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旅遊文化與地理

旅遊文化與地理

發布時間: 2020-12-07 04:44:18

A. 高中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知識點

1、旅遊資源復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制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1)旅遊文化與地理擴展閱讀:

能源分類: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B. 旅遊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分兩方面,利弊。自然:破壞生態系統和植被,土壤,生物,水源;有利於引起重視,從而保護環境。人文:傳統風俗的繼承,傳統文化的發揚;新興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破壞原有的風俗和文化

C. 中國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特徵對旅遊地理區劃有何影響

旅遊資源,一般劃分為2類:即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就是山水專風光這類屬的,與當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日照等有一定的關系。比如桂林山水、黃山日出、廬山瀑布等。人文景觀,主要是指由於人類的生產生活所形成的景觀。比如名人故居、土樓(竹樓)建築、宮殿、園林等。旅遊資源分布在哪裡,就可能給當地形成相應的旅遊資源創造條件。因此,旅遊資源也是形成旅遊景區的必要條件。

D. 旅遊需要了解當地文化,語言,地理知識,還有什麼

風俗,尤其是一些禁忌事項。

另外必須了解一旦你發生意外,在那裡可以進行求助的人、機構或者地方。

E. 淺談旅遊活動與文化現象的關系

一、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二、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中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重點難點分析】

文化與文化景觀的命題,從內容上看涉及許多不同地域的人類文化景觀和歷史遺產,與人文社會學科有密切聯系,綜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點關注文化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理解文化景觀形成中的環境因素影響,從文化源地和文化擴散各種類型分析,解釋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動態發展,注意對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觀圖、分布地圖和資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斷,結合文化地理相關理論進行解釋和說明。

復習這一內容時還要注意理解下面的問題。

一、文化空間的擴散與擴散類型

1.要理解文化擴散的含義,在空間上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為文化空間擴散,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為文化傳承,兩者一起構成文化傳播:

2.文化擴散的主體是人,區別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擴散,要依據擴散中人的空間移動距離。閱讀教材中文化擴散類型示意圖,加深對兩種不同類型文化擴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對擴展擴散劃分的三種類型進行比較區分,並聯系實際思考除了教材中所舉實例,還有哪些屬於這三種不同的擴散類型。

3.本節文化擴散實例分析是對文化擴散類型的具體印證,學習中要對實例進行歸類,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不能將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擴散的形式絕對化,即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擴散可以兼有多種擴散形式;第二是將復雜的文化事物或現象簡化後,才易於確定它的擴散形式,如中國文化屬於復雜的文化體系,其中造紙、印刷術向西方的傳播為遷移擴散,而農耕技術通過少數民族傳到緬甸則屬擴展擴散。

4.學習文化擴散的形式還要明確文化擴散的作用,沒有文化擴散,就沒有文化的發展,眾多語言技術的普及擴散均說明文化擴散的作用。廣播電視、通信衛星等媒體的發展,對文化擴散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文化景觀與文化現象有何區別

區別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鐵路和火車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要素,由於鐵路在空間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觀,而火車在功能性質上是運動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觀。此外,有許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由於不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或事物。

旅遊活動受其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的迅速提高而日顯重要。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以及「假日經濟」等時事熱點問題都是本單元重點關注的。而且由於旅遊景觀的多樣性將涉及與歷史文化有關的方面、旅遊業發展的經濟規律等問題,因此自然會涉及多學科綜合理解和分析闡述,具有較高的學科綜合性。旅遊活動具有動態、線路的特點,涉及區域發展、區域間差異和交通運輸聯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學科內綜合的重要素材領域。

【這部分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1.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遊資源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市場距離:旅遊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與旅遊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於遠離發達區的旅遊資源。

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4.地區接待能力:除旅遊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5.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二、掌握我國的重要旅遊資源的分布

1.自然風光: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黃山、日月潭、西湖、白頭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明孝陵、避暑山莊、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

3.革命紀念地:廣州、武漢、南京、上海、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

4.民族風情:漢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燈、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和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

5.十大風景名勝: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台灣日月潭、安徽黃山。

【範例分析】

[例題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天安門廣場是一種文化景觀
B.火車不是文化景觀,但剛剛進入博物館的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是一種文化景觀
C.泰山和泰山頂上的南天門都是自然景觀而非文化景觀
D.文化景觀中的物質文化景觀和精神文化景觀都有物質表現形式

分析: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者未受人類的影響;後者是指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天安門廣場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精神活動的產物,屬於文化景觀;火車因為是運動的,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放進博物館,這台機車就不再作為運動的工具而使用,而作為反映人類利用自然物質要素進行改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就屬於文化景觀;泰山是自然景觀,而南天門是人類創造並附加在泰山頂上的古建築,它屬於文化景觀。

答案:C

[例題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黃河流域在歷史上本是一個宜農宜牧的地區,滔滔黃河橫貫東西,兩岸草原、森林、農田交織,到處是青山綠水。所以黃河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兩岸富饒的大地哺育我們炎黃子孫茁壯成長。在黃河流域已經發現仰韶、龍山以及新石器時期的其他各種文化遺址1600多處。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們的祖先已在這片沃土上從事過許多名垂青史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雄辯地說明,黃河流域曾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於我們的祖先不懂得生態平衡,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消耗的木材、糧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開墾地、森林砍伐、草原毀壞,年復一年,嚴重破壞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變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據不完全統計,在方圓一公里的土地上,溝道總數達30萬條以上,地面支離破碎,黃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使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

(1)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條件是_______________,這說明文化源地的產生與_______________密切相關,按文化源地的分類,黃河流域屬於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黃河流域有著與歷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觀,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說是農業景觀的_____________與歷史明顯不同,

(3)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主要是由於人們不懂得___________,隨著___________的不斷增長,加速____________,導致黃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嚴重,這說明文化景觀不順應____________規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並且會對_____________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4)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黃河流域的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們都屬於____________,從屬於___________文化體系。

(5)按地區分布,黃河流域的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區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B.東部農業文化地區
C.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 D.北部草原文化地區

(6)該地區文化景觀的變化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該題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觀、文化區等眾多知識內容;考查我們聯系實際的分析、比較以及將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歸納的能力。鄂爾多斯和黃土高原等黃河流經的許多地區森林覆蓋率在春秋戰國時代在60%以上,由於人類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荒漠化面積擴大,物質文化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答案:(1)黃河橫貫東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環境 文化系統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態平衡 人口開墾土地、砍伐森林、毀壞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發展 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
(4)文化綜合體 中華
(5)B
(6)人們改造物質文化景觀(客觀世界)時,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例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廣西、貴州、雲南後,對這一帶發育的峰林地貌作了總結:「峭峰離立,分行競穎」,「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他還指出這「磅礴數千里」的岩溶地貌,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點:廣西之山的特點是「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雲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貴州之山,「則界於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又說:雲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廣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貴州則「界於二者之間」。

F. 地方文化對旅遊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旅遊活動的內涵在於它的文化性。發展旅遊業可以美化自然環境,同時也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旅遊公路、登山索道、旅遊賓館、建築和生活垃圾等等在方便旅遊者,促進旅遊區域和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它也不同程度破壞和影響了風景區的環境。旅遊業的科學發展觀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旅遊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已經危及到或有可能危及到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於以往由於旅遊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帶來的旅遊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以及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等問題的一種反思,是一種新的追求旅遊業的持久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系統是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集合。因此,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包含了旅遊經濟持續性、旅遊資源環境持續性和旅遊地社會文化持續性。
旅遊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著明顯的歷史和社會的背景關系,同樣它與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之中的,盡管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業在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空間在擴大,地理屏障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它對旅遊文化影響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地域文化無不對烙下深刻的烙印,東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與四川人有著顯著的差異。以吉林和哈爾濱人為例,他們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談到家鄉都會說道松花江,松花江在他們童年記憶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很多人都有松花江的情節,他們對異地的朋友介紹的松花江總要比實際美得多,神奇得多,他們會把松花江說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美的江。這種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環境導致的地域文化的差異性。
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旅遊景觀,之所以能夠吸引遊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時空差異。是歷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著廣大旅遊者,催生著眾多旅遊企業的形成和發展。秦始皇兵馬俑可以把旅遊者帶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是兵馬俑讓旅遊者穿越了時間隧道。同樣,青藏鐵路打破了唐古拉山的地理屏障,讓更多的旅遊者可以走進布達拉宮,走進雪域高原。地理學家把青藏稱為地球的第三極,是因為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是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喜馬拉雅、唐古拉山口、三江源、藏傳佛教、藏羚羊、雅魯藏布江、可可西里與布達拉宮等等一系列的地理景觀吸引著無數旅遊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巨大的地理差異。它的魅力就在於同一緯度向東3000公里內是四川盆地和江南水鄉,它與中國人口密集區的內地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所以我們研究或為每個旅遊區域旅遊文化定位時必須注重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文化與自然、人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形象中包含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但旅遊文化作為一種依託歷史文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所創造的應用性文化與歷史科學、地理科學是有著明顯差異的。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環境常被稱為世外桃源,桃花源是東方人的最理想的目的地模式。在《桃花源》中所描述的人居環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在人際關繫上,好客到了見了陌生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對於西方人香格里拉是它們對東方旅遊目的地的夢想形象。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描繪了一個風靡五洲、讓成千上萬人苦苦尋覓了半個多世紀的迷人的「香格里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在處理各教派、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都信守「適度」原則,這使得社會祥和安寧,人們相親相愛,過著自給自足、平靜、富裕、長壽和高尚的生活。「這里,是一片決塵凈域,美麗得讓你一聽傾心,一見鍾情!這里,是一方曠古秘境,神奇得讓你入夢入幻,如痴如醉!這里,是一座七色樂土,豐燦得讓你五體投地,八拜頂禮!」作家筆下的香格里拉,而這,也正是人們心目中真正嚮往和留戀的旅遊目的地。我們知道無論是桃花源還是香格里拉它只存在於作家的筆下和讀者的心中,真正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是不存在的。我們應當把旅遊文化理解為建立在一定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基礎之上的再創造。

G. 求一篇關於旅遊景點地理歷史文化的論文

故宮的建築特色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宮殿,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規模浩大,佔地約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周圍還環繞10多米高的宮牆和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
故宮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是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角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
故宮的建築充分體現了「天子至尊」的封建宗法禮制,嚴格按「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古制布局,分為外朝與內廷兩部分。
故宮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前朝,也稱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後寢,也稱內廷。外朝以黃極殿(清代稱太和殿,又稱金鑾殿)、中級殿(清代稱中和殿)、建極殿(清代稱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三大殿均建在8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廡環繞,氣勢磅礴。多採用重檐廡殿頂這種屋頂結構,殿內瀝粉貼金,重施五彩,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麗,是皇帝辦理朝政大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是宮城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築,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盛大儀式或慶典都在這里舉行。
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妃宮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皇帝的「三宮六院」,是皇帝平日處理日常政務及皇室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還有御花園、欽安殿、養性齋等建築,形成一個布局完美的整體。御花園既有帝苑的雍華氣魄,又有民間古典園林的幽雅意境。
紫禁城的宮殿建築中大量使用了雕刻、貼金、鏤金、漆畫、景泰藍、玉石及螺鈿鑲嵌、硬木貼絡、綢緞裝裱等封建社會所能採用的一切工藝美術手段,將高超的建築技術與藝術融合融為一體,體現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最高成就。
紫禁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世界建築史上別具一格,也是中國古典風格建築的典範和規模最大的皇室。

故宮文化內涵
中國歷代帝王的宮殿是各個歷史時期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成就的集中體現,每一朝代的帝王宮殿都是當時最偉大最壯麗的建築。通過宏偉的建築表現至高無上皇權一直是古代宮殿建築的首要指導思想。

紫禁城宮殿繼承了傳統的宮殿建築思想,根據《周禮》和古代「禮制」中規定的法則進行規劃,通過空間的整體布局和裝飾材料等諸多手段,完美地表達出了宮殿建築中所蘊涵的君權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壯的紫禁城,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一個完整典型。

(1) 象天立宮,君權神授的設計思想:故宮在明、清兩朝是被稱作紫禁城,在它的這個名字中體現了古老的象天立宮的思想。

皇帝既尊為天子,如此也就產生了「象天立宮」、君權神授的設計思想。這是秦漢以來,中國宮殿建築基本布局所表達的一種象徵意義。隨著「禮」的日趨完備,使得中國宮殿建築的制度日臻完善,它的特徵也更為鮮明,至明、清時期而集其大成。明清宮殿建築,以居中為尊,左右為次;面南為尊,面北為次;殿身間數規定為三、五檐廡殿、七、九,以九間加圍廊,為最高等級;屋頂的第依次為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攢尖、單檐廡殿、單檐歇山、單檐攢尖、懸山、硬山;台基以三曾須彌座最為隆重。並且將建築的類型認為大式和小式,而以帶有斗拱的復雜做法作為主體建築——所謂「殿式」建築的重要標志。

顯然,「禮制」尊卑為宮殿建築規定了必須遵守的法則。「象天立宮」所表達的思想與尊卑等級的秩序,均是為了達到「壯君威」這一目的。可以說古代禮治制度和「君權神授」思想的結合,正是中國宮殿建築設計思想的核心

故宮的宮殿建築在空間與實體上無不表現著帝王的至尊和高大,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以一條中軸線南北展開,均衡而對稱。以太和殿為中心和重心,深、高、寬都集中於此,縱深的傳統模式加重了建築物庄嚴肅穆的色彩,寬闊的空間變化賦予建築物宏大的氣勢,而高大的台基和殿宇則直接表現了帝王的至尊。深、高、寬的手法使整組宮殿群產生了撲面而來的威懾力,給人以久久難忘的震撼。宮殿內巧妙運用光線的明暗對比,烘托出帝王的神聖地位,殿堂內光線昏暗,於殿外的明亮形成強烈對比,神秘氣氛油然而生。「天高其為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帝王藉此而深藏,神秘與朦朧更增添了至尊之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內完全是龍的世界,龍無處不在,天子的威儀也無處不在。據統計,僅太和殿一處,就有龍12654條,若是把整個皇宮內的龍教起來,那就是天文數字了,龍體現了宮殿建築的等級規范。皇宮內的屋頂用黃琉璃瓦,三大殿台基高達8米以上,甚至大門門釘的著名也是最多的,這些都是皇宮最高級別地位的體現,是帝王「九五」之尊的表現。明清故宮是封建宗法禮制的象徵,代表著帝王的權威,成為我國古代一處既有實用性,又有極強象徵意義的建築群。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故宮是最優異、最獨特、最輝煌的建築物,她那充滿魅力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情調,使她成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絕好象徵。

(2)陰陽五行的文化根底: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和稱,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並且對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陰陽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後引申為自然界中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勢力,先秦的思想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易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和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外一方而單獨存在,陰和陽的互根互用始終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中,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五行,最初稱五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後引申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的運動變化生成的,各種事物都具有五行的屬性,五行之間相互聯系,相生相剋。

陰陽五行學說在紫禁城宮殿的設計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紫禁城宮殿整體上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為陽,在布局上由三朝五門,多用奇數;內廷為陰,在布局上由兩宮六寢多用偶數。兩宮為乾清宮和坤寧宮(交泰殿為之後建),六寢為東西六宮。社稷壇中更是明確體現了五行的思想。

外朝中路的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的漢白玉台基上,土為陰陽五行之一,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手:「中央土者,君宮也」。唐孔潁達疏中說:「土為五行之生,尊之故稱大……「根據陰陽五行,在金、木、水、火、土中,土居於中央,把三台建成土字形,表示這里是天下的中央,同時,土也代表了江山社稷,表明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康。

「南三所」為皇子讀書的地方,由於幼年屬於五行中的「木」,生化過程屬於「生」,南三所的方位又是在東南方,故都施以綠色琉璃瓦屋面。綠色為春天樹木萌芽之色,象徵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皇帝對他的後代所寄予的希望,所以太後的宮室如慈寧宮、壽安宮、壽康宮都分布在西路。文淵閣作為紫禁城內的書庫,專用於收藏乾隆是編撰的《四庫全數總目考證》及《古今圖書集成》。書庫最忌火,所以文淵閣用黑色琉璃瓦綠剪邊屋面。黑色在五行中屬「水」,用黑色琉璃瓦含有以水壓火之意。屋脊用綠 紫 白色琉璃浮雕波特 游龍,閣前鑿長方形水池,池上架有臼石拱橋,圍以白石欄桿,欄板雕有海水及各種水族圖案,以示厭火之意。

(3)錯落有致 韻律天成的空間布局:紫禁城三大殿以南正前方有五座門:皇城大清門為第一門,從此開始向北,經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再北穿過端門和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到太和門。這是五個連續的空間廣場,全長約1700米,為紫禁城宮殿前區的前引部分。利用各種不同形制的門,區劃出不同的格局,形成高低錯落的變化,構成大小、橫豎、寬窄不等有收有放的空間,並採取「欲揚先抑」的方式,從而組成既有規律又富於變化的建築系列,由宮前區大清門開始,逐步深入到紫禁城內,使其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紫禁城內宮殿的總體布局再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發展。它分為中路 內東路 內西路 外東路 外西路等五個大的區域。這里不僅有皇帝和後妃使用的宮殿,還有太後、太妃及皇子們的生活區,使宮殿的布局更加集中和緊湊。這樣龐大的宮殿群再歷代皇宮中也是罕見的。其中以中軸線為主體布置著前三殿和後三殿等一些主要建築,成為貫穿紫禁城的主線。外朝以前三殿為主要殿堂,其中又以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為中心,象徵著帝王權力、地位的至高無上,因而它占據宮城中最尊貴的位置。前三殿軸線的兩旁,按文東武西之制,東側是文華殿一區,西側是武英殿一區。這兩區建築組合都是一正兩廂前後殿的庭院。從外朝建築布局的體制看,它們是兩座東西偏殿,兩組建築東西對稱,遙相呼應,再前三殿的兩翼形成左輔右弼的格局。外朝占據紫禁城的大部分空間,為了突出外朝宮殿的主導地位,它的布局、 規模、 體量、 形式、 裝飾、 材料、 結構、 工程做法都具有最高等級。前三殿一區宮殿最為壯觀,局勢開闊,布局舒朗,建築端莊,氣勢凝重,從而體現了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內廷宮殿布局的中心後三宮,是中軸線的後半部分主要建築。東西兩側各有六宮,是妃嬪們居住的兩組建築群。東西六宮外側則採取左右對稱排列成軸線方式,各自形成太上皇居住的寧壽宮區和太後太妃們生活的慈寧宮 壽安宮區,自成體系組成了內廷的次要軸線,平行於前三殿和後三殿的紫禁城的南北主軸線。東西六宮之北有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再明代是皇帝的幼年子女生活區。這些小區也有各自的軸線。內廷宮殿是帝、 後、 妃、 皇子的生活起居之地,因此在建築布局上採取密集的組合方式以便實用。主殿與配殿多廊廡連貫,庭院鱗次櫛比,布置嚴密深邃。

紫禁城內各院落的布局也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城中的宮殿的基本形式大都為「一正兩廂」的樣式,也就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布局方式。各院落的設計在嚴格掌握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又根據不同院落的實際功能的不同而加以靈活運用,因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格。

故宮無論就其對稱性、 空間布局、 色彩搭配和完備的設施等諸多方面,多顯示屬極高的建築成就。尤其是其中通過建築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品味來體現君權神授,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坤寧宮的特殊氣氛則昭示著明、 清兩代王朝理念與習俗的變遷。

H. 分析一個地方從地理 歷史 文化 旅遊還有哪些方面

方誌,就是對一個地方的記載、記述。一個地方、地區的記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專:自然屬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經濟地理屬於人文地理,但亦可單列)。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誌應是一個地區的綜合性資料書,它要求對該地區的全部已有事業、客觀條件、社會狀況等作如實記載,也就是實錄歷史,還原歷史。簡而言之,地方誌書者,地方之全史也。它雖有史學之性,但不是國史、正史,也不屬史學范疇,但要比史更全面、更系統;由於它記載面十分廣博,故推而論之,地方誌書有網路全書的性質,亦可稱地方的網路全書,是人們了解國情文化的重要文獻之一。

I. 【旅遊地理】文化旅遊是以文化資源為體驗對象的旅遊活動。近年來,隨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及與旅遊名城西


(1)類型抄多;數量多;地域組合好;游覽價值高(任答三點)
(2)紅色革命文化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交通快捷;受旅遊名城西安的輻射作用強
(3)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物古跡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