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旅遊對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一)旅遊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1、增加民族地區人們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條件?
旅遊業的發展,能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旅遊業帶來外匯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提供當地人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和旅遊設施,它們在供旅遊業使用的同時,亦供當地居民享用。這樣就會改變民族地區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如交通設施、照明設施、家庭住宿環境和條件等的改變,讓他們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2、拓寬民族地區人們的視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外來人員大量湧入,隨之也帶來許多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當地人們從主動抵制到完全認可,甚至去接納旅遊者的文化,這是一個視野逐漸拓寬的過程。從而他們心理上對外來文化的容忍和接納能力也逐步增強。世界「全球化」在當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民族文化一旦進入全球化,就會喪失自己的特色。根據全球化與民族文化雙向影響的原理,各民族並非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在接受的同時,也通過全球化過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個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對該民族的發展就越有利,該民族文化就能獲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視野的拓寬,使民族地區人們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准備,在全球化過程中能採取更主動的姿態,獲得更多機會。?
3、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現代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在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而在80年代以後,隨著旅遊業的開展,民族文化被開發利用,且倍受青睞,喚起了民族地區人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們去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文化。這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喚起,以及經過重新認識和評價之後對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們去恢復原有的現已消失或幾近消亡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推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反過來,這也促進了民族旅遊的發展。
B. 旅遊活動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 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 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 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 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 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為了發展旅遊 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 ——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 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 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
因此,我們在對待旅遊文化的時候必須吸取其精華部分,對事物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旅遊在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雲南旅遊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相當一部分熱點旅遊區污染嚴重。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受到損害; 2、旅遊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污水、污物隨處可見; 3、一些熱點旅遊區超規模接待遊客,旅遊區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旅遊氣氛喪失; 4、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與旅遊區整體環境不協調。
造成旅遊區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第一、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當破壞了旅遊環境。人類經濟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可以分為三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遊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遊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遊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遊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遊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遊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3)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城市發展規劃中,忽視旅遊資源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方式、城市發展方向與旅遊業正常、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如在雲南石林旅遊區建設大型水泥廠等。
第二、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影響 。
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於旅遊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遊意境的影響。由於旅遊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遊客素養不高,隨著旅遊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遊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遊區水體富營養化。雲南許多旅遊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遊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遊水體標准,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遊客感官,使其旅遊興致降低。
第三、超過景點容納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遊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
構成自然景觀的生態系統對旅遊活動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能力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所確定,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遊活動將使旅遊區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旅遊區旅遊功能喪失。主要表現在大量遊人將旅遊區土地踏實,使土壤板結,樹木死亡;大量遊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落葉層和腐殖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從而對旅遊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不當的旅遊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遊客,將對旅遊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http://hi..com/janey1987/blog/item/376424b7a5270df030add114.html
當今社會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大眾化旅遊的浪潮席捲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迅猛發展。旅遊業的發展給旅遊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了一系列潛移默化的影響。
旅遊地(即旅遊接待地或旅遊目的地),是旅遊者所要到達和游覽的地方,也是旅遊的主要活動和接待工作展開的地方。它可以是某個國家、地區或城市,也可以指某個特定的區域。旅遊地社會文化是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和當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結果。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筆者認為目前蒸蒸日上的「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萬以上的遊客,這是一個讓文物專家心驚肉跳的數字。旅遊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使得石窟中彌漫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體散發的濕熱氣,使壁畫上起著雞蛋皮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從裡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稱做壁畫的「癌症」。有專家做過試驗,讓40個人在洞窟中待呆37分鍾,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將超過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畫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書《莫高窟記》,60年代還清晰可見,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了。人們不禁擔憂:百年之後,敦煌安在?
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20年代末,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博士多次來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滇西北瀘沽湖畔,從採集動植物標本到研究摩梭文化,並寫下了《中國西南的摩梭王國》。他一個人的走訪並沒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什麼變化。可是今天不斷湧入的旅遊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攜,鮮活地向當地人展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邊,在供遊客娛樂而每晚舉辦的篝火晚會上,遊客與村民相互詢問、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在桂林冠岩景區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結束後,大多脫下了傳統服飾,她們衣著摩登,外表與一般城市女孩已沒有太大的分別。摩梭姑娘楊二車娜姆闖世界的事,摩梭人家喻戶曉,津津樂道。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摩梭文化進入了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洛克當年在書中所記錄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難看到了。楊二車娜姆感嘆道:「如果認為外來的、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選擇地吸收,那麼,不要幾年的功夫,在瀘沽湖將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說得嚴重一點,只能見到一些穿著摩梭服裝的服務員。然而,如果不吸收外來文明,那裡將永遠貧窮和落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這種現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普遍意義。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鮮活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面。但與此同時,其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會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社會相對封閉,交通不發達,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明顯滯後。在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沖擊下,當地古樸的傳統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比經濟較發達的開放地區要劇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現代旅遊是一種大眾社會生活文化,也是大眾化的文化消費。所謂「大眾」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導致了嶄新的社會群體——大眾的產生。大眾已不同於過去的群眾,它特指生活於城市之中處於平均狀態的人群,其慾望、思想和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常人怎樣享樂,我們就怎樣享樂;常人對文學藝術怎樣閱讀怎樣判斷;我們就怎樣閱讀怎樣判斷;竟至常人對什麼東西憤怒,我們就對什麼東西憤怒」。
因此,大眾的文化消費更多地體現一種「類」的普遍消費,而非個體的特殊消費。大眾一般都受過教育,能夠進行基本的文化消費,但大眾所受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基本的,並不具備高層次的文化修養,沒有機會進行特殊的鑒賞訓練,不能接受對接受者有特殊要求的 「高雅文化」。現代大眾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旅遊或其他「排遣」私人時間所需要的文化必須是一種能夠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傾向於感性的,輕松而刺激的文化。為了發展旅遊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例如,「洞洞婚戀」本是貴州瑤族(青瑤)的一種戀愛習俗。姑娘14歲以後父母就讓她單獨住在一間小屋裡,牆壁門上鑿有一小洞,洞口正對著姑娘枕頭。夜間,小夥子到自己愛慕的姑娘房門外,用根細棍通過戀愛洞把姑娘捅醒,隔門或隔牆談心對歌,若談得攏,可開門請進家,父母不幹涉,家人還迴避。談不攏,姑娘可以裝睡,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另找他人。當地俗話說:「一晚可以談五個,終身只歸一個人。」可見,瑤族雖然在婚戀選擇上有較大的自由,戀愛方式也較為開放,但他們對婚姻問題卻是非常嚴肅的。當地一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生意,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旅遊的名義搞色情服務,最終激起了該民族的憤怒,他們對搞這種活動的旅遊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將派出「火槍隊」武力解決;再如,在各地向旅遊者開放的民俗風情村裡,少數民族風俗舞台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盡管表演者的行頭比生活中真實的服飾漂亮百倍,但卻缺少了該民族服飾原有的本真韻味,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此外,大同小異的「竹桿舞」從海南的黎族跳到雲南的傣族,從貴州的苗族跳到廣西的侗族,被人笑稱為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現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風情園甚至在毫不相乾的溶洞景點內也比比皆是,挑逗誘騙遊客上當,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愉快的事件屢見報端;一些落後的東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製濫造的鬼洞、鬼城、陰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種種,不亦而足。像這樣連少數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儀式都可以根據「旅遊需求」隨時隨地「靈活」開展,那還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呢?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並不打算或不願意讓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侵蝕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於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或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遊者的需要。泰國在前幾年大力推銷的某些不健康的旅遊產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確實迎合了少部分遊客的需求,也為該國帶來了滾滾外匯。但據泰國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現在,泰國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擴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 萬人死於這種頑症,那裡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是性。由此而引發的旅遊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導致泰國旅遊業出現滑坡。上述案例表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有可能使當地的傳統道德觀念發生裂變和扭曲。盡管「色情、酗酒、搶劫皆因旅遊業而起」的說法是片面的,但應該承認旅遊業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蔓延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海外旅遊者「現代化」消費模式的誘惑下,在旅遊者和旅遊地之間生活水平差異懸殊這一客觀事實的刺激下,當地的部分居民極易失去原有的純朴美德,墜落到罪惡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濫,賭博猖獗,離婚率上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當地的社會風氣惡化。
此外,國內有些景區,因沒有組織協調好當地居民的經營活動,平衡好各方利益,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詐遊客哄抬物價、甚至威脅遊客人身安全的旅遊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無論是對當地旅遊業還是社會文化,都無異於雪上加霜。
第五,旅遊地「仆從性」文化加重,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緒直接影響當地文化的健康發展。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旅遊地,成群結隊的旅遊者所挾強勢文化使得當地居民的民族(地區)自卑感和媚外思想等「仆從性」文化逐漸加重。旅遊地居民一方面對旅遊者的舉止言行、穿著打扮、生活方式等進行屈意的迎合、追求和模仿,最終使得人們對本地社會文化傳統等開始懷疑,離棄乃至反叛,從而對接待地固有的社會文化產生強烈的腐蝕作用,誘發民族虛無主義的產生。另一方面,在接待地綜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旅遊者的大量湧入可能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當地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就有可能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巴黎,每逢旅遊旺季城市交通嚴重阻塞,人們怨聲載道,於是一些景點的居民自發組織起來,阻止滿載遊客的大巴車進入市區;在義大利的威尼斯,賣紀念品的商店擠垮了許多為當地人服務的店鋪,咖啡店和餐館的價格飛漲,超過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遊客令當地居民不勝其煩,城市人口從40年代的15萬人銳減至如今不足8萬人。此外,一些旅遊者對其他文化任意貶低和批評的傲慢態度導致接待地居民的反感和排斥,造成旅遊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人際關系的緊張,加劇了旅遊業個體經營中比較普遍的「宰客」現象等。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一些學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批判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時,常常把旅遊視為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去的大炮政策換成了今天的『國際旅遊訛詐政策』」,「發達世界是在通過旅遊將其生活方式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盡管這些觀點可能帶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並非空穴來風。有的西方人類學家說成群結隊的遊客把別人的鄉土作為「旅遊地」,無所顧忌地拍照、遊玩,然後再把當地令人好奇的風物特產帶回家,成為標榜炫耀之物,這一切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傾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旅遊是現代人的需要,更是未來人的需要。旅遊開發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遺產、現代文明等文化生態環境,旅遊活動將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整理、搶救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維護本土文化的傳統性,保持接待地的旅遊吸引力;如何採取防範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如何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啟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如何尋求一種既能使東道社會收入最大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謂「新概念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正面
——可迎合現代旅遊發展的潮流,促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從國內外旅遊需求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來看,隨著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遊者外出的旅遊動機將逐步從純自然的觀光旅遊向更富有知識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旅遊轉變,將對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活動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旅遊的開發,將迎合這一潮流和趨勢,成為受歡迎的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
——可豐富旅遊產品的內涵、結構與類型。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歷史文化名城的各種旅遊產品,或多或少都帶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氣息,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遊賣點。因此,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可鑄造旅遊產品特色,擴大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同時可完善旅遊產品的結構、增添旅遊產品的類型。
——可樹立城市旅遊形象,提升旅遊業的地位。歷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環,與其歷史文化相結合,城市的旅遊形象會更加高大與輝煌;與此同時,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無論投資、旅遊、文化交流,人們都樂意前來,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場。而現代旅遊又是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本地區或全國的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增長極,並給所在區域帶來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可見隨著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必定能夠帶動城市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提升旅遊業在當地地區的地位並完全能夠成為本區域的核心和統帥。
http://www.bjminsu.com/Html/Article/1238.html
C. 民俗文化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
民俗是一個無說的寶庫,看你如何去開發,中國現有的大部分有關民俗的景點,開發的不夠。
原因是對於民俗的理解過淺。
民俗產生於一個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與這個民族的生存環境、思想、情感、歷史、文化、宗教、處理事務的方式、喜怒哀樂都無不息息相關,真正理解了民俗,也就理解了這個民族,也就理解了我們的祖先,也就理解了我們自己,也就理解了人與人的關系,也就理解了我們的社會,我們社會的發展和我們的國家。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解過程,民俗是一本最淺也最深的大網路全書呀,就看你會不會挖和挖得深不深,透不透了。
顧客來旅遊,無非是有所收獲,希望有什麼收獲呢。
一。為快樂。親朋好友,好山好水好心情,大家平時聯系的少,通過一起旅遊等都喜歡的群體行動,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拉近了,信息溝通便利了,以後互幫互助也方便。這一點,民俗可以給我們。
二。為修心。我們的心靈被平時的生活壓力所奴役,一到大自然,個人受的壓抑被打開了,心靈可以修復了。這一點民俗也可以給我們。
三。為養性。看看山,看看水,領悟一下大自然,我們的性格會更加豐富,很多哲理性的思維會突然打開,我們的性格也會更加開朗和舒坦。這一點,民俗也可以給我們。
四。為養智。通過換個環境,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與困惑,增進我們的智慧。這一點,民俗也可以給我們。
但目前的民俗,只是浮光掠影,只能做到第一點,讓大家樂樂而已,民俗真正的內涵遠遠沒有做出來,因為這需要非凡的文化底蘊、策劃能力和設計能力,對心理行為學等也要參得很透才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只是網路知道,只能輕輕點一下而已。
謝謝,祝你成功!
D. 民俗對旅遊業的影響
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開發效益的問題
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
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E. 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旅遊業是抄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 ...
見<管理科學文摘>2005年03期
F. 民俗文化對旅遊的作用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回的各個領答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G. 民俗文化對旅遊文化的影響
現在民俗文化很多地方被作為了一種旅遊資源去開發。對旅遊文化而言,民俗文化史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各種民俗文化的保護就是對旅遊文化的保護。民俗文化構成了旅遊文化的重要部分,豐富了旅遊文化類型、、、
H. 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是一種人文旅遊資源!民俗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鮮明特點的溝回通傳統與現實,物質答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聯系的反映民間地域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民俗是人類的一種基礎文化,這時長期以來不斷的消化吸收人類各種文化因素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過濾,篩選和沉澱,從而凝聚在民眾的心理機構中的深層文化,是創造民俗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民俗文化在現代的旅遊資源中佔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I. 中國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開發效益的問題
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
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J. 論旅遊發展對民俗文化的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某地為例
給你找一篇現成的論文,那東西網很好找,你自己總結一下吧!
打造特色旅遊品牌 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涼州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素有「四涼京華,河西都會」之稱。千百年來,生活在涼州這片沃土的先民們,創造了亘古未有的歷史文明,遺存下豐富的文化遺產,雷台漢墓、天梯山石窟、文廟、羅什寺、海藏寺、古鍾樓、百塔寺及銅奔馬、西夏碑等,這些文化遺產不僅記錄了涼州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偉大的創造精神,而且為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資源,並逐步得到了開發利用。從旅遊資源總量上看,目前,已完成了「量」的積累,但要實現旅遊開發「規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格局,卻遇到了旅遊規劃缺乏大手筆,旅遊開發「小、弱、散、差」、旅遊精品打造不夠、旅遊發展缺乏後續力等諸多問題。如何整合資源,打造旅遊精品,開發富有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旅遊品牌,從而實施精品帶動戰略,建設旅遊經濟強區,成為我們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一、准確定位,樹立核心旅遊景區旅遊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如果沒有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沒有配套完善的旅遊設備,沒有良好的旅遊環境、旅遊服務和安全保障,旅遊業就難以興旺發達。特色是旅遊之魂。雖然,涼州旅遊資源豐富,但由於缺乏大手筆的規劃和大力度的開發,仍處於缺乏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小、弱、散、差的局面,這就導致了涼州旅遊產品長期在國內外旅遊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長遠來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涼州旅遊業的發展必須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遊品牌。必須在依託古代現代的各種文化底蘊,深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天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飲食文化等,在鮮明的旅遊文化地域特徵的基礎上,准確定位,整體規劃,系統開發,打造特色旅遊品牌。那麼,涼州旅遊的核心景區是什麼?怎樣開發建設才更具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景區就是特色突出、內涵豐富、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比較成熟的旅遊景區。近年來,我們打出了「中國旅遊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等促進武威開放開發、經濟發展的幾張名片,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涼州旅遊名勝和產業優勢而推出。其中,「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的出土地雷台」、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百塔寺」就是涼州富有特色且極具影響力的景區,而且,通過近幾年的規劃開發已初具規模,而聞名遐爾的莫高葡萄酒的生產基地又在城東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區內。所以涼州旅遊核心景區,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遊景區和百塔寺旅遊景區,大而言之就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長廊、沙漠公園、黃羊綠色食品園及長城遺址、騰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資源在內的城東生態觀光農業旅遊區。因此,在構築涼州旅遊產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為核心,優先發展打造為武威的旅遊品牌產品,以品牌為號召,以點帶面,輻射全局。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場培育精品旅遊首先必須要有能夠吸引遊客前來的吸引物,才能帶動客流,進而帶來物流和貨幣流等。在旅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沒有打得響的旅遊產品,很難在市場站穩腳跟,更談不上發展。因此,涼州旅遊必須要營造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強勢吸引力的高水平旅遊名牌產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現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旅遊品牌是產品質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產品質量是品牌的基礎。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出中國自己的名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這說明品牌和質量是一個戰略問題,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產品所屬地的形象。涼州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明顯,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蘊涵極高、開發價值極大的旅遊資源,是涼州發展旅遊經濟的最大優勢所在。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隨著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發展的精神,抓緊涼州旅遊精品建設,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建設、精心管理、精心服務,以精品促進發展,以精品帶效益,是當前涼州旅遊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發揮旅遊資源優勢,實現涼州旅遊可持續發展,建設旅遊經濟強區的關鍵所在。首先,要將百塔寺建成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國家級民族團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物保護基地和文化旅遊勝地,進而挖掘出百塔寺這個旅遊品牌的巨大潛力帶動城東旅遊區;同時,要建設連接城區、天梯山石窟,輻射城東的區域旅遊中心,還要開發蓮花山風景區及西營葯王溫礦泉等新興高品位旅遊產品。其次,要盡快實現現有旅遊產品的優化升級,打造一批特色各異、門類齊全的旅遊產品。第三,要著力開發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這是涼州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產業,要實現旅遊經濟的跨越式目標,關鍵在於吸引遊客,增加遊客的人數和游覽次數,核心在於延長停留天數,目的是要擴大綜合消費。不可否認,雷台、文廟、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傳統觀光型旅遊景點,在涼州旅遊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現在和今後仍將繼續發揮作用。但是,隨著旅遊市場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旅遊需求已由單一的觀光轉向參與、娛樂、體驗和休閑。而傳統旅遊產品恰恰不能滿足遊客的這一需求,依靠它們實現客源增長,延長在涼停留時間,增加旅遊綜合消費可能性不大。但是,對於城東生態旅遊的開發,為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可能。因為,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是一個集歷史文化游覽區、農業科技示範區、沙漠綠洲游覽區、珍奇動物觀賞區、沙漠腹地探險區、沙漠生態觀賞區、農耕飲食文化區、莫高旅遊度假區在內的綜合性旅遊區域。這一旅遊景區的建設,既可作為涼州歷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豐富涼州旅遊的內容,彌補涼州旅遊的不足,給遊客提供全新的旅遊體驗。在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開發上,要以自然文化為基礎,以歷史文化為依託,以生活文化為核心,突出三種文化,體現游樂結合,達到體驗目的。通過讓遊客「尋古覽勝、體驗時尚、享受自然」,使遊客感受從容歡暢的生命體驗節奏、清新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鮮活豐富的旅遊文化元素,從而形成以健康體驗為主題,集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療養健身為一體的大型旅遊度假勝地。三、形成合力,共造涼州旅遊「航母」建設涼州旅遊品牌必須舉全社會之力,必須在全區上下達成抓旅遊就是抓經濟,抓旅遊就是抓中心的共識,形成整體合力,採取多種形式,大力開發涼州旅遊產品今後,涼州旅遊應堅持以資源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以開放為契機,以創新為動力,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文化帶動等措施,恢復提升歷史人文景觀,開發整合現有旅遊資源,加速形成旅遊區域中心,進一步增強旅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圍繞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兩條線,確立旅遊開發的重點,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國家級旅遊精品景(區),徹底改變目前各旅遊景點開發各自為政,「小、弱、散、差」 、的開發格局 ;要通過對具有推動作用的旅遊景區(點)的開發擴散,集中力量,有重點地開發優質旅遊增長中心,促進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市場優勢的轉化。第一,要高標准、高水平,高品位地對涼州旅遊進行整體規劃,形成發展的總體藍圖。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要重點作好精品旅遊景區、旅遊線路、特色文化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編制工作。使旅遊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銜接,與區域發展規劃、年度實施計劃相協調,與建設、交通、林業等各相關專業規劃相結合,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第二,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走「以資源換資金,以市場換投入」的路子,建立內外並舉,上下齊抓,廣開財源的社會化、市場化的旅遊投資體系。要改變「有多少錢就開發多少資源,建設多少項目」的舊做法,樹立「先講項目再設法籌錢」的旅遊發展新理念,積極吸引外資、民資、財資等,多渠道解決開發旅遊的資金來源,形成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個人眾人拾柴的積極局面,共建精品旅遊景區,共創涼州旅遊的良好局面。第三,要深度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旅遊經濟是特色經濟,特色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礎。旅遊精品的建設,只有藉助文化內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旅遊文化建設應加強旅遊目的地文化建設和旅遊景區文化的培育以及特色文化的開發。因此,除了對景區文化的提煉以外,主體上應加強西涼文化的研究,並輔之以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涼州建築文化(古城、殿堂、寺廟、園林故居、墓葬遺跡)、金石文化(青銅器、碑刻、印幣、岩畫等)、石窟文化(天梯山石窟的繪畫、雕塑、建築等石窟藝術,石窟的淵源、發展、影響等)、佛教文化(名剎、高僧、講經弘法)、西夏文化(西夏文、西夏文物遺存)及民間民俗、飲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遊景區的文化附加值,以增強涼州旅遊產品的活力。第四、要實行品牌一體化,使旅遊景區組成相對緊密的聯合體,統一打造涼州旅遊的品牌形象,共同應對市場的挑戰。這樣可整合旅遊資源,降低經營成本,壯大旅遊規模,使遊客在有限的時間內游覽更多的景點。涼州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但景點景區又相對分散,提供給遊客的是破碎的、片段的、單調的產品,而產品的內在結構不夠合理,缺乏互動、參與、刺激的內容,遊客難以產生高質量的旅遊體驗,無法滿足遊客的期望值,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又失望而歸,直接影響了涼州旅遊形象的樹立。很多人認為,涼州有許多國家級、省級文物,認為這是發展旅遊業的資本。其實文物不同於旅遊資源。這是因為旅遊業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行業,遊客的消費決定旅遊產品的供給。一些歷史遺跡從專業角度看,具有很大的魅力,但從旅遊角度看,一些文物古跡,由於年代久遠,與現實生活脫離太久,無法吸引旅遊者,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為此,我們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在弘揚歷史文化,包裝開發文化資源的同時,選擇一批有市場需求,能吸引遊客注意力的景點進行開發建設,並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實行品牌一體化,從而推動涼州旅遊業的發展。因此,涼州旅遊產品在打造精品時,就要根據其內涵和特色高起點規劃,大起點投入,高品位建設,整體性開發,使之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特色突出、內涵豐富、景色優美的品牌景點,並以打造的雷台、百塔寺等景點為龍頭,以時尚的生態旅遊、求知的科考旅遊、特色的文化旅遊、體驗的探險旅遊、健康的體育旅遊和溫馨的鄉村旅遊為主體,以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和城西葯王溫礦泉療養度假旅遊為兩翼共同構築涼州旅遊發展的大聯合、大聯動、大產業、大旅遊的格局,聯手共造涼州旅遊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