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旅遊文化的論文.
游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㈡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論文800字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主要選擇方式之一。旅遊業的發展不僅給許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為它們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因此,旅遊業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
據世界旅遊組織今年年初發表的年度報告統計,2002年世界各國和地區入境旅遊人數達7.15億人次,創歷史最高記錄。其中,歐洲入境旅遊人數仍居世界第一位,為4.11億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57.5%。近年來,亞洲旅遊業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旅遊業最興旺的地區之一。2002年前往亞太地區的國際遊客達1.31億人次,僅次於歐洲。美洲地區也是世界旅遊的熱點地區,2002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21億人次。非洲的遠古文明和原始風光也開始吸引遊客的視線,去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到2410萬人次。
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法國仍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2002年法國接待的外國遊客人數突破了歷史記錄,達7670萬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10.7%。其次是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接待人數分別為5130萬人次、4540萬人次和3950萬人次。中國的悠久歷史、秀麗風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多樣化的民風民俗以及安全的旅遊環境等,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使得去年中國入境旅遊者總數達到3680萬人次,居世界第五位。
今年上半年由於受伊拉克戰爭和非典疫情的影響,全球旅遊業一度疲軟。從下半年開始,歐洲旅遊業增長較明顯,非洲和美洲也有增長。亞洲一些地區的旅遊及相關服務行業也開始逐步恢復正常。世界旅遊組織樂觀地表示,亞洲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將會在今年年底全面復甦。
目前,世界旅遊業正朝著區域化、多樣化趨勢發展。多年來,世界旅遊業主要以歐洲為主體,現在逐漸形成歐洲、亞太地區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旅遊方式的選擇上,一些國家採取以「新」、「異」取勝的戰略,除一些傳統旅遊項目外,文化旅遊、商務旅遊、生態旅遊和網路旅遊等特色旅遊,以其新穎、別致、時代性強和內容豐富多彩等特點吸引遊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另外,由於受世界經濟因素影響,未來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亦將日趨激烈。
如何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吸引更多旅遊者、增加本國的外匯收入和就業機會,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許多國家通過頒布旅遊組織法或旅遊基本法、直接投資或減稅、設立旅遊發展基金、制定休假制度、實行「低門檻」入境和「低門檻」收費政策等,以保證和支持本國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㈢ 跪求關於世界文化藝術之旅論文
全程輔導+_me
㈣ 旅遊文化論文怎麼寫
論文的種類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進行分類。由於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
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
2.論辯型論文
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
3.綜述型論文
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
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
論文格式
1、論文題目
(下附署名)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6、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㈤ 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的論文
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的論文
我能寫
「不同膚色、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締造了人類歷史,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古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等,都曾經舉起過照亮世界文明的火把,留下了奇特的楔形文字、千古流傳的荷馬史詩、永恆的羅馬城、金字塔等珍貴的歷史遺產……古代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融合發展,推動的歷史的進步。」今天就讓我們組成記者團,尋著歷史的足跡,穿越時空的隧道,跟蹤報道人類古代文化的輝煌──
㈥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遊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於今後本地旅遊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遊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遊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特色旅遊資源是產生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遊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道教淵源及發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道教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築、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遊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遊發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遊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遊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徵突出,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2.4仙樂神韻——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又稱武當道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樂是道士們念經和進行法事活動時表演的,由於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道樂內涵極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庄嚴典雅;一方面難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
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展中不斷創新的道樂,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樂和儒樂旋律的道教音樂,被稱為武當仙樂神韻,武當韻,悅耳動聽,它是武當山宗教文化遺產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3優美的自然風光——武當山不容忽視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雖以「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與其人文資源相比,武當山的自然景觀也毫不遜色。自古以來武當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道教修練者、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隱士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岳出五嶽上」,這里還有著「頂鎮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為「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海撥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沖霄,周圍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澗環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龜,座落在群山之顛,其餘諸峰均俯身頷首朝向主峰的「萬山來朝」奇觀。聯合國赴武當山專家考察組官員們也盛贊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貌,武當山自然景觀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稱,均各具特色,風光優美。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武當山珍貴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的史前文物。從目前巳出土恐龍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動物化石、古猿顱骨化石、猿人牙齒化石看,這里曾是人類祖先的棲息地之一,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武當山地區曾是楚國早年國都所在地,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均有建制及發展,悠久的歷史為本地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道教文物最為豐富,有我國道教文物寶庫之譽。
5豐富的葯用植物資源——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中葯材,是我國現存野生葯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初步確定武當山現有野生葯材617種。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有隱士在此采葯修煉,唐宋以後更是絡繹不絕。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長期在武當采葯,據統計《本草綱目》中有400餘種葯材取自武當山。俗話說「十道九醫」,道教素有重視醫葯學研究的傳統,結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養生文化,與現代旅遊開發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葯用植物資源無疑是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當山極具開發潛力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本地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中以道教氣息濃郁的民俗文化為特徵:如武當信仰民俗、大法會、羅天大醮、進香、齋膳禁忌等習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游藝節日民俗。這里還留存著許多歷代高道、帝王將相、社會名人等與武當山的傳說故事,如著名的「鐵杵磨針」、「太子讀書」等,以及大量描繪武當山的詩詞、歌、賦、游記、小說等文學資源。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如歷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當等事件,均直接導致部分宮廷民俗文化與來自全國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於武當,與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處於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交匯處,歷史文化淵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當民俗文化還表現出來源廣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顯著特點。
7 結論
特色是旅遊業的生命,特色旅遊資源是旅遊業得以發展的基礎,是旅遊開發的重要依據。世界文化遺產地武當山的特色旅遊資源內涵豐富,特異性突出,除卻傳統的道教文化資源外,本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旅遊資源特色也十分鮮明,極具開發價值。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的認識,對今後本地旅遊資源的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和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充分認識武當山旅遊資源的特色及內涵,才能更好地在進—步的旅遊開發中挖掘特色,發揮特色,使其更好地為旅遊業服務,也才能在旅遊資源保護中做到針對性強、有實效的保護。
㈦ 有關成都旅遊文化的論文3000字左右
旅遊文化相關的論文算是簡單的,如果是專業的論文還是需要專業的合作夥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庫」,會給你更多的幫助
㈧ 《走遍中國旅遊文化漫談》學習論文
淺淡武當山
摘要:世界自然遺產武當山風景名勝區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完好的森林植被享譽海內外。然而,由於在早期的旅遊資源開發與建設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與嚴格管理,致使產生了局區域的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水環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壞、違法亂占亂建等幾個方面。因此,必須按照「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加強對旅遊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旅遊資源,以保證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管理與保護 武當山 可持續發展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屬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著名的道教聖地。以其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飲譽海內外的武當武術、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於世。1982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被建設部授予「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4A級旅遊區」,2001年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武當山古建築雄偉玄妙。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永樂年間進行了歷時12年的大規模營建,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形成了9宮、8觀、36庵堂、72岩廟的古建築群體系。現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古建築群依山勢而建,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築風格古樸凝重,結構嚴謹,裝飾精緻,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全山現已公布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玄岳門、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玉虛宮)。
武當山自然景觀絢麗多姿。武當山貌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全山分布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等自然景觀。
武當山道教文化底蘊豐厚。武當山被譽為「道教仙山」,皇天真武大帝的發祥地,曾是中國最大的皇家道場,千百年來香火鼎盛,伴隨法事禮儀活動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古雅閑適、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武當武術玄妙奇絕,源遠流長,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謂,是中華武術的一大名宗。相傳由著名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創造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內家拳派。「亘古無雙勝境地,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春秋旅社,如今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寬博的胸懷,笑迎四海客,誠招五湖商。
一、風景名勝區環境問題
1重產值、輕環境
雖然中央反復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但對基層企業領導者和經營決策部門來說,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一直是個兩難選擇。在許多地區的旅遊開發和發展中,以犧牲長期效益為代價來換取短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2環保經費緊張
各級財政撥給的保環專項經費和業務費用相當有限,加之工作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許多該收的環保費沒有按規定如數加以徵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帳太多,導致許多環保治理項目沒有資金保證,環保工作無法實施,形成惡性循環。許多旅遊區的環保部門除了有一兩台陳舊簡陋的監測設施外,多數無錢添置其他基礎性設施和配套設施。對於旅遊區內排污情況難以進行常規分析,環境規劃、環境趨勢預測往往也因沒有監測依據而無法進行。
3執法不嚴,監察不力
各級政府為保護好武當山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禁止在各風景名勝區內興建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工程、設施。但由於各種人情、面子、關系的影響,造成執法不嚴,監督不力,管理不順。許多旅遊設施建設毫無章法,批少建多,批小建大,批此建彼。
4旅遊區客容量超負荷問題遠未從理論上和管理上得到解決。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和景區,旅遊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武當山山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對策
1積極宣傳引導,提高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意識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界的一個基本認識和態度,它既反映在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態度上,又體現在人們保護環境的自覺行為上。可以說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是武陵源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為此,一是要加強對遊客的宣傳教育,在各個旅遊景點的醒目處都要設立標語或廣告牌,以增強遊客保護環境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杜絕遊客亂摘亂扔、亂塗亂畫、隨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為;二是要加強對從事各種旅遊經營活動主體的宣傳教育,讓他們了解環境污染及其破壞的嚴重後果,產生憂患意識,產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緊迫感,真正認識到「你如要虎口拔牙,就要冒老虎醒後被咬傷的危險」 ;三是要加強對當地群眾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法制觀念和保護環境的道德觀念,改變人們自恃生態環境優良、淡漠環境保護的習慣,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行為,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風尚
2大執法力度,嚴格以法辦事
武當山環境保護要真正落實到實處,最終還是要走上法制的軌道上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特別是要嚴格以法辦事,在環境保護執行過程中用足、用准法律法規,對亂占濫建、亂潑濫倒、亂捕濫殺、亂挖濫采等環保違法行為,要予以及時、狠、準的嚴厲打擊,毫不留情,毫不手軟。
3景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問題的解決必須把文化素質放在首要位置
形象是給旅客的第一印象,素質的高低反映本區域知識層次。隨著知識更新、遊客水平大幅度提高,導游文化層次應該高於大眾,要想達到良性循環,旅遊部門應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開設普通話、演講與口才、景區及沿途解說、社會知識及民間傳說等方面專業,使旅遊工作人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培訓,讓遊客跟隨一次導游能夠耳目一新、受益匪淺。遊客的年齡結構、處世哲學、審美觀點參差不齊,游覽景點、娛樂場所很難達到人人稱心如意,當個別同志提出一些想法或呈現一些古怪面孔時,應耐心細致地進行說明或解釋,爭取和諧相處,達到互相尊重,共同拓寬視野的效果。旅遊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旅遊發展得以永續的前提和保證。保護和恢復我國旅遊環境的良好狀態,防止環境進一步惡化,要通過綜合治理。
㈨ 關於旅遊文化方面的論文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㈩ 世界文化遺產的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遊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於今後本地旅遊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遊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遊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特色旅遊資源是產生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遊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道教淵源及發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道教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築、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遊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遊發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遊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遊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徵突出,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