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桑植文化旅遊

桑植文化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2-07 09:18:05

㈠ 桑植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桑植縣是賀龍元帥的故鄉,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位於湖南西北部。全縣總面積3474平方公里,轄38個鄉鎮、1個縣直屬林場。總人口43萬多人,其中少數民族佔88%。因「亞洲第一洞」----九天洞而成為鑲嵌在張家界的璀璨明珠。
桑植風光旖旎,文物薈萃。境內山巒起伏,溪河縱橫,風景秀麗。距縣城80公里的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2.32萬公頃原始森林,區內野生動植物達6400餘種,有珙桐、水杉、華南虎、雲豹、大鯢、黑棕熊等珍稀動植物,被稱作亞洲物種「基因庫」,是科研、旅遊、度假、療養的勝地;距縣城17公里的九天洞,被譽為「亞洲第一洞」,成為國際溶洞探險基地,國際溶洞協會成員單位;澧水、金藏河風景區以原始風貌的獨具特色吸引海內外遊人;賀龍故居、賀龍紀念館、「芙蓉龍」恐龍化石遺址、苦竹河古鎮等人文景觀聞名遐邇。17個民族長期和睦聚居,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異彩紛呈。
桑植神秘的民俗風情
1.民族風味
和渣、三下鍋、土家臘肉、千層豆腐、岩吧魚、水豆醬、野葛粉等。
土家臘肉 湘西土家人對腌臘製品有一種特殊的嗜好。每年一到冬至,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臘肉。下水鮮吃,正肉、豬頭、豬腳全部用於做臘肉。土家臘肉的 做法,首先將鮮肉砍成五六斤一塊的長條,然後放在大缸里(決不能用水洗),撒上鹽,淋入一些酒,再放入一些八角、花椒、辣椒之類的香料,最後用大石塊壓在上面進行腌制。為了使肉入味均勻,隔一兩天就要把肉翻一遍。一個星期後,鹽味、香味都滲透到了肉里,這時再把肉取出來熏烤。在湘西土家山區的農家堂屋中間,家家都有一個冬季不熄的大火塘。火塘里任何時候都架著一個個很大的樹蔸或樹樁在燃燒,火塘上面則有一個能夠升降的大鐵鉤,懸掛著鼎鍋或水壺,用於煮飯燒水。把腌好晾乾的肉條掛在火塘上面高高的屋樑上,利用火塘上升的青煙自然地去熏制肉條。由於這樣的煙熏過程時間長,緩慢而充分,加之燃燒的樹蔸或樹樁不少都有特殊的香味,故這樣熏制出的臘肉味道才是真正好哩!(註:張家界市場上出售的臘肉一般有兩種:一種為專門的熏烤店熏制的臘肉,另一種為農家自製的臘肉。以上兩種臘肉,前種包裝精美,後種無包裝,但味道特別香淳。)
和渣 將水浸泡過的黃豆用磨子磨碎,然後摻入切細的青菜葉,然後用溫火煮熟即可。此樣菜雖做法簡單,但營養價值極高且味鮮美,為當地人常用的一道菜。
三下鍋 土家的「三下鍋」,風味十分獨特。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征調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一天過年,於是臘肉、豆腐、籮卜一鍋煮,叫吃「合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各位旅客,到了張家界,建議您到小餐館嘗嘗「三下鍋」,叫您一輩子都忘不了。
桑植鹽豆腐乾 桑植鹽豆腐乾是有名的地方特產。清咸豐年間,桑植縣城豆腐行業製作的鹽豆腐乾,暢銷長沙、武漢、廣州等地,譽滿三湘,且曾列為貢品,名噪京城。經現代科學分析證明,鹽豆腐乾的營養價值,不低於牛奶,且具有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等功能。因此,愛吃鹽豆腐乾的人,皮膚一般比較嫩滑、晶瑩,很少生暗瘡,腸胃功能亦很正常。由此可見,鹽豆腐乾還是美容良品之一。
2.多樣的民族
桑植目前居住有18個民族,土家、白族、苗族為主要人口,他們世居山區,保留著自己的民族文化藝術特徵,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異彩紛呈。
土家族佔全縣人口的50%,服飾、語言等民俗與周圍鄰近湘西自治州、湖北鄂西土家族風俗相近同。
桑植白族為湖南唯一白族聚居地,曾長期稱為「民家人」,其先民於宋末元初從雲南大理遷徙而來,其民族特徵多樣,以崇尚白色為主要特徵,嗜好「苞谷燒」酒,待客敬篩三道茶,居「四合院」加「八字朝門」,信奉本主神,以歌舞傳情訂婚等眾多習俗。
桑植高山族主要由台灣高山族農民閔德清從台灣島輾轉遷徙而來,1895年日本侵略者占踞台灣,因不堪忍受日本軍國主義的奴役,隻身離家來大陸,到處流浪,後於1938年在桑植縣涼水口一帶定居而成桑植常住民族,他們保留了特殊的台灣少數民族風俗。
3.寶貴的文物
賀龍故居:位於桑植縣城附近的洪家關,是賀龍元帥的故鄉。有賀龍故居、賀龍紀念館、賀龍橋等人文景觀供遊人觀瞻。此地「三水繞門,五龍捧聖,金線吊葫蘆」為地靈人傑之所。
芙蓉龍化石: 1970年在桑植縣芙蓉橋鄉發現而得名,又稱無齒芙蓉龍,它一般長3米,高約1米,尾長,四腳短而粗,背部有寬大的而排列有序的「帆」狀骨體,頭山,嘴似龜,無牙齒。芙蓉龍經過古脊椎動物研究鑒定為古亞亞同槽齒目的一個新科、屬、種,是恐龍的先祖,距今約2.1億年,其發現為中國和世界考古史填補了一個空白,具有重要的研究、觀賞價值。

㈡ 桑植縣的文化藝術

2006年湖南省桑植縣的「桑植民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音樂內項目類別,序號容41。
2010年湖南省桑植縣的「仗鼓舞(桑植仗鼓舞)」,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項目類別,序號2。 桑植縣是中國共產黨先後創建湘鄂邊、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紅色文化也是桑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洪家關紅色景區即「紅色土地,元帥故里」。2004年已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2006年賀龍故居又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㈢ 湖南省桑植縣姓谷有多少個村

湖南省桑植縣姓谷的這個姓氏是很多的。差不多每一個村莊都有這個姓。

㈣ 張家界有什麼文化風俗特色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5%。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 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現就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釋,就是長期居住在這里的一個土生土長的民族,古代稱「巴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從來沒有全面性搬遷過,是一個很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早在堯舜時代,長江,漢水以南就有了「南蠻」的生存與繁衍。
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
隋代稱「岳左」。
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
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土家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張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顯其靈,真所謂物華天寶而人傑地靈。

白族

白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大理一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一帶的白族,則是從雲南的大理國。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佔領了雲南的大理國,強征了一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里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鍾遷一、谷均萬、王朋凱,因為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後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並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於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終於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同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大同小異。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為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歷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築群,也頗具藝術特色。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雲》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遊人。
苗族
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後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一帶,然後在這里定居下來,生息、繁衍。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為「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後,又被稱為「五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徵收賦稅,調查戶口,統一設立府、廳、州、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壠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斗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這次起義軍斗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堅持斗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斗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㈤ 湖南最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在哪裡

湖南十大最具特色的景點(外送你5個)

1、鳳凰古城旅遊區

(4A景區)

芙蓉鎮,本名王村,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宏偉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與龍山裡耶鎮、瀘溪浦市鎮、花垣茶峒鎮並稱湘西四大名鎮,又有酉陽雄鎮、「小南京」之美譽。後因姜文和劉曉慶主演的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更名為「芙蓉鎮」。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四周是青山綠水,鎮區內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臨水依依的土家吊腳木樓以及青石板鋪就的五里長街,處處透析著淳厚古樸的土家族民風民俗,讓遊人至此贊不絕口,留連忘返。

15、岳陽市平江石牛寨景區

石牛寨旅遊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湘、鄂、贛邊界的湖南省平江縣石牛寨鎮(原大坪鄉)境內,石牛寨方圓10餘平方公里是古軍事要地,它是由怪石、奇峰、石洞組成的丹霞石的世界,鬼斧神工,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寨內景點眾多,可概括為「一牛二龜三關險,四橋五寨六線天,七奇石八寺廟,百零八崖景無邊」。各景點以奇險著稱,尤為罕見的是保存完好的2000多米古城牆,享有「天下第一寨」之美譽。盛產山貨土特產。如石牛寨小類山白術,野土茯苓,牛妙兜,鐵皮石斛等。

湖南旅遊十大必去景區有哪些

湖南省是一個充滿了魅力的地方,這里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里的自然美景也是多不勝數。總所周知湖南是我國的旅遊大省,每年來到這的遊客可以說數以萬計,同樣這些美景和著名的景區是很多人所嚮往的。當然湖南美景著名景點眾多,但到底哪些最值得去遊玩呢?下面我就問大家介紹一下到湖南非去不可的5大景點,看看是不是適合你呢?

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的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還是銅仁、懷化、吉首三地通往各處的必經之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的風景里也都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歷史,再將美景與人文相結合,給人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到鳳凰古城逛古巷,賞美景,品美食可謂是人生一大快事。當然到湖南鳳凰古城也是必去的景點之一。

當然湖南美景千千萬,山川河流、自然風光數不盡數,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嶽麓山、五嶽之一的衡山、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的炎帝陵、崀山等等太多太多了,這些著名景點都是到湖南必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