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文化產業旅遊

文化產業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2-07 01:11:55

文化旅遊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國家重視推動發展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文化旅遊是什麼?

文化旅遊不是為了旅行而打出文化的旗幟,去消磨一段時光;而是為了文化不惜千里迢迢旅行去親身經歷、去沉浸其中,從中獲得獨一無二的愉悅感。換言之,文化旅遊重要的不是旅途和目的地,而是文化;在文化旅遊中,旅遊是配角,文化是主人,這才是文化旅遊的真實內涵。

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及佔GDP比重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

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入出境市場平穩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入出境旅遊總人數2.7億人次,同比增長3.7%;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40萬億元,增長15.1%。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

文化旅遊受阻

如果說中國文化旅遊是一個軟體的話,要讓這個軟體完美運行起來,一定要與之相配的硬體,這個硬體便是省際高速的連通。以我所經這五省來看,交通先進的省份已經實現縣縣通高速,但是在出省大通道建設上,依然非常不樂觀,與交通相對落後省份相差不大。總體感覺,各省普遍不樂意更多修建跨省大通道。

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以地方建設為主,地方出於自身經濟發展考慮,往往優先建設連接經濟相對發達地市和省區的高速公路,而在連接經濟欠發達地市和省區的高速公路建設中,害怕自己出錢出力修路,讓鄰省佔了便宜,寧可選擇以山為關、以河為卡,不願意開辟更多的出省通道,人為地阻礙地區間經濟文化交通,也讓文化旅遊者深感遺憾。

其實,文化不是某個地區所獨有的,文化旅遊幾乎都具有跨地區的特性,比如搞的禪宗文化主題文化旅遊,還有類似紅色文化旅遊、客家文化旅遊、大別山文化旅遊等等,都是分布在跨省區域上的,如果在交通互聯互通上遲遲懷著地方利益至上的小算盤,文化旅遊這場盛宴,想做出更飽滿的內涵和更加豐富的層次,那無疑不可能的。

現在,國家已經將發展文化旅遊,視作未來經濟新增長點而加以重視,一是將省際高速公里的規劃和修建主導權從各省收歸中央,凡是跨省通道,都應該由中央交通部門來主導,這就避免了地區本位主義的干擾;二是應該對省際區域較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加強督促和考核,讓他們拿出不怕別人佔便宜、大家一同發展文化旅遊的誠意和勇氣來,共享文化資源,共同分配文化利益,把文化旅遊這場大戲唱得更加精彩!

② 中國文化旅遊產業未來發展有哪些趨勢

1.文化創意,成為文化旅遊的重點發展方向

文化創意產業被稱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產值達220億美元,並以5%的年增長速度遞增。如今,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在旅遊領域的拓展和延伸,成為旅遊發展的新引擎,反過來,旅遊的發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創造了新機遇、新動力。

2.文化「深度游」成為中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專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中國旅遊已經從傳統"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向以文化為主題導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閑游」轉變,並出現了以世界遺產為核心主題的專項旅遊產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遺產旅遊熱的興起和發展。「遺產旅遊」已經成為世界旅遊業最熱門的項目之一。英國遺產旅遊業發展迅猛,年收入高達260億英鎊,幾乎成為該國旅遊業的支柱。

3.康體保健游已經成為文化體驗旅遊的重要內容

文化性作為旅遊產業的核心特質之一,體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方面。

隨著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出遊能力漸趨增強,文化體驗游成為遊客熱衷選擇的旅遊產品類型,其中康體保健游因為能夠迎合現代人越來越強的醫療保健意識和康體養生需求,成為廣泛關注和備受推崇的文化體驗旅遊產品類型。

③ 什麼是旅遊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全新專的發展理念屬。這種理念認為,當代經濟的真正財富是由思想、知識、文化、技能和創造力等構成的創意,這種創意來自人的頭腦,它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服務、新市場、新就業機會、新社會財富,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我們把文化創意產業界定為:以創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支撐,以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智慧主導型戰略產業。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產」,而能否有效協調文化產業與城市的關系,把握好文化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抓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良機,是一座城市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④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⑤ 要抓住文化旅遊產業商機,需要關注哪些方面

1、關於文化產業化

這事說句老實話,我不太贊成,因為當下的文化是黨政主導下的文化熱潮興起,是經濟現象,不足以成為一個產業。但是文化有一個特點,打個比喻叫蛤蟆效應:個頭很小,聲音很大。

從發展角度,文化產業是打造還是培育?文化是創造出來的,不是打造出來的,可是我們有政府閑不住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所以用文化來忽悠我不認同。

說到底,旅遊是文化市場化的基礎,所以文化旅遊成為文化產業重點,

創造新興的格局。同樣,從歷史過程來看,小鎮將來也是這么一個格局,旅遊就是小鎮市場化的基礎,所以就需要研究資源和產品的結合,產品與市場的結合。方式是什麼?跟著忽悠,抓住機遇,利用政策。

2、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旅遊沒有文化就是靈魂出竅,文化沒有旅遊就是魂不附體。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自然景觀形成了世界震撼力,文化品位形成心靈沁潤力,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說到根本,旅遊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集中,所以旅遊和文化是天然的結合。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承載文化精神,表達文化內容,創造文化形式。根本來說,旅遊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集中,所以旅遊與文化是天然的結合,一而二,二而一。

3、保護與利用

在我看來,保護是手段,利用是方式,發展是目的,做旅遊忌諱開發這個詞,少說開發,多說利用。一說開發就是修大路,蓋大樓,說利用行不行?所以不能拘泥於專家的眼光,局限於專家的領域,要用無形來開發有形,用有形來承載無形,這是有一堆誤區。

誤區一:文化原教旨主義,保護至高無上。

誤區二:居高臨下,保護口號隱含利益,專家至高無上;

誤區三:焚琴煮鶴,名曰重文化,實則毀文化。

誤區四:強調開發,忽視保護,缺乏文化挖掘,這是專家們一直反對的,我也贊成。

誤區五:口口聲聲以人為本,時時處處與人為敵。

融合是共同的路徑,我的看法就是保護需要一個利益機制,或者這么說,保護需要動力機制,誰有動力來保護?動力機制背後一定是一個利益機制。

回到小鎮的問題上,除了搞時尚型小鎮之外,其他「」的「特色」在哪兒?

中國講特色第一要講地方特色,第二要講文化特色,第三要講民族特色,這些東西都得弄,到底怎麼弄?這不是文人的強項。月光下的鳳尾竹,鳳尾竹掩映下的傣家竹樓,何其詩情畫意,湊進了一看,一樓養牲口,二樓住人,蒼蠅蚊子滿天飛,那是原生態,那種原生態能接受嗎?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現在所謂與時俱進的根本就是以人為本,這里我就說強化保護,淡化開發,強化利用,整合資源,強化實踐,注重利益,強化和諧,注重發展。

傳統文化現代解讀,傳統資源現代產品,傳統產品現代市場。傳統不和現代結合,有博物館的意義,有學術的意義,有專家的意義,但是沒有市場的意義,沒有旅遊的意義。文化是旅遊之魂,特色是旅遊之基,環境是旅遊之根,質量是旅遊之本。

因此,旅遊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視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視城市特色的營造,要比環境工作者更重視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視文物的保護,加強旅遊目的地的環境保護和文化多樣性建設勢必成為旅遊發展的重中之重。

4、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概括三句話:以突出的特色為文化形式,以豐厚的品位為文化內涵,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文化本質。

文化形式的基本要求是突出的特色,而不是一般的表現,更不是雷同化。主要的具體表現形式一是資源的獨特性,二是建築形式的獨特性,三是環境的獨特性,四是三者之間的協調性。

文化內涵的基本要求是豐厚的品味。主要的具體表現形式一是品類的豐富,二是味道的濃郁,三是展示的精美,四是內涵與形式的統一和諧。

文化本質的基本要求是人本主義精神。對於中國這個具有幾千年皇權主義傳統和官本位意識的國家來說,普遍缺乏人本主義精神是我們與旅遊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尤其是從大眾旅遊角度來看更為突出,文化創新的最主要的工作也首先要放在對人的關心和尊重,在建築格局上要注重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在設施配置上處處為客人著想,努力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

5、旅遊區的文化目標

可以把旅遊區(點)質量等級標准概括為五級十個字:1A級衛生,2A級方便,3A級舒適,4A級完善,5A級文化,逐級遞進,逐級包容,永無止境。

從觀賞度方面來說,則可以概括為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復看。

在具體操作中,需要強化五個重點:差異度,文化度,舒適度,方便度,幸福度。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歷史不可重演,體驗應當升華,以第一眼定位,以第二眼挖掘,以第三眼吸引。注重目的地的第一印象區,形成文化沖擊;完善最後印象區,形成文化回味,是需要下大力量的。

6、旅遊文化創新的把握

一是異質文化。作為旅遊目的地,異質文化的把握是發揮特色的根本,對海外要弘揚中國特色,對國內要弘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對本地要弘揚自我特色。這樣就需要在各個方面研究歷史化、民族化、鄉土化、個性化等問題。

二是同質文化。大眾化的旅遊需要商業化的運作,也要求現代化的設施。從這一點來說,世界各個國家,國內各個旅遊區(點)都是相同的。如住宿設施、廁所設施以及各類公共設施,都要提升到文化高度來認識,來操作,來努力達標,這就要求國際化、現代化、標准化。客人希望看到最好的景觀,但絕對排斥惡劣的廁所。

三是異質文化與同質文化的有機結合。這就要求一部分相應的設施要達到異質外觀,同質內涵,民族化的形式,現代化的內容。

四是管理和服務文化,本質上也是同質文化,具有相通性、普遍性。

五是形成五個力:視覺震撼力,歷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沁潤力,快樂激盪力。

這五個力都有了,百分之百成功。但現在最難的是視覺震撼力,這是資源性的壟斷。真正難做的是後面這些東西,好多地方看著好看,待著不舒服。所以我說兩個詞,可觀可處,我們出國好多地方景觀一般般,但是待著舒服,中國很多地方叫做景觀很好,但是待著不舒服。所以他們叫可處不可觀,我們叫可觀不可處,能不能把他綜合一下?又可處又可觀。

7、注重細節,一步到位

文化的感覺不僅體現在大面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細節上,細節產生吸引力,細節創造競爭力。常常是在細節上,使旅遊者產生不好的感覺。

但作為設計者、建設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往往對細節不夠注重,甚至漫不經心。也正是在細節上,體現了文野之分,高下之分。細節的一絲不苟,不僅體現了嚴謹的工作精神,更應該表現深厚的人文關懷態度,要時時事事處處為客人著想。

⑥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如何選擇

專家預測:未來,文化旅遊的市場空間將有望達到2萬億元。在這個背景下,把文化與旅遊攥成「拳頭」,既抓住了文化與旅遊的內在聯系,又順應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相融合的規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1、聚焦「大融合」,在統籌兼顧上發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提速增效,必須以統籌全局的視野加快推進「三個融合」,充實完善旅遊產業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
2、規劃「大項目」,在強化支撐上發力。文化旅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撐。當前,正從點狀開發、線路統籌向區域聯動轉變,必須通過區域內規劃布局和實施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中的強大引擎作用,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聚集發展,在更大時空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發休閑、體驗和度假型產品。
3、開發「大產品」,在有效供給上發力。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引領消費。當前,我國文化旅遊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旅遊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為此,必須以「用戶為王、體驗至上」為核心,充實完善旅遊產品供給、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更好地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旅遊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