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宗教文化與旅遊論文參考文獻
徐亞非.溫寧軍.楊先明來 民族宗自教經濟透視 1991 羅竹風 人·社會·宗教 1995 劉稚.秦榕 宗教與民俗 1991 張橋貴.陳麒書 宗教人類學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紀雲南旅遊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期刊論文] -思想戰線2000(5) 繆家福.張慶和 世紀之交的民族宗教—雲南少數民族宗教形態與社會文化變遷 1999 李江敏.李志飛 文化旅遊開發 2000
B. 民族文化類論文範文資料,與特色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相關論文怎麼寫
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專業應考者完成本科階段學業的最後一個環節,它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首先是選擇課題。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麼」的問題,亦即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麼」不明確,「怎麼寫」就無從談起。
教育部自學考試辦公室有關對畢業論文選題的途徑和要求是「為鼓勵理論與工作實踐結合,應考者可結合本單位或本人從事的工作提出論文題目,報主考學校審查同意後確立。也可由主考學校公布論文題目,由應考者選擇。畢業論文的總體要求應與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相一致,做到通過論文寫作和答辯考核,檢驗應考者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選擇課題,還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課題中選擇課題,都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切實可行的課題。選好課題是畢業論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緊密結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以促進科學事業發展和解決現實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選題要符合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要具有新穎性,有創新、有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或推動作用,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達再完善,也將沒有絲毫價值。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選題。首先,要從現實的弊端中選題,學習了專業知識,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和理論上,還要下一番功夫,理論聯系實際,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去尋找和解決工作實踐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其次,要從尋找科學研究的空白處和邊緣領域中選題,科學研究
還有許多沒有被開墾的處女地,還有許多缺陷和空白,這些都需要填補。應考者應有獨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去思索,去發現,去研究。最後,要從尋找前人研究的不足處和錯誤處選題,在前人已提出來的研究課題中,許多雖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有待於豐富、完整和發展,這種補充性或糾正性的研究課題,也是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
第二、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課題。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不但要有考生個人的見解和主張,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由於考生個人的主觀、客觀條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選題時,還應結合自己的特長、興趣及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來選題。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首先,要有充足的資料來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缺少資料的情況下,是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的。選擇一個具有豐富資料來源的課題,對課題深入研究與開展很有幫助。其次,要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可以激發自己研究的熱情,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以專心、細心、恆心和耐心的積極心態去完成。最後,要能結合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每個考生無論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業務專長,選擇那些能結合自己工作、發揮自己業務專長的課題,對順利完成課題的研究大有益處。
選好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後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後,關於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
通讀即對全文進行閱讀,選讀即對有用部分、有用內容進行閱讀,研讀即對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內容進行全面、認真、細致、深入、反復的閱讀。在研讀過程中要積極思考。要以書或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與研究方法來觸發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腦並用,發揮想像力,進行新的創造。
在研究資料時,還要做好資料的記錄。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據已確立的基本論點和分論點選定材料,這些材料是自己在對所搜集的資料加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組織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注意前後材料的邏輯關系和主次關系。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考生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擬定提綱包括題目、基本論點、內容綱要。內容綱要包括大項目即大段段旨、中項目即段旨、小項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擬定提綱有助於安排好全文的邏輯結構,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畢業論文由標題、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等4方面內容構成。標題要求直接、具體、醒目、簡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論文中的要點放在論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讀者閱讀,所以要簡潔、概括。正文是畢業論文的核心內容,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緒論部分主要說明研究這一課題的理由、意義,要寫得簡潔。要明確、具體地提出所論述課題,有時要寫些歷史回顧和現狀分析,本人將有哪些補充、糾正或發展,還要簡單介紹論證方法。本論部分是論文的主體,即表達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及其論據。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闡述觀點,要准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層次、大小段落間的內在聯系。篇幅較長的論文常用推論式(即由此論點到彼論點逐層展開、步步深入的寫法)和分論式(即把從屬於基本論點的幾個分論點並列起來,一個個分別加以論述)兩者結合的方法。結論部分是論文的歸結收束部分,要寫論證的結果,做到首尾一貫,同時要寫對課題研究的展望,提及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或可能解決的途徑等。參考文獻即撰寫論文過程中研讀的一些文章或資料,要選擇主要的列在文後。
第五、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總之,撰寫畢業論文是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對於缺乏寫作經驗的自考生來說,確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考生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虛心向指導教師求教。 畢業論文寫作規范
畢業論文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封面、任務書、目錄、中英文摘要、正文、小結、致謝、參考文獻、附錄、考核表等。有關要求如下:
1、 摘要
應扼要敘述本設計的主要內容、特點,文字要精練。一般字數控制在400字左右,採用小四號宋體,要有3-8個關鍵字。
2、前言
應說明本設計的目的、意義、范圍及應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課題在國內外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闡述本設計的指導思想和應解決的主要問題。
3、 正文
正文要求字數在8000以上,一般分若干章,每章分若干節,又可分若干小節。
正文中的圖和表按章編排,圖和表均應有名,如:圖3-1閱卷系統圖,表5-1系統配置表。圖名位於圖的下方,表名位於表格上方。
4、 結論
概括說明本設計的情況和價值。分析其優點、特色,有何創新,性能達到什麼水平,並應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改進的方向,特別是對設計中遇到的重要問題要重點指出,並加以研究。
5、 致謝
簡述自己通過本設計的體會,並應對指導教師和協助完成設計的有關人員表示感謝。
6、 參考文獻
正文後面一般包括若干篇參考文獻,格式為:序號,作者,篇名或期刊名,書號(雜志號),出版日期或刊出日期。
列出的參考文獻應英文書目在前、中文書目在後(按第一作者名的字母順序排序,中文名以拼音順序排序,同一作者,按出版時間排序)。
7、 附錄
附錄可有若干個,一般包括源程序,參考的有關數據等。
8、 其它
畢業論文的排版要求:題目為三號黑體,正文為五號宋體,各章節標題均採用黑體字,頁邊距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標准字間距,標准行間距,頁面統一採用A4紙。
C. 關於民俗研究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哪些參考文獻最好多一點。
《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編,收入了在中國昆明舉行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大會上發表的關於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論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薩滿教探析》《當代語境下的滿族薩滿教美術》《試析節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內涵——以春節祭祀為例》《南嶽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網 http://www.mswhw.cn/msfl/yj/index.html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錄論文12篇,從理論視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對中外民俗文化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其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民俗研究》,雜志創刊於1985年,是中國目前唯一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民俗學理論刊物。
《民俗研究》雜志向國內外讀者全面介紹中國民俗和民俗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國家確認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被認為是「能夠代表中國民俗學最高學術水平的雜志。 季刊,每期272頁,每季末月出版,全國郵局發行。
D. 關於旅遊文化方面的論文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E. 有關於名族民俗風情與旅遊的論文如題 謝謝了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 「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 豐富的就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並不相同。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新年來臨,全家守歲。吃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活動。祭龍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祈神求豐收,是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
F. 旅遊類論文參考文獻
直接下載,注意地址
旅遊景區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王建春-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http://www.lw(刪除)23.com/pdf_1(此處)2985ba4-62bc-47(中文)75-b993-0132835f3939/lu(下載)nwen.pdf
景區升級與服務質量管理
楊振之, 魏荔莉, 張丹… - 2009
http://www.huaiyao.org/446303.pdf
[圖書] 旅遊資源開發及管理
王國新 - 2007
http://www.huaiyao.org/377283.pdf
旅遊景區安全容量分析與事故風險評價
羅振軍 -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8
http://www.xjzyaq.com/uploads/soft/200906/44_11184312.doc
G. 旅遊專業參考文獻
[1] 戴凡. 旅遊持續發展行動戰略[J]旅遊學刊, 1994, (04) .
[2] 田道勇. 淺談旅遊可持續發展[J]人文地理, 1996, (02) .
[1] 馬釗. 泰安城市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 2010 .
[2] 楊曉瑜.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中的入境旅遊發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學, 2001 .
[3] 徐柯健. 四川海螺溝冰川公園旅遊資源特色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 2002 .
[4] 李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態旅遊區旅遊產品深度開發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 2004 .
[5] 李雄華. 可持續旅遊資源保護制度體系建設的研究[D]中南林學院, 2003 .
[6] 吳書光. 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05 .
[7] 李建華. 基於生態承載力的森林旅遊資源可持續經營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06 .
[8] 潘夏寧. 我國世界遺產地旅遊可持續發展分析與評價[D]廣西大學, 2006 .
[9] 王震. 山東省海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與評價[D]中國海洋大學, 2006 .
[10] 吳永紅. 基於景觀生態學的風景區保護性規劃[D]蘭州大學, 2007 .
H. 關於中國民俗旅遊的論文
民俗旅遊開發與欣賞結課報告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遊的含義。
民俗文化,是產生並傳承於民間的、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價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該民族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我國目前民俗文化旅遊的現狀。
民俗文化變遷總的現狀是:表層變化迅速,深層觀念盡管變遷緩慢,但很多傳統觀念也都面臨被打破的命運。傳統民俗文化發生變遷或變革或消失,這是民俗發展的一種正常趨勢,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變遷過程中,我們的確感受到了現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質層面還是觀念層面,民俗文化的變遷還有一些負面的效應。
1.傳統文化價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中的不足。
雖然我國在民俗旅遊開發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應,我們採用「人創民俗文化村、實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館、節慶活動方式、民族生態博物館、民俗專題旅遊」等民俗旅遊開發模式,使民俗旅遊健康穩步發展。但在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樂觀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方式不完善。在保護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無法可依」,沒有培訓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界,大部分保護措施都據有「滯後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壞後才採取保護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當成「搖錢樹」。採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開發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經濟建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業化的趨勢。這種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於利,正如馮驥才所說「繼續拿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產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後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開發中偽造、破壞、同化嚴重。為了吸引廣大了旅客,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有的地方不斷模仿經典民俗文化創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遺毒未盡,把糟粕當精華,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動,損害地區民俗文化形象,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策略。
1.全面發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遊產品的品位。
全面發掘民俗文化,就是運用調查取證等方法,有步驟地對民俗旅遊開發的各個景點或其組成部分進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於開發的第一手資料,從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發展動態。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突出民族特色,改變民族村單一歌舞表演的局面,從宗教、社會、經濟、游藝競技等方面對民俗進行合理、綜合的開發,賦予民俗旅遊產品更深的內涵以提高其品位。
2.豐富民俗文化旅遊形式和內涵。
現有的游覽方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如桂林的灕江民族風情園、劉三姐景觀園都屬於以靜態游覽為主的項目。這類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使遊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有效保護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但隨著現代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單純觀賞性的游覽式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遊客求新求奇的心態。因此動態的、參與性的游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這一類型的游覽方式可以使遊客從中親身感受到當地的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悅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3.採取保護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要使民俗文化不受到異地文化的沖擊和淡化,可以從旅遊地居民、旅遊者兩方著手採取保護措施:教育並引導旅遊地居民自覺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首先,政府或有關部門要對一些逐漸失傳的傳統、風俗、習慣、慶典、節日、宗教儀式等,進行挖掘和再現,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護和流傳下來,並以此作為旅遊教育資料用。其次,政府或有關部門要與旅遊地居民多溝通,讓他們知道本地傳統民俗文化的價值,激發他們對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覺意識,促使他們主動維護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接受外來文化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最後,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經濟手段來鼓勵和扶持某些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政府可以為旅遊地各種歲時節慶活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甚至可以參與組織協調,創造節日氣氛,使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得到鞏固和加強。教育並引導旅遊者減少對旅遊地民俗文化的影響。
4.注重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的有機結合。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可移性。民俗活動除了在本地開展活動,吸引遊客,還可以移到自然風情區和其他旅遊城市進行表演、交流,從而實現更高的社會經濟效益。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有機結合,可利用現開辟的民俗旅遊線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風情區、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城等形式帶動民間絕技絕活、民間歌舞、民間小吃、民間蠟染、刺綉、編織等手工藝品的綜合開發,將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項目引進著名自然風景旅遊區,以及國內外旅遊城市,作為固定或流動性項目,參與到觀光旅遊和文物古跡游中,使它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5.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遊。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遊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路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藉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
6.高品位開發和利用民俗旅遊資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遊開發要保證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揚和保護,就必須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遊地民俗風情資源的現象。因此,高品位開發利用民俗資源是舉棋之關鍵。高品位開發指旅遊地在民俗資源開發上,要正確瞄準本地區的資源特色,結合本地區及周邊地區旅遊環境,把獨特的風情民俗展示出來,開發建設民俗旅遊資源,就應當對當地民俗資源充分地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選擇開發方向,確定文化定位,盡最大可能挖掘出當地民俗資源的潛力。
綜上言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蘊涵豐富的旅遊價值,對其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實現民俗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實現其旅遊價值,也能帶來一定的社會、文化及經濟效益。積極開發民俗文化旅遊將成為民俗旅遊業今後發展的又一新出路。
I. 旅遊論文參考文獻
[1] 王琳. 從旅遊產品的特點看青島旅遊產品的開發策略[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7,(01) .
[2] 孫梅. 奧帆基地:青島旅遊新坐標[J]. 招商周刊, 2006,(16) .
[3] 李鷺. 抓住奧運契機 推動青島旅遊新發展[J]. 現代商貿工業, 2007,(07) .
[4] 行懷勇. 青島市旅遊經濟優劣分析與對策[J]. 商場現代化, 2008,(09) .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與青島旅遊開發[J]. 海岸工程, 2002,(01) .
[6] 劉成順. 青島旅遊:統計有水 市場少魚[J]. 招商周刊, 2006,(21) .
[7] 孫玉敏. 建言青島旅遊[J]. 招商周刊, 2003,(14) .
[8] 陳娟. 2008年奧運會與青島旅遊宣傳策略[J]. 求實, 2004,(S3) .
[9] 李恆光. 認清產業定位,抓住契機,推進青島旅遊經濟發展[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04) .
[10] 野世箴. 青島旅遊資源和發展旅遊業淺見[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993,(Z1) . [1] 馬波, 張瑞清. 對青島旅遊名牌戰略的理論思考[J]. 東方論壇, 1997,(03)
[2] 孫玲. 誰影響了2007青島旅遊?[J]. 半島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島旅遊資源和發展旅遊業淺見[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993,(Z1)
[4] 王瑛. 青島會展旅遊發展分析[J]. 甘肅高師學報, 2006,(03)
[5] 錢光明. 不只為「齊讀」叫好[J]. 教育文匯, 2008,(05)
[6] 張廣海, 劉佳. 青島海洋旅遊資源開發整合研究[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7] 孫宏霞. 構築琅琊文化特色促進青島旅遊可持續發展[J].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 2004,(02)
[8] 田旺軍, 趙遷遠. 青島市文博旅遊資源分析及其開發思路[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02)
[9] 奧帆賽讓青島更美麗[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urner. 旅遊景區英譯亟待規范——以青島旅遊景區翻譯為例[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