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延邊風俗旅遊文化論文

延邊風俗旅遊文化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4 13:48:40

❶ 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SWOT分析

作者 陳瑤

【摘 要】 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本文採用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分析法)分析了南寧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優劣勢、機會以及威脅,從而認識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現狀,明白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對拓展南寧旅遊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開發;SWOT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對中國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認識與重視,旅遊業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點——民俗文化旅遊。所謂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地區的人們,在文藝、語言、信仰、服飾、飲食、居住、娛樂、節慶、婚戀、生喪、交通以及生產等方面,民間所特有,並廣泛流行的愛好、風尚、傳統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2003年,廣西制定了邁向旅遊先進省區的發展規劃,橫縣、上林、馬山、隆安、賓陽五縣劃歸南寧,南寧市也提出了「把南寧市建設成富有壯民族特色、南國園林化、面向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南寧民俗旅遊資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1 旅遊開發優勢(S)

1.1 南寧的區位優勢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環北部灣沿岸的重要經濟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南寧具有「兩近兩沿」的特點。「兩近」:一是近海,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遠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邊,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不超過230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幹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後,1000噸級內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據此,南寧成為廣西旅遊網路體系的重要核心節點,是廣西南部旅遊的中心,也是中國連接東盟的重要的陸路接合部,客觀上具有南聯北引、東西輻射的旅遊集散地功能。

1.2 資源優勢

南寧具有豐富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例如,頂螄山貝丘遺址,1997年發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當時人類遺棄的水類動物、牛、鹿、象等動物的骨骸,並且在頂螄山發現了標志人類文明的石錛和桿欄式建築,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評為全國文化內涵豐富的史前人類生活貝丘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上林大明山地區有著豐富的龍母文化資源,流傳著別具特色的壯族文化習俗;賓陽的炮龍節、馬山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武鳴的壯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寧極富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而且借壯族「三月三」歌圩為原型的南寧民歌藝術節以打造新民歌、弘揚民族文化、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辦節宗旨,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南寧市的一個城市品牌。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現有二百多處;黃氏家族民居是南寧市清朝建築物中保護提最完好的一處古建築群,從中清朝建築的特點可見一斑,具有較高的人文景觀價值。

1.3 市場優勢

隨著南寧的對外交通條件的改善,境內旅遊熱潮的興起,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影響不斷擴大,選擇來南寧旅遊,體驗異質文化的遊客與日俱增。南寧作為廣西旅遊及東南亞跨國旅遊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顯現,以商務、會展、購物為目標的客源市場不斷擴大。2006年,南寧市全年接待入境遊客超10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超18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在廣西率先突破百億。從南寧穩步增長的遊客數量可以看出,發展南寧的民俗旅遊是有廣闊的市場和客源基礎的。

2 旅遊開發劣勢 (W)

2.1 缺乏旅遊精品

南寧的旅遊資源中並沒有聞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遺產,雖然旅遊產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遊精品,從市區到周邊地區都缺乏穩定的旅遊熱線,只有市區的青秀山和動物園、郊區的伊嶺岩、周邊地區的德天瀑布擁有較穩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點遠遠達不到其旅遊閾值。以體驗民風民俗的旅遊景點來說,景區、景點級別相對偏低,規模較小,景點的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因此沒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和鮮明的個性特色。長期以來,南寧旅遊建設投入不足,對景區景點建設投入偏低,配套設施建設滯後,缺乏精品景區,已嚴重影響到南寧旅遊的增長後勁,近兩年來南寧入境旅遊市場增速緩慢是這一影響的表現。

2.2 整體開發層次低

目前南寧市旅遊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開發,尤其是旅遊資源的利用流於表面化和隨大流,缺乏獨特的文化底蘊。旅遊業是以特色取勝的產業。根據旅遊資源的普查,南寧市擁有眾多文化獨特的旅遊資源,如壯民族風情、頂螄山貝丘遺址、大明山、揚美古鎮等。但這些體現南寧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而且潛力巨大的旅遊資源至今仍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南寧的民俗旅遊景點的開發,多處於自然狀態,局限於原有的物質載體范圍,並且由於產品單一,旅遊空間容量小,旅遊活動少,遊客停留時間短暫。很多旅遊產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參與性的活動不多見。而缺乏可參與性無疑使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頂螄山貝丘遺址,南寧市惟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內涵、意義和科學價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館相媲美。建立起以頂螄山貝丘遺址為軸心的文化旅遊點,對提升南寧市歷史文化品位,建設文化南寧,促進南寧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至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仍未出台,影響了這一旅遊景點的深入開發。

又如中山路位於南寧新城區外灘附近,是一條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最熱鬧的老街,這里有許多清末、民國時期的古建築。每一個到南寧來的人要品嘗南寧美食,首選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美食夜市街,不僅南寧人都懂,在全區甚至全國也小有名氣。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紅火,但騎樓老化、電線線路復雜、食品衛生狀況堪憂等問題卻困擾著它。

2.3 部分旅遊資源可開發性不高

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不僅要體現壯鄉的民族特色,還應在開發中關注南寧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凸顯城市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南寧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跡、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團南寧地委舊址(原為清朝右江鎮總兵馬盛治的祠堂「回春閣」)、中共廣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雷沛鴻故居、梁烈亞故居、孔廟、邕江防洪古堤、新會書院、粵東會館、安徽會館等等。它們是南寧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也是南寧市城市亮點的一個潛在優勢。但作為旅遊資源它們分散在南寧的各大街小巷,規模也小,從民俗資源旅遊開發可行性來說,其可觀性、可娛性和可參與性等條件並不是很充分。它們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間相對比較孤立,難以開發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品位旅遊線路產品,旅遊資源和產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夠強。

3 旅遊開發機遇(O)

3.1 大旅遊社會氣候的形成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它已滲透到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貿餐飲業、市政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進入了大眾化消費的新階段。旅遊已經從社會時尚發展成為社會生活,旅遊支出在社會公眾消費支出所佔的比例也不斷提高,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國際民俗文化旅遊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少數民族文化旅遊不斷升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假日不斷增多,人們出遊去體驗異質文化、放鬆身心的願望和要求越來越強烈。這些都將為南寧民俗旅遊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機遇。

3.2 政策的重視

近年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旅遊業發展的力度。為保證「十一五」期間南寧市旅遊業的加快發展,南寧市委、市政府已經出台了《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決定》、《南寧市加快旅遊業發展實施方案》、《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三個配套文件,在人、財、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發展大旅遊,要把南寧建設成為旅遊強市。

為突出「壯鄉首府、綠城生態、會展商務」三大旅遊主題,重點打造旅遊吸引物及以旅遊吸引物為核心依託的旅遊景區點,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拳頭旅遊產品,南寧市政府提出要深度開發壯鄉文化風情旅遊產品,重點開發建設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劉三姐劇場、東南亞美食街、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飲食、旅遊商品特色、展示壯鄉民俗風情文化,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

3.3 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

隨著「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戰略的推進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逐步構建,為南寧旅遊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尤其是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秋天在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伴隨著中國大力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成果,是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關系的一座橋梁,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進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交往的一個平台。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南寧的知名度,更帶動了南寧與東盟區域旅遊的發展。2005年南寧入境旅遊前10名的客源國中,有4個是東盟國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為每年舉辦一次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南寧市,將發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條件建設成為面向東盟國家、西南經濟圈和華南經濟圈的區域性國際化的旅遊基地。

4 旅遊開發威脅(T)

4.1 周邊省市旅遊業蓬勃發展,造成南寧客源市場分流

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地位確立以後,各地紛紛出台旅遊發展規劃,挖掘和創造旅遊產品。南寧周邊省旅遊的迅速發展和同類資源的激烈競爭都從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市場廣闊,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投資小、風險低、見效快的產業。然而,由於各地對旅遊業發展普遍看好,旅遊開發的熱情高漲,這就導致了旅遊業競爭加劇、旅遊業投資風險增大和發展成本提高。盡管南寧的旅遊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總體來講知名度、產品的規模、質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區內外競爭力都不算很強。例如省內的桂林,這幾年不僅繼續大打「山水甲天下」這張王牌,還大力開發民族民俗旅遊資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內涵,對於南寧在同類資源產品開發方面就形成一種競爭態勢。還有雲南的西雙版納、石林以及貴州等地的旅遊資源與廣西又形成省與省之間的競爭。

4.2旅遊人才匱乏

旅遊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修養都要求比較高。目前南寧市旅遊業的從業人員,從旅遊管理部門到旅行社,都存在著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均的嚴重隱患,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要發展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還要對廣西的歷史文化以及南寧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這方面旅遊人才是十分匱乏的,它極大地阻礙了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另一方面,缺乏戰略性旅遊策劃經營人才,特別是旅遊營銷行家,使南寧市的旅遊營銷、旅遊線路設計、旅遊服務質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通過SWOT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南寧民俗文化旅遊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保存較好,對南寧旅遊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劣勢主要表現在如何深度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精品方面,面臨的機會有人們強烈出遊的願望和要求,政府的對旅遊業高度重視和引導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給南寧旅遊帶來的機遇等;存在的威脅主要有來自省內省外同類旅遊產品的競爭以及旅遊人才匱乏等。通過比較分析,在大環境下,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優勢大於劣勢,機會多於競爭。發展民俗文化旅遊是南寧拓展旅遊業的一種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鄧永進,薛群慧,趙伯樂.民俗風情旅遊[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南寧統計年鑒2006[G].南寧:南寧市統計局,2006年9月.

【作者簡介】陳瑤(1979-),女,瑤族,廣西融安人,民俗學碩士,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與旅遊。

❷ 關於少數民族旅遊與文化的論文

我是苗族的,不曉得如何寫,不過可以提供些建議: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在毀壞當地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同時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總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對苗族而言,我們有我們獨特的文化和深遠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慣常法的民族,也是第一個冶煉青銅的民族。現代苗族文化是多元而開放的,著名的苗族藝術有苗族蘆笙舞,湘西苗鼓,湘西苗劇,苗族凳子舞,巴烏,苗琴,苗綉苗服,苗族蠟染等,苗族祖先古代發明了苗族歷法-苗歷。主要的苗族節日有:三月三,花山節(踩花山),六月六,苗年等。苗族因支系和地域分布的不同也可導致語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對苗族而言,主要以稻米和玉米為主糧,過年有年糕,近似日本年糕的做法。苗族根據歷史,有「盤瓠崇拜」,許多南方少數民族也有盤瓠崇拜,(《清史稿》:古西南夷多盤瓠遺種,曰僮,曰苗,曰瑤。。。。。。苗蠻尤多。),所以原則上苗族行醫行葯者不吃五爪動物。過年的時候,全家必須讓自己的狗先吃(盤瓠:犬圖騰),打苗人的狗視為對主人不敬。而苗族歷史根據傳說是這樣的:苗族發源於上古九黎部落,其首領為蚩尤(苗文:Yeuf Chik),,蚩尤即為苗人共祖。蚩尤和炎黃部落發生戰爭,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炎黃部落九戰九敗,遂造指南車,乘大霧彌漫進攻蚩尤,蚩尤戰敗,傳說蚩尤死後化為楓樹,故有地方苗族自稱"蒙」(苗文:Hmongb/Hmoob)意為「樹心」的意思,楓樹心生妹榜妹留(漢語意思: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

❸ 關於朝鮮族民俗的論文

你是朝鮮族啊? 我是延邊朝鮮族. 你是那的啊? 你告訴你QQ

❹ 急求關於民族風俗文化的論文四篇,每篇2000字左右即可。。

探析「土味文化」在廣告傳播中的運用及思考
摘要
隨著手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專傳統的廣告屬傳播模式已經被打破,由原來的收音機、報紙傳播到現在的電視、朋友圈、手機短視頻傳播。同時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用戶已經從較為發達的城市中心持續深入到鄉鎮農村。後來隨著短視頻平台的出現,大量的農村人群加入到視頻創造的大軍中,漸漸地催生出了一種新的網路文化一一」土味文化」。這種文化有它特殊的表現方式和生長模式。並且從它最開始出現的快手平台慢慢延伸到其他新媒體平台,並且慢慢地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土味文化」作為一種從鄉村興起的網路文化,是小鎮青年自我意識的表達,也是對主流文化的沖擊。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此選題的背景和意義、「土味文化」的起源、「土味文化」在廣告傳播中的運用現狀,後又分析了「土味文化」在廣告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最後又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希望可以為我國的「土味」廣告發展近一些綿薄之力。
關鍵詞:「土味文化」、廣告、

❺ 朝鮮族風俗作文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省(區),其餘散居在內地的一些城市。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這里的朝鮮族居民佔了朝鮮族總人口的近一半。此外還有位於長白山懷抱中的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是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區。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語,一般認為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文屬音位文字類型。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創制的,稱「訓民正音」,簡稱「正音」,為方塊狀拼音文字。朝鮮族聚居的地區,特別是延邊地區,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地區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水稻之鄉,又是中國主要的烤煙產區之一。延邊黃牛是中國五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人參、鹿茸均馳名中外。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男子喜歡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歡壓跳板和盪鞦韆。朝鮮舞蹈包括長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鮮族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結婚六十周年紀念日)。朝鮮族一向崇尚禮儀,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的日子,飲食更加講究,所有的菜餚和糕餅,都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點綴除了傳統節日外,小兒周歲、結婚、老人六十大壽,都要大擺筵席,宴請賓客。屆時要先在餐桌上擺一隻煮熟的大公雞,公雞的嘴裡還要叼一隻紅辣椒。筵席的傳統菜點不僅花樣繁多,造型也要優美華麗,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鳥獸形。所有禮儀筵席,以祝賀老人六十大壽的「花甲」席最為講究和隆重。
朝鮮族一般喜歡素白色,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女裝一般短衣長裙。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❻ 求旅遊風俗文化論文一篇

淺談我國風俗旅遊的開發
摘要:該文從風俗文化的重要性、開發模式、開發原則、開發重點等方面對我國風俗旅遊的開發進行分析,對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一、風俗旅遊的概況
二、風俗旅遊開發的原則及形式
三、風俗旅遊的開發策略
四、風俗旅遊開發的意義

我國歷史文化,悠遠文明,豐富多彩,民族眾多,全國55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特色各異、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隨著民族地區旅遊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業也正在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旅遊開發在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本地區民俗文化帶來了負面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對民俗風情旅遊活動的開展對社區影響的分析,以及民俗風情旅遊可持續發展措施的分析,來探討民俗風情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1.風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風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等各方面的風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風俗文化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中,風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葬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風俗文化景觀。這些風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風俗旅遊開發的豐富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風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風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風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風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山東省長山島「漁家文化」以及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風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風俗文化旅遊開發的五種模式
通過對風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風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五種模式:

❼ 關於中國民俗旅遊的論文

民俗旅遊開發與欣賞結課報告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遊的含義。
民俗文化,是產生並傳承於民間的、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價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該民族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我國目前民俗文化旅遊的現狀。
民俗文化變遷總的現狀是:表層變化迅速,深層觀念盡管變遷緩慢,但很多傳統觀念也都面臨被打破的命運。傳統民俗文化發生變遷或變革或消失,這是民俗發展的一種正常趨勢,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變遷過程中,我們的確感受到了現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質層面還是觀念層面,民俗文化的變遷還有一些負面的效應。
1.傳統文化價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中的不足。
雖然我國在民俗旅遊開發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應,我們採用「人創民俗文化村、實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館、節慶活動方式、民族生態博物館、民俗專題旅遊」等民俗旅遊開發模式,使民俗旅遊健康穩步發展。但在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樂觀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方式不完善。在保護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無法可依」,沒有培訓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界,大部分保護措施都據有「滯後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壞後才採取保護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當成「搖錢樹」。採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開發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經濟建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業化的趨勢。這種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於利,正如馮驥才所說「繼續拿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產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後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開發中偽造、破壞、同化嚴重。為了吸引廣大了旅客,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有的地方不斷模仿經典民俗文化創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遺毒未盡,把糟粕當精華,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動,損害地區民俗文化形象,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策略。
1.全面發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遊產品的品位。
全面發掘民俗文化,就是運用調查取證等方法,有步驟地對民俗旅遊開發的各個景點或其組成部分進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於開發的第一手資料,從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發展動態。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突出民族特色,改變民族村單一歌舞表演的局面,從宗教、社會、經濟、游藝競技等方面對民俗進行合理、綜合的開發,賦予民俗旅遊產品更深的內涵以提高其品位。
2.豐富民俗文化旅遊形式和內涵。
現有的游覽方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如桂林的灕江民族風情園、劉三姐景觀園都屬於以靜態游覽為主的項目。這類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使遊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有效保護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但隨著現代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單純觀賞性的游覽式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遊客求新求奇的心態。因此動態的、參與性的游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這一類型的游覽方式可以使遊客從中親身感受到當地的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悅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3.採取保護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要使民俗文化不受到異地文化的沖擊和淡化,可以從旅遊地居民、旅遊者兩方著手採取保護措施:教育並引導旅遊地居民自覺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首先,政府或有關部門要對一些逐漸失傳的傳統、風俗、習慣、慶典、節日、宗教儀式等,進行挖掘和再現,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護和流傳下來,並以此作為旅遊教育資料用。其次,政府或有關部門要與旅遊地居民多溝通,讓他們知道本地傳統民俗文化的價值,激發他們對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覺意識,促使他們主動維護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接受外來文化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最後,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經濟手段來鼓勵和扶持某些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政府可以為旅遊地各種歲時節慶活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甚至可以參與組織協調,創造節日氣氛,使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得到鞏固和加強。教育並引導旅遊者減少對旅遊地民俗文化的影響。
4.注重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的有機結合。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可移性。民俗活動除了在本地開展活動,吸引遊客,還可以移到自然風情區和其他旅遊城市進行表演、交流,從而實現更高的社會經濟效益。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有機結合,可利用現開辟的民俗旅遊線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風情區、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城等形式帶動民間絕技絕活、民間歌舞、民間小吃、民間蠟染、刺綉、編織等手工藝品的綜合開發,將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項目引進著名自然風景旅遊區,以及國內外旅遊城市,作為固定或流動性項目,參與到觀光旅遊和文物古跡游中,使它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5.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遊。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遊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路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藉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
6.高品位開發和利用民俗旅遊資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遊開發要保證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揚和保護,就必須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遊地民俗風情資源的現象。因此,高品位開發利用民俗資源是舉棋之關鍵。高品位開發指旅遊地在民俗資源開發上,要正確瞄準本地區的資源特色,結合本地區及周邊地區旅遊環境,把獨特的風情民俗展示出來,開發建設民俗旅遊資源,就應當對當地民俗資源充分地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選擇開發方向,確定文化定位,盡最大可能挖掘出當地民俗資源的潛力。
綜上言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蘊涵豐富的旅遊價值,對其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實現民俗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實現其旅遊價值,也能帶來一定的社會、文化及經濟效益。積極開發民俗文化旅遊將成為民俗旅遊業今後發展的又一新出路。

❽ 延邊朝鮮族的風俗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雙膝著地的脆式,所以衣著多是寬松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凈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在服飾中最具特色並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歡的要數女裝。朝鮮族女裝分上、下裝,上裝「則羔利」(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紋漂亮的綢緞或紗類縫制,衣襟很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紐扣,以前襟的兩個彩色長帶系成蝴蝶形。

下裝為寬松式的彩色高腰長裙,它裹在兩三層內衣外,使之更加合身,穿法是先穿裙後穿短衫。與這種服飾相協調,習慣上多穿白色或天藍色的船型勾鼻膠鞋,這與服飾形成一體,顯示出曲線美。這種打扮,如今只能在各種喜慶節日、盛會中所見。

朝鮮族居住於北方,又多從事水稻生產,直接影響其主食習慣的形成。在朝鮮族傳統飲食中,稻穀類和蔬菜為基本飲食,菜餚通常以辣為特徵。在日常飲食中,一般以米飯為主食,以菜湯為副食,兼備各種風味小菜。朝鮮族歷來以素食為主,不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其飲食特點可以概括為辛辣、爽涼、清淡。

朝鮮族風味小菜很有特點,以腌、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鮮族很講究腌,各家為腌小菜都備有大小不同的壇缸,腌菜有白菜、蘿卜、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

(8)延邊風俗旅遊文化論文擴展閱讀

朝鮮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麵、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塊、撒上豆面並加稀蜜、白糖 製成。

冷麵是在蕎麥面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凈,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進大缸密封製成。腌制時間越長,味道越可口。

朝鮮族喜歡食米飯,擅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做米飯用的鐵鍋,底深、收口、蓋嚴,受熱均勻,能燜住氣兒,做出的米飯顆粒松軟,飯味純正。一鍋一次可以做出質地不同的雙層米飯,或多層米飯。各種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麵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

朝鮮族日常菜餚常見的是「八珍菜」和「醬木兒」(大醬菜湯)等。「八珍菜」是用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條、桔梗、蕨菜、蘑菇八種原料,經燉、拌、炒、煎製成的菜餚。大醬菜湯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興菜、海菜(帶)等以醬代鹽,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❾ 關於民俗文化的論文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里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論的學科稱為民俗學。「民俗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系,如考古學要藉助民俗學揭開古代社會神秘的面紗,民俗學要藉助考古學提供古代傳承文化的實證。
編輯本段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俗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是近幾年學術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以往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多少疑義,不是問題。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民俗學界或民間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概念。現在突然出現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名稱,而且這一名詞變得十分時髦,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改名,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等。其實在我看來,這是換湯不換葯,貼時髦的標簽。如同前些年,人類學熱起來,許多學科緊跟形勢,在學科前冠以人類學,如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等。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是什麼學科呢?究竟是社會學、民族學、還是民俗學,有必要加人類學壯其門面嗎。說到底我們從事這些學科研究的人有點心虛,缺乏自信,不敢承認民俗學或民間文化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我們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