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會機遇下文化旅遊產業

會機遇下文化旅遊產業

發布時間: 2021-03-10 04:52:47

① 世博會對我國文化產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上海世博會: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金元浦

上海世博會擁有自己獨異的東方風格、亞洲氣派、中華風韻、海派文明。
世博會展經濟,是整體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世博會提供給上海的,不僅僅是服務業崗位,而是通過帶動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培養起一個具有極大消費需求的市場。

如果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開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則是中國現代文明和品牌城市形象走向世界的奠基禮。2010年,上海迎來新一屆世界博覽會,也必將迎來一場全球文明的精彩匯演,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將藉助這一舞台蓬勃發展。

東方創意之都的文化取向

文化是世博會的靈魂。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經濟的發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脫離文化背景的發展則是沒有靈魂的發展。未來世界的競爭將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21世紀最核心的話題之一。

新世紀,成功的城市將是文化繁榮的城市,是吸引眼球最多的城市,是幸福感最強的城市,是生活最有滋味的城市。文化,是一種人類生存的方式。歷史上,城市從來都離不開文化,但只有在當今社會,文化才以城市發展軸心戰略的姿態出現。經濟的、社會的、技術的和教育的戰略,越來越緊密地與文化軸心聯系在一起。信息、知識和內容創造已經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城市,只有成功應對文化的挑戰,才能在競爭中插上騰飛的雙翅。

上海是參與當代世界城市文化競爭的「國家隊」。作為我國第一大都市,上海曾被稱為「東方巴黎」、「東方紐約」。面對世界格局的大變動,中國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而上海將義不容辭地擔當開拓國際空間的重任,參與當代世界國際化大都市之間激烈甚至殘酷的競爭。面對這一形勢,上海當擯棄傳統的地域文化和政治觀念的束縛,構建上海文化的大氣魄、大視野、大策劃、大手筆,選擇高端發展的新路徑,實施全球競爭的大動作。

自從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第一屆世博會以來,每一屆世博會都是人類文明成果的輝煌展出。上海世博會作為文明交融的巨大平台,人類生活的新起點,它是「探討人類城市生活的盛會,是一曲以『創新』和『融會』為主旋律的交響樂;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上海世博會擁有自己獨異的東方風格、亞洲氣派、中華風韻、海派文明。

在文化定位上,上海世博會應與北京奧運會相區別。從近代史看,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具有顯著的不同。京派文化大氣磅礴,渾厚端方,有著沉重的歷史積淀。海派文化融匯江南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近代西方文化的因子,創造了新的獨特的個性特徵:熔鑄中西、開放多元、追新逐奇敢於領風氣之先,它是精彩、精緻、精明的,又是風姿綽約、風華絕代、風情萬種的。上海是近代中國工業化的先驅,是當代創意的重鎮,是以明珠塔和金茂大廈為代表的都市建築群構成的摩登都市,這些恰恰是上海的中國元素:近代以來最為開放、最具國際性的「東方明珠」。

如果說北京奧運會以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為基點,上海則以首開中國工業化之路的現代文明為特色;如果說北京以渾浩博大、端方厚重的歷史文化為特色,上海則是以中國近代以來絢麗多彩的東方時尚為本色;如果說北京是一個在奧運推動下迅速上升的經典之城,上海則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創新的創意之都。

全球會展經濟的頂級實踐

會展經濟與廣告運營是世博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以來,會展經濟與廣告運營成了世博會得以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基礎。可以說,沒有會展經濟與廣告運營,就沒有世博會今天的發展。

世博會展經濟,是整體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世博會對拉動相關行業發展具有特殊功能。國際上會展業的產業帶動系數大約為1∶9,即展覽場館的收入如果是1,相關的社會收人為9。世博會的舉辦,推動了舉辦城市相關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一般來說,成熟發達的會展經濟是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行業,其利潤率大約在20%—25%以上。

發達的國際性會展,也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的標志之一。從城市經營的角度分析,發展世博會展經濟對於城市經營影響巨大。世博會已經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極力爭奪的重要資源,並且已經創造了不少城市飛躍發展的經典案例。上海作為我國和國際金融中心,理應成為我國展覽業旗艦。抓住世博會的機會,發展大型會展業,有利於提高上海的文化知名度和公眾的文化素質,增強世博文化的內涵。同時,通過發展大型會展業,上海將建立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主權,在展會形式、作品遴選、展覽主題等方面表現出自己的價值觀。上海無疑是東方乃至世界會展業的黃金地域。

舉辦世博會是一場十分復雜的會展系統工程。舉辦世博會所要求的現代化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與之配套的城市服務體系,將「逼迫」上海迅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文化經濟綜合平衡發展的能力。上海舉辦世博會,其實踐需求將推動上海會展業和廣告業進一步改善產業空間布局,優化會展產業結構,健全會展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策展水平,培育國際會展品牌與廣告品牌。通過世博會,將會鍛煉和打造一批會展與廣告業的旗艦企業、知名品牌和一支國際化的專業創意運營團隊。

文化原創力的一場較量

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探討新世紀人類城市生活的偉大盛會,是新世紀世界城市文明的一次「同場競技」。當代城市之間的博弈根本上是文化原創力的較量。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以文化為基礎的一次創造性活動,是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極好機遇。上海是中國創意產業發展最快最好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創意產業將在世博會這一重大國際性主題文化活動的帶動下,根據市場需求推出系列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塑造出知名品牌型的強勢文化創意產業群體,向世界呈現上海作為世界創意中心之一的城市形象。

世博會是推動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是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極好機遇。世博會高度依賴文化的創新意識,對文化創造力和創造型人才有迫切的需求,並由此產生了相當大的文化吸附力與文化擴張力。公認的創意產業的各個部類如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體、電視廣播,以及會展業、文化遺產與旅遊產業等都因為世博會的推動而將有巨大的發展。

世博產品與服務產生數量巨大的接受群體,他們將極大地推動上海創意需求和消費市場的形成。世博產品和服務也擁有大量的跨國界的接受者。同時,世博會提供給上海的,不僅僅是服務業崗位,而是通過帶動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培養起一個具有極大消費需求的市場。這個市場為全面提升上海傳統產業升級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帶來契機。2010年上海世博會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圖景——在未來幾年間,上海將會成為一個生產創意、消費創意的城市。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

② 如何加強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從而提升產業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
但我國文化旅遊業發展目前面臨著一個主要難題:即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如何挖掘文旅資源?
我國是旅遊古國,旅遊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國家的整體與區域地理環境、歷史變革、風俗人情、遺址、審美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國大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風尚、審美趨向、情感模式、風俗習慣等。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發揮其獨特優勢,顯得非常緊迫。
明確旅遊文化的重要地位,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創造整體性的文化氛圍。
整合旅遊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夠體驗、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魅力;進而形成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必將會引起旺盛的旅遊休閑需求!
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發揮要素優勢,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必將會大力提升。

③ 要抓住文化旅遊產業商機,需要關注哪些方面

1、關於文化產業化

這事說句老實話,我不太贊成,因為當下的文化是黨政主導下的文化熱潮興起,是經濟現象,不足以成為一個產業。但是文化有一個特點,打個比喻叫蛤蟆效應:個頭很小,聲音很大。

從發展角度,文化產業是打造還是培育?文化是創造出來的,不是打造出來的,可是我們有政府閑不住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所以用文化來忽悠我不認同。

說到底,旅遊是文化市場化的基礎,所以文化旅遊成為文化產業重點,

創造新興的格局。同樣,從歷史過程來看,小鎮將來也是這么一個格局,旅遊就是小鎮市場化的基礎,所以就需要研究資源和產品的結合,產品與市場的結合。方式是什麼?跟著忽悠,抓住機遇,利用政策。

2、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旅遊沒有文化就是靈魂出竅,文化沒有旅遊就是魂不附體。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自然景觀形成了世界震撼力,文化品位形成心靈沁潤力,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說到根本,旅遊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集中,所以旅遊和文化是天然的結合。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承載文化精神,表達文化內容,創造文化形式。根本來說,旅遊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集中,所以旅遊與文化是天然的結合,一而二,二而一。

3、保護與利用

在我看來,保護是手段,利用是方式,發展是目的,做旅遊忌諱開發這個詞,少說開發,多說利用。一說開發就是修大路,蓋大樓,說利用行不行?所以不能拘泥於專家的眼光,局限於專家的領域,要用無形來開發有形,用有形來承載無形,這是有一堆誤區。

誤區一:文化原教旨主義,保護至高無上。

誤區二:居高臨下,保護口號隱含利益,專家至高無上;

誤區三:焚琴煮鶴,名曰重文化,實則毀文化。

誤區四:強調開發,忽視保護,缺乏文化挖掘,這是專家們一直反對的,我也贊成。

誤區五:口口聲聲以人為本,時時處處與人為敵。

融合是共同的路徑,我的看法就是保護需要一個利益機制,或者這么說,保護需要動力機制,誰有動力來保護?動力機制背後一定是一個利益機制。

回到小鎮的問題上,除了搞時尚型小鎮之外,其他「」的「特色」在哪兒?

中國講特色第一要講地方特色,第二要講文化特色,第三要講民族特色,這些東西都得弄,到底怎麼弄?這不是文人的強項。月光下的鳳尾竹,鳳尾竹掩映下的傣家竹樓,何其詩情畫意,湊進了一看,一樓養牲口,二樓住人,蒼蠅蚊子滿天飛,那是原生態,那種原生態能接受嗎?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現在所謂與時俱進的根本就是以人為本,這里我就說強化保護,淡化開發,強化利用,整合資源,強化實踐,注重利益,強化和諧,注重發展。

傳統文化現代解讀,傳統資源現代產品,傳統產品現代市場。傳統不和現代結合,有博物館的意義,有學術的意義,有專家的意義,但是沒有市場的意義,沒有旅遊的意義。文化是旅遊之魂,特色是旅遊之基,環境是旅遊之根,質量是旅遊之本。

因此,旅遊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視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視城市特色的營造,要比環境工作者更重視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視文物的保護,加強旅遊目的地的環境保護和文化多樣性建設勢必成為旅遊發展的重中之重。

4、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概括三句話:以突出的特色為文化形式,以豐厚的品位為文化內涵,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文化本質。

文化形式的基本要求是突出的特色,而不是一般的表現,更不是雷同化。主要的具體表現形式一是資源的獨特性,二是建築形式的獨特性,三是環境的獨特性,四是三者之間的協調性。

文化內涵的基本要求是豐厚的品味。主要的具體表現形式一是品類的豐富,二是味道的濃郁,三是展示的精美,四是內涵與形式的統一和諧。

文化本質的基本要求是人本主義精神。對於中國這個具有幾千年皇權主義傳統和官本位意識的國家來說,普遍缺乏人本主義精神是我們與旅遊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尤其是從大眾旅遊角度來看更為突出,文化創新的最主要的工作也首先要放在對人的關心和尊重,在建築格局上要注重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在設施配置上處處為客人著想,努力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

5、旅遊區的文化目標

可以把旅遊區(點)質量等級標准概括為五級十個字:1A級衛生,2A級方便,3A級舒適,4A級完善,5A級文化,逐級遞進,逐級包容,永無止境。

從觀賞度方面來說,則可以概括為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復看。

在具體操作中,需要強化五個重點:差異度,文化度,舒適度,方便度,幸福度。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歷史不可重演,體驗應當升華,以第一眼定位,以第二眼挖掘,以第三眼吸引。注重目的地的第一印象區,形成文化沖擊;完善最後印象區,形成文化回味,是需要下大力量的。

6、旅遊文化創新的把握

一是異質文化。作為旅遊目的地,異質文化的把握是發揮特色的根本,對海外要弘揚中國特色,對國內要弘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對本地要弘揚自我特色。這樣就需要在各個方面研究歷史化、民族化、鄉土化、個性化等問題。

二是同質文化。大眾化的旅遊需要商業化的運作,也要求現代化的設施。從這一點來說,世界各個國家,國內各個旅遊區(點)都是相同的。如住宿設施、廁所設施以及各類公共設施,都要提升到文化高度來認識,來操作,來努力達標,這就要求國際化、現代化、標准化。客人希望看到最好的景觀,但絕對排斥惡劣的廁所。

三是異質文化與同質文化的有機結合。這就要求一部分相應的設施要達到異質外觀,同質內涵,民族化的形式,現代化的內容。

四是管理和服務文化,本質上也是同質文化,具有相通性、普遍性。

五是形成五個力:視覺震撼力,歷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沁潤力,快樂激盪力。

這五個力都有了,百分之百成功。但現在最難的是視覺震撼力,這是資源性的壟斷。真正難做的是後面這些東西,好多地方看著好看,待著不舒服。所以我說兩個詞,可觀可處,我們出國好多地方景觀一般般,但是待著舒服,中國很多地方叫做景觀很好,但是待著不舒服。所以他們叫可處不可觀,我們叫可觀不可處,能不能把他綜合一下?又可處又可觀。

7、注重細節,一步到位

文化的感覺不僅體現在大面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細節上,細節產生吸引力,細節創造競爭力。常常是在細節上,使旅遊者產生不好的感覺。

但作為設計者、建設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往往對細節不夠注重,甚至漫不經心。也正是在細節上,體現了文野之分,高下之分。細節的一絲不苟,不僅體現了嚴謹的工作精神,更應該表現深厚的人文關懷態度,要時時事事處處為客人著想。

④ 一個城市要把旅遊作為產業發展,支柱產業。那裡面有什麼機會和機遇普通人有機會嗎

平時多看一些當地城市的一些發展規劃,然後做出一些決定。你要經常看一些新聞,特別是當地的一些發展方向。

⑤ 文化旅遊的發展機遇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這期間也為旅遊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旅遊策劃專家認為:「旅遊業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第三產業的龍頭,其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關聯帶動性強,這將有利於湖北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情況下,依靠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導向,大力發展旅遊業。
自從我國加入WTO後,國內旅遊業及相關行業加速與國際接軌,這些條件帶給河南省加快開發步伐和謀求大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國內二級市場容易受到省內其他地區、陝西、湖南、江西等周邊市場的截流和分割。各地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分割了原有的旅遊市場。旅遊者已 對旅遊產品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這就要求旅遊產品有更豐富的內涵,更大的魅力,更高的標准。
生態文化旅遊如何進行功能定位
生態旅遊是一種返璞歸真、追求生活環境和對自然、山林有明顯指向的休閑旅遊;是一種依賴環保、追求環保的審美旅遊。結合本項目的周邊環境,從水體湖泊、沙地到草地多元的生態景觀出發,重點打造生態旅遊產品,讓遊客在參觀和參與中提高其情趣和環保意識。提倡、培育和發展這種旅遊對旅遊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環境是本區塊賴以發展的基礎與根本,把生態旅遊作為本項目第一重要的旅遊產品進行打造,常規文化旅遊作為一種傳統的旅遊形式,市場競爭已經十分激烈,只有創造出新意才能吸收更多的旅遊者。根據項目周邊現有的獨特的旅遊資源,利用利用鍾祥明顯陵這一獨特資源,結合本地民俗文化,開發一條體驗王爺休閑歷史的文化軸線。它可以作為旅遊產品開發的一個方向。
體育健身和旅遊這種不可割捨的關系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它們都是富國強民的重要文化活動。經過查閱眾多的文獻資料,我國體育旅遊狀況還處於發達國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體育健身旅遊作為一種積極的休閑方式,能夠強烈而深刻的表達人的本性,給人以熟悉自己環境的機會,增強人們與自己的同胞聯系在一起的凝聚力,提高人們的文化品味和民族歸屬感。體育旅遊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利用旅遊規劃項目區塊面積大的特點,開發運動休閑項目應列為本區塊開發的重點方向。

⑥ 中國文化旅遊產業未來發展有哪些趨勢

1.文化創意,成為文化旅遊的重點發展方向

文化創意產業被稱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產值達220億美元,並以5%的年增長速度遞增。如今,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在旅遊領域的拓展和延伸,成為旅遊發展的新引擎,反過來,旅遊的發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創造了新機遇、新動力。

2.文化「深度游」成為中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專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中國旅遊已經從傳統"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向以文化為主題導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閑游」轉變,並出現了以世界遺產為核心主題的專項旅遊產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遺產旅遊熱的興起和發展。「遺產旅遊」已經成為世界旅遊業最熱門的項目之一。英國遺產旅遊業發展迅猛,年收入高達260億英鎊,幾乎成為該國旅遊業的支柱。

3.康體保健游已經成為文化體驗旅遊的重要內容

文化性作為旅遊產業的核心特質之一,體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方面。

隨著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出遊能力漸趨增強,文化體驗游成為遊客熱衷選擇的旅遊產品類型,其中康體保健游因為能夠迎合現代人越來越強的醫療保健意識和康體養生需求,成為廣泛關注和備受推崇的文化體驗旅遊產品類型。

⑦ 文化旅遊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國家重視推動發展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文化旅遊是什麼?

文化旅遊不是為了旅行而打出文化的旗幟,去消磨一段時光;而是為了文化不惜千里迢迢旅行去親身經歷、去沉浸其中,從中獲得獨一無二的愉悅感。換言之,文化旅遊重要的不是旅途和目的地,而是文化;在文化旅遊中,旅遊是配角,文化是主人,這才是文化旅遊的真實內涵。

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及佔GDP比重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

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入出境市場平穩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入出境旅遊總人數2.7億人次,同比增長3.7%;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40萬億元,增長15.1%。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

文化旅遊受阻

如果說中國文化旅遊是一個軟體的話,要讓這個軟體完美運行起來,一定要與之相配的硬體,這個硬體便是省際高速的連通。以我所經這五省來看,交通先進的省份已經實現縣縣通高速,但是在出省大通道建設上,依然非常不樂觀,與交通相對落後省份相差不大。總體感覺,各省普遍不樂意更多修建跨省大通道。

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以地方建設為主,地方出於自身經濟發展考慮,往往優先建設連接經濟相對發達地市和省區的高速公路,而在連接經濟欠發達地市和省區的高速公路建設中,害怕自己出錢出力修路,讓鄰省佔了便宜,寧可選擇以山為關、以河為卡,不願意開辟更多的出省通道,人為地阻礙地區間經濟文化交通,也讓文化旅遊者深感遺憾。

其實,文化不是某個地區所獨有的,文化旅遊幾乎都具有跨地區的特性,比如搞的禪宗文化主題文化旅遊,還有類似紅色文化旅遊、客家文化旅遊、大別山文化旅遊等等,都是分布在跨省區域上的,如果在交通互聯互通上遲遲懷著地方利益至上的小算盤,文化旅遊這場盛宴,想做出更飽滿的內涵和更加豐富的層次,那無疑不可能的。

現在,國家已經將發展文化旅遊,視作未來經濟新增長點而加以重視,一是將省際高速公里的規劃和修建主導權從各省收歸中央,凡是跨省通道,都應該由中央交通部門來主導,這就避免了地區本位主義的干擾;二是應該對省際區域較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加強督促和考核,讓他們拿出不怕別人佔便宜、大家一同發展文化旅遊的誠意和勇氣來,共享文化資源,共同分配文化利益,把文化旅遊這場大戲唱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