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扎崇文化旅遊節

扎崇文化旅遊節

發布時間: 2021-03-05 02:35:16

A. 2010年博山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我們經受嚴峻考驗,積極應對挑戰,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
(一)全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經濟發展態勢明顯好轉。去年初國際金融危機迅速擴散蔓延,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惡化,我區經濟與全國一樣遭受較大沖擊,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經濟發展大幅下滑,就業形勢嚴峻,社會信心受到嚴重影響。面對歷史罕見的沖擊和挑戰,我們緊密結合博山實際,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各項決策部署,全力遏制經濟下滑勢頭。經過不懈努力,一季度經濟逐步企穩向好,二季度明顯回暖,三季度步入快速上升通道。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億元,同比增長15.7%。實現地方財政收入8.57億元,同比增長12.23%。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30億元,同比增長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0.6%和9%。各項存、貸款余額比年初分別增加32.5億元和13.6億元。加強對工業運行的協調調度,幫助企業破解融資、土地、用電、燃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各企業積極抓投入、上項目、拓市場、強管理,工業經濟實現逆勢上揚。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6.1%、46%、58%。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2.5%;國地稅完成稅收同比增長8.5%,其中區級同比增長12.47%;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有了大幅提升。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用電量、國地稅、工業利稅等多項經濟指標的增幅位列全市前列。
(二)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按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實」的要求,積極策劃、爭取、實施了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今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大項目、好項目。全區千萬元以上在建項目達到480個,同比增加149個,其中過億元項目14個,過10億元項目3個,涉及工業、服務業、基礎設施、農業農村、民生等各個領域,這些項目的實施將為結構調整、發展後勁、社會就業、財政增收奠定堅實基礎。其中30項工業重點工程完成投資31.5億元,2×30萬千瓦機組、節能玻璃、5萬噸鈦白粉等22項竣工投產。深入開展「項目爭取年」活動,29個列入新增中央投資計劃的項目,爭取到位資金9968萬元,完成投資4.4億元。完善政府融資平台,爭取「兩區三村」建設改造信貸資金近6億元。華成集團精密減速機及增速器、北汽海華汽車部件、博泵科技核裝備及配套材料工業園、魯橋新材料、海洲粉末冶金、山東豆禾等一批大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三)全力轉變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積極推進「一核二區三片」城鄉產業布局和「一城六鎮二十個農村社區」城鎮村布局規劃,大力實施工業調整提升工程,出台了新區工業區、老城工業區發展規劃和產業集聚發展扶持政策,城市核心區內企業向工業園區搬遷改造實現了突破。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策劃實施了年度投資58.4億元的143個工業技改項目,申報實施國家級科技計劃2項、省級科技計劃5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高5.15個百分點。深入實施技術標准戰略和品牌帶動戰略,被授予「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區」稱號,被命名為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示範基地和山東省優質泵類產品生產基地,汽車板簧產業被認定為山東省首批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金晶集團榮獲2009年度省長質量獎提名獎;設立陶瓷產品歐盟標准檢測認證中心,「華成」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淄博陶瓷、博山琉璃、池上桔梗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新增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11個。加快企業融資方式轉變,山東華旅在天交所掛牌交易。狠抓節能減排,5個減排項目竣工投產,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削減量分別達到820噸和3800噸;累計投入資金1億元對大氣環境進行專項治理,空氣質量良好天數同比增加42天;實施中水回用、污水處理廠除磷脫氮、白塔污水處理廠及孝婦河、白楊河污水管網建設改造等水污染防治項目,孝婦河出境斷面水質進一步好轉。整建制有機農產品區建設實現重大突破,獼猴桃、茶葉、金銀花、「黑五類」等特色產業基地初具規模,有機桔梗、池上板栗被列入國家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園,33種農產品得到有機認證或有機轉化認證,新增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2.5萬畝,在北京、濟南成功舉辦有機農產品推介會,博山有機品牌全面打響。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一期工程,治理改造中低產田1.2萬畝,完成石馬水庫及11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5公里,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四)全力打造魯中休閑居住城,城市功能和形象明顯提升。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總體規劃編制,鎮總體規劃編制率達到100%,編制完成機電工業項目區、北山路、姚家峪等重要地段和區域的控制性詳規和修建性詳規。突出抓好博山客運中心、文姜公園等年度投資4.23億元的40項城建重點項目,鳳凰山西路、西過境路雨污管網改造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全面啟動「兩區三村」建設改造,開工面積44.2萬平方米,完成投資5.1億元。鋪設天然氣管網14公里,新增天然氣入戶3293戶、入企18家,新增供熱面積14.5萬平方米。實施城市改造提升工程,對重要路段和節點的建築立面、綠化亮化、弱電下地等進行高標准綜合整治,投資3000萬元對25條背街小巷、7個老舊小區及城區照明設施實施改造。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創建工作順利通過驗收,新建園林綠地40.2公頃,完成造林2.3萬畝、道路綠化12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52.3%。集中開展城區「治臟治亂」綜合整治活動,大力實施市容精細化管理,對城區道路保潔全面實行市場化運作,市容市貌進一步改善。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服務業佔GDP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全力協調解決遺留問題,成功盤活福門商業廣場。深入開展「生態旅遊年」活動,推出旅遊年卡和「一票通」,策劃實施姚家峪生態旅遊度假區、中華(博山)陶琉文化城等項目,成功舉辦中國陶瓷琉璃藝術大獎賽、中國(博山)泵業機電產品博覽會、第三屆中國(博山)孝文化旅遊節暨千名攝影家進孝鄉等文化旅遊節慶活動,被評為中國優秀生態旅遊區和山東旅遊縣域品牌金獎,源泉鎮創建為山東省旅遊強鎮,顏文姜祠、蓮花山公園分別被評為國家A A A級、A A級旅遊景區,遊客接待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0.1%和21%,「陶風琉韻·休閑博山」的城市形象日益彰顯。
(五)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諧博山建設取得明顯進步。全面落實保障民生的各項政策措施,集中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農林水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教科文衛支出分別增長64.6%、23.6%和30.9%,承諾為民辦好的12件實事全部完成。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新增就業再就業1萬人,「雙零家庭」實現動態消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9.9萬人和4.2萬人,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改造農村危房720戶,建成廉租住房90套,為1669戶家庭發放廉租住房貨幣補貼。深入開展「教學質量管理年」活動和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辦學條件標准化建設,完成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更新,對學校危房和校舍進行維修改造。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市第一醫院病房樓擴建及4個鎮衛生院改造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區醫院社區康復綜合病房樓完成主體工程;全力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公共疫情防控,保障了群眾的身體健康。深入開展人口計生「基層基礎建設年」活動,穩定了低生育水平。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順利通過全國社會文化先進區復核,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陶瓷琉璃藝術之鄉」稱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博山籍運動員王毅勇奪十一屆全運會鐵人三項賽女子組冠軍,實現了我區全運金牌零的突破。扎實推進固本強基維穩工程,大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應急體系建設,積極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毫不放鬆地抓好安全生產,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認真落實各項優撫安置政策,軍地軍民關系更加和諧。統計、物價、廣播電視、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對台事務、史志、檔案、農機、人防、氣象、紅十字、老齡、殘疾人等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六)全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行政效能明顯提高。扎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大力倡導認真專業務實的工作作風,抓重點、解難題、求突破、促發展,幹事創業、攻堅克難的氛圍更加濃厚。積極落實區委的決策部署,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大力開展綜合治稅,深挖增收潛力,確保應收盡收;深化財政管理改革,提高理財水平,集中財力保民生、保運轉、保穩定。深入開展土地執法專項行動,對私開濫挖小煤井、小礦山進行綜合治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政務服務環境進一步改善。積極推進電子政務,擴大政務公開,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創新行政復議辦理方式,完善信訪復查制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對「小金庫」等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強對政府重點投資建設項目的審計監督,樹立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在復雜形勢和嚴峻挑戰面前能夠取得這些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及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共克時艱、扎實苦乾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區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群眾,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駐博部隊和武警官兵,向長期關心支持博山發展的各位老領導、老同志以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經濟回升的基礎不平衡、不穩固,企業生產要素制約和國內外市場制約並存,扭虧增盈、提高效益的任務艱巨;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支撐力強的大企業、大項目相對較少,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較小、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任務還比較繁重,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城市管理不夠精細,城市功能不夠完善,特別是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物業管理、管網配套、便民市場、市政設施等還存在明顯不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壓力較大,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財政增收壓力與滿足各類剛性支出需求的矛盾比較尖銳;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加強,機關作風仍需改進。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更扎實、更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B. 藏族過什麼節日

有雪頓節、大佛瞻仰節
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
大佛瞻仰節,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
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這兩個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州內還有本波教的寺廟和信徒,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習俗。前來參加盛會的人們,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轉一圈尕米寺後的聖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侶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內樂隊吹響的大、小銅號,隨後全寺和尚齊聚經堂誦經,並由活佛安排這一天各人的責任。近12時,和尚們向前來朝覲的各地香客和觀眾,表演「跳神」節目(也稱訪仙舞),跳神的內容既有歌頌歷史上藏漢團結的故事,也有根據本波教經典故事而編跳的舞等。

C. 三月三的節日習俗

在安徽安慶市宿松縣後山
有陳杏元小姐是三月三去和番的傳說,三月三吃蒿子粑是為杏元小姐祈福平安。
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臘肉、香蒜等
(二) 製法:
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後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2、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里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里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
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後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鍾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舒城、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傳說故事:「鬼節」與蒿子粑粑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鬆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有的游盪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遊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里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沖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前。
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間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我贈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老奶奶一覺醒來,手裡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一樣。她把觀音菩薩托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忙到地里去採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採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舒城、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葯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葯。在中葯里,薺菜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發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在英德市英紅鎮華僑聚居區域,婦女會在三月三當天收集艾草、薴麻、路邊青等多種植物的葉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據說能去百病。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黑、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貢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關於壯族三月初三的由來有好幾個歷史故事:
壯族神話故事-特掘掃墓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裡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為了歌頌乜掘的偉大品質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為了表達尊敬,在壯語里將之稱為「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里統稱為「龍母廟」。當地的壯族人也開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著隨著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後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里,所以後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為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聖墳,成為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為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認為是祖宗的墓,變成了壯侗語民族神話信仰傳說里的聖山。所以說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乜掘於是就被尊稱為龍母,各地祭拜的神廟都朝向大明山。
之後便有了壯族人傳統上掃墓的時間定在三月三。人們會在三月初一的時候,采楓樹枝插在門縫和窗縫上,三月三的時候還會做五色糯米飯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龍母廟。
壯族歷史故事-賽歌擇婿
其中一個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壯族歷史故事--劉三姐
另一個是在壯鄉廣為流傳的,是為了紀念劉三姐的。講的是因為歌仙劉三姐以歌為劍,反抗地主,為人民爭利,在山上砍柴時被地主割斷山藤,墜落山崖,大難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開始與地主的對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裡劉三姐對歌,同時與阿牛在藤樹下對歌結成連理的故事。
壯族歷史故事-韋達桂
再一個是相傳,很久以前,狀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土皇帝因一次韋達桂給壯鄉人民稟告要免皇糧而憎恨韋達桂,於是千方百計要陷害韋達桂。一計是叫韋達桂按要求完成一座閣樓,但達桂完成了要求。一計不行,又生二計,叫達桂在清明節時要一個像宮殿後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達桂也完成了命令。土皇帝又想出了一條毒計,讓達桂在二十天內弄490個公雞蛋,因「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麼生蛋?」這話,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圍,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屍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為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勝了皇帝,後來又因為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這一天,狀鄉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里沖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為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圩的習俗。 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歷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准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夥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里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夥子,在人們善意的鬨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夥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夥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夥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發現年年春播之後都有許多地蠶將幼苗咬死。經過反復觀察,他認為地蠶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馬」。為避免幼苗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這個消息很快傳到遠近的布依人家。
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用炒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著色,以三月十三日為「楓葉節」。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貴州望漠縣布依族傳說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驅寒。此日有條狗請客的習俗。
貴州安龍縣部分布依族傳說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人們為避免山神放出蝗蟲傷害莊稼,確保農業豐收,舊有掃寨祭山神的習俗。「三月三」這天,人們到村寨山神壇前擺設雄雞、刀頭等供品,還要殺一頭狗,將血灑在紙旗、紙馬和寨子進出要道口的石頭上,然後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員攜帶淋有狗血的紙旗,紙馬到各家各戶掃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門口要設置一張長凳,凳上擺一隻裝滿清水的「水碗」和一隻裝有瓦礫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門口咒念「魔經」,打幾個「農陽卦」,再將瓦礫石粒向這家房屋內亂撒,將水碗的水四處亂潑,掀翻大門前的長凳,扣起水碗,意為掃除了魔鬼。最後,給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紙旗、佳上紙馬,另赴他家去掃。村寨住戶都輪掃完畢,「老魔公」口到神壇,將收掃的妖魔鬼怪集中鎮壓於神靈之前,然後全寨男人於神壇處就地會餐,稱為「陪神吃飯」。
該縣德卧鎮稱「三月三」為「趕毛杉樹」,又叫「毛杉樹歌節」,為期三天,聚會者達數萬之眾。雲南羅平八達河一帶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對調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少來到河邊聽青年們唱山歌,觀看孩子們比賽劃竹排、打水槍。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做花糯米飯分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裝上雞蛋和各類食品,供玩耍和參加比賽活動的青少年吃。羅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三天中,舉行盛大的游山、對歌和交友活動。
方圓幾十里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參加和觀賞這一傳統的賽歌對調活動。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合中大顯身手,憑著即興作詩吟唱的天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時間。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愛情關系。
貴州望謨縣布依族特別重視「三月三」 近幾年來每到這個時節都會舉辦隆重的布依族文化活動節,吸引著來至全國給地的朋友來參觀。 稱三月三 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土家族的三月三 ,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綵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D. 古爾溝溫泉的節慶活動

國際熊貓節 大型綜合旅遊宣傳促銷節慶活動,於每年的9月舉行。集旅遊觀光、招商、商貿、學術研討、藝術展示等為一體的大型特有活動。
摩朗節 該節日本來是一個大型宗教活動,但因群眾廣泛參加,括動既有觀賞性又具娛樂性,於是逐漸成為傳統節日。摩朗節又稱傳昭大法會,是藏傳佛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四年創立的。該節日從每年的正月初三始,大年十五結束。最鬧熱的時候是在正月十九這天。
看花節 這一節日流行於嘉絨藏族地區。各個村寨的過節時間都不盡一致,但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初。這段時間,是嘉絨地區的黃金季節,漫山遍野盛開著鮮花,全寨人傾巢出動,來到野外的草坪,搭起雪白的帳篷,帶上美味佳餚,一玩就是10餘天。這叫看花節。 雅敦節 該節日翻譯成漢語,就是「慶祝夏季到來」,流行於若爾蓋縣。時間大致在7月至8月。無垠的草原,山花爛漫,牛歡馬叫,於是用歌舞美酒來歡慶,形成節日。
氂牛文化節 大草原特有節日,節日時間在夏季7月,規模很大,活動瑣目很多,賽氂牛和賽馬,服飾、歌舞表演,傳統體育比賽以及舉辦商品交易會。
祥隆節 流行於紅原縣,時間在7月至8月間,以村寨為單位,野外搭帳篷野炊,數日不歸。節日期間的野餐和歌舞表演,充分展示游牧民族傳統飲食文化、文藝、服飾文化及待人接物等禮儀。 藏巴拉節 流行於壤塘縣,時間在每年的8月18日,「藏巴拉」為藏族供奉的財神爺,而壤塘境內,正好有一座「藏巴拉」神山,縣名也由此山而得名,「壤塘」是財神壩子的意思,8月18日是個很吉利的數字,到了這一天,人們成群站隊地到景色秀麗的林邊河畔或綠茵似錦的草地,搭起—頂雪白的帳篷,歡度「藏巴拉」節,祈禱幸福昌盛,六畜興旺。
扎崇節 流行於阿壩縣,時間在每年的7月。該節日歷史悠久,最初是以陶罐貿易為主的商貿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傳統節日。節日期間,阿壩河兩岸的草原上,帳篷如浩空繁星,商貿活動和歌舞娛樂交織錯綜,人山人海,一派盛世昇平景象。
祭山節 流行於茂縣,時間—般在每年的農歷9月至6月。這天,每家房頂插上杉樹枝,室內神台上掛剪紙花,點松光,燒柏枝,各寨羌民殺牛宰羊祭山,跳鍋庄、飲酒吃肉,盡歡而歸。「釋比」敲羊皮鼓唱史詩,還要表演裸腳踩踏燒紅的鐵鍋和犁鏵的絕技。
雪梨節 流行於金川縣,時間在每午的4月。金川雪犁,神州聞名.共有81個品種,其中的金花梨、雞腿梨品質超群,是歷代進京貢品。到金秋,漫山遍野的梨林掛滿碩大的梨果,香飄十里,沁人心脾。雪梨節間,遊人可以隨意入林摘果品嘗,還可欣賞到金川嘉絨藏族熱烈奔放的歌舞和大渡河上游「東女國」遺民的民族風情。
黃龍廟會 黃龍廟會具有悠久的歷史,農歷六月十五為正會期,通常自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二開始.到六月十六結束。參加廟會的人不僅有藏族,還有回、漢、羌等民族;不僅有本地人,而且還有來自青海、甘肅等省的各族群眾。

E. 四川有哪些紀念日

除去5.12汶川地震紀念日之外
四川還真沒有什麼傳統而又影響大的紀念日
比較多的是一些少數民族節日,如藏族的轉山會(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和彝族的新年、火把節。

四川阿壩主要藏族節日一覽表

【藏歷年】
地點:阿壩州 時間:藏歷正月初一

慶祝方式基本同其他藏族地區

【牧民節】
地點:阿壩州 時間:農歷正月初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的火焰將一切不吉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清晨,各家婦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人們開始走村串戶,訪親問友,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摩朗節】
地點: 阿壩州 時間:藏歷正月初三—十五

該節日本來是一個大型宗教活動,但因群眾廣泛參加,括動既有觀賞性又具娛樂性,於是逐漸成為傳統節日。摩朗節又稱傳昭大法會,是藏傳佛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四年創立的。該節日從每年的正月初三始,大年十五結束。

【良敏王清廟會】
地點:阿壩州 時間:藏歷正月初五
每年正月初五,為紀念苯教有名喇嘛人圓寂升天,藏民們聚會於扎如寺轉。

【酥油花燈節】
地點:阿壩州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也叫酥油花燈節、花燈節。藏歷元月十五日是藏歷新年的最後一個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薩傳召大法會的最後一天。人們白天會到各寺進香朝佛轉經,入夜後則滿街搭起各種花架,最高的有近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著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鳥獸等塑象,人們點燒酥油燈進行祝福。花架下,人們賞花觀燈,載歌載舞,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麻孜會】
地點:九寨溝 時間:農歷三月十五

農歷正月為藏族的年節。而九寨溝最隆重的節日當數農歷三月十五的「麻孜會」。這天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去扎如寺參加廟會, 燒香敬神,朝佛轉山,向師長親友、和尚喇嘛敬獻哈達,表達美好的祝願。廟會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戲等慶典活動。青年男女也常在這天尋覓知音,交結朋友。

【白馬藏歌會】
地點:阿壩州 時間:清明節前後

時間在清明節前後,以村寨為單位,飲咂酒,跳圓圓舞、熊貓舞,以祈幸福吉祥。

【賽馬節】
地點:阿壩州牧區 時間:藏歷五月初四

通常在7月舉行,或選藏歷五月初四舉行。此時,草原上百草豐茂,鮮花競放。牧人以鄉為單位,齊聚神山下河灘地中寬闊草坪中,各人傾其所有,著最華貴之藏袍,佩寶石珊瑚等珠玉,寶馬雕鞍,展示家財富有。賽馬開始,多為單程,賽距500米至2000米不等。有的分有鞍與無鞍馬賽。獎品多為磚茶等物,隨意而定,第一名常獲白色哈達一條。除賽巴外,有的地方還賽氂牛,亦有無鞍者,如鬥牛之士,驍勇異常。此外賽巴會上尚有馬術表演,乘馬射擊,套馬比賽。

【看花節】
地點: 阿壩州 時間:公歷六月至九月

這一節日流行於嘉絨藏族地區。各個村寨的過節時間都不盡一致,但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初。這段時間,是嘉絨地區的黃金季節,漫山遍野盛開著鮮花,全寨人傾巢出動,來到野外的草坪,搭起雪白的帳篷,帶上美味佳餚,一玩就是10餘天。這叫看花節。

【氂牛文化節】
地點: 阿壩州 時間:公歷7月

大草原特有節日,節日時間在夏季7月,規模很大,活動瑣目很多,賽氂牛和賽馬,服飾、歌舞表演,傳統體育比賽以及舉辦商品交易會。

【若爾蓋黃河大草原旅遊文化節】
地點:若爾蓋 時間:公歷7月18日

是1988年新興起的若爾蓋縣慶節日,時間在7月18日。各組人民共聚一堂。備各樣食品,於草灘搭蓬,宰牛烹羊,飲酒歌舞,同時唱山歌,演藏戲,舉行賽馬,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

【若木鈕節】
地點:阿壩州 時間:農歷六月十八

六月十八這天,嘉絨藏區的藏族穿上節日盛裝,備上鞍馬,背上咂酒,傾家出動到大草坪上搭蓬而居。活動以家庭為單位,按規定線路轉山祭神。祭山後,賽馬、摔跤,月光下燃起篝火,咂酒歌舞。1980年以後,無論是內容或形式,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黃龍廟會】
地點: 松潘 時間:農歷六月十二至六月十六

黃龍廟會具有悠久的歷史,農歷六月十五為正會期,通常自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二開始.到六月十六結束。參加廟會的人不僅有藏族,還有回、漢、羌等民族;不僅有本地人,而且還有來自青海、甘肅等省的各族群眾。

【小金四姑娘山轉山會】
地點:四姑娘山 時間:藏歷七月十三

四姑娘山原名「四部念青」,又名「四骨拉柔達」。每年藏歷7月13日舉行祭祀四姑娘山神活動。人們撒龍達、跳鍋庄,開展歌舞表演和登山等民間慶典活動。這節日也是男女青年戀愛的好機會。

【扎崇節】
地點: 阿壩縣 時間:公歷7月

流行於阿壩縣,時間在每年的7月。該節日歷史悠久,最初是以陶罐貿易為主的商貿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傳統節日。節日期間,阿壩河兩岸的草原上,帳篷如浩空繁星,商貿活動和歌舞娛樂交織錯綜,人山人海,一派盛世昇平景象。

【祥隆節】
地點: 紅原縣 時間:公歷7月—8月

流行於紅原縣,時間在7月至8月間,以村寨為單位,野外搭帳篷野炊,數日不歸。節日期間的野餐和歌舞表演,充分展示游牧民族傳統的飲食文化、文藝、服飾文化及待人接物等禮儀。

【雅敦節】
地點:若爾蓋 時間:公歷7月—8月

該節日翻譯成漢語,就是「慶祝夏季到來」,流行於若爾蓋縣。時間大致在7月至8月。無垠的草原,山花爛漫,牛歡馬叫,於是用歌舞美酒來歡慶,形成節日。

【藏巴拉節】
地點: 禳塘縣 時間:公歷8月18日

流行於壤塘縣,時間在每年的8月18日,「藏巴拉」為藏族供奉的財神爺,而壤塘境內,正好有一

彝民族節日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火把節」、「彝族年」是眾多彝族節慶中最盛大的,用現代彝族人的話來說就是「火把節是眼睛的節日,彝族年是嘴巴的節日」。

火把節

火把節,彝語叫「都載」,是彝族人民極為隆重的傳統佳節,有「東方狂歡節、東方情人節」的美譽。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以西昌為中心,普格縣、昭覺縣、布拖縣等「所地」地區最為隆重熱烈。彝族是一個崇尚火的民族,古老的民族情感就在這一年一度的火把節盛會中升華成一個耀眼的火魂,飛翔在大涼山這片神秘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多姿多彩,是祈禱祝福的節,是祝福吉祥的節,是東方的「狂歡節」,是阿哥、阿妹的「情人節」,是彝族民風民俗的集中展現,成為四川省三大節慶旅遊品牌之一,節慶活動豐富獨特:火把狂歡、烈炬參差,流光溢彩;賽馬、鬥牛、斗羊、斗雞、摔跤、選美、達體舞,是力的世界,是歌的海洋,是青春的節日,愛情的節日,讓你捨不得眨一下眼睛,唯恐錯過了這場盛會中的動人之處。火把節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年

走進涼山彝家山寨,你能受到涼山彝人的熱情,涼山彝族是一個多節日民族,常年沐浴在節日的歡樂之中,彝族年是涼山人民傳統佳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金色秋末冬初,莊稼收了,雞大了,豬肥了,牛羊壯了,人閑了,彝寨到了過年的日子,家家殺豬宰羊,盡情享用,以慰一年的辛勞,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F. 藏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時間習俗願望待客禮儀忌諱

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5、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6、黃龍寺廟會

黃龍寺廟會是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一條乳黃色、猶如一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接、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里旅遊。集會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年輕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7、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 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 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 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8、俄喜節

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准備 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 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9、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10、上九節

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11、賞花節

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二、藏族宗教節日

1、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 「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到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意希,賜給金冊、金印,從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進一步鞏固。這時雪頓節開始演出藏戲。達賴喇嘛從布達拉官移居羅布林卡,雪頓節時藏戲班子來到羅布林卡演唱。屆時,拉薩市附近的居民,身著鮮艷的節日盛裝,扶老攜幼,提上酥油桶,帶上酥油茶對來到羅布林卡在繁茂的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綠茵上,鋪上新卡墊、地毯,擺上果品佳餚,席地而坐,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藏戲,享受節日的歡樂。下午,各家開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來賓一敬三口乾一杯的「松准聶塔」(酒禮),唱各種不同曲調的勸酒歌。欲罷,客人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當晚霞染紅天際時,人們才踏著暮色離開林卡。

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還將大型 的文藝活動,學術研討,經貿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場面更加熱鬧非凡。

2、大佛瞻仰節

藏族信仰佛教,不少節日均與宗教有關。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

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扎什倫布寺的大佛瞻仰節,是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公元1 3 5 7 -1 4 1 9 )的第子根頓珠巴(公元1 3 9 1 -1 4 7 4 年)於公元1 4 6 8 年創辦的。最初的佛像與展佛台僅有十幾米高。隨著宗教的興盛,從四世班禪洛桑·確吉堅贊(公元1 5 6 7 -1 6 6 2 年)開始,歷代班禪大師都對佛像及展佛台進行更新和擴建,逐漸形成寬闊宏偉的規模。

展佛台建在扎什倫布寺的後山坡上,佛台由磚石水泥砌成,高2 8 米,長4 1 米,四周有石砌圍牆。遠遠望去,猶如寬闊的銀幕。

瞻仰節歷時三日,每天展出不同的佛像,供信徒朝拜瞻仰。第一天,展出「過去佛」,即無量光佛;第二天,展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第三天,展出「未來佛」,即吉尊強巴貢波。大佛瞻仰節庄嚴隆重。節日期間,扎什倫布寺的五百名喇嘛身披袈裟,舉行盛大法會。每天清晨將彩緞製成的巨幅佛,捆在梯形木架上,由1 6 人抬起,前有「獅子」引路,後面儀仗隊尾隨,緩緩來到展佛台前。9 時左右,大佛懸掛空中,在陽光下,彩緞光彩奪目,極為壯觀。

節日期間,來自江孜、白朗、薩迦、拉孜、南木林等縣和日喀則各區的僧侶信徒,趕著毛驢、馬車,穿著節日服裝,聚集在扎什倫布寺的門前,瞻仰大佛。

3、牛王會

調牛節是藏族民眾對牛在農業生產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他們在日常勞動中培養出對牛的濃烈情感,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牛文化現象,他們視牛為神,以牛為獻祭神靈的最佳犧牲,於是牛王會也就出現了。牛王會從農歷八月十五日開始,一般延續十多天,有時甚至歷時一個月之久。人數常達千人以上。在牛王會期間,人們請黑叭(巫師)念經、吹氂牛角、宰殺數十頭氂牛或上百隻羊,狂歡濫飲,無比熱鬧。由於牛王會耗資巨大,所以近百年來這種大規模的牛王會僅舉行過一次。參加牛王會的成員都具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它還屬於祖先崇拜的文化節日之列。

4、傳昭大法會

是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藏語稱「默郎欽波」或「堅安曲巴」,意為「正月十五供奉」。節期從藏歷正月六日到正月二十日,屆時拉薩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薩大昭寺。各大喇嘛寺都要舉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以五色酥油塑造各種人物、動物、花卉,大者數尺,小者數寸,做工精美,形象逼真,件件堪稱藝術珍品,這是寺院僧侶的創作與創造。寺院周圍的藏民紛紛到寺院欣賞僧侶們的傑作,觀看酥油花展,並同僧侶一起舉行迎佛、轉經等宗教儀式,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

這一節日的來歷,據傳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為紀念釋迦牟尼、光大佛學,聚集了萬余名僧侶在藏歷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薩大昭寺組織了一次發願祈禱大法會,並舉行格西學位考試,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來朝佛。在此期間,宗喀巴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山石變為奇珍異寶,寺內奇花異卉、燦爛奪目。宗喀巴為了再現夢境,組織僧侶用酥油塑造各種花卉、樹木、禽獸、人物,連同百盞酥油燈一起供奉在佛像前。此後,規模不斷地擴大和豐富,使祈願大會成一個固定的宗教節日,還十分盛行,其規模不亞於剛創立之時,一直到今天。

5、酥油花燈節

藏歷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是藏族人民規模宏大、絢麗繽紛的酥油花燈節。白天,人們到各寺朝佛祈禱;夜晚,拉薩八廓街舉行酥油花燈會,滿街搭起各種花架,上面擺滿有五顏六色的各種神仙、人物鳥獸和花木形象,還有木偶表演。花燈點燃之後,宛若群星降落,閃閃爍爍,一片輝煌。西藏各地方官員、群眾也趕來看花燈。夜間,郊區農人進行載歌載舞,對歌比賽,有時還延續幾天才能結束,這是拉薩最熱鬧,最快活的節日。

6、薩噶達瓦節

藏歷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藏歷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語就稱之為「薩噶達瓦」。每年的藏歷這一天,藏族男女身著節日盛裝,按照他們的傳統習俗,成群結隊地匯集在雄偉的布達拉宮背後的龍王譚舉行這聖大的節日,經過長期發展,薩噶達瓦節逐漸演變成為藏族人民春夏遊園和預祝農牧業生產豐收的群眾性節日。在節日期間,人們有的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有的擺上青稞酒,酥油茶, 全家歡歌笑語,小憩於湖邊。接著,藏族青年們圍成圓圈,踏地頓節,歡歌而和。現拉薩市藏戲團及其他文藝團體也來進行文藝演出,為節日助興。

7、祈禱節

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格魯派的祈禱節與西藏拉薩一帶的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州內還有本波教的寺廟和信徒,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習俗。每年也有極為隆重的兩次祈禱節,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三至十五,據說這次祈禱會,是為了紀念在安多地區「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師而舉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繞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禱節,是在農歷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禱會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為這個地區在新的一年裡去災滅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而祈禱、正月十五是祈禱節的高潮期,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來朝覲的有來自若爾蓋、紅原、九寨溝等地的香客及本地群眾,多達2萬餘人。前來參加盛會的人們,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轉一圈尕米寺後的聖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侶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內樂隊吹響的大、小銅號,隨後全寺和尚齊聚經堂誦經,並由活佛安排這一天各人的責任。近12時,和尚們向前來朝覲的各地香客和觀眾,表演「跳神」節目(也稱訪仙舞),跳神的內容既有歌頌歷史上藏漢團結的故事,也有根據本波教經典故事而編跳的舞等。

8、燃燈節

為了紀念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而舉行的活動,於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舉行。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里,點酥油燈,晝夜不滅。人們穿上節目的盛裝,群聚在為佛教大師而誦祈願經的寺院前,高誦「六字真經」,向怫的神靈祈願、磕頭,各村寨的男人們騎上馬,帶上早已備好的柏香樹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誦禱詞,舉行盛大的煨桑儀式。並向天空拋撒印有獅、虎、龍、鵬的「龍達」(風馬),繼而,騎手們為寺院的僧人們和全村寨的人們,表演馬術;男女青年跳起「鍋庄」,老人們坐在看台上邊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願歌,由能說善唱的藝人說唱藏族民間長詩、格薩爾王傳等,直至圓月升起,人們才扶老攜幼,高唱誦念「六字真經」愉快地回家。

9、扎崇節

扎崇節是阿壩縣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由宗教活動而演變為民間貿易節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場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為主要市場的大型交流會。節日期間引來川、甘、青三省邊界人們集會貿易。它始於18世紀末,阿壩麥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讓,因說要到拉薩去拜佛,但後來卻未能去拉薩,為求佛赦免許諾不行的罪過,在幾位老民的建議下,她把所轄牧民們.集中在一起念「真經」。從此,每年的農歷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們聚在一起,誦念「真經」的日期,匯集之地在今縣城處。到了19世紀初,麥桑土官的勢力漸為擴大,所以一年一度全體牧民念「真經」的聚會日,漸漸成了較為隆重的民俗節日。集會上,人們不但要念「真經」,而且村與村之間,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如賽馬、摔跤、跳鍋庄等。並在聚會上,出現了省內外來交易陶器的許多商人,人們對這些陶器大受歡迎。雖然後來在聚會上出現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當時,陶器是市場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們稱之謂「扎崇」 (陶器市場)。

格東節

格東節又稱跳神節,是一種跳神驅鬼的宗教活動。跳神活動由喇嘛寺自行組織。各寺舉行格東節的時間不一,多數寺院在藏歷冬月舉行。中甸松贊林寺(歸化寺)過格東節的時間在藏歷冬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二十六日舉行跳神預演,二十七日、二十八日進行誦經法會,二十九日正式舉行跳神活動。這天喇嘛們要帶上動物面具跳神。面具眾多,有馬、鹿、猴、氂牛、狗、烏鴉、豬、虎等動物面具。這些面具是喇嘛自己動手製作的,做工精緻,栩栩如生。每位喇嘛帶著一種面具,身穿袈裟,在嗩吶、鼓、鈸等宗教樂器的伴奏下,在歸化寺前面的平台(小廣場)上,比試著各種動作,形象逼真,給人一種神秘感,氣氛庄嚴而肅穆。歸化寺附近的藏民,包括中甸縣城的藏民把歸化寺前面的平台擠得滿滿的,周圍屋頂、斷牆上也站滿圍觀生眾。帶著面具跳神的喇嘛,好像並不關心圍觀群眾的多少與反映,他們專心致志地跳著古樸的舞蹈,這是跳給神看,這是為神餓日跳,並非為生眾們跳。這種氛圍、這種感受,只有觀看過跳神的人才會有。

德欽東竹林寺、維西康普壽國寺、中甸大寶寺等喇嘛寺院,每年也都舉行格東節。

雞足山朝山會

雞足山是佛教名山,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為朝山拜佛的日子。據史料記載,佛教進入雞足山始於宋代,盛於明代。清代范承勛的《雞足山志》載:宋代有僧人濟在青巔山峻石出家修行,崇奉迦葉。元代有僧人源空、普通、本源等先後在山結茅潛修。明代先後有圓慶、凈月、周理、無住、洪如、大錯、擔當等高僧在此山修行。在嘉靖至萬曆年間,雞足山有大小寺院數百座,僧人上千。同時,道教也進入雞足山,並在山上修建了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玉皇閣、真武閣等道觀。清代有虛雲、自性、洪舒、普行等高僧在此山修行。雞足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峨眉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齊名。屆時,當地及鄰縣、鄰地州的白族、納西族、藏族、漢族、彝族等民族的佛教信眾,蜂擁而至,絡繹不絕,到雞足山拜佛敬香,也有來自西藏的藏民和海外的佛教信眾,香火之旺,為滇省之最。

雞足山又是享譽國內外的風景勝地,有四觀八景。四觀:觀日、觀雲、觀海、觀雪;八景:天柱佛光、華首晴雷、蒼山積雪、洱海回嵐、萬壑松濤、飛瀑穿雲、重崖返照、塔院秋月。歷代名人楊黼、楊慎、李元陽、徐霞客、趙藩、袁嘉穀、徐悲鴻等慕游雞足山,並寫下贊美詩文和留下字畫,大大增強了雞足山的文化品位。於是,朝山會期間,附近白族、漢族、納西族、彝族等民族中,不信佛教的群眾也前往雞足山游覽。成千上萬的人朝雞足山,人們稱之為朝山拜佛節。
西藏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藏民族有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進藏遊客應尊重。
獻哈達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種禮節。當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獻哈達時,客人應躬腰接受;走進普通藏民的家,切記不可用腳踩門檻;要稱呼人名時,一般在名字後面加「啦」字,以示對對方的敬重、親切。主人如請就坐,可盤腿而坐,切勿伸直雙腿,腳底向人。此外,不能隨便用手去撫摸藏族人的頭頂。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一種禮節。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為這樣: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寶),然後小喝一口,主人會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這樣喝完三次,最後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馬肉、驢肉和狗肉是從來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連魚肉都不吃。因為藏族人認為狗和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驢被視為一種很不幹凈的東西,也不會食用。所以,在西藏千萬不能提起吃驢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遊景點是寺廟。目前,西藏對遊客開放的很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民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時針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的時候,身後會跟著一些掛著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做「放生羊」,不可對這些羊進行騷擾。同時,在寺廟佛殿之內,不可大聲喧嘩和隨意觸摸佛像,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更不能在佛殿內錄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不敬。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打招呼:與藏族人打招呼時,一般在其名字後面加一個"啦"字,以示尊稱,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其次,在飲食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等規矩。

G. 2010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團結拼搏、攻堅克難,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2009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團結並依靠全市各族人民,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抓三子」促「三化」,著力提升「三個核心指標」,奮力拚搏,攻堅克難,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77.1億元,增長11.4%;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16.8億元,增長8.9%,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05億元,增長18.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69.3億元,增長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5億元,增長3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4億元,增長26.4%;進出口貿易總額8.3億元,增長2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0元,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719元以上,增長15.1%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1%;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圓滿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呈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
擴大內需項目拉動作用明顯。共爭取擴大內需中央投資項目361項,爭取中央和省補助資金10.13億元,市、縣(區)配套資金2.7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7億元,全部實現三個「百分之百」。在擴大內需中央投資項目的拉動下,「515」重點項目計劃穩步實施,全市在建項目達1402項,比2008年增加404項,其中,新開工1067項,比2008年增加642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提高11.6個百分點。
交通建設實現新突破。共爭取交通項目133個,總投資78.26億元,完成投資15億元。全市8條(段)596公里、總投資72.5億元的二級公路全部開工建設。600公里通暢續建工程和1660公里通達工程全面完成,262公里通暢工程和1400公里通達工程進展順利。
水利建設步伐加快。共完成水利水電投資16.5億元。耿馬另仂水庫開工建設,完成投資2130萬元;17件重點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工,完成投資9576萬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資1.04億元,惠及16.5萬人;永德康家壩水庫、臨翔鴨子塘水庫、雲縣大轉水水庫、鳳慶郭大寨水庫、鎮康中山河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雲縣劉家箐水庫、鎮康四楞壩水庫全面竣工。
城鎮建設穩步推進。組織實施96項園林化城市建設工程,城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7.88億元,其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4.2億元,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68億元,城鎮建成區面積達68.4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達29%。
(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效明顯
農業產業持續發展。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62.2億元,增長6.6%。糧食播種面積388.5萬畝,總產量77.1萬噸,增長2.9%。實現畜牧業產值29.1億元,增長8.9%。完成茶葉產量4.8萬噸,銷售精製茶2.4萬噸,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8億元。甘蔗種植面積143萬畝,總產量534萬噸,生產食糖69萬噸,增長12.7%。新植核桃100萬畝,累計達621萬畝。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11萬畝。種植烤煙13.4萬畝,圓滿完成40.4萬擔國家計劃收購任務,實現煙農收入3.2億元。臨翔勐托、耿馬勐撒、雲縣愛華三個山區現代煙草農業核心示範區建設成效明顯,烤煙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惠民政策有效落實。發放農資直補、良種、退耕還林、農資綜合等補貼3.14億元。兌現家電、汽車和摩托車下鄉補貼資金2543萬元。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累計投入資金15.1億元,建成特色民居房8776戶,建成進村入戶硬板路1489公里,100個市級掛鉤幫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80個省級重點村建設全面啟動。300個市級重點村建設完成投資3.7億元,重點村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個百分點。
(三)工業經濟企穩回升
工業企業平穩運行。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4.4億元,增長6.9%。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65億元,上繳稅金4.23億元。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12.32億元,增長10.35%。工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億元,增長31.5%,入園企業達59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6.87億元,增長39%。認真落實電價優惠、中小企業扶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19戶企業得到資金扶持,17戶處於停產半停產的企業恢復正常生產。
「123」重點工業項目扎實推進。全市實施工業項目162個,完成全部工業項目投資27.46億元。澳華食品有限公司10萬噸冰鮮肉生產線、鎮康東鴻公司2萬噸電解鋅項目投入生產,臨滄南華紙業9.5萬噸蔗渣漿紙項目、鎮康南傘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項目、法國拉法基瑞安有限公司河底崗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項目、鳳凰紙業林基地建設項目進展順利。
(四)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投入各類教育建設資金6.78億元,落實各類教育惠民政策補助資金2.63億元,消化農村義務教育債務3102萬元。排除中小學D級危房20萬平方米,完成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投資8663萬元,建成12.03萬平方米2406套。義務教育學校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全面完成。市一中、市第一幼兒園、鎮康縣職教中心順利搬遷,市技工學校改擴建工程、市衛校搬遷新建工程步伐加快。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式培訓17萬人(次),接受學歷教育9232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全市各級各類在校生達40.1萬人。
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新增擴大內需衛生項目91項,新增資金2.03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181.1萬人,參合率達91.66%,減免補償醫葯費1.5億元。206個村衛生室、5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雙百」工程建設全面完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緩解。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防艾」工作取得新進展。計劃生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文化旅遊廣電事業有力推進。以茶文化、佤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以《月亮升起來》廣場集體舞為代表的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民族文化保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家書屋等工程扎實推進。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耿馬水文化旅遊節、永德芒果節等節慶文化品牌不斷提升。11個民族文化旅遊特色村和3個旅遊小鎮建設穩步推進。全年接待國內旅客253.53萬人次,增長9.8%,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0.99億元,增長7.3%。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直播衛星第一、二期建設任務圓滿完成,9座廣播電視高山無線電發射台站全部建成,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程有序推進。
科技體育等事業協調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科普工作廣泛開展。體育、檔案、統計、地方誌、文史等事業實現新發展。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人防、外事、防震、減災、僑務、海關、檢驗檢疫、質量技術監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電力、供銷、水文、氣象、郵政、通訊、保險等行業開創新局面。
(五)民生問題逐步改善
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發放城鄉低保金2.9億元,37萬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發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各類保險資金2.87億元,比2008年增加2537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3929人,參保率達62%。耿馬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順利啟動實施。開工建設27.53萬平方米5506套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資2.11億元。完成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15868戶。發放住房租賃補貼1743萬元,解決了10328戶城鎮低保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住房公積金繳存歸集2.4億元,貸款余額6.8億元,資金運用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就業工作不斷加強。投入就業保障資金2920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1091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511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160人,穩定困難企業就業崗位2636人,開發公益性崗位801個,2362名大中專畢業生實現了就業。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復退轉軍人等群體的就業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扶貧工作不斷推進。爭取扶貧資金4.03億元,組織實施整村推進項目626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5884人,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05億元,發放企業專項貼息貸款4000萬元,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1萬人。臨翔區博尚鎮「整鄉推進」扶貧開發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水電開發庫區移民工作穩步推進。
(六)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加強
「七彩雲南·秘境臨滄保護行動」深入開展。南汀河孟定壩段三期治河工程、南傘國際界河工程、南汀河臨滄壩段治理工程進展順利。實施7個小流域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4平方公里。森林資源保護取得實效,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0.56%。環境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20個市級掛牌督辦整改事項全面落實,全市審批新、改、擴建項目環評執行率達100%,環保「三同時」執行率達100%。農村清潔能源建設扎實推進,建成農村沼氣池2.78萬口,完成「一池三改」1.63萬戶。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實施16個「治污」工程項目,臨翔區、雲縣垃圾處理場竣工投入使用,其他6縣垃圾處理場建設進展順利;臨翔區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其他7縣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順利開工。臨翔南華晶鑫糖業有限公司、雲縣幸福糖業有限公司等4個企業製糖廢物綜合利用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竣工驗收。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大幅下降,年度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
(七)改革開放穩步推進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有序開展。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實施,首家小額貸款公司掛牌運營,城投債券發行申報工作正在進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改革扎實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初見成效。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基本完成。增值稅轉型改革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教育綜合改革、水務改革、農村綜合改革、部門預算改革、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深化。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以構建「大開放、大流通」格局為目標,充分利用邊境優勢,大力實施沿邊、沿線、沿江開放戰略。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強勢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積極組團參加昆交會、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等活動,世紀金源集團、荷蘭比特方德公司等著名企業落戶臨滄。全市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96項,實際到位資金42.6億元,增長25.5%。
(八)和諧臨滄創建有力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進一步弘揚臨滄精神,城鄉文明程度、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四掛兩會一聯組、一議三審一公決」的基層組織建設模式得到有力推廣。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市、民族宗教等工作得到加強和鞏固。工會、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紅十字、慈善、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進步。切實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五五」普法全面實施。
維穩工作取得實效。中緬邊境(臨滄段)處突維穩工作成效顯著,得到了黨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大接訪、大下訪」活動,積極調解矛盾糾紛,穩妥處置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加強,新一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扎實推進,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九)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政府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面實施陽光政府四項制度,共組織重大決策聽證90項,重要事項公示1067項,重點工作通報1605項,主動公開政務信息21576條,受理政務信息查詢3119項,辦結3119項,群眾滿意率達98.3%。堅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認真與市政協協商重要事項。辦復市人大代表議案、批評、建議100件,辦復市政協委員提案158件,辦復率均達100%。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審計和行政監察的監督職能,嚴格執行招投標和政府采購制度。深入清查「小金庫」,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開展建築領域專項治理,嚴厲懲治商業賄賂,嚴肅查處違紀案件,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回顧2009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形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臨滄能夠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界朋友,向中央和省屬駐臨單位,駐臨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全市公安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臨滄發展的市內外單位、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還較多,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幹部在踐行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方面還有差距,抓落實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二是資金供需矛盾突出,籌措各類項目資本金、拼盤資金難度大。三是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居民生產生活條件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四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發展方式單一,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就業結構等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針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以更加高昂的鬥志、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認真加以解決。

H.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當地節日

當地節日國際熊貓節 氂牛文化節藏巴拉節 扎崇節 雅敦節 祥隆節 祭山節 雪梨節 黃龍廟會 摩朗節看花節

I. 藏族過什麼節

雪頓節,是西藏藏抄族人民的重要襲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

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的節日。

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

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9)扎崇文化旅遊節擴展閱讀:

藏族(藏文:བོད་པ་ )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外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區也有藏族分布。

J. 夜郎古國的夜郎縣

夜郎道,是漢武帝規劃從今天四川南部通往雲貴高原的一條高速馬路。這一地區過去只有肩挑背扛的崎嶇山道,沒有跑馬大道。一說蜀郡太守李冰修築了從僰道通往朱提的驛道。《史記》:「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太史公此處言常頞,而不言李冰。別處言李冰,而不言僰道。可知李冰修僰道為後世附會。因路寬五尺,故名五尺道。秦制5尺,約合今3.5市尺,1.155米。也是人行山道,不是跑馬道。公元前135年,唐蒙上書漢武帝:「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國開犍為郡,轄二縣:夜郎、南夷。這個大夜郎縣就是公元前111年斬頭蘭之後的犍為郡加上鱉縣、平夷縣、小夜郎縣,包括南廣、朱提、堂琅、漢陽等地。犍為郡初期的郡治和夜郎縣治都在鱉邑。這個大南夷縣就是公元前111年斬頭蘭之後的牂牁郡減去鱉縣、平夷縣、小夜郎縣。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為郡移治南廣,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遷治僰道城。僰道及南廣,是繼鱉邑之後漢朝在大夜郎地區設置的第二個行政中樞區域。由於鱉邑是夜郎國的老巢,犍為郡移治南廣、僰道城一帶,標志著夜郎地區進入實質性的雙軌制時代。「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漢朝的原規劃是修到牂柯江。
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可見:對於該地區這條歷史上最早規劃的高速馬路,漢朝內部有兩種聲音。一是以唐蒙為代表的主修派,一是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反對派。而在西南地區,巴蜀大姓認為勞民傷財、民力不堪,高原諸國在心理深處希望距離漢朝越遠越好。「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司馬相如得寵,受命責罰唐蒙。「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為用,大臣亦以為然。相如欲諫,業已建之,不敢,乃著書,借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很多人認為通西南夷沒有意義,司馬相如不敢直諫,於是以巴蜀父老為借口,著書警寓天子。「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億萬計。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漢朝調遣了大量人力物力,並沒有完成原規劃。「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失官」。太史公極贊相如文采,亦然不隱「借蜀父老為辭」一句、及失官一節,相如確實難卸高原諸國說客之嫌。所謂「略通夜郎」,就是僅僅通了初期的犍為郡治和夜郎縣治鱉邑(今遵義),及在秦五尺道基礎上通了後來的寧州治所建寧(今曲靖),基本屬於原規劃夜郎道的范圍。晉代設置寧州,統領南中七郡。寧州是大夜郎地區郡縣制進入比較成熟階段的行政中樞。漢朝原規劃到牂柯江的南夷道並沒有完成,牂柯江一帶才是真正犍為郡南夷縣范圍。貴州南部是在明朝奢香夫人時代才同意修通連接外部的龍場九驛,明末彝族土司還在烏江南岸楠木渡口設了一個「黔山蜀水古分疆」的摩崖石刻。何以分疆?路斷而分。一條沒有完全實現原規劃的夜郎道,深刻地影響了此後兩千年雲貴高原的歷史。彝族土司的農奴制生產關系能夠維持到清代中期,與此有關。而司馬相如和唐蒙二人的文武進退顯示,無論規劃者、決策者、執行者、建設者,都是歷史的塑造者。秦漢之際剛剛從奴隸井田制脫胎而來,而且實現了大一統,是修建大工程的黃金時代,北方的長城、東南的驛道、嶺南的靈渠等等都是這個時候完成的。西南雲貴高原的這條高速馬路本來可以修得更寬,修得更長,修得更好。 處於湖南人頭版圖「鼻尖」上的懷化新晃縣人文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這里是中國稻作、鼓樓、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千百年前延續至今的「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斗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了內涵豐富、撲朔迷離的夜郎文化。為重現夜郎文明,新晃決定斥巨資打造「夜郎古國」項目,建設夜郎古國、夜郎大峽谷、燕來寺、舞水長廊4大景觀共20個分主題景區。其中包含宮廷文化、民俗風情、萬國使館、雀巢農耕、創意集中營區等主題景區的「夜郎古國」,將重點體現夜郎文化和侗族風情,打造成獨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閑度假區。據介紹,該項目規劃用地30平方公里,在策劃中充分考慮了新晃特有的峽谷地貌和濃郁的宗教氛圍,最早明年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完工。項目投資方表示,希望通過項目建設能讓更多人分享神秘的夜郎文化,預計建成後每年來當地的遊客將達500萬人次。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政研處處長曾博偉表示,即將開工的滬昆高鐵,為沿線的新晃迎來發展旅遊業的絕佳機會。盡管夜郎古國屬地之爭至今未果,「但有了豐富的旅遊產品和夜郎文化為支撐,這里自然會得到遊客的認同。」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備受關注的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夜郎古國」項目雙方——新晃侗族自治縣政府與湖南玖聯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節上正式簽約,簽約金額為50億元。包含「夜郎古國」項目在內,當天在湖南張家界市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節招商會上,諸多文化旅遊項目競相簽約,總共達成投資398億元。 而據貴州都市報報道,對於湖南方面的「爭搶」, 貴州的文化學者紛紛發文反擊。貴州一直將夜郎當作他們當仁不讓的文化品牌。據貴州夜郎文化研究會研究員、貴州民族學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開發利用研究所所長王德塤指出:歷史表明,夜郎國首府在黔北。王德塤說,夜郎從春秋至漢昭帝國滅,立國有600餘年,在西漢初年夜郎王被誅後不久即逐漸消亡,夜郎國首府究竟在哪裡?由於史料有限,才導致今天「眾說紛紜」的場面。王德塤說,夜郎國首府到底在哪裡?其實證明很簡單:一是漢朝唐蒙出使夜郎;二是地區發達程度。漢武帝 建元(前140—前135)年中,政府曾派郎中將唐蒙出使夜郎。史料記載表明,唐蒙到夜郎,是從今天的四川合江進入夜郎國,只能是進入到今黔北的赤水、習水、桐梓(遵義市)等夜郎故地。在桐梓境內,尚有蒙渡橋的歷史遺跡。
歷史上,黔北和貴州其它地州相比,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是最為發達的,夜郎王不可能去選擇別的貧窮落後地區安營紮寨,最主要的是,黔北大地上,特別是桐梓境內擁有大量夜郎遺址。 據貴州都市報報道,即將動工建設的渝黔高速鐵路在途經的貴州桐梓縣夜郎鎮將建小站,其冠名又引發一場「夜郎之爭」。該工程一位王姓負責人說,原本將該站冠名「夜郎站」,但湖南方面提出異議,認為夜郎在湖南,貴州境內不能以此命名,鐵道部經綜合考慮,初定此站冠名「夜郎鎮站」。消息傳到桐梓,引起各方不滿,對夜郎頗有研究的退休老幹部黃光榮說,將該站冠名「夜郎站」名正言順,桐梓人決不承認「夜郎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