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春節出去旅遊對社會有哪些影響

春節出去旅遊對社會有哪些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15 13:08:26

⑴ 春節的社會意義是什麼

春節要得以繁榮壯大,必須進行必要的調適,具有足夠強的現代性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當下春節習俗的傳承問題主要在於它沒有很好地完成從農業文明形態向現代文明形態的轉型,其文化內涵、過節方式與現代社會還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

許多城市青少年就感覺春節「太折騰人」,禮俗繁瑣,規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則感覺送禮物、給壓歲錢等花銷太大,過節不堪重負。

我認為,這種負面意見的產生不是由於年俗本身不適合現代社會,而是由於近代以來,中國開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採取的相關策略,使得傳統節日沒有順應社會變遷而進行必要的革新。在現代社會,春節要得以繁榮壯大,必須進行必要的調適,具有足夠強的現代性。

在現階段,除了民間順應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進行過節習俗的自動更新外,相關政府部門、學術界及其他社會力量在進行年俗的傳承與保護時,策略上應考慮在以下三個方面強化春節習俗的現代性元素:

第一,提煉宣揚傳統年俗的現代文化內涵。節日文化內涵的現代性與部分傳統習俗的合理存續並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舊習俗在現代社會本身就有展演和紀念的意義;另一方面,這些舊俗也會轉生出新的意義。

過年的原始意義主要是在新舊年交替之際祭祀神靈、施行巫術,這種習俗和內涵在現代必然逐漸衰減,而其少量的相關遺俗則成為營造隆重、歡慶、祥和的節日氛圍的手段,成為民眾表達安定紅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來是通神或驅邪的一種儀式,現在則成為一種歡慶的方式。貼對聯、守歲、拜年、壓歲等其他年節習俗也都可做類似的解釋。

可以說,春節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適應於現代社會的演變的,並且產生了為現代人喜歡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居民燃放更富觀賞性的煙花代替注重聲響的鞭炮等。拜年方式的演變更具代表性。傳統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訪式的,而且採取跪拜式的禮儀。如今只有少數農村地區還保留著跪拜式的拜年禮儀,絕大多數地區則由走訪式的當面問候拜年轉為以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為主。

一些城市舉辦的大型春節廟會是將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成功範例。近年來,北京每年春節都要在地壇、龍潭湖、白雲觀、琉璃廠等公共場所舉辦廟會,很受群眾歡迎。各廟會幾乎每天都出現人山人海的場面。舊時的廟會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集會,現在的廟會以游藝、娛樂、貿易為主,祭祀活動很少,地壇、天壇等廟會的祭祀儀式只是展演性質,琉璃廠、世紀壇等廟會則沒有任何祭祀活動。當然,由於過去多年的社會環境因素,春節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現代轉型,其現代性仍需要加強。

第二,開發、宣揚春節紀念物,營造浪漫熱鬧的節日氛圍。節日紀念物,或稱節日象徵符號,指能代表節日特色的事物,如春節的餃子、鞭炮、燈籠、對聯、臘八粥、灶王爺、生肖動物等。

節日紀念物對於傳統節日現代性的建構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維系人們的節日情感,豐富人們的節俗活動。傳統節日傳承了幾千年,已經在族群成員的內心積淀了較為穩定的民族情感,這表現為到了節日期間,如果不遵行特定傳統習俗,個體成員會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團聚,會感覺年節生活過得不完滿。但是這種節日情感也不是無條件地一代傳一代的,需要藉助節日里特定的儀式、活動來傳承。

在傳統社會里,人們在節日里進行的特定儀式或活動往往靠相關的信仰來驅動,或靠一定的文化需求來維系。而在現代社會,與農業文明相適應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於是許多節日儀式、節俗活動就難以傳遞,而使節日呈現節俗減少、衰弱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節日紀念物的使用對於節日傳統的維系就變得很重要了。這些節日紀念物在傳統社會只不過是節俗活動的用具,在現代社會卻往往成為節俗活動的軸心和驅動力。這是因為這些節日紀念物上凝結著民族文化精神,已經成為民眾節日情感的寄託,也是節日特色的重要載體;這些節日紀念物也有世代傳襲的使用方式,圍繞這些紀念物的行為模式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營造濃重的節日氛圍。節日對民眾而言是不同尋常的時間,人們過節時都有過節的心情和活動。在傳統社會或在保留較多傳統習俗的農村,人們過節的莊重感或神聖感一般是由祭祀儀式帶來的。比如河北景縣農村過春節時,年三十晚飯前,各家男人要去墳地請祖先回家吃餃子、過年,完成請神儀式後,意味著把祖先請回家了。這時人們都有神在家裡的意識,家裡的氛圍變得異常莊重,說話做事都很謹慎,比如煮餃子時大人會叮囑孩子們不要說「破了」「不夠」等不吉利的話,要說「掙了」「富餘了」等吉利話。

而在現代社會,在城市裡以及許多鄉村地區,民間信仰淡化了,在重大節日里也沒有祭祀儀式了。如果不用其他節慶方式來彌補儀式的缺乏,節日往往變得冷冷清清。在這種情況下,節日紀念物就派上了用場。用節日紀念物來布置環境,圍繞節日紀念物進行習俗活動,是營造節日氛圍的重要方式,特別是營造外部可見的節日氛圍的主要方式。於是在現代社會,我們對節日時間的「非常」感覺,除了來自在我們的記憶中保持的那些特定時日的重要意義外,就主要來自這些節日紀念物對環境的渲染、使用節日紀念物的習俗活動。

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順利傳承有賴於節日紀念物消費市場的推動。在傳統時期,節日活動主要是在家族的范圍內進行的,公共活動很少,節日用品也主要是自家製作的。而在現代社會,家族活動減少,節日用品主要是從市場購買的,同時,節慶方式的社會性和公共性增強了。過節的公共活動和文化消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商家的經營和推動,而節日紀念物的相關消費就是商家經營的主要方式和目標。對於商家推動現代節日傳承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近年來洋節在中國城市的興起,商家的推動就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商家的炒作能夠改變節日的主題,也能產生一個全新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聖誕節本來沒有聖誕老人,但是後來由於商家作用,聖誕節幾乎成了一個圍繞聖誕老人來過的節日。目前我們在過傳統節日時不是完全不使用紀念物,但是在紀念物的數量、質量以及使用的規模等方面,還很不夠。過得較隆重的春節使用紀念物較多,在較大程度上起到了營造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的作用,其缺點是面目較為陳舊,現代氣息不足。

第三、強化、拓展傳統年俗的娛樂性與公共性。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時期大都有很豐富也很有趣的習俗活動,但是明清之後受儒家文化和理學的影響,過於看重禮數與教化,到現代又過得更加單調,在戶外舉行的娛樂性節慶活動太少。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娛樂性最強、公共活動最多的當數元宵節。現在的元宵節被當作春節的一部分,是春節的結尾和高潮。在上古時期,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極星神),祈求豐收和子嗣。

當代社會,元宵節祭星、祈年、祈子的習俗都已衰落,其節俗精神可歸結為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表達民眾繁榮興旺、團圓美滿的意願。舊時繁盛樣態的元宵節可看作中國的狂歡節,各種聲勢浩大的歡慶娛樂活動洋溢著民間的狂歡精神,故有「鬧元宵」之說。元宵節的節慶活動集中了幾乎所有大型的傳統娛樂慶賀方式:張燈結綵、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扭秧歌、唱戲、猜謎等。元宵節的燈會、唱戲、扭秧歌、舞龍舞獅等歡慶活動是在社區內舉行的群體性公共活動。通過良好有序的公共慶賀活動,可以加強民眾的公共意識、社區認同感、集體榮譽感,有助於創建社區的和諧氛圍。

傳統節日的演變與轉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機制與活力,依靠民眾的自然傳承與自主選擇,但是中外歷史經驗表明,問題並不如此單純,外部干預也能對節日的興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傳統節日的衰弱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過去外力干預的結果。現在要運用傳統節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政府輿論對此予以倡導,並給傳統節日以更多的假期,這就是一種很有力的政策干預。當然,外部干預還應有更為系統成套的措施。從整體上說,我們應促進提升傳統文化在現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強民眾文化自覺意識,逐漸消除崇洋情結,這才能從根本上營造有利於傳統節日興旺的人文環境,也是其現代性得以滋生和壯大的基礎與動力。

⑵ 旅遊對人們生活有什麼影響

①娛樂旅行概念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社會中的富裕的、有閑空的和版受過良好教育的權人出國旅行,滿足於欣賞外國風景、藝術作品。這種概念已完全改變。因為出國旅遊者多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對旅遊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門,在有限的假期內盡量包攬這一切。
②現代旅遊是閑暇追享的「民主化」。如冬季旅遊,過去是少數富人強占的運動;騎馬、劃艇、射擊,是非大眾化運動。但是嗜好和閑暇的「商業化」已使這種活動能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國外去參加更為令人激動和更富有外國情調的活動,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馬車旅行等。
③現代旅遊發展為「社會旅遊」。如英國度假營,既提供傳統的旅遊勝地具備的一切設施,又不斷開辟和發展新的風景區域,組織大群遊人觀覽,建造特別設計的低消費接待設施,並經常就地提供娛樂和其它服務。社會旅遊可以把大量旅遊者引入偏遠和相對不發達地區。

⑶ 春節出遊有哪些好處和缺點

春節正逢假期,可來以和親自朋好友一塊出遊,游覽同時增進交流,增加親情,釋放壓力等,並且能體現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比如北方人到海南、雲南、甚至國外,南方人到東北看冰燈等,不過都選擇此時出遊,人多,可能成了看人,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的,不過調整好心態,也就無所謂了,關鍵是出來了,

⑷ 春節對我們生活,社會世界有什麼影響

沒什麼影響,就過個節,多個假期,高興一下唄,現在過春節,一點氣氛都沒有。大概只有高速路上的堵車黨一族才會有感覺。

⑸ 春節對社會的影響

春節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

⑹ 旅遊對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1.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旅遊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型的第三產業,具有就業門檻低、數量大、受經濟衰退影響小等特點,使本地區存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據專家測算,發達國家旅遊業每增加3萬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第三世界國家每增加3萬美元的旅遊收入,將增加2個直接就業機會和5個間接就業機會。

2.增加外匯收入。旅遊不僅吸引了國內遊客,還吸引了大量境外旅遊者,成為重要的創匯方式,對於提高外匯儲備、彌補貿易逆差、平衡國際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來增加外匯儲備,對提高我國經濟實力和國家的國際支付能力顯得極其重要。西藏1995年國際旅遊業利潤達到2598萬元,超過工業、建築業、交通業三個行業全年的利潤總額。

3.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不僅提供了許多直接就業機會,還刺激著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著許多間接的就業機會。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為旅遊的活動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給交通運輸、飯店賓館、餐飲服務、商業網點等帶來客源,另一方面也帶動影響了輕紡工業、建築業、加工製造、郵電通訊、房地產、金融保險業、文體事業等的發展,起到了「一業帶百業」的作用。同時,旅遊還增加了農產品的需求量,使農產品可以跳過購銷體制不暢的難題直接面對消費者,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

4.帶動改革開放,擴大國際交流。旅遊吸引了許多外國旅遊者,他們通過旅遊活動了解各地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建設成就、政策法規,因此,旅遊在客觀上促進了對外開放,為吸引外部資金和對外貿易創造了機會。同時,與工礦業相比,旅遊業沒有原料消耗,資源可以持續利用,是「無煙工業」,在本質上與環境保護有著內在一致性。此外,旅遊對環境保護還可起到經濟支撐的作用,旅遊收入增加了維護和美化環境的資金。要保護生態優勢,減輕自然環境壓力,發展旅遊業是很有效的方法。

5.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旅遊業是經濟文化型產業。通過旅遊業,民族文化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當地居民認識到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增強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覺地去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在鄉村旅遊的開發中也會積極深入地挖掘、拯救、復原、宣傳民族文化,由此可見,發展旅遊業,可以使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傳承得以發揚光大。

6.促進文明建設。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活動,在滿足人們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成為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佳結合點。一方面,旅遊者在進行旅遊的過程中,通過領略這些地區的秀麗山河、民俗風情、歷史文物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操。另一方面,旅遊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維,使當地居民開闊了眼界,促進了當地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旅遊對文化層次的高要求能夠激發當地居民自覺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

7.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交流。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通過旅遊,特別是國際旅遊,促進了各種文化、學術信息及先進科技成果的傳遞。旅遊的客源大多來自於國外或國內發達地區,這必然會推動本地區與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

⑺ 春節期間去外遊玩的危害和應對措施

春節出去玩兒,危險性很大,尤其是陰天,雪地或者是北方人到南方去,因為是盛夏容易,特別出去一冷一熱容易造成感冒令原因就是因為在另類的另外氣候力量聚會受到人身傷害。

⑻ 旅遊對社會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資料來源:www.17u.com
旅遊業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相對豐富而相應發展的產業。近年來開放政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並由此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994年我國旅遊收人為1600多億元,躍居全球十大旅遊目的地中的第八位。與此同時,我國旅遊業資源破壞、旅遊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使旅遊業持續、協調發展,有必要分析旅遊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方式和所造成的結果,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管理、決策提供服務。

一、旅遊環境與旅遊業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旅遊環境,指對於具體的旅遊客體——旅遊區,影響旅遊活動的主體——遊客的旅遊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旅遊氣氛環境和旅遊資源等。這里僅指旅遊區的旅遊資源、自然生態及相應的旅遊氣氛。與之相聯系,旅遊環境問題也就指由於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響和破壞,使遊客旅遊活動的滿足程度受到影響。

旅遊區的旅遊資源是遊客觀賞的對象。對於遊客而言,旅遊資源本身蘊含的各種美學特徵及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遊行為的直接激發者,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遊者的滿足程度。

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旅遊區地貌、空氣、水和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總稱,這些生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旅遊區環境的優美與愉悅。從人類審美的心理需求來看,自然景觀美是基礎,在一個空氣污濁、水體污染、四周嘈雜的環境中,遊客是無法去領略、欣賞、體會具體游覽對象的各種美學特徵的。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步增加,城市居民進行旅遊、回歸自然,借自然環境的潔凈達到鍛煉和療養身心的願望正日益高漲。由此看來,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從某種意議上來說也是一種旅遊資源。

旅遊氣氛環境指旅遊區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歷史、民族風情及與之相適應的外部氛圍。旅遊環境美是形象與意境的雙重美,而每一具體的游覽對象,其對遊客旅遊行為的激發,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點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

所以,旅遊區環境狀況的好壞對旅遊者旅遊效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遊客旅遊的滿足程度與旅遊區環境條件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旅遊業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保護旅遊區環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目前我國旅遊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我國旅遊業目前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1、相當一部分熱點旅遊區污染嚴重。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受到損害;
2、旅遊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污水、污物隨處可見;
3、一些熱點旅遊區超規模接待遊客,旅遊區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旅遊氣氛喪失;
4、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與旅遊區整體環境不協調。

三、旅遊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旅遊區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1、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當破壞了旅遊環境
人類經濟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可以分為三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遊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遊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遊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遊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遊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遊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3)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城市發展規劃中,忽視旅遊資源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方式、城市發展方向與旅遊業正常、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如在雲南石林旅遊區建設大型水泥廠,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建設灰窯、煤窯等。

2、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影響
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於旅遊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遊意境的影響。由於旅遊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遊客素養不高,隨著旅遊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遊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遊區水體富營養化。我國許多旅遊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遊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遊水體標准,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遊客感官,使其旅遊興致降低。

超過景點容納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遊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構成自然景觀的生礅系統對旅遊活動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能力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所確定,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遊活動將使旅遊區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旅遊區旅遊功能喪失。主要表現在大量遊人將旅遊區土地踏實,使土壤板結,樹木死亡;大量遊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落葉層和腐殖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從而對旅遊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不當的旅遊活動本身所蘊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遊客,將對旅遊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3、旅遊開發和建設破壞旅遊區環境
在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有關設施建設與旅遊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遊資源、旅遊區生態環境、特別是旅遊氣氛環境、特別是旅遊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遊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遊區所有的且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氣氛,利於具體的旅遊對象,其旅遊價值主要表現在其本身所蘊涵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在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時,這些無疑是應當保留且極力保護並充分予以表現的,忽視旅遊區的整體協調及其所蘊涵的內涵,盲目開發,只會造成景點的不倫不類,進而喪失其旅遊價值,使遊客的興致減退。

城市建設破壞旅遊氣氛,主要表現在新建建築與旅遊城市的整體建築不協調。使本身作為旅遊對象的城市失去其本來面目。

四、旅遊環境保護的對策分析
為使旅遊業持續地發展,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旅遊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筆者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1、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的科研工作和旅遊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
長期以來,環境科學的研究只是從人類健康需要出發,很少從人類精神、心理需要進行研究,而這正是人類與環境相互聯系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並在人類旅遊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

從旅遊業對旅遊環境的依賴關系,旅遊區環境對旅遊活動的承載能力,旅遊業發展對旅遊環境的破壞等方面研究旅遊環境與旅遊業的關系;從確定景觀美學質量標准、自然生態質量標准、滿足特種旅遊活動的環境質量標准、旅遊區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等方面研究旅遊環境保護的方法淪;從美學、心理學角度出發研究旅遊環境保護的工程方法;還要進行旅遊環境保護政策研究,為正確的決策奠定基礎。

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提高人們的旅遊環境保護意識,向全體遊人、旅遊從業人員和區附近居民宣傳旅遊環境保護知識。

2進付旅遊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
不當的旅遊開發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破壞是無法彌補的,從保護的角度出發。存開發前對開發活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分析、識別建設、經營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減免對策.把可能對旅遊環境造成的貝面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旅遊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包括:旅遊區環境承載力分析、旅遊規模分析、開發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識別、旅遊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分析等等。

3、在旅遊區發展建設中做好旅遊環境規劃。
旅遊環境問題的產生、旅遊區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不當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和預見性的旅遊環境規劃。用於組織、管理經濟、旅遊及其它破壞旅遊環境的活動,來解決發展生產、擴大旅遊規模與景點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使其協調一致,以保證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持續穩定的進行、防止旅遊區環境的破壞。

旅遊區的環境規劃是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旅遊業發展和旅遊區環境保護的綜合性規劃,這個規劃是從維護旅遊區環境美學質量和合理利用旅遊資源的角度出發,應用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與旅遊區環境美學規律,對經濟活動和旅遊活動的結構、規模和布局實行統籌規劃,達到既發展經濟、擴大旅遊又不破壞旅遊區環境的目的。

4、運用經濟及其它手段,控制熱點旅遊廠的旅遊規模。
採取提高熱點旅遊區的門票價格、劃定特殊旅遊景點並控制其旅遊人數等手段;調整旅遊區的旅遊規模,在保證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旅遊區的環境得到保護。

5、加強旅遊環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遊環境保護工作的保證,通過對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制定行為規范。對破壞行為實行強制性的干涉與懲罰。立法主要內容有(1)旅遊區建設項目的審批辦法和許可權;(2)旅遊區保護范圍和保護內容的確定;(3)對違反者的處罰辦法等。

春節旅遊對旅遊業的影響

春節旅遊是原來三個黃金周中最淡的一個,因為中國人更注重春節的團圓氣氛,加上氣候不是很穩定,所以有點平淡。不要看媒體的宣傳,我在這個行業體會很深的。

⑽ 哪些春節活動對現在社會發展有利

比如有些人會選擇春節去旅遊,對社會發展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