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文化旅遊建設的路徑和方向

文化旅遊建設的路徑和方向

發布時間: 2021-03-10 21:30:55

㈠ 文化和旅遊未來如何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遊的靈復魂,但制並非所有文化都可以拿來做旅遊,也並非隨隨便便就可以轉化為有文化影響力、有市場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和品牌。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做旅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文化要有足夠影響力。文化影響力有多大,市場吸引力就有多大,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這個人物是有正面導向作用的。
其次,文化要便於活化為產品。文化轉化為產品有三種路徑,文化需要從書本中走出來,從歷史中走出來,從傳說中走出來,這是一個文化物態化、活態化和業態化的過程。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文化旅遊的認識及其實現途徑

文化旅遊定義: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㈢ 民族文化旅遊創新發展的路徑有哪些

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
1.資源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基礎和前提
資源融合是資源整合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一種有明確方向的資源優化配置,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它不僅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創新產品或服務來源,而且也是提高產業融合度和持久發展力的重要根基。當然,資源融合程度越高,產業融合的價值及意義也就越大。我國地域廣闊、人文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多種公共資源等,如物質類的文物遺址、古建築,非物質的民間藝術、文化習俗等,以及土地、環境、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它們都是可以與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融合,而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
2.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隨著現代科技、網路與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旅遊加速了與技術融合的力度和強度,各種有創新、有理念和有體驗的新興旅遊產品開始陸續進入旅遊市場,不斷豐富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和感受,也賦予旅遊產業新的內涵。近年來,一些重大的旅遊項目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如各類主題公園、遺產旅遊和大型實景演出等。技術融合是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推進劑。
3.功能融合是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表現
在區域旅遊經濟的發展中,發展文化旅遊已不單純是一個產業問題,還要考慮它與地區的社會功能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相結合的問題。由於任何地區的資源本身並不是簡單為旅遊而存在或建立,如歷史街區、購物廣場、橋梁或江河堤岸等設施。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在賦予資源新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功能變化。因此,在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中,功能融合實際上是實現當地居民與遊客共享資源,實現一種常態的宜居與宜游共存空間的過程,而非刻意的一種旅遊規劃設計和雕琢過程。
4.界域融合是產業融合的提升和發展
界域融合是一種突破常規產業或行業邊界及發展領域的過程,也即跨界融合。它不僅有助於延伸產業邊界及領域,擴大產業的帶動價值,而且為產業融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範本。在微觀上,界域融合有助於改變產業原有的市場結構,提高共同作用下的新型產能績效;在宏觀上,界域融合有助於改變某一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該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在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融合發展中,界域融合已有了許多體現,形成了新興的旅遊業態,如農業採摘與觀光旅遊、工業參觀與體驗旅遊、動漫與影視旅遊、體育旅遊、表演與演出旅遊、會展旅遊和商業旅遊等。這些界域融合正不斷促進文化旅遊與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
5.區域融合是產業融合的一種空間拓展表現
區域融合既是增強產業空間競爭能力的市場行為,也是區域經濟實現最優化發展的一種選擇。在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強調園區、景區與城區三者的空間地域融合共建。這樣,既可以避免重復性建設,節約資源,也能使融合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得收益最大化。當然,這種園區、景區與城區的區域融合發展最佳狀態是成為該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

㈣ 旅遊開發規劃方向

為了保證旅遊規劃開發的科學性和效果,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旅遊規劃開發中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由此形成了旅遊規劃開發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 掌握和遵循旅遊規劃開發的原則,是我國旅遊規劃開發中解決矛盾、彌補不足、取得預期成效的重要條件. 1、資源依託、市場導向原則.\x0d旅遊規劃要以資源狀況為基礎,高度重視市場的需求狀況、特徵及其變動趨勢.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生產建設活動都必須遵循的原則.在旅遊規劃開發中突出資源依託、市場導向原則的特殊意義,在於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項目和產品後,其外在特徵變化不大,因此,往往有人將旅遊資源等同於旅遊項目和產品,進而以為決定旅遊發展狀況和前景的主要是資源狀況.所以,在旅遊規劃的開發和發展中往往易於只看到資源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沒能開發出適合市場需要的項目和產品,直接影響到旅遊規劃的開發和發展的效果.此外,長期的自然經濟傳統和計劃經濟實踐,也容易使我國的一些市場經濟觀念還不夠普及和深入的地區,在旅遊規劃的開發和發展中忽視市場的重要性.這類現象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因而也是市場經濟尚不發達的地區,是客觀存在的,且可能繼續出現. 2、突出特色、揚長避短原則.\x0d旅遊項目和產品的開發必須堅持特色第一的方針,為了突出特色,就必須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在旅遊規劃開發中強調突出特色、揚長避短原則,特殊意義就在於,旅遊吸引力最初就產生於文化的差異性.對於旅遊者而言,旅遊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認識新、奇、特的事物和尋求新的感受、經歷、知識.因此,旅遊規劃開發和生產必須特別重視特色.由於從事旅遊規劃開發的人多是生活在同質文化之中的,一方面會對旅遊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習以為常,看不出新奇和特色之處;另一方面又會在初期和一定階段簡單地學習其他地區、其他人的做法(因為這些往往是其所不熟悉而感到新奇有趣的),在項目、產品開發建設中生搬硬套,生吞活剝,進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開發出一些特色甚微的項目和產品,結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3、圍繞中心、成龍配套原則.\x0d旅遊項目和產品的開發建設,必須在抓住中心的同時,注意協調配套,形成成熟的項目和產品.這個原則的含義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旅遊開發建設必須明確主題,分析確定其最核心的內容、最主要的特色是什麼.二是在項目和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必須始終注意突出、體現其中心、主題,不能隨意進行旅遊規劃、選擇、建設、組合內容而形成沒有主題、沒有特色的項目和產品.例如,生態旅遊區項目的中心是感受、體驗綠色生態及其所蘊涵的思想觀念,要求盡可能保持生態的多樣性和原生性,減少人為的干擾、影響和破壞.相反,如果在生態旅遊區建設嘈雜的現代游樂設施,甚至包括過多的旅遊服務設施,就會使其主題、中心和特色受到損害.三是在項目和產品的設施建設上要注意協調配套,一般行、游、住、食、購、娛的服務都要具備,且在等級、檔次、規范等方面基本協調,不能畸高畸低,並逐步增加設施和服務的數量、等級,以增強可選擇性.特別是要避免只顧項目自身的主體建設和功能的配套,忽視輔助性、服務性設施、項目.四是在項目、產品開發建設的同時重視人員素質、管理和服務規范、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等軟體的建設配套,以及項目、產品建成後的包裝、品牌策劃塑造和市場宣傳銷售等環節的配套和統一籌劃. 4、立足自身、放眼全局原則.\x0d旅遊項目、產品開發建設要以自身的成龍配套和成熟完善為立足點,同時必須環顧周邊地區、相關區域的項目、產品,注意與周邊地區、整個區域乃至全國旅遊開發建設、旅遊產品結構調整和布局的協調一致.\x0d旅遊規劃開發要放眼全局,源於大部分旅遊項目,包括規模很大的旅遊區,在大部分時候都不可能是獨立銷售和完全獨立供旅遊者消費的,必須與區域內的其他項目、周邊和其他地區的旅遊項目共同組合成產品、線路.因此,一定區域內的旅遊規劃項目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補或競爭關系,在開發建設新的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分析其與其他項目的關系和自身在區域中、在旅遊線路和產品中的地位、作用;旅遊項目最終還要受到大區域、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對於某一個旅遊區開發來說,首先是所在地區、周邊地區、全省旅遊開發、產品建設的目標和戰略對其具有指導性作用,國家旅遊發展政策方針和旅遊產業發展旅遊規劃、旅遊區域和產品開發建設規劃的影響也是全面而深遠的.簡單地說,旅遊規劃開發中貫徹立足自身、放眼全局原則,有利於強化旅遊規劃開發和產品建設中的一盤棋觀念,對保證旅遊開發建設的整體效益和項目本身的長期效益有重要作用. 5、梯次推進、逐步深入原則.\x0d就旅遊項目開發、建設方式來看,應當分階段分步實施,並注意在項目等級、水準、內容、性質、特徵等方面不斷提高、深化、豐富和強化.旅遊項目和產品是一種不斷改進、完善、豐富、擴大和提高的過程性產品,有的尚處於未開發建設的原始狀態就可以供人們旅遊消費.因此,在進行旅遊規劃開發建設時,可以先從交通著手,逐步到游覽、休憩、衛生、服務、管理設施建設和策劃包裝、宣傳銷售、內涵挖掘、展示參與等環節、方面.就項目和產品性質來說,可以從一般性的參觀、游覽,到欣賞、考察、參與、體驗,有的還可以向娛樂、度假、康體、商務、會議等方向發展.\x0d旅遊規劃開發強調梯次推進、逐步深入,還在於對我國為數眾多的旅遊項目開發經驗教訓的總結.\x0d我國不少開發比較早的知名旅遊景區、景點,從基本完成配套建設起,長達數十年就是一張老面孔,功能沒有擴展,內容沒有得到深化和豐富,品牌形象也完全一樣.且其中的一些景區仍沒有意識到由此產生的危機. 6、科學開發、有效保護原則.\x0d在旅遊開發中,要堅持科學合理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方式,要注意對資源、環境的切實有效保護,防止和杜絕掠奪性、破壞性開發利用,實現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目標.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旅遊資源大部分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或不易恢復性特徵,一旦在開發中性質、特徵發生根本性變化,要復原幾乎是不可能的.\x0d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人類所有的生產建設活動都是按照自身的需求去改變資源的性質和特徵,以生產出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的產品.如果將這種改變資源性質、特徵也都看成對資源的破壞,就不會有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就不會有人類及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因為擔心在開發中會受到侵擾、破壞就禁止或嚴格限制開發利用,還可能因資源的價值沒有及時體現,特別是沒有較好地轉化成經濟收入,沒有使區域內和附近地區居民、企業、政府從經濟利益上感受到資源的價值,就很難使對保護資源必要性的認識深入而廣泛,人們保護資源的內在動力就很難產生.這樣,有效保護的目的就很難實現,結果往往是資源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被破壞.

㈤ 實現全域旅遊的重要路徑是什麼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力推進「旅遊+」,通過「旅遊+」產生適應全域旅遊特徵的旅遊形態,+出新的全域旅遊生活形態,形成新型的研學、養老、休閑和健身等模式。 全域旅遊不僅要從空間,更需要從產業角度來認識理解。全域旅遊的核心不在於空間上的各種「全」,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要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改變以單一旅遊形態為主導的旅遊產業結構,構建起以旅遊為平台的復合型旅遊產業結構,推動旅遊產業由「小旅遊」向「大旅遊」轉型。各地實踐表明,全域旅遊正在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統籌推進旅遊發展的重要抓手,正在成為企業參與旅遊綜合發展的重要平台,正在成為社會廣泛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舞台,正在成為居民和遊客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載體。
全域旅遊是發展戰略、發展模式,「旅遊+」是實現全域旅遊的重要方法和路徑,跨界融合是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旅遊+」是互聯網+思維在一個行業的具體應用和實踐,是時代特徵的具體產業體現,是時代語言的行業表達。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旅遊業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已經具有巨大的能量和越來越綜合的功能。具有「搭建平台、構建渠道、促進共享、提升價值、提升效率」等綜合功能。發展全域旅遊,需要大力推進「旅遊+」,通過「旅遊+」產生適應全域旅遊特徵的旅遊形態,+出新的全域旅遊生活形態,形成新型的研學、養老、休閑和健身等模式。旅遊可以發揮巨大的市場力量,發揮拉動能力、滲透能力、融合能力和整合能力,發揮催化、優化、集成、放大作用。
推進全域旅遊的一個核心就是推進「旅遊+」,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葯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通過完善提升旅遊產業要素,增加旅遊綜合消費,擺脫過度依賴門票經濟,實現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現旅遊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轉變,形成旅遊新產能。「旅遊+」是全域旅遊轉型升級的創新空間和主攻方向,是旅遊投資、旅遊消費的新熱點、新亮點,是拓展旅遊發展的新空間,也是產品業態創新的主攻方向,是旅遊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是整合資源的紐帶。
培育旅遊大產業,關鍵是要做好做足「旅遊+」這篇大文章。鄉村旅遊、農牧旅遊、水利旅遊、工業旅遊、林業旅遊、商務旅遊、研學旅遊、醫療旅遊、養老旅遊、健康旅遊、休閑度假、文化旅遊等增長點,是「旅遊+」的重點領域。「旅遊+」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旅遊+」催生新的經濟形態,並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條件。成功的涉旅企業,其創業傳奇大都與「旅遊+」有關。「旅遊+」正在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深遠影響,迎接一個新時代到來。在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中,通過「旅遊+」不斷創造價值、放大價值的「+」,不斷發生化學反應,「+」出新的價值、新的驚喜,產生「1+1>2」的效果。「旅遊+」的核心是促進人的發展,實質是通過人來實現「+」,又通過「+」更好地服務人。
推進全域旅遊,通過「旅遊+」大力發展會獎旅遊、文化旅遊、婚戀旅遊、體育健身旅遊等新業態,培育特色旅遊基地。大力推進旅遊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旅遊休閑功能,形成一批鄉村旅遊度假區、水利風景區、國家農業公園、休閑漁業旅遊區、森林公園、生態旅遊區、鄉村旅遊區、養生養老中心、研學旅遊基地、房車自駕車營地等,實現多業態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將旅遊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推進旅遊業與第二產業融合,因地制宜發展郵輪、遊艇、大型遊船、房車、小飛機、景區索道、游樂設施、戶外用品、旅遊用品、垂釣釣具、滑雪、潛水、露營、探險等各類戶外用品等旅遊裝備製造業,建成集研發、生產、展示、銷售、體驗於一體的旅遊休閑裝備產業基地或產業園區。實施全域旅遊戰略,推進「旅遊+」,就是推動旅遊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及民航交通、體育等行業的融合發展,創新旅遊發展新領域,拓展旅遊發展新空間。 近年來,隨著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發揮的效果越來越好、在國家外交戰略層面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旅遊業從自循環向開放融合轉變,「旅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如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所言,「旅遊+」與「互聯網+」一樣,具有「搭建平台、促進共享、提升價值」之功能。互聯網以其無處不在的技術力量,通過「互聯網+」全面深刻地改變世界;而旅遊則以其強勁的市場開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動力及人文交流優勢,通過「旅遊+」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

㈥ 文化旅遊項目該如何發展

仲量聯行與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結合城市旅遊指標內數據及宏觀旅遊經濟數容據,從文旅開發程度和文化生活需求兩大維度,研判不同能級城市文化旅遊項目發展的實施路徑,從而審視中國文化旅遊項目發展的城市格局。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搜一下仲量聯行的《新文旅時代:消費升級與去地產化趨勢下的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報告看看

㈦ 關於文化旅遊的發展模式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
我國一些學者就試圖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總結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劃分,如從旅遊業的形成、發展同國民經濟關系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超前型發展模式和滯後型發展模式;從旅遊業發展的調節機制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市場型發展模式和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從旅遊類別發展的先後順序出發,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延伸型發展模式和推進型發展模式。
從以上劃分的內容來看,它們主要的差異就在於政府主導下的模式運行與市場機制調節的模式運行。
美國學者將這兩種運行模式賦予了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定義:「價值驅動型(value—driven)」和「市場驅動型(Market— driven)」。(見美國.查爾斯.R.戈爾德耐,《旅遊業教程——旅遊業原理、方法與實踐》第八版,412頁,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很顯然,前者就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旅遊發展模式,而後者則是市場自發調節的發展模式。
1、從旅遊發展的空間結構看
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旅遊業發展為先導,然後向中心城市以外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逐漸推進的。
2、從資源的開發與產品生產組合看
旅遊產品由以觀光旅遊為主向多種旅遊產品推進。
3、從旅遊組織和旅遊的運作方式看
旅遊形式由團隊旅遊為主向散客旅遊居優勢、團隊旅遊與散客旅遊相結合的方向演進。
4、從旅遊設施的建設看
旅遊設施建設以高等級為主,由高等級向中、低等級推進,最終形成以中等級為主體的高、中、低等級結合的設施體系。
5 、從政府的管理看
旅遊產業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導作用由主要進行微觀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觀的調控和管理演進。
經濟發展觀不同
(1)經濟增長驅動型發展觀
經濟增長驅動型發展觀是指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國家、地區和企業將旅遊發展的經濟功能置於首位的發展觀念。
(2)雙重動力型發展觀
雙重動力地發展觀是指從社會和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既考慮旅遊業發展的社會功能,又考慮其經濟功能。
(3)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是指旅遊業發展要從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利益相協調的角度出發,確保旅遊業發展利用的資源能用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滿足今後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發展觀念。
旅遊業發展具有的特徵是:第一,在政府總體規劃下的循序漸進發展。第二,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的發展。 第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發展。
2、從觀光型旅遊為主向度假型旅遊為主轉變
在未來的市場發展中,觀光型旅遊並不會完全失去市場,但在傳統的旅遊客源國家中度假旅遊將更為盛行,將會逐步取代觀光旅遊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
3、追求更為靈活多變的旅遊方式
在追求個性化的浪潮下,旅遊者不再青睞於旅行社固定包價的旅遊方式。散客旅遊和家庭旅遊在旅遊者人數中所佔比例將逐漸增加。
4、在旅遊中追求更多的參與性和娛樂性
各國在旅遊產品設計開發中都注重安徘豐富的娛樂活動,改變旅遊方式,增加遊客的參與感,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傳統地方特色同時又和娛樂相結合的旅遊產品尤受遊客喜愛。

㈧ 分析旅遊景區文化建設途徑

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並充分研究當地的文化內涵和底蘊,使遊客感受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文化熏陶,營造文化特色,聽取遊客建議,了解遊客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