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啊!!有沒有人可以幫幫我,誰知道關於"旅遊地成長"的論文參考文獻
1/35
【題 名】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景區公司成長模式研究——以天龍旅遊開發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例
【作 者】李樂京 陳志永 梁玉華
【刊 名】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263-6265
2/35
【題 名】以六大轉變推進我省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 者】紀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題 名】25年來秦俑館旅遊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
【作 者】孫根年 薛剛
【刊 名】乾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題 名】山東省旅遊飯店人才對策深層透視
【作 者】孫鳳芝[1] 秦緒霞[2]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題 名】從概念到實證:中國旅遊研究的未來
【作 者】馬聰玲
【刊 名】旅遊學刊.2007,22(3).-6-7
6/35
【題 名】西部旅遊企業高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業時代.2007(6).-104-105
7/35
【題 名】中國六大遺產地旅遊非線性成長及比較研究
【作 者】孫根年 吳曉娟
【刊 名】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07-111
8/35
【題 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研究
【作 者】強亦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S).-43-44
9/35
【題 名】成長期的自助旅遊與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6).-657-660
10/35
【題 名】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生命周期成長研究
【作 者】何喜剛 高亞芳
【刊 名】開發研究.2006(5).-85-86,73
11/35
【題 名】旅遊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龍源期刊網記者問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絲綢之路.2006(9).-66-73
12/35
【題 名】試論環鄱陽湖旅遊成長三角的構建
【作 者】馮淑華
【刊 名】商業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題 名】甘肅省旅遊產業中的市場成長問題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48-51
14/35
【題 名】制度、技術、管理:中國旅遊產業化成長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3).-90-94
15/35
【題 名】企業成長理論與我國旅遊企業並購的路徑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區經濟.2006(4).-195-196
16/35
【題 名】旅遊與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題 名】數字化與企業持續成長的戰略選擇——以溫州旅遊企業為例
【作 者】汪升華[1] 劉洋[2] 顧文靜[2]
【刊 名】經濟管理.2006(3).-64-66
18/35
【題 名】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作 者】楊亞娟
【刊 名】農業職業教育.2005(6).-26-26
19/35
【題 名】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遊的思考
【作 者】於萍
【刊 名】蘇南科技開發.2005(11).-39-40
20/35
【題 名】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規律與體系
【作 者】譚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題 名】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徵研究
【作 者】聶獻忠[1,2] 張捷[1] 劉澤華[1] 章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題 名】我國旅遊企業並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遊學刊.2005,20(3).-48-52
23/35
【題 名】淺析假期旅遊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作 者】鄧宇凡
【刊 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25(1).-59-60
24/35
【題 名】旅遊社營銷中心的成長檔案
【作 者】韓陽
【刊 名】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5(04X).-22-23
25/35
【題 名】推動旅遊學科發展與中國旅遊產業共同成長——著名旅遊學者杜江教授評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題 名】旅遊業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研究——以成長中的「泛珠三角」為例
【作 者】秦學 張偉強
【刊 名】思想戰線.2005,31(2).-128-133
27/35
【題 名】基於戰略聯盟的旅遊企業組織創新
【作 者】張顯春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28-29
28/35
【題 名】淺議旅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國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題 名】國外自助旅遊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
【作 者】易曉春
【刊 名】編輯學刊.2004(6).-72-76
30/35
【題 名】區域旅遊業時空演變形式與機制探析
【作 者】秦學 鄒春洋
【刊 名】學術交流.2004(11).-83-88
31/35
【題 名】旅遊市場呼喚品牌和聲譽投資
【作 者】符國群
【刊 名】銷售與市場.2002(01S).-31-31
32/35
【題 名】制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
【作 者】賈生華 鄔愛其
【刊 名】旅遊學刊.2002,17(4).-19-22
33/35
【題 名】城市旅遊空間成長及其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分析
【作 者】卞顯紅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3).-30-35
34/35
【題 名】實施六大戰略 培育支柱產業——關於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思考
【作 者】薛榮哲
【刊 名】山西旅遊.2001(6).-4-7
35/35
【題 名】過渡區旅遊空間成長初步研究
【作 者】衛旭東
【刊 名】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3).-223-225,229
2. 論文: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需要些什麼參考文獻
我知道[1] 宋偉宏.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遊利用的良性互動發展[J]. 博物館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共贏[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 [3] 敏顏. 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應重點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規劃通訊, 2006,(10). [4] 劉建平,陳姣鳳,林龍飛. 論旅遊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貴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陳峰雲,范玉仙,朱文晶,李長安.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開發與保護研究——以平遙古城為例[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共贏——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 藝術百家, 2006,(07). [7] 安群. 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比較分析[J]. 遼寧信息職業技術教育, 2006,(02). [8] 賈鴻雁. 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遊開發[J]. 改革與戰略, 2007,(11). [9] 喻學才. 我國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八大難題[J]. 旅遊學刊, 2005,(05). [10] 梅術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知識產權[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3 條 [1] 康俊香. 供需視角下文化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 2007. [2] 趙曉寧. 論我國世界遺產地周邊環境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四川大學, 2006. [3] 林芳芳. 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保護的缺陷及對策[D]中國政法大學, 2007.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4 條 [1] 李文華,閔慶文,孫業紅. 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華,甘聯君. 重慶溫泉旅遊基本構件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5). [3] 王艷平. 溫泉旅遊基本構件研究[J]旅遊學刊, 2006,(10).
3.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考文獻
1. 陶立璠,櫻井龍彥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6
2. 向雲駒.論「文化空間」.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3
3. 劉紅嬰.世界遺產精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4. 周耀林、王三山、倪婉主編.世界遺產與中國國家遺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5. 劉紅嬰,王健民.世界遺產概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6. 中國文化遺產
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
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4. 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SWOT分析
作者 陳瑤
【摘 要】 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本文採用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分析法)分析了南寧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優劣勢、機會以及威脅,從而認識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現狀,明白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對拓展南寧旅遊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開發;SWOT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對中國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認識與重視,旅遊業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點——民俗文化旅遊。所謂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地區的人們,在文藝、語言、信仰、服飾、飲食、居住、娛樂、節慶、婚戀、生喪、交通以及生產等方面,民間所特有,並廣泛流行的愛好、風尚、傳統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2003年,廣西制定了邁向旅遊先進省區的發展規劃,橫縣、上林、馬山、隆安、賓陽五縣劃歸南寧,南寧市也提出了「把南寧市建設成富有壯民族特色、南國園林化、面向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南寧民俗旅遊資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1 旅遊開發優勢(S)
1.1 南寧的區位優勢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環北部灣沿岸的重要經濟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南寧具有「兩近兩沿」的特點。「兩近」:一是近海,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遠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邊,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不超過230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幹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後,1000噸級內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據此,南寧成為廣西旅遊網路體系的重要核心節點,是廣西南部旅遊的中心,也是中國連接東盟的重要的陸路接合部,客觀上具有南聯北引、東西輻射的旅遊集散地功能。
1.2 資源優勢
南寧具有豐富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例如,頂螄山貝丘遺址,1997年發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當時人類遺棄的水類動物、牛、鹿、象等動物的骨骸,並且在頂螄山發現了標志人類文明的石錛和桿欄式建築,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評為全國文化內涵豐富的史前人類生活貝丘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上林大明山地區有著豐富的龍母文化資源,流傳著別具特色的壯族文化習俗;賓陽的炮龍節、馬山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武鳴的壯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寧極富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而且借壯族「三月三」歌圩為原型的南寧民歌藝術節以打造新民歌、弘揚民族文化、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辦節宗旨,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南寧市的一個城市品牌。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現有二百多處;黃氏家族民居是南寧市清朝建築物中保護提最完好的一處古建築群,從中清朝建築的特點可見一斑,具有較高的人文景觀價值。
1.3 市場優勢
隨著南寧的對外交通條件的改善,境內旅遊熱潮的興起,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影響不斷擴大,選擇來南寧旅遊,體驗異質文化的遊客與日俱增。南寧作為廣西旅遊及東南亞跨國旅遊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顯現,以商務、會展、購物為目標的客源市場不斷擴大。2006年,南寧市全年接待入境遊客超10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超18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在廣西率先突破百億。從南寧穩步增長的遊客數量可以看出,發展南寧的民俗旅遊是有廣闊的市場和客源基礎的。
2 旅遊開發劣勢 (W)
2.1 缺乏旅遊精品
南寧的旅遊資源中並沒有聞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遺產,雖然旅遊產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遊精品,從市區到周邊地區都缺乏穩定的旅遊熱線,只有市區的青秀山和動物園、郊區的伊嶺岩、周邊地區的德天瀑布擁有較穩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點遠遠達不到其旅遊閾值。以體驗民風民俗的旅遊景點來說,景區、景點級別相對偏低,規模較小,景點的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因此沒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和鮮明的個性特色。長期以來,南寧旅遊建設投入不足,對景區景點建設投入偏低,配套設施建設滯後,缺乏精品景區,已嚴重影響到南寧旅遊的增長後勁,近兩年來南寧入境旅遊市場增速緩慢是這一影響的表現。
2.2 整體開發層次低
目前南寧市旅遊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開發,尤其是旅遊資源的利用流於表面化和隨大流,缺乏獨特的文化底蘊。旅遊業是以特色取勝的產業。根據旅遊資源的普查,南寧市擁有眾多文化獨特的旅遊資源,如壯民族風情、頂螄山貝丘遺址、大明山、揚美古鎮等。但這些體現南寧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而且潛力巨大的旅遊資源至今仍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南寧的民俗旅遊景點的開發,多處於自然狀態,局限於原有的物質載體范圍,並且由於產品單一,旅遊空間容量小,旅遊活動少,遊客停留時間短暫。很多旅遊產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參與性的活動不多見。而缺乏可參與性無疑使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頂螄山貝丘遺址,南寧市惟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內涵、意義和科學價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館相媲美。建立起以頂螄山貝丘遺址為軸心的文化旅遊點,對提升南寧市歷史文化品位,建設文化南寧,促進南寧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至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仍未出台,影響了這一旅遊景點的深入開發。
又如中山路位於南寧新城區外灘附近,是一條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最熱鬧的老街,這里有許多清末、民國時期的古建築。每一個到南寧來的人要品嘗南寧美食,首選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美食夜市街,不僅南寧人都懂,在全區甚至全國也小有名氣。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紅火,但騎樓老化、電線線路復雜、食品衛生狀況堪憂等問題卻困擾著它。
2.3 部分旅遊資源可開發性不高
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不僅要體現壯鄉的民族特色,還應在開發中關注南寧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凸顯城市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南寧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跡、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團南寧地委舊址(原為清朝右江鎮總兵馬盛治的祠堂「回春閣」)、中共廣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雷沛鴻故居、梁烈亞故居、孔廟、邕江防洪古堤、新會書院、粵東會館、安徽會館等等。它們是南寧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也是南寧市城市亮點的一個潛在優勢。但作為旅遊資源它們分散在南寧的各大街小巷,規模也小,從民俗資源旅遊開發可行性來說,其可觀性、可娛性和可參與性等條件並不是很充分。它們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間相對比較孤立,難以開發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品位旅遊線路產品,旅遊資源和產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夠強。
3 旅遊開發機遇(O)
3.1 大旅遊社會氣候的形成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它已滲透到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貿餐飲業、市政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進入了大眾化消費的新階段。旅遊已經從社會時尚發展成為社會生活,旅遊支出在社會公眾消費支出所佔的比例也不斷提高,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國際民俗文化旅遊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少數民族文化旅遊不斷升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假日不斷增多,人們出遊去體驗異質文化、放鬆身心的願望和要求越來越強烈。這些都將為南寧民俗旅遊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機遇。
3.2 政策的重視
近年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旅遊業發展的力度。為保證「十一五」期間南寧市旅遊業的加快發展,南寧市委、市政府已經出台了《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決定》、《南寧市加快旅遊業發展實施方案》、《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三個配套文件,在人、財、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發展大旅遊,要把南寧建設成為旅遊強市。
為突出「壯鄉首府、綠城生態、會展商務」三大旅遊主題,重點打造旅遊吸引物及以旅遊吸引物為核心依託的旅遊景區點,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拳頭旅遊產品,南寧市政府提出要深度開發壯鄉文化風情旅遊產品,重點開發建設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劉三姐劇場、東南亞美食街、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飲食、旅遊商品特色、展示壯鄉民俗風情文化,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
3.3 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
隨著「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戰略的推進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逐步構建,為南寧旅遊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尤其是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秋天在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伴隨著中國大力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成果,是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關系的一座橋梁,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進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交往的一個平台。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南寧的知名度,更帶動了南寧與東盟區域旅遊的發展。2005年南寧入境旅遊前10名的客源國中,有4個是東盟國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為每年舉辦一次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南寧市,將發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條件建設成為面向東盟國家、西南經濟圈和華南經濟圈的區域性國際化的旅遊基地。
4 旅遊開發威脅(T)
4.1 周邊省市旅遊業蓬勃發展,造成南寧客源市場分流
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地位確立以後,各地紛紛出台旅遊發展規劃,挖掘和創造旅遊產品。南寧周邊省旅遊的迅速發展和同類資源的激烈競爭都從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市場廣闊,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投資小、風險低、見效快的產業。然而,由於各地對旅遊業發展普遍看好,旅遊開發的熱情高漲,這就導致了旅遊業競爭加劇、旅遊業投資風險增大和發展成本提高。盡管南寧的旅遊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總體來講知名度、產品的規模、質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區內外競爭力都不算很強。例如省內的桂林,這幾年不僅繼續大打「山水甲天下」這張王牌,還大力開發民族民俗旅遊資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內涵,對於南寧在同類資源產品開發方面就形成一種競爭態勢。還有雲南的西雙版納、石林以及貴州等地的旅遊資源與廣西又形成省與省之間的競爭。
4.2旅遊人才匱乏
旅遊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修養都要求比較高。目前南寧市旅遊業的從業人員,從旅遊管理部門到旅行社,都存在著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均的嚴重隱患,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要發展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還要對廣西的歷史文化以及南寧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這方面旅遊人才是十分匱乏的,它極大地阻礙了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另一方面,缺乏戰略性旅遊策劃經營人才,特別是旅遊營銷行家,使南寧市的旅遊營銷、旅遊線路設計、旅遊服務質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通過SWOT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南寧民俗文化旅遊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保存較好,對南寧旅遊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劣勢主要表現在如何深度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精品方面,面臨的機會有人們強烈出遊的願望和要求,政府的對旅遊業高度重視和引導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給南寧旅遊帶來的機遇等;存在的威脅主要有來自省內省外同類旅遊產品的競爭以及旅遊人才匱乏等。通過比較分析,在大環境下,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優勢大於劣勢,機會多於競爭。發展民俗文化旅遊是南寧拓展旅遊業的一種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鄧永進,薛群慧,趙伯樂.民俗風情旅遊[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南寧統計年鑒2006[G].南寧:南寧市統計局,2006年9月.
【作者簡介】陳瑤(1979-),女,瑤族,廣西融安人,民俗學碩士,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與旅遊。
5.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參考文獻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參考文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5)文化遺產旅遊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6. 求宗教文化與旅遊論文參考文獻
徐亞非.溫寧軍.楊先明來 民族宗自教經濟透視 1991 羅竹風 人·社會·宗教 1995 劉稚.秦榕 宗教與民俗 1991 張橋貴.陳麒書 宗教人類學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紀雲南旅遊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期刊論文] -思想戰線2000(5) 繆家福.張慶和 世紀之交的民族宗教—雲南少數民族宗教形態與社會文化變遷 1999 李江敏.李志飛 文化旅遊開發 2000
7.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參考文獻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附1)
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12 文化遺產(附7)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附2、附3)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附4)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遺產(附5、附6)(附8)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 2005.7 文化遺產
8. 急求以題目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為題目的一篇1500-2000字論文
要求:講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現狀(可選典型案例或者國外情況進行對比)的分析,以及我國遺產的開發與保護前景。
還要200字的中文摘要,3-5個關鍵詞,後附3-5個參考文獻。
9. 急需一篇關於旅遊的論文
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
【摘 要】 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 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本文採用 SWOT 分 析法(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分析法)分析了南寧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優劣勢,機會以及威 脅, 從而認識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現狀, 明白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對拓展南寧旅遊的重要 意義.
【關鍵詞】 南寧;民俗文化;旅遊開發;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對中國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認識與重視,旅遊 業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點——民俗文化旅遊.所謂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地區的人們,在文藝,語 言,信仰,服飾,飲食,居住,娛樂,節慶,婚戀,生喪,交通以及生產等方面,民間所特 有,並廣泛流行的愛好,風尚,傳統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 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 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2003 年,廣西制定了邁向旅遊先進省區的發展規劃,橫縣,上林,馬山,隆安,賓陽五 縣劃歸南寧,南寧市也提出了"把南寧市建設成富有壯民族特色,南國園林化,面向東南亞 的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民俗文化作為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遊文化 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地區民俗文化旅遊,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會推動旅遊產 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南寧民俗旅遊資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 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1、旅遊開發優勢
1.1 南寧的區位優勢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環北 部灣沿岸的重要經濟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南寧具有"兩近兩沿"的特 點."兩近":一是近海,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遠的也就 204 公里;二是近邊, 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不超過 230 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 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 是珠江的幹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後,1000 噸級內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據此, 南寧成為廣西旅遊網路體系的重要核心節點, 是廣西南部旅遊的中心, 也是中國連接東盟的 重要的陸路接合部,客觀上具有南聯北引,東西輻射的旅遊集散地功能.
1.2 資源優勢 南寧具有豐富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例如,頂螄山貝丘遺址,1997 年發掘出一 千多件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當時人類遺棄的水 類動物, 牛, 鹿, 象等動物的骨骸, 並且在頂螄山發現了標志人類文明的石錛和桿欄式建築, 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 被評為全國文化內涵豐富的史前人類生活貝丘遺址, 被國務院列為 全國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上林大明山地區有著豐富的龍母文化資源, 流傳著別具特色的壯族文化習俗; 賓陽的炮龍 節,馬山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武鳴的壯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寧極富特色的民俗旅遊資源; 而且借壯族"三月三"歌圩為原型的南寧民歌藝術節以打造新民歌,弘揚民族文化,擴大中外 文化交流的辦節宗旨, 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南寧市的一個城市品牌. 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 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現有二百多處;黃氏 家族民居是南寧市清朝建築物中保護提最完好的一處古建築群, 從中清朝建築的特點可見一 斑,具有較高的人文景觀價值.
1.3 市場優勢 隨著南寧的對外交通條件的改善,境內旅遊熱潮的興起,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影響 不斷擴大,選擇來南寧旅遊,體驗異質文化的遊客與日俱增.南寧作為廣西旅遊及東南亞跨 國旅遊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顯現,以商務,會展,購物為目標的客源市場不斷擴大. 2006 年,南寧市全年接待入境遊客超 10 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超 1800 萬人次,旅遊總收 入在廣西率先突破百億. 從南寧穩步增長的遊客數量可以看出, 發展南寧的民俗旅遊是有廣 闊的市場和客源基礎的.
2、旅遊開發劣勢
2.1 缺乏旅遊精品 南寧的旅遊資源中並沒有聞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遺產, 雖然旅遊產品很多, 但缺乏高品位的 旅遊精品,從市區到周邊地區都缺乏穩定的旅遊熱線,只有市區的青秀山和動物園,郊區的 伊嶺岩,周邊地區的德天瀑布擁有較穩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點遠遠達不到其旅遊閾值.以 體驗民風民俗的旅遊景點來說,景區,景點級別相對偏低,規模較小,景點的文化內涵沒有 得到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因此沒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和鮮明的個性特色.長期 以來,南寧旅遊建設投入不足,對景區景點建設投入偏低, 配套設施建設滯後, 缺乏精品景區, 已嚴重影響到南寧旅遊的增長後勁,近兩年來南寧入境旅遊市場增速緩慢是這一影響的表 現.
2.2 整體開發層次低 目前南寧市旅遊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開發, 尤其是旅遊資源的利用流於表面化和隨大流, 缺 乏獨特的文化底蘊.旅遊業是以特色取勝的產業.根據旅遊資源的普查,南寧市擁有眾多文 化獨特的旅遊資源,如壯民族風情,頂螄山貝丘遺址,大明山,揚美古鎮等.但這些體現南 寧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而且潛力巨大的旅遊資源至今仍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南寧的民俗 旅遊景點的開發,多處於自然狀態,局限於原有的物質載體范圍,並且由於產品單一,旅遊 空間容量小,旅遊活動少,遊客停留時間短暫.很多旅遊產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參與性 的活動不多見.而缺乏可參與性無疑使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頂螄山貝丘遺址,南寧市惟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內涵,意義和科學價值完全可以 和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 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館相媲美. 建立起以頂螄山貝丘遺址為 軸心的文化旅遊點,對提升南寧市歷史文化品位,建設文化南寧,促進南寧文化旅遊業的發 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至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仍未出台,影響了這一旅遊景點的深 入開發. 又如中山路位於南寧新城區外灘附近,是一條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最熱鬧的老街,這 里有許多清末, 民國時期的古建築. 每一個到南寧來的人要品嘗南寧美食, 首選就是中山路. 命名已有 81 年的中山路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美食夜市街,不僅南寧人都懂,在全區甚至全國 也小有名氣.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紅火,但騎樓老化,電線線路復雜,食品衛生狀況堪憂等 問題卻困擾著它.
2.3 部分旅遊資源可開發性不高 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不僅要體現壯鄉的民族特色, 還應在開發中關注南寧城市的歷史 文化發展過程,凸顯城市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南寧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近現 代重要史跡,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團南寧地委舊址(原為清朝右江鎮總兵馬盛治的祠堂 "回春閣"),中共廣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雷沛鴻故居,梁烈亞故居,孔廟,邕江防洪 古堤,新會書院,粵東會館,安徽會館等等.它們是南寧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也是南寧市 城市亮點的一個潛在優勢.但作為旅遊資源它們分散在南寧的各大街小巷,規模也小,從民 俗資源旅遊開發可行性來說,其可觀性,可娛性和可參與性等條件並不是很充分.它們的零 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間相對比較孤立,難以開發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品位旅遊線路產 品,旅遊資源和產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夠強.
3 旅遊開發機遇
3.1 大旅遊社會氣候的形成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它已滲透到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貿餐飲業,市政基礎設施 等方方面面.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 進入了大眾化消費的新階段. 旅遊已經從社會時尚發展成為社會生活, 旅遊支出在社會公眾 消費支出所佔的比例也不斷提高, 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國際民俗文 化旅遊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少數民族文化旅遊不斷升溫,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 假日不斷增 多,人們出遊去體驗異質文化,放鬆身心的願望和要求越來越強烈.這些都將為南寧民俗旅 游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機遇.
3.2 政策的重視 近年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旅遊業發展的力度.為保證"十一五"期間南寧市旅遊 業的加快發展,南寧市委,市政府已經出台了《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決定》,《南 寧市加快旅遊業發展實施方案》 《關於加快南寧市旅遊業發展的若干規定》 , 三個配套文件, 在人, 財,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 優化發展環境, 發展大旅遊,要把南寧建設成為旅遊強市. 為突出"壯鄉首府,綠城生態,會展商務"三大旅遊主題,重點打造旅遊吸引物及以旅遊吸 引物為核心依託的旅遊景區點, 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拳頭旅遊產品, 南寧市政府提出要深度開 發壯鄉文化風情旅遊產品,重點開發建設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劉三 姐劇場,東南亞美食街,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突出地域的文 化,飲食,旅遊商品特色,展示壯鄉民俗風情文化,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
3.3 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 隨著"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戰略的推進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快速推進,中 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逐步構建, 為南寧旅 游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尤其是從 2004 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秋天在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伴隨 著中國大力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成果, 是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之 間關系的一座橋梁,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進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交往的一個平台.中國 —東盟博覽會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南寧的知名度,更帶動了南寧與東盟區域旅遊的發展. 2005 年南寧入境旅遊前 10 名的客源國中,有 4 個是東盟國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為每 年舉辦一次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南寧市, 將發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城市的作 用,有條件建設成為面向東盟國家,西南經濟圈和華南經濟圈的區域性國際化的旅遊基地.
4 旅遊開發威脅
4.1 周邊省市旅遊業蓬勃發展,造成南寧客源市場分流 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地位確立以後, 各地紛紛出台旅遊發展規劃, 挖掘和創造旅 游產品.南寧周邊省旅遊的迅速發展和同類資源的激烈競爭都從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市場廣闊,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投資小,風險低,見效快的 產業.然而,由於各地對旅遊業發展普遍看好,旅遊開發的熱情高漲,這就導致了旅遊業競 爭加劇, 旅遊業投資風險增大和發展成本提高. 盡管南寧的旅遊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 但總體來講知名度,產品的規模,質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區內外競爭力都不算很強.例如 省內的桂林,這幾年不僅繼續大打"山水甲天下"這張王牌,還大力開發民族民俗旅遊資源, 拓深桂林的文化內涵, 對於南寧在同類資源產品開發方面就形成一種競爭態勢. 還有雲南的 西雙版納,石林以及貴州等地的旅遊資源與廣西又形成省與省之間的競爭.
4.2 旅遊人才匱乏 旅遊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修養都要求比較高. 目前南寧市旅遊業的從業人員, 從旅遊管 理部門到旅行社, 都存在著專業人員數量不足, 素質不均的嚴重隱患, 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 要發展南寧的民俗文化旅遊, 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 還要對廣西的歷史文 化以及南寧本地的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目前, 這方面旅遊人才是十分匱乏的, 它極大地阻礙了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另一方面,缺乏戰略性旅遊策劃經營人才,特別 是旅遊營銷行家, 使南寧市的旅遊營銷, 旅遊線路設計, 旅遊服務質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通過 SWOT 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南寧民俗文化旅遊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資源優 勢,主要表現在資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保存較好,對南寧旅遊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劣 勢主要表現在如何深度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打造旅遊精品方面, 面臨的機會有人們強烈 出遊的願望和要求, 政府的對旅遊業高度重視和引導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給南寧旅 游帶來的機遇等;存在的威脅主要有來自省內省外同類旅遊產品的競爭以及旅遊人才匱乏 等.通過比較分析,在大環境下,南寧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優勢大於劣勢,機會多於競爭. 發展民俗文化旅遊是南寧拓展旅遊業的一種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