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第一屆文縣白馬民俗文化旅遊節

第一屆文縣白馬民俗文化旅遊節

發布時間: 2021-03-10 20:39:58

㈠ 求文縣白馬藏族的歌曲。

達娃卓瑪:1986年出生在古樸的白馬藏族
1《吉祥白馬
2《兄妹來當兵》合唱
3《康定情歌》合唱
4《擁抱回西藏》_嘎絨次仁答
5《白馬情歌》
6《昆侖的風》_達娃卓瑪
7《親愛的媽媽》合唱
8《火紅的旗幟》合唱
9《無盡的思念》_達娃卓瑪
10《歡迎您到白馬來》合唱
11《西部好兒郎》-嘎榮次仁

㈡ 文縣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文縣境內有三國古戰場遺址,鄧艾偷渡陰平鑿山修築的古棧道、忽必烈之子闊端攻陷文州後焚毀的古代城廓、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與清軍戰斗過的中寨、屯寨、鐵樓寨、哈南寨"四大邊寨",有朱元障本徵伐蜀連連攻破的"臨江關、火燒關、五里關、玉壘關、懸馬關"等五大雄關和南起甘肅四大名鎮之一古稱小蘇州的碧口-范壩-店壩-對樹溝-摩天嶺-凋樓河-清涼寺-永寧寺-鳳凰山、讓水河與丹堡河構成的百里自然風景區,有白馬河60里白馬民族風情區、位列中國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湯天池(文縣天池)-天池生態公園近30個自然景觀群。

文縣天池

文縣黃林溝國家濕地公園(未開發)位於天池鄉境內,是白龍江上游支溝,海拔在16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溝內集高山湖泊、翠海、彩林、奇峰異石、動植物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群山環繞,溪水潺潺,景色秀美,被稱做「九寨溝黃金旅遊線上的璀璨明珠」。

㈢ 甘肅威哥開啟冬春旅遊季活動

甘肅舉行2017—2018全省冬春旅遊季啟動活動,旨在引導全省各級各部門上下聯動、合力興旅,以敦煌為龍頭,充分發揮文博效應和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強大影響力,共同做大、做熱甘肅冬春淡季旅遊市場,促進半年游向全年游轉變,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同時,還整合景區、酒店、航空等涉旅企業全產業鏈推出捆綁優惠政策,全省共有186家旅遊景區推出門票全免、半免等優惠政策,有800多家星級賓館酒店推出大幅度打折促銷,最低折扣降至2折。機場集團全力協調主要航線冬季不停航,並大幅降低價格。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在甘肅省形成了整合資源、抱團全暖、相互借勢、共同盈利發展的良好局面。

㈣ 文縣都有哪些習俗

甘肅省南端的文縣,居住著一個有5800多人的古老民族——氐族後裔的白馬人。白馬人語言獨特,膚色特別,居住形式與漢民不同,大部分專家學者稱之為全國僅有的「中國白馬人」。文縣白馬民族有班、余、楊、朱、曹大姓氏,分布在山大溝深,地勢險峻的鐵樓鄉的麥貢山、如貢山、強曲等10個自然村。白馬河切開夾峙的高山峻嶺湍湍流過境內,白馬族在河岸的高山建村紮寨,從事農業生產。

兩千多年來,白馬人的生活一直以農業為本,多以玉米、燕麥、蕎麥、洋芋、山菜為主。他們不分貧富,都是土牆板屋。白馬人自稱「達尕貝」,他們的服飾漂亮有趣,富者衣服與漢族基本相同,余者衣服五色不穿中衣。男子頭戴「沙尕」(一種獨特的白氈帽),上邊插有錦雞毛和白公雞翎毛,身穿白紡布衣褲,腰間束帶,膝下裹綁腿。婦女平時著大襟緊身長袍褂,上有刺綉的簡單圖案,節日時穿各色布條縫制的百褶裙,圖案復雜艷麗;頭上纏有黑色沙帕,以瑪瑙結辮,褐衫長袖,彩色鑲邊;頭和胸部都帶有銀白色魚骨片,腰系黑圍裙,黃、紅、綠、橙的彩色腰帶隨風微微搖曳,耳環、手鐲、戒指等飾品錚錚閃亮,奇異鮮艷。

白馬族反對與外族通婚,他們共同遵守著一個習俗,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他們最崇拜的是太陽神、火神、五穀神、山神等原始神 ,各村莊均有不同山神,名稱不一。白馬族能歌善舞,他們的歌舞基本上都是口傳身教。他們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春節。節日內容獨具風格,如篝火之夜、「池哥晝」祭祀、迎火把、跳火圈舞、送瘟神等等。正月初二,同姓迎親團聚,然後再輪流宴請,增強族內團結。正月十五、十六日,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的盛裝,以村、寨為集聚點,白天,男子翻穿羊皮襖,頭戴面具,跳起「十二相」,古樸雄壯,粗獷彪悍;女的則圍成一團,唱起優美動聽的情歌和祝酒歌。夜晚,家家抱來木柴,燃起篝火,男女老少手挽著手連成大圓圈,圍繞熊熊燃燒的火堆,在古樸、歡快的白馬音樂中,跳起歡快的「火圈舞」、「圓圓舞」,使整個山寨在舞蹈和歌聲中成為歡樂的海洋。

㈤ 文縣在哪

文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縣名。位於甘肅省最南端,與四川、陝西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是甘肅的南大門。東南與四川省青川縣、平武縣接壤,西鄰四川九寨溝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武都區。面積5000平方公里,人口24.09萬人(2012年),轄4鎮、15鄉、1民族鄉,305個行政村。
文縣素有「隴上江南」、甘肅的「西雙版納」美譽,也是「大熊貓的故鄉」,在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大熊貓數量約佔全國數量的十分之一。名優特產有花椒、松茸、羊肚菌、文縣紋黨、木耳、茶葉等。風景名勝有文縣天池、鐵樓藏族鄉白馬藏羌村寨、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㈥ 甘肅文縣白馬人夜生活為何如同過節

每每夜幕降臨,甘肅隴南市文縣境內的鐵樓藏族鄉白馬人,就會身著民族服飾集結到村廣場,手牽手圍著篝火一邊高歌一邊跳舞,場面十分熱鬧,當地稱之為「跳火圈舞」。

6月14日至18日,第三屆隴南文縣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舉行。節會期間,有「迎火把」「火圈舞」「池哥晝」等一系列民俗文化體驗活動。

班文琴說,火圈舞是白馬人辛勤耕作一天之後的娛樂解壓方式,全村男女老少都可參與一起跳,中途不休息「一口氣」跳到結束,差不多一二個小時,跳得滿頭汗水也不覺得累。

文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位於甘、川、陝三省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這里山大溝深,層巒疊嶂,有一族白馬人世代生活在這,人們習慣上稱之為白馬藏族。直到現在,白馬人在生產和生活中仍舊保留著較多的傳統游獵習俗。

來源:中國新聞網

㈦ 文縣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 中文名稱

  • 文縣

  • 外文名稱

  • Wenxian County

  • 別名

  • 文州、隴上江南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

  • 中國甘肅省隴南回市

  • 下轄地區

  • 城關鎮、碧口鎮等答20個鄉鎮

  • 政府駐地

  • 城關鎮

  • 電話區號

  • 0939

  • 郵政區碼

  • 746400

  • 地理位置

  • 甘肅省最南端

  • 面積

  • 4994平方公里

  • 人口

  • 24.04萬人(2014年)

  • 方言

  • 中原官話秦隴片、西南官話成渝片、白馬語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北緣山地氣候

  • 著名景點

  • 文縣天池、白馬河生態民俗風情景區等

㈧ 2020年文縣白馬藝術節啥時舉行

見你到當地的本地論壇當中問一下。因為這個我們外地人也不了解

㈨ 隴南民俗文化

1、隴南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中國民間素有「乞巧」傳統,「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甘肅隴南於7月27日至8月2日(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舉辦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為相傳牛郎織女相會的「中國情人節」注入新的文化內涵。

2、文縣儺舞

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並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它起源於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3、武都高山戲

高山戲又稱高山劇,是流傳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山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演出場地以地方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台、社火戲台為主。高山戲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劇和川劇的特點,適合表演各種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4、隴南影子腔

影子腔又稱燈凋、皮影戲、梅花腔,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來源於甘肅西和、禮縣一帶,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戲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民間小曲、鼓樂、說唱等形式。

5、文縣玉壘花燈戲

玉壘花燈戲是甘肅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後掛滿花燈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現在隴南市文縣玉壘鄉一帶,又稱為「玉壘花燈」。

㈩ 如何尊重人文傳統、保護濕地草原

2003年,「綠色營」奔赴四川若爾蓋濕地自然保護區,開展了「尊重人文傳統、保護濕地草原」的活動。在四川若爾蓋地區對濕地荒漠化、草地退化現狀和長江黃河上游重要地區的水資源破壞現狀進行了考察;同時,他們在考察中主動了解藏族文化,與當地居民共同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結合點及生態旅遊的發展前景。

四川若爾蓋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境內。保護區於1994年經若爾蓋縣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寒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和黑頸鶴等珍稀動物。該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東緣,位於若爾蓋沼澤的腹心地帶,是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區內為平坦狀高原,最高海拔3697米,最低海拔3422米,氣候寒冷濕潤,泥炭沼澤得以廣泛發育,沼澤植被發育良好,生境極其復雜,生態系統結構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特有種多,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帶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該區生態系統脆弱,一旦破壞後很難恢復。

2004年,「綠色營」奔赴海南,開展了主題為「珍惜熱帶資源、關注海洋生態」的活動。他們在海南的保護區內部了解並調查了紅樹林、珊瑚礁、熱帶雨林的生存現狀,探索了海洋生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與保護。

2005年,「綠色營」奔赴甘肅,開展了主題為「古有絲綢之路,今訪河西走廊」的活動。此次活動,「綠色營」真正走進了久被遺忘的西北大陸,把最具有對照性的兩個地點,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和甘肅省民勤縣,作為考察的目的地。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於1978年建立,面積19萬余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及森林生態系統,現在已經屬於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范圍。白水江位於甘肅省隴南地區,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川交界岷山山脈南端的弓桿嶺,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四川省九寨溝縣和甘肅省文縣,於文縣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碧口水庫。

2006年是「綠色營」成立第十周年,那一年他們開展了主題為「重返白馬雪山,探訪保護區十年變遷」的活動,他們奔赴第一屆綠色營去過的白馬雪山,重走第一屆綠色營走過的路,探訪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十年來的變遷,追尋那個夢開始的地方。

白馬雪山保護區位於雲南省德欽縣境內,面積190144公頃。保護區在198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

白馬雪山「白馬雪山」因巍峨的雲嶺橫斷山脈,群峰連綿,白雪皚皚,遠眺終年積雪的主峰,猶如一匹賓士的白馬而得名。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星葉草、瀾滄黃杉等十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滇金絲猴、雲豹、小熊貓等30多種。因此該保護區有「寒溫帶高山動植物王國」之稱,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2007年和2008年,「綠色營」分別在吉林長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廣東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舉行自然講解員訓練營。訓練營通過自然觀察和自然體驗的方式開展青年人自然教育,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參加「自然講解員訓練營」培訓的營員回到各自所在的學校和城市後,在北京、天津、上海、廈門、廣州、重慶成立了定點觀察小組,開展長期的自然觀察和自然體驗活動。每個小組選派優秀的成員參加暑期舉行的自然講解員訓練營,跟隨有著豐富自然講解經驗的老師學習自然解說的知識和技能,並同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交流經驗。

定點觀察,是指選定一塊荒野地(可大可小、可在公園也可在家門口、可在市內也可在郊外),然後用一段較長的時間觀察當地一年四季中各種生物與環境的變化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