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旅遊的定義
文化旅遊定義1: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文化旅遊定義2: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是兩個既有一定聯系又有嚴格區別的概念。文化旅遊是屬於運動的范疇,是旅遊的一種類型,與旅遊在內涵上存在著有機的聯系。而旅遊文化屬於文化的范疇,是文化的一個門類,與諸如建築文化,生態文化,藝術文化,等相並列,是文化的一種類型。一方面,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旅遊文化的內容,進而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旅遊文化的發展又能為文化旅遊提供內涵豐富的旅遊內容,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文化需求。在外延上,文化旅遊可以說是旅遊文化的一個研究內容,而旅遊文化的內容要比文化旅遊豐富得多。
❷ 文化旅遊的定義是什麼它和旅遊文化有何區別謝謝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❸ 文化局旅遊局招收什麼專業
文化局旅遊局招收的專業,
如指招公務員,
各崗位要求不同。
如旅遊管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會計學、
酒店管理。
都收的。
❹ 歷史文化旅遊專業屬於文科還是理科 就業前景怎麼樣
歷史文來化旅遊專業是自旅遊管理學科下的一個本專科專業,學科分類屬於管理學,文科生和理科生都招生的,具體要看招生院校的計劃安排。
該專業的主幹課程:旅遊學概論、中國旅遊歷史文化概論、中國旅遊地理、齊魯文化、旅遊心理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遊管理學、旅遊政策法規、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景區服務與管理、導游業務等。
至於就業前景,需要看個人能力以及人際關系啦。
❺ 文化旅遊局好還是檢察院好
文化旅遊局相對於檢察院可能稍微輕松一點,看你有什麼職業規劃吧。
❻ 文化旅遊發展中心與文化和旅遊局什麼區別
前者的性質不確定,可能是政府平台也可能是商業機構。
後者肯定是一級政府職能部門。
❼ 為什麼區里的文化旅遊局的編制還是事業編制,不是說可以改成公務員么
旅遊局也是政府機關,要進當然得考試了。
當然一個局裡也有行政編制,也有事業編制。考試各有不同。
事業編制和公務員編制當然有不同,事業是事業單位的,公務員是國家幹部。其發展前途、收入福利都是有差別的。
❽ 文化旅遊,旅遊文化和旅遊文化學三者的區別和聯系
文化旅遊說的是旅遊眾多品類中的一種,像紅色旅遊、休閑旅遊一樣的
旅遊文化只的是在旅行過程中或是風土人情,或是感悟所形成的一種文化色彩
旅遊文化學說的是一種學科。
❾ 文化局裡文保旅遊科具體干什麼的
文物旅遊資源作為旅遊資源的一種,具有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即廣泛多樣性、不可移動性、環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費性、塑損兩面性,同時文物旅遊資源具有:
(1)價值的雙重性。文物旅遊資源價值的雙重性是指資源本身具有文物和旅遊兩方面的雙重價值,這是由評價角度和追求效益的不同所導致的。單從文物角度著眼,更重視其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重在社會效益;而從旅遊價值評判,更重視其旅遊吸引力及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
(2)雙重價值的差異性。文物旅遊資源的雙重價值存在著差異。最理想的方式是文物價值和旅遊價值成正比。比如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十三陵,西安的兵馬俑、法門寺、大雁塔,敦煌的莫高窟等高級別文物,也都是該省、市旅遊業發展的支柱性資源。洛陽最著名的龍門石窟也屬於同種類型。但是,兩者成反比關系的更多。如洛陽市國家級文物辟雍碑,省級文物水泉石窟、造像碑、升仙太子碑、杜甫墓等,都只是針對少數專業人士或業余愛好者的欣賞興趣,並不具備廣泛的旅遊價值。
(3)歷史永續性。文物旅遊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性資源,文物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成為旅遊開發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旅遊業在目前更多的是給文物保護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濁、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遊客的踩踏與觸摸,小攤販的圍攻等等,不僅破壞了文物旅遊資源的周邊環境,甚至使這些寶貴的不可再生性資源遭受滅頂之災。
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凝結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文物本身蘊含著許多無形而真實的歷史信息,使之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文物旅遊事業的科學發展必須以文物的保護為前提,在發展文物旅遊事業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文物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貫穿《文物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它全面准確地揭示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求我們既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又要抓住機遇,發展旅遊經濟,對文物合理利用。
(一)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目的
文物保護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文物開發與利用的前提。文物作為一種特殊資源,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實物載體,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代表性實物,它積淀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的不可再生性直接決定了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好它。只有以文物保護為前提,才能談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開發與利用。所以,保護文物是前提,要以「保護為主」。
保護好文物資源,使其免遭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目的是要對文物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資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文物有史料、借鑒、教育和旅遊四大作用。
(二)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合理利用不但不會造成文物的破壞,相反還會促進文物的保護。「合理利用」是一個內容寬泛、層次豐富的概念。利用文物負載的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紋飾及其他文化內涵等)發展文化產業是「合理利用」的有效載體,文物的展示、展覽、服務於旅遊和地區經濟發展,兼作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是發揮文物「合理利用」的豐富內涵。從根本上說,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1、合理利用可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文物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珍貴文化資源。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現文物的價值和功能,並發揚光大,啟迪世人。此類合理利用可以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喚起人們對文物的熱愛,加深對文物價值的理解,認識到文物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有利於文物保護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毋庸置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利用文物資源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並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山西省的大同、平遙等地,充分發揮文物優勢,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提高了文物資源知名度,使相關的旅遊景點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提高,反過來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護,解決文物保護中常遇到的經費不足的問題。
綜上所述,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能夠收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無論哪種效益,都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措施。這樣,「保護——利用——保護」的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合理利用與保護是不矛盾的。對於文物的保護開發,我們既要反對不利用,又要杜絕濫用這兩種極端觀點與舉措。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護的平衡點,這既為文物保護工作搭建平台,又為文物利用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旅遊開發是實現文物保護性開發的最佳途徑之一
基於文物保護基礎上的旅遊開發,必將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內在價值,展現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通過旅遊活動使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只有通過旅遊規劃的手法和理念,才能更好的再現文物資源的深刻內涵,才能使這種保護和傳承成為大眾的自覺行為,才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真正實現「保護性開發」。
❿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