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英山茶文化旅遊節直播

英山茶文化旅遊節直播

發布時間: 2021-03-11 14:49:37

Ⅰ 請幫我找一些關於安溪的茶文化資料..有急用,謝謝!

「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被譽為安溪「四大名茶」。目前,「四大名茶」約佔全縣茶園總面積的80%。其中,「鐵觀音」茶園約佔38%,「黃金桂」、「本山」、「毛蟹」約佔42%。
鐵觀音: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植株為灌木型。葉型橢圓、葉色濃綠,葉厚質脆,葉緣波狀,略向後翻,嫩梢肥壯略帶紫紅,開花多、結實率高,但萌芽率不太高。天性嬌弱,產理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
黃金桂:又稱黃旦。原產於安溪羅岩。植株為小喬木型。葉為橢圓型,葉片薄,發芽率高。嫩芽黃綠,毫少。單產較高,適宜製作烏龍茶,也適制紅、綠茶。「黃金桂」有「二奇」,即外形「黃、勻、細」,內質「香奇、鮮」。成品茶條縈緊細,色澤潤亮金黃。香氣幽雅鮮爽,略帶桂花香味,葉底中央黃綠,邊緣朱紅,素以「一聞香氣而知黃旦」而著稱。
本山:原產於安溪西坪堯陽。植株為灌木型。葉型橢圓,葉薄質脆,葉面稍內卷。茶密且梗細長。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制烏龍茶品質優良,香高品醇,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似。
毛蟹:原產於安溪福美大丘侖。民國時候稱「毛外」。植株為灌木型。葉形橢圓,葉背白色茸毛多。適制烏龍茶,為高級「色種」的原料,制紅、綠茶外形美觀,品質上佳。此茶雖比不得「鐵觀音」的韻味和「黃金桂」的清香,但有著爆米花般的焦香,韻味獨特,又很耐泡。

Ⅱ 跪求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的由來比如第一屆的開幕時間、為什麼要舉辦這個節慶活動、意義所在

永川地處重慶西部,幅員面積1576平方公里,人口106萬,是國家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市和渝西地區性中心城市,舉辦國際茶文化旅遊節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永川茶產業歷史悠久,旅遊業發展迅猛。轄區茶山上有規模居亞洲第一的2萬畝大型連片茶園,並有各類珍貴的野生茶樹十餘種。重慶市茶葉研究所(原為四川省茶葉研究所)1962年便搬遷於此,開發出的各類茶葉品種,在川渝及陝西等西部省份得到廣泛推廣。1963年10月3日,朱德總司令來到茶山,親口品嘗了山上所產的茶葉,並對茶園的建設子以了高度評價。前蘇聯、日本、巴基斯坦的專家、學者也多次到茶山學習考察。2001年,永川產茶量達2500餘噸,連同茶葉新品種的開發推廣產生的效益,整個茶產業產值達1.5億元。從1997年起,永川抓住2萬畝連片茶園與6萬畝竹海景觀融為一體這一獨特的旅遊資源,在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同時,打造茶山竹海旅遊品牌.使茶文化、竹文化與旅遊業相互促進與融合,初步形成廠以茶園風情、茶俗茶藝博覽、品茶食茶和竹海尋幽、賞購精美竹藝、品味竹宴美食為主要內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遊產品。遊客徜徉茶山竹海,滿目蔥蘢,綠影婆娑,採茶姑娘翩躚於茶樹間,茶歌飛揚,笑語繞園,加上價廉物美的餐飲、住宿,熱情周到的服務,給人美不勝收、其樂無窮的感覺。永川茶山竹海和佔地5000畝的重慶野生動物世界,2001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近2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億多元,兩項指標均居重慶各區市縣前列。茶文化與旅遊業的相互融合、發展,是永川舉辦此次茶文化旅遊節的優勢所在。
此外,永川歷史悠久、交通便捷、物產豐饒、商貿發達,城市形象良好,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配備,均已具備了舉辦大型國際性盛會的能力。

Ⅲ 長興的陸羽茶文化旅遊節哪一年開始的

1999年在長興舉辦了「中國陸羽茶文化旅遊節」

Ⅳ 永川茶文化

茶產業、茶文化與旅遊
永川古為梁州屬地,自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置縣,至今已有多年歷史,歷為古昌州治所在地。解放後歷為江津專員公署、永川行署駐地。199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永川撤縣建市,1998年被確定為國家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市。
永川地處成渝兩大城市的中軸線上,背靠四川腹地,面臨三峽庫區,歷來是重慶西部和川東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通訊信息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能源供給中心、金融中心,是重慶二級經濟圈。
永川是重慶西部的地區性中心城市,重慶主城區外的四大經濟支撐點之一,轄區面積1576平方公里,總人口103萬,其中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30萬。
永川基礎設施完善,市內交通便捷,道路寬敞,環境優美,水電氣充足,電信網路健全,通訊設施先進。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鐵路橫貫全境,陸上交通四通八達。長江穿越市境南部,水運便捷可達沿江各大城市。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僅90公里,航空可達國內大中城市和日本、香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功能齊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輻射功能進一步擴大,渝西商貿中心已初步形成。金融服務機構眾多,已形成了以中央銀行、專業銀行、商業銀行為主的多元化金融體系。
近年來,永川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綜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持續改善。2002年,永川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70億元。
一、永川茶產業基本情況永川境內箕山山脈、雲霧山山脈、黃瓜山山脈、巴岳山山脈、陰山山脈橫亘永川全境,海拔高度在400-1200米之間,山上四季雲霧繚繞,氣候溫潤潮,雨量充沛,土壤呈酸性,很適宜茶樹生長,古時整個箕山山脈都是古生茶樹,是我國古老的產茶區,箕山上現存的2萬畝連片茶園,規模居亞洲第一。以新勝茶場、重慶茶葉研究所為主的茶葉生產基地和茶葉科研單位帶動了永川茶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科研、種植、生產、加工相配套的茶產業體系。
永川現有存量茶園2.8萬畝,其中新勝茶場1.2萬畝,茶研所0.2萬畝,鄉鎮茶園1.4萬畝,年產茶葉2500噸,年總產值3600萬元,產量和總產值分別占重慶市的15%和20%左右。茶園分為歸山茶園、大山坪茶園、青龍山茶園三大片。每片茶園均結合地形,順坡、環山栽植,呈梯級帶狀,層層疊疊,形成了獨特的茶山園藝風光。茶葉生產企業最多時達19戶,年產值200萬元以上的5戶。全市茶園主要茶樹品種有雲南大葉茶、四川中小葉茶,主要茶葉產品為綠茶、花茶、紅茶、邊茶。擁有「新勝」、「金鳳」、「雲嶺」、「又一春」、「竹海春綠」、「雲升」、「得川」等十餘個注冊商標和「永川秀牙」、「渝州毛峰」、「渝州碧螺春」、「烏金吐翠」、「竹海竹針」、「雲嶺銀峰」、「金鳳銀針」等數十個名品,其中:「永川秀牙」被評為全國名茶,「金鳳」牌茶葉被評為重慶市名牌產品。在2002年10月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杭州國際茶博覽會上,新勝茶場的「金鳳牌」渝州烏金吐翠、渝州碧螺春,重慶市又一春茶葉有限公司的「又一春牌」竹海竹針及重慶玉琳茶葉公司的「雲升牌」雲升秀芽、竹海萌芽分別榮獲第四屆國際名茶金獎。永川擁有中國西部最大的茶葉科研力量,共取得科技成果70餘項,獲獎成果60餘項,培育優質茶樹品種十餘個,其中「蜀永1號、2號」等10個品種被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
二、永川茶文化與旅遊永川茶文化源遠流長,相傳茶聖陸羽曾到永川箕山游覽,對山上遍布的古生茶樹贊嘆不已,清人鄭板橋在雍正十年到茶山流連忘返,並興書「掃來竹葉烹茶葉,劈開松根煮菜根」茶聯一幅。永川的茶館遍布城鎮鄉村,「大碗茶」「蓋碗茶」構成獨特的茶俗文化。「竹海金針」、「竹海春綠」等茶葉名品更具茶竹韻味。茶豆花、茶燒排骨、茶酒等茶食品、茶飲料風味獨特,深受大眾喜愛。永川境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茶山竹海旅遊區內5萬畝竹海與2萬畝連片茶園交相映襯、雋美秀麗;衛星湖碧波盪漾,令人流連忘返;重慶野生動物世界是我國目前佔地面積最大、動物種類最多、來源國最廣的國家級生態旅遊園區。以茶文化、竹文化、野生動物為特色的旅遊業已成為永川新的經濟增長點。2002年,永川接待遊客190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實現1.96億元。
永川市的茶山竹海景區的5萬畝竹海與2萬畝的連片茶園相互映襯,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茶竹旅遊景觀,景區內有集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大型觀光茶圓。依託這一自然資源優勢,我市充分挖掘茶竹文化內涵,突出茶文化特色,以茶文化項目帶動整個景區的發展。在茶山竹海景區,遊客可以觀賞到傳統的茶藝、茶道表演,可以親自參與採茶、制茶,可以品嘗到茶、竹系列特色菜餚,可以在茶博覽館里領略茶的起源,茶的品種和茶文化知識,充分體驗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頗具茶竹文化內涵的茶葉、茶酒、竹雕等茶系列和竹工藝品、竹製品等具有濃烈文化氣息旅遊商品、紀念品,深化了永川茶竹文化內涵,提升了永川旅遊的知名度和整個旅遊行業的創利能力,初步形成了以茶園風情、茶俗茶藝博覽、品茶食茶和竹海尋幽、賞購精美竹藝、品味竹宴美食為主要內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遊產品。為突出永川這一獨特的旅遊資源,永川已在茶山竹海成功舉辦了5屆茶竹文化旅遊節。
茶文化與旅遊業的相互融合、發展,舉辦大型活動的豐富經驗和中華茶藝山莊二期工程建設的順利完工,是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將2003年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確定在永川舉辦的優勢所在。
2003年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是一次規格高、規模大、跨區域、國際性集特色旅遊、茶文化、茶產業開發為一體,首次在中國西部舉辦、積極探索茶文化與旅遊結合的特色觀光旅遊的新思路、新辦法,開創西部茶文化與旅遊文化結合的新方式,推動重慶茶文化特色旅遊的發展和茶產業的振興的重要經貿文化活動。第八屆中國重慶投資貿易洽談會暨三峽國際旅遊節將本次「茶文化旅遊節」列入重要內容安排在永川舉行,對於提升渝西經濟走廊的知名度,促進渝西經濟走廊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永川茶業發展遠景規劃在國家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大力扶持發展食品工業政策和綠色茶葉發展政策的影響下,隨著2003年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的成功舉辦和「中國西部茶都」落戶永川,永川茶業向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方向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未來5年,永川茶葉產業將充分利用現有優勢,順應農業結構調整和綠色食品發展趨勢,以科技為產業發展核心,重點發展綠色茶葉食品為主線,以系統工程原 理為指導,科學地、規范地發展永川茶葉產業,在合理分區的基礎上進行分內指導和重點幫扶,用3—5年時間,建成70000畝優質無公害茶園,其中:國家級優良品種茶樹面積40000畝,省級,優良茶樹面積30000畝。實現茶葉年產量達7000噸,優質綠茶4000噸,名品名茶1500噸,紅茶產量達1500噸,年總產值1.5億元,利稅總額達3000萬元的目標;實現以綠色茶園為基礎,科技為保障,名品名牌為骨幹,種植、生產、科研、加工、營銷一體化和產業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茶產業良性互動局面。
2003年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在永川舉辦,將「中國西部茶都」落戶永川,並定期舉行茶博覽交易會,加速了永川茶葉綜合性專業市場的建設步伐。永川西部茶都綜合性專業市場規劃布局在永川城區三大商貿中心之一的中河壩市場,設點緊靠市場的濱河路,規劃面積兩萬平方米,內設茶葉交易博覽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旅遊商品交易中心、餐飲服務中心,裝飾風格體現最具儒家文化代表的宋代文明,計劃總投資1500萬元。該項目建成後,可容納80—100戶茶葉交易商河茶葉生產企業,年交易量可達2.5萬噸左右,年交易額將達5億元左右。從而形成與東部茶都遙相呼應、名副其實的「中國西部茶都」。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及專題資料, 均為新華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社重慶分社網路中心設計製作

Ⅳ 英山茶葉的英山茶葉品種

其主要產品有「英山銀毫」、「羊角春」、「吉峰毛尖」、「長沖炒青」「天堂雲霧茶」系列、「珍眉綠茶」、「工夫紅茶」、「茉莉花茶」、「康綠保健茶」「英山春筍」等。1987年湖北茶葉評比,9項名茶英山囊括5項。「吉峰毛尖」茶被評為部優產品。 「珍眉綠茶」,又叫英炒黃,因其條索緊結細長、勻稱,如古代仕女纖細的眉,故稱之為珍眉。其產品色澤呈灰色,俗稱起露,條索緊細,葉肉厚實,芽葉細嫩,色澤翠綠,茶湯清沏,香氣芬芳,香味純正,滋味濃厚醇和,葉底嫩綠,微帶黃色。1979年始制,產品銷往摩洛哥、馬里等國家,是英山主要出口創匯品種。

Ⅵ 信陽茶文化節的演講稿,誰有啊

檢舉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葯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靈縷微弱的信息卻值得注意:「荼」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葯」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葯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葯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清·周藹聯《竺國游記》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葯用之旨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秦人入巴蜀時,見到的可能就是這種作為日常飲料的飲茶習俗。
茶由葯用轉化為習常飲料,嚴格意義的「茶」便隨之產生了,其典型標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現。郭璞注《爾雅·釋木》「檟」雲:「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見,漢時「荼」字已有特指飲料「茶」的讀音了,「茶」由「荼」分離出來,並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現則是伴隨茶事的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直到中唐以後的事,也正符合新符號的產生後於人們的社會生活這樣一種文字變化的規律。
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年也不允許。天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系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秀之物。盡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總之,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

Ⅶ 黃山 旅遊節是什麼時候

中國黃山國際旅遊節:每年在黃山市舉行一次。主要內容有:黃山風光之旅、黃山古民居之旅、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之旅、道教聖地齊雲山之旅、太平湖――千島湖勝水之旅,還有徽州民風民俗表演、黃山書畫展、黃山旅遊攝影展、安徽名優產品、土特產品及旅遊產品大聯展等。
今年估計在7到9月

Ⅷ 幫我介紹一下英山

一、地理位置
英山縣位於湖北省的東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的南麓,東與安徽省岳西、太湖交界;南與蘄春、浠水接壤;西與羅田相鄰,北與安徽省金寨、霍山毗連。地跨東經115°31′53〃~116°04′02〃,北緯30°00′31〃~31°08′58〃。全縣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約70公里,總面積1449平方公里。版圖形狀象一個斗柄朝南、斗勺朝東的北斗七星。
二、地質地貌特徵
在太古代末期至中生代前期,英山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里,發生了多次地殼構造運動。其中,大別—呂梁和印支兩次巨大的運動,使褶皺區地殼不斷上升,形成各種形狀不同的山脊和山谷。境內主要受北東向的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由於擠壓應力不均衡,使北東向褶皺和斷層發生軸向改變,形成弧形構造帶。英山的三條山脊就是北東向弧形褶皺上升的結果。東、西兩條大河就是北東向斷層所形成的。後來的燕山運動,使原來的北東向弧形構造產生北東向褶皺、沖斷層和擠壓破碎帶,形成一些南北走向的山體和河流。此後,經過第三、第四紀漫長時期的內外營力綜合作用,逐步形成英山現代的「三山夾兩河」的地貌輪廓。
英山全境以中低山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北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向東北延伸,構成了雲峰頂、石鼓寨、五峰山、黃梅尖等一系列山峰,再向西分支為三大山脊,夾著東西兩條河流,貫穿全境,構成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的地勢。最高點天堂寨海拔1729米,最低點船形垸海拔90米,高差1639米,平均坡度17°。
三、氣象與水文
英山屬長江中下游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有災害。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存在明顯的垂直差異。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53℃,無霜期縮短3.5天。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3.6℃,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低氣溫—13.5℃,極端最高溫度42.0℃。年平均無霜期241天,平均初霜日11月14日。
降水隨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全縣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403毫米,而位於東北部的桃花沖年平均降水量卻達到1533毫米。另外,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較大,年降水量的70%集中與4—8月。春季29.8%,夏季45.1%,秋季16.2%,冬季8.9%。年平均降雨日133.1個,暴雨日5.1個。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66.1小時,80%的年份大於等於1892.7小時。四季輻射量分別為:春季26.2%,夏季35.2%,秋季22.8%,冬季15.8%。
主要災害性天氣有洪澇、大風、山體滑坡、雷暴、乾旱和連陰雨、低溫冷害等。其中以洪澇危害最大。水系較為發育,東、西兩大河流縱貫南北,在南沖畈相交匯,共有大小河流192條(流程在10公里以上的有15條),注入白蓮河水庫。只有陳家河向西注入羅田鳳凰關水庫。
四、土壤
境內地殼以大別山古老變質岩和侵入岩組成,土壤母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的掩體,經過長期風化作用形成。共有五大土類,十一個亞類,二十三個土屬,八十九個土種。其中黃棕壤占總面積的86.97%,水稻土占總面積的12.29%,其他土類共佔0.74%。
五、動植物資源
英山全境位於大別山腹地,屬亞熱帶氣候。境內群山綿亘,溝壑縱橫,草木繁榮,蘊藏著較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野生動物11種,分別是天鵝、小靈貓、林麝、豹、鷹類、勺雞、白冠長尾雉、虎紋蛙、鷂、娃娃魚等;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四十種。全境現村喬木樹種172種,灌木樹種236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以上保護樹種25種,省重點保護植物15種。

第二節 社會經濟概況

一、人文背景
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羅田以東的直河鄉,始建英山,時屬六安州。民國初年1912年,屬安徽省,不久改歸淮泗道。1914年改屬安慶道。1930年,中共英山縣委領導農民起義,即「三•二」暴動,改英山為紅山縣,屬鄂豫皖特區西北道。1932年紅軍主力轉移,國民黨政府復稱英山縣。1949年3月19日解放,英山屬湖北省黃岡專員公署管轄。1996年,黃岡市成立,英山隸屬黃岡市。
目前轄11個鄉鎮,3個林場,309個行政村,總人口為40.5萬人。其中鄉村人口大約佔87%,城鎮人口佔13%。男女比例大約為1.1:1。全縣除漢族以外,還有回族、土家族、滿族、壯族、僳僳族、朝鮮族、侗族7個少數民族。
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年生產總值206529萬元(2005年可比價,下同),增長11.2%,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069萬元,增長6.0%,提高2.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44398萬元,增長15.7%,提高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69062萬元,增長16.0%,提高2.6個百分點;人均現價英山生產總值達到5992元,增加820元。2007年全縣全口徑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40.25%,增幅居黃岡市首位;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居黃岡市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可比價發展速度達到51.5%,居黃岡市第一。
各項經濟指標全面、高幅度增長,新產業、新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全縣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明顯改善,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實現了比較合理的「二一三」的產業格局。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縣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特別是能源、交通、郵電、水利和城鎮建設等項目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為英山縣的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全縣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各項消費需求也在不斷上升。特別表現在人均住房、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的人們產生旅遊的動機也逐步提高,特別是縣域范圍內和省內的旅遊需求得到迅速增長。隨著英山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旅遊業的發展還會進一步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屆時,不僅僅只是縣域和省域范圍內的旅遊需求,還會產生大量的國內旅遊乃至國際旅遊的需求。

第三節 旅遊業發展現狀

英山縣是貧困山區縣,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二三」落後的產業經濟結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和世界旅遊業的迅猛發展,發展旅遊業,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英山政府和人民的共識。因此,英山縣委、縣政府提出「旅遊活縣」的戰略和建設「大別山生態旅遊名縣」的目標,大力開發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連續幾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旅遊工作先進縣」。 2006年全縣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達19.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000萬元。
經過不斷的努力,英山的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首先,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在交通方面,先後完成對318國道的改建、城區至張咀水庫大壩沿途的硬化、改建擴建吳家山、桃花沖旅遊公路等;新建旅遊景區廁所、垃圾場等設施項目;在吳家山、桃花沖等重點景區新建星級賓館、農家飯店等設施;還完成了重點景區的移動通信建設、電網改造工程、有線電視網路等基礎設施,大大提高了景區的接待能力,改善了旅遊接待環境。其次,大量的招商引資,積極開發旅遊項目。先後開發、建設了大別山洞穴漂流、溫泉休閑度假、農副產品深加工、武聖宮道教景觀、萬人太極廣場、民俗文化村、大別山主峰天堂索道、龍潭峽漂流、大別山風情廣場、桃花沖影視拍攝基地等項目。再次,為了創建旅遊品牌,先後舉辦「登大別山主峰,敲千禧年神鍾」、「觀大別山紅日,迎新世紀曙光」、「雍華杯」汽車、摩托車旅遊集結賽、大別山風情篝火晚會、英山「地稅杯」大別山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賽、中國英山南武當山首屆國際旅遊文化節、茶文化旅遊節、萬人景區長跑賽活動等等一系列的旅遊文化活動。同時還上國際互聯網、參加行業聯動和多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大大提高了英山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英山還積極開發茶葉、蠶絲以及各種綠色食品等旅遊商品,積極促進了旅遊產業的綜合發展。

Ⅸ 英山雲霧茶的英山茶詩

書贈英山茶葉節
武漢李爾重
沃土英山靈氣吼 靈芽秀如涵星斗 浮光靈液潤枯腸 兩腋清風習習揚
嘯聲長空千萬里 鯤鵬展翅逐天起 五洲覽遍臨橋山 鴻漸前行幻雲煙
山城茶節品鮮茗
黃岡喬平
意厚情深迎遠客 山城茶節品鮮茗 搓條勻凈澤光翠 入口香甜味道醇
昔日團黃為貢品 如今春筍乃稀珍 專家評審捧名次 雲霧銀毫楊柳青
英山茶葉永飄香
英山萬軍
(一)
大別山青水更清 四時雲霧繞叢林 茗仙昔日從天降 陸羽當年此地行
原屬六安稱上品 暢銷百國頌奇珍 每逢穀雨抽春筍 共話盧仝七碗情
(二)
英山茶葉永飄香綠色資源正未央玉露銀毫迎遠客歡歌笑語滿山鄉
村姑巧把毛尖摘眾口爭將雀舌嘗更愛雙芽含嫩蕊名齊龍井賽蘇杭
英山雲霧茶
黃岡李鳴階
鄂土茶稱聖 霧峰味獨珍 香雲深泛綠 色澤碧翻芬
鮮嫩舒清秀 醇芳晰翠純 人歡莫嘆少 春到草如茵

Ⅹ 中國有多少茶葉節

1. 浙江省:2008年03月5日第三屆蒼南縣五鳳鄉開茶節

2. 浙江省:2008年3月16日-18日,中國茶商大會是松陽縣松陽銀猴」系列名茶及名特優產品展示展銷活動

3. 浙江省:2008年03月21日第六屆溫州早茶節45家茶企亮相本屆溫州早茶節

4. 浙江省:2008年3月28日浙江富陽產茶區受降大庄村舉行了首屆茶文化節

5. 浙江省:2008年04月02日,西湖國際茶文化博覽會。杭州清河坊民間茶會、

6. 浙江省:2008年04月8日,安吉舉行國際茶文化藝術節

7. 浙江省:2008年4月10-16日清河坊茶會「萬人免費品嘗名茶大會」 4月12日至13日在吳山廣場九口井處召開,

8. 浙江省:2008年04-20第三屆中國普陀佛茶文化節專題講座

9. 浙江省:2008年4月24-27日中國(杭州)國際名茶博覽會將於在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10. 浙江省:2008年4月25日,餘杭雙溪舉行西湖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閉幕式暨第七屆中國茶聖節開幕式活動,www.whchaye.com

11. 浙江省:2008年04-25第四屆寧波茶文化節名茶推介會

12. 浙江省:2008年4月28日,在遂川縣湯湖鎮舉行的首屆狗牯腦茶文化節暨第二屆「狗牯腦」茶王賽

13. 浙江省:2008年4月30日「神奇大嵐」茶文化旅遊節。茶祠在餘姚大嵐鎮正式奠基。

14. 浙江省:2008年5月4日,第七屆中國茶聖節開幕式在徑山雙溪漂流景區舉行

15. 浙江省:2008年5月27日-30日,第十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浙江湖州(長興)首屆陸羽茶文化節

16. 江蘇省:2008年中國(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

17. 江蘇省:2008年3月22日蘇州吳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節」

18. 江蘇省:2008年3月30日江蘇省南通市舉行第二屆茶文化節

19. 江蘇省:2008年04月17日 儀征「綠楊春早」茶文化節

20. 江蘇省:2008年4月18日江蘇錫山舉辦太湖翠竹茶葉節

21. 江蘇省:2008年4月28日第十屆中國溧陽茶葉節

22. 江蘇省:2008年4月29日江蘇南京六合平山茶葉節

23. 江蘇省:2008年4月28日江蘇鎮江金山翠芽茶葉節

24. 福建省:2008年5月17日「安溪鐵觀音·和諧茶鄉行」媒體采風活動昨天結束

25. 福建省:2008年5月28日在中國茶都·龍涓茶葉城隆重舉行龍涓2008春季鐵觀音茶王邀請賽

26. 福建省:2008年6月3日,安溪縣西坪鎮舉行2008年春季鐵觀音茶王賽

27. 福建省:2008年6月15-19日第三屆中國(福州)安溪鐵觀音茶王賽鳴鑼開賽

28. 福建省:2008年6月21日首屆中國白茶文化節在中國白茶之鄉福鼎市舉行

29. 福建省:2008年7月8-9日南靖縣茶王賽茶王拍賣會福建十大茶縣閩南烏龍茶

^^^^^^^^^^^^^^^^後面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