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沅江文化旅遊節

沅江文化旅遊節

發布時間: 2021-03-08 01:37:33

1. 沅江歷史

沅江市,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濱,於公元522年置縣(時稱葯山縣),1988年10月改縣為市。市西南有綿延丘崗,北部是沖積平原,東南多蘆盪沼澤,呈現「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鄉地貌特徵。市域氣候宜人,特產豐富,交通便利,享有「洞庭明珠」、「江南寶地」的美譽。2012年,沅江市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2個場,總面積2177平方公里,總人口75.4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2.88萬人。 2015年,根據沅江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11鎮2街道。
沅江是全國商品糧、棉、豬、桔的重要產地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同時,還盛產烏鱧、龜鱉、泥鰍、鱔魚、湘蓮、黃花、蛇類等多種農產品,是湖南省重要的農副產品出口基地。 沅江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有亞洲最大的濕地保護區和百里桔園風光帶,是國家最早公布的生態旅遊城市。
約5000年前,在赤山、漉湖等地,就已開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在今蓮子塘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沅江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春秋戰國時期,沅江成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戰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秦屬長沙郡。西漢屬益陽縣,南朝梁武帝(公元522年)置葯山縣為沅江市境置縣之初。隋改為安樂縣,因沅江在縣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縣、宋改名為喬江縣。宋乾德元年(963年),復名沅江縣。
民國29年起(1940年),沅江縣屬於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後,全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沅江縣屬於益陽專區。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沅江縣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勢力顯著增強。
1988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沅江縣,成立沅江市,直屬湖南省政府由益陽地區代管。
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從此標志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沅江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代管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2000年12月18日,茶盤洲國營農場撤消,改茶盤洲鎮劃歸沅江市管轄。
2004年,沅江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慶雲山街道辦事處、山巷口街道辦事處、凌雲塔街道辦事處、團山街道辦事處、馬公鋪街道辦事處)、11鎮(三眼塘鎮、新灣鎮、蓮子塘鎮南嘴鎮、草尾鎮、陽羅洲鎮、四季紅鎮、黃茅洲鎮、南大膳鎮、共華鎮、泗湖山鎮、茶盤洲鎮)、10鄉(萬子湖鄉、竹蓮鄉、大同鄉、熙和鄉、七子浹鄉、志成鄉、北大鄉、雙豐鄉、新華鄉、白沙鄉)、1個農場(凈下洲農場)、4個蘆葦場(漉湖蘆葦場、南洞庭蘆葦場、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總人口74.46萬人。
2005年,沅江市原轄的27個鄉、鎮、場、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4個:雙豐鄉、北大鄉、南大膳鎮合並設立南大膳鎮(鎮人民政府駐南大膳);志成鄉、黃茅洲鎮合並設立黃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塞波嘴);熙和鄉、大同鄉與草尾鎮合並設立草尾鎮(鎮人民政府駐再附垸);七子浹鄉與陽羅洲鎮合並設立陽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陽羅洲);將凈下洲農場並入泗湖山鎮;白沙鄉、新華鄉、共華鎮合並設立共華鎮(鎮人民政府駐黃土包);竹蓮鄉、三眼塘鎮合並設立三眼塘鎮(鎮人民政府駐洋海村);山巷口、馬公鋪和團山3個街道辦事處合並設立瓊湖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腰塘基);慶雲山和凌雲塔2個街道辦事處合並設立慶雲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衙門口)。茶盤洲鎮、新灣鎮、南嘴鎮、四季紅鎮、萬子湖鄉行政區域維持現狀不變。撤並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東南湖蘆葦場,設立南洞庭蘆葦場。場部駐原東南湖蘆葦場駐地;漉湖蘆葦場維持現狀不變。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沅江市共轄11個鎮、1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

2. 沅江的特色是什麼如題 謝謝了

1。沅江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濱,於公元522年置縣(時稱葯山縣)。1988年10月改縣為市。,轄10個鄉、10個鎮、1個農場和5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177平方公里,總人口74萬,1989年成為湖南省首富市。市西南有綿延丘崗,北部是沖積平原,東南多蘆盪沼澤,呈現「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鄉地貌特徵。市域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特產豐富,交通便利,享有「洞庭明珠」、「江南寶地」的美譽。 農業基礎雄厚。全境屬大陸性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優良的農業生長條件。近年,全市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推廣實用新型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實現了由產品農業向商品農業。由粗放農業向精細農業的跨越,成為全國農業強市。全市耕寺70萬畝(4.7萬公頃),水面80萬畝(5.4萬公頃),湖洲90萬畝(6萬公頃),丘崗20萬畝(1.4萬公頃),主要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年產薴麻5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是亞洲第一大薴麻生產基地;年產鮮魚6萬噸,連續11年居全省第一,並推出萬口網箱養殖的漁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是全國重要的商品魚生產基地;年產優質稻40萬噸,棉花3萬噸,牲豬45萬頭,柑桔6萬噸,是全國商品糧、棉、豬、桔的重要產地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同時,還盛產烏鱧、龜鱉、泥鰍、鱔魚、湘蓮、黃花、蛇類等多種名特優新農產品,是湖南省重要的農副產品出口基地。1994年被列入省級生態農業建設試點示範縣(市),1995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區,2002年被列入國家農村能源試點市。沅江市農業科技園是全省五個省級農業科技園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設立在縣級市的省級科技園。 工業獨具特色。工業生產規模在全省首屈一指。現有工業企業500多家,其中骨幹企業300多家,企業集團5個,初步形成了以農業資源為依託的造紙、紡織、食品三大工業支柱和化工、機械、漁具和建材四大工業體系,是全國食品工業重點市和造紙基地之一,有40多個工業產品獲省優、部優、國優稱號,暢銷全國,並進入美、日、古、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沅江造紙廠、沅江化學廠、沅江紙業集團、鑫海繩網集團、湖南專用汽車製造廠率先跨入全省「百強企業」行列。2004年沅江市被列為國家火炬計劃先進製造技術產業基地。正向工業強市的目標邁進。 旅遊資源豐富。沅江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首批內陸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糧、魚、麻、全市有大小景點120處,集中分布在南洞庭湖、赤山烏和市城區。南洞庭湖是國際公認的重要濕地,集湖光水色、烏嶼汀洲、文物古跡、珍稀物種和動人傳說於一體,蘊含著洞庭湖縱橫八百里,上下千萬年的巨大時空演變脈絡和深刻的漁耕文化淵源,被旅遊名家譽為「我國湖光勝景第一處」。湖面煙波浩森,水天一色,鷗鷺翔泳,舟帆奔流,漁歌飛揚,古塔凌雲,島嶼星落;有珍稀動植物數十種,尤其不泛彌足珍貴的中華秋沙鴨、丹頂鶴、中華鱘、白鰭豚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湖中明山、朗山二孤島是洞庭湖流域古文明發祥地之一,上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兩處,古墓達1300多座,其中有大量東漢前年後的名人墓葬和珍貴文物;清代石塔凌雲塔、磚塔鎮江塔東西相對,遏浪橫江,工藝精湛,氣勢磅礴,堪稱水上建築藝術的不朽傑作。近年,日本、德國、美國等30多個國家的遊客紛紛前來旅遊觀光。 社會事業興旺。洞庭湖博物館是全省最大的縣級博物館,館藏文件3萬余件;湘北市場是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國內特大縣級市場擁有店鋪及攤位達5000多個;城區湖心路被譽為全省最美一條街;教育、衛生、體育工作連年創先進。近年市一中學生羅衛東、周小平分別奪得國際奧林匹克物理及化學競賽金牌。 地理位置優越。地處華中經濟圈內,南部以工業和旅遊業為主導,建成了獨具特色的「銀沅經濟走廊」,北部依託資源優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省級優質高效農業開發示範區。沅江自古以來是湘北地區的戰備要地。水路連湘、資、沅、澧四水,直通長江,是湖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陸路南接長石鐵路、長常高速公路,北連南茅大橋,省道1831線縱貫全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有一級公路與益陽相連,距離僅26公里,屬於長沙一小時經濟圈。水路有高速客輪直達長江。沅江港口年吞吐量100萬噸,是湖南四大港口之一,千噸級碼頭正在興建。 投資環境寬松。近兩年,全面加強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公園、市場等建設及市容整治成效卓著,新建設了桔城新區(即沅江西區),市區面貌煥然一新。為抓住機遇,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成立了「沅江市招商局」、「沅江市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辦公室」等為投資者服務的專業機構,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簡化了投資手續,加強了服務協調,規范了妨法行為,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沅江市信息通暢,商賣雲集,經濟活躍、市場繁榮,社會安定,是長江流域經商辦實業的黃金寶地。沅江人民勤勞朴實、文明好客,熱誠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旅遊觀光,開創大業。 2。沅江(Yuan Jiang) 又稱沅水。源出貴州省雲霧山雞冠嶺,流經黔東、湘西,至黔城以下始稱沅江,入洞庭湖。全長1022公里,流貫21縣市,匯合渠、 、巫、漵、辰、武、酉水等7支流,流域面積8.91萬平方公里,大部分為崎嶇山地;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只佔10%左右。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黔陽以東少雨區在1300毫米以下。年徑流總量(桃源)669.6億立方米(為湖南四水中最大),汛期4~8月平均流量佔60%左右,個別年份延後到9~11月出現特大洪水。河道平均比降0.594‰,水能蘊藏量793.83萬千瓦,其中湖南537.51萬千瓦(亦為四水中最多)。從河源到黔陽的清水江為上游,流經海拔千米以上的貴州高原,群山緊迫,峽谷曲窄。從黔陽到沅陵比降和緩,為中游丘陵地區,灰岩峽谷與小盆地相間。沅陵至德山為下游,多丘陵河谷平原,桃源以下可通80~150噸駁輪。汛期水量大,常與長江中游洪水相遇,導致洪漬災害。現在幹流上建有主要水利工程40處,設計灌溉面積14萬多公頃;支流酉水鳳灘水電站,裝機40萬千瓦;幹流裝機120萬千瓦的五強溪水電站正在建設中。流域內除糧食作物外,盛產油桐、茶油、葯材等。干支流上游山嶺重疊,森林茂密,林業發達,年採伐量約百萬立方米。主要礦產有煤、磷、鐵、鋅、銅、錳等。

希望採納

3. 明崇禎雲南沅江俯是現在什麼地方

軟裝俯視現在的嗯,明崇禎的時候你給了

4. 湖南益陽沅江有多少個叫宋瓊波的

湖南益陽沅江有三個叫宋瓊波的。

5. 沅江市歷史的那些老玩意兒有哪些

中國的「老玩意兒」包含很多門類多種物件,不計其數,其中就包括:剪紙、草編、堆綉、版風車、蛋雕、毛猴、權烙葫蘆、繪臉譜、拓年畫等傳統民間非遺技藝,老玩意可以指某種有趣味的物件,老字代表有懷舊年代感,但在漢語古董古玩字畫等所謂的老北京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文化的沉澱。中國「老玩意兒」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中國「老玩意兒」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中國「老玩意兒」是代表著吉祥象徵物。
中國老玩意主要包含以下幾類舊時流傳至今具有較高鑒賞和收藏價值的老古董物件:
「古器珍玩」——主要是陳於廟堂、多為達官顯貴所用的價值較高的器具;
「日常用物」——古代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實用之物;
「琴棋畫由」——與詩詞歌賦、文化娛樂有關的老物件比如文房四寶,剪紙,花燈,年畫。
「煙酒茶食品」——茶文化酒文化等
空竹,皮影,春聯,燈籠、青銅器、瓷器、放鞭炮、唐詩、宋詞,元曲、四大發明、長城、故宮,剪紙,花燈,皮影等

6. 沅江的風土人情

江南,字面義為江之南面。「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即長江。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區域大致為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區。歷史學者馮賢亮稱,「就地域上講,江南無疑是近世以來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但是,關於江南一詞的定義及其運用,自古及今,就從未統一過。」1.地區名。泛指長江以南,但各時代的含義有所不同:春秋、戰國、秦、漢時指今湖北的長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帶;近代專指今蘇南和浙江一帶。2.道名。唐貞觀十道之一。轄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重慶江南一部分和貴州東北部地區。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為東、西兩道:東道治蘇州(今蘇州市),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福建兩省。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轄今湖南洞庭湖、資水流域以東和東道以西地域。其沅江流域以西則分置黔中道。3.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江寧府(今南京市)。轄今江西全省、江蘇長江以南,鎮江市、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和安徽長江以南部分及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地。天禧四年(1020年)分東、西兩路;東路治江寧府,轄今安徽、江蘇的鎮江市、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的長江以南及江西鄱陽湖以東地區。西路治洪州,轄今江西鄱陽湖、鷹廈鐵路線以西全部、及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地。4.古省名。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明 南直隸置。治江寧府(今南京市)。熙康六年(1667年)分為江蘇、安徽兩省。但此後習慣上仍合稱這兩省為江南。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區為地理坐標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帶。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東地區成為江南的專稱(即小江南或狹義的江南),江南道地區成為廣義的江南(即大江南)。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為: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1645-1667)設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區。後分為江蘇省、安徽省。廣義的江南的定義初始於唐朝的江南道區劃,指整個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以南地區,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貴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狹義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長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區。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在古代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市的事。廣義的江南在現代也使用,比如天氣預報中的江南就指廣義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樓(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和南昌市的滕王閣)中所說的江南為廣義上的江南。現在特指的江南為狹義的江南(小江南),即除去福建省與浙南的江南東道,是以太湖周邊為核心地帶,包括蘇州、常州、無錫和杭州等。南京在古代也是小江南的核心地帶,但由於居民操江北話的緣故,在現代常不被吳語區認為是小江南的組成。長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也曾被看作是江南核心地區。而並非長江流域卻有時被認為是小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地區等。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秋,清宣宗旻寧(後稱道光)剛剛繼承大統,當時最為繁華富庶的江南地區風調雨順,豐樂祥和,然而一場該朝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瘟疫卻悄然登場了。在此後的數年中,這一據稱自閩廣地區由海路傳入的疫病,迅速在該地區蔓延,並繼續向西向北流傳,釀成了一場幾乎波及大半個中國的大災難。真性霍亂在中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周期性流行序幕亦就此拉開。

7. 沅江旅遊景點及介紹

沅江旅遊景點及介紹如下:

  • 湖南瓊湖國家濕地公園

湖南瓊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南洞庭湖與西洞庭湖2處國際重要濕地交匯處,資江、沅江與澧水三水匯合的半島之上,包括以沅江市區為中心,互為連通的後江湖、蓼葉湖、上瓊湖、下瓊湖、石磯湖及胭脂湖等湖泊群構成,是洞庭湖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6′35″~112°23′58″,北緯28°44′36″~28°51′42″。公園內水域闊廣、港汊密布、岸線曲折、堤岸自然、林草豐茂、景色秀美、觀賞性強,與沅江市城區形成濕地-森林-城市復合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特徵典型、生物多樣性豐富、歷史遺跡文物眾多,人文底蘊深厚、景觀資源組合度高,是洞庭湖周邊湖泊濕地的典型。

  • 沅江胭脂湖

在洞庭湖浪擊濤拍的水鄉城市沅江西南,長常高速公路東側,有一個久藏深閨的胭脂湖。在人們叩問新世紀前夕,終於揭開了她神密的面紗。一泓碧水,遍野蔥蘢,雞鳴犬吠,裊裊炊煙,陶醉著每一位慕名的遊人。碧波萬傾的胭脂湖,「洞庭天下水,秀美胭脂湖」。胭脂湖流域面積近90平方公里,湖面面積21500餘畝,湖水清亮純凈,達國家一級水質標准。或碧波鱗鱗,或雨露朦朦,她總是那樣秀麗,總是那樣美艷。胭脂湖水產資源特別豐富,著名的胭脂魚,名貴的銀魚、鱖魚,還有青魚、甲魚、河蚌等220多種水生動物和諧地生活在這個透明的水中樂園。胭脂湖赤紅湖岸上,綿延的桔林茶樹四季常青,清香四溢。

  • 南洞庭湖濕地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濕地位於長江中游平原最大的過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白鸛、白鶴等等許多水禽的重要棲息地,經濟動、植物產量高,價值大,對長江的洪水調蓄作用極其重要。簡介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益陽市,面積168000公頃。地處長江中游平原最大的過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每年在保護區越冬的水禽約1000萬只,是白鸛、白鶴等許多水禽的重要棲息地。也是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的棲息地。該濕地對長江的洪水調蓄作用極其重要。已被國家列為「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 蠡施村

蠡施村位於沅江市城以西十多公里的赤山島。赤山島橫卧在南洞庭與西洞庭之間,是洞庭湖中最大的島嶼,長30公里,寬4公里,周圍75公里。四面環水,山巒起伏,古木參天,遍地是茂林佳木,異草奇花。象一塊巨大的翡翠寶石嵌在洞庭湖廣闊的胸膊上。范蠡,春秋時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曾輔助越王勾踐滅吳。滅吳後功成身退,攜美女西施定居於赤山島。現保存有范蠡、西施墓。與其有關的地理事物有蠡公湖、香爐山、蠡施村和蠡山廟等。這些地方都是山水佳境和歷史遺跡,為世人嚮往。蠡施村。「湖中生島,島中生湖」是蠡施村一神奇之處。蠡公湖、周公湖和五汊湖是赤山島上的內湖,

  • 樟抱臘

在四面環水的赤山島上,有一棵奇特的樟抱臘樹。古老樟樹的枝體上,長著一棵青翠的臘樹,兩棵樹早已連成一體,相親相愛的擁抱在一起,挺立在南咀鎮的芭蕉村頭。臘,樹高19米,胸圍9.9 米,要6個人才能合圍,樹冠寬15米。抱在懷中的臘樹,單高10米,胸圍1.26米。臘樹之所以長在樟樹上,據科學分析,是小鳥啄食臘樹籽,遺落在有腐植層的樹椏窩里,後來種子發芽生根,日久天長,臘樹根穿過腐蝕 的樹洞,扎入地下吸取營養,年復一年,小臘樹便在樟樹懷中成了大樹,根據林業專家的檢測,古樟樹齡已過千樹已過千歲,小臘樹芳齡也有400多歲。臘生,這在綠色的自然界實屬罕見。

  • 洞庭漁村

到南洞庭旅遊觀光的人,都想親眼看看漁村風貌,領略漁民風情,不深入洞庭漁村走訪,怎麼能說是到過洞庭湖呢?地處南洞庭的萬子湖鄉,是沅江市一個純粹的漁業鄉。全鄉7個漁業村,一萬多人口,散居在萬子湖的30多個小島上,常年在湖上,以捕魚為業,水退洲上住,水漲船為家。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如今漁民已集中定居在幾個大點的湖島上。萬子湖漁業鄉人口雖不多,但管轄的范圍很大,東西南北,方園百多里,過去鄉村聯絡靠對講機,如今上下聯系靠「大哥大」。


  • 洞庭漁村

到南洞庭旅遊觀光的人,都想親眼看看漁村風貌,領略漁民風情,不深入洞庭漁村走訪,怎麼能說是到過洞庭湖呢?地處南洞庭的萬子湖鄉,是沅江市一個純粹的漁業鄉。全鄉7個漁業村,一萬多人口,散居在萬子湖的30多個小島上,常年在湖上,以捕魚為業,水退洲上住,水漲船為家。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如今漁民已集中定居在幾個大點的湖島上。萬子湖漁業鄉人口雖不多,但管轄的范圍很大,東西南北,方園百多里,過去鄉村聯絡靠對講機,如今上下聯系靠「大哥大」。漁民生活過去主要靠外湖捕魚,天養人捕。台今隨著科技進步,漁民已迫不及捕養並舉,以養為主,島上魚池精養,網箱養名貴魚,加快了漁村脫貧致富。



  • 沅江桃花江風景區

益陽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的洞庭湖畔,資水從這里滾滾注入洞庭湖。益陽在秦代設立縣治,因地處益水(資水古稱)之北,古人稱山之南和水之北的地方為「陽」,故名益陽。 益陽文化歷史旅遊資源眾多,市內被列入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2處,建國後發掘文化遺址23處,古墓500餘座,出土歷代陶器、玉器、木器、鐵器、銅劍、帛畫、漆器、玻璃器皿等文物3000餘件。益陽有不少三國時代的遺址,著名的有關雲長的「磨刀亭」,魯肅的「魯肅堤」等。 沅江是流經益陽地區的一條著名河流,這條河在古時就非常有名,以「流水歸宿之地」而得名。沅江市區內主要文物景觀有魁星樓、凌雲塔、鎮江塔。

  • 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湖南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簡稱南洞庭湖保護區)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的洞庭湖,距益陽市25km,距沅江市5km,行政區域包括沅江市、資陽區、赫山區、大通湖區。保護區屬內陸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湖泊、永久性河流、人工濕地等,符合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2、3、5、6,該濕地擁有易危、瀕危和極危物種以及受到威脅的生態群落。於1991年建立保護區,1997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南洞庭湖濕地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區總面積16.8萬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9萬公頃,緩沖區總面積6.8萬公頃,實驗區面積6.1萬公頃,保護區范圍涉及我市沅江。

  • 沅江瓊湖書院

瓊湖書院位於湖南龍陽(今屬沅江)跑馬嶺周家灣。清乾隆十二年(1748)知縣方廷機(一作方廷璣)率官紳建。東瀕浩瀚洞庭,南望凌雲塔,資水支流繞其前,背靠下瓊湖,香爐山居其後,左有古木參天熊家山,右有坦道伸於橘園。山清水秀,橘柚飄香,漁舟唱晚,風景宜人。有講堂、齋舍等80餘間,集諸生講學其中。嘉慶間學田增至150餘畝。光緒間添置田畝,並修「學田院」,藏書增至2萬余卷。初額定「沅學文童,歲科兩試,皆取十六名」。學習年限不定,試中秀才即結業。當時主事有邑中名儒李拔貢永瀚、竇拔貢安敦、張解元聞銘以及稟生李芝山、方瑞安等。光緒二十七年(1901)8月,下詔改書院為學。

  • 湖鄉農家樂園

湖鄉農家樂園位於沅江市西南,長常高速公路東側。距沅江城區19公里,高速公路入口12公里。主要景點包括知青之家、農家旅館、旅遊大壩以及沙灘泳場;另有開始籌建的湖鄉民居園(桃林山莊、湖鄉農民博物館、夢里水鄉)、-和水上活動中心。胭脂湖 流域面積近90平方公里,湖面達21500餘畝,湖水清亮純凈,達國家一級水質標准。胭脂湖是一個天然魚倉,著名的「胭脂魚」、銀魚、鱖魚等220多種水生動物和諧地棲息在這個水晶宮中。湖面野鴨成群,魚燕飛舞。湖中有鱷魚嘴、二龜拜壽、玉蚌含珠、陰陽山等美景相映成趣。赤紅的湖岸上林茶樹綿延,四季常青。知青之家 座落在胭脂湖畔的大山嘴。


  • 團山桔園

沅江團山,是洞庭湖畔有名的南桔之鄉,全鄉一萬四千多畝面積,桔園面積就在萬畝以上,是個名符基實的江南桔鄉。團山農民種桔歷史悠久,桔種獨具一格,是燈籠型的南桔,表皮光滑,色澤紅艷,甜度大,味道好。尤其是在秋天,桔果成熟皮變紅,桔園景色格外迷人。遠看,萬綠叢中點點紅,近看,棵棵樹上掛紅燈,十里桔園十里景,處處景色都醉人。因此,秋天的團山桔園,是南洞庭湖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住在桔園中的團山農民,家家房前屋後都是桔園,四季常青,空氣新鮮。尤其是在春天,春風吹得桔花香,每棵桔樹枝條上,千萬朵白色花蕾含苞待放,微風吹起,花香四溢,此時此刻,如果遊人漫步在桔園小道……[詳細]


  • 玉竹包遺址

玉竹包遺址發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1989年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試掘,並於1990年5月被沅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沅江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於益陽市沅江市茶盤洲鎮玉竹包村一組的西南一塊不規則的崗地上,建國初期圍墾成茶盤洲農場,遺址在洞庭湖沖積平原之上,周圍為1至數米深的淤積層,遺址高出周圍1-2米,為一含有較多細黃沙的不規則崗地。遺址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呈不規則橢圓形。文化堆積層厚薄不一,不同部位保存狀況也不一致,在周圍約5-6公里范圍內還發現有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與該遺址構成了一個遺址聚落群。遺址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台地系河沙淤積而成。文化堆積層保存尚。


  • 南洞庭水利閘

沅江市地處洞庭湖腹地,「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襖、物產豐富,適合農作物生長,素有「魚米之鄉」美稱。黃茅洲鎮、陽羅鎮、南大膳鎮地處沅江市北部,屬長江流入沖積平原,南與赤磊洪道相連,東北緊靠漉湖,由塞陽運河貫通黃茅洲大閘、義南閘、大東口閘。塞陽運河,共動用民工5萬人次,開河長度44公里,投工250萬個,完成土石方400萬方。它位於大通湖大垸內,南起沅江市塞波鎮到陽羅鎮後分為東、北兩支:東支經大東口閘後流入漉湖,北支經普豐垸東堤拐彎與全省最大的內陸湖——大通湖相通;南面通過黃茅洲船閘進入赤磊洪道,全長61.5公里。塞陽運河貫穿了



  • 沅江凌雲塔

凌雲塔,聳立在離沅江市區五公里的萬子湖千秋浹水上,水退洲上立,水漲湖中浮。遠看,艷陽映照的湖面,波光閃閃,凌雲塔像一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於碧水之上,在笑迎遊客。近看,塔身突起,直插藍天,塔影倒映在碧波盪漾的湖水之中,秀麗的湖光水色,讓人爽心悅目。凌雲塔修建於湖洲,奠基於1793年冬,竣工於1797年春,歷時200餘載。此塔每年春秋都遭受洪水浸泡數月,但迄今塔身堅固。整個寶塔用花崗岩石砌成,共用石料16.7萬塊,耗用白銀4710兩。至今保存完好。寶塔正門原有石牛一對,第一層門楣-刻有「凌雲塔」三個大字。第二層北門則刻有「挺出一支揮翰墨,聯登七級會風雲」的對



  • 龍虎山森林公園

龍虎山位於赤山島(古稱蠡山島)南端(距沅江市區9公里),依洞庭湖西,屬雪峰山余脈,吞沅澧清波,人傑地靈,山水迤儷。龍虎山森林公園乃龍虎山之華冠,依山帶水,植被繁茂,鳥語花香,名寺古剎。溶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身,是一處休閑觀光的佳境。公園佔地500餘畝,隨空間移步易景。幽林鳥語,曲徑連悠,松林聽濤。園內有上百種科系動、植物、四季花草爭艷,鳥羽飛翔雲天間,走獸流連樹木中。亭閣、廟宇、茅屋、柴籬、幽徑點綴其間。茶道、棋牌、垂釣、水上娛樂、健身等休閑、游娛環境清幽、餐飲頗具湖山農家特色;賓館旅居、隨心而就。蠡山之巔的雲風寺(古范蠡祠)乃千年古剎,帶您往返於歷史的煙



  • 德群庄園

德群庄園為湖南省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級旅遊景點。地處美麗的水鄉城市沅江市南郊,是一個集優質葡萄種植、名貴種苗培育、栽培技術培訓、園林綠化、農業觀光休閑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科技園。庄園總面積128畝,其中園林綠化面積110多畝,園內花卉果木四季常青,芳香迷漫。德群庄園前身為德群葡萄種植園,專業種植葡萄,已有20多年研究、試種、示範的歷史。1998年更名為德群庄園。目前共有名貴花木1200多個品種,其中世界珍稀花木有50多個品種。庄園內除了有著名的植物活化石銀杏,金葉國槐,金合歡,金桂,銀桂,丹桂,美國紅葉石楠等,可大飽眼福,不容錯過。此外,還修建了垂釣池、




  • 瓊湖公園

瓊湖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半島,沅江市城區的所在地。因它靠洞庭湖畔隨水而建,被人們稱為東方「威尼斯」。瓊湖公園建在市區,佔地約600公頃,島上有湖,湖中有島,是一個以水域為主體,以梅樹園和鍾家嘴兩處陸地為依託的水上公園。該園已建有文化娛樂區、水上游樂區和文化古跡區。其中文化古跡區修建了水上亭閣和體現湖鄉特色的洞庭博物館。兩處陸地上千年古樹鬱郁蔥蔥,各種花草四季常綠。特別是修建湖心堤(公路)以後,將城區的水上老街與陸地新街連成一體。湖心堤兩側垂柳成行,湖面如鏡,宛如「西湖柳堤」。……[詳細]



洞庭湖博物館

沅江市洞庭湖博物館位於沅江市城區瓊湖西岸,佔地約2400平方米,是起步早、規格高的花園式單位。於1984年單獨建制,1990年加掛「沅江市文物管理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其職能主要負責文物的徵集收藏和保護利用,兼對外的陳列展覽,以及本市境內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考古勘探調查和搶救性發掘等工作。我館收藏文物共8975件,並完成了8975件文物藏品的指標信息電腦錄入工作,其中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達650件。其中最引以為傲的是近2000件名人古字畫藏品,其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在全省縣(市)級博物館中首屈一指。文館所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凌雲塔、鎮江塔……[詳細]

8. 沅江的人文歷史地域

沅江人文歷史悠久,生態環境獨特,長期生產、生活在八百里洞庭濕地的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了獨具湖鄉特色的地域文化。經千年積淀,以其包含和開放的特徵,已成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沅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00年國家文化部曾授予沅江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稱號。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沅江文化的發展歷程,其中的得失、利弊足可引人深思,給人啟迪,催人警醒,促人奮進。
歷史的回眸
20世紀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沅江的文化建設雖然因其歷史原因走了一些彎路,但仍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鼎盛時,全市文化活動中心21處,劇場41所,其中設備比較齊全的20所,座位20265個,電影放映單位114處;鄉鎮有文化站,大部分村有文化室,鄉村規模圖書室達200多個,其中陽羅洲鎮的丁頭村和南大膳鎮的南大村圖書室藏書逾萬冊;除市區和區鎮有固定的電影院常年演出外,全市83支村級電影隊和30個鄉級電影隊,長年走村入組為農民放映電影。城鄉還活躍著340多支業余文化宣傳隊,78支婚喪服務隊,37個文學創作組,8支管樂隊,市花鼓戲劇團每年在農村巡迴演出100場次以上。每逢節假日,文化活動如火如荼。龍燈花鼓龍舟賽、歌詠比賽、體育賽均成為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拖拉機往哪裡開》、《洞庭激浪》、《翻身的日子》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曾獲省級大獎。
現實的啟示
目前,我市國有文化單位和人員主要集中在文化、廣電部門,包括文化、博物、圖書三館,劇院、文化市場稽查、電影放映發行、廣電網路傳輸和電視台,共有文化從業人員392人。市文聯下轄作家、舞蹈、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詩詞、曲藝和戲劇八個文學藝術家協會,擁有各級各類會員1965人,其中國家級會員4人,省級會員67人,上述單位和人員是我市文化發展的主陣地和主力軍。
在文化事業上,近年來,文化館每年負責組織承辦各類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十餘次,輔導、扶持群眾文藝表演團體演出40餘場次;文聯承辦的《南洞庭》文藝刊物,成為了陶冶市民情操,培育文化新人的重要載體。
在文化產業上,全市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產業門類已涉及到演出、娛樂、網吧、電游、藝術品生產,音像製品,書報刊發行等九大門類,從業人員一萬餘人。農村業余劇團、電影隊、農家書屋等自辦文化,實際已成為農村文化產業的原始或者初級形態。
調查情況表明,全市文化工作在促進全市改革發展穩定、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疏導和緩解社會矛盾上做了許多有益貢獻。但與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還有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觀念要轉化
在實際工作中,重物質生產,輕精神文化生產的觀念和忽視文化軟實力的觀念依然猶在。有的人並沒有看到沅江文化賴以生長、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已經並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要發展沅江文化,必須按中央要求更新觀念,進一步提高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要以戰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維,面向未來的前瞻性謀劃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切實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理順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使全市文化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人才結構要優化
文化生產是復雜的創造性勞動,需要具備一定專業素質的人才方可勝任。然而,我市文化隊伍現狀卻不容樂觀。如文化局直屬單位和鄉鎮文化站人員中,具備大學本科學歷的僅8人,占人員總數4.5%,專科59人,佔33.5%,其餘人員佔62%;同時,對口專業的業務人才更少,且主要骨幹年齡又普遍偏大。廣電局人員中,大學本科學歷的12人,占人員總數4.2%,專科41人,佔14.6%,其餘佔81.2%。
三、資金投入要強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市對文化、廣電的投入不斷增多,例如市文化局全系統在2004—2008年五年間,財政共投入資金1086.77萬元,用於文化事業發展資金僅為266.65萬元,年均53.33萬元,廣電局2004—2008年五年間,財政共投入資金289萬元,年均57.8萬元。但總的來看,資金投入的力度還有待加強。
四、體制機制要深化
體制機制是文化發展的根本保障。2003年以來,我們對市直屬文化單位體制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國有文化單位活力明顯增強,國有文化企業改制一步到位。但總體來看,文化、廣電部門受傳統體制模式影響還很深,可謂積重難返,加快文化、廣電發展還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因此,要堅持在文化體制與機制上不斷創新,文化廣電主管部門也要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從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從主要面向直屬單位向面向全社會轉變,以按中央要求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業生產經營機制。
未來的展望
作為一個縣級市的文化工作,只有從實際出發按科學發展觀要求,把握機遇,遵循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找准路徑,才能實現我市文化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把握基點,形成文化建設大視野
經濟社會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文化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更加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努力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整體推進,共同發展,形成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
二、突出重點,構建文化發展大格局
在發展方式上,堅持文化事業與產業協調發展。文化產品既有教育人民,引領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又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因此二者不可偏廢,必須堅持在不斷繁榮全市文化事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我市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
在運行模式上,堅持文化體制與機制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是發展的根本保障和關鍵,要在現有國有電影企業成功改制的基礎上,促進其他國有文化單位走適合本部門實際的改革創新之路,以逐步建立適應我市文化發展的文化、廣電管理體制和科學運行機制,以打破城鄉分離,條塊分割,政事政企不分的文化市場格局和不合理的行政壁壘,優化和整合分散的文化資源。
在藝術形式上,要適應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和審美情趣的新變化,不斷推進文化內容形式的創新,推動不同藝術門類和文化活動相互融合。積極運用聲、光、電等科技手段提高傳統文化的表現力為其插上騰飛的翅膀,以實現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加快模擬電視向數字傳輸轉換等新興技術普及力度,打造有市場影響力的沅江文化品牌。
三、展示亮點,營造文化活動大氛圍
一是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充分調動現有文藝界領軍人物,中堅力量,青年才俊的積極性,鼓勵支持他們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給奮斗著的沅江人民以精神上的鼓舞與慰藉;力爭文化沅軍隊伍中涌現更多的省內外、國內外知名的人才,使全市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文化單位活力競相迸發。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一步優化人員結構,不斷提高文化單位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主陣地、主力軍的作用,滿足全市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讓更多的文化成果惠及人民大眾。
三是文化陣地活力不斷涌現。鼓勵群眾建設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陣地,支持群眾興辦各類演出團體和其他形式的文化團體,使廣大群眾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創作上」上各盡其能。

9. 沅江八景的介紹

沅江市地處「八百里洞庭」之腹地,山襟七澤,水接三湘,擁有璀燦豐蘊的人文古專跡和麗質天屬生的山水美景,大小景點有120多處,素有「水鄉桔城」和「東方威尼斯」之稱。境內的南洞庭湖是國際公認的重要濕地,集湖光水色、島嶼汀洲、文物古跡、珍稀物種和動人傳說於一體,蘊含著洞庭湖縱橫八百里、上下數千年的時空演變脈絡和深刻漁耕文化淵源,集太湖之靈秀、洪澤湖之深沉、巢湖之寧靜、鄱陽湖之曠大於一身,被旅遊名家譽為「我國湖光勝景第一處」。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到過沅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畫出了一幅幅沅江湖光山色的美麗圖畫。近年來沅江市實施的「旅遊帶動戰略」,進一步推動了旅遊資源的開發,其旅遊勝地漸顯生機。

10. 沅江有一些什麼文化,越多越好

竹馬舞
竹馬舞亦稱「竹馬燈」「馬燈舞」「跑馬舞」「跑馬燈」。流行於益陽、沅江一帶。 亦稱「燈船」。嘉慶《崔東璧先生行
洞庭漁火節
略》:「元夜、端陽俗有燈船之戲」。竹馬用竹篾編製成馬頭、馬身,用紗布縫在馬頭、馬身上內可點蠟燭。馬身中間留空穴,可立扮演者。竹馬燈大多由民間職業劇團扮演成戲劇人物故事,有趙子龍長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楊中保與穆桂英、劉關張三兄弟,以及八虎搶幽州等。其表演動作有:探路、馴馬、引路雙引路、虎嘯馬驚、駿馬飛騰等。伴奏以鼓、鑼、鈔三大件,氣氛熱烈,大都在春節時表演,尤以與寧鄉接界處為盛。[11]

采蓮船
采蓮船系用竹木紮成,外蒙彩布或彩紙,船上置四柱,用綵綢或彩紙紮成五彩繽紛的船倉,船中留空間,可站立扮演者。將綵船系在扮演者腰間,如坐船狀。表演時老艄公拿槳作劃船狀,船有時輕快前進,有時顛簸而行。兩人合舞,如行船於水面上。有時邊歌邊舞,一般為表現勞動愛情生活,有的還增加伴唱者,如拿大芭蕉扇的「胖婆娘」,手持浪鼓的花鼻子「賣貨郎」他們或左或右的伴舞,互相插歌打諢,調情賣俏,惹人發笑。並在鑼鼓樂器的伴奏下,即興唱「花鼓子」。

洞庭漁歌
被漁民稱為丫口腔的洞庭漁歌,曲調主要源於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地方小調,這是在漁歌、湖歌、燈調的相互影響、摻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調,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如《手撒魚網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現了漁民歡快的勞動生活情緒。

燈調
燈調也是民間歌舞中的一種,再加上打擊樂器伴奏,並化妝表演的一種小調。在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有地花鼓、采蓮船、魚蝦燈等。如《迎客歌》,出自燈調《武花鼓調》,曲調熱烈歡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載歌載舞,表達了洞庭漁民真摯的感情和熱情好客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