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許昌三國文化旅遊節

許昌三國文化旅遊節

發布時間: 2021-03-12 00:07:24

A. 許昌三國文化產業什麼時間能拆到七里店街

估計得一段時間

B. 許昌在三國時期有什麼代表性的元素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印痕。在遠古時期,以許由為首的游牧部落在此繁衍生息,當時稱作「許地」。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都於許昌的禹州市。公元前八世紀,周封文叔於許,稱許國。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許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廢漢立魏,因「魏基昌於許」,遂改許縣為許昌,許昌因此而得名。隋、唐、宋、元、明、清時,許昌均為郡府州治所。
許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抓一把就是傳說故事,踢一腳就是漢磚魏瓦」,地上地下文化遺存非常豐厚。目前,全市有許昌、禹州2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含合並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48處。許昌地處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優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銜接各方的通衢之所,是歷代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也是歷代豪傑建功立業、先哲聖賢揮灑才智的靈地,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使許昌享有「許都、鈞都、花都」之譽。如今「三國文化之鄉」、「鈞瓷文化之鄉」、「臘梅文化之鄉」已成為我市的文化品牌,這與許昌的歷史淵源和厚重文化密切相關。
許昌,鍾靈毓秀,英才輩出。數千年來,這片古老而豐饒的土地哺育過眾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的仁人志士,產生過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上古文化、隱士文化、華夏文化、三國文化、鈞瓷文化、葯商文化、菸都文化、生態文化、姓氏文化等等濃郁的地域文化,在歷史上獨樹一幟,馳名中外,為世人所矚目。許由播下了許地文明的火種,大禹根治了水患,子產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秦丞相呂不韋被稱為「雜家鼻祖」,西漢名相晁錯雄才大略,東漢司徒王允智除董卓,不失忠節。曹操雄踞許地,文治武功,統一北方,成就魏基,並開創了「一代風骨,百世流芳」的建安文學。陳實及其子孫皆德才兼備,荀淑祖孫三代智慧非凡,楷書鼻祖鍾繇書法精湛。唐代吳道子被推崇為「百代畫聖」,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蘇軾等在許留下了詩文墨跡。明代戶部右侍郎黃傑、清代吏部右侍郎楊佩璋等政績卓著。民國時期,革命志士宋聘三、抗日將領陳德馨等以及為全國解放而英勇獻身的民族英烈,功績永垂青史。時代楷模楊水才的「小車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一直傳頌。這些先賢英烈站在歷史前列,肩負起時代的使命,活躍在各個歷史時期,披荊斬棘,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生活於此,奮斗於此,或長眠於此,留下了大量重要的遺跡。
許昌,文物古跡眾多,有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靈井遺址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固遺址、瓦店遺址、許由寨遺址等,有大禹受封建夏朝,舉行開國典禮的鈞台,有標志許昌曾是許國、韓國、鄭國的分封地的漢魏許都故城(張潘故城)、長葛故城、十二連城、鄢國故城等,有內涵豐富、雕刻精美的藝術瑰寶「豫州從事尹宙碑」、「禪靜寺造像碑」、 古牌坊,有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御用官窯――鈞台鈞窯和以實用、美觀、大方深受市民百姓喜愛扒村窯,有象徵著明清時期葯業繁榮鼎盛的十三幫會館、懷幫會館,有風格濃郁的元、明、清時期建築關王廟大殿、文廟大成殿、天寶宮、逍遙觀、乾明寺、文峰塔、古寨、民居,還有大量的漢畫像磚石等出土文物。
在這些文物古跡中,尤以三國時期的遺跡多而真而著稱,名著《三國演義》中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正所謂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這里「三國」古跡眾多,有三國時期的漢魏許都故城、關羽挑袍的灞陵橋、關羽秉燭夜讀的春秋樓、曹操射鹿台、練兵台、曹丕登基受禪台、神醫華陀墓等60多處。因三國文化豐富,1994年許昌被列為 「中國文物古跡游」14條旅遊專線中「三國戰略線」上的重要城市。
許昌禹州的鈞瓷,始於唐、盛於宋,是我國五大名瓷之一,因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神韻,被譽為「中華之魂」。今天的鈞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享譽海內外。1997年,鈞瓷珍品「豫象送寶」作為國禮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在亞洲博鏊論壇上,禹州鈞瓷曾被定為國禮贈送與會的國家元首。
許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內涵深厚,需要我們用心守望,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去傳承去弘揚。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不斷探索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實現有效保護」的新途徑,加大開發利用力度,進一步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繁榮,為建設和諧社會發揮它特有的作用。

C. 許昌三國文化的作文

許昌三國文化之鄉

許昌為河南省省轄市,下轄二市(禹州、長葛)、三縣(許昌、鄢陵、襄城)、一區(魏都),現有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許昌近幾年先後被評定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和「國家優秀園林城」。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稱。在中原城市群建設中許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
一、許地溯源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於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後葬於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於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台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海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吳蜀,為最終實現「三分歸一統」的皇圖霸業奠定了扎實基礎。「三曹七子」創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國勝跡
國內其它地方三國真跡遺存不多,許昌著名的三國遺跡遺址卻有80多處,或與三國史實有關,或與三國人物有關,或與三國傳聞有關。許昌遺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蔡邕真跡《尹宙碑》和畫聖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許昌歷來人傑地靈,賢臣名士層出不窮。曹操周圍的謀士文人、悍將勇夫,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詩雲: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在許昌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遺址分布於各縣(市)區,主要的有: 漢魏故城:位於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志》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
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台: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願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台原為青磚護坡,兩側砌有台階,台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台中央有一遮陽涼亭,上設龍墩寶座。經千餘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有20餘米之高,30餘米長寬的二層凸狀台基存在。由漢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鍾繇鐫刻的《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實地記述了獻帝禪讓、曹丕稱帝的歷史事實,俗稱三絕碑。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春秋樓: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此史實基礎上,《三國演義》作了不乏附會的詳盡描寫:為保護甘糜二皇嫂的安全,關羽在「土山三約」之後歸附曹操。曹操賜給關羽府宅一處,讓關羽與二皇嫂共住。關羽分一宅為兩院。皇嫂居內院,關羽隻身在外。院中有樓,為關羽秉燭達旦夜讀春秋之處,即春秋樓也。
春秋樓古建築群,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後經多次修葺。1995年許昌市人民政府斥資1500萬元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大規模修建,還新辟了春秋樓廣場。春秋樓現屬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明嘉靖《許州志》記載:「八里橋在(許州)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被擒到許昌後,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意」,意欲留之。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曹軍部將欲追之,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灞陵橋、關帝廟景區進行修葺,如今灞陵橋關帝廟已是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此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台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餘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於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現台高約1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於射鹿台四周田野多為鹽鹼地,茫茫蒼蒼,似瑞雪初降之狀,故被後世稱為「許田積雪」,為許昌十景之一。
華佗墓:華佗墓在許昌縣蘇橋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里。華佗墓內安葬著三國時代傑出的醫學家華佗。墓高約5米,周圍30餘米,佔地500平方米,新徹有六角形花牆環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醫華公之墓」石碑,系當地從醫者所立。據傳,由於華佗醫術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願專為曹操一人服務,便托辭探家回鄉。曹操派人將華佗押回許昌,打入牢獄,迫害致死。華佗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救死扶傷的故事仍流傳於此間,至今墓前香火不斷。
張公祠:張公祠亦稱張公廟,位於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於漢魏,重修於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於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佔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亭、台、庵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牆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跡。
此外還有曹操割發代首處、張遼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後墓、董貴人墓、張、潘二妃墓、八龍冢、王允墓、馬騰墓、曹彰墓、郗慮墓、徐晃墓、夏侯淵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賈詡墓、徐庶之母墓、司馬城等眾多三國遺跡散布在許昌各縣(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遺址、墓葬、橋梁外,許昌各縣(市)境內相繼出土了大量的漢磚漢瓦、漢代銅器、錢幣等文物。在漢魏故城附近,出土過製作精美的鳥紋、繩紋板瓦,魚紋、雲紋、花葉紋畫像磚,上稱「千秋」、「萬歲」字樣的青磚和瓦當,飾龍鳳戰車圖形的空心陶立柱等。還出土有漢代銅鼎、銅矛、馬銜、車飾、箭簇、錢幣和曹魏時期大型行軍造飯鍋,石碾及犁鏵等。1985年在古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築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三國時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欄」村,相傳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場,《鄢陵縣地名志•馬欄》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牧馬於此。」如鄢陵縣的「議台」村,相傳是當年曹操聚集群臣議事的場所,《鄢陵縣志》載:「議台……世傳曹操所築。嘗集官僚議事於此。」如許昌縣的「哭佗」村,今更名為「呼佗」。相傳華佗死後,其妻千里尋夫至此痛哭不止難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區的「碾上」村,相傳許下屯田時,這里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此外尚有「運糧河」、「槍桿劉」等流傳至今。
三、三國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三國人、事、物、景相關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千餘年來在許昌民間流傳不衰。這些故事和傳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一些流傳較廣的故事傳說多種版本並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磨刀雨在長葛市坡胡一帶,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天總要下雨。傳說這與關公有關。劉、關、張在許昌期間,有一天,劉備和關公去拜訪魯直。交談中魯直說到當地連年大旱,莊稼顆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劉備問其原因,魯直說:「傳說這里有個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還沒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來。」關公聽罷好笑一陣說:「什麼蛇精作怪,讓俺老關去會它一會!」關公雖想除掉蛇精,可誰也不知道它藏在什麼地方。這天,劉備和魯直談軍事。關公嫌屋裡悶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來到一片荒灘,只見那荒灘裡面有一小坑,坑邊有一塊大紅石頭,於是,關公便沾著水在石頭上磨起他的青龍偃月刀來。哪知這塊石頭是那蛇精的頭,這蛇精以為是關公來找它算賬,嚇得動也不敢動。關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頭上磨出了紅水,才提著刀回府去了。說來也怪,不一會兒,烏雲翻滾,雷鳴電閃,天就下起了傾盆大雨。關公磨刀時,那石頭上流出的紅水,其實是蛇精的血水。因為關公是五月十三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這里准要下雨。因為蛇精怕關公再來它頭上磨刀,每年這天,就把肚裡的水吐出來。從此,這里的百姓稱五月十三日的雨,是關公的磨刀雨。「曹碾頭」的傳說相傳,三國時候,曹操的人馬駐在許昌城東許田一帶。曹操叫百姓好好種地,還叫士兵幫助百姓種地,沒幾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糧食。一天,曹操來到許田東北的一個小村子,看到村頭十幾個糧倉堆滿了穀子,就是沒有碾,碾不出米來。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裡的百姓在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半月之內將糧倉里的穀子全部碾成小米,違者斬。軍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兌錢,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頭上,總算把十盤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內也把所有的穀子碾成小米了。曹操非常高興,領兵打仗取勝歸來,又路過那個小村,百姓們都出來迎接他。曹操笑著說:「這就是為我曹操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謝父老鄉親們!」村上人為紀念這件事,就把這個村改名為「曹碾頭」。詩竹畫許昌城內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建築叫春秋樓,因三國名將關羽曾在這里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內有一幅詩竹畫,相傳為關羽所作,故名《關羽詩竹畫》。仔細看畫,竹葉竟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關羽和劉備、張飛共同起兵,占據徐州、下邳一帶,與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被打敗後投奔袁紹去了,關羽成了俘虜。曹操喜愛關羽的智勇雙全,先拜關羽為偏將軍,又封他為漢壽亭侯,賜一處宅院給他居住,送給他金銀財寶,賞給他追風趕月赤兔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關羽卻不動其心,不移其志。《關羽詩竹畫》就是他在這種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謝東君意」是說曹操雖然待我優厚但我不會留在這里;「丹青獨立名」是說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是說我現在雖身處逆境,但堅守信義是決不會改變的。關羽畫詩竹以後不久,便封金掛印,修書辭曹,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去了。劍蠟在許昌的集貿市場上,商人們賣的蠟燭中有一種是扁形的,稱為劍蠟。劍蠟的產生與關羽有關。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平定了呂布,接著劉備、關羽、張飛收編了呂布的殘兵敗將,想脫離曹操而自行獨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乘勝追擊。張飛失散於芒碭山(今安徽碭山),劉備走投無路,投奔了袁紹。關羽因保劉備的甘、糜二夫人,被圍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虜。曹操把關羽和兩位嫂嫂安置一室,並只給一隻蠟燭,企圖亂其君臣禮儀,離間他們兄弟情義,以斷絕關羽歸順劉備的後路。然而,「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關羽,早已看出曹操離間之計。於是待到夜晚,他來到桌前,圓睜丹風眼,抽出青龍劍,「喀嚓」一聲,把蠟燭一劈兩半:一半供自己秉燭夜讀《春秋》,另一半給二位嫂嫂做針線使用。曹操的離間計破產,而關羽的忠義美名則傳遍四方。後來,人們為稱頌關羽的忠義節操,把春秋樓譽為大節亭,又稱秉燭達旦處。關羽劍劈蠟燭的故事也傳為佳話。當時的一些商人,藉助於名人效應,把圓蠟改制為扁蠟,起名叫劍蠟(又稱劍劈蠟)。果然,劍蠟一時成為許昌的名產,暢銷不衰。蓮花河的傳說許昌縣東北五十里有個許田,許田附近有一條小河,叫蓮花河。蓮花河是怎樣來的,在當地群眾中有這樣的傳說。
三國時候,曹操的兵馬和糧草都集中在許田,許田西邊有個射鹿台,周圍是練兵場。當年曹操和漢獻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練兵。練兵場北邊有一個蓮池,每年蓮花開的時候,池內的魚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魚,看起來還真是不錯。一天,曹操同獻帝觀看兵馬操練,休息時,曹操請獻帝釣魚,兩人同在池邊拿著魚桿,不大一會兒,獻帝就釣出了兩條大鯉魚,曹操卻鉤鉤都落空,心中很不樂意。一會兒,曹操見自己的魚浮動了兩下,想一定有大魚上鉤,便用力一甩,釣出來的竟是一個老鱉!曹操一看大怒,一腳踩住老鱉抽出寶劍就要砍。說來也怪,劍還沒落下,只聽老鱉說:「丞相息怒,你殺了俺不要緊,只怕小的們興風作浪,淹沒了丞相帶兵開墾的農田。如果放我一命,願開一條運河,供丞相運糧運兵。」曹操一聽,心想這一定是個老鱉精,就把老鱉放回去了。就在當天夜裡,颳起了大風,然後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閃,老鱉領眾鱉兵,順著蓮花池向東南開了一條河。第二天,曹操來到一看,運河已開成,十分高興,就把這條河起名叫「蓮花河」。從此,曹操就用這條河運兵運糧。如今,蓮花池早已成了農田,當年的蓮花河,現在依稀還看得見。這故事也還在當地群眾中流傳。
張潘娘娘冢的傳說張潘西邊有個大冢子,傳說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張娘娘和潘娘娘的墓。張娘娘和潘娘娘是一個村的姑娘,她們心底善良,喜歡幫助有困難的人。有一年鬧災荒,人們沒糧食吃,只好採桑葚兒充飢。一天,兩位女子一同去採桑葚兒,避難的獻帝剛好走到這里,見她們在採桑葚兒,就問她們有啥用,兩個女子說可以充飢。獻帝正餓得慌,就向她們要幾顆嘗嘗。二女子見這個過路的餓得面黃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籃子里的桑葚兒盡著他吃,臨走還讓他捎許多路上吃。後來獻帝大難過去,又回到朝中,經常想起那兩個在自己落難時幫過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尋找,然後把她倆召進宮,讓她倆教宮女們在御花園里栽桑養蠶。一天,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在御花園的河邊玩時,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這兩個女子看見,急忙跳進河裡救孩子,最後她倆都淹死了。獻帝把她倆葬到張潘西邊,壘了兩個大冢子,並封她倆為娘娘。
棗祗說媒曹操有個小姑,都三十齣頭了還沒找著婆家,因為她長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後都叫她麻妮。這天,一個叫棗祗的人,要求見曹丞相。棗祗見了丞相,說明了來意,原來他是給曹姑說媒的。棗祗告訴曹操,許都城北有個叫迷瞪的青年,長得很漂亮,也很會說話,就是家裡有些窮,只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兩塊),西地涼快(兩塊),蓮花河灘涼快(兩塊)……不知丞相願意不願意。曹操這時心裡正為討伐呂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應了。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貴重嫁妝,不必細說。曹姑三天回門,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訴苦,說媒人全是騙他的,迷瞪家徒四壁,連一分地也沒有!棗祗立刻被傳進丞相府,曹操厲聲喝道:「大膽刁民,你可知罪?」棗祗說:「我無罪。我當時說迷瞪家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西地涼快,蓮花河灘涼快,不是兩塊,你聽錯了。」「你犯了欺君之罪,還強詞奪理,快把他推出去斬首!」刀斧手一擁而上,這時曹操卻放聲大笑說:「眼下我留你一條活路,並非你無罪,而是看你是個人才,你用啥來報效社稷?」棗祗不禁淚如泉涌,哭著說:「眼下戰亂四起,民不聊生,飢死者不計其數。迷瞪本也是個世宦之家,父親死於戰亂之中,從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這樣下去,軍隊無糧,國將難保,丞相思賢若渴,何不組織災民墾荒屯田,獎勵百姓多多耕織,這樣方可國泰民安。」曹操聽後可高興了,說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們議議。最後考慮再三,認為這個辦法確實可行,很快便頒布了屯田令。
三國時,曹操的家鄉安微亳州出了神醫,名叫華佗。後來,華佗來到許昌一帶行醫。他醫術高明,史書稱其「治病手脈之候,其驗如神」,就是說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辦法要把他長期留在身邊,可華佗就是不答應。一天,他以妻子患病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頭。曹操派人去亳州華佗家察看,發現華佗妻子根本就沒病,這下惹怒了曹操,當即派人把他抓回來,監禁在許都獄中(今許昌東北隅,後人稱為「華佗角」)。華佗被曹操抓走後,他妻子雲卿為丈夫的安危擔憂,在家坐卧不安,就與女兒結伴,千里迢迢、風塵僕僕趕往許都尋找丈夫。一天,母女倆走到許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馬坡,向村民打聽華佗的下落。當村民得知眼前這母女就是華佗的妻子時,無不失聲痛哭。村民告訴她,華佗被曹操囚禁,在獄中被砍掉一隻右腳和一隻左臂。獄卒梁亭見狀,決心救他逃走,備了一隻小船,讓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開追兵逃命。不料,當船行到白馬坡時,華佗因流血過多而死。成千群眾聞訊趕來,悲痛萬分,把他埋在村頭。好心的村民把華佗的妻女帶到華佗墓前,華佗妻子伏在華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後竟哭死在墓旁。從此白馬坡改名為「哭佗村」。後來,因為哭字不吉利,人們又改稱「呼佗村」。

D. 三國許昌的故事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發生在許昌。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發生在許昌。舊時許昌確有一座青梅亭,相傳青梅亭是一座台榭式的圓形建築,大概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坐北朝南,九級台階,單檐六角凌空的琉璃瓦蓋;四周有曲環走廊,青龍抱柱,白虎架粱;門窗透雕,里襯錦綉帷帳,檐下懸掛宮燈。

亭子十分寬敞,可擺幾十桌酒席。亭外有從雲南移來的幾棵青梅樹。當時這里清溪款款,樹木蔥蘢,幽竹疊翠,梅子飄香,風景甚是優美。曹操每每到此,總是把酒暢飲,賦詩作詞,以抒情懷,這里也是軍營接待貴賓的最高處所。

如今,青梅亭已無原貌,為紀念這段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灞陵橋景區內修建有青梅亭,到此處遊玩的人們,可細細品味曹操「望梅止渴」的智慧,以及「青梅煮酒論英雄」的豪邁氣概。

(4)許昌三國文化旅遊節擴展閱讀:

許昌,河南省轄地級市,又稱蓮城,位於河南省中部,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屬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資源豐富;下轄2個區、2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2017年總人口495.63萬人。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許昌交通便利,市區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

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2017年,許昌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3月,許昌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 。

E. 三國文化在許昌旅遊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生活在許昌的一份子,你有沒有什麼切實的感受

沒有,哈哈.........
灞陵橋、關帝廟、華佗墓、春秋樓、關羽挑袍初、曹操藏兵洞、射鹿台.........我都去看啦,沒啥東西,已經沒有一點歷史的痕跡,不過作為歷史古城,他的的確確是存在過這里的,我們不能否認歷史的存在,目前的許昌,僅留下三國歷史文化,我缺看不見,你看到了嗎,有關部門是這么說的。

最近出門,說起咱家許昌,應該有滔滔不絕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人家講,可是說起許昌,人家老給咱講許昌的歷史文化,真是羞愧難當啊。
說實在的,我不太喜歡歷史,我不想知道過去,感覺沒用,你說三國歷史過去馬上2千年了,研究來研究去能研究出來點啥,能讓大家吃飽喝足去泡澡享受嗎?沒一點用的.....
但是,為了需要,提高自身,我正研究三國歷史,新拍的《三國》我都看到第13集啦,演到曹孟德率二十萬大軍,打著為父報仇的旗幟,實則是吞並兗州佔領戰略要地的軍事野心,不過遭到劉備和呂布的阻擋,未能取得兗州。
目前,我佩服裡面2個人物:
曹孟德,心狠手辣、頗有雄才偉略、的確是大將風范,盡管人品有點失敗,但卻是亂世英雄。
關二爺關羽,耿直、忠心,是難得的兄弟。
其他人還沒發現可敬之處。

哈哈,雖然不喜歡歷史,但我們必須要知道,免得人家說咱文盲。

F. 許昌人慶祝三國文化的節日是什麼

三國文化周

G. 許昌三國旅遊景點

許昌文物古跡眾多來,其中的自漢魏故城、關羽辭曹挑袍的灞陵橋、關羽秉燭夜讀的春秋樓、曹操射鹿台、練兵台、屯田處、曹丕登基受禪台、神醫華佗墓等三國勝跡頗為有名,因三國文化豐富,許昌被國家列入「三國文化旅遊圈」的重要城市之一。此外,大禹鎖蛟井、周定王陵、後漢皇帝劉知遠墓、古鈞台、天寶宮、乾明寺、百陵崗等各個時期的古跡都別具特色。以「三曹」為首的建安七子,開創了彪炳史冊的建安文學,使許昌成為建安文學的發祥地。許昌曾是秦代丞相呂不韋、西漢御史大夫晁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出生地,又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清代詩人沈德潛流寓覽勝吟鴻篇的地方。許昌也是姓氏宗親祖根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許、陳、鍾、方等姓氏之根深植許昌大地,維系著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感情紐帶。
春秋樓 103路
霸陵公園 5路

H. 許昌三國文化

許昌,其歷來史悠久,文化燦自爛,尤其漢魏時期的輝煌歷史早已成為許昌獨特的人文資源。曹操「挾天子以令大臣」,迎漢獻帝都25年,「修耕植以蓄軍資」,使許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弘揚許昌的三國文化,許昌建立了曹丞相府,曹丞相府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在原來曹操大營和辦公的遺址上恢復重建的,是國內目前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8)許昌三國文化旅遊節擴展閱讀: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三國演義》120回有52回發生、演繹在許昌,留下了80多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跡。

曹丞相府作為全國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題景區;三國名將關羽夜讀《春秋》的春秋樓景區;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始發地灞陵橋景區;漢末皇城所在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政權的受禪台等,都彰顯三國文化。

I. 許昌的三國文化遺址

灞陵橋 春秋樓 董妃墓
漢荀氏八龍冢 王允墓
漢愍帝陵 毓秀台 漢魏許都故城 漢張公祠 華佗墓 伏皇後墓
伏完墓 徐晃墓 毓秀台 馬騰墓
郄慮墓 射鹿台 魏文帝廟 夏侯淵墓 歇馬殿 徐母墓

陳寔故里 陳寔墓 張遼墓 鍾會墓 鍾繇墓

曹操議事台 曹彰墓 曹操練兵台

受禪台 獻帝廟 張遼城遺址 賈詡墓

J. 關於我的家鄉許昌三國文化的作文450字作文有哪些

要拍畢業照了,天真爛漫的小學生活將要結束了,昔日的同學就要分開了。 早上,自習課時,班長告訴我們要拍畢業照了。這句話,好象給教室里注入了興奮劑,同學們再也安靜不下來。突然一個老師走過來說:「等兩班拍好就輪到你們了!那......你們先排隊吧!」大家都不由自主的整理起了紅領巾和校服,都想在拍畢業照時留下個好印象。我們來到攝影棚,先輪流拍個人照,輪到的和等候的人都是那樣的認真,即使是平時調皮的同學現在我都覺得那樣親切。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光就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出現。我用眼睛做攝像,用心靈做底片,把同學一一「拍」下來。 拍完個人照就該拍集體照了,同學們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