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大學生旅遊文化節

大學生旅遊文化節

發布時間: 2020-12-07 02:48:54

『壹』 大學生旅遊文化節策劃書怎麼寫

關於舉辦「武夷學院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
一.活動名稱:
武夷學院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為指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三綠」「四會」「五開」「六為」的學校定位為行動指南。
三.活動主題:
「傳承文明 相約武夷 激情校園 魅力旅遊」
四.活動意義:
在武夷學院開創旅遊文化節的先河,展現旅遊文化,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親身感受旅遊文化,樹立正確旅遊行業觀,從而了解旅遊、實踐旅遊。旅遊文化節內容涉及廣泛,形式規模宏大。極大的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為我院學生創造一個表現自我、開發內在潛力的平台。
五.啟動時間: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下午15:00
六.參加對象:武夷學院全體在校大學生及周邊兄弟學校
七.活動地點:圖書館前的廣場、校報告廳、同文樓多媒體教室等
八、活動內容概況:
本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分為六個部分。分別為:
①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開幕式之茶之韻——品茗論道
(2009年3月26日下午15:00——17:00)
②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之導游大賽
(2009年3月29日-09年5月9日)
③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之「旅遊天下,小相片,大世界」旅遊攝影展
(2009年3月30日-09年4月8日)
④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之旅遊文化系列講座
(2009年4月7日-5月10日 上午:9:00, 晚上:19:00;)
⑤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之自行車自願者環保游活動
(2009年5月9日8:00—15:30)
⑥2009年武夷學院旅遊系畢業生歡送晚會暨武夷學院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閉幕式
(2009年5月29日 19:00)
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參賽項目均不收取報名費。詳細內容見各活動策劃書。本次活動於2009年3月26日15:00正式啟動,2009年5月29日在校報告廳舉辦2009年武夷學院旅遊系畢業生歡送晚會暨武夷學院首屆大學生旅遊文化節閉幕式。
九、.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武夷學院團委 武夷學院學生處
承辦單位: 武夷學院旅遊系團總支 武夷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武夷山市自行車協會 武夷山導游協會 中國移動通信武夷山分公司
活動顧問單位: 武夷山市旅遊局 武夷山市景區管理委員會

『貳』 中國有哪些節日

1、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被稱為端午節,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習俗: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榕枝、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

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3、春節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4、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叄』 我是一著名景區旅遊管委會的,今年要舉辦場大學生音樂節,怎麼做集合景區宣傳與大學生音樂文化的策劃案

隨便想的兩條,希望對你有幫助:
既然是活動策劃要做宣傳,一是需要考慮選擇什麼內媒體形式將信息傳容達出去且效果更好,同時立足本身條件與資源。二是,要讓活動有趣、參與度高,需考慮活動形式的策劃與普通人群參與的激勵措施,鑒於你是景區方面工作人員,舉辦本類活動承接著一定自我宣傳的意思,同時又是面向大學生青年群體的,可考慮將景區自身資源實現轉化,如參與有獎活動,將的設置則可以是景區門票、年票等;三是,策劃文案需要成本預算;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