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文化 » 地方文化旅遊

地方文化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2-07 09:39:28

文化旅遊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國家重視推動發展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文化旅遊是什麼?

文化旅遊不是為了旅行而打出文化的旗幟,去消磨一段時光;而是為了文化不惜千里迢迢旅行去親身經歷、去沉浸其中,從中獲得獨一無二的愉悅感。換言之,文化旅遊重要的不是旅途和目的地,而是文化;在文化旅遊中,旅遊是配角,文化是主人,這才是文化旅遊的真實內涵。

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及佔GDP比重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

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入出境市場平穩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入出境旅遊總人數2.7億人次,同比增長3.7%;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40萬億元,增長15.1%。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

文化旅遊受阻

如果說中國文化旅遊是一個軟體的話,要讓這個軟體完美運行起來,一定要與之相配的硬體,這個硬體便是省際高速的連通。以我所經這五省來看,交通先進的省份已經實現縣縣通高速,但是在出省大通道建設上,依然非常不樂觀,與交通相對落後省份相差不大。總體感覺,各省普遍不樂意更多修建跨省大通道。

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以地方建設為主,地方出於自身經濟發展考慮,往往優先建設連接經濟相對發達地市和省區的高速公路,而在連接經濟欠發達地市和省區的高速公路建設中,害怕自己出錢出力修路,讓鄰省佔了便宜,寧可選擇以山為關、以河為卡,不願意開辟更多的出省通道,人為地阻礙地區間經濟文化交通,也讓文化旅遊者深感遺憾。

其實,文化不是某個地區所獨有的,文化旅遊幾乎都具有跨地區的特性,比如搞的禪宗文化主題文化旅遊,還有類似紅色文化旅遊、客家文化旅遊、大別山文化旅遊等等,都是分布在跨省區域上的,如果在交通互聯互通上遲遲懷著地方利益至上的小算盤,文化旅遊這場盛宴,想做出更飽滿的內涵和更加豐富的層次,那無疑不可能的。

現在,國家已經將發展文化旅遊,視作未來經濟新增長點而加以重視,一是將省際高速公里的規劃和修建主導權從各省收歸中央,凡是跨省通道,都應該由中央交通部門來主導,這就避免了地區本位主義的干擾;二是應該對省際區域較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加強督促和考核,讓他們拿出不怕別人佔便宜、大家一同發展文化旅遊的誠意和勇氣來,共享文化資源,共同分配文化利益,把文化旅遊這場大戲唱得更加精彩!

㈡ 關於民俗文化休閑旅遊地方政府的認識

據旅遊研究者的說法,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如此看來,民俗風情旅遊不僅僅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而且也已經成為滿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但是,當我們懷抱全球化的語境聯想,以此審視中國當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遊的時候,當我們考慮到民俗作為一種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態性原則的時候,我們有理由憂慮的是,民俗風情的旅遊越來越拋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語境,已經徹底儀式化了。當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拋置於戲劇化、儀式化的場景之中,成為觀賞和被觀賞的對象,不是一種自然的、原生態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民俗文化曾經被現代性話語斥之為「落後」、「迷信」的被改造的對象,曾經代表著現代化的過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詞——盡管在當下中國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況下依然被想像成為天真蒙昧的代名詞——但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納入到民族國家的現代化話語之中?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編織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徵?民俗文化旅遊事業的興旺,其背後所支配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與權力?我們不得不承認,民俗文化旅遊由於權力政治與資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識形態與商業經濟的因素,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意蘊與價值的符號體系,越來越成為空留下承載原有意義的形式外殼。不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遊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種表徵,越來越成為人們娛樂休閑、擺脫生活壓抑的一種方式,民俗風情旅遊已經成為發達地區人們尋異獵奇的對象,是滿足西方人對中國社會的想像之途徑,隨著民族國家內部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差距日益凸顯,也已經成為地區間文化想像的文化符號。

㈢ 什麼是地域旅遊文化

呵呵,你把地域文化和旅遊文化兩個概念混在一起作為一個問題,這就難回答了,也回沒有這種叫法。地域答文化是指某個地區較其他地區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文化。從政治文化生活的角度來說,地域文化實質上是說文化具有地域性。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而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地域文化只有通過對外傳播,開放開發和包裝才能形成旅遊文化。

㈣ 北京故宮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景觀有哪些

北京故宮。很有旅遊特色。它的一些景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旅遊景點只有。旅遊景點具有。

㈤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㈥ 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的旅遊有什麼樣的影響

就是長沙的湘綉為主題的文化特色街。這種商業點子不錯,優勢比較明顯。結合傳統文化做旅遊項目,政府主導。後期政府資源集中,宣傳一下,加上本來的特色,火的機會很大。

㈦ 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影響是正面的。如井岡山吧,我們去開發它,不單單是因為它的風景秀麗,更看重是它回具有革命遺址和歷答史事件。開發文化特色景點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對小遊客(*包括中外的各種遊客)來說,是一種學習知識的最佳教材。

㈧ 中國最具有文化旅遊價值的地方都有哪

文化旅遊的話 六朝古都安陽 西安 南京 北京等

㈨ 文化旅遊的發展動力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文化旅遊策劃原則有哪些
對於文化旅遊策劃項目,旅遊策劃專家吳月湖博士認為:「文化旅遊策劃的原則主要有六個方面,分別是持續原則、精品原則、市場原則、特色原則、網路原則和滾動原則。生態優先、保護第一,旅遊區的開發建設必須建立在對區內自然和人文資源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做到嚴格保護、合理開發、科學經營、永續利用;在生態質量與其他方面發生沖突時,包括與景觀質量發生沖突時,以生態質量優先;整體優化、容量控制:對區域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進行全面規劃,接待容量不超過生態承載力。
對於旅遊規劃項目的建設一定要有精品意識,主動營造旅遊精品,做到「精心規劃、精心策劃、精心設計、精心建設、精心服務、精心管理」六個「精」,向高品位要效益,向高質量要市場,向品牌要競爭力,達到一流水平,重要的景觀既要求第一,又要求唯一。以區域的相應吸引力研究市場范圍與層次,以市場導向為基礎規劃建設項目。貫穿以人為本的精神,使旅遊區無論從硬質景觀環境,還是軟性動態項目,都著意於情景性、歸屬感、親和力的營造,使遊客在體驗觀覽的同時,享受到高品質的游歷體驗。
特色是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的所在,要從「中國三皇五帝游」、全省旅遊大系統的全局出發,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體現區域互補、項目互補、功能互補、產業聯動的戰略思想。旅遊景點的開發不能單獨考慮,要與 周邊的景區景點配套,積極參與省內外旅遊協作體,形成優勢互補的旅遊網路系統。一次規劃,分步建設,動態調整,逐步到位。邊開發,邊運營,根據資金和市場的狀況,分期逐步實施。旅遊區的硬體與軟體相匹配,行、游、住、食、購、娛與安全、衛生設施,旅遊資源開發與客源市場開發,旅遊設施建設與旅遊人才培養等均需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要留有充裕的建設空地,以備將來發展需要。
文化旅遊如何產業化?
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它可以凸顯一個城市、景區和度假區的個性,提升其品位和內涵,豐富遊客體驗,促進遊客消費。但是,知易行難。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文化旅遊?很多地方還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
一、文化旅遊開發的基本路徑
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要分門別類,以圖片、錄音、錄影、書籍、雜志等多種形式對於各種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進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資源庫。
其次,必須對文化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進行評估。文化資源不等於旅遊資源。中國是文化大國,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員往往引以為自豪,號稱自己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們有的是遺跡(如古田會議會址),有的是遺址(如赤壁之戰),有的是傳說(如「黃粱美夢」),有的是風情(如開漁、民歌),往往具有「小、散、虛」的弱點。
哪些文化資源可以做旅遊,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遊吸引力為標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重點素材是:
1.地方建築,民居、橋梁、城池、寺廟等,展現地方民居的風格、材料特點,讓遊客體驗其功能;
2.地方曲藝,如山歌、地方劇。對於外地的旅遊者,由於存在語言差異,宜以技術手段加上內容解說以能理解和欣賞。
3.地方飲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應盡量向遊客展現其魅力。
4.民俗節慶,例如元宵舉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燒龍燈,還有客家山歌節、擂茶文化節、客家藝術節等。
5.歷史淵源,重大歷史事件(如戰爭戰役)、名人事跡。
6.民間工藝,如刺綉、年畫、剪紙等等。工藝品的用材,宜盡量使用當地的獨特材料,例如韓國濟州島用火山灰石頭雕刻的民間宗教人像。
第三,選擇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文化旅遊的開發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種:
1.博物館,這是最傳統的一種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一些專題博物館(如雷州石狗博物館、濰坊風箏博物館)。
2.主題園、風情村(鎮)和街區,如鳳凰、周庄、陽朔西街(從開發手段上屬於「原生自然式」)、西安大唐芙蓉園和不夜城(「復古再現式」)、台灣九族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文化村(「集錦薈萃式」)、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原地濃縮式」)。
3.表演,如麗江《納西古樂》、鄭州《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各地《印象》系列。
4.嫁接,主題化——主題酒店、主題餐廳、主題度假村,如蘇州網師園的「古典夜園」、北京「傣家村」餐廳、台灣的大唐溫泉物語(唐文化)、廣東河源的御臨門溫泉度假村(巴厘島民俗文化)、北海的海景桃源酒店(木雕文化)。
5.節慶,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本意並非為了發展旅遊業,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
一些地方的文化載體分布比較分散,如典型民居、展覽館、表演場地、名牌小吃餐館等各在一處,由於客觀條件的制約,短期內不能集中到一個旅遊景點內,只能採取「串點連線式」開發方式,組合包裝為一個精品線路產品,供遊客整體購買。在形式上它與「北京一日游」、「廣州一日游」是一類的,只不過後者內容不一定是文化旅遊。它對於散客主要通過旅行社和散客接待中心組織,需要更大的宣傳力度。
第四,巧妙營銷、強力營銷。要有文化營銷意識,例如製造媒體熱點事件,努力爭取國家和世界有關榮譽,爭取進入課本教材,爭取列入影視場景。寶雞法門寺通過佛指舍利巡展港澳台大型活動以及中央電視台系列片的演播成功地擴大了影響力。對於經費有限的文化旅遊景區,低成本的網路手段要積極運用。德慶龍母廟採用了簡訊營銷策略,對於宗教文化旅遊景點是一個創新。要細分市場,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二、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四大原則
1.存真:尊重歷史,不戲說,可以再現,但是不一定全盤恢復。例如柏林牆,保留一段即可。要修舊如舊,盡量用傳統材料和工藝。
2.做深:挖掘其內涵,豐富其內容。文化旅遊要像講課一樣讓遊客通過游覽完全了解那段歷史——前因後果、大小人物、喜怒哀樂,要注意用細節打動遊客。
3.活化:不但要把虛的文化做「實」,讓遊客能夠直接看到,而且要做「活」。不能夠簡單地放幾個雕塑、擺幾個玻璃櫃子和凳子椅子。中國的博物館之所以不受遊客歡迎,原因主要就是沒有活化文化,要通過演出、互動、聲音、影像等讓人感受文化。
4.延展:要把文化旅遊資源以多樣化的形式開發利用,不能搞純粹的「門票經濟」,不能局限在靜態觀光層面,要積極發展文化旅遊商品、參與性娛樂。
三、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四大手法
從國際國內的發展實踐看,文化旅遊產品應當有一定的規模,盡量集中布局,「小弱散差」的狀態是難以吸引遊客的。在區位市場有潛力的情況下,要創造條件,做出規模。如何「借題發揮」、做大做強?可以採用四大手法:
1.歸「類」:從點做到類,抽象化。如胡雪岩的題材,他屬於徽商,可以做徽商的文章;黃埔軍校,可以做出世界軍事的文章,結合介紹世界著名軍校。
2.擴「面」:從點做到面,如廣西壯族一些地方的銅鼓文化,可以做出全國或者世界鼓文化的文章。
3.延「線」:把點拉長出它的發展歷史鏈,如寧波東錢湖的宰相石碑遺存做出南宋石刻公園,介紹中國石刻發展歷史。一個古海港,可以做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風情、航海貿易發展史的文章。
4.拓「鏈」:形成產業鏈,如梁祝故里,可以利用其民間故事,做出婚慶文化產業,做出愛情文化產業園區。
如果按照這四大原則、四大手法,完全可以化資源為產品,化無形為有形,化虛為實,化小為大,打開市場。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發展文化旅遊不必拘泥於本地文化,關鍵是在於客源市場定位。企業投資旅遊項目,應當以市場需求、投入產出為判斷准則。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政府要引導投資商提高文化水平和市場經營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投資商懂文化不懂經營,搞成博物館自己孤芳自賞;或者就有經營意識不懂文化,沒有做出精品。做旅遊必須懂旅遊,懂旅遊必須多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