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在中國哪個地方,知道請告訴我,謝謝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並不存在,桃花源是虛構出來的。
《桃花源記》是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所作。
原文節選: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1)陳通文化和旅遊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② 副市長龔道安被查後,上海任命了一位"70後"副市長嗎
副市長龔道安被查後,我們知道在2020年8月18日下午,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並表決通過有關人事任免事項,決定任命陳通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而陳通是出生於1972年10月,是一個「70」後,他是四川平昌人,此前一直在文化系統工作,曾任原文化部文化市場司音像電影處處長、稽查指導處處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辦公室(文化市場執法指導監督處)主任(處長)、文化市場司副司長等職。
而陳通的就職演說也非常提氣,「不管自己身處什麼職位,都要踏踏實實地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貪污不濫用職權,好好的為國家和人民奮斗,只要腳踏實地的工作」,這充分展示了對自己能力和決心,擁有超強的自信心,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擔任上海市副市長後,要能夠更加努力奮斗為國家為人民的工作態度。
上海,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物流樞紐,在這樣的城市擔任一個副市長,是需要勇氣的,就像我們常說的「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看來陳通是已經准備好了,讓我們祝賀這位「70」後副市長。
③ 湖南常德桃花節的來由是什麼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跡,神洲大地家喻戶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球之內盡人皆知.久負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威工具書<辭海>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風景區在三一九國道境內,風景幽寂,林壑優美.據傳說,上古唐堯時,善卷先生由中原南下,隱居在與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這位虞舜以天下相讓而受德高望重隱者,給湘沅之地帶來了中原文化,人們把他隱居的山稱為"德山",因而民間流傳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說.善卷先生晚年經桃花源到漵浦,寓居廬峰山,後又移居大酉山,常往來於兩地,影響和教育兩地人民.
夏,商兩代,這里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佔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采菱城.從發掘出的采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秦時避難場所.公元前3世紀,偉大有愛國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被除頃襄王流放於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後塵,在沅江一帶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蘭"(<離騷>),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寫照.他從枉渚(德山)出發,溯沅江經桃花源至辰陽,最後入漵浦居留了很久.現在常德還有以他的官職命名的"三閭橋","三閭巷".他繼承和發展了楚文化,在長期流放生涯中,到處行呤,創造了騷體文學,上承國風雅頌,下吸楚風民謠,獨樹一幟,成為南方文學之祖和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今桃花源之地被納入黔中郡.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轄13個縣,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陽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臨沅縣境內,當時叫烏頭村.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特將軍馬援南征五溪"蠻",曾駐軍烏頭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馬援石室"以及他曾設帳蓬的"營盤洲".他的將士曾患瘟疫,當地老百姓獻"三生湯"(即擂茶)為將士治癒瘟疫,因而桃花源這一帶,留下關於擂茶的傳說和以擂茶待客人的習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後兩年,即東漢建武帝二十六年,從臨沅縣中析置沅南縣,禁屬武陵郡,桃花源屬沅南縣三國,兩晉,南北朝,桃花源均屬武陵郡沅南縣.就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晉代(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5世紀初),桃花源這處山水風光地便開始有了建築.明陳洪謨編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載:桃源觀,晉人建."道觀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樹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繽紛,美不勝收之處.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下了千古傑作<桃花源詩並序>,他用浪漫主義的大手筆構造了一個沒有紛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豐衣足食,怡然自樂的理想王國--桃花源,反映了人民群從和平寧靜,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黑暗社會的抗議.陶淵明從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民寡民"的思想的影子.陶淵明繼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風",<桃花源詩並序>問世之後,石破天機,使桃花源聲名大起,現實中的桃源山,桃源觀,桃花山,桃川宮(即桃源山濱臨之沅江一帶)等名勝景物隨之暇邇聞名.
惜桃源觀於隋末被兵所毀,但風光秀麗的桃源山,桃花山卻依然爛漫在奔流不息桃川之濱,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世人的心中.當朝,應武陵郡.改郞洲.合臨沅.沅南.漢壽3縣為武陵縣,桃花源屬武陵縣. 進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開發.唐初,大約公元730年,於桃花源重建桃源觀,並免除附近20戶農民的徭稅(公元748年)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戶賦稅.桃源觀道人瞿柏庭,在桃源山建壇,和瞿仙館.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桃花源以道觀為主的建築群已具一定規模,並由官方確定下山界范圍,據狄中立於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所撰<桃源觀山界記>稱:東西闊七里,南北長九里,東至廝羅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雲:"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縣."在唐代,桃花源進人初興時期.特別是在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著名文學家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時常到桃花源瀏覽,題下<桃源佳致>並刻碑之後,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這晉代留下的名勝古跡和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為之嚮往和探尋.桃源觀道士陳通微與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隨陵太守,將桃源觀改為石級祠壇,並配置多處建築,使桃花源愈展名勝姿容.
由於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的深遠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嚮往頃心嚮往.據史記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張旭.王維.李白.劉長卿,劉禹錫.王昌齡,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與修復,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庭把有名勝古跡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並以"桃源"為縣名.其後不久,朗州改名為鼎州,桃源縣境內桃花源遂屬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為常德府,桃源縣及所轄桃花源隨之屬常德府,從宋初開始,桃花源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詔修建五百仙人閣,竣工後命令名為望仙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親賜"桃川萬壽宮"匾額.
元代89年中,因朝庭不重視,桃花源不但沒有得到修復和開發,反而在其末年順帝在位時期(公元1333-1368年),被毀壞,這一時期,仍有不少著名文人來桃花源瀏覽題詠.如張斛.元好問等十人,寫下了不少關於桃花源的詩文.
明代,桃花源時修時毀,時興時廢.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桃源住持道士尚維德在廢墟上有所興建.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劉禹錫所題"桃源佳致"碑,萬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590-1595)年,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湖廣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劉之龍囑桃源縣令魏以克於桃源洞前修建堂宇,約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紀中葉),新建黃聞閣於黃聞山頂.與此同時,桃花源濱沅江一帶的道觀建築群,又再次毀.隨著時間推移,始建於晉的桃花源和陶淵明的<桃花源集>.整個時代,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詩文作品問世的詩人多達68位之多,其中有王維.王守仁.袁宏道.李得陽.張鏡心等.
歷經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陸續得以修復,但遠不如唐宋興盛時期.清初,邑人羅其鼎倡修淵明祠(又名靖節祠),並於祠前種桃樹.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桃源知縣王增華倡修桃川宮書院於桃川宮附近,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桃源知縣屈宜伸增築桃川宮書院圍牆.同治元年(1862年)縣人王道風,曾雲樵等建成關聖宮.同治四年,桃源知孫桐生續修成大士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桃源知縣麻維緒刊陶潛.劉長卿.李白.王維.孟浩然.張旭.劉王建.王安石.蘇試等14人題詠桃花源詩文城集賢祠內.光緒十四年,桃源知縣余良棟開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宮前後左右的桃溪校經書院.光緒十七年大雨冰雹,淵明祠屋瓦碎落.知縣余良棟建廟於大士閣後山頂,移奉淵明神主.交緒十八年,知縣余良棟重修淵明祠,並布置亭閣,按陶詩,記題名為問津亭.窮林橋.延至館.水源亭.桃花潭,漁人進入處.豁然台.尋契亭.高舉閣.漁人辭去處.即出亭.向路橋十二處繼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紗的"薄"化和陶潛文化本色的強化,清代往這方面跨進了一大步.乾隆高宗(公元1736年--1795年在位)所寫桃花源的兩首詩<凝桃花源中人送漁郎出源>.<凝漁郎復至桃源不復得路>,均以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為主體,據而詠嘆抒懷.清代間,從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到道光二十六年,不足百年間,就先後有桃花源大士閣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開韶和武陵胡綽,相繼編成<桃花源洞天志>整個清代,文人墨客,更是紛紛親臨桃花源,僅有史記載者多達百餘人,其中較有名氣者如陳士本.羅人宗.李漁.查慎行.俞益謨.王文治.張百齡.陶汁.石達開等.
民國時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復和開發.民國三年(1914年),桃源知事楊瑞卿主持修梅道然人李貫在大士閣故址修建觀宇.夏四月告成,規模比原閣有所擴大,題名桃花觀,並將大士堂改名為"古隱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淵明像.民國32年(1943年),在縣人國民黨中委擴省參議長的倡議下,於桃花山大門建桃花源牌坊.
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玩月亭等建築,並對桃花源其它古跡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也撥款修復桃花山牌坊,躡風亭.集賢祠等建築.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1983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幹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4310株.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當時代步伐邁進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盛世春風吹綠了桃花源這方神奇的山水田園.從1991年至1997年,這7年成為桃花源歷史上修復開發的又一鼎盛時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中共常德市,市政府,桃源縣縣委,縣政府直接領導了這次規模修復開發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由原來的股級升格為副處級管理機構.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國道大牌坊.淵明園.桃花湖.劉禹錫草堂.詠歸亭.花影亭.雙星亭.五柳湖.水府閣.問津亭.黃聞山莊.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議堂.奉先祠.延至館.自樂橋.奇蹤館.儺壇等景點.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川萬壽宮(上宮).天寧碑院.悠然圓.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點.此外,還修建一批供食宿的賓館.餐館等旅遊設施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1996年-1997年,展開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內涵,開發沅水風光和完善景區功能配套為重點的第三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點,包括桃林.淵明祠.集賢祠桃花觀.水府閣.觀景台.天寧碑院.沅水風光線等處.7年時間,三期工程共投入10萬平方米,封山育林300餘公頃,植樹50萬株.2001年在各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桃花源的修復和開發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使現在的桃花源的總面積擴大到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沅江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服務功能齊全,現有接待場所三處、賓館5家,大小酒店87家,床位1020個,餐位1800多個。景區內,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郵政網路、醫療服務齊全。2001年,桃花源風景名勝區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示範單位。
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的舉辦了七屆桃花源游園會和三屆桃花節,引來了海內外商賈旅遊,或探勝觀光,度假休閑,或洽談商貿,開發投資,使幽靜之境,一頓鬧市.古老的神秘的桃花源,正以嶄新的時代風采,邁向未來,邁向新世紀.
④ 上海現有幾位副市長。具體分管那些些
市長 楊雄 領導市政府全面工作。
8位副市長
屠光紹
現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
分管財政、稅務、金融、監察、外事、涉港澳事務、建議提案辦理等工作。協助分管審計工作。
艾寶俊
現任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主任,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
分管發展改革、計劃、編制、人口綜合管理、統計、物價、能源建設、口岸、信訪、社會穩定等工作。
趙雯
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副市長,九三學社市委主委。
分管體育、旅遊、知識產權、文史、參事、婦兒委等工作。
周波,
現任上海市副市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主任,市長興島開發建設管委會主任。
分管工業、信息化、科技、商務、外資外貿、國資管理、電力生產、安全生產等工作。
翁鐵慧
現任上海市副市長。
分管教育、衛生和計劃生育、醫保、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涉台事務、民族與宗教、僑務、檔案等工作。聯系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
時光輝
現任上海市副市長,上海行政學院院長。
分管農業、人力資源、社保、民政、食品和葯品監督、工商、質監、合作交流、區政、行政學院、人民武裝等工作。聯系工、青、婦群眾團體和部隊。
蔣卓慶
現任上海市副市長,市孫宋文管委主任。
分管城鄉建設和管理、住房、國土資源、水務、交通港口、綠化市容、城鄉規劃、環保、民防、抗震等工作。
白少康
現任上海市副市長
兼市公安局局長,分管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聯系市委政法委。
⑤ 沈陽娛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沈陽娛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2017-04-05在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民族南街68號(B3-11-25)。
沈陽娛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10102MA0U0J2T6T,企業法人陳通,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沈陽娛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設計、製作、發布、代理國內外各類廣告;企業形象策劃;企業管理咨詢;商務信息咨詢;教育信息咨詢;禮儀慶典服務;文藝演出;演出經紀;攝影服務;會議及展覽展示服務;電腦圖文設計;軟體開發;動漫設計;影視節目策劃;燈具、音響、舞台設備租賃;翻譯服務;人才中介服務;國內旅遊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
⑥ 非遺如何彰顯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主體內容,是文化傳承之脈、文藝創作之源、文創設計之魂。提高非遺傳承發展水平,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非遺+扶貧」能讓更廣大的群眾受益,增強手藝人的榮譽感、成就感,提高其品牌意識和再創造意識,更有利於形成全社會熱情參與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和大好局面。此外,非遺扶貧的重點在少數民族地區,有利於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欣賞,緊密聯系、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⑦ 上海有多少個副市長各承擔什麼職務
截止2020年,上海有8個副市長。
1、上海市常務副市長:陳寅
負責發展和改革、應急管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稅務、統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人口綜合管理、政府法制、建議提案辦理、政務公開、行政審批改革等工作。協助分管財政、審計工作。
分管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物價局)及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市統計局。協助分管市財政局,市審計局。
2、上海市副市長:吳清
負責經濟和信息化、科學技術、金融、科創中心建設等工作。
分管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市無線電管理局),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市外國專家局),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市金融工作局),上海科創辦。
3、上海市副市長:許昆林
負責商務、外資外貿、市場監督管理、物價、外事等工作。
分管市商務委員會(市口岸服務辦公室),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市葯品監督管理局,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市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
4、上海市副市長:彭沉雷
負責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退役軍人事務、合作交流、信訪、區政、行政學院、人民武裝等工作。
分管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市政府協作辦公室),市政府信訪辦公室。聯系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等群眾團體和部隊(武警部隊)。
5、上海市副市長:陳群
負責教育、民族和宗教事務、體育、知識產權、參事、僑務、文史等工作。
分管市教育委員會,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市體育局,市知識產權局,市政府參事室。
6、上海市副市長:宗明
負責衛生健康、醫療保障、文化旅遊、涉台事務、婦兒委、孫宋文管委等工作。
分管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市中醫葯管理局),市醫療保障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廣播電視局、市文物局),市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7、上海市副市長:湯志平
負責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規劃和自然資源、水務、交通、綠化和市容管理、生態環境、民防、氣象等工作。
分管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及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房屋管理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海洋局),市交通委員會及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林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民防辦公室(市人民防空辦公室)。
8、上海市副市長:陳通
曾任文化部文化市場司音像電影處處長、稽查指導處處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辦公室(文化市場執法指導監督處)主任(處長)、文化市場司副司長,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副廳長(援青),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等職。
(7)陳通文化和旅遊部擴展閱讀:
陳寅,男,1962年9月生,漢族,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1984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市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任。
吳清,男,1965年4月生,漢族,安徽蒙城人,中共黨員,1989年1月參加工作,研究生,經濟學博士。現任市委常委、副市長,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主任,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許昆林,男,1965年5月生,漢族,福建永春人,中共黨員,1984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經濟學學士。現任副市長,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主任。
彭沉雷,男,1962年11月生,漢族,北京市人,中共黨員,1982年9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法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現任副市長,上海行政學院院長。
宗明,女,1963年1月生,漢族,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1983年8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法學博士,高級政工師。現任副市長,市紅十字會會長,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
⑧ 桃花源風景區的歷史沿革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跡,神州大地家喻戶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球之內盡人皆知。久負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威工具書《辭海》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其地就早已是風景幽寂、林壑優美的風景名勝地。
夏、商兩代,這里屬百濮。周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佔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采菱城(一說黃楚城)。從發掘出的采菱城(一說黃楚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為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為秦時避難場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今桃花源之地被納入黔中郡。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轄13個縣,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臨沅縣境內,當時叫烏頭村。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五溪「蠻」,曾駐軍烏頭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馬援石室」以及他曾設帳的「營盤洲」。他的將士曾患瘟疫,當地老百姓獻「三生湯」(即擂茶)為將士治癒瘟疫,因而桃花源這一帶,留下關於擂茶的傳說和以擂茶待客的習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後兩年,即東漢建武二十六年,從臨沅縣中析置沅南縣,隸屬武陵郡,桃花源屬沅南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桃花源均屬武陵郡沅南縣。就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晉代(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5世紀初葉),桃花源這處山水風光勝地便開始有了建築。明陳洪謨編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載:「桃源觀,晉人建。」道觀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觀。「桃源山」這個山名在晉代以前即已有之;「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樹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繽紛,美不勝收之處。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下了千古傑作《桃花源詩並序》,描繪了一個沒有紛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豐衣足食、怡然自樂的理想王國——桃花源。這,既是對桃花源當時情況情景的寫真,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和平寧靜、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還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陶淵明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因而他的《桃花源詩並序》傑作中,既有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國寡民」思想的影子。陶淵明繼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風」,《桃花源詩並序》問世之後,石破天驚,使桃花源聲名鵲起,現實中的桃源山、桃源觀、桃花山、桃川(即桃源山濱臨之沅江段)等名勝景物隨之遐邇聞名。
惜桃源觀於隋末被兵燹所毀。但風光秀麗的桃源山、桃花山卻依然爛漫在奔流不息的桃川之濱,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了世人的心中。當朝,廢武陵郡,改朗州,合臨沅、沅南、漢壽3縣為武陵縣,桃花源屬武陵縣。
進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開發。唐初,大約公元730年,朝廷敕各道建玄元皇帝廟,於桃花源重建桃花觀,並免除附近20戶農戶的徭役,以奉灑掃。天寶七年(748)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戶賦稅,永充灑掃,守備山林。大歷八年(773),桃源觀道人瞿柏庭羽化,後人在桃源山建跡壇(因有瞿柏庭在登仙上升處留有8個趾印的傳說)和瞿仙館。建中二年(781),桃花源以道觀為主的建築群已具一定規模,並由官方確定下山界范圍,據狄中立於會昌元年(841)所撰《桃源觀山界記》稱:「東西闊七里,南北長九里,東至廝羅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雲:「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縣。」在唐代,桃花源進入初興時期。特別是在元和初年(807),著名文學家劉禹錫貶朗州司馬時常到桃花源游覽,題下《桃源佳致》並刻碑之後,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這晉代留下的名勝古跡和陶潛先生筆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為之嚮往和探尋。元和十二年(817),桃源觀道士陳通微與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陵太守韋乾度,將桃源觀土級祠壇改修為石級祠壇,並配置多處建築,使桃花源愈展名勝姿容。
由於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的深遠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傾心嚮往,傾情歌頌。據史料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四、五十人,其中有:孟浩然、張旭、王昌齡、王維、李白、劉長卿、韓愈、王建、劉禹錫、杜牧、李群玉、章碣、張等。
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開發與修復,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把有名勝古跡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並以「桃源」為縣名。其後不久,朗州改名為鼎州,桃源縣及境內桃花源遂屬鼎州。乾道一年(1165),鼎州改為常德府,桃源縣及所轄桃花源隨之屬常德府。從宋初開始,桃花源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詔修建五百仙人閣,竣工後命名為望仙閣。政和元年(1111),權發遣廣南西路轉運副使張庄奏度龔元正為道士,營造梵宇,依山而建,分上中下3宮,共1330楹。翌年,宋徽宗御筆親賜「桃川萬壽宮」匾額,設提點掌管。淳祐元年(1241),龍陽(今漢壽縣)人文必勝捐資修建武當行宮。宋代的桃花源,不僅建築群一度輝煌至極,其地的山水植被也漸被培植得格外秀美豐腴。這些,既得益於因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巨大影響而日漸繁榮的桃花源文化的滋養,又反過來使桃花源文化更加豐富而鮮活,以致浸潤整個神州大地。宋紹聖三年(1096),歷史上第一部收輯自晉至宋諸文人寫桃花源的詩文《桃花源集》(共4卷)由田孳編成。後於紹興初年(約1131—1140)和淳熙七年(1180),又先後兩次編成《桃花源集》,輯此前桃花源詩文數百首(篇)。整個宋代,先後有張詠、梅堯臣、張顒、王安石、蘇軾、秦觀、黃庭堅、胡宏、朱熹、陸游、姜夔、謝枋得等幾十位詩人、詞人和文學家又給桃花源留下詩、詞和散文。
元代89年中,因朝廷不重視,桃花源不但沒有得到修復和開發,反而在其末年順帝在位時期(1333—1368),被兵燹毀為一片廢墟。但以陶潛文化為靈魂的桃花源文化卻是兵燹所無法毀掉的。這一時期,仍有不少著名文人來桃花源游覽題詠。如張斛、元好問、許衡、吳澄、劉因、揭傒斯、薩都剌、傅若金等數十人,寫下了不少關於桃花源的詩文。
明代,桃花源時修時毀,時興時廢。明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觀住持道士尚維德在廢墟上有所興建,後道士龔貴鄉繼續興建。明景泰六年(1455),湖南巡撫李某贊助住持道士謝智常在桃源觀舊址建殿數楹,不20年即毀於風雨。成化十八年(1482),常德知府李泰贊助道士馮信通建三清龍虎殿、法堂、官廳,並募緣修飾神像。弘治十四年(1501),住持道士譚常侖修建桃源觀山門及清風橋。正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顯(號稱桃道人)成片開荒擴種桃樹,四處募化並動工修復荒廢已久的武當行宮。至嘉靖四十年(1561),方告竣工,而曾道人募化經營竟長達43年之久。就在這一時期,常德知府林應亮建亭於桃源洞口,並題刻「洞口長春」石額。萬曆三年(1575),湖南巡撫趙賢重鐫唐劉禹錫所題「桃源佳致」碑。萬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590—1595),中丞江東之規劃在桃源洞外隙地壘石砌園亭一座,未待完成即去職。湖廣右參政陳性學,繼續砌築,未幾完工,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萬曆三十二年(1604),湖廣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劉之龍囑桃源縣令魏以克於桃源洞前修建堂宇,為廊為廡,為廳為門,茶廚庖舍畢具。環以牆垣,又引洞中流水注入亭前小池,題為「靈仙之府」。萬曆三十五年,湖廣按察使司副使李廷謨與桃源縣令黃淶,命主簿何伯熹在靈仙之府兩廂空地建房數間。萬曆三十七年,湖廣布政使司參政兼分巡湖北道郭顯忠與縣令黃淶,贊助僧人張定性建大士閣五椽於桃花山頂,奉祀大士像。天啟年(1620—1927)間,因桃源洞口天然石橋傾仄,桃源主簿孫廷蕙主構木橋一座,是為遇仙橋。約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紀中葉),新建黃聞閣於黃聞山頂。與此同期,桃花源濱沅江一帶的道觀建築群,又再次毀於兵燹。隨著時間推移,始建於晉的風景名勝桃花源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序》愈顯名勝古跡和千古傑作的文化穿透力。明代的文人,對桃花源及桃花源文化,仍十分嚮往和熱心探究。隆慶年(1560—1570)間,湖廣按察使馮子京據宋人所編之集,補其缺失,更為詮次,又增以元、明文人作,編成《桃花源集》3卷。整個明代,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詩文作品問世的詩人、士宦就達68位之多,其中有王、薛暄、文澍、王守仁、龍孚德、江盈科、袁宏道、楊嗣昌、張鏡心、李得陽等。
歷經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陸續得以修復,但遠不如唐宋興盛時期。清初,邑人羅其鼎倡修淵明祠(又名靖節祠),並於祠前種桃千樹。康熙四年(1665),桃源知縣陳洪範贊助山僧募修桃川古殿未成。約在康熙十九年至四十七年(1680—1708),先是湖南巡撫汪子元欲重修桃川宮,未果;後其第子李永清繼續修建而竣工,然其規模大不如前。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廣提督俞益謨於桃源洞前建伴霞亭,於遇仙橋左下方建方竹亭(後為風雨所廢)。又鑄桃川玄岳行宮鍾(高五尺、圍一丈一尺八寸)。乾隆八年(1743),桃源知縣王增華倡修桃川書院於桃川宮附近。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知縣屈宜伸增築桃川書院圍牆,並建二堂、齋房。嘉慶、道光間,桃源縣教諭楊先鐸和候宮舉人吳玉麟一同在桃源洞口空地種桃300株。道光二十五年(1845)冬月,桃源知縣景見淵明祠日就傾朽,特倡修,命縣人趙士逢董其事。翌年二月竣工。咸豐元年(1851),知縣朱元增刊陶潛《桃花源詩並序》於淵明祠。咸豐四年,桃花源建築群除黃聞閣、淵明祠、方竹亭外,多毀於兵火,倖存者也日漸殘破。咸豐六年,縣人方大定倡修關聖宮於桃花源,未竣工。咸豐八年,知縣熊鎮南重修大士閣,未竣工。同治元年(1862),縣人王道鳳、曾雲樵等建成關聖宮(遺址在今菊圃),釋常林為之塑像。同治四年,桃源知縣孫桐生續修成大士閣。同治九年(1870),桃源知縣麻維緒刊陶潛、劉長卿、李白、王維、孟浩然、張旭、韓愈、劉禹錫、張、王建、曹唐、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14人題詠桃花源詩文於集賢祠內。光緒十四年(1888),桃源知縣余良棟開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宮前後左右的桃溪校經書院(即桃川書院)膏火田,次第清丈得田土495畝,從其中提出田70畝、熟土10畝付淵明祠、延至館道士,歲以租入作香火費,又提出田20畝及纜船洲罾埠一所,以其租入備桃花源建築歲修費,又由書院董事每年支給黃聞閣住閣人食谷十石。不久,即將坐落在漁人問津處之校經書院遷往縣城。光緒十七年(1891),大雨雹,淵明祠屋瓦碎落。知縣余良棟建廟於大士閣後山頂,移奉淵明神主。光緒十八年,知縣余良棟重修淵明祠,並緣山布置亭閣,按《桃花源詩並序》題名為問津亭、窮林橋、延至館、水源亭、桃花潭、漁人從入處、豁然亭、尋契亭、高舉閣、漁人辭去處、既出亭、向路橋凡12處。
繼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紗的「薄」化和陶潛文化本色的強化,清代更往這方面跨進了一大步。乾隆皇帝高宗(1736—1795在位)所寫桃花源的兩首詩(《擬桃花源中人送漁郎出源》、《擬漁郎復至桃源不復得路》),均以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為本體,據而詠嘆抒懷。清代間,從乾隆十九年(1754)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不足百年間,就先後有桃花源大士閣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開韶和武陵庶吉士胡綽,相繼編成《桃花源洞天志》、18卷本《桃花源志略》和13卷本《桃花源志略》。這些桃花源志書無不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序》為本,對已逾千年的名勝古跡桃花源進行記述和研究。整個清代,文人墨客、士宦名流更是紛紛親往或遙相寄詠桃花源,僅有史料記載者就多達百餘人,其中較有名氣者如陳士本、羅人琮、李漁、查慎行、俞益謨、王文治、張百齡、陶澍、石達開等。
民國時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復和開發。民國三年(1914),桃源知事楊瑞鱣贊助主持修梅道人李貫在大士閣故址修建觀宇(大士閣於民國元年毀於火),夏四月告成,規模比原大士閣有所擴大,題為桃花觀,並將大士堂改名為「古隱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淵明像;又於堂左築一別舍(即今息機別館);舍外復建一亭,取陶淵明詩意命名為躡風亭。秋九月九日,楊瑞鱣精選《洞天唱和集》中較優詩文及古人名作勒石20餘方嵌壁,並樹桃花石「福、壽」屏風(福壽二字分刻二面)於正廳。民國32年(1943),在縣人國民黨中委覃振及省參議長唐伯球的倡議下,於桃花山頭門建桃花源牌坊。同年,遷延至館於山後,於館原址建玩月亭。
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菊圃、玩月亭等建築,並對桃花源其它古跡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桃花山頭門牌坊、躡風亭、集賢祠等建築。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修復豁然軒(原名豁然亭)、延至館,油漆遇仙橋。1980年,省文化廳撥款整修菊圃,建桃源佳致碑亭。1982—1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內。1983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幹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桃4310株。這年夏秋之交,桃花源連遭暴雨,致桃花觀東西二面滑坡,遇仙橋被沖壞。省文化廳撥款數十萬元,整修遇仙橋等17處被毀壞的建築,整修游路,很快就使面貌改觀。1984年,省水電廳撥款整修御碑池,建怡然橋。同年秋季,維修玩月亭和桃花觀前殿,砌修躡風亭下平台。1985年,整修集賢祠,構建憩廬,籌建秦人宅賓館,翌年完工。1986年,修整游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等建築物。1987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顏、新活力和新意境。
當時代步伐邁進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盛世春風吹綠了桃花源這方神奇的山水田園。從1991年至今,這10餘年成為桃花源歷史上修復開發的又一鼎盛時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桃源縣委、縣政府,直接領導了這次大規模的修復開發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管理處。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國道大牌坊、淵明園、桃花湖、劉禹錫草堂、詠歸亭、花影亭、雙星亭、五柳湖、水府閣(又名黃聞閣)、問津亭、黃聞山莊、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議堂、奉先祠、延至館、自樂橋、余蔭堂、奇蹤館、儺壇等景點。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川萬壽宮(上宮)、天寧碑院、悠然園、忘歲園、八仙亭、秦城、秦人古道、玄亭等景點。此外,還修建一批供食宿的賓館、餐館等旅遊設施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1996開始,展開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內涵、開發沅水風光和完善景區功能配套為重點的第三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整修和配套了一部分景點,包括桃林、菊圃、淵明祠、集賢祠、桃花觀、水府閣觀景台、桃川宮、天寧碑院、沅水風光線等處。2000—2003年,拆遷了部分有礙觀瞻的建築物,大搞「三植」(植古樹、植古藤、植草皮)工程,開發了棲霞園、整修了菊圃,改造了半月台,新修了天寧碑院聚賢橋,增加了景區的亮點與賣點。短短10年時間,三期工程共投入資金2億元,修復開發景點88個,完成各類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封山育林300餘公頃,植樹50萬株。並在此基礎上,成功地舉辦了多屆桃花源游園會、桃花節和桃花源「福」文化節、蟠桃會。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而神秘的桃花源,以更加清秀優美的風姿展示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