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有人說旅遊業破壞了當地文化

有人說旅遊業破壞了當地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3-06 08:43:05

1. 公務員面試:有人說旅遊發展會帶來經濟發展,又有人說旅遊發展會破壞環境,你的看法

1.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A旅遊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既能促內進經濟發容展,也能阻礙經濟發展。B促進經濟表現在可以通過旅遊增加地方財政及人民的收入,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以增加外匯。C阻礙經濟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如果沒有規范和引導好,可能破壞自然環境,帶來環境惡化,嚴重的造成污染,那麼反過來為了治理環境污染所花的費用可能更高。
2.祝你成功。

2. 旅遊業對當地文化帶來的壞處都有什麼

1、一定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例如出現偽民俗這種現象。簡單的說就是為了版配合旅遊,將權許多民俗商業話,例如儺戲等。本來只是在特殊的節日舉行的特特殊儀式,現在為了迎合遊客需要,有些景區就開發了這個節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義。
2、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目的地人們的生活。甚至出現旅遊民族。旅遊民族就是當地人民以旅遊資源作為市場資源進行獲利的一種現象。例如,在雲南某山村,由於旅遊開發,,本來應該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人,開始改變其行為,不再耕種,而是為遊客服務,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務。總之,她們變成了旅遊業發展的附屬品,也不是旅遊業發展依託的主體。
總體上來說,旅遊給當地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商業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旅遊文化學這本書」

3. 旅遊業的文化和經濟意義各是什麼

對經濟:來

  1. 旅遊業可以為源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

  2. 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

  3. 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

  4. 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文化:

  1. 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

  2. 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

  3. 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4. 旅遊對旅遊接待地社會文化變遷造成的影響

一、旅遊業對接待地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

近年來,旅遊業促進了麗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步伐,麗江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是舉世聞名,成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遊點之一。但旅遊業對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
隨著成千上萬遊客源源不斷地湧入,帶來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使得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旅遊大潮的觸動下得到復甦,並已融入旅遊市場,得到了重構和新生。例如:許多人文景觀得以修復;東巴文化和納西古樂的保護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東巴造紙技術被恢復;打銅、打銀、制陶等傳統手工業獲得新生;民間的傳統飲食涼粉、發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頗受遊客喜愛的風味食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巴文化,作為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涵蓋了納西族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以及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被譽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但隨著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急劇變遷,自20世紀50年代後東巴文化便逐漸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機之中。直到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形勢的日趨好轉,尤其是當地旅遊的開發,給東巴文化的恢復帶來了契機。原本僅限於學術界研究而被人們視為神秘深奧的東巴文化,現已飛速步入市場,成為當地一道最為亮麗的人文景觀,發展為推動麗江旅遊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增強了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旅遊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當地居民在享受旅遊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自己傳統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消除了過去面對所謂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來越倍加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由衷地產生了維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傳統文化正以各種方式得以保護和傳承。如麗江的地方政府、民眾、企業通過旅遊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遊收入返還於古城修復、文化保護和搶救、整理傳統文化,從而推動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還有在納西族知識精英大力呼籲和倡導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為東巴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建立的學校。如納西族知名學者郭大烈先生在黃山鎮宏文村開辦的「東巴文化傳習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鄉組織的「納西文化研習館」以及東巴文化博物館和東巴文化學校等等。1999年、2001年又先後成功舉辦了99中國麗江國際文化藝術節和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旅遊節,更使東巴文化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重新煥發璀璨的光芒。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兩重性一樣。旅遊活動的開展,在促進傳統文化復興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旅遊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較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更加深入,進而將影響到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受到我們的更多關注。
(一)傳統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隨著旅遊的發展,在異質文化的強力沖擊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風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衣著、建築及生活方式到語言文字等都與外來者日益趨同,當地固有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沖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變形」。
[1]如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民族語言。由於旅遊所引發或加速的「文化一體化」進程,其功能在不斷地被減弱,並逐漸走向消亡。與10年前相比,現在麗江城區和壩區,講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從小就教小孩學說漢語已成為風氣。約70%的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說納西語。在街頭巷尾或公共車上,隨處可聽見父母之間講納西語,而父母同子女之間卻講漢語的怪現象。如今,講納西語已不是「納西族」的識別標志,而成了「農村人」的一個識別標志,就是在那些會講納西語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納西語詞彙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現了「用母語能妙語連珠地向後代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輩,現在只能與僅會講漢語的孫輩結結巴巴對話的況」。
[2]旅遊的開發使大批遊客持續不斷地長期湧入,每個遊客所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對於旅遊目的地民族——納西族人來說,每天都在接待遊客。因此,這種接觸與沖擊是持久的。「一般而言,來自文化強勢地區的旅遊者對相對處於文化弱勢地區的接待地居民會起一種示範效應,其所帶來的思想及文化由於成為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所爭先效仿的對象。而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在改變了他們的日常行為及價值觀,從最初僅在裝束打扮及娛樂方式上的盲目模仿,發展到後來的刻意追求,並開始對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感到厭倦,以至發展到最終的完全拋棄」。
[3]如世居雲南省寧蒗縣的摩梭人,是當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其獨特的摩梭文化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著旅遊的開發,古老平靜的摩梭社會也發生了震盪,漢化現象逐漸嚴重。他們為了迎合遊客的喜好,穿著輕便靈巧的漢族服裝,操著普通話,古樸蒼勁的摩梭民謠與現代流行的漢族歌曲同時回盪在瀘沽湖上。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沖擊,外出打工的人願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願意嫁出村寨。諸如此類的例子還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旅遊接待地中,建築、服飾、語言、飲食、節日甚至風俗習慣等漢化現象日益嚴重,「令人直把邊寨當杭州」。
(二)傳統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遊市場上,因片面追求旅遊效益,而不顧當地社會人文資源的特性,進行完全趨從於旅遊者口味的運作,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族文化,將其傳統的舞台藝術化、商品化是目前旅遊開發的主要手段。雖然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能有效刺激遊客,使之產生旅遊消費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點就是使民族傳統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日益商品化。大多數旅遊者對接待地發生興趣往往不是真正的關注那種文化的價值,而是受獵奇心理驅使。對遊客來講,有新鮮感的、令人稱奇的、來之不易的、在別的地方見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他趨近什麼,購買什麼,就在它們中間選擇。「接待地內但凡一切能吸引遊客的事與物均被標上價格『待價而沽』,傳統文化也僅僅只是簡單地為經濟服務,而真正的內涵卻常常被人為地肢解、閹割甚至偽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價值完全被商業價值所取代,出現了一個個專為迎合旅遊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謂『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禮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及場合,並按傳統的內容和方式才能舉行的各種禮儀、禮俗,屢屢應邀打破規矩而頻頻登台亮相,一切都變得那麼有模有樣,氣氛熱烈甚至場面壯觀,但從實質而言已毫無特殊意義與價值。僅僅只是一種舞台化、程式化、商業化的表演而已」。如放河燈本是納西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民俗形式。現在已被改造成許願寄託美好祝福的游戲,天天給經營者帶來財富。從表面上看,接待地傳統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其存在的目的與過去已有了根本的區別。
就拿納西族傳統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東巴文化的復興來說,已經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東巴文化的恢復。昔日的以東巴教為重要載體的東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納西族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構築著納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納西族神聖的靈魂所在。而現在的東巴文化的復興,已不再是為了滿足納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國內外遊客,而遊客並不信仰東巴教,只是想了解東巴教,甚至有的遊客只是出於好奇的心理。於是就缺少了那種宗教信仰賴以存在的至關重要的情感基礎。所以「東巴文化的復興,其實質只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興起」。東巴文字被譽為「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極富裝飾性,所以許多人把東巴文化當作賺錢的工具。山裡的農民伐木做成木盤,賣給城裡的匠鋪,工匠再把成品批發給商販。木盤上所雕刻或繪制的蛙神、鷹神以及東巴文字,在傳統社會都被視為神聖的信仰對象,如今卻被排成行地懸掛在古城的大小店鋪中,等待著遊客們購買。由於缺乏對文化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街頭賣得紅火的各種東巴文化衫,壁掛等飾物謬誤百出,甚至連店主都不知所雲。這樣不僅造成眾多遊客受騙上當不說,還直接導致東巴文化的膚淺化、庸俗化,從而給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三)生活環境及方式的改變(以麗江古城為例)
舉世聞名的古城承載著麗江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納西人民智慧的象徵。但在旅遊浪潮的沖擊下,古城不得不迎合遊客的需要,變得日趨商品化。麗江古城僅僅3.8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戶商家。門市林立、人聲嘈雜,破壞了原有的寧靜與古樸,而且70%以上的店鋪或客棧,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賃經營。盡管外來人員的湧入給麗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沖淡了古城那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氛圍。這些身著納西族服裝的外地商客操著各式各樣的口音吆喝著,競相招攬遊客,毫無民族特色的外來商品則擺滿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靜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沖擊,而導致原住居民不願在古城內生活,帶著留戀與無奈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
利益的沖突,生活和需求空間的被掠奪,納西人生活的家園悄然在置換。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將不復存在,文化主體的轉移和失落,麗江古城就完全失掉遺產申報時的文化優勢。麗江古城可以另闢新址按原來的模樣復制和建設,但缺少納西人這一道風景線,無形的傳統文化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逝並不可再生。離鄉數載歸來的遊子在驚嘆古城的繁榮時,也感覺少了些什麼,一樣的五彩石板小巷,一樣的小橋流水,卻再難尋回兒時記憶中的古城。一個不是旅遊區,而是家園的地方。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走在復制的古城街道上,身著納西族服飾,操著各地口音的人們。讓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幅與真實納西生活無關的經過包裝和處理怪異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雲南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納西學者楊福泉指出:『古城的靈魂,不在小橋,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於這一民族的文化』」。
(四)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雖然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價值觀。如熱情好客、淳樸善良、重義輕利等。但是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遊客的大量湧入,有意無意地帶來了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引起了以往相對封閉的接待地居民價值觀念上的急劇變化。其中也有進步的積極因素,但也引起了當地居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從而導致一些諸如傳統失落,道德失范的現象發生。極大的損害了接待地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麗江人把水視做生命,愛護水、珍惜水、保護水、合理利用水。上游的水燒茶煮飯,中游的水淘米洗菜,下游的水搓衣洗腳是不成文的規矩。不準往河裡丟雜物,倒臟水,不準在上游洗衣服是約定俗成的習慣。這些愛河護水的公約不知沿襲了多少年。可是隨著麗江聲名大振,大量人流的進入,也帶來了陋習。往河裡扔垃圾,倒臟水、吐痰等現象隨處可見。麗江上了年紀的居民痛心的說「過去我們可以從河裡取水喝,現在不行了,明天怎麼樣?更不敢想像。」
在商品交易方面,納西人民一貫注重坦誠無欺,公平交易的倫理道德,可是在遊客蜂擁而入購買旅遊產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經營方式的誘導下,有些納西居民開始背離本民族的道德規范,將偽劣工藝品高價出售給遊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現了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等事件。這不僅損害了遊客的利益,也損害了當地的名聲,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有的外地商戶製作劣質的麗江粑粑,使得遊客以為麗江粑粑就只有這樣的水平,嚴重影響了納西族的名聲和古城的形象。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諸如賭博、色情等違背傳統文化觀念,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攬活動,大大惡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使各種犯罪率有所上升,進而嚴重影響了接待地社會秩序的安定。
納西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可是隨著旅遊的開發,旅遊者的大量湧入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他們在心裡豎起了一道牆,把自己和遊客隔開。三年前的遊客可以任意走進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賞主人的園藝,跟主人攀談,而現在居民對這樣的交往已經不感興趣,很多人家為了安全和不被打擾的需要,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白天不關門的習慣,用禁閉的大門把自己和外界隔開。
(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
納西族具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據雲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納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於漢族32.7%。納西族是每萬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於漢族的5個民族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教育的進步並沒有成正比,現實是納西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反而相對降低了,表現在初高中學生輟學情況較嚴重。與前幾年由於收入低,不能負擔教育費用或家庭勞動力不足所致的失學不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就業機會的增多。因為旅遊經濟所創造的服務性就業崗位對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機會,致使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及支持程度削弱,學生厭學後即棄學,或完成一階段的學業後不再升學,或乾脆棄學打工。據筆者在麗江白沙鄉了解的情況,近幾年小學、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學失敗後再次應考的人大大減少,大都能直接就業。從崗位來看,集中於旅遊景區的打跳隊,餐館、酒店的服務員等,其中女性佔大多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將不利於提高民族素質,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對策及思考

傳統文化是促進麗江旅遊發展的催化劑,納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點。麗江保存了完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財富。文化資源是麗江最大的優勢資源,麗江最大優勢也就是文化優勢,如果喪失了這一點,麗江旅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將會名不副實。因此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納西人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使傳統與現代整合,怎樣才能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但只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喚醒納西人民的保護意識。首先,在各機關單位、農村和學校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培養納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加豐富自己的母語詞彙,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三是通過社區的教育,鼓勵家長主動承擔起向子女傳承文化的責任,鼓勵人們以講納西話為榮,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四是通過有關部門開發和規范民族傳統節日和服飾、歌舞、飲食等,使納西族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二)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
旅遊業波及的地區,作為旅遊資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雖然麗江依託文化創出了品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外來開發商打文化的主意,使當地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塗改,變得面目全非。作為納西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開發商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台藝術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掠奪式開發,已成了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從而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極不利於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開發必須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應該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規范旅遊市場,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所謂「文化」開發。二要正確引導,讓當地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遊之中,自覺擔當起維護傳統的使者。三是繼續發揮好民族研究專家和學者的作用,為政府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獻言獻策。
(三)保護古城,保護古城的人文景觀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傳統聚居地,是納西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載體。數百年來,納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著寧靜安詳的生活。這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為家的居民們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護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當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都是較有效的,但這項工作必須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動員社區參與,把社區居民作為旅遊發展的主體進入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等涉及旅遊發展重大事宜的決策、執行體系中。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遊發展規劃之中,使旅遊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本地居民的目標和重點相互協調一致,正確引導當地居民在依靠旅遊獲得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主動參與到維護傳統的行列中。二要關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狀況,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對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難視而不見,讓大多數居民眼睜睜看著旅遊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自己不能從中受益,反而還要忍受由於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承擔旅遊發展的各項成本(包括環境、社會成本等)。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抵制、消極和敵對情緒。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願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遊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不斷地征詢並採納當地社區的意見和建議,使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居民都能從旅遊收入中體現出在古城居住的優越性,成為旅遊開發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諸如傳統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現象發生,給人一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消極印象,極大地損害了麗江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民族精神,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得以恢復,使納西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在弱小民族面臨強大主流文化進入而處於困惑時,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應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道德風尚樹立納西人的形象。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納西社會卻是一個重視情感生活的社會,老人受到愛戴,親情與友情是維系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手段,它營造的溫情籠罩著每一個社會成員,使他們從生活中找到幸福。人倫與親情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人類永遠的精神財富,而納西文化卻恰巧具備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是對現代文明的重要補償。因此,發揚民族精神並不是回頭路,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選擇,將會有利於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重視教育,不斷提高納西族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納西人民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的傑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飯,走回頭路,而是一種警示和激勵。在所謂納西族先進、文明的贊譽聲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教育,重視各中學的輟學現象。一是進行升學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斷提高旅遊業的服務檔次,提高用人的標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長效投資與現實經濟利益的認識。

5. 旅遊活動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 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 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 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 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 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為了發展旅遊 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 ——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 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 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

因此,我們在對待旅遊文化的時候必須吸取其精華部分,對事物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旅遊在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雲南旅遊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相當一部分熱點旅遊區污染嚴重。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受到損害; 2、旅遊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污水、污物隨處可見; 3、一些熱點旅遊區超規模接待遊客,旅遊區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旅遊氣氛喪失; 4、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與旅遊區整體環境不協調。

造成旅遊區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第一、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當破壞了旅遊環境。人類經濟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可以分為三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遊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遊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遊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遊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遊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遊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3)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城市發展規劃中,忽視旅遊資源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方式、城市發展方向與旅遊業正常、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如在雲南石林旅遊區建設大型水泥廠等。
第二、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影響 。
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於旅遊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遊意境的影響。由於旅遊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遊客素養不高,隨著旅遊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遊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遊區水體富營養化。雲南許多旅遊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遊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遊水體標准,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遊客感官,使其旅遊興致降低。
第三、超過景點容納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遊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

構成自然景觀的生態系統對旅遊活動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能力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所確定,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遊活動將使旅遊區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旅遊區旅遊功能喪失。主要表現在大量遊人將旅遊區土地踏實,使土壤板結,樹木死亡;大量遊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落葉層和腐殖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從而對旅遊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不當的旅遊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遊客,將對旅遊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http://hi..com/janey1987/blog/item/376424b7a5270df030add114.html

當今社會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大眾化旅遊的浪潮席捲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迅猛發展。旅遊業的發展給旅遊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了一系列潛移默化的影響。
旅遊地(即旅遊接待地或旅遊目的地),是旅遊者所要到達和游覽的地方,也是旅遊的主要活動和接待工作展開的地方。它可以是某個國家、地區或城市,也可以指某個特定的區域。旅遊地社會文化是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和當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結果。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筆者認為目前蒸蒸日上的「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萬以上的遊客,這是一個讓文物專家心驚肉跳的數字。旅遊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使得石窟中彌漫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體散發的濕熱氣,使壁畫上起著雞蛋皮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從裡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稱做壁畫的「癌症」。有專家做過試驗,讓40個人在洞窟中待呆37分鍾,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將超過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畫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書《莫高窟記》,60年代還清晰可見,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了。人們不禁擔憂:百年之後,敦煌安在?
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20年代末,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博士多次來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滇西北瀘沽湖畔,從採集動植物標本到研究摩梭文化,並寫下了《中國西南的摩梭王國》。他一個人的走訪並沒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什麼變化。可是今天不斷湧入的旅遊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攜,鮮活地向當地人展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邊,在供遊客娛樂而每晚舉辦的篝火晚會上,遊客與村民相互詢問、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在桂林冠岩景區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結束後,大多脫下了傳統服飾,她們衣著摩登,外表與一般城市女孩已沒有太大的分別。摩梭姑娘楊二車娜姆闖世界的事,摩梭人家喻戶曉,津津樂道。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摩梭文化進入了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洛克當年在書中所記錄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難看到了。楊二車娜姆感嘆道:「如果認為外來的、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選擇地吸收,那麼,不要幾年的功夫,在瀘沽湖將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說得嚴重一點,只能見到一些穿著摩梭服裝的服務員。然而,如果不吸收外來文明,那裡將永遠貧窮和落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這種現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普遍意義。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鮮活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面。但與此同時,其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會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社會相對封閉,交通不發達,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明顯滯後。在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沖擊下,當地古樸的傳統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比經濟較發達的開放地區要劇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現代旅遊是一種大眾社會生活文化,也是大眾化的文化消費。所謂「大眾」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導致了嶄新的社會群體——大眾的產生。大眾已不同於過去的群眾,它特指生活於城市之中處於平均狀態的人群,其慾望、思想和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常人怎樣享樂,我們就怎樣享樂;常人對文學藝術怎樣閱讀怎樣判斷;我們就怎樣閱讀怎樣判斷;竟至常人對什麼東西憤怒,我們就對什麼東西憤怒」。
因此,大眾的文化消費更多地體現一種「類」的普遍消費,而非個體的特殊消費。大眾一般都受過教育,能夠進行基本的文化消費,但大眾所受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基本的,並不具備高層次的文化修養,沒有機會進行特殊的鑒賞訓練,不能接受對接受者有特殊要求的 「高雅文化」。現代大眾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旅遊或其他「排遣」私人時間所需要的文化必須是一種能夠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傾向於感性的,輕松而刺激的文化。為了發展旅遊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例如,「洞洞婚戀」本是貴州瑤族(青瑤)的一種戀愛習俗。姑娘14歲以後父母就讓她單獨住在一間小屋裡,牆壁門上鑿有一小洞,洞口正對著姑娘枕頭。夜間,小夥子到自己愛慕的姑娘房門外,用根細棍通過戀愛洞把姑娘捅醒,隔門或隔牆談心對歌,若談得攏,可開門請進家,父母不幹涉,家人還迴避。談不攏,姑娘可以裝睡,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另找他人。當地俗話說:「一晚可以談五個,終身只歸一個人。」可見,瑤族雖然在婚戀選擇上有較大的自由,戀愛方式也較為開放,但他們對婚姻問題卻是非常嚴肅的。當地一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生意,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旅遊的名義搞色情服務,最終激起了該民族的憤怒,他們對搞這種活動的旅遊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將派出「火槍隊」武力解決;再如,在各地向旅遊者開放的民俗風情村裡,少數民族風俗舞台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盡管表演者的行頭比生活中真實的服飾漂亮百倍,但卻缺少了該民族服飾原有的本真韻味,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此外,大同小異的「竹桿舞」從海南的黎族跳到雲南的傣族,從貴州的苗族跳到廣西的侗族,被人笑稱為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現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風情園甚至在毫不相乾的溶洞景點內也比比皆是,挑逗誘騙遊客上當,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愉快的事件屢見報端;一些落後的東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製濫造的鬼洞、鬼城、陰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種種,不亦而足。像這樣連少數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儀式都可以根據「旅遊需求」隨時隨地「靈活」開展,那還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呢?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並不打算或不願意讓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侵蝕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於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或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遊者的需要。泰國在前幾年大力推銷的某些不健康的旅遊產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確實迎合了少部分遊客的需求,也為該國帶來了滾滾外匯。但據泰國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現在,泰國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擴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 萬人死於這種頑症,那裡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是性。由此而引發的旅遊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導致泰國旅遊業出現滑坡。上述案例表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有可能使當地的傳統道德觀念發生裂變和扭曲。盡管「色情、酗酒、搶劫皆因旅遊業而起」的說法是片面的,但應該承認旅遊業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蔓延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海外旅遊者「現代化」消費模式的誘惑下,在旅遊者和旅遊地之間生活水平差異懸殊這一客觀事實的刺激下,當地的部分居民極易失去原有的純朴美德,墜落到罪惡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濫,賭博猖獗,離婚率上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當地的社會風氣惡化。
此外,國內有些景區,因沒有組織協調好當地居民的經營活動,平衡好各方利益,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詐遊客哄抬物價、甚至威脅遊客人身安全的旅遊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無論是對當地旅遊業還是社會文化,都無異於雪上加霜。
第五,旅遊地「仆從性」文化加重,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緒直接影響當地文化的健康發展。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旅遊地,成群結隊的旅遊者所挾強勢文化使得當地居民的民族(地區)自卑感和媚外思想等「仆從性」文化逐漸加重。旅遊地居民一方面對旅遊者的舉止言行、穿著打扮、生活方式等進行屈意的迎合、追求和模仿,最終使得人們對本地社會文化傳統等開始懷疑,離棄乃至反叛,從而對接待地固有的社會文化產生強烈的腐蝕作用,誘發民族虛無主義的產生。另一方面,在接待地綜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旅遊者的大量湧入可能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當地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就有可能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巴黎,每逢旅遊旺季城市交通嚴重阻塞,人們怨聲載道,於是一些景點的居民自發組織起來,阻止滿載遊客的大巴車進入市區;在義大利的威尼斯,賣紀念品的商店擠垮了許多為當地人服務的店鋪,咖啡店和餐館的價格飛漲,超過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遊客令當地居民不勝其煩,城市人口從40年代的15萬人銳減至如今不足8萬人。此外,一些旅遊者對其他文化任意貶低和批評的傲慢態度導致接待地居民的反感和排斥,造成旅遊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人際關系的緊張,加劇了旅遊業個體經營中比較普遍的「宰客」現象等。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一些學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批判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時,常常把旅遊視為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去的大炮政策換成了今天的『國際旅遊訛詐政策』」,「發達世界是在通過旅遊將其生活方式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盡管這些觀點可能帶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並非空穴來風。有的西方人類學家說成群結隊的遊客把別人的鄉土作為「旅遊地」,無所顧忌地拍照、遊玩,然後再把當地令人好奇的風物特產帶回家,成為標榜炫耀之物,這一切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傾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旅遊是現代人的需要,更是未來人的需要。旅遊開發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遺產、現代文明等文化生態環境,旅遊活動將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整理、搶救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維護本土文化的傳統性,保持接待地的旅遊吸引力;如何採取防範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如何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啟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如何尋求一種既能使東道社會收入最大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謂「新概念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正面
——可迎合現代旅遊發展的潮流,促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從國內外旅遊需求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來看,隨著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遊者外出的旅遊動機將逐步從純自然的觀光旅遊向更富有知識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旅遊轉變,將對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活動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旅遊的開發,將迎合這一潮流和趨勢,成為受歡迎的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
——可豐富旅遊產品的內涵、結構與類型。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歷史文化名城的各種旅遊產品,或多或少都帶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氣息,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遊賣點。因此,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可鑄造旅遊產品特色,擴大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同時可完善旅遊產品的結構、增添旅遊產品的類型。
——可樹立城市旅遊形象,提升旅遊業的地位。歷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環,與其歷史文化相結合,城市的旅遊形象會更加高大與輝煌;與此同時,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無論投資、旅遊、文化交流,人們都樂意前來,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場。而現代旅遊又是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本地區或全國的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增長極,並給所在區域帶來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可見隨著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必定能夠帶動城市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提升旅遊業在當地地區的地位並完全能夠成為本區域的核心和統帥。
http://www.bjminsu.com/Html/Article/1238.html

6. 旅遊開發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利弊

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

摘 要:

旅遊作為一種復雜的人類行為,既是人際交往,又是經濟流通,同時又是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隨著現代化步伐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旅遊更以其獨特的行業特徵在社會發展中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給接待地帶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一方面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負面影響。本文從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分析,探討麗江旅遊開發中的文化保護問題,以期能促進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關 鍵 詞:

旅遊業, 納西族傳統文化, 影響

Key word:

tourism,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序 言

近年來,麗江的旅遊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在國內外產生著日益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據旅遊主管部門統計2005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04.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8.59億元。麗江已經從「被遺忘的角落」變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雙重身份的旅遊熱點城市,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麗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珍愛。麗江旅遊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起步進而快速騰飛。麗江也因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而成為最有吸引力的旅遊接待地。可以說傳統文化在麗江旅遊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遊業的興旺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給傳統文化的保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旅遊接待地傳統文化的變遷所施加的正負影響,並分析其演化的內在動因,對促進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

近年來,旅遊業促進了麗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步伐,麗江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是舉世聞名,成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遊點之一。但旅遊業對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
隨著成千上萬遊客源源不斷地湧入,帶來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使得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旅遊大潮的觸動下得到復甦,並已融入旅遊市場,得到了重構和新生。例如:許多人文景觀得以修復;東巴文化和納西古樂的保護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東巴造紙技術被恢復;打銅、打銀、制陶等傳統手工業獲得新生;民間的傳統飲食涼粉、發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頗受遊客喜愛的風味食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巴文化,作為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涵蓋了納西族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以及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被譽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但隨著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急劇變遷,自20世紀50年代後東巴文化便逐漸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機之中。直到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形勢的日趨好轉,尤其是當地旅遊的開發,給東巴文化的恢復帶來了契機。原本僅限於學術界研究而被人們視為神秘深奧的東巴文化,現已飛速步入市場,成為當地一道最為亮麗的人文景觀,發展為推動麗江旅遊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增強了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旅遊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當地居民在享受旅遊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自己傳統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消除了過去面對所謂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來越倍加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由衷地產生了維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傳統文化正以各種方式得以保護和傳承。如麗江的地方政府、民眾、企業通過旅遊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遊收入返還於古城修復、文化保護和搶救、整理傳統文化,從而推動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還有在納西族知識精英大力呼籲和倡導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為東巴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建立的學校。如納西族知名學者郭大烈先生在黃山鎮宏文村開辦的「東巴文化傳習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鄉組織的「納西文化研習館」以及東巴文化博物館和東巴文化學校等等。1999年、2001年又先後成功舉辦了99中國麗江國際文化藝術節和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旅遊節,更使東巴文化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重新煥發璀璨的光芒。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兩重性一樣。旅遊活動的開展,在促進傳統文化復興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旅遊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較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更加深入,進而將影響到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受到我們的更多關注。
(一)傳統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隨著旅遊的發展,在異質文化的強力沖擊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風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衣著、建築及生活方式到語言文字等都與外來者日益趨同,當地固有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沖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變形」。
[1]如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民族語言。由於旅遊所引發或加速的「文化一體化」進程,其功能在不斷地被減弱,並逐漸走向消亡。與10年前相比,現在麗江城區和壩區,講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從小就教小孩學說漢語已成為風氣。約70%的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說納西語。在街頭巷尾或公共車上,隨處可聽見父母之間講納西語,而父母同子女之間卻講漢語的怪現象。如今,講納西語已不是「納西族」的識別標志,而成了「農村人」的一個識別標志,就是在那些會講納西語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納西語詞彙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現了「用母語能妙語連珠地向後代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輩,現在只能與僅會講漢語的孫輩結結巴巴對話的況」。
[2]旅遊的開發使大批遊客持續不斷地長期湧入,每個遊客所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對於旅遊目的地民族——納西族人來說,每天都在接待遊客。因此,這種接觸與沖擊是持久的。「一般而言,來自文化強勢地區的旅遊者對相對處於文化弱勢地區的接待地居民會起一種示範效應,其所帶來的思想及文化由於成為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所爭先效仿的對象。而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在改變了他們的日常行為及價值觀,從最初僅在裝束打扮及娛樂方式上的盲目模仿,發展到後來的刻意追求,並開始對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感到厭倦,以至發展到最終的完全拋棄」。
[3]如世居雲南省寧蒗縣的摩梭人,是當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其獨特的摩梭文化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著旅遊的開發,古老平靜的摩梭社會也發生了震盪,漢化現象逐漸嚴重。他們為了迎合遊客的喜好,穿著輕便靈巧的漢族服裝,操著普通話,古樸蒼勁的摩梭民謠與現代流行的漢族歌曲同時回盪在瀘沽湖上。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沖擊,外出打工的人願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願意嫁出村寨。諸如此類的例子還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旅遊接待地中,建築、服飾、語言、飲食、節日甚至風俗習慣等漢化現象日益嚴重,「令人直把邊寨當杭州」。
(二)傳統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遊市場上,因片面追求旅遊效益,而不顧當地社會人文資源的特性,進行完全趨從於旅遊者口味的運作,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族文化,將其傳統的舞台藝術化、商品化是目前旅遊開發的主要手段。雖然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能有效刺激遊客,使之產生旅遊消費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點就是使民族傳統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日益商品化。大多數旅遊者對接待地發生興趣往往不是真正的關注那種文化的價值,而是受獵奇心理驅使。對遊客來講,有新鮮感的、令人稱奇的、來之不易的、在別的地方見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他趨近什麼,購買什麼,就在它們中間選擇。「接待地內但凡一切能吸引遊客的事與物均被標上價格『待價而沽』,傳統文化也僅僅只是簡單地為經濟服務,而真正的內涵卻常常被人為地肢解、閹割甚至偽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價值完全被商業價值所取代,出現了一個個專為迎合旅遊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謂『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禮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及場合,並按傳統的內容和方式才能舉行的各種禮儀、禮俗,屢屢應邀打破規矩而頻頻登台亮相,一切都變得那麼有模有樣,氣氛熱烈甚至場面壯觀,但從實質而言已毫無特殊意義與價值。僅僅只是一種舞台化、程式化、商業化的表演而已」。如放河燈本是納西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民俗形式。現在已被改造成許願寄託美好祝福的游戲,天天給經營者帶來財富。從表面上看,接待地傳統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其存在的目的與過去已有了根本的區別。
就拿納西族傳統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東巴文化的復興來說,已經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東巴文化的恢復。昔日的以東巴教為重要載體的東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納西族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構築著納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納西族神聖的靈魂所在。而現在的東巴文化的復興,已不再是為了滿足納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國內外遊客,而遊客並不信仰東巴教,只是想了解東巴教,甚至有的遊客只是出於好奇的心理。於是就缺少了那種宗教信仰賴以存在的至關重要的情感基礎。所以「東巴文化的復興,其實質只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興起」。東巴文字被譽為「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極富裝飾性,所以許多人把東巴文化當作賺錢的工具。山裡的農民伐木做成木盤,賣給城裡的匠鋪,工匠再把成品批發給商販。木盤上所雕刻或繪制的蛙神、鷹神以及東巴文字,在傳統社會都被視為神聖的信仰對象,如今卻被排成行地懸掛在古城的大小店鋪中,等待著遊客們購買。由於缺乏對文化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街頭賣得紅火的各種東巴文化衫,壁掛等飾物謬誤百出,甚至連店主都不知所雲。這樣不僅造成眾多遊客受騙上當不說,還直接導致東巴文化的膚淺化、庸俗化,從而給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三)生活環境及方式的改變(以麗江古城為例)
舉世聞名的古城承載著麗江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納西人民智慧的象徵。但在旅遊浪潮的沖擊下,古城不得不迎合遊客的需要,變得日趨商品化。麗江古城僅僅3.8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戶商家。門市林立、人聲嘈雜,破壞了原有的寧靜與古樸,而且70%以上的店鋪或客棧,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賃經營。盡管外來人員的湧入給麗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沖淡了古城那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氛圍。這些身著納西族服裝的外地商客操著各式各樣的口音吆喝著,競相招攬遊客,毫無民族特色的外來商品則擺滿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靜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沖擊,而導致原住居民不願在古城內生活,帶著留戀與無奈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
利益的沖突,生活和需求空間的被掠奪,納西人生活的家園悄然在置換。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將不復存在,文化主體的轉移和失落,麗江古城就完全失掉遺產申報時的文化優勢。麗江古城可以另闢新址按原來的模樣復制和建設,但缺少納西人這一道風景線,無形的傳統文化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逝並不可再生。離鄉數載歸來的遊子在驚嘆古城的繁榮時,也感覺少了些什麼,一樣的五彩石板小巷,一樣的小橋流水,卻再難尋回兒時記憶中的古城。一個不是旅遊區,而是家園的地方。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走在復制的古城街道上,身著納西族服飾,操著各地口音的人們。讓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幅與真實納西生活無關的經過包裝和處理怪異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雲南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納西學者楊福泉指出:『古城的靈魂,不在小橋,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於這一民族的文化』」。
(四)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雖然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價值觀。如熱情好客、淳樸善良、重義輕利等。但是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遊客的大量湧入,有意無意地帶來了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引起了以往相對封閉的接待地居民價值觀念上的急劇變化。其中也有進步的積極因素,但也引起了當地居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從而導致一些諸如傳統失落,道德失范的現象發生。極大的損害了接待地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麗江人把水視做生命,愛護水、珍惜水、保護水、合理利用水。上游的水燒茶煮飯,中游的水淘米洗菜,下游的水搓衣洗腳是不成文的規矩。不準往河裡丟雜物,倒臟水,不準在上游洗衣服是約定俗成的習慣。這些愛河護水的公約不知沿襲了多少年。可是隨著麗江聲名大振,大量人流的進入,也帶來了陋習。往河裡扔垃圾,倒臟水、吐痰等現象隨處可見。麗江上了年紀的居民痛心的說「過去我們可以從河裡取水喝,現在不行了,明天怎麼樣?更不敢想像。」
在商品交易方面,納西人民一貫注重坦誠無欺,公平交易的倫理道德,可是在遊客蜂擁而入購買旅遊產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經營方式的誘導下,有些納西居民開始背離本民族的道德規范,將偽劣工藝品高價出售給遊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現了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等事件。這不僅損害了遊客的利益,也損害了當地的名聲,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有的外地商戶製作劣質的麗江粑粑,使得遊客以為麗江粑粑就只有這樣的水平,嚴重影響了納西族的名聲和古城的形象。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諸如賭博、色情等違背傳統文化觀念,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攬活動,大大惡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使各種犯罪率有所上升,進而嚴重影響了接待地社會秩序的安定。
納西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可是隨著旅遊的開發,旅遊者的大量湧入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他們在心裡豎起了一道牆,把自己和遊客隔開。三年前的遊客可以任意走進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賞主人的園藝,跟主人攀談,而現在居民對這樣的交往已經不感興趣,很多人家為了安全和不被打擾的需要,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白天不關門的習慣,用禁閉的大門把自己和外界隔開。
(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
納西族具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據雲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納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於漢族32.7%。納西族是每萬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於漢族的5個民族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教育的進步並沒有成正比,現實是納西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反而相對降低了,表現在初高中學生輟學情況較嚴重。與前幾年由於收入低,不能負擔教育費用或家庭勞動力不足所致的失學不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就業機會的增多。因為旅遊經濟所創造的服務性就業崗位對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機會,致使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及支持程度削弱,學生厭學後即棄學,或完成一階段的學業後不再升學,或乾脆棄學打工。據筆者在麗江白沙鄉了解的情況,近幾年小學、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學失敗後再次應考的人大大減少,大都能直接就業。從崗位來看,集中於旅遊景區的打跳隊,餐館、酒店的服務員等,其中女性佔大多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將不利於提高民族素質,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對策及思考

傳統文化是促進麗江旅遊發展的催化劑,納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點。麗江保存了完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財富。文化資源是麗江最大的優勢資源,麗江最大優勢也就是文化優勢,如果喪失了這一點,麗江旅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將會名不副實。因此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納西人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使傳統與現代整合,怎樣才能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但只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喚醒納西人民的保護意識。首先,在各機關單位、農村和學校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培養納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加豐富自己的母語詞彙,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三是通過社區的教育,鼓勵家長主動承擔起向子女傳承文化的責任,鼓勵人們以講納西話為榮,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四是通過有關部門開發和規范民族傳統節日和服飾、歌舞、飲食等,使納西族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二)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
旅遊業波及的地區,作為旅遊資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雖然麗江依託文化創出了品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外來開發商打文化的主意,使當地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塗改,變得面目全非。作為納西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開發商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台藝術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掠奪式開發,已成了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從而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極不利於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開發必須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應該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規范旅遊市場,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所謂「文化」開發。二要正確引導,讓當地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遊之中,自覺擔當起維護傳統的使者。三是繼續發揮好民族研究專家和學者的作用,為政府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獻言獻策。
(三)保護古城,保護古城的人文景觀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傳統聚居地,是納西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載體。數百年來,納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著寧靜安詳的生活。這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為家的居民們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護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當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都是較有效的,但這項工作必須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動員社區參與,把社區居民作為旅遊發展的主體進入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等涉及旅遊發展重大事宜的決策、執行體系中。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遊發展規劃之中,使旅遊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本地居民的目標和重點相互協調一致,正確引導當地居民在依靠旅遊獲得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主動參與到維護傳統的行列中。二要關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狀況,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對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難視而不見,讓大多數居民眼睜睜看著旅遊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自己不能從中受益,反而還要忍受由於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承擔旅遊發展的各項成本(包括環境、社會成本等)。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抵制、消極和敵對情緒。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願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遊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不斷地征詢並採納當地社區的意見和建議,使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居民都能從旅遊收入中體現出在古城居住的優越性,成為旅遊開發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諸如傳統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現象發生,給人一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消極印象,極大地損害了麗江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民族精神,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得以恢復,使納西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在弱小民族面臨強大主流文化進入而處於困惑時,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應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道德風尚樹立納西人的形象。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納西社會卻是一個重視情感生活的社會,老人受到愛戴,親情與友情是維系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手段,它營造的溫情籠罩著每一個社會成員,使他們從生活中找到幸福。人倫與親情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人類永遠的精神財富,而納西文化卻恰巧具備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是對現代文明的重要補償。因此,發揚民族精神並不是回頭路,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選擇,將會有利於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重視教育,不斷提高納西族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納西人民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的傑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飯,走回頭路,而是一種警示和激勵。在所謂納西族先進、文明的贊譽聲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教育,重視各中學的輟學現象。一是進行升學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斷提高旅遊業的服務檔次,提高用人的標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長效投資與現實經濟利益的認識。

四、小 結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中的延續,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著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的自我生存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創造力以及自我約束力。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力加強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應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2]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3]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4]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 [J].旅遊學刊,2000
[5]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6]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7]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參考文獻:
[1]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遊學刊,2000,.
[2]王嵐.雲南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幾個問題[J].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3,
[3]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4]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5]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6]方慧,黃琪,周芳,熊瓊芬.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8]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9]肖星.嚴江平 .旅遊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0.

7.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遭到的破壞。

近年來,關於旅遊開發對文化遺產是保護還是破壞的爭論一直沒有間斷,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起碼可以證明人們已經越來越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問題了。
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和要求。實踐證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是可以相互依託的,走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遊相結合發展的道路也是可行的,文化遺產完全可以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同時,文化旅遊使大量的文化遺產直接面對民眾,這還有利於普及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但是,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過度的商業炒作和破壞性開發、對文化遺產內涵的歪曲和濫用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開發旅遊市場的前提首先就是尊重民族文化遺產並力求進一步保護它。在保護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需要,利用它開發市場。反過來,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做好民族旅遊產業開發,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旅遊開發可以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加強人員之間的往來,增強交流和信息之間的溝通,還可以加深對彼此文化的認同,使社會資源得到更好地統籌。
舉例說明:新疆的喀什可以說是維吾爾文化的發祥地,維吾爾文化在那裡保留很完整,積淀最深。高台民居是維吾爾族聚居區,這么多年來,其他地方發展了,這里還是落後景象。後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從尊重民族文化、抗震、保護民族習俗角度,政府決定將高台民居修舊如舊,現在,高台民居正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地加固。這個安居工程讓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同時也照顧了維吾爾族的生活習俗。另外,通過整體打造,凸顯了維吾爾人原始、質朴的生活習慣,現在這個區域變成了旅遊者參觀的區域。這樣,既方便旅遊者了解和感受少數民族風情和西域文化,又使當地做小生意的居民通過售賣自產的紀念品增加了收入。互利雙贏、共同發展,非常和諧。

把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8. 如何降低目的地文化對旅遊者的消極影響

影響與降低方法:
第一,旅遊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為、社會生活的消極變化。旅遊者以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介入旅遊接待地社會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變化,從而產生各種影響,這種作用稱為示範效應。示範效應是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發生影響的主要途徑。學者認為旅遊接待地的居民向旅遊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顯的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言行當中,這種模仿既包括動態的如言語、表情、手勢等,也包括靜態的如衣著、儀表等。同時指出這種影響在旅遊企業的從業人員身上也有明顯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員工。由於他們長期工作於不同文化交叉並存的環境之中,況且外來文化又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就很容易使員工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旅遊對目的地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旅遊業的發展不但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還改變著當地社會的結構。學者認為旅遊改變了當地婦女對自我原有角色認識。旅遊業為婦女走出家庭,改變了她們原有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這種角色的轉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狀況及人際關系的變化。也有學者認為旅遊使接待地居民的經濟觀念越來越強烈,經濟上的計算成為人們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標尺。

第二,旅遊目的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萬以上的遊客,這是一個讓文物專家心驚肉跳的數字。旅遊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使得石窟中彌漫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體散發的濕熱氣,使壁畫上起著雞蛋皮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從裡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稱做壁畫的「癌症」。有專家做過試驗,讓40個人在洞窟中待37分鍾,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將超過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畫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書《莫高窟記》,60年代還清晰可見,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了。人們不禁擔憂:百年之後,敦煌安在。

第三,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20年代末,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博士多次來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滇西北瀘沽湖畔,從採集動植物標本到研究摩梭文化,並寫下了《中國西南的摩梭王國》。他一個人的走訪並沒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什麼變化。可是今天不斷湧入的旅遊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攜,鮮活地向當地人展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邊,在供遊客娛樂而每晚舉辦的篝火晚會上,遊客與村民相互詢問、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在桂林冠岩景區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結束後,大多脫下了傳統服飾,她們衣著摩登,外表與一般城市女孩已沒有太大的分別。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摩梭文化進入了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洛克當年在書中所記錄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難看到了。有些學者感嘆道:「如果認為外來的、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選擇地吸收,那麼,不要幾年的功夫,在瀘沽湖將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說得嚴重一點,只能見到一些穿著摩梭服裝的服務員。然而,如果不吸收外來文明,那裡將永遠貧窮和落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這種現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普遍意義。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鮮活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面。但與此同時,其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會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社會相對封閉,交通不發達,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明顯滯後。在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沖擊下,當地古樸的傳統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比經濟較發達的開放地區要劇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第四,旅遊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出現庸俗化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從本質上來說,旅遊就是人對異文化的體驗與追求。少數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可以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奇的心理需求。但是,某些旅遊開發商往往以現代藝術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不恰當的包裝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內涵;有的開發商為了迎合某些遊客的需要,把一些陳規陋俗、低級趣味的東西搬上舞台;還有的開發商不懂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區別,照搬照抄,形成不倫不類的假民族文化。所有這些做法,都導致民族傳統文化的庸俗化。例如,「洞洞婚戀」本是貴州瑤族(青瑤)的一種戀愛習俗。姑娘14歲以後父母就讓她單獨住在一間小屋裡,牆壁門上鑿有一小洞,洞口正對著姑娘枕頭。夜間,小夥子到自己愛慕的姑娘房門外,用根細棍通過戀愛洞把姑娘捅醒,隔門或隔牆談心對歌,若談得攏,可開門請進家,父母不幹涉,家人還迴避。談不攏,姑娘可以裝睡,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另找他人。當地俗話說:「一晚可以談五個,終身只歸一個人。」可見,瑤族雖然在婚戀選擇上有較大的自由,戀愛方式也較為開放,但他們對婚姻問題卻是非常嚴肅的。當地一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生意,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旅遊的名義搞色情服務,最終激起了該民族的憤怒,他們對搞這種活動的旅遊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將派出「火槍隊」武力解決;再如,在各地向旅遊者開放的民俗風情村裡,少數民族風俗舞台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盡管表演者的行頭比生活中真實的服飾漂亮百倍,但卻缺少了該民族服飾原有的本真韻味,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此外,大同小異的「竹竿舞」從海南的黎族跳到雲南的傣族,從貴州的苗族跳到廣西的侗族,被人笑稱為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現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風情園甚至在毫不相乾的溶洞景點內也比比皆是,挑逗誘騙遊客上當,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愉快的事件屢見報端;一些落後的東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製濫造的鬼洞、鬼城、陰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種種,不亦而足。像這樣連少數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儀式都可以根據「旅遊需求」隨時隨地「靈活」開展,那還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呢?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五,旅遊目的地文化限制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限制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並不打算或不願意讓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侵蝕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於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或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遊者的需要。泰國在前幾年大力推銷的某些不健康的旅遊產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確實迎合了少部分遊客的需求,也為該國帶來了滾滾外匯。但據泰國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現在,泰國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擴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萬人死於這種頑症,那裡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是性。由此而引發的旅遊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導致泰國旅遊業出現滑坡。上述案例表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有可能使當地的傳統道德觀念發生裂變和扭曲。盡管「色情、酗酒、搶劫皆因旅遊業而起」的說法是片面的,但應該承認旅遊業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蔓延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海外旅遊者「現代化」消費模式的誘惑下,在旅遊者和旅遊地之間生活水平差異懸殊這一客觀事實的刺激下,當地的部分居民極易失去原有的純朴美德,墜落到罪惡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濫,賭博猖獗,離婚率上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當地的社會風氣惡化。此外,國內有些景區,因沒有織協調好當地居民的經營活動,平衡好各方利益,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詐遊客哄抬物價、甚至威脅遊客人身安全的旅遊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無論是對當地旅遊業還是社會文化,都無異於雪上加霜。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一些學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批判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時,常常把旅遊視為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去的大炮政策換成了今天的『國際旅遊訛詐政策』」,「發達世界是在通過旅遊將其生活方式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盡管這些觀點可能帶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並非空穴來風。有的西方人類學家說成群結隊的遊客把別人的鄉土作為「旅遊地」,無所顧忌地拍照、遊玩,然後再把當地令人好奇的風物特產帶回家,成為標榜炫耀之物,這一切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傾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旅遊是現代人的需要,更是未來人的需要。旅遊開發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遺產、現代文明等文化生態環境,旅遊活動將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整理、搶救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維護本土文化的傳統性,保持接待地的旅遊吸引力;如何採取防範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如何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啟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如何尋求一種既能使東道社會收入最大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謂「新概念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9. 旅遊業對當地文化帶來的壞處都有什麼

1、一定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例如出現偽民俗這種現象。簡單的說版就是為了配合旅遊權,將許多民俗商業話,例如儺戲等。本來只是在特殊的節日舉行的特特殊儀式,現在為了迎合遊客需要,有些景區就開發了這個節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義。
2、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目的地人們的生活。甚至出現旅遊民族。旅遊民族就是當地人民以旅遊資源作為市場資源進行獲利的一種現象。例如,在雲南某山村,由於旅遊開發,,本來應該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人,開始改變其行為,不再耕種,而是為遊客服務,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務。總之,她們變成了旅遊業發展的附屬品,也不是旅遊業發展依託的主體。
總體上來說,旅遊給當地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商業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旅遊文化學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