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文化旅遊供給側改革

文化旅遊供給側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3-06 00:43:56

1. 全域旅遊是一場文化旅遊供給側的革命嗎

全域旅遊是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是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的全新發展理念。這種理念和模式毫不迴避當前旅遊業出現的突出問題,如導游問題、門票價格問題、市場秩序問題、公共服務問題等,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是旅遊業發展長期積累下來的難點問題,與傳統旅遊供給方式和發展模式相關,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予以解決。

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鑒於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產業,旅遊業的競爭更加國際化。各國各地區普遍將發展旅遊業作為參與國際市場分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推出許多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當前國際競爭的環境下,順應旅遊業發展新趨勢,以全域旅遊提升我國旅遊業國際競爭力是一項戰略選擇。如果說當初我國旅遊業發展主要靠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那麼現在,必須針對遊客的需求,更多加入當地的人文交流和居民化體驗,使目的地成為遊客與居民的共享空間,實現全域化高質量供需平衡。否則,我們就會在競爭中落於下風。

2. 如何理解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

需要明確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宏觀經濟命題,文化產業是這一命題的一個環節,所以,理解文化產業的供給側問題需要從文化產業的宏觀角色和文化產業自身內容兩個視角,這里我們是從是後一種視角進行解讀。
首先,需要明確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同時關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只不過因時因地關注重點不同罷了。從中長期發展角度,關注供給側是必然邏輯。供給側問題最終要體現在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從文化產業看,「供給創造需求」似乎最明顯,因為大部分類型化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都是在生產之後被創造出來。二十多年來,出於刺激文化產業發展的考慮,政府對意識形態痕跡明顯的產品的進行嚴格監管,但對其他文化產品的供給事實上是放任的,對文化產品供給的放任事實上就是對文化消費的放任。而這正應了「供給創造需求」的定律,已經形成了並不良好的消費形態,反過來已經構成了對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產品供給的約束。從這個邏輯進行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會落到產品本身和產品監管層面上,如果因此通過簡單粗暴的內容監管強化回歸到一元主導模式,又必然形成死循環。
減稅是另一個常被涉及的話題。無論是自由主義的美國供給學派還是後來的供給管理理論,核心都是財政政策,尤其是稅收政策,新供給經濟學汲取了傳統供給理論的有價值的部分。例如拉弗曲線對文化產業依然有意義,因為文化產業的確存在負擔過重導致供給乏力的現實困境。在這個角度,新供給經濟學提出了結構性減稅和減少行政干預的「雙減」政策主張,這一主張應同樣適用於文化產業。但是,稅負畢竟主要體現為企業的財務壓力,還無法證明目前的稅負水平對整體產業的資本形成、勞動供給和生產率形成了根本影響,簡單減稅或全面減稅是無法達到有效供給目的的。況且,從政府角度而言,區別對待的減稅政策畢竟需要謹慎採用,因為我們需要扶持的產業太多了。
其次,需要明確產品供給的背後是要素供給,要素供給的背後是制度供給,這是供給側三層遞進結構,也是問題的根本。從要素性投入看,文化產業的總體狀況是:資本供給明顯薄弱,與文化產業增加值3.7%的GDP佔比不匹配,資本市場體系也不完備;土地資源供給與產品產出關聯性不強,很多土地供給並未用於生產文化產品、文化資源挖掘與利用不足、人才資源匱乏、技術創新乏力,知識積累不足等等。新供給經濟學主張制度供給應內洽於要素供給體系,這對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尤其重要。2003年以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推動的制度供給,密度和質量可圈可點,但這是在空白基礎上的補課,還處於機械排列階段,制度和機制還未內化於文化產業,還需要精細化整合創新。堅持「雙效統一」與堅持文化產業的市場導向是不相悖的,直接監管不如間接監管,事前監管不如事中監管,硬監管不如軟監管。文化產業的制度供給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包括建立以市場為主要資源配置機制的市場規則、多元主體參與機制、要素市場體系、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投融資服務體系等。
最後,需要明確文化產業供給側的核心是改革和創新。文化產業的要素供給不僅基於傳統的土地(和自然資源)、資本和勞動力,更基於技術、知識這些具有創新特質的要素上。從經濟發展要素出發,技術、知識、制度、文化、管理和人才是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創新要素。傳統要素的創新體現在利用方式上,而這六個要素的創新體現在其本身,即其本身產生質變並帶動產業創新,這種「要素性創新」是最直接的供給側創新,這一模型對文化產業也是適用的。所以,堅持供給側改革和創新這一核心,就要通過改革進行頂層設計,通過創新在文化產業深層次、全要素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全要素創新。

3. 旅遊供給側改革弊端

有餘錢,就有旅遊供給側,沒余錢,什麼側都毛希望。

4. 旅遊供給側改革,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加強

供給,對一些旅遊人口過多景區加強基礎社會建設,加大開發,提高接待量,進行季節等價格調節,積極開發新的景區,打造新的景區,分散旅遊人群,同時提高各景區文化含量,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旅遊文化需要。

5. 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通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眾層面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通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布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四)清理僵屍供給
「僵屍供給」來自於「僵屍企業」。清理僵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縱向上下游並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盤活呆滯供給
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不少呆滯供給、呆滯資產。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制定專門方案處理。一是要減少新增呆滯供給。建立文化領域負面清單制度,更新限制類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在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6. 文化旅遊供給側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遊短缺型國家到旅遊供給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旅遊版業綜合帶動功能全面凸顯。旅權游業全方位融入國家戰略體系,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前沿,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

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和更加有效的產業政策,文化旅遊供給結構將得到優化,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級。作為惠民生的重要領域,旅遊業被國家確立為幸福產業,推動各級政府更加重視文化旅遊發展,增加有效供給。文化旅遊在我國旅遊業新一輪黃金發展期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7. 旅遊供給側改革,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加強

旅遊供給側改革,企業是中堅力量。在洪清華看來,具體到旅遊行業,供給側改革要從景區收入結構和產品服務兩方面入手。「門票經濟需要改變,進入休閑度假時代,景區需要改變收入結構,其次是要生產好的產品和服務。互聯網時代,只有用戶認可的價值才是價值。」
同程旅遊創始人吳志祥則認為,旅遊業的供給側改革主要圍繞產品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進行,技術創新也是旅遊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OTA(在線旅行商)天然具有的互聯網+屬性,通過將互聯網技術應用於更多的旅遊消費場景,如支付方式、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旅遊和其他產業(如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的跨界融合,能夠將遊客的旅遊體驗得到極大地延展和深化。」
「對於政府來說,要把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置於地方國民經濟的全局之中,因地制宜、統籌謀劃,搞活存量與做優增量並舉,提升已有產品與開發新業態並重,防止盲目上馬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堅持產業融合、復合利用,盡量依託現有的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農林、工礦、水利、交通、村鎮和街區等各類社會旅遊資源,開發與民眾生活融為一體的大眾休閑產品與新穎人文旅遊產品,在推進供給側改革中深化資源共享、產業融合。」王興斌提到。
他說,旅遊供給側改革是一塊硬骨頭,既緊迫又艱巨,將貫穿於十三五整個時期。目前全國旅遊經濟總量已相當可觀,雖然人均佔有量尚待提高,但優化質量與效益更為重要,「要適當淡化產業發展的速度與規模指標,增長速度高一個百分點、低一個百分點已並不重要,更不要相互攀比。創造『令人心動的有效供給』和『讓人心安的產品質量』,應成為旅遊人的新心態與新擔當。」

8. 旅遊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步入快速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旅遊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同時,旅遊業也處於矛盾凸顯期,旅遊產品供給跟不上消費升級的需求,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跟不上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形勢。
對於旅遊業來說,由於市場的不斷擴大,豐富的低端旅遊產品供給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高質量的出遊需求,將供給側改革放到旅遊業,則必將獲得發展新機遇、發揮新作用、擔當新使命。旅遊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怎麼滿足中高端消費人群,「以前是需求端的管理,刺激消費,現在是供給不足的問題。解決供給側了,需求端自然就解決了。」
持續旺盛的國民旅遊市場表明,當前制約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側結構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適應需求側多元化、升級型的市場消費。目前旅遊業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凸現」現象,看上去是市場問題,但歸根到底是供給側結構的問題。如團隊旅遊市場中的亂象之所以久治不愈,是線性觀光產品雷同與泛濫,旅遊供應商進入門檻過低,良莠並存、甚至劣勝優汰的結果。
持續多年出境旅遊火熱、國際入境旅遊低迷,說明國內旅遊供給與環境既不能滿足部分國民的出遊需求,也不適應國際遊客的需要。今年以至十三五期間,著力推進結構側改革,促進了旅遊產業結構轉型,提高旅遊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已成為我國旅遊發展的主要課題。

9. 旅遊供給側改革對中國旅遊經濟運行的有利影響

旅遊業的供給改革是在旅遊業領域內,按照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理念,調整旅遊供給的總量和結構,從而更好滿足國民旅遊需求的過程。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提高旅遊供給質量,調整旅遊供給結構,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
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未來旅遊供給總量的增長,主要在於幾個新興領域的政策供給能否突破。包括修學旅遊、度假旅遊、購物旅遊、老年旅遊、自駕車房車旅遊。修學旅遊作為世界上很多國家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方式,對於全面培養青少年,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有關部門早就認識到修學旅遊的價值和意義,2013年《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任務分解表,對教育部要求有:將研學旅遊、夏令營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日常教育范疇。然而目前3年過去了,並沒有實質進展。度假旅遊能否突破,則依賴於休假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帶薪年假的全面落實,以及通過政策支持相關度假資源的管理和開發。2015年10月9日,國家旅遊局公布了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是對這個領域的一個重要促進,然而目前僅僅認定了17家國家旅遊度假區,難以滿足蓬勃發展的要求。購物旅遊方面,由於中國的奢侈品稅收政策,遊客購物免稅、退稅政策的供給不足,導致大部分購物旅遊需求是通過國外市場滿足的,未來的關鍵在於財政、稅收、海關幾個部門的遊客購物免稅、退稅政策。老年旅遊則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異地醫療報銷、保險等因素。自駕車、房車旅遊市場的主要障礙是路橋收費政策,可以觀察到,黃金周期間擁堵的高速公路,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降低自駕車路橋費用的渴望,而這依賴於交通部門的相關政策;房車旅遊目前司機駕駛證類別、過路過橋費都比較模糊,上牌照、保險也存在困難,需要有關部門予以解決。此外,還需要從政策上降低旅遊企業運營成本,應首先落實一些呼籲多年仍未得到落實的政策,如降低酒店水電費率的標准、降低旅遊刷卡費率等。
提高旅遊供給質量。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改善國內旅遊市場環境,提高旅遊服務質量。近幾年,國內旅遊市場中,團隊旅遊市場上導游和遊客矛盾尖銳,沖突時有發生;散客旅遊市場也充斥著「坑蒙拐騙」現象,類似於「青島天價大蝦」,「哈爾濱天價魚」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導致相當一部分遊客「用腳投票」,轉向國外市場。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中國旅遊產品供給質量亟需予以改善。第二個層面,提高旅遊產品供給的科技水平。表現在旅遊業內部應用互聯網、高科技的規模和深度進一步提升,深化旅遊體驗。
調整旅遊供給結構。由於旅遊業具有拉動最終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客觀作用,因此被一些地方政府寄予了過高的經濟期望。旅遊規劃者為了迎合這一期望,在旅遊開發和策劃中不恰當地向高端市場傾斜,漠視中低端旅遊者的訴求。在全國相當多的地區,普遍偏向高端旅遊產品,如高星級酒店、溫泉產品、高端會展產品等。這種策劃和決策導致高端旅遊產品供給過剩,而龐大的中低檔大眾旅遊者,卻缺乏滿意的旅遊產品和設施。
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旅遊供給分為公共旅遊供給和私人旅遊供給,私人旅遊供給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是私人產品;公共旅遊供給主要由各級政府提供,是一種公共產品。過去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主要圍繞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等,在旅遊目的地接待強度不高的情況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隨著旅遊者出遊率的提高,中國許多地區旅遊接待強度持續擴大,許多地區旅遊者總量遠遠超過常住人口數倍,按照常住人口數量提供公共設施和產品,顯然無法滿足旅遊者需要。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維方式發生根本變化,要認識到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不僅僅是當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來旅遊者的城市。外來旅遊者享有相應的資源和設施佔用權利。這要求城市在進行各類資源設施供給時,必須把旅遊者需求放在和當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考慮,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線路等。
○隨著人們物質擁有程度的提高,擁有物質產品的幸福感越來越低。可以預見,未來的需求將上升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質產品為主,而目前相應的產業供給遠遠不足。
○增加旅遊等產業的供給,事實上是中國經濟供給側補短板的一種方式。在現階段「去產能」「去庫存」的實際工作中,旅遊業也能發揮其他產業難以替代的作用。
○旅遊業的供給改革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提高旅遊供給質量,調整旅遊供給結構,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