳,公堂、巡攔房、船料房、官屬合房等80餘間古建築,院內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在運河槽運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並且是全國唯一的一處鈔關舊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之初,基於臨清成為漕運咽喉、商業都會以及諸王練兵、漕糧儲積、貢磚燒制、商市稅征等原因,永樂二十一年門1423年),山東巡撫陳濟上疏:要求在臨清設鈔關。宣德四年門1429年),鈔關之設自此始。這時運河上共設鈔關七處,臨清為其一。 臨清的下轄的鄉村故事很多,諸如臨清是八岔路鎮的辛集村,據說有一棵槐樹,一年開五種花,被當地人稱為「無花槐」;楊二庄村多以汪姓人居多,相傳全國之內所有姓汪的人隸屬一家。楊二庄村西有一十畝左右的陵園,是汪氏家族的祖塋。每隔五年的大年初五這里舉行一次大的祭祖活動,場面壯觀,聲勢浩大!

⑼ 臨清名勝古跡

運河鈔關:

運河鈔關為古代八大鈔關之一,作為目前中國古代運河稅收機構的唯一典型遺存,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中國明清兩代經濟生活、運河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及中國稅務發展的寶貴實證資料。目前,臨清市已制定規劃,已運河鈔關為依託,建設中國稅務博物館與運河文化陳列館,使之成為一處弘揚祖國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

臨清的名勝古跡義教育的場所。

舍利寶塔

臨清的名勝古跡
舍利寶塔座落在城北郊三里許衛運河套內,重修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寶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塔座用條石砌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為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密檐寬1.55米,陶質斗拱,每層檐下置「阿彌陀佛」,陶磚雕,轉角下蓮花承托,裝飾精細,排列勻稱。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門,四通四假,布局巧妙,工整嚴謹。塔內每層均有石刻記載建塔宗旨,籌資等事。其第6層為各層建築精緻之最,內有匾額一方,上書「秀聚中天」。東西兩窗橫眉上書「東興岱嶽」,「西引太行」。塔內有通天塔心木柱轉角形梯道,可旋轉迂迴登臨塔頂。塔身上下收分很少,通體基本垂直。塔頂呈盔形,巍峨壯觀。登臨頂層極目遠眺,孤帆遠影,運河如帶,頓覺心曠神怡。自明朝以來許多文人墨客賦詩詠懷,「孤塔臨河岸,崢嶸插碧天,帆影望中沒,鍾聲幕後圓」等不少佳句至今被人們所吟誦。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臨清的名勝古跡 清真寺

清真寺座落在衛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群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建築排列對稱和諧,美麗壯觀。前門牌樓二層三開間,歇山重檐中高旁低,造型莊重靈秀。前後門兩方匾額,「誠意正心」、「彝倫攸敘」,椽木斗拱,格靈門窗。今經修葺,煥然一新,配以新置三洞新門,白石甬道,玉石雕欄,古柏森森,環境優雅別致,賞心悅目。大殿堂正殿三間,抱廈為前,殿前丹墀一方,開闊潔凈,四周圍以玉石欄桿。殿前廡殿頂,迭梁四梁八柱,空間廣闊,透雕精細玲瓏別致,具典型明代建築風格。後殿有三券頂門相通,牆面繪制花鳥圖案式壁畫,藻井亦為阿拉伯文字相結合式圖案,彩繪工整艷麗,變化有致得體。

臨清的名勝古跡鰲頭磯
鰲頭磯位於今臨清市中區汶河分汊處。明初,臨清治所由舊縣村遷至今市中區考棚街,周圍方圓數里稱為「中州」。《臨清縣志》載,在鰲背橋西南數十步中州東起處,砌以石,如鰲頭突出,築觀音閣於其上,舊閘、新閘各二,分左右如鰲足,而廣濟橋尾其後,明知州馬綸題曰「鰲頭磯」。鰲頭磯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尚存古建築一組,周圍樓閣環合。北殿3間,稱「甘堂祠」(俗稱「李公祠」);南樓3間,名「登瀛樓」(俗稱「望河樓」);西殿3間,曰「呂祖堂」;東樓3間,謂「觀音閣」。閣建於樓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瓏別致。磯底部方台原以磚砌就,台中間東西向有門洞,洞楣上書「獨占」二字。台上閣樓歇山重檐,前出抱廈,後落一壘,主體用3、5、7梁架構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獸形裝飾,飛檐四排。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得體,玲瓏纖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區典型的木結構建築群。明清兩代,運河漕運鼎盛之時,文人騷客常登臨樓閣眺望運河,見船來舟往、帆檣如林,即寄情抒懷、賦詩唱和。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賦七絕:「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千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繪聲繪色地勾勒出當年繁盛的運河風光。1978年,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做進一步彩繪修繕,並將市博物館設置 於此。著名書畫家李苦禪、蔣維菘、高啟雲、黑伯龍等為其題匾作畫,使古老的鰲頭磯又添異彩。1992年,鰲頭磯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⑽ 臨清有什麼名勝古跡

臨清的名勝古跡如下:

1.清真寺

清真寺座落在衛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群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建築排列對稱和諧,美麗壯觀。前門牌樓二層三開間,歇山重檐中高旁低,造型莊重靈秀。前後門兩方匾額,「誠意正心」、「彝倫攸敘」,椽木斗拱,格靈門窗。今經修葺,煥然一新,配以新置三洞新門,白石甬道,玉石雕欄,古柏森森,環境優雅別致,賞心悅目。大殿堂正殿三間,抱廈為前,殿前丹墀一方,開闊潔凈,四周圍以玉石欄桿。殿前廡殿頂,迭梁四梁八柱,空間廣闊,透雕精細玲瓏別致,具典型明代建築風格。後殿有三券頂門相通,牆面繪制花鳥圖案式壁畫,藻井亦為阿拉伯文字相結合式圖案,彩繪工整艷麗,變化有致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