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泰山有什麼民俗文化
由於距孔子誕生地曲阜很近,泰安人的日常風俗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最大。同時,泰山是道教名山,對泰安人的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下面簡單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風俗。
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陰歷的3月15日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這時拜山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幾乎每家必去。如果旅遊者時間恰當,可不要錯過,你能從中感受到古代百姓進香盛況的影子。
東岳廟會東岳大帝的誕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岳大帝。地點在東岳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岳廟會上。
現在的東岳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側的廣場舉行。廟會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外,主要是經貿活動、旅遊觀光和文化娛樂。近年來,八方人士紛至沓來,國外客商及遊客也不斷增加。
王母生日陰歷的3月3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數。
喪事泰安喪事的辦理講究不少。首先要向親朋好友報喪。訂好日子設靈棚,門口有專門負責上帳的人,親朋好友捐的錢要上榜公布,來的人越多,捐的錢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直系親屬捐的錢越多說明家庭團結。被人高看一眼。每有喪事自家直系親屬要在旁哭喪,人越多聲音越大,說明孝心越多,最後主家要設宴招待賓朋,以示感謝。
酒席泰安人乃至山東人酒桌上的講究特別多,在鄉下尤其如此。首先是座次,一定不能搞錯,座位有主賓副賓、主陪副陪之分,一般面對門的座位是正座,應為主賓副賓坐,背對門的座位為主陪副陪坐。喝酒時一般用幾錢的小酒杯,但花樣繁多,「哥倆好」「四喜發財」「六六大順」「十二周全」等等,一不留神,就不知喝多少了。全國有一半的白酒產自山東,山東人酒量大多很好。
打招呼如果你在泰安問人:「您是哪人?」老泰安人一般說自己是「泰城的」。由於受孔子的影響,泰安人打招呼一般尊稱一聲「老師」。
生小孩自己家有小孩出生先要通知親朋好友。親朋好友會來看望,一般由家中女性出面接待,過去,每家大多是用一對小籃子,裝上雞蛋等物品在用紅布蓋上,挑者送去,現在,大多是送雙數的營養品即可,在鄉下,還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大嬸挑著蓋紅布的挑子排著隊的身影。之後主家會回請,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吃面」。
許願還願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里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志記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一旦沒有實現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還願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進香的准備工作很復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岳大帝的生日是陰歷3月28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3月15日,所以這一期間香火最盛。准備妥當後就開始啟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般程序是:「啟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貢,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岳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元君璽」,有錢的香客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
求子進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個金男娃,求女孩拴一個金女娃。並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許願。
生育禮俗岱下方圓幾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
一是擇定吉日。欲求生子,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
二是籌備供事。主要是購置香燭、火紙、供品等。供桌的擺放是兩碗饅頭,兩個盤子――魚和雞蛋,兩個果碟――棗和栗子。供品前擺三個香爐一字排開。紅布條寫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裝入火紙折成的紙盒中,將供桌抬往神媽子家。
三是舉行儀式。由求子的婦女點燃三炷香,插在香爐上,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媽子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接著,神媽子續香,再由求子婦女訴說求子的心願後進香,並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盡。
四是還願。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宮還願(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還願)。
若祈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石敢當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國外中華文化圈都有源於泰山的石敢當信仰。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或石人立於路、橋要沖之處,或者砌於房屋牆壁之內,起到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國也有此風俗。
節令習俗泰山腳下除了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乞巧(7月7日)、中秋、重陽等節日外,還有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天貺節和浴佛節。
天貺節源於宋真宗封禪泰山,公元1008年的舊歷6月6日天降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6月6日為天貺節。這一節日現已沿襲演繹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看望雙親的節日,或者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為4月8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的內容,三位一體,佛道融合,古代十分隆重。
傳說:
泰山奶奶游徂徠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葯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
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
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葯,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里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里水不充足;第二,這里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里,就會被夾住。
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
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子」。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
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里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
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說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
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傳說2:
泰山女兒茶的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著一對姓單的夫妻,他們的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兩人相依為命,靠種山上幾畝薄地維持生活,日子雖過得清苦,卻也算安穩。
人老了,七病八災的就來了,有一年,單老漢的妻子得了一場重病,經過千方百計地救治,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欠下了山下米財主的五兩銀子。那一年到頭,老天幾乎滴雨未下,地里的莊稼基本上顆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財主派人來催債,單老漢連飯都吃不上,哪裡還有錢還債。
單老漢來到米財主家,把他的難處向米財主說了一遍。米財主說如果明年還的話,連本加利要還二十兩,單老漢頓時感覺喘不過氣來。單老漢來到黑龍潭附近,突然聽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見一個年輕女子,邊哭邊往黑龍潭裡去。單老漢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對她說:姑娘,有什麼事想不開,年紀輕輕的可不要尋此短見。姑娘哭泣著告訴了單老漢她的遭遇,單老漢可憐姑娘,就說,你要確實沒有去處,不怕受苦的話,就跟著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無兒無女,只有一個老太太,生活雖然清苦,卻還不至於餓死。天上掉下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單老漢心裡樂開了花,剛才的煩惱也煙消雲散了,他領著女兒回家,見過妻子,一家人過起了平靜的生活。
可是,每當單老漢想起米財主那還不清的閻王債時,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為爹爹分憂,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澗里的青桐葉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製成茶葉,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當天就去采來一筐青桐葉,試著製成茶葉,單老漢一嘗,還真有個茶葉味,清香甘甜,綿軟爽口。單老漢說,我看咱這茶葉來自泰山,又是你制出來的,乾脆就叫泰山女兒茶吧。姑娘創制了女兒茶以後,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葉姑娘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誰知,米財主聽說單老漢做火了茶葉生意,而且家中還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就來到單老漢家,對老漢說「聽說你賣茶葉發了財,怎麼,借我的銀子也不還,想賴帳嗎?」老漢說「:攢夠了你數,我一早准給你送去。」米財主又說「你要是真沒銀子,我也不難為你,我看你閨女長得還算標致,就給我做五姨太吧。」單老漢早就知道米財主的德性,抓起扁擔就要拚命,但被米財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葉姑娘沉著鎮定地說,你不是要人嗎,我答應你,既然我們要結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碼也要抬花轎來聘。如果你同意的話,三天以後可以成親,不然你就等著吧。
三天後,米財主帶了一幫人,吹吹打打地來娶親,姑娘一上轎,天上一陣風起刮來一片烏雲,不一會大雨便下了起來,山洪一瀉而下,沖毀了小橋,把米財主那幫人沖進了黑龍潭餵了魚。此時有人看見姑娘坐在雲頭上,朝著扇子崖乘風而去。
從此以後,單老漢便以制茶為生,老兩口過起了平靜的生活。據說,單老漢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麼汶河南岸吳家莊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來揚善懲惡,幫助單老漢的。
傳說3:
泰山神話傳說:牧羊老人
朱元璋做了皇帝,傳下旨來,重修泰山,想把原來岱頂上小小的昭真觀,改建成碧霞元君祠。要修得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全部用青磚銅瓦。工程這么大,山又高,路又陡,磚又沉,瓦又重,全靠肩挑人抬。
開始往岱頂運料的那天,挑夫上百人,可是每人只能挑兩塊磚,或者兩片瓦。從山腳向山頂,一個挨一個,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直喘粗氣。到了十八盤,抬頭一看,盤道直上直下,腿軟目眩。大家放下扁擔,想歇歇腿兒,喘口氣。這時山膀上傳來山歌聲。那歌聲,悠悠自得。挑夫們抬頭一看,只見一個放羊的老頭懷里抱著一根鞭子,邊唱邊向大家走來。他身後跟著一群白雲似的山羊,也都悠然自得地啃著草。那放羊的老頭,走到盤道旁,歪著頭,瞧瞧扁擔,又打量打量挑夫們的可憐樣子,哈哈大笑。笑罷,又繼續唱他的《蹊蹺歌》:
「蹊蹺蹊蹺真蹊蹺,山高不如小廟高。兩條腿的喘粗氣,四條腿的盡逍遙。 」
挑夫們一聽,氣得眼都紅了。有的說:「咱們累成這個樣子,這老頭還罵我們哩!」有的人跳起來,想上前抓住老頭子講理……可是一轉眼,放羊的老頭無影無蹤了;再看山膀,那群白雲似的山羊也不見了。眾人覺得出奇,湊在一起,琢磨那四句歌謠的意思。這一琢磨,大家高興得拍手大笑。
「哎呀!這老頭一定是魯班點化。他笑我們太笨了,何不讓四條腿的運這些磚瓦呢?」
於是,大家扔下扁擔,趕了羊群,叫一個羊背上馱一塊磚瓦,一人趕上百隻羊,從山下到山頂,又快又穩當,兩天工夫就把磚瓦運完了。
傳說4:
泰山神話傳說: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采葯為生。村裡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葯鋪,要他們給他采葯。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采葯。那財主說:
「你們再不上山采葯,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采葯。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么大的雨,怎麼還有小孩子哭呢? 再怎麼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油油的,很愛人,在那裡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裡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裡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么大雨!」
老頭在洞里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里頭是個頭發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來?」
「我就是你爹,你怎麼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麼這么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葯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葯。由於這葯能使人白發變黑,又是姓何的採的,從那以後,這個葯就叫「何首烏」了。
傳說5:
泰山神話傳說:姊妹松
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他勾通官府,霸佔周圍的名山大川,有錢有勢,肆意欺壓百姓,強占民女,壞事做絕,橫行鄉里,莊裡的人都恨透了他。因為他姓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們都叫他"大馬蜂"。
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黃花閨女,年方二八,姊妹倆雖說生在窮家,自幼喪母,卻長得濃眉大眼,如花似玉,莊裡的人誰不誇馬老大的這兩只金鳳凰。
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就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將她們搶過來。這一天,大馬蜂把馬老大叫到堂下說:"老大,你家兩個閨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找個婆家了。這門親戚我早就給你看好了,那人的長像和我一樣,家產萬貫,她們嫁過去有吃不盡的雞鴨魚肉,穿不完的綾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老大,你看如何呢?"
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懷鬼胎,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就連忙說:"謝謝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閨女許給人家了。"
大馬蜂吃了個閉門羹,一聽就來了氣,向馬老大吼道:"說穿了吧,你這倆閨女我要定了,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除非是今晚她們一命歸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親。"
馬老大聽到這此,好像是晴天一聲霹靂,女兒是他的命根子,怎能把她們往火坑裡推,送給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便向大馬蜂乞求道:"員外爺,我家貧寒清苦,女兒貌丑,怎能配得上你老人家。請你高抬貴手,饒了我們吧。"
"哼!你不要不識抬舉,這是聘禮,趕快回家准備吧。"說完,把馬老大趕出門外。
馬老大回到家裡,像是沒了魂。大馬蜂是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的,什麼都幹得出來。老大急得火燒火燎,只恨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只好把事情告訴了女兒,說完父女三人抱頭痛哭起來。姊妹倆非要以死相對,老大忙勸說:"你娘死得早,我把你們拉扯大,你們死了,扔下我這孤老頭子,活著還有啥意思?"他沉思片刻說:"天無絕人之路。看來只有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了。你們莫怪我心狠,這也是你爹沒有辦法的辦法。姊妹倆自然知道出家生活的清苦,可是看著老爹滿面愁容,年邁體弱,倘若以死了之,日後誰來照顧他老人家?姊妹倆只好答應了。晚上,父女三個直奔青雲庵。
他們來到庵里,拜見了庵主,說明了來意。庵主慢條斯理地說:"佛門敞開,善者進來。此乃佛門凈地,佛祖當家,佛祖保佑,阿彌佗佛!"馬老大安置好女兒,辭謝了庵主,便星夜趕回鄉里。
第二天清早,馬老大正准備下地,又被大馬蜂召去。大馬蜂冷笑到:"老大,青雲庵可是個好地方。哼!孫悟空一跳十萬八千里,還沒跳出如來的手心呢。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耳目,你想從我的手裡逃走,沒門!我要讓你親眼看著我和你女兒成親。"說完,坐上山轎,押上馬老大,一隊人馬向青雲庵奔去。
原來庵主早就和大馬蜂私通,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當夜便派人報告了大馬蜂。此刻,庵主一聽大馬蜂駕到,便走出山門高接遠迎,盛情相待。禮節過後,大馬蜂道:"庵主,弟子想暫借你這佛門寶地在此成親,不知庵主意下如何?"庵主連忙恭維道:"托你老人家鴻福,在此成親是本庵的榮耀,我已傳下話,讓馬家姊妹梳洗打扮,請員外爺稍等。"說完便和大馬蜂眉來眼去的笑起來。
大馬蜂和庵主正做好夢,只見一個小尼姑跑來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庵主一聽慌了神,大馬蜂也傻了眼。
馬老大剛才看到庵主和大馬蜂有舊,心裡早涼了半截,現在聽說女兒跳崖,更是痛不欲生,不禁失聲笑道:"哈哈哈......佛門凈地,佛祖保佑,見鬼去吧!這世間哪裡有窮人的活路。女兒,等著我。"說完,一頭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薩面前。
卻說馬家姊妹,原來幫她們梳妝的幾個尼姑,得知她們的身世後,都很同情,便讓她們偷偷從後門逃了出來,不巧被大馬蜂的家丁發現追來。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倆跑著跑著,前面出現了一道萬丈深淵,眼看後面的人就要追上來,馬家姊妹對視一眼,倆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懸崖。
後來,在她們跳崖的地方,並排長了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挽著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2. 黃山和泰山的旅遊優勢劣勢分別是什麼
黃山:優勢是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擁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劣勢是想要游遍黃山,要空出很長的假期才能慢慢領略黃山的美麗,畢竟黃山那麼多美麗的景點,而我們現實生活中,較長的假期有那麼少,法定節假日出遊,人卻多不勝數。
泰山:優勢是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劣勢是現代元素較少 ,體驗式旅遊少 ,不太適合做休閑、會展等專項旅遊產品 ;交通、住宿、購物、飲食等相關配套服務有待發展。
3. 泰山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泰山,五嶽獨尊,雄居於華北大平原之上。
歷史記載,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 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9個半篆字是由秦丞相李斯書寫的,俗稱秦刻石,原本立於岱頂,碑文記述了秦始皇兼並天下後,登峰泰山,周覽東極的赫赫功業。
秦始皇在此築壇祭天,表示歸功於天,這叫做「封」,然後他又下山後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設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兩教在泰山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道教在泰山是最為彰顯的文化現象,登山途中處處可見的幾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觀。
儒教仰仗著國教的地位,又有著孔子遠在泰山名揚海內外之前的歷史性登臨,再加之歷朝統治者對泰山無以復加的頂禮膜拜,才得以獲得了與道教分庭抗禮的平等地位。
傳為漢代人應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周郢統計,自《泰山記》乃至1949年,泰山專著共127種。自《泰山記》後至明代,見於著錄的僅有北宋劉跂的《泰山秦篆譜》。有明一代泰山專著開始大量問世,共有30種之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泰山專著更加繁榮,共計53種,使泰山文化研究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其中以聶鈫《泰山道里記》、金從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紀結束,隨著大陸文化事業的復甦,泰山研究也開始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不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活動廣泛開展,中老年學者在學術上日趨成熟,年輕一代嶄露頭角;這使得研究成果大量涌現,而且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舉凡歷史、文學、藝術、美學、文物考古、宗教、民俗、旅遊及自然科學諸領域,泰山各個層面的學術課題均被觸及。一些長期困擾學界的學術難關被一一攻克(其中人文研究中關於泰山封禪、宗教、石刻、文獻的研討與自然科學研究中關於紅門醉心石質的探討,都在學術界深有影響),新方法、新史料迭見層出,泰山的學術影響明顯擴大。
4. 泰山文化景點有哪些
後石塢:在泰山的背面,此處危岩峭壁,怪石突立,飾以蒼松翠柏,幽徑小溪,景緻尤具別趣,因此被稱
為泰山的"奧區",意思是這里奧妙無窮,著名的景觀有八仙洞、天獨峰、玉女山、九龍崗、黃花洞、天空山
等。這里又處處怪石,嶙峋如筍,因此又有「筍城」之稱。遊人順石階登上高台,是摩空托雲的「天空
山」,又名「玉女山」,其巔平坦,俗叫「堯觀台」,傳堯帝曾登此頂。山前有數畝平地,為元君廟舊址。
清代內為尼姑住持,又稱「姑姑子廟」。分東、西兩院。西院由正殿和配殿組成,正殿祀元君。還有西舍、
東舍,各有供奉,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東舍為「彌勒殿」。
萬仙樓:走東路要經過一座萬仙樓,在紅門宮以北0.6公里的地方。舊時稱望仙樓,傳為泰山各神會聚之
處。此樓建造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原供祀王母,後來祀奉碧霞元君。門洞高4.4米,上層有樓
閣三間,黃琉璃瓦覆頂。門洞之上刻「謝恩處」三字,傳說舊時帝王登山,地方官員護駕於此,帝令回府,
群臣謝恩。另一種說法是香客朝山順利而歸,在此處叩謝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樓東側挺立古柏三株,人稱「三義柏」。萬仙樓盤山道西側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處是取「風」、「月」二字之字心組成,意謂
此處風月無邊,風景美不勝收。
旭日東升:泰山距離東海最近處約230公里,人的視野在大地水準面上只有140公里,顯然看不到海山的
日出。可是由於泰山的高度和地理位置及光的折射作用,使海上日出在一定條件下能確實又能看到。
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眺望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桔紅。而天空的雲朵,
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欣開了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盪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
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這種絕妙的時刻,並不是每位遊人都能遇
上。李白有詩:「海水落眼前,天光搖空碧」。宋代詞人梅聖俞則有「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熔。浴出車輪
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
岱廟:廟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
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
方。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嵯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
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
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
類古建築有150餘間。主要建築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銅亭等。廟內古柏參
天,碑碣如林,文物薈萃,遊人絡繹不絕。
古代許多帝王都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秦始皇、秦二始、漢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
宋真宗、清康熙帝、乾隆帝等十二個帝王、帝後曾到過泰山。據說漢武帝7次到泰山,乾隆11次到泰山。泰山
自遠古起就有封禪活動,據《史記.封禪書》張守義正義:"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史記.封禪書》記載:"古者封泰山禪父者七十二家"。
岱廟(東岳廟)是泰山的主廟,供奉東岳大帝(泰山神,主治人生死及人生貴賤,為冥府眾鬼之主帥)。
岱廟是全國東岳廟的主廟,也是我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面積96322平方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天貺殿: 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是岱廟中的主體建築,傳為宋代創構,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
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
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為重檐廡殿式,上覆黃琉璃瓦。殿前露台高築,漢白玉雕
欄環繞,雲形望柱齊列。重檐之間有豎匾,上書「宋天貺殿」。殿內祀泰山神,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
鎮」匾額。東、西、北牆壁上有《泰山神啟陛回鑾圖》,東半部為啟陛,右邊為回鑾,整個畫面計675個人的
形象,是中國道教壁畫傑作之一。
遙參亭:舊稱草參亭,為岱廟前亭。古人祭泰山必先至此簡單參拜,爾後入廟祭祀。今院內舉辦了泰安民俗
展。亭院南北長66.2米,東西寬5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四周牆壁為紅色,二進院落,由山門、掖門、儀
門、正殿及配殿組成。
岱廟坊:出遙參亭北山門後,迎面有一座高聳的石坊,叫「岱廟坊」。該坊高12米,寬9.8米,進深3米,清康
熙十一年建。
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體浮雕,造型雄偉壯觀。四柱前後滾墩上雕有8介石獅。姿態各異,樑柱板上有龍鳳
禽獸浮雕。其雕工精細,是清代石雕建築難得的珍品。抱柱上有一聯「峻極於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
震,赫聲濯靈鎮東方」。為清朝山東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所題。
銅亭、鐵塔:岱廟後院的東西兩側,有兩處惹人注目的古跡,東為銅亭,西為鐵塔。
銅亭又名「金闕」,明萬曆四十一年鑄造,明末移於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亭為銅質,施以鑾金,長4.4
米, 寬3.4米中內祀元君銅像,其鑄造精緻,造型優美。
鐵塔在岱廟北門內西南,明嘉靖十三年造。原在天書觀大門內,1973年移入岱廟,現只剩4級。其造型古樸,
雄偉。
漢柏院:漢柏院位於岱廟配天門東,因院內有古柏五株而得名。相傳此古柏為漢武帝東封時親手所植。今龍
干虯枝,蒼勁蔥郁,雖已膚剝心枯,卻有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大景之一。岱廟碑刻
多集於此院,院內存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其中著名的有張衡《四思篇》,曹
植《飛龍篇》、米芾《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詩》等,均為書刻佳作。
岱宗坊:從岱廟向北走一里多路,便到了岱宗坊--泰山的正門。岱宗坊位於岱宗大街北側的紅門路南首,為
登泰山的起點。明隆慶年間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為四柱三門式石坊,造型粗獷、簡潔,額題篆
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 ,有標志導向作用。坊之西北原有「乾隆行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
創建 ,清末毀。
王母池:自岱宗坊向北不遠,路東有王母池。王母池位於環山路東首,約開建於三國時代,舊稱「群玉
庵」,又稱「瑤池」,現存古建築主要為明清所建。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的詩句,唐
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
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座落在三層台基之上,紅牆黑瓦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前院有正殿3間,殿
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其泉水清澈甘洌;後院為七真殿,殿內泥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四周濃蔭蔽日,為
消暑勝地。
紅門宮: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塊紅色岩石排列似門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代天啟元年所建。
廟分東西兩院,中間有「飛雲閣」相連。東為更衣亭,是舊時達官貴人更衣之所。西為元君廟,有正殿3間,
奉九蓮菩薩銅像,香火很盛。整組建築以飛雲閣為中心,建築古老,布局緊湊。閣下有拱門,兩側有楹聯
「萬壑泉聲沉寶秀,千峰雪影護禪靈」。因此處清晨日出時通紅一片,故有「紅門燒日」之說。
斗母宮:過紅門宮前進一程,即到斗母宮。宮創建無考,明嘉靖年間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
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宮,又稱妙香院。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龍翹首,俗稱卧龍槐。斗母
宮是一組較大的道觀建築群。前有寄雲樓,雕梁畫棟,長廊回曲;中有斗母殿,內奉斗母女神;後有聽泉山
房,重巒疊翠,清泉醉人,確實是聽泉、觀瀑、品茗、賞月佳地。
經石峪:出斗母宮,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經石峪。這里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隸書《金剛
經》全文,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
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清人馮雲鵬在《金石索》中盛贊:「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
其中,經石峪石刻、天貺殿壁畫、岱頂唐摩崖,被人們稱為"泰山三瑰寶"。
壺天閣:系明代建築,原名升天閣,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這里西有九峰山,東有十峰嶺,北臨山
巒,四周擁翠接天,腳下僅一席之地,恰似壺中窺天。清崔映辰也曾題聯:「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雲入
翠微。」廷路又聯「登此山一半以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故閣名壺天,恰應了道家之說。
中天門:又名二天門,因其土色赤黃,又名「黃蜆嶺」。它正處泰山半腰,為泰山東、西路交匯處,盤
山公路終點,有索道直達山頂。
這里有清代所建中天門石坊一座,大門上題有「中天門」三字。這里是泰山主峰的屏障。仰望岱頂,蓮花峰
前危崖萬仞,南天門形如天闕;俯瞰山下,龍潭、虎山水庫綠如翡翠。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
門一側還有巨石,狀如虎卧,得名「伏虎石」。
5. 泰安的泰山文化
泰 山 文 化
■ 泰山封禪文化
封禪文化是泰山最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泰山的顯赫名氣正是源於此。
從自然的角度看,泰山的美是一種雄渾、粗曠、壯闊、博大之美,但泰山的自然之美有局限,比不了黃山。黃山除了擁有泰山的雄渾壯闊之美外,還多了一些秀麗陰柔、精巧雅緻、變幻多端、博大精深之美。所以雖然有「泰山歸來不看岳」之說,但更有「黃山歸來不看山」之說。
假設泰山沒有了歷朝皇帝的頂禮膜拜,僅憑泰山的自然姿色,還能稱得上是「聖山」和「國山」嗎?還會是「五嶽之首」嗎?還能被選為世界雙重遺產嗎?恐怕這些都要打上一個問號。
黃山與泰山這兩個中國冠有「雙遺產」稱號的名山,黃山的世界自然遺產當之無愧,而泰山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號更加名副其實。從這一意義上講,泰山遊程的文化色彩更加濃厚一些,「五嶽之首」也更多地強調了泰山在中國名山中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而封禪則正是這政治文化意義中最最厚重的一筆!
• 詳細了解泰山封禪文化
■ 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兩教在泰山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
道教在泰山是最為彰顯的文化現象,登山途中處處可見的幾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觀。
釋迦牟尼在和元君老母的千年鬥法中最終處在了下風,佛教後來被道教勢力逐出了泰山的主要區域之外,只能在山之陽或山之陰的山麓邊緣覓到幾處領地,頑強地顯示著它們的存在。
儒教仰仗著國教的地位,又有著孔子遠在泰山名揚海內外之前的歷史性登臨,再加之歷朝統治者對泰山無以復加的頂禮膜拜,才得以獲得了與道教分庭抗禮的平等地位。
從泰山的角度觀察道、儒兩教的的關系,是極有趣味的一件事情。表面看,中國的統治者與人民大眾可以在泰山找到共鳴與和諧,於是產生了「泰山安則天下安」之說,這大概是「國泰民安」的最早版本。但兩者祀奉的偶像卻仍然有著絕然差別:統治者嚮往的是東岳大帝的至高無上威儀,老百姓企盼的是泰山老母的寬厚仁慈胸懷。時至今日,影響猶存。您不妨在泰山遊程中仔細觀察朝拜泰山的熙熙攘攘人群,品味身處社會不同階層人士攀登泰山的不同心態與動機。
■ 泰山石刻文化
石刻文化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形式,但可以這樣說,石刻文化在中國發育的最為完善,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泰山得以獲得世界雙遺產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沒。當年泰山申報世界遺產時,國家文化部是擬按自然遺產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批的。因為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一處「雙遺產」。不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盧卡斯先生親臨泰山考察後,不僅對泰山的自然風光大加贊賞,更陶醉於泰山的豐厚文化遺產,盧卡斯先生下山後興奮地為泰山題詞:「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並在人與自然的概念上開闊了眼界,這是中國對世界人類的巨大貢獻。」果然,1987年底的世界遺產大會,泰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改寫了世界遺產的分類。
盧卡斯先生和聯合國評委們當年所陶醉的泰山文化,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的一項,因為若沒有了登山盤道兩旁幾乎步步可見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氛圍就會大打折扣,泰山也就與普通大山沒有了區別。石刻文化是一種自然與文化結合最為直觀的形式。它升華了物質——使本來毫無生氣的石頭有了靈氣;它又物化了精神,把人們對自然產生的美感表達了出來並告知別人和後世人。
泰山石刻源遠流長,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現存碑刻500餘座、摩崖題刻800餘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一方面,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漢代的《張遷碑》、《衡方碑》、晉代的《孫夫人碑》,以及北齊的經石峪《金剛經》大字和唐朝的《紀泰山銘》等一大批名碑。另一方面,泰山石刻還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從秦始皇的一統天下,到南北朝的戰亂紛爭,從漢唐盛世到北宋朝的沒落,乃至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元明清各代,無論是帝王將相的封禪祭祀之舉,還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願;無論是文人墨客對秀山麗水的吟唱,還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從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準確、可靠的記載,這些都是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和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此外,泰山沿途眾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詠志,或題景留名,或贊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頌幽奧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藝術之中,石刻藝術又渾然於自然之景,成為連結遊人與自然山水的紐帶,充實豐富了泰山美的內涵。
■ 泰山建築文化
泰山是中國古建築的薈萃之地,其中不乏精華所在。岱廟與北京故宮、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靈岩寺自古為「域中四絕」之一。在泰山看古代建築,岱廟當然是必去的,從岱廟出北門後,莫忘從東路徒步攀登, 王母池、孔子登臨處、十八盤、南天門、碧霞寺……均堪稱傑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為著名佛教廟宇、泰山之北的齊長城更是世界之最,比八達嶺為代表的明長城古老上千年。
■ 泰山民俗文化
在歷朝統治者的眼裡,泰山是凜然不可冒犯的,漢武帝當年登泰山時,一路驚呼「大矣!極矣!駭矣……」他們對泰山的崇怵之情,蓋因「君權神授」。說白了,他們登封泰山的目的,是想討好泰山神,讓神仙幫助他圓皇位永固、江山永駐之夢。
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泰山沒有那麼威嚴,泰山諸神也是親切有加。如果您稍微關注一下泰山的文化和歷史,就會發現皇帝和統治者尊崇的是東岳大帝,東岳大帝是男性化、孔武有力、神力無邊的化身。而老百姓對權利象徵的東岳大帝只是敬而遠之,他們幾乎傾全力敬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俗稱泰山老奶奶,一位慈眉善目的女性。在泰山,最好的廟宇是供奉泰山女神的碧霞祠,香火最旺的地方也是碧霞祠。無論建築的規模、檔次、數量等等,東岳廟都比不上元君廟。細細品位這其中的差異,研究一下統治者與普通人為何對泰山神有著不同的選擇與敬奉?是不是很有意思?
由於距孔子誕生地曲阜很近,泰安人的日常風俗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最大。同時,泰山是道教名山,對泰安人的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下面簡單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風俗。
泰山老奶奶的生日 陰歷的3月15日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這時拜山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幾乎每家必去。如果旅遊者時間恰當,可不要錯過,你能從中感受到古代百姓進香盛況的影子。
東岳廟會 東岳大帝的誕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岳大帝。地點在東岳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岳廟會上。
另外元君生日為4月28日,與東岳大帝生日僅僅晚一個月,而且後世碧霞元君的影響超過了東岳大帝,因此東岳廟會拖長了時間,增加了祭祀碧霞元君的內容。文革期間一度取消了東岳廟會。
現在的東岳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側的廣場舉行。廟會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外,主要是經貿活動、旅遊觀光和文化娛樂。近年來,八方人士紛至沓來,國外客商及遊客也不斷增加。
王母生日 陰歷的3月3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數。
喪事 泰安喪事的辦理講究不少。首先要向親朋好友報喪。訂好日子設靈棚,門口有專門負責上帳的人,親朋好友捐的錢要上榜公布,來的人越多,捐的錢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直系親屬捐的錢越多說明家庭團結。被人高看一眼。每有喪事自家直系親屬要在旁哭喪,人越多聲音越大,說明孝心越多,最後主家要設宴招待賓朋,以示感謝。
酒席 泰安人乃至山東人酒桌上的講究特別多,在鄉下尤其如此。首先是座次,一定不能搞錯,座位有主賓副賓、主陪副陪之分,一般面對門的座位是正座,應為主賓副賓坐,背對門的座位為主陪副陪坐。喝酒時一般用幾錢的小酒杯,但花樣繁多,「哥倆好」「四喜發財」「六六大順」「十二周全」等等,一不留神,就不知喝多少了。全國有一半的白酒產自山東,山東人酒量大多很好。
打招呼 如果你在泰安問人:「您是哪人?」老泰安人一般說自己是「泰城的」。由於受孔子的影響,泰安人打招呼一般尊稱一聲「老師」。
生小孩 自己家有小孩出生先要通知親朋好友。親朋好友會來看望,一般由家中女性出面接待,過去,每家大多是用一對小籃子,裝上雞蛋等物品在用紅布蓋上,挑者送去,現在,大多是送雙數的營養品即可,在鄉下,還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大嬸挑著蓋紅布的挑子排著隊的身影。之後主家會回請,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吃面」。
許願還願 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里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志記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一旦沒有實現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還願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 進香的准備工作很復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岳大帝的生日是陰歷3月28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4月18日,所以這一期間香火最盛。准備妥當後就開始啟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般程序是:「啟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貢,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岳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元君璽」,有錢的香客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
求子 進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個金男娃,求女孩拴一個金女娃。並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許願。
生育禮俗 岱下方圓幾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
一是擇定吉日。欲求生子,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
二是籌備供事。主要是購置香燭、火紙、供品等。供桌的擺放是兩碗饅頭,兩個盤子——魚和雞蛋,兩個果碟——棗和栗子。供品前擺三個香爐一字排開。紅布條寫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裝入火紙折成的紙盒中,將供桌抬往神媽子家。
三是舉行儀式。由求子的婦女點燃三炷香,插在香爐上,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媽子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接著,神媽子續香,再由求子婦女訴說求子的心願後進香,並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盡。
四是還願。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宮還願(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還願)。
若祈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石敢當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國外中華文化圈都有源於泰山的石敢當信仰。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或石人立於路、橋要沖之處,或者砌於房屋牆壁之內,起到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國也有此風俗。
節令習俗 泰山腳下除了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乞巧(7月7日)、中秋、重陽等節日外,還有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天貺節和浴佛節。
天貺節源於宋真宗封禪泰山,公元1008年的舊歷6月6日天降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6月6日為天貺節。這一節日現已沿襲演繹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看望雙親的節日,或者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為4月8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的內容,三位一體,佛道融合,古代十分隆重。
■ 泰山神話傳說
• 盤古之死
• 盤古開東岳為首
• 何首烏
• 黑虯升天
• 萬丈碑
• 泰山牧羊老人
• 石門洞
• 懸雲寺
•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 碧霞元君的來歷
• 泰山奶奶游徂徠
• 岱宗坊
• 東岳上卿茅神仙
• 泰山女兒茶的來歷
• 竹林寺
• 姊妹松
• 有眼不識泰山
• 雲步橋
• 遊仙樂
• 仙泉
• 汶河倒流
泰山神話傳說詳情請打開:
http://www.ytrip-ts.com/hang/wenhua.htm
再點擊有關鏈接
6.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6)泰山旅遊文化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