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外國茶文化旅遊研究

外國茶文化旅遊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10 05:53:21

㈠ 論文求助!《對發展雲南臨滄茶文化旅遊的思考》的課題所涉及的問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綜述是什麼

從網路文庫上找找看 實在沒有就去圖書館吧

㈡ 國內外有關茶文化的旅遊方面的著作及論文如題 謝謝了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1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2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 唐代陸羽《茶經》稱"茶之飲,發乎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雲南等地至今仍生存著樹齡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四川、湖北一帶的古代巴蜀地區據歷史的記載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從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時期,茶葉生產區域不斷擴大,茶文化不斷發展,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茶,這一古老的飲料,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茶的發現與利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1、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與茶的發現 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葯,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葯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葯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在采葯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2、茶的文字及其演化傳播 ⑴茶字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種稱呼、字形及其傳播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如:荈詫、瓜蘆木、荈、皋蘆、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樣的茶字,在發音上也有差異。如: 福州發音為ta 廈門、汕頭發音為:de 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發音為chai、zhou、cha等。 少數民族的發音差別較大,如:傣族發音為:a 貴州苗族發音為chu、a 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大多是由中國茶葉輸出地區人民的語音直譯過去的。如日語的"チセ"和印度語對茶的讀音都與"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語的"чай"與我國北方茶葉的發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發音轉譯的。此外,如奧利亞語、印地語、烏爾都語等的茶字發音,也都是我國漢語茶字的音譯。 從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到世界各地的有關茶的讀音,無不說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濕度較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採摘期從3月開始,可以連續采至11月。在生產習慣上,劃分為春、夏、秋茶三期。採茶的標准為二三葉。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乾8道工序。 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葯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 茶葉產業是雲南的重要傳統優勢產業。推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對提高雲南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發揮茶資源優勢,加強茶文化研究,開展茶文化旅遊,促進雲南省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轉變觀念,發揮優勢,把握旅遊業發展新機遇 旅遊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現象,現代旅遊既是經濟消費,更是文化消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觀光為主到集觀光與休閑娛樂為—體文化的含量越來越高。這一深刻的變化,對旅遊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人們開始重視文化旅遊,研究文化旅遊。 雲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其顯著的個性特徵。多年來雲南旅遊業蓬勃發展,成為旅遊人省,究其原因除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外,與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關系極大。當前,文化旅遊的發展是雲南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機遇。 茶文化是中華優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令人回味無窮、悠長深厚的大眾文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茶文化顯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會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閑,已逐漸成為民眾崇尚之風。茶中有道,道就是飲茶修身,品茶養性,達到人格上的完善,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諧是茶文化的靈魂,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茶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茶產地尤其是名茶產地的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茶文化的歷史遺痕和藝文韻跡、以茶樹和茶藝的地方特色、以茶製品的千姿百態為內容的旅遊,構成了茶文化旅遊。雲南是茶樹原產地,茶葉種植遍布全省15個州(市),ll0個縣(市、區),面積300萬畝,600萬農業人口種茶,涉茶人數上千萬,可謂「衣食百萬戶,惠及千萬人」的產業。茶文化旅遊的開展,作為茶文化的一種活動,將使茶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對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雲南茶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遊的新內容 雲南是世界聞名的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茶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根據雲南茶文化資源的實際,發展茶文化旅遊應該抓住重點,突出特色。 遺產文化。茶在雲南分布極廣,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瀾滄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區以昆明為中心,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脈和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開,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霧大,適宜茶樹生長。在這塊沃土上,生長著幾十萬畝的千年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還有幾百萬畝現代茶園,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諸如廬山雲霧茶、恆山石廩茶、武夷山大紅袍、西湖龍井茶、黃山毛峰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鳳慶縣小灣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樹,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千年古茶樹群落,瀾滄拉枯族自治縣邦崴、景邁山的千年古茶樹、萬畝古茶園,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樹、古茶園,普洱茶聖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樹,處處有茶農」的盛況。這些都是雲南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既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天然的旅遊景點。在這些地方開展茶文化旅遊,遊山玩水與晶茶休閑結合,既提升了雲南山水的經濟價值,又給人予獨特的享受。 遺跡文化。雲南茶文化底蘊深厚,茶文化遺跡異常豐富,保護和開發這些茶文化遺跡,可以讓茶文化旅遊充滿歷史文化的色彩。 一條從無量山脈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以傳播普洱茶文化為特徵的茶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秘。這條上千年的古代茶馬大通道,可作為人們探險求奇旅遊的內容。 這條古代茶馬大通道上分布著燦若繁星的古村鎮,如易武,普洱、黑井、魯史、巍山、騰沖、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個古村鎮。這些古村鎮,有的已列入世界遺產,有的已列為歷史名城、名鎮,而有的至今還原生態地躺在古道深山。遺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廟等藝文韻跡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為開展茶文化旅遊的重要內容。 飲茶文化。茶文化作為一種以物質為基礎的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雲南茶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縱橫交錯的江河,山脈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的茶文化。就茶飲文化來說,各民族異彩紛呈:布朗族飲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歡飲用鹽巴茶,哈尼族勞動、待客用火罐茶、土鍋茶,拉祜族勞動時喜歡飲大鍋茶、在家喜歡飲烤茶,佤族待客用鐵板燒茶,傣族待客用竹簡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還有不同的飲茶習俗。開發各民族飲茶文化,觀賞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藝、民族服飾、茶歌茶舞,品嘗各具特色的茶點、茶萊,會給遊客無窮的樂趣,給旅遊以強勁的生機。 工藝文化。雲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傳統生產工藝,至今仍有重要的技術和文化價值。 雲南茶葉的生產加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來,盡管社會形態、經濟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傳統普洱茶的加工技術、生產工具,產品標准,甚至茶飲習俗,至今都還在延續。普洱茶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製作工藝,千姿百態的產品,充滿傳奇色彩的茶飲,對遊人充滿誘惑力、吸引力。開發普洱茶的工藝文化旅遊,讓遊客到古茶山採茶、用傳統工藝制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種民俗飲茶、會給予遊客新鮮,休閑的愉悅。 信仰文化。根據有關專家考證,我國以茶祭祀始於兩晉以後,這是一種信仰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相信人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親緣關系的信仰觀和物崇拜,對茶信仰文化的出現產生過重要影響.人們對茶葉利益的追求導致對茶樹的崇拜,又發展為對茶王樹的崇拜,從而將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雲南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認識,統籌規劃,積極發展茶文化旅遊 茶文化旅遊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一種經濟現象。開展茶文化旅遊,有利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播先進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區人民脫貧,使農村經濟發展。茶文化旅遊是建設民族文化、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較好的結合點,是雲南省茶產業和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全局性的工程。最近,省政府確定了加快茶葉發展的目標,提出把茶葉培育成繼「雲煙」、「雲花」之後的又—個重要品牌,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晶牌。有關部門應當圍繞這一目標,明確茶文化旅遊發展思路,作出規劃。 開展雲南茶文化旅遊,在內容上要突出特異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這張稀有牌,把它作為雲南茶文化旅遊的大名片,圍繞普洱茶、滇紅茶和下關沱茶為主導的三大品牌來經營:「奇」就是宣傳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讓遊人觀看古茶樹、古茶鎮、古茶道等古遺跡,體味古茶文化的無窮余韻:「怪」就是讓遊人參與到茶事中,做採茶人、當制茶工,享受雲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樂趣。 茶文化旅遊景觀的建設可以按「點、線,面」的布局進行設計。「點」是以昆明為中心,沿昆曼和滇緬公路上的城市來布局茶館文化景點。茶館(茶樓、茶坊等)文化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茶館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經濟、貿易洽談的好去處,是具有特色的娛樂場所,也是茶文化旅遊的重要景觀。當前,昆明等城市茶館很多,但內容單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響力的社團開展大型的茶事活動。為此,應在昆明建設一個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全,輻射廣、帶動力強,集文化、商貿、旅遊為一體的「雲南茶文化大觀園」,其他城市也應布局茶館文化景點,使我省的城市旅遊與茶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旅遊價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線」是以滇藏茶馬古道和瀾滄江為主線,開辟茶文化走廊,開展茶文化旅遊。「面」是設4個旅遊景區:即以古茶山、古茶鎮、傳統七子餅茶加工為內容的古六大茶山旅遊景區: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滇紅茶、古茶樹、風慶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古茶樹、現代萬畝茶園、普洱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在這些景區建設一批茶文化生態休閑景點。在茶文化旅遊景點的建設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統一,文化旅遊和觀光旅遊的統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㈢ 急求關於茶文化旅遊的外文文獻,最好是武夷山的!

1.1武夷山茶文化考察
武夷岩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置了「御茶園」,專制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為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後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為最多,約佔全國貢額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為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仍為世人所重,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茶葉。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後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為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為武夷變種Var.bohea,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後,西歐人還把茶稱為「武夷」,並成為習俗。

1.2 武夷山茶與宗教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為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鍾、鼓,常常鍾鼓長鳴。廟中一般有左鍾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雲:「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後,先飲茶再禮佛,然後坐香習禪。習禪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藉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為寺院的定規。明代詩僧陸容詩雲:「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寺院儀規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有的寺廟在佛的聖誕日盛典,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後來范圍更廣泛,既有寺廟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也有檀越信眾用來與眾僧結緣。正是這種情況,寺院在茶湯會中舉行茶禮、湯禮,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獻茶湯時,都要嗚「鍾茶鼓」集眾,以示佛法的庄嚴。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眾僧中有「種茶僧」、「制茶僧」,專司茶眾管理和制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遊人惠施茶水等。

由於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制茶成為僧侶一業。武夷山茶自問世以來,從葯用、禪飲、品茗:茶宴、鬥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的發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1.3 武夷山茶特色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帶生產的烏龍茶類的總稱。武夷岩茶系半發酵茶,集紅茶、綠茶功效於一身。色澤油潤,內質香郁,味醇香甘,湯色清橙紅,茶湯金黃,葉底綠葉紅邊,葉瓣邊緣紅艷,呈綠葉紅鑲邊狀,飲用武夷岩茶,齒頰留香,回味甘鮮。岩茶的葯作用,除了具備紅綠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類及各種礦物質較多,耐沖泡,能促進人體健康。突出表現在會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減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減肥茶」、「健美茶」之美稱。

武夷岩茶原產地域保護申報委員會提出武夷岩茶的原產地域保護范圍,即武夷山市現行政區域范圍內,分區為:武夷岩茶名岩產區和丹岩產區。武夷岩茶是有賴於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只要是產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區域內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韻。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才有資格稱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澤而氣馥郁的岩韻,因岩茶品種及種植的氣候、土質、樹齡、鮮葉老嫩、加工技術、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韻特徵。武夷岩茶按等級分為四大類,由好到差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為外山茶,正岩茶處於景區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由於武夷山是自然與文化遺產,茶園不能使用農葯、化肥,且在景區內要退茶還林,面積也越來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來越少了,這種茶是完全自然的,對人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紅袍

條形為條索形,色烏黑,焙透火功,香氣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湯色橙黃到橙紅,很耐泡,九泡有餘香,回甘明顯,岩韻顯著。

精製的大紅袍條索壯美,沖泡後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紅袍呈綠葉紅鑲邊。入口水仙,佳味清純。「岩骨花香」之品質特徵。正宗的武夷岩茶可連續沖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變,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飲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噱咽,再試其香,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後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飲,所謂"三口氣",即可鑒別岩茶上品香氣。更上者"七泡有餘香"。

品質第二的為小紅袍:香氣高,湯色橙黃,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較顯,岩韻較明顯。

品質第三為肉桂:條索較緊,條形、色澤烏潤,中等火功,香氣辛銳持久,香氣顯但不夠厚,湯色橙黃,回甘尚顯。

1.4武夷茶與烏龍茶的發展

烏龍茶是沿襲武夷岩茶的製法,從採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與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與北苑龍團的原料採制方法相近似。

現在烏龍茶類的加工方法,不論是閩北、閩南、潮汕或是台灣,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輕重之別而已。

1.5 武夷山茶風俗及與社會生活關系

飲茶風俗

無論走進農家、民宅、庵觀、寺廟、賓館、山莊、酒店、工廠、機關、學校……迎接你的將是一杯杯、熱騰騰、香噴噴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時感到一股股、濃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貫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寶山人的接待札儀。

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千姿百態,各呈風采。就武夷山飲茶習俗而言,自古以來就有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等形式。由古代沿襲下來的飲茶習俗至今在有的農村或茶藝館還依然可見。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A、敬茶:在武夷山的農村較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來敬茶」,「一杯香茗暫留客」,表達了武夷山人對客人的問候和敬意。客來敬茶,以茶會友體現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傳統禮節。

宋代以來,武夷山民間流傳著「客至莫嫌茶當酒」的風俗,大抵客至,寒暄問候,邀請入座,主人的家屬,立即洗滌壺盞,升火烹茶,沖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講究「端、斟、請」;客人則留意「接、飲、端」的舉動,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著茶,微笑地說:「請用茶」。飲茶人宜雙手接杯,道聲謝謝,端杯細啜,贊主人茶葉佳、好,一道茶後,寒暄敘話,主人復斟茶,飲畢不能將余渣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別後方可清理、洗滌茶具。

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著一種「喝擂茶」的習俗。擂茶是農家招待客人必備的飲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葉、大米、桔皮擂制。講究的還放入適量的中葯菌陳、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來特別香甜,是一種可口的飲料,特別是在炎夏,具有清涼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備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黃豆、爆米花、筍干、南瓜干、鹹菜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敬茶時擂茶碗內溢出的陣陣酥香、甘香、茶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實在令人心馳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武夷山民間飲茶習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為指導,整理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於茶館)。「三道茶」包括「迎賓茶 」、「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為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盞茶,並配有茶點。茶點是具有武夷山區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筍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點,表示歡迎客人的到來。

「留客茶」是讓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嘗到茶的色、香、味。一邊品茶,一邊交談,無拘無束,其樂無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辭時,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並送上祝福的吉言。

武夷山人普追認識到,武夷山之奇秀甲於東南,之名冠海內外,之吸引天下客,決不可輕視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為武夷山水「秀、拔、奇、偉、凈、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為強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觀更加五彩織紛,有了它,武寶山水更加艷麗動人,誠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聲欲靜三三水,無勢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勝境,也就更加襯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機,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誘人魅力,這就叫作「茶為山興,山以茶顯」了,山水與岩茶已相襯、相映,相溶,密不可分。

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何時?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為婚姻不可少的禮品。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妝禮品演變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至元明時,「茶禮」幾乎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詼諧地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如今,我國許多農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

在婚禮中用茶為禮的風俗,也普遍流行於各民族。蒙古族訂婚,說親都要帶茶葉表示愛情珍貴。回族、滿族、哈薩克族訂婚時,男方給女方的禮品都是茶葉。回族稱定婚為「定茶」,「吃喜茶」,滿族稱「下大茶」。

武夷山人迎親或結婚儀式中用茶,有作禮物的,主要用於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長敬獻的「謝恩茶」、「認親茶」等儀式。

總之,從古到今,我國的許多地方,在締婚的每一個過程中,往往都離不開茶來作禮儀。

祭祀茶

茶與祭祀: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南北朝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493年)遺詔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咸同此制。」齊武帝蕭頤是南朝比較節儉的少數統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為祭,把民間的禮俗,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喪禮中,並鼓勵和推廣了這種制度。

把茶用作喪事祭品,只是祭禮的一種。我國的祭祀活動,還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盡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我國許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為祭品的習慣。如布儂人的祭土地活動,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輪流到廟中點燈敬茶,祈求土地神保護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簡單,主要是用茶。再如雲南麗江的納西族,無論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斷氣時,都要往死者嘴裡放些銀末、茶葉和米粒,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喊 茶

御茶園祭祀御茶園設有場官、工員。場官主管歲貢之事。後來貢制擴大,採摘、制茶的農戶增加到250戶,採茶360斤,制龍團五千餅。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縣令張瑞本在御茶園的左右側各建一場,懸掛「茶場」的大匾。元至順二年(公元1332年),建寧總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築一個高五尺的高台,稱為「喊山台」,山上還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驚蟄之日,御茶園官吏偕縣丞等一定要親自登臨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運化機,地鍾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於天下,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申當祭。」祭華,隸卒鳴金擊鼓,鞭炮聲響,紅燭高燒,茶農擁集台下。同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響徹山谷,迴音不絕。在回盪嘹亮的喊山聲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為奇異。有人解釋之當時已是驚蟄,地氣溫熱,加之祭祀茶神時火熏熱炙,地溫增高,井水漸溢,這是可能發生的現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說無百增加一種神奇的色彩,並非迷信,無可厚非。茶農因稱通仙井的井水為「呼來泉」。

茶 宴

武夷山盛產岩茶,而且歷史悠久,品質優異,獨具「岩骨花香之勝」。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廚好手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選優汰劣,薈萃而成宴席之一款。

武夷茶宴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隨著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內的建成開業而問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為遊客創造一個和諧的綠色家園氛圍,在飲食上挖掘傳統,廣泛收集民間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繼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農家宴之後推出"茶宴",別樹一幟。近年來藉助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接待遊客多的優勢,規模迅速擴大,現有經營武夷茶宴的賓館、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為鎮店之寶,為海內外遊客喜吃樂啜。

武夷茶宴選取茶葉上,並不局限於紅茶和烏龍茶中精品的岩茶,也把綠茶納入菜餚。這樣,能根據客人脾胃的溫涼調適,綠茶性涼,紅茶火厚,烏龍茶不涼不火,各取所需。

武夷茶宴是利用現代烹飪技術製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燜燉都能派上用場。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葉,或以茶為主料,或為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麵,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綠,入口清香,柔韌綿軟,味道好極。「肉桂飄香」一菜,選取武夷肉桂茶生葉粘麵粉油炸,擺放在由山間小筍拼接仿製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

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莊茶宴,共有什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錦雞、上湯餛飩、涼拌茶麵、碧螺生魚、老叢燒排等18道,無一不茶,或飄或藏著淡淡的茶香。

凡到過武夷山的遊客,無一不為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歡迎,除了暗合綠色生態食品走俏的風潮外,還在於茶有提神、健胃、幫助消化、減肥、美容等功效。

國際無我茶會

由武夷山、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共同舉辦,每四年一屆,各地輪流主辦,目前已辦了8屆,其中第二、四、六屆由武夷山承辦。

台灣同胞喝茶也愛到武夷山來尋根問祖。清咸豐五年,台灣南投縣鹿谷鄉書生林鳳池渡海參加省試中舉,游覽武夷,天心永樂禪寺方丈贈送茶苗36株。林舉人帶回鄉送給鄉親們,種植在凍頂山,成為台灣的名茶。如今,凍頂山茶園已達1500公頃。

「無我茶會」,就是大家都自帶茶葉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稱為「無我」。來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圍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侶,一杯留給自己,這樣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簽決定,無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飲茶自右,無報償之心,超然接納四方之茶,無好惡之心,盡力將茶泡好,以求精進之心,依計劃行事,遵守公共約定,無需指揮,培養團體默契。這些都是「無我茶會」的精髓。無我茶會有各種不同的主題,如親子無我茶會,賞荷無我茶會,返璞歸真無我茶會,佛堂無我茶會等。無我茶會已成為一種飲茶習俗。

茶 藝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武夷山民間飲茶習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為指導,整理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於茶館)。「三道茶」包括「迎賓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為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盞茶,並配有茶點。茶點是具有武夷山區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筍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點,表示歡迎客人的到來。

「留客茶」是讓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嘗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邊品茶,一邊清談,無拘無束,其樂無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將告辭時,再送上一杯茶,並贈以祝福的吉言。

茶藝程序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3、大彬沐霖、烏龍入宮。 4、高山流水、春風指面。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6、玉液回壺、再注甘露。
7、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8、龍鳳呈祥、鯉魚翻身。
9、捧杯敬茶、眾物傳盅。 10、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11、三龍護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13、二品雲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盪氣回腸。
15、含英咀華、領悟岩韻。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龍戲水。18、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茶 聯

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它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樓、茶館、茶室、茶葉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內,都可見懸掛有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目前武夷山許多從事茶事活動的場所,也有不少茶聯,古代的、現代的,以贊美武夷茶的居多。

古代茶聯:

陸羽普經盧仝解渴,
武夷品俊顧渚香濃。

龍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發異香。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龍團。

滋味美如花上露,
清涼凈似石中泉。

茶亦醉人何必酒,
書能香我不須花。

茶科所、御茶園、水簾洞的茶聯:

碧水煮紅袍細品神奇岩韻,
丹山采肉桂飽領仙境風情。
---(茶科所)

岩茶以得天獨厚所制之工非草創,
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後接踵若薪傳。
---(御茶園)

客至莫嫌茶當酒,
山居偏偶竹為鄰。
---(水簾洞茶室)

斗 茶

范仲淹的《鬥茶歌》是詠武夷茶的第一名篇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膾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里佔有一席之地,這首鬥茶歌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閑適的茗飲中採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這種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飲活動中頗具代表性,從他的詩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極品、也是作為鬥茶的茶品。同時寫出宋代武夷山鬥茶的盛況。其詩為: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葯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民間鬥茶賽

民間鬥茶賽至2003年已經舉辦三屆 第三屆鬥茶賽分為肉桂、水仙、品種三個系列,每個系列設一個狀元、兩個金獎、四個銀獎。評委們通過對參賽茶樣的滋味、香氣、外型、葉底和湯色進行評分。為充分體現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質特徵,此次鬥茶賽全部選擇春茶的精製茶作茶樣參賽。本次比賽還設立重獎,每個系列的狀元獎勵3000元,金獎獎勵1500元,銀獎獎勵1000元,獲獎茶樣、余樣則由組委會統一收購。競賽結果:肉桂系列狀元獲得者為大坑口岩茶廠,水仙系列狀元獲得者為明富岩茶廠,品種系列狀元獲得者為擎天岩茶廠。

岩茶節

武夷山市舉辦了六屆武夷岩茶節,其共同的目的是,宣傳武夷岩茶,弘揚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振興武夷經濟。

歷屆武夷岩茶節時間:

第一屆1990年10月;
第二屆1992年9月;
第三屆1993年11月;
第四屆1995年10月;
第五屆1998年8月;
第六屆2003-11-12 ,與首屆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合並舉辦。

武夷山市現有茶園9.6萬畝,年產毛茶5000多噸,產值1億多元,目前尚有許多茶山被不斷開墾出來,然就產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葉商品經濟綜合指數偏低,嚴重地制約了該市茶葉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中國加WTO後,世界經濟一體化,茶葉作為三類產品,貿易異常活躍,但交易的條款也日異苛刻,有機生態化經營模式是茶業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品種武夷名品號稱「四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除素有「岩茶王」之稱的「大紅袍」外,還有肉桂、鐵羅漢、半天腰、白雞冠、素心蘭、水金龜、白瑞香、奇種、老樅水仙等多個珍貴品種,其香氣、湯色、滋味無不各具風韻,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樹品種王國"。

武夷山市內暫時無大型茶產業鏈相關的茶葉批發市場、茶具、茶生產資料等專業市場,多以旅遊度假區面向遊客的商店,有批發零售的功能。

1.9 旅遊產品化

我國還是一個茶葉大國,生產茶葉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已有一定的發展,至唐中期以後,茶葉的生產和全國性貿易開始盛行。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茶葉產地達200多個,遍及16個省,例如江蘇的洞庭山、棲霞山,浙江的龍井、天柱山、徑山,安徽的黃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連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溈山、牛牛氐山,廣東的古勞,廣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雲南的普洱山等。茶葉是最講究產地的,茶葉的品質往往與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但是目前中國名山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開發不夠,只有黃山的禪茶表演。在雲南的旅遊產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屬於茶文化的簡單發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發掘。如上面所列的:飲茶習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與婚禮、鬥茶(民間鬥茶賽)、茶聯、茶藝(「三道茶」、18道茶藝)、茶會(國際無我茶會)、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園祭祀),可以開發成表演項目及茶葉、紀念品銷售,有些可以開發成大型的活動,以帶動進行事件營銷,形成持久周期性旅遊產品。如武夷山旅遊區已經開發的全國烏龍茶茶王大賽、全國表演型茶藝大賽、武夷山民間茶藝表演、茶文化及茶經濟專家論壇、武夷茶藝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書籍展銷、武夷山水茶攝影展、茶點展銷及茶宴品嘗、民間鬥茶賽、大紅袍祭茶活動、武夷茶鄉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岩茶節上也同時舉辦商貿洽談活動,這有利於帶動商務旅遊市場。

㈣ 外國茶文化

當今世界有160多個國家、30億左右的人口飲茶,有50多個國家種茶。
歐洲
荷蘭 17世紀初就從中國進口茶葉。有早茶、午茶、晚茶風氣。習慣紅茶,有的還佐以糖、奶、檸檬等。
英國 17世紀傳入茶飲。有下午茶之風。紅茶為主。80%英人每天飲茶飲茶,年均飲茶3 -7公斤。茶葉消費占總飲料消費一半。茶葉進口量長期遙居世界第一。
法國 17世紀傳入。最早進口中國綠茶,以後是烏龍茶、紅茶、花茶、沱茶。飲茶為法國人日常必須。
非洲
摩洛哥 由絲綢之路傳入。日常飲「三道茶」,綠茶為主。95%的茶葉來自中國。
肯亞 20世紀自印度引種茶葉。主要飲紅碎茶,近幾年開始有飲綠茶的。
美洲
美國 17世紀末,茶葉隨移民來到新大陸。18世紀以中國武夷茶為主,19世紀以綠茶為主,20世紀飲紅茶激增,最近幾年風飲白毫烏龍。
大洋洲
澳大利亞、紐西蘭多為歐裔,飲風多同英國。
亞洲
印度 17世紀由中國傳入,世界紅茶主產地,習慣奶茶。
日本 漢唐時由中國傳入,承繼中國古法,形成茶道。直接以茶末加以點煮。產茶。
韓國 漢時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後形成完整的「茶禮」。現在飲茶既有傳統的點茶法,抹茶、葉茶並存,也有新發展的茶藝。紅茶、綠茶、烏龍茶都飲。

㈤ 對於茶文化旅遊開發的現狀需要可以展開寫的論文小標題求大家多多提建議,越多越好哈。

起源
東西方茶文化差異(對人們生活影響)
茶文化旅遊的獨特性
開發所需條件(地區 資金 廣告)
開發的好處(對投資方 政府 遊人)
茶文化旅遊的過去和未來(發展方向)
結論
優化建議

㈥ 佛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開題報告

佛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老姐發開題給你

㈦ 求茶文化的外文文獻,必須要是外國人寫的

外文文獻有,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了,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能幫到你,如果需要直接網路Hi中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
如果需要直接網路Hi中添加我好友,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

留下郵箱地址如dgfgafd的126q郵箱
一六*零****八二*二QQ郵箱

㈧ 哪位知道目前國內和國外茶文化旅遊的研究現狀,或者在哪能找到是研究現狀不是發展現狀,麻煩各位幫幫...

我也在寫和你一樣的文章 有資料可以分享下不。

㈨ 急求一篇關於茶文化與旅遊的外文文獻,論文急用。。。非常感謝!!!

推薦到OA圖書館查詢。
輸入相關英文關鍵詞即可。
查到都是可免費下載。

㈩ 求茶文化旅遊之類的論文開題報告

s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