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旅遊業對目的地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具有那些積極影響
旅遊業對目的地大經濟的積極影響是:
一、直接影響--是換取外匯,回籠貨幣
1、國際版旅遊接待是一種就權地"出口貿易"。
2、發展旅遊業是回籠、穩定市場大有效途徑。
二、間接影響--帶動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大發展。
1、促進交通運輸業大發展。
2、促進建築業的發展。
3、促進工商業、農副產品、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
(1)目的地文化對旅遊者的影響擴展閱讀:
定義旅遊業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旅遊業的精準定義對旅遊統計量度的准確性是十分重要的,准確性直接關繫到評估旅遊業和旅遊活動直接、間接和誘發性的經濟影響,關繫到旅遊設施和資源的規劃與開發,關繫到如何確定旅遊者結構並制訂營銷和促銷策略,以及識別遊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聯合國十分關心對國際旅遊相關資料的統計工作,在1971召開了的 「貿易與發展會議」,制定了旅遊統計的准則。指出,國家旅遊統計的綜合系統在功能上應滿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方面,能夠度量在該國的國外(和國內)旅遊(和出國旅遊)的數量和方式;
——能夠提供有關旅遊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設施供給方面的信息;
——有助於評估旅遊對國際收支和總體經濟狀況的影響。
Ⅱ 如何降低目的地旅遊文化對旅遊者的消極影響
降低目的地旅遊文化對旅遊者的消極影響
那就要少一點
讓旅遊者買東西的環節。
Ⅲ 旅遊目的地形象會給旅遊者帶來什麼積極影響
什麼樣的風景,將會帶給旅遊者什麼樣的心情。。。
Ⅳ 地方文化對旅遊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旅遊活動的內涵在於它的文化性。發展旅遊業可以美化自然環境,同時也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旅遊公路、登山索道、旅遊賓館、建築和生活垃圾等等在方便旅遊者,促進旅遊區域和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它也不同程度破壞和影響了風景區的環境。旅遊業的科學發展觀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旅遊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已經危及到或有可能危及到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於以往由於旅遊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帶來的旅遊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以及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等問題的一種反思,是一種新的追求旅遊業的持久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系統是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集合。因此,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包含了旅遊經濟持續性、旅遊資源環境持續性和旅遊地社會文化持續性。
旅遊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著明顯的歷史和社會的背景關系,同樣它與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之中的,盡管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業在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空間在擴大,地理屏障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它對旅遊文化影響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地域文化無不對烙下深刻的烙印,東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與四川人有著顯著的差異。以吉林和哈爾濱人為例,他們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談到家鄉都會說道松花江,松花江在他們童年記憶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很多人都有松花江的情節,他們對異地的朋友介紹的松花江總要比實際美得多,神奇得多,他們會把松花江說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美的江。這種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環境導致的地域文化的差異性。
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旅遊景觀,之所以能夠吸引遊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時空差異。是歷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著廣大旅遊者,催生著眾多旅遊企業的形成和發展。秦始皇兵馬俑可以把旅遊者帶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是兵馬俑讓旅遊者穿越了時間隧道。同樣,青藏鐵路打破了唐古拉山的地理屏障,讓更多的旅遊者可以走進布達拉宮,走進雪域高原。地理學家把青藏稱為地球的第三極,是因為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是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喜馬拉雅、唐古拉山口、三江源、藏傳佛教、藏羚羊、雅魯藏布江、可可西里與布達拉宮等等一系列的地理景觀吸引著無數旅遊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巨大的地理差異。它的魅力就在於同一緯度向東3000公里內是四川盆地和江南水鄉,它與中國人口密集區的內地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所以我們研究或為每個旅遊區域旅遊文化定位時必須注重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文化與自然、人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形象中包含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但旅遊文化作為一種依託歷史文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所創造的應用性文化與歷史科學、地理科學是有著明顯差異的。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環境常被稱為世外桃源,桃花源是東方人的最理想的目的地模式。在《桃花源》中所描述的人居環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在人際關繫上,好客到了見了陌生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對於西方人香格里拉是它們對東方旅遊目的地的夢想形象。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描繪了一個風靡五洲、讓成千上萬人苦苦尋覓了半個多世紀的迷人的「香格里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在處理各教派、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都信守「適度」原則,這使得社會祥和安寧,人們相親相愛,過著自給自足、平靜、富裕、長壽和高尚的生活。「這里,是一片決塵凈域,美麗得讓你一聽傾心,一見鍾情!這里,是一方曠古秘境,神奇得讓你入夢入幻,如痴如醉!這里,是一座七色樂土,豐燦得讓你五體投地,八拜頂禮!」作家筆下的香格里拉,而這,也正是人們心目中真正嚮往和留戀的旅遊目的地。我們知道無論是桃花源還是香格里拉它只存在於作家的筆下和讀者的心中,真正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是不存在的。我們應當把旅遊文化理解為建立在一定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基礎之上的再創造。
Ⅳ 旅遊目的地對旅遊影響感知
旅遊服務因素。包括客源地旅遊服務系統、出行服務系統、目的地服務系統和支持服務系統。主要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咨詢、信息、預定、導游、售後等具體的旅遊服務。
2.社會支持因素。個人的心理和行為受社會環境的規范和制約。社會對旅遊的宣傳、倡導,並提供一定的便利,無疑會促進旅遊風氣的形成。同時,社會支持已經使旅遊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會、有條件而不去旅遊,個人不僅會感受到外在的社會壓力,而且會感受到內在的心理沖突。
3.個人心理因素。人的行為是個人特徵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產物。個人心理因素會影響他們怎樣認識、評價旅遊環境,以及持有什麼樣的決策標准,從而影響他們的旅遊決策。
4.群體支持因素。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既受所屬群體的影響,又受參照群體的影響。因此,時尚、家人、親朋好友等,都會影響個人的旅遊決策。在旅遊活動中,很多情況下參照群體比所屬群體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5.個人社會經濟因素。日常生活的壓力、金錢、時間等因素,是現代旅遊的基本約束條件。對於現代人來說,在擁有金錢和時間的情況下,想要解除日常生活的壓力,最佳的途徑就是外出旅遊。
6.其他因素。包括幾個難以歸屬到其他類型之中的因素,即親朋好友的旅遊推薦、旅遊廣告宣傳、旅遊目的地遠近等
Ⅵ 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有何影響
<一>旅遊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 旅遊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相對污染工業而言>的產業,同時,旅遊業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就使旅遊業對於該地區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
2. 發展旅遊業,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業可從,解決了社會中就業的一大難題,降低社會制安事件的發生頻率.同時,各地遊客的進入,增長了當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
3. 旅遊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明顯的有利影響.隨著旅遊業的日益發展,不斷地開發旅遊資源,其中有不少旅遊資源原來就存在一些生態問題,,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便可採取旅遊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開發出來的旅遊資源比原來的生態環境質量更高,即旅遊開發美化了生態環境.旅遊業還能保持生態環境.旅遊資源開發出來進入利用階段,若能科學地管理,能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二>旅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旅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大氣的影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噪音污染、對動植物的破壞和干擾、對景觀環境的破壞等方面。大量事實表明,旅遊已成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於旅遊污染環境的主要途徑及其特殊性做一總結,歸納出旅遊影響環境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從旅遊管理角度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旅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時刻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同時旅遊文化也在時刻影響環境。旅遊文化的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旅遊文化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此作了相關研究。我們這里介紹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納的八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下:(一)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鋪面、植被更新、外來物種引入等。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遊活動的影響,岩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遊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如露營、野餐、步行等都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對植物的影響
人類的旅遊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採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1.大面積移除
這是人類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直接傷害。比如,為興建賓館、停車場或其他旅遊設施,大面積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還從外地搬來其他土壤進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這無疑是對植物族群抄家滅族的行為。
2.遊客踐踏
旅遊活動對植物的影響中,遊客踐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遊客一踏上公園或綠地,他的雙腳就可能施壓於植物身上。遊客觀賞自然風景區後,勢必產生植物種群的改變,即使是輕度的使用,有時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遊客對植物踐踏行為會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反應。如會影響到植物種子發芽,因土壤被踩實而導致幼苗無法順利成長;對於已成長的植物,則可能因踩踏而導致其生理、形態等發生改變;步行道規劃設計不合理,也可能影響到瀕危植物物種生長;遊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會留下車痕,造成植物組成的改變。
3.採集
採集也是對植物的一種傷害行為。遊客最常見的採集動機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嘗嘗果實的滋味,或是想帶一部分植物回家種植。此外,許多遊客迷戀植物的神奇療效,一到野外看見葯用植物就摘,使許多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來愈少。
此外,由於旅遊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導致的森林火災,致使植被覆蓋率下降;任意砍伐樹、竹作木屋、竹屋和燒柴等,毀壞了一些幼木,改變了森林樹齡結構;大量垃圾堆積,導致土壤營養狀態改變,還會造成空氣和光線堵塞致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等。
(三)對動物的影響
旅遊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遊客到達旅遊區後,無論是旅遊活動本身或是遊客所製造的噪音都會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遊客總喜歡「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種山珍海味,又偏愛收集各類野生動物製品,以顯示自己的霸氣,這樣野生動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脅。
1.干擾
遊客從事戶外旅遊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對生存其中的動物尤其是較為敏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造成干擾。如西雙版納的象谷,由於大規模遊客的進入,影響了野象的生活規律,使經常出沒於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現在只是偶爾有一兩頭到此活動;遊客從事水上活動也可能對水鳥族群造成威脅,使水鳥不能好好孵蛋、導致失溫,天鵝或水禽還可能對被釣客的釣鉤挫傷,或食入釣魚用的小鉛塊而喪命。遊客使用各種旅遊設施時所產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響因素,如手提音響、水上摩托車、汽艇均產生極大的噪音,這對動物的影響相當大;同時,水上各種船舶還可能產生油污污染,從而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遊客在沙灘上的活動也會影響動物的生長,如影響海龜產卵行為等。
2.對野生動物的消費
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中遊客對野生動物的消費行為最為嚴重。我國的遊客不僅吃海鮮,更愛吃山珍,各種珍禽異獸只要沒有毒,都有可能成為遊客獵食的目標,造成這些族群數量的下降甚至絕跡。除了吃之外,遊客還喜歡購買野生動物的相關製品,如動物毛皮、象牙等;許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類的貝類,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製成各式紀念品後,貝類的數量銳減。
(四)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水體環境在旅遊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旅遊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而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遊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遊船隻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灕江,每逢旅遊高峰季節,旅遊船隻幾乎是首尾相接,組成浩浩盪盪的「船隊」,不僅破壞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過灕江的自凈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邊地區,如海濱、泉點、河邊等地為發展旅遊業而修建度假村、休閑中心,其餐廳、賓館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體的污染源。
2.水上運動
隨著度假旅遊活動的日益興盛,湖畔、河邊、泉點等地水上運動項目,如水上摩托艇、劃船、踩水、游泳、垂釣、跳水、潛水、駕駛帆船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度假生活內容,同時也給水體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水上摩托車活動不僅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其產生的渦流也會影響海域生態如珊瑚礁內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漏出的油污還會污染水體,甚至會散布化學物質威脅水體生物的健康。
(五)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隨著遊客進入旅遊區以及供遊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擁而至,汽車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氣、揚起塵埃和眾多遊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遊區內的賓館、飯店等生活鍋爐排放的廢氣,都會對旅遊區的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數以萬計的遊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沒有效率的運輸方式,它不但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也會排放出更多的大氣污染物。這種車輛所引起的大氣污染以光化學煙霧污染最具傷害性,光化學煙霧中存在許多高反應性的光化學物質,不但會影響植物,還會危害人體健康。光化學煙霧嚴重時會影響視線,降低能見度,造成遊客困頓;它所含的某些物質可能會刺激眼睛,造成流淚等不舒適的感覺。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還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威脅地球生態的健康。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廢氣排放可能導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溫的溫室氣體,或是排放誘發臭氧層空洞的物質。
2.垃圾等固體廢棄物
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有機含量高,如處理不當,會滋生細菌和病毒,特別是堆放在底層的有機物,因嚴重缺氧,厭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並產生惡臭;旅遊公廁如管理不善也會產生惡臭,增加大氣含菌數。
3.封閉環境中的大氣污染
如溶洞、餐廳、娛樂場所等,除受外界大氣影響外,還受內部污染物排放影響,如旅遊者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水汽並攜帶病毒和細菌、吸煙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煙霧、使用電子設備釋放出的大量正離子、裝修釋放的有害物質、取暖散發出來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煙塵等,由於空氣流動差,空氣污濁,令人頭痛、氣悶、食慾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導致某些疾病傳播和發生。
4.旅遊設施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旅遊賓館飯店是任何一類旅遊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務設施,對大氣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熱、供能的鍋爐煙囪、煤灶的排氣、旅遊地域小吃攤排放的廢氣等,釋放出來的主要是燃燒煤、煤氣和液化氣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煙塵等,總量雖較工業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點近,且多無除塵設施,對旅遊地大氣質量影響大。
(六)對環境衛生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衛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固體廢棄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風景名勝區,人們隨處都可見到遊客丟棄的各種固體廢棄物垃圾。垃圾污染現已成為我國很多風景名勝地區的一大禍害,是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
我國遊客總喜歡將各種食品,如點心、糖果、飲料等帶到戶外,或是到旅遊區附近的土產店、海鮮店裡大吃大喝,為當地環境製造出了許多垃圾。南嶽衡山每年約有6000噸的經營垃圾、2000噸的旅遊垃圾倒入旅遊區內的溪流和水體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幾乎成為登山遊人丟棄雜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難處理,日積月累,臭氣熏天。此外,這些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一種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處理設備要耗電、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設備會產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爐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質的廢氣),再次威脅環境,甚至損害大眾健康。
(七)對環境美學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美學的不良影響主要在於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和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1.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
有的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除了眼看、耳聞、鼻嗅之外,還有在古樹、碑刻、石頭等上刻字畫畫的不良習慣。刻字留念可以說是最常見的遊客惡習,不僅破壞景觀,而且會影響一些植物的生長,降低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比如,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的岩壁上,本可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卻常可見到「××到此一游」,或「×愛×」的心型圖案,給人大煞風景的感覺。再如,我國黃山風景區非常盛行同心鎖,情侶買來同心鎖掛在樹木旁的鐵練上,可憐的巨樹身上圍繞成串的金屬,古木參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壞了。
2.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的規劃不當或開發過度,會使當地原有的景觀環境遭到破壞,即所謂的「開發污染」。旅遊開發的實質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風景區的基礎上添加人工建築,使之適應旅遊活動開展的需要。但現今的很多的旅遊開發,只考慮迎合其主觀上認定的旅遊者的興趣所在的審美特點,忽視或根本不顧及該項目建設同周圍景觀環境的協調,從而造成對該地景觀環境的侵害。如山東泰山、北京西山、中嶽嵩山森林公園等,索道懸空,電線桿插天,嚴重破壞了山嶽風景區的原有神態;浙江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見屋皆寺庵,逢人盡僧尼」,現在山上山下,攤店林立,現代化娛樂設施遍布全山,流行音樂已淹沒了寺院傳來的梵音,洋樓與寺殿爭高,搖滾與梵音共鳴,此情景,與佛教聖地相去甚遠;黃果樹瀑布下游7公里處的天星景區,其內修了一個體積過大、黃色琉璃瓦屋頂的茶室,與景區的一個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園特色很不協調,破壞了自然美,違反了自然法則
(八)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1.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首先,由於部分遊客的文化修養不高,認識不到文物古跡的珍貴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畫或坐卧在文物古跡上拍照等不文明行為,會造成文物古跡不同程度的損耗和破壞。其次,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跡受到侵蝕,特別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像等文物古跡表現得非常明顯。由於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濕度就高,再加上眾多遊客呼吸作用所帶來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貴的壁畫和雕像的腐蝕速度。另外,照相機的閃光燈,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指印,也會使得壁畫和雕像受到腐蝕。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機閃光燈及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壞和腐蝕,許多壁畫的逼真細節已失去光澤,變得暗淡模糊,紅色和肉色逐漸變為黑色。
再次,眾多遊客的腳踏也會損害文物古跡。如我國的萬里長城長期以來由於大量遊人的攀登,造成擠踏破壞,很多地方已受到嚴重損害;北京的故宮由於遊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將大殿內的金磚踩出凹坑,廣場和通道的金磚也損害得很厲害,有人估算,故宮鋪地的「金磚」,每年磨損達10~20毫米;頤和園蜿蜒700餘米的彩飾長廊,路面的磚,幾年就要更換一次。
2.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帶到旅遊目的地。具體表現在:有些人通過對來訪旅遊者行為的觀察,逐漸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消極變化。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到不滿,嚮往來訪旅遊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裝束打扮和娛樂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繼而發展到有意識的追求,從而使賭博、賣淫、投機詐騙、貪污受賄、走私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會現象增多,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全。此外,由於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標准受到沖擊,其結果是導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離婚率的上升等。
3.傳統文化的過度商業化
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傳統特定的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遊業的開展逐漸被商品化,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遊者,隨時都會被搬上「舞台」,為了迎合旅遊者的觀看興趣,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被壓縮,並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因此,這些活動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傳統上的意義和價值。如傣族的潑水節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園」作旅遊文化活動項目開發時,卻成了「倒水節」:遊客各自拿著水桶、水盆,將水從對方的頭上澆到腳底,或是將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圍著「潑」,完全失去了「柳枝灑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誘發主客矛盾
在開展旅遊的過程中,伴隨旅遊者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日益頻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沖突和矛盾,尤其是對當地居民來說,這種不適和矛盾會更明顯。如當一個旅遊區出現遊客過度擁擠現象時,或者遊客行為太過粗魯以致於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居民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常會聽到的抱怨有:個人隱私曝光、停車場不足、塞車、擁擠、噪音、環境變臟、垃圾增多、當地物價上漲、小偷變多等
Ⅶ 如何降低目的地文化對旅遊者的消極影響
影響與降低方法:
第一,旅遊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為、社會生活的消極變化。旅遊者以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介入旅遊接待地社會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變化,從而產生各種影響,這種作用稱為示範效應。示範效應是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發生影響的主要途徑。學者認為旅遊接待地的居民向旅遊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顯的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言行當中,這種模仿既包括動態的如言語、表情、手勢等,也包括靜態的如衣著、儀表等。同時指出這種影響在旅遊企業的從業人員身上也有明顯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員工。由於他們長期工作於不同文化交叉並存的環境之中,況且外來文化又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就很容易使員工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旅遊對目的地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旅遊業的發展不但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還改變著當地社會的結構。學者認為旅遊改變了當地婦女對自我原有角色認識。旅遊業為婦女走出家庭,改變了她們原有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這種角色的轉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狀況及人際關系的變化。也有學者認為旅遊使接待地居民的經濟觀念越來越強烈,經濟上的計算成為人們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標尺。
第二,旅遊目的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萬以上的遊客,這是一個讓文物專家心驚肉跳的數字。旅遊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使得石窟中彌漫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體散發的濕熱氣,使壁畫上起著雞蛋皮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從裡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稱做壁畫的「癌症」。有專家做過試驗,讓40個人在洞窟中待37分鍾,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將超過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畫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書《莫高窟記》,60年代還清晰可見,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了。人們不禁擔憂:百年之後,敦煌安在。
第三,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20年代末,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博士多次來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滇西北瀘沽湖畔,從採集動植物標本到研究摩梭文化,並寫下了《中國西南的摩梭王國》。他一個人的走訪並沒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什麼變化。可是今天不斷湧入的旅遊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攜,鮮活地向當地人展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邊,在供遊客娛樂而每晚舉辦的篝火晚會上,遊客與村民相互詢問、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在桂林冠岩景區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結束後,大多脫下了傳統服飾,她們衣著摩登,外表與一般城市女孩已沒有太大的分別。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摩梭文化進入了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洛克當年在書中所記錄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難看到了。有些學者感嘆道:「如果認為外來的、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選擇地吸收,那麼,不要幾年的功夫,在瀘沽湖將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說得嚴重一點,只能見到一些穿著摩梭服裝的服務員。然而,如果不吸收外來文明,那裡將永遠貧窮和落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這種現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普遍意義。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鮮活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面。但與此同時,其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會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社會相對封閉,交通不發達,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明顯滯後。在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沖擊下,當地古樸的傳統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比經濟較發達的開放地區要劇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第四,旅遊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出現庸俗化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從本質上來說,旅遊就是人對異文化的體驗與追求。少數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可以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奇的心理需求。但是,某些旅遊開發商往往以現代藝術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不恰當的包裝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內涵;有的開發商為了迎合某些遊客的需要,把一些陳規陋俗、低級趣味的東西搬上舞台;還有的開發商不懂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區別,照搬照抄,形成不倫不類的假民族文化。所有這些做法,都導致民族傳統文化的庸俗化。例如,「洞洞婚戀」本是貴州瑤族(青瑤)的一種戀愛習俗。姑娘14歲以後父母就讓她單獨住在一間小屋裡,牆壁門上鑿有一小洞,洞口正對著姑娘枕頭。夜間,小夥子到自己愛慕的姑娘房門外,用根細棍通過戀愛洞把姑娘捅醒,隔門或隔牆談心對歌,若談得攏,可開門請進家,父母不幹涉,家人還迴避。談不攏,姑娘可以裝睡,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另找他人。當地俗話說:「一晚可以談五個,終身只歸一個人。」可見,瑤族雖然在婚戀選擇上有較大的自由,戀愛方式也較為開放,但他們對婚姻問題卻是非常嚴肅的。當地一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生意,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旅遊的名義搞色情服務,最終激起了該民族的憤怒,他們對搞這種活動的旅遊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將派出「火槍隊」武力解決;再如,在各地向旅遊者開放的民俗風情村裡,少數民族風俗舞台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盡管表演者的行頭比生活中真實的服飾漂亮百倍,但卻缺少了該民族服飾原有的本真韻味,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此外,大同小異的「竹竿舞」從海南的黎族跳到雲南的傣族,從貴州的苗族跳到廣西的侗族,被人笑稱為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現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風情園甚至在毫不相乾的溶洞景點內也比比皆是,挑逗誘騙遊客上當,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愉快的事件屢見報端;一些落後的東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製濫造的鬼洞、鬼城、陰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種種,不亦而足。像這樣連少數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儀式都可以根據「旅遊需求」隨時隨地「靈活」開展,那還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呢?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五,旅遊目的地文化限制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限制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並不打算或不願意讓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侵蝕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於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或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遊者的需要。泰國在前幾年大力推銷的某些不健康的旅遊產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確實迎合了少部分遊客的需求,也為該國帶來了滾滾外匯。但據泰國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現在,泰國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擴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萬人死於這種頑症,那裡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是性。由此而引發的旅遊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導致泰國旅遊業出現滑坡。上述案例表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有可能使當地的傳統道德觀念發生裂變和扭曲。盡管「色情、酗酒、搶劫皆因旅遊業而起」的說法是片面的,但應該承認旅遊業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蔓延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海外旅遊者「現代化」消費模式的誘惑下,在旅遊者和旅遊地之間生活水平差異懸殊這一客觀事實的刺激下,當地的部分居民極易失去原有的純朴美德,墜落到罪惡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濫,賭博猖獗,離婚率上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當地的社會風氣惡化。此外,國內有些景區,因沒有織協調好當地居民的經營活動,平衡好各方利益,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詐遊客哄抬物價、甚至威脅遊客人身安全的旅遊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無論是對當地旅遊業還是社會文化,都無異於雪上加霜。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一些學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批判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時,常常把旅遊視為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去的大炮政策換成了今天的『國際旅遊訛詐政策』」,「發達世界是在通過旅遊將其生活方式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盡管這些觀點可能帶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並非空穴來風。有的西方人類學家說成群結隊的遊客把別人的鄉土作為「旅遊地」,無所顧忌地拍照、遊玩,然後再把當地令人好奇的風物特產帶回家,成為標榜炫耀之物,這一切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傾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旅遊是現代人的需要,更是未來人的需要。旅遊開發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遺產、現代文明等文化生態環境,旅遊活動將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整理、搶救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維護本土文化的傳統性,保持接待地的旅遊吸引力;如何採取防範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如何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啟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如何尋求一種既能使東道社會收入最大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謂「新概念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進一步探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