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旅遊景觀什麼是旅遊地產景觀
什麼是旅遊景觀
旅遊景觀是指能吸引旅遊者並可供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可視物像的總稱。從為旅遊產業服務的角度把旅遊景觀作為特定對象來研究的學科稱為旅遊景觀學。
一,雲霧景
(是溫暖濕潤地區或濕潤季節出現的景觀)
阿里山雲霧
名列台灣八景之一的阿里山雲海,通常出現於日出或薄暮天氣晴朗而有浮雲時;層層雲霧波浪起伏,掩蓋附近山峰,有如小島自浩瀚大海中露出。觀賞雲海最好的季節是秋天,最好的地點是二萬坪、阿里山森林游樂區內的慈雲寺、阿里山賓館、阿里山火車站、沼平公園、祝山觀日樓與第一停車場附近,都是不錯的觀賞點。
在晴天的破曉時分,登阿里山的塔山觀賞雲海,確是賞心樂事。遊人但見雲海茫茫,瞬息萬變,時而像連綿起伏的冰峰從山谷中冒出,時而像波濤洶涌的大海,從天外滾滾而來。難怪阿里山的雲海是台灣八景之一。
二,雨
西湖
西湖的主要景點有: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雙峰插雲、花港觀魚、麴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鍾、雷鋒夕照、斷橋殘雪等,號稱「西湖十景」。撐傘走在長滿青草的湖畔邊,岸上的楊柳隨風輕舞,擺弄著嬌弱的枝條,惹人憐愛。偶爾雨滴凝落,發出清脆的響聲,更襯出了這西湖的寧靜。緩緩望去,霧中南屏山麓下的雷鋒塔沉默無語,彷彿固守著千年莫測的神秘。山如黛,柳如煙,儼然一幅水墨畫,濃者更濃,淡者更淡,濃淡相依,不禁感嘆南屏山下西湖之美。
信步白堤,望著湖面雨點激起的細小漩渦,突然想起「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人生在世不趁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詩句來。立於湖邊,細細欣賞這雨潤煙濃風姿淡雅的西湖,思緒里翻出美麗的白娘子正徐徐撐傘而來,那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如一簾婉婉幽夢在眼前回轉。西湖沒有語言,所有的話在這兒都成了多餘,言不成聲,不是哭泣,也是如泣如訴的痴絕。
麴院風荷,這季節荷花並未綻開,只是那湖中荷葉或垂首、或仰面、或成團、或漂浮,濃濃的綠就這樣在雨絲中散淡開來。在這水雲鋪就的西子湖畔,微風撥水水漣漣,長橋伴柳柳翩翩,在這里,我浮躁了很久的心已如一池雨荷般平淡而自然。
三,冰雪
天山國際滑雪場
位於烏魯木齊縣南山風景區西部的甘溝鄉金泉溝,距烏魯木齊市56千米。雪期長、雪質佳、氣候適宜,既可滿足不同檔次滑雪旅遊者的需求,又可以承攬專業性的冰雪體育運動賽事;既考慮了夏季旅遊觀光的經營需求,又是新疆冬季旅遊度假觀光的好去處,成為接待國內、國外滑雪愛好者冬季旅遊以及夏季滑草、攀岩、滑翔、登山、避暑等綜合性旅遊的多功能景點;也是國家、省專業隊冰雪項目訓練場所。可承辦省、市、國家、國際大型冬季冰雪運動賽事
四,霧凇
吉林霧凇與桂林山水、雲南石林和長江三峽同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卻是這四處自然景觀中最為特別的一個。霧凇俗稱樹掛,是大自然中較為常見的現象,在中國和世界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正是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與其他三處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其不可預知性。霧凇來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霧凇去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真正的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派天地使者的凜凜之氣。霧凇性情如此,難免有人偶遇之下陶醉其中,有人苦盼數日難覓芳蹤。吉林市旅遊局局長張煒對記者說,吉林市觀賞霧凇的最佳地點有五處,或霧凇島,或阿什村,三日之內總能叫你領略到霧凇的風采。
五,雨凇
泰山冬季奇特的自然景觀,此時是冬季游覽泰山的最佳時機,遊程像在童話世界裡進行。雨凇的形成是雨滴在空中時,溫度已在0度以下,而雨滴仍保持著液態。當液態雨滴降落在冰點以下的地面時,就急速凍結成冰。在物體上形成光滑的冰層。它可使岱頂上的樹枝、電線變成真徑達24.6毫米的冰棍,它可使遊人寸步難行。這時的岱頂猶如琉璃世界,被燦爛的陽光照射後,象是變幻莫測的萬花筒,光彩奪目,金星迸射。這純潔的泰山之巔,華美富麗,讓人難以張目,難以起步,只能站在殿下廊內眯眼細察,盡享神府仙閣的奧妙。
六,日出與日落含鄱口
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鄙嶺中央,海拔 1211米,左為五老峰,右為太乙峰。山勢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對著鄱陽湖,似乎要把鄱陽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
含鄱口西側,為著名的冰川角鋒「犁頭尖」活象一塊犀利的犁頭,耕耘著茫茫雲海。含鄱口對面為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北面為廬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為廬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含鄱嶺上有一座雕梁畫棟的方型樓台,這就是廬山觀日出的勝地「望鄱亭」。遊客踏著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欄遠望著呈現魚肚白的天際。不一會兒,一望無涯的鄱陽湖上,拉開了紅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萬道,紫霞升騰。輕揚天際的密密雲層,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鱗。驀地,一輪旭日從煙波浩渺的湖面噴薄而出,染紅了藍天、綠水、遠山、近嶺。倚亭四望,浩浩盪盪,胸襟頓時為之開闊。這里是看鄱陽湖日出的絕妙佳境,每當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金光萬道,絢麗多彩,景色迷人。
七,極光漠河
太陽帶電粒子從高緯度地區進入地球大氣層,受磁場影響形成的色彩艷麗的發光現象,形狀多樣,千姿百態,在高空5~10千米亮度最強。北半球有一個極光帶,利於觀測極光,它通過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島南部、挪威北部和新地島南部,每年有240天左右可見極光。稱漠河是中國的北極,並非言過其實,漠河的確是中國大陸最北端的村鎮,以極光和極晝的自然現象著稱於世。漠河民風淳樸濃郁,景色宜人;距漠河日2公里的洛古村是黑龍江的發源地;「胭脂溝」、「古黃金之路」盛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興安嶺上剽悍的鄂溫克族,保留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文化和習俗。
八,佛光峨眉山金頂
也叫「寶光」「金光」,在低緯度高山地區雲海中,由於陽光斜照使大氣中的水珠發生衍射而呈現的色彩華美的光環,光環會隨觀測者而動,觀測者的投影會進入光環之中,給人一種神秘的「神佛顯聖」之感。峨眉山金頂佛光
在峨眉山金頂四大奇觀中,金頂佛光被稱為「奇中之奇「。常用」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這兩句話來形容峨眉山金頂佛光的奇妙。因此,每當人們來到峨眉山,總要爬上金頂,希冀看到捨身岩下波濤翻卷的雲海中出現的色彩瑰麗的金頂佛光。
清晨在峨眉山金頂西峰之巔,驟然間,傾盆大雨從空而降,青山如洗,蒼翠欲滴。一霎那間大雨掃空而過,滿天霞彩。暈環七色的佛光,從岩腹中分娩而出,裊裊蒸騰起來。不是煙霧!不是雲霧!奇妙絢麗的色彩真非人間所有。就是高明的畫師,也無不驚嘆「娥眉如畫畫不成」。這是天、地、人三者圓融無得的佛果,真是「人生難得幾回見」。清代譚鍾岳曾有詩描述:「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岩石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九,海市蜃樓
由於氣溫垂直方向上的變化以及相應的空氣密度垂直分布發生分異,引起光線的折射和全反射現象,使遠處地面景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形成神秘的景緻。一般多出現在海灣、沙漠和山頂。中國最佳觀測地點是山東蓬萊閣和浙江普陀山。另外連雲港海洲灣、渤海長島、北戴河東聯峰山、廬山五老峰和塔克拉瑪干也都可觀測蜃景。
十,日月景觀
主要有旭日東升、夕陽西下、日月並升以及夜間月景等景觀。觀測旭日東升的日出景觀可以到廬山含鄱口、漢陽峰,黃山翠屏樓,泰山日觀峰,華山東峰,峨眉山金頂,衡山祝融峰,蓬萊丹崖山,秦皇島海濱等地。著名的夕陽西下的日落景觀有浙江普陀山「普陀夕照」、杭州西湖「雷峰夕照」、河北承德「磬錘夕照」、湖南「瀟湘夕照」等。日月並升景觀在中國有五個地方,最佳觀測地點是浙江海鹽縣南北湖畔的雲岫山鷹窠頂。夜間月景可以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到中秋分外明」等,明月與其他景緻構成了著名的岳陽「洞庭秋月」、杭州「三潭印月」以及著名的「二泉映月」等等。
『貳』 對旅遊文化功能的認識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繫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旅遊企業若不能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由於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蘊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二、旅遊文化內涵及分類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叄』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肆』 你認為的旅遊文化是什麼論述
旅遊文化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
中文名
旅遊文化
種類
傳統和現代
性質
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類型
文化
快速
導航
概念
內涵外延
文化地產
所處地位
詞目簡介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共5張
旅遊文化
概念
(一)旅遊+文化說
將旅遊與文化聯系起來,重視文化在旅遊過程中的作用,彌補了我國旅遊文化學科研究的一個空白,客觀上起到了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二)總和說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三)民族文化說
《中國大網路全書·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謂旅遊文化,指的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在世世代代的旅遊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本民族或本國家的文化。它包括只有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獨有的哲學觀念、審美習慣、風俗人情等文化形態。或者說,旅遊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傳統在旅遊過程中的特殊表現。」
(四)主客體說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
(五)碰撞說
「碰撞說」抓住了旅遊文化的自由開放這一特性,用旅遊媒介在主體與客體間架起一道橋梁。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將「碰撞說」敘述為「旅遊文化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碰撞說」更多的注意到旅遊三要素在旅遊文化中必須分清主次,而非孰有孰無。
旅遊文化的范疇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一方麵包括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如:人、財、物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不可見的文化成分,如旅遊者如何使用他的錢、財、物,旅遊業如何開發資源、增添設備、提高質量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心理動機和需求,這種從醞釀到實施完畢的過程,莫不帶有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之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制約。而旅遊者玩 購 娛,的結果以及從中可以看出的明顯動向,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
『伍』 什麼是旅遊文化
你想做抄學術研究嗎?答案襲是,沒答案。這是一個伴隨旅遊經濟而產生的一個詞,基本就不是一個社會學或文化人類學術語。
文化,廣義上講,記錄人類生存、發展、變化的載體的總合。它體現在衣食住行這些最普通的生活過程中,也體現在政治,經濟等這些很大的社會活動中。現在有一種流行,什麼東西一旦加上「**文化」,就很牛。狹義上是指稱現實可見的表達一定時代特徵或價值觀念的載體,比如出版物,傳統節日,歷史典故……。
那麼從這個角度講,旅遊文化應該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出版物,各地舉辦的旅遊促銷活動,拍攝的旅遊宣傳片,旅遊引發出來的新行為,比如驢友俱樂部,五一,十一瘋狂的旅遊透支……。
『陸』 地方文化對旅遊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旅遊活動的內涵在於它的文化性。發展旅遊業可以美化自然環境,同時也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旅遊公路、登山索道、旅遊賓館、建築和生活垃圾等等在方便旅遊者,促進旅遊區域和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它也不同程度破壞和影響了風景區的環境。旅遊業的科學發展觀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旅遊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已經危及到或有可能危及到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於以往由於旅遊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帶來的旅遊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以及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等問題的一種反思,是一種新的追求旅遊業的持久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系統是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集合。因此,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包含了旅遊經濟持續性、旅遊資源環境持續性和旅遊地社會文化持續性。
旅遊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著明顯的歷史和社會的背景關系,同樣它與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之中的,盡管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業在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空間在擴大,地理屏障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它對旅遊文化影響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地域文化無不對烙下深刻的烙印,東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與四川人有著顯著的差異。以吉林和哈爾濱人為例,他們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談到家鄉都會說道松花江,松花江在他們童年記憶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很多人都有松花江的情節,他們對異地的朋友介紹的松花江總要比實際美得多,神奇得多,他們會把松花江說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美的江。這種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環境導致的地域文化的差異性。
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旅遊景觀,之所以能夠吸引遊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時空差異。是歷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著廣大旅遊者,催生著眾多旅遊企業的形成和發展。秦始皇兵馬俑可以把旅遊者帶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是兵馬俑讓旅遊者穿越了時間隧道。同樣,青藏鐵路打破了唐古拉山的地理屏障,讓更多的旅遊者可以走進布達拉宮,走進雪域高原。地理學家把青藏稱為地球的第三極,是因為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是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喜馬拉雅、唐古拉山口、三江源、藏傳佛教、藏羚羊、雅魯藏布江、可可西里與布達拉宮等等一系列的地理景觀吸引著無數旅遊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巨大的地理差異。它的魅力就在於同一緯度向東3000公里內是四川盆地和江南水鄉,它與中國人口密集區的內地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所以我們研究或為每個旅遊區域旅遊文化定位時必須注重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文化與自然、人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形象中包含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但旅遊文化作為一種依託歷史文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所創造的應用性文化與歷史科學、地理科學是有著明顯差異的。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環境常被稱為世外桃源,桃花源是東方人的最理想的目的地模式。在《桃花源》中所描述的人居環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在人際關繫上,好客到了見了陌生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對於西方人香格里拉是它們對東方旅遊目的地的夢想形象。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描繪了一個風靡五洲、讓成千上萬人苦苦尋覓了半個多世紀的迷人的「香格里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在處理各教派、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都信守「適度」原則,這使得社會祥和安寧,人們相親相愛,過著自給自足、平靜、富裕、長壽和高尚的生活。「這里,是一片決塵凈域,美麗得讓你一聽傾心,一見鍾情!這里,是一方曠古秘境,神奇得讓你入夢入幻,如痴如醉!這里,是一座七色樂土,豐燦得讓你五體投地,八拜頂禮!」作家筆下的香格里拉,而這,也正是人們心目中真正嚮往和留戀的旅遊目的地。我們知道無論是桃花源還是香格里拉它只存在於作家的筆下和讀者的心中,真正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是不存在的。我們應當把旅遊文化理解為建立在一定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基礎之上的再創造。
『柒』 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旅遊抄文化其特徵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
相關介紹: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
(7)旅遊文化及景觀達到什麼效果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文化
『捌』 旅遊業的文化和經濟意義各是什麼
對經濟:來
旅遊業可以為源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
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
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
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文化:
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
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
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玖』 什麼是旅遊文化,如何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
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版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權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贊同1| 評論
『拾』 一個景區的文化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隨著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進一步融合,以及休閑旅遊時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斷加重,文化主題在旅遊景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景區具備了市場影響力的文化主題,其景觀、產品設計以及產業布局才會有方向和依託;才會凝鑄為景區的靈魂,並彰顯出個性和氣質;才會有品牌、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文化主題不可復制的旅遊景區才具有唯一性
我們總是喜歡接近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懷的人,並樂於做些有趣味、有感受、有價值的事情。旅遊活動也是如此,隨著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進一步融合,以及休閑旅遊時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斷加重,文化主題在旅遊景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個文化主題,體現出一種文化意蘊,表現於外在形式上就是特色,這種特色除了流於表面的獨特景觀和獨特產品體驗,其內里需要注入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
事實上,旅遊環境之外的景觀是可以復制的,但獨一無二且契合於當地自然與文化環境的文化主題是不可復制的。進一步說,附著於獨特文化之上的產品也是不可復制的,推而及之,烙上強烈文化印記、融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氛圍更是不可復制的。
一旦具備了富有市場影響力的文化主題,其景觀、產品設計以及產業布局,就有了方向和依託;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就會產生底蘊,凝鑄為景區的靈魂,並彰顯出個性和氣質;景區也就有了品牌、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這就是景區特色,這樣的景區才有壟斷性或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