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中國的旅遊文化包括中國旅遊文化傳媒、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宗教文化、中國的世界遺產、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中國藝術、中國旅遊文學、中國飲食文化和中國象徵文化等。
2. 簡述旅遊的本質和基本屬性
滿足人類需求 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快、強度高,人們需要利用閑暇時間出去旅回遊,已達到休養生息、彌補消耗、答恢復體力和腦力的目的,這一點需求主要是針對參與社會工作的旅遊者而言的。我們可把此歸結為「滿足人類補償性消費需求」再者,人們積累文化知識,提高科學水平,往往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和接受培訓來實現的。旅遊活動為人們在閑暇時間獲得全面、綜合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這說明了旅遊活動還能「滿足人們的發展性需求」。 第三,多數人是為了豐富文化生活,鍛煉身體,而進行的旅遊。即「滿足人類娛樂、鍛煉等方面的需求」。
3. 旅遊介體文化的特徵
導向性(1)導向功能
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發展的舵手,企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追求什麼,都將體現在企業文化中。企業文化能使企業具有一種「文化定勢」功能,把員工的努力方向引導到企業目標上來,使員工把企業追求作為自己的追求,把企業榮辱作為自己的榮辱。為此,在設置企業目標時,應該融進企業生產人員的事業心和成就欲,包括就多的個人目標,同時要高屋建瓴,振奮人
(2)凝聚功能
企業文化像一根紐帶,把職工和企業的追求緊緊聯系在一起,使每個職工產生
歸屬感和榮譽感。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明確企業的社會使命,能夠凝聚所有員工
的向心力。凝聚功能能夠匯集全體員工的智慧,把員工的意志和行為引向同一方向
和同一目標,使員工之間產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組織榮譽感和共同的責任心,為
一個共同的方向和目標協同工作,尤其在企業危難之際和創業開拓之時更顯示出巨
大的力量。
(3)約束功能
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是經過潛移默化形成的一種群體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能
夠使生產人員強制約束和自我約束結合起來、使軟體約束與硬體約束結合起來,使
事前、事中、事後結合起來、生產人員的心理約束和對工作的約束一致起來,最終
建立一支具有統一的價值觀念、首創精神以及一切行動聽指揮,遵紀守法的生產人
員隊伍。
(4)激勵功能
企業文化反映了企業的最高追求,也是想要達到的理想境界。只要這種追求和
境界與每一位成員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就將激勵全體員工共同為這一目標的實現
而拼搏奮斗。企業文化觀念形成的群體意識的驅動及良好文化氛圍的熏陶和感染,
使員工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不斷加強,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不斷發揮,為企業提
供了源源不斷的激勵力量。
(5)輻射功能
企業形象向社會展示了自己的管理風格、經營狀態、精神風貌、服務態度、產
品競爭能力等信息,從而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肯定,獲得自身生存發展的長期環境,
進而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這些構成了企業文化的輻射功能。
4. 旅遊文化的概念
(一)旅遊+文化說
將旅遊與文化聯系起來,重視文化在旅遊過程中的作用,彌補了我國旅遊文化學科研究的一個空白,客觀上起到了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二)總和說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三)民族文化說
《中國大網路全書·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謂旅遊文化,指的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在世世代代的旅遊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本民族或本國家的文化。它包括只有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獨有的哲學觀念、審美習慣、風俗人情等文化形態。或者說,旅遊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傳統在旅遊過程中的特殊表現。」
(四)主客體說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
(五)碰撞說
「碰撞說」抓住了旅遊文化的自由開放這一特性,用旅遊媒介在主體與客體間架起一道橋梁。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將「碰撞說」敘述為「旅遊文化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碰撞說」更多的注意到旅遊三要素在旅遊文化中必須分清主次,而非孰有孰無。
旅遊文化的范疇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一方麵包括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如:人、財、物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不可見的文化成分,如旅遊者如何使用他的錢、財、物,旅遊業如何開發資源、增添設備、提高質量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心理動機和需求,這種從醞釀到實施完畢的過程,莫不帶有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之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制約。而旅遊者玩 購 娛,的結果以及從中可以看出的明顯動向,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
5. 旅遊的概念,本質和特徵!!!
1.旅遊,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人是社會再生產的主體,人的行為從屬於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因而可以把人的行為劃分為生產行為、分配行為、交換行為和消費行為四大類。
旅遊的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就是旅遊構成的四個要件。同時具備四個要件的行為才是旅遊,否則就不是旅遊,而只能叫做旅行。沒有游覽觀光目的或行為的會議、商務往來、科學考察、修學、探險活動就不應該叫做旅遊,只能叫做會議旅行、商務旅行、科研旅行、修學旅行、探險旅行等等。至此,可以給出一個基本的樸素的旅遊定義:旅遊是指達到一定年齡的人到一定距離之外的地方去欣賞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的行為。
旅遊的本質是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旅遊的業的特徵
(1)旅遊業的依賴性;(依賴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2)旅遊業的綜合性;(旅遊酒店、交通、旅行社、旅遊景區等)
(3)旅遊業的脆弱性;(容易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影響,如03年的非典)
(4)旅遊業的波動性;(由於本身的脆弱性和季節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淡季和旺季的區別)
(6)旅遊業的涉外性;(接待外來旅遊者)
(7)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建造成本大,人力資源成本大)
2.旅遊者,從字面上解釋,就是遊客,即從事旅遊活動的人們。在英文里寫作「Tourist」 。意思是出於一種好奇心,為了得到愉快而進行旅行的人。但是在統計旅遊者的人數時,便出現了一個難題:哪些人算旅遊者?哪些人又不算旅遊者。比如說,一個人離開居住地到異地觀光,停留時間超過了24小時,這種情況算旅遊者,看來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另一個人離開了本單位或家宅,在本居住地的城市或郊野遊玩了幾個小時,當晚又回到了住地。這種情況算不算旅遊者?依我們的看法他是旅遊者,可是在國際上統計旅遊人數時,又不予以承認。
3.旅遊資源: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
主要內涵:
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吸引功能;
旅遊資源的作用對象——旅遊者;
旅遊資源的內容——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總和;
旅遊資源可開發性——旅遊價值和原材料。
旅遊資源可定義為: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並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統稱為旅遊資源。它是發展旅遊事業的基本物質條件,在范疇上屬於社會資源之列。
旅遊資源的特徵
(1)價值上的觀賞性。(獨特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這是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
(2)空間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在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
(3)時間上的季節性。 (變異性) 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
(4)使用上的永續性。 主要指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因此可以長期供遊人使用。前提是保護和管理得好。
(5)構景上的綜合性或多樣性。指旅遊資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組成。
6. 旅遊文化的定義
旅遊文化——什麼是旅遊文化?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繫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旅遊企業若不能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由於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蘊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二、旅遊文化內涵及分類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7. 簡述旅遊的本質
旅遊的本質是觀光、娛樂,放鬆心情。
旅遊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後出現的一種追享欲求。旅遊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樂」這樣三條。這是旅遊者心理的共性。旅遊者不遠千里而來,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新生活,在異地獲得平時不易得到的知識與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
(7)旅遊文化的本質及其特徵擴展閱讀:
旅遊的注意事項:
1、注意飲水衛生
一般來說,生水是不能飲用的,旅途飲水以開水和消毒凈化過的自來水為最理想,其次是山泉和深井水,江、河、塘、湖水千萬不能生飲。無合格水可飲時,可用瓜果代水。
2、瓜果一定要洗凈或去皮吃
吃瓜果一定要去皮。瓜果除了受農葯污染處,在採摘與銷售過程中也會受到病菌或寄生蟲的污染。
3、 慎重對待每一餐,飢不擇食要不得
高中檔的飲食店一般可放心去吃,大排檔的可有選擇地吃,攤位或沿街擺賣推車賣)的不要去吃。旅行中雖然飢腸轆轆的情況不少,但小攤小販的食物不能去碰。如果飢不擇食,則等於拿生命開玩笑。
8. 旅遊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旅遊的基本特徵:
異地性特徵
旅遊是人類一種空間移動,異地性,就是到定居地以外的任何地方領略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異地性不僅指地理位置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只因地區不同而造成的旅遊資源的差異性。差異性越大,異地吸引力就越強。
2.暫時性特徵
旅遊只是到一個地方進行短暫的觀光,並不是長期的居住或在當地工作落戶。
3.綜合性特徵
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8)旅遊文化的本質及其特徵擴展閱讀:
旅遊基本要素:
「吃、住、行、游、購、娛」,簡單的六個字,但它的形成過程卻經歷了半個世紀,凝集了幾代人的心血,集中了成千上萬旅遊工作者的智慧。這六個要素,是中國發展旅遊業的根本,指導旅遊業的規范,衡量旅遊業的標准,同時,也是我們廣大導游員進行導游安排時必須考慮的六個要點、六個方面。了解了它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在實際導游工作中更好的為遊客服務。
享受性:旅遊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後出現的一種追享欲求。有一位社會學家說,旅遊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樂」這樣三條。這是旅遊者心理的共性。旅遊者不遠千里而來,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新生活,在異地獲得平時不易得到的知識與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
知識性:旅遊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遊的真諦!
意志性: 旅遊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鬆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雲。
參考資料:中華網-旅遊的本質屬性及特徵
9. 旅遊文化的特徵有哪些一共6點好像
旅遊文化的特徵
1、移動傳播性
旅遊文化系統的移傳性特徵包括兩方面的涵義,移動版性特徵。旅遊主權體由於其永無止境的探索與超越精神,總是使自己處於運動狀態之中。
2、時代性
不同時代旅遊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有差別的。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其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不同的。
4、階層性
階層性特徵是指不同階層旅遊主體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各有特色。
10. 旅遊的本質特徵
1.旅遊,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人是社會再生產的主體,人的行為從屬於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因而可以把人的行為劃分為生產行為、分配行為、交換行為和消費行為四大類。
旅遊的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就是旅遊構成的四個要件。同時具備四個要件的行為才是旅遊,否則就不是旅遊,而只能叫做旅行。沒有游覽觀光目的或行為的會議、商務往來、科學考察、修學、探險活動就不應該叫做旅遊,只能叫做會議旅行、商務旅行、科研旅行、修學旅行、探險旅行等等。至此,可以給出一個基本的樸素的旅遊定義:旅遊是指達到一定年齡的人到一定距離之外的地方去欣賞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的行為。
旅遊的本質是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旅遊的業的特徵
(1)旅遊業的依賴性;(依賴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2)旅遊業的綜合性;(旅遊酒店、交通、旅行社、旅遊景區等)
(3)旅遊業的脆弱性;(容易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影響,如03年的非典)
(4)旅遊業的波動性;(由於本身的脆弱性和季節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淡季和旺季的區別)
(6)旅遊業的涉外性;(接待外來旅遊者)
(7)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建造成本大,人力資源成本大)
2.旅遊者,從字面上解釋,就是遊客,即從事旅遊活動的人們。在英文里寫作「Tourist」 。意思是出於一種好奇心,為了得到愉快而進行旅行的人。但是在統計旅遊者的人數時,便出現了一個難題:哪些人算旅遊者?哪些人又不算旅遊者。比如說,一個人離開居住地到異地觀光,停留時間超過了24小時,這種情況算旅遊者,看來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另一個人離開了本單位或家宅,在本居住地的城市或郊野遊玩了幾個小時,當晚又回到了住地。這種情況算不算旅遊者?依我們的看法他是旅遊者,可是在國際上統計旅遊人數時,又不予以承認。
3.旅遊資源: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
主要內涵:
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吸引功能;
旅遊資源的作用對象——旅遊者;
旅遊資源的內容——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總和;
旅遊資源可開發性——旅遊價值和原材料。
旅遊資源可定義為: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並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統稱為旅遊資源。它是發展旅遊事業的基本物質條件,在范疇上屬於社會資源之列。
旅遊資源的特徵
(1)價值上的觀賞性。(獨特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這是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
(2)空間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在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
(3)時間上的季節性。 (變異性) 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
(4)使用上的永續性。 主要指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因此可以長期供遊人使用。前提是保護和管理得好。
(5)構景上的綜合性或多樣性。指旅遊資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