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型抄多;數量多;地域組合好;游覽價值高(任答三點)
(2)紅色革命文化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交通快捷;受旅遊名城西安的輻射作用強
(3)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物古跡損毀
C. 民族文化旅遊的資源有哪些
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思考
〔摘 要〕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以至造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降低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在開發的基礎上強化保護,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和諧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保護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見引用地址】
D. 歷史名人文化資源在旅遊中有什麼作用
1.歷史名人文化具有尋根旅遊價值親緣一般會隨著代數的增加而減弱,但是如果回親緣與名人文化相聯答系的話,便會產生不竭的吸引力,比如挖掘兩岸共同的祭祀祖文化。挖掘和利用歷史名人文化旅遊資源,可以吸引遠在異國他鄉的華人,不辭辛苦而來,並可以給旅遊景區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可以藉助歷史名人優勢,拓展人脈關系,從而保證旅遊景區發展渠道的暢通。通過名人旅遊資源的開發可以維系一批人,從而使旅遊景區增加新的紐帶。
2.歷史名人文化具有激勵作用並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名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名人,其自身必定有突出的貢獻和非凡的能力,學習他們先進事跡的同時,也能被他們的精神所激勵。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名人文化內涵的景點能夠吸引很多遊客,成為一個城市旅遊業的標志和名片,從而帶動經濟的增長。
3.歷史名人文化的名人效應及文化作用名人作為一種傳承文化的載體,具有特殊的凝聚力。
4.歷史名人文化具有體驗旅遊的價值旅遊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離開慣常的環境到其他地方去尋求某種體驗的一種活動。
E. 談談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F. 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有哪幾點
人文資源是人類活動的痕跡,是人類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國著名的學者費孝通先生認為,所謂的人文資源就是人工的製品,包括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它和自然資源一樣,只是自然資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資源卻是人工製造的,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①從費孝通先生對「人文資源」的解釋和定義可知,人文資源有有形與無形之分,人文資源是可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利用的。同時,人文資源又是與自然資源相對應的,但「與自然資源相比,人文資源與人類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體現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反映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也能使人獲得更多的樂趣、享受、情感和知識。對自然資源,一般只能被動地接受,而人文資源卻能引起人們的反應、共鳴和參與。所以如果沒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就無法為人們所欣賞所
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少不了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旅遊業的發展也不例外,重視文化建設,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人文資源,對旅遊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人文資源對旅遊的互助與沖突
人文資源對旅遊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第一,旅遊地的民眾道德水準高,文化涵養好,精神風貌新,會使遊客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山好水好不如人好。第二,自然景觀如蘊涵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其魅力當然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喀斯特地貌溶洞里的鍾乳石造型會被賦予文學作品或傳說里的人物、故事的緣故了。第三,人文資源是全人類的財產,所以它也可以為各國各民族所用,以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如香港的迪斯尼樂園,深圳的世界之窗和「中國民俗文化村」等等,都是借他國或他民族之人文資源發展本地旅遊業的成功範例。
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可以為人文資源的保護提供資金的支持。
但是,發展旅遊業在很多方面也會與人文資源的保護發生沖突。
首先,旅遊業的發展會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文資源,而旅遊企業受利益的驅動,也不可避免地會只顧眼前利益透支人文資源。如一些摩岩石刻壁畫等人文資源,利用過度了就會加快其風化腐蝕的速度,造成嚴重毀壞。
其次,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旅遊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會改變其生活方式,進而影響人文資源生存、傳承與發展的環境。如上網、跳現代交誼舞、唱卡拉OK等等,還有與旅遊者的接觸,都會對旅遊地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穿著打扮受到影響並改變。這些改變必然會影響到當地人文資源的存在方式與環境等,嚴重的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文資源消失。
再次,過量的遊人湧入也會使旅遊地在用水用地等方面不堪重負,從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這個環境當然也包含了人文資源。
因此,要發展旅遊業,必須正確認識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只有合理適度地開發利用人文資源,才能更好地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二、當前人文資源開發利用與旅遊業的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對人文資源重視不夠,導致對旅遊景點文化資源投入不足,文化品位太低。缺乏吸引力
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已不足為奇。但是對文化建設的忽視,對人文資源的誤解,已經導致環境的污染、自然生態的失衡、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並進而損害經濟建設環境與外商投資環境,同時也嚴重影響旅遊環境。這就不得不加以重視了。費孝通認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是導彈的精確度,而是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而以人文資源為基礎的文化建設正是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煥發人們的精神風貌的最有效手段。
當人們的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精神的享受(藝術的欣賞與參與、旅遊、體育運動等等)就會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精神的愉悅、心理的健康,會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及活躍創造性思維的動力。
這就是人文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原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看不到人文資源的作用,在旅遊景點中人文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夠,致使景點的文化含量低,缺乏對遊客的更大吸引力。廣西岑溪市的吉太白霜澗漂流,是一段既可欣賞兩岸原始森林美麗景色,又能享受驚險刺激的漂流。但也只限於純粹的漂流。如增加人文資源的開發,將當地的民情民俗傳說等融入漂流的過程中,對遊客的吸引力還可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二)認識偏差。本末倒置,對人文資源重利用輕保護,導致人文資源的生存危機,影響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地方區別於另一個地方的區域文化,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旅遊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是推動旅遊發展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是一種重要的人文資源,旅遊業的發展,就是依靠異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與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的支持。因此,在發展旅遊業中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人文資源。如果對文化資源、人文資源重視不夠,一味地將其作為旅遊業的工具,看不到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相對的獨立性,對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的保護缺乏力度,這些資源就會受到嚴重破壞。這必然會損害旅遊業的根本。輝煌的麗江旅遊業憑借的不僅是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更有其享譽全球的納西東巴文化,但伴隨旅遊業的發展也嚴重地影響了東巴文化的生存環境。僅從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的數量這一旅遊經濟指標來看,2000年後,麗江每年的接待量超過300萬人,是麗江市人口的三倍,玉龍雪山每年完成的接待量超過120萬,麗江古城每年總接待量超過150萬,是麗江古城人口的30倍,是麗江城市人口的20倍。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沖擊,給當地的本土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本土文化面臨著外來文化如漢族文化、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險。納西語的普及面越來越窄,納西語中的漢語成分越來越大,許多新一代納西人已不會講納西話。納西服飾、傳統納西建築、東巴文字、納西民俗風情等普及程度越來越低,現代西服、鋼筋混泥土建築、漢族語言文字、漢族習俗等普及面越來越廣,已有覆蓋本土文化之勢,納西民族文化面臨嚴峻的危機。如今居住在古城內的納西族人已寥寥無幾,而新城區又沒能把現代建築風格與納西族能的建築文化風格相融合,喪失了自己應有的風格。旅遊業發展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使麗江文化與外來文化發生劇烈的碰撞,更主要的是對人文資源的 保護力度不夠,導致麗江的人文資源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伴隨旅遊業發展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來文化糟粕對麗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沖擊力也不可低估。筆者就曾親眼目睹一群本地少年在酒吧唱卡拉、喝酒至深夜的情景。這種生活方式對麗江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肯定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因此,麗江古城內的納西文化資源的保護已經日見嚴峻了。而像麗江這樣的文化旅遊城市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在廣西、在桂林,甚至在各縣、鄉鎮都存在著。
人文資源可以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源,但也不都是可以無限利用的。有形的人文資源需要保護,無形的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整理發展。人文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應該是一個原則。
(三)人才匱乏,人文資源與旅遊結合檔次不高,目前旅遊業的發展遇到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不夠,點子不新
人文資源雖然在很多地方都很豐富,但是卻沒有能夠很好地開發利用,或者說是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不上檔次。主要原因是缺乏懂旅遊善經營的人才,對本地旅遊資源(包括人文資源)特點及其與周邊地區的旅遊資源的屬性與異同缺乏准確的分析,對本地的旅遊城市形象定位不準,缺乏系統科學的策劃與操作,因而造成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不倫不類,旅遊產品缺乏亮點,或者與旅遊消費需求不相吻合。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有人才。
另外,由於資金有限、文化設施簡陋,或者設施規模太小,人文資源與旅遊的結合難成氣候,使自然景觀僅僅停留在原生狀態,遠遠不能滿足遊客的消費需求。
三、合理利用人文資源。促進旅遊業發展
如果任由人文資源的被毀壞,或者毫無節制地利用人文資源,文化生態平衡將會受到無以復加的破壞,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會成為一句空話。
(一)正確認識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人文資源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也可以為人類的經濟活動帶來巨大的動力,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工具。同樣,人文資源也可以成為旅遊業的資源,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結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一個湖泊與仙女沐浴的結合,一塊石頭凹痕與人形腳印的吻合,還有望夫石、飛來峰等等,都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有機結合,之後才有趨之若鶩的旅遊人群。
但是,人文資源也有其存在的相對獨立性,它不可以被人為所欲為地拿來作為旅遊的工具。南方某縣意圖把當地包裝成楊貴妃的故鄉並以此招攬旅遊人群,但卻始終無法調動人們的旅遊慾望。原因就是無視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拿人文資源在旅遊業上濫用的結果。可以說,人文資源來自文化資源,而文化是「人類確立自身超越動物性的存在意義的根本所在。一部人類史,說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與自然的文化的歷史,是一部動物的生存超拔到人類文化的生存境地的歷史」。可見文化以及文學藝術、人文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因此我們要給予文化人以充分的自主、自由創作的空間,明確文學藝術、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使之與旅遊業成為有機的、自然而然的結合。而不是把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當作單純的發展旅遊業的工具或附庸。當然對人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民族的權利,關鍵是要開發利用得當,不可濫用。更重要的是,對文化生態要有危機意識,對人文資源要加以保護,加以挖掘、整理與發揚光大。
(二)大力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的旅遊人才-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
大多數的情況下,旅遊業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結合,如何結合,結合得怎麼樣,必須由懂文化懂旅遊的專業人士進行系統的策劃和操作。否則,前述二者的結合就會成為生拉硬扯而顯得不倫不類並成為笑柄。為此,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對於懂旅遊善管理的高級人才,要捨得本錢引進來,特別是一些專家,他們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用更科學的方法,對一個地區的旅遊業加以規劃,能使一個地區的人文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深圳作為一個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其人文資源比很多城市都缺乏,但其旅遊業卻發展迅猛。「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觀瀾高爾夫旅遊勝地等等,一個個響當當的旅遊品牌,是深圳大膽引進和大力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結晶。可以說,高素質的人員結構正是深圳旅遊業的成功之本。
目前很多地方的學校還存在忽視培養旅遊專業人才的傾向,或者培養的此類人才不適合旅遊市場的需要,再一個是培養出來的人才留不住。為此,除了引進高級人才,本地的高校、普通職校還得擔負起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重任,地方政府必須進一步改革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培養起一支高素質的旅遊專業隊伍,使人文資源與旅遊業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淵源及文化特點。開展橫向聯系。整合周邊旅遊文化資源,准確定位旅遊城市形象每一個城市都有其區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特點與人文資源特點,這種特點與自然景物的特點結合,就成為其旅遊的特點,也是旅遊的吸引力所在。但是,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城市之間也會互相影響的。一個城市的旅遊業對另一個城市的旅遊業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發展一地的旅遊業必須將該地的旅遊業放到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大環境當中,並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系和融合,使其成為周邊大旅遊環境的中的一分子,使之成為另一城市旅遊的自然延伸與必要補充。所以,發展城市的旅遊業應在找准其特點的基礎上,還必須進行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明確其異同,以准確定位其城市旅遊形象。桂林、肇慶、梧州的旅遊內涵實質都是山水,怎樣突出其鮮明個性,樹立起鮮明的形象,並使之家喻戶曉,更好地吸引遊客,恐怕考慮其山水與人文資源的結合才是關鍵。
(四)要順應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不斷開發旅遊新概念、新產品
旅遊業發展到今天,沒有創新就很難有大發展,創新就是要走旅遊業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發掘不同區域人文資源的特點,使之與旅遊業緊密結合,促進旅遊業的更大發展。桂林有溶洞,貴州也有溶洞,你必須告訴人們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是什麼,才能使遊客遊了貴州的溶洞還想游桂林的。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旅遊產品,桂林更有聞名中外的文化旅遊產品——印象劉三姐與樂滿地。梧州有龍母廟,廣東悅城也有龍母廟,那你得明確梧州的是龍母太廟,地位更尊貴,才能刺激人們的遊玩心理。
(五)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提升品質,同時。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和諧旅遊
旅遊同經濟一樣,也必須講究資源利用,特色突出。講究檔次,突出精品。講究人性,突出和諧。目前很多地方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卻沒有突出重點,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平均用力,點多面廣,特色不鮮明,旅遊產品不上檔次,導致其吸引力不強,給人不值一游的感覺。以梧州為例,市區內有建築人文景觀——騎樓城,有龍母文化的龍母廟,有道教的白鶴觀,有佛教的四恩寺,還有儒教的聖文院,縣市下面有蒙山的太平天國封王建制地,藤縣的太平獅山,蒼梧的爽島庫區,岑溪的吉太白霜澗,這些景觀或者文化底蘊深厚,或者自然特色鮮明。如果能將其中一個加以大力開發,推向市場。都有可能成為梧州的旅遊拳頭產品。可惜的是開發力量過於平均,使得這些景點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缺乏深度與廣度,不能滿足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僅就市區而言,如能將龍母文化及佛道儒有機地統一於遙相呼應的三山(分別為河東、河西、河南的白雲山、鶴山、火山)之內,將騎樓城房屋加以改造,使之成為供遊客悠閑住宿之地。這樣把梧州市區內的旅遊資源重組後打造成旅遊基礎設施齊備、環境和諧,與人文資源結合充分的旅遊品牌應是完全可能的。
(六)運用多種方法保護人文資源,將人文資源與旅遊業有機地結合
當代人文資源的保護就是每一國家、每一民族、每一地域對自身文明軌跡的保護,是對人類精神財富的守護與發揚,其終極意義,是對人類文明及其生存意義的保護,它對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對提高國際競爭力,對達到更高程度的文明水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要通過學校、文化場所、傳習館、研究會、演奏會等多種途徑,從現在開始,從娃娃抓起,傳承和弘揚好民族文化。人文資源的保護還要通過採取政府、市場、法律、社會等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那些不符合新形勢的人文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必須加以改革,以保證文化生態的平衡。在人文資源得以充分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上,必須開拓思路,大力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以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G. 旅遊文化資源包括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
H. 旅遊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文化的概念是什麼
旅遊文化資源:廣義上講,記錄人類生存、發展、變化的載體的總合。
旅遊資源文化: 由各種社會環境,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和物質生產構成的人文景觀,
I. 旅遊資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與深度開發
.
四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作為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在全國具有鮮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較優勢,旅遊開發潛力巨大。
1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分析
1•1 三國遺跡數量眾多,品味獨特
四川現存的三國遺跡數量眾多,約有100多處,成都—德陽—綿陽—廣元一線尤為集中,其中武侯祠、劍門關、桓侯祠、七曲山大廟、龐統祠、平襄樓等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壟斷性,品味獨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公認最具影響力的紀念諸葛亮和劉備的祠堂,惠陵是全國唯一具有明確標志的三國皇帝陵墓;劍閣劍門關是諸葛亮最早設立關隘以駐軍防守的地方;閬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築面積最大的張飛廟;梓潼七曲山大廟的關聖殿是省內最早的關帝廟,殿內的金臉關公塑像為全國唯一;羅江白馬關龐統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時間最早的三國蜀漢遺跡;蘆山縣的平襄樓是國內尚存的祭祀蜀漢大將姜維最古老的建築物;大邑趙子龍祠墓是全國唯一的趙雲墓;雷波馬湖海龍寺是全國唯一的孟獲廟等。
1•2 三國文化旅遊亮點突出,優勢明顯
蜀漢英雄是三國文化旅遊的亮點,四川開展三國文化旅遊的優勢在於中國人喜愛並深受其影響的三國人物諸葛亮。雖然諸葛亮的故鄉在山東沂南,躬耕讀書在湖北襄樊,逝世後安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但他一生最偉大的功業建立在四川。即使人們記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卻記得他建功立業的地方在四川,記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國所有三國景區的同行都承認,若論諸葛亮文化內涵的厚重精深和影響力,全國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與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無法與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應將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作為切入點和主線。
1•3 資源的文化價值高
三國文化源遠流長,影響中國文化至深,其中體現的謀略思維和忠義精神至今仍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國志》是三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其作者陳壽是四川人;二是《三國演義》中,蜀漢政權為三國正統,蜀漢英雄是正面謳歌的對象;三是四川三國故事集中,三國遺址保存較好。可以說四川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
四川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價值高,成都武侯祠、羅江龐統祠、綿竹雙忠祠、綿陽蔣琬墓、南充萬卷樓、閬中張飛廟等祠廟的文化內涵都相當豐富。
1•4 三國文化資源與自然生態組合良好,民間藝術豐富
四川三國文化遺跡與自然生態大多組合良好,適宜打造歷史文物和自然風光相結合的復合型旅遊產品。如唐家河自然保護區既有「鄧艾偷渡陰平」的歷史,又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劍門蜀道既有三國文化內涵,又有自然奇觀———天下雄關和生態景觀———翠雲廊[1];雷波縣既有全國唯一的孟獲廟,又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溶洞奇觀;七曲山景區既有諸葛屯兵、張飛植柏等30多處三國遺跡,又有被譽為天然氧吧的萬頃純古柏等。文化資源結合自然生態,突出創新,增加賣點,這也是當今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思路。
有關三國的民間藝術形式,包括戲曲、民間故事、諺語等不計其數,尤其是三國文化和我國戲曲發展聯系緊密,三國故事是地方戲極為熱衷的題材,其中的軍事鬥智和武打場面充滿了智慧和驚險的觀賞因素,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同時,這些劇目的基本思想傾向都是「擁劉漢、貶孫曹」,贊揚蜀漢集團文臣武將的機智和武勇。長期以來,三國戲一直是川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川劇中三國戲的總數有150出之多[2],這是其他題材的劇目難以相比的。這也正是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綜合性的體現。
2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及原因
2•1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的現狀
1982年,劍門蜀道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川旅遊部門便開始著手啟動三國文化旅遊線。這條線路涉及成都、綿陽、廣元、閬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國遺址和旅遊景點。1993年,隨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熱播,四川又開始重提三國文化旅遊,希望藉此帶動四川三國旅遊文化熱潮。1994年,國家旅遊局、文物局聯手推出「1994中國文物古跡游」,其中一條線路是「1710年前的三國戰略線」[3]。
這條線路的北線即是四川、陝西、河南三省的三國景點。但是,幾次開發均未被市場認可。目前,四川三國文化旅遊呈現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獨秀的局面。據統計,2005年四川三國文化旅遊人次數僅佔四川遊客總數的5•9%,門票和經營收入僅佔四川旅遊總收入的0•13%[4]。這種狀況與我省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
2•2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升溫困難,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線路長、景點散,各家「自掃門前雪」,只顧介紹自家景點,很少深挖三國文化的內涵。從成都到廣元一線,由《三國演義》、民間附會和後人紀念形成的大小三國文化景區有數十個,傳統上以成都武候祠、劍閣劍門關、翠雲廊最有名,其他相對較弱。這些景區分布於5個市、10餘個縣,分布廣、跨區多,一方面為川西北發展三國文化旅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為政,群龍無首,總體規劃滯後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主線路(成都—德陽—綿陽—廣元)屬線型的通道式旅遊線路,沿108國道一路排開。過去,這條線路全長360多公里,道路等級低,景點分散,旅長游短,遊客周轉速度慢[5]。
且108國道貫穿劍門關、明月峽、七曲山大廟等景區,將景區分割成兩半,使景區成為過境點,而非相對封閉的景區,不利於開發建設和管理。
就目前來看,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單一且缺乏聯動,幾乎都是觀光產品,並且主要都是「看廟」,開發建設檔次低,缺乏體驗和參與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為精品外,其它景區都只是初級產品,看點少,吸引力較弱。
3 實施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整合與深度開發戰略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起步早,發展晚,長期處於品牌大,市場小,宣傳多,遊客少,景點熱,線路冷的尷尬狀況。但由於三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景區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及國內外遊客的認可,三國文化旅遊仍然充滿了市場潛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形成推進三國文化旅遊的整體合力
整合是一種共贏的手段,合作區域實行旅遊資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整個區域旅遊業的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旅遊競爭力[6]。
要充分發掘四川三國文化旅遊市場潛力,關鍵在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各市、區縣要以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整合為基礎,在發展思路、產業規劃、基礎設施配套、旅遊產品打造包裝等方面加強互動交流。一方面,依託各自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打造特色品牌,並注重相互之間特色品牌的差異互補,錯位發展,體現特異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合作,尤其是省際間的合作,只有以資源的關聯性、旅遊鏈的完整性、消費的舒適性為首要原則,從完整的三國文化旅遊市場角度聯手設計旅遊線路,開發旅遊產品,打造旅遊品牌,才能充分體現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整體性。
2002年由巴中、漢中、廣元三市率先發起的三國文化旅遊協作,簽署了《川陝毗鄰地區旅遊合作協議書》,本著「資源共享、線路共建、市場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協作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但在制定或修訂旅遊發展規劃時還要進一步站在大旅遊、大載體、大投入、大經營、大回報的高度,打破行政區域和體制限
制,加強跨行政區域的旅遊資源整合開發與管理,才能把三國文化旅遊產業做大做強。
3•2 深度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優化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空間地域組合
深度開發首先應該是綜合性開發,要把各方面的資源全部利用,實行整體開發。深度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是進一步發展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突破口,整合、深度開發散亂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不是簡單地將三國遺跡捆綁銷售,而是進行深度的市場協作和優化產品的空間地域組合。
針對三國文化主題進行四川文化旅遊建設,主要是以諸葛亮為重點和主線,大手筆、高起點建設三國文化旅遊精品項目和線路。因此,應統籌規劃,充分利用和完善現有的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條件,優化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空間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錦里為中心,推出三國蜀漢都市休閑文化旅遊,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支撐中心和國際著名的三國文化旅遊城市;二是以劍門蜀道為紐帶,以龐統祠、富樂山、七曲山大廟、劍門關、翠雲廊、昭化古城、明月峽、清風峽等為支撐,推出三國軍事文化旅遊,優化和突出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3•3 聯手包裝,完善和延長三國文化旅遊產業鏈要提高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變「招徠客人」為「留住客人」,關鍵是要通過行政區域聯手、政企聯手、部門聯手等方式進行打造包裝,努力對三國文化旅遊景觀進行定位升級,形成與「三國文化旅遊線」相配套的獨具特色的知名旅遊品牌體系。完善和延長三國文化旅遊產業鏈不僅要圍繞三國蜀漢都市休閑文化旅遊和三國軍事文化旅遊展開,加強景區路網建設,加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而且要將三國旅遊與三國文化產業相結合,進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國文化旅遊品牌。
首先,將三國文化產業與旅遊開發相結合。三國文化的產業開發最初是在文化產業上進行的。從早期的史志、小說、民間文藝,到後來的廣播、電視、音像製品。現在,三國商戰謀略著作和電腦游戲成為了三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而這些文化產業都可以與三國旅遊結合起來,如梓潼七曲山大廟可以用民間的關公信仰來吸引遊客朝拜;錦里的諸葛連弩等民間游藝可吸引遊客參與;梓潼五丁開山景區的張飛趟腳石等豐富的民間故事則增加了遊客對三國歷史的體悟和情趣;劍門豆腐等三國民間飲食增加了三國文化體驗的內涵;綿陽富樂山三國戲、評書更是三國文化大餐;現代三國影視業發展又催生了影視城游覽、表演等旅遊項目,如無錫三國城[7],雖然四川目前尚無此內容。
近年來,以三國文化為題材的商戰謀略著作層出不窮,三國謀略成為部分企業的培訓項目,將三國文化旅遊與企業培訓相結合,可以開發出新的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和市場。
其次,將三國文化產業與旅遊營銷相結合。如將三國文化旅遊的相關景區用游戲的形式串起來,製成電腦游戲,既開發了文化產業項目,又為三國文化旅遊提供了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宣傳平台。可組織三國網路游戲大賽,吸引更多人關注三國文化,參與三國文化旅遊。還可以利用三國歷史中的懸念故事來吸引遊客,諸葛亮六齣祁山發明的木牛流馬即是個絕好的題材,如組織國際性的木牛流馬設計表演大賽,用此類節慶活動來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遊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從而增強競爭力[8]。
第三,將文化研究普及與旅遊產品創新相結合。三國文化旅遊的靈魂是三國文化,隨著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興起,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如果有一天,中國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國故事,不再為三國英雄而激動,那一天便是三國文化旅遊的結束日。三國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國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又可以直接創新產品、帶來遊客。協作體可以通過組織這方面的研討會、培訓班,來提高相關管理幹部和從業人員的素質。
4 結語
三國文化旅遊線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間重點打造的四條精品路線之一。對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是四川旅遊行業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遊產業升級、推進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強省跨越的重大舉措,它對進一步增強旅遊開發工作的科學性、專業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遊資源,優化旅遊的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豐富四川旅遊產品文化內涵,促進旅遊產業協調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瀘州人,樂山師范學院旅遊與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與生態旅遊研究。
馮佳(1987-),女,湖南長沙人,樂山師范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05級學生,主要從事旅遊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向玉成.巴蜀旅遊史資料選編[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 460.
[2]沈伯俊.三國漫談[M].成都:巴蜀書社, 1995.
[3]丁季華.旅遊資源學[M].上海三聯書店, 1999: 113.
[4]呂一飛.四川三國文化旅遊開發的戰略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 2006(6).
[5]郭躍,張述林.旅遊資源概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 1998: 349.
[6]王迎濤.我國區域旅遊資源整合研究進展與發展建議[J].地域研究與發展, 2009(1).
[7]趙榮光,夏太生.中國旅遊文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295.
[8]楊振之.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2: 108-109.
J.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