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3-10 20:38:08

⑴ 絲綢之路 自助游

交通
首先交通極其不方便,以前只以為雲南旅遊交通不便,後來發現甘肅更嚴重。甘肅目前恐怕是全國高速公里最少的省份,去甘南的高速居然只有40幾公里,其他都是山路國道,還比不上很多城市的內環線。不過這當然也和這里山多,土質特殊有關系,同樣一公里的建設成本就高出不少。但是也滯後了當地旅遊的發展,很多景點之間也就200、300百公里,班車卻要坐5-6個小時,要是假期短一點,去一次甘肅也就只能選擇去個甘南或敦煌了。
最好的辦法是到蘭州後,提前買好去敦煌的卧鋪票或去夏河的班車票,如果是3個人我建議直接在蘭州包車,這樣費用和坐火車然後在當地再找車差不多,但是卻能欣賞到絲路沿途的美景。而且時間上也比較節省,基本每一站只需要住一晚。因為從嘉峪關和張掖開始火車票就很難買到當天的卧鋪票了,都是站票或硬坐。因為過了西安鐵路基本就不提速了,所以火車最好還是買卧鋪,硬坐車廂經常要上下客不是很安全。
景點
由於時間和交通的關系甘南沒有安排去,所以只針對絲綢之路一線。
很多人都是選擇抵達蘭州後先去黃河石林,然後晚上直接坐火車到敦煌。這種走法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時間,一般3天時間就夠了。
不過要感受真正的絲綢之路就只能沿著古絲路的遺跡去體驗。
具體的線路是:蘭州——天祝。烏鞘林——武威——張掖——嘉峪關——玉門——敦煌——安多——肅南——祁連山——青海湖——蘭州。全程8天時間。
絲路最美的景色恰恰就在旅途之中,而不是某個具體的景點,具體上來說是指的從天祝到張掖河西走廊這一段和張掖到祁連山肅南這一段,河西走廊這一段主要是感受今天依然生活在古絲綢之路上的自然人文景觀,這一段至今依然是絲綢之路上水土最為豐茂的一段綠洲。肅南這一段素有裕固族的迦南美地之稱,主要是祁連山腹地這一片區域,因為這里居住的牧民相對本來就少,所以有如仙境一般。

第一站 西安
我是一個不懂歷史的人 所以置身於十三朝古都 卻體會不到古城的滄桑和輝煌 非常慚愧
然而
賞過了夜色中的大雁塔 霓虹燈下顯得額外華麗 廣場上的噴泉也增添了許多生氣
去過了驪山下的華清宮 當年李隆基和楊玉懷沐浴的場所 果然氣派宏大 不免覺得有些奢侈
爬過了西安市外的華山 從智取華山路開始 登上了北峰 南峰 西峰 感受著華山的險峻秀麗 也經受著體力與毅力的考驗
登過了封鎖西安的城牆 租車騎行繞城牆一周 從四面八方感受著西安這個城市
看過了陝西省博物館 了解了一些位於中國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的西安的古代歷史
吃過了西安各式小吃:擀麵皮 米皮 糊辣湯 臘汁肉夾饃 羊肉泡饃 黃桂柿子餅 玫瑰涼糕 回民小酥肉 羊血冒餄餎 黃桂稠酒 卻還有很多沒有嘗過...

第二站 蘭州
從西安顛簸了一路抵達了蘭州
吃赫赫有名的蘭州拉麵是踏上蘭州大地的第一慾望
具備「清、白、紅、黃、綠」的蘭州拉麵便成了我們的早餐
筋斗的面條 讓人真的回味無窮
(P.S.五色, 即清湯、白蘿卜、黃面條、綠芫荽、紅辣子)
飯後 來到市區內的的五泉山公園
據說這里因為有五口泉而得名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泉基本都乾涸了
不過 清早逛公園 可以登山鳥瞰蘭州 可以呼吸新鮮空氣 感受鳥語花香 十分愜意
隨後 來到了黃河岸邊 漫步河畔公園 感受黃河的氣息
這里的黃河很平靜緩和 沒有萬馬奔騰的洶涌
看到了所謂的「黃河母親」塑像 因為是人工建造 沒有淌淌流過的黃河更加給人帶來安詳
蘭州黃河上還有一座鐵橋——中山橋 號稱「天下黃河第一橋」 灰色鋼架結構橋梁
站在橋上 眺望滾滾向東流的黃河 忽而想感慨 啊!這就是孕育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的黃河
中山橋連接的一端就是白塔山,因山頂的白塔得名,塔在蘭州的每一個方向均可看到
一天時間 感受了蘭州 抹不去的是黃河與拉麵
留下一份遺憾 因為那天是周一 甘肅省博物館閉館

第三站 敦煌
敦煌 一直離我都太遙遠
在我的想像中 應該是具有古典與神秘的城市
終於有機會走進了敦煌.....
坐了一夜的火車 從蘭州來到了這里
首先看到的是久違的同桌 心中便充滿了激動與興奮
火車站外除了taxi跟大巴車 剩下的就是一望無垠的戈壁灘 滲透著土黃色的荒涼

叫了一輛taxi 我們前往沙漠中的美術館----敦煌莫高窟
相機是不能帶進莫高窟的 就只能用兩眼來拍攝
置身於窟中 壁畫、造像將我們環繞
兩千年前的壁畫色彩如今有些還十分鮮艷
各種造像的神態如今還栩栩如生
通過講解員的講解
讓我看到了古人對洞窟的開鑿的各種技巧
體會到了他們為提高空間視覺效果對壁畫的設計的用心良苦
更讓我了解了很多背後的歷史與典故
感慨古代人的藝術創造力啊 更為他們開鑿的高達35米的佛像而震驚
盡管我不是信徒 卻為此敬畏不已...
一上午的時間我們參觀了僅僅幾個洞窟
然而莫高窟又稱為千洞石窟 可想而知多少智慧 汗水與輝煌隱藏在背後
偉大的藝術宮殿 這一個上午又怎能讀遍

下午 去了鳴沙山
第一次親密接觸沙漠的感覺實在刺激
沙峰連綿起伏 沙脊有如刀刃 氣勢實在磅礴
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 脫下鞋子去感受沙粒的細軟滑圓
盡管沒有騎駱駝 沒有滑沙 在沙漠里徒步 拍照 也足以讓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很幸運看到了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如今的月牙泉乾涸許多 已經沒有曾經清瑩透澈,碧波盪漾,宛如新月的柔美
可是我們還是很慶幸 在這片神奇和美麗的泉消失之前 看過她的風韻

晚上 在沙洲市場吃著燒烤喝著杏皮水 感受敦煌帶給我們夏夜的清涼

由於時間問題 沒有去陽關玉門關 沒有去戈壁灘雅丹
我想如果有機會 還會再次拜訪敦煌 用更加充裕的時間去體會風蝕痕跡背後的雄壯與嫵媚

第四站 嘉峪關
對嘉峪關的印象--很好
嘉峪關是一個很小的城市 雖然跟繁華的上海比 少了許多熱鬧氣息 但是非常干凈清爽
在嘉峪關 你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公交車沒有站牌 可以隨叫隨停 彷彿taxi一般 交通十分方便
對嘉峪關的歷史文化了解很少 只知道這片土地上有讓人驚嘆的古長城的起點
所以在夕陽西下前 我們趕到了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景區內非常美
平靜的九曲泉 雄偉的關城 蜿蜒的城牆
遠處有白雪皚皚的祁連山 連綿起伏的黑山
站在城牆上 放眼望去 有種天地渾然一體的壯麗
尤其在夕陽西下之際 一切變得更加宏偉
慚愧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 不能栩栩如生的描述出那份璀璨
晚上去嘉峪關的富強市場 這里是當地的小吃街
在這里 吃了黑釀皮 更有味道不同尋常的燒烤 直到現在都讓我們回味

第五站 武威
很多人不知道武威 先簡單介紹一下
古「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要道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它東起武威 西至敦煌
武威 就是河西走廊的門戶 武威古時稱為 涼州
不免會想起《涼州詞》吧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從嘉峪關坐了6個多小時的火車來到了武威---感覺是一個發展落後的城市
因為抵達這里已經快6點了 所以找了賓館住下 前往涼州市場---小吃街
據說武威的小吃是全國最便宜的小吃
我們吃了2塊一碗的粳粉 吃了1塊5一個的羊蹄 吃了上過CCTV的5塊一碗於老四炒撥魚
吃了25一斤的驢肉 吃了羊肉羊肚羊勁都1塊的燒烤
武威有個雷台公園 裡面有雷台漢墓 據說 「馬踏飛燕」的銅奔馬就是在此發掘的
沒有必要花50塊大洋去看這墓 據看門人說值錢的文物都送到甘肅省博物館了
所以 我們吃完晚飯 來此看看夜色中的銅奔馬雕塑 足以

第二天 我們去了離武威市60公里外的天梯山石窟
恐怕很多人也不知道天梯山石窟 畢竟它不如麥積山 龍門 雲岡石窟等著名
其實天梯山石窟被譽為中國石窟的鼻祖 據說它創建於東晉時期的北涼
長途的小麵包車讓我們一路顛簸 周圍都是土黃色的荒山
忽然看到一片碧綠色的湖 三面有山將其環繞 風景甚是美麗
司機就讓我們在這讓我們下車-----荒山中的公路的中央

就站在山路中央 我們無所畏懼 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那美麗的風景吸引了
蔚藍色的天空 雪白的雲朵 遠處是巍峨的祁連山 眼前是翡翠般的祁連山雪水積成的湖....
相信所有人都會忍不住大自然賦予的這讓人迷失的景色的誘惑 變得為之瘋狂
沿著一條山路來到另外一條湖畔公路 沿著公路繞湖前行 便來到了石窟景區門前
這里只有一尊佛像 背山面海 表情慈祥 高達28米的「身高」讓人震撼
隨後來到湖畔 用指尖接觸那冰涼的湖水 心中充滿神聖的感覺

中午時分 就在這里吃了30塊1斤的手抓羊肉 味道鮮美純正
吃罷 沿原路返回來到公路中央 因為沒有公車 所以攔截了一輛小型貨車
我們像民工一樣「野蠻」的爬上車 一路顛簸 卻一路興奮
熱情的司機把我們送到了有車站的小鎮 我們坐公車回到了市內
晚上又去涼州市場吃了羊蹄+燒烤
帶著不舍與留戀 與同桌分別 乘上了回西安的列車

⑵ 海上絲綢之路對海南省入境游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開放之路、強國之路,又是一條友誼之路、和平之路,更是一條被國際社會認同的繁榮之路、未來之路。而在中共十八大強烈支持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社會背景下,在海南正在建設國際旅遊島的社會環境下,海南的發展應充分借鑒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提高海南文化競爭力,延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演繹一個現代版的海上絲綢之路……
對於古代海南在海上交通與貿易中的地位,宋人樓鑰曾有如下描述:「黎山千仞摩蒼穹,顓顓在大海中……或從徐聞向南望,一粟不見波吞空,靈神至禱如響答,征帆飽掛輕飛鴻。曉行不計幾多里,彼岸往往夕陽春。琉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勢須至此少休息,乘風徑集番禺東,不然舶政不可為,兩地雖遠休戚同。」而從「不然舶政不可為,兩地雖遠休戚同。」一語可見海南島對當時中外海上交通和貿易的開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藤橋墓群: 見證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藤橋墓群位於三亞海棠灣鎮。早在隋唐代時,中東一帶阿拉伯各國的穆斯林人開始駕船跨越印度洋,經我國南海到達泉州、廣州一帶經商貿易。當時的海南島南部和東部正處在這條航線附近。陵水灣在當時正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品補給站,來往的穆斯林商人經常在此休息甚至定居,有些在航海中去世的穆斯林商人也安葬在這海附近。藤橋墓群所在的番嶺坡就是因當地人稱回民為番人而得名。

⑶ 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條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葯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點是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希望對你有用

⑷ 今天的「絲綢之路」已經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請你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路線, 再給它取個名字

東方絲綢之路又稱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叫友誼之路,商貿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連這都不知道哪,哈哈,你也讀初一哪O(∩_∩)O 對了的話快採納哪。( ⊙ o ⊙ )

⑸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中國旅遊業會產生哪些影響

1、技術設施聯通大幅度提升旅遊可達性,強勢拉動出入境旅遊消費
以公路、鐵路、海路(港口)、空路(航運)等為重點,亞歐基礎設施更加聯通、便利、高端、智能、兼容,極大的提升了旅遊的通達性。結合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展開,沿線各國將簽署合作備忘錄,簡化民眾的簽證手續,將極大促進出入境旅遊,尤其是入境旅遊。
2、推動區域合作與融合

促進國內各省市區域旅遊合作:例如,湖北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旅遊的一體化發展,加快組合包裝打造「湖北—西安絲路覓源之旅」等精品產品,並在此基礎上,推動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合作發展。促進跨境區域旅遊合作:例如,廣西將與泛北部灣地區的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家和地區合作,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精品旅遊線路,推進形成廣西與泛北部灣地區跨國旅遊一體化發展格局。

3、推動地方旅遊升級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對絲路沿線省區市旅遊發展影響巨大,絲路旅遊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隨著《願景與行動》的發布,沿線各省市便率先做出「絲路旅遊」的發展布局。湖南借「一帶一路」機遇,將重點放在了入境旅遊上;新疆把絲綢之路做成品牌,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旅遊概念;寧夏等貧困地區欲大力實施旅遊扶貧;海南和陝西等有名的旅遊目的地則藉此升級,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提升在旅遊業界的影響力,開拓旅遊發展新境界……

4、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

《願景與行動》提出要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文化是旅遊吸引的核心基礎,一帶一路下的絲綢之路旅遊發展帶上的各地歷史文化積淀非常濃厚,各不相同,這是我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注意的是,有關方面要從整體上系統部署和總體協調,各省份旅遊結合自身特色差異化定位,避免各地旅遊品牌打造重復化,從而打造真正的充滿多樣歷史情趣的特色旅遊之路。此外,打造「海絲」精品郵輪旅遊線路以及「陸絲」高鐵旅遊專列成為「一帶一路」旅遊的新亮點。

⑹ 關於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料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6)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⑺ 什麼時候人們開始沿著絲綢之路旅行的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⑻ 絲綢之路旅遊開發的看法

絲綢之路旅遊產品需要深度開發西部地區是我國旅遊資源的富集地,也是21世紀我國旅遊業保持高速增長的戰略接續區。培育特色產業經濟,將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形成旅遊產業優勢,實現區域旅遊業的跨越式發展,西部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的深度開發是一個關鍵著力點。 絲綢之路旅遊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伊始向海外重點推介的15條黃金線路之一,也是世界旅遊組織向國際旅遊市場著力推介的世界級旅遊線路產品之一,我國旅遊業的象徵性徽標「馬踏飛燕」即源自絲路名城甘肅武威。絲綢之路蘊含著享譽世界的資源品位和厚重久遠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繼性的主題積累與線性資源區域分布的特徵,因此完全可能成為推動我國西部地區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橋梁和紐帶。 然而絲綢之路旅遊目前現狀卻不容樂觀,不僅沿線各省區旅遊業發展相對滯後,旅遊產品本身對旅遊業發展的紐帶作用也遠未發揮。有關統計數椐表明,絲綢之路旅遊沿線各省、區的客源流失比例高達40%—70%,而真正最後完成全線絲路產品的購買者不足總數的20%。 旅遊產品銷售的內在規律是「賣線不賣點」,對於中長線遊客來講,這個規律所顯現出來的作用更為突出。絲綢之路旅遊發展滯後的一個深層次原因是未能建立起圍繞產品線的區域合作機制。面對潛在的合作利益空間,卻缺少進行整體規劃與開發的行為主體。區域內沿線各省區在資源互補的背景下缺少深層次的相互合作,遊客所購買的產品是鬆散性的景點組合,而不是有機結合為整體的絲路旅遊線路產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旅遊合作的內在動力是不同行為主體對一種潛在的利益空間的追求。由於絲綢之路沿線各省區旅遊資源稟賦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區域間存在著通過合作可獲取的巨大的利益空間,由此奠定了區域合作的堅實基礎,目前缺少的是行為主體對合作前景的前瞻性的認識和實現合作目標的有效途徑。 在絲綢之路合作機制的參與主體中,應明確政府和企業的不同職能和分工。政府的作用應突出地體現在建立跨區域政府協調機制和運用政府引導企業合作行為方面。旅遊企業的作用則主要體現為在政府的規治下,自發地在成本分攤、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框架下構建與實現共同的利益空間,通過反復的「博弈—均衡」,形成一種「競爭—合作—共贏」的內在機制。通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定位,最終可以構建出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合作框架,而區域性合作組織在合作機制中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將政府規治和市場機制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發揮區域優勢資源整合的功能。
與「長三角」與「珠三角」等經濟與旅遊業發達的地區不同,絲綢之路旅遊沿線區域缺乏強有力的區域經濟支撐,基礎設施欠發達,同時沿線區域市場化程度不高,依託城市明顯不足。絲綢之路旅遊沿線景點眾多,也不乏世界級與國家級景點,但分散在綿延近4000公里的線路上,旅遊者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支出用於交通,因此開發絲路旅遊產品,首先要構建立體無障礙交通網路。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西部各省都加大了基礎交通設施的投資,公路、鐵路和航空三維立體交通形成了現代絲綢之路旅遊的支撐。為了進一步減少旅遊者在交通過程中的時間耗費,絲路沿線區域要加快高等級公路的網狀布局與對接,進行沿線支線機場的布點建設。目前絲綢之路旅遊者大都沿隴海鐵路集散,鐵路仍然承擔著遊客運輸的主要任務。所以要進一步完善隴海鐵路的復線建設,同時非常有必要從滿足遊客需求出發,設計推出絲綢之路星級旅遊定期專列,這需要沿線各省區旅遊和交通部門進行密切的配合和有效的合作。形象塑造是旅遊目的地佔領市場制高點的關鍵。整體形象的定位和推廣不是依靠單個地區或企業所能完成的,絲綢之路產品整體形象的樹立過程實質上表現為一種區域公共產品的生產過程,所以必然要依靠沿線各省區政府及企業聯合進行開發投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產品的生產往往會出現供給不足的現象,所以進行絲綢之路形象塑造需要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對那些品牌建設和市場開發中投入較多的企業要給予相應的激勵和回報。在絲綢之路產品形象定位中應該突出個性,並且做到整體定位和分段定位相結合,整體形象應以其厚重的人文精神為基調,分段定位要突出區域特徵,構建成資源互補、相得益彰並極具市場吸引力的旅遊路線產品。 絲路旅遊產品要有明晰的市場指向。鑒於散客旅遊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旅遊客源的主體,絲路旅遊在鞏固團隊旅遊的同時,要著力於應對散客旅遊快速增長的趨勢,加強和完善與散客旅遊相適應的設施和服務,尤其要加強旅遊信息與旅遊解說系統的開發建設,以滿足日益個性化發展的遊客需求。 綜上所述,通過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實現絲路旅遊產品的深度開發與共建,提高絲綢之路旅遊在國際旅遊市場上的形象和地位,有助於將絲綢之路打造成西部旅遊產品第一品牌和世界旅遊黃金路線,更有助於推動旅遊業在西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⑼ 絲綢之路為什麼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人文旅遊資源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內絲綢之路一般指陸容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