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察哈尔右翼中旗有哪些旅游景点
『贰』 2016年科学技术发展对旅游业有哪些支持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在旅专游业的发展中得到普遍属应用,这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的科学化、旅游规划的合理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果应用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21世纪的旅游业是飞速发展的朝阳产业,无论是旅游者动机、旅游活动内容、旅游项目的品位和档次、旅游规划与开发还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都融入了大量科技元素,科技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
『叁』 国家用来对新疆旅游业发展政策有哪些
新疆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正在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旅游业向西倾斜的力度,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这些,都极大地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新疆旅游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旅游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新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相比,优势和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为进一步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特做以下决定: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之一。
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决定将旅游业列为全区经济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利用新疆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尽快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利用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强区的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和发展名牌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增强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辐射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治旅,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2、坚持以国际旅游为先导,边境旅游为支撑,国内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方针;
3、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4、坚持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精品;
5、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四)总体目标。在2005年把新疆建成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的重要国际旅游地区,旅游总收入排名进入全国中上水平,成为21世纪初全国旅游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以"丝绸之路"为主线,树立起新疆旅游的国际品牌形象,使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景观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精品,新疆旅游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形象和占有份额大幅度提高,旅游设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重点旅游景区间形成快捷、安全、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旅游经济总量和实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旅游产业实力进一步巩固、壮大,实现从旅游经济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
(五)旅游经济增长目标。到2005年,实现旅游发展倍增计划。
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9%,达到136.8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全区GDP的7.45%以上。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7.9%,达到3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9.5%,达到1.64亿美元;国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9.5%,达到133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123.21亿元人民币。
(六)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到2005年,在保持独联体、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入境者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东南亚、欧洲、中东市场得到进一步开发。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的地区达到6个,超过300万人(次)的地区达到4个。旅游星级宾馆超过400家,力争3至4家国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2至3家国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企业公司成为上市公司。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七)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五大旅游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喀纳斯生态旅游区应以加快开发喀纳斯湖、白哈巴河、乌伦古湖等生态旅游为重点;以天池和博斯腾湖为重点的风景旅游区,应建成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以吐鲁番为重点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应围绕丝绸之路,深入挖掘古文化遗址的深刻内涵;喀什民俗风情旅游区要突出浓郁民俗、民风、民情的渲染;伊犁塞外江南旅游区以伊宁市为中心,加快那拉提、唐布拉景区建设,成为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八)加快旅游名城建设步伐。2005年前,把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建成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把喀什、伊宁、哈密、阿勒泰、阿克苏、石河子、克拉玛依、昌吉等市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把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阿勒泰、伊宁、喀什建成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的国际旅游城市。
(九)开发建设旅游精品线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三线"为骨干,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大旅游线路网络。重点建设、推出的"三线"是:吐鲁番-库尔勒-塔中-和田-喀什线,主要以体验民俗风情、历史访古、长寿文化、探险、观光、考察为主;乌鲁木齐-天池-克拉玛依-乌伦古湖-喀纳斯湖线,主要以生态观光、工业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乌鲁木齐-奎屯-乔尔玛-那拉提-巴音布鲁克-金沙滩-乌鲁木齐线,以农业旅游、休闲、观光、考察为主。同时,继续抓好旅游购物、冰雪风光、商务旅游、都市风光、探险考察、民俗风情旅游等多功能精品线路的推广。
(十)开发名牌旅游产品。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围绕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尽快开发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2005年前,把天池、喀纳斯、葡萄沟、南山西白杨沟、金沙滩等建成成熟的、与国际接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2010年前,全区重点旅游地州市均有1至2个世界级或国家级旅游精品。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十一)大力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充分利用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继续巩固、拓展与中亚、西亚及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购物市场,着力开发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市场,努力扩大台港澳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入境客源市场格局。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加强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区)旅游市场的协作,重视挖掘区内客源市场潜力。
(十二)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开发、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等新兴旅游市场,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全国性、国际性会议、展览、文化、体育、经贸等大型活动,借势造市,形成良好的旅游效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努力把乌鲁木齐"乌洽会"、吐鲁番葡萄节、博州那达慕大会、喀什达瓦孜等办成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
(十三)重视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和宣传。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把宣传新疆旅游整体形象作为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单位要与旅游部门密切配合,开辟旅游专栏节目,并积极向中央新闻单位和国内外传播媒体输送、交流宣传新疆的旅游节目,重点推出新疆旅游名牌。各级外宣、外事、旅游、文化、新闻、影视等部门要积极邀请国内外新闻记者、旅行商及名人名家等,到新疆重点旅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尽快提高新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十四)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旅游宣传促销实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各旅游单位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简化赴海外促销人员审批程序,实行一年申请、一年有效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在主要客源国(地区)设立旅游宣传促销窗口或办事处,与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密切合作,努力推销新疆旅游品。
五、强化旅游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改善旅游环境
(十五)加快旅游法制建设。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旅游法制体系。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尽快组建新疆旅游执法大队,提高旅游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全区统一的旅游投诉电话系统,及时受理投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十六)进一步调整、充实旅游发展规划。要按照自治区"十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抓紧做好全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充实完善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旅游景区(点)的永续利用。
(十七)认真做好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工作。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计划安排要统筹考虑旅游开发项目,对那些符合新疆旅游投资导向、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项目,要优先纳入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予以积极支持。自治区计划等部门要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和项目管理工作。各地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和年度基建技改计划时,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旅游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旅游基础设施国债项目要按照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十八)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全区各地和重点旅游地区政府要建议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处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十九)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实责任制,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重点旅游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都要制定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以110、120为中心建立社会联动系统,及时查处刑事、治安案件,处理人身财产安全事故和其它突发事件。
(二十)加速形成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定点企业的规范服务标准。加强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规范管理,牢固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管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将更多的旅游饭店纳入星级饭店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继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新疆饭店管理总体水平。切实加强对旅游购物等定点单位和旅游车辆的管理。
(二十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区(点)。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库尔勒市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创建城市范围,力争早日将喀什市、阿勒泰市、伊宁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全区重点旅游市、县开展建设"旅游强市(县)"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旅游经济实力和在全国的知名度。积极组织实施国家颁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工作,规范景区景点的设施标准、服务质量,争创国家颁布的"A"级旅游景区(点),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十二)加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立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内院校旅游专业的办学优势,加快培养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优化旅游行业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抓好旅游企业重点是星级宾馆和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工作,健全员工持证上岗制度,到2005年,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80%以上。
(二十三)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各执法检查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途中拦截检查旅游车辆,旅游城市要为旅游车辆入城提供方便。加强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点)和旅游沿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维护新疆旅游的良好形象。
(二十四)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工作。要严格制定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方案,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决杜绝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五)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要充分发挥旅游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
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着力改善边境旅游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建立与边境旅游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和服务功能。
六、围绕旅游发展加速交通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
(二十六)加快旅游航空交通建设。把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建成西部国际旅游的主要进出口岸,形成连接主要旅游客源国、省内外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的旅游航空网络。围绕主要客源国市场开拓,积极开辟乌鲁木齐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及欧洲等国际航线。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加快区内航空支线建设。
(二十七)建成高等级旅游公路网络。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尽快形成乌鲁木齐至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以及旅游城市、旅游景区间的高等级旅游公路网络。交通部门要在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上增开旅游客运专线。加快建设乌鲁木齐-托克逊-库尔勒、奎屯-伊宁高等级公路;改造升级伊宁-新源、奎屯-乔尔玛-巴音布鲁克-金沙滩、阿克苏-库车-库尔勒、喀什-红其拉甫、阿图什-喀什-奥依塔克等干线公路及旅游公路。
(二十八)发展铁路旅游运输网络。围绕西部大旅游线路的规划、开发,提高兰新铁路线路的利用率,尽快形成新疆与内地省(区、市)旅游城市、乌鲁木齐与区内旅游城市的铁路旅游运输网络。提高旅游列车档次和运行速度,增开"朝发夕至"豪华舒适的旅游专列。
(二十九)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各地、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尽快完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沿线的通信、邮政、电力、银行、医疗、供水、餐饮、环保等服务设施和功能。彻底治理旅游景区(点)脏、乱、差现象,加快公共厕所工程建设,坚持"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风景区(点)、旅游线路沿线的加油站、停车场等没有建立规定水冲厕所和环保厕所的,旅游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有权取消其经营资格。
七、实行政策倾斜,扶持旅游业发展
(三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自治区计划、财政、旅游等部门要积极想办法争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计划、财政部门要确保自治区每年26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和200万元旅游宣传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以此为基数每年递增15%。各地也要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财力支持。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
(三十一)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搞活边境旅游。要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和旅游购物通关检验手续。要利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口岸边民互市免签证的便利条件,不断扩大旅游购物贸易,并在税费征收上予以优惠。外汇管理部门要组织有关商业银行在定点旅游购物市场、边境口岸设立外汇兑换点,为游客提供方便,防止外汇流失或进入黑市进行非法交易。自治区外办、公安等部门要继续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我方人员赴哈方边境地区进行"一日游"或"多日游",以及在新疆主要城市和重点边境口岸对境外游客实行72小时免签证和落实签证有关政策。对于赴海外旅游促销人员的审批,实行一次申请、一年有效的办法。同时,抓紧新增13个开放县(市)的有关报批工作。
(三十二)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合理运用旅游景区(点)票价调节淡旺季游客流量;民航部门要加大民航机票分季节、时段、航线进行差别定价的力度。
(三十三)对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各地要加大对旅游宾馆、饭店缴纳各种费用情况的检查清理力度,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该减少的要减少,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
(三十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旅游投资者解决在项目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对经营有困难的,经有关部门认定,自企业开业之日起,3年内免缴生产经营场所房产税。对旅游经营项目用地,只收征地费,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费。
(三十五)继续大力推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活动。对人选的旅游城市,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十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各种经济成份在新疆投资旅游建设、兴办合资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国家、集体、部门、企业、个人一齐上,内外资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财务投入旅游业,努力扩大旅游发展规模,积极完善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有关部门要认真筛选好的旅游设施项目并争取进入国家《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商进行投资。鼓励新疆旅游企业参与国内区域性经济合作,加强与区外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
(三十七)鼓励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对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的经营者享受免征3年所得税的政策。
八、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
(三十八)各级党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加强对旅游工作组织协调领导和支持力度,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管理职能。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旅游产业意识,主动配合旅游部门工作,增强为发展新疆旅游业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观念,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各方面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三十九)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严格实行旅行社准入制度,凡未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要不断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的经营行为,健全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结案率,依法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实行明码标价,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无照经营旅游业务、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黄、赌、毒".
(四十)加强旅游安全和卫生保障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切实做好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的社会治安、交通管理、卫生防疫等工作。要建立预警联动系统;制定旅游安全、消防事故紧急处理预案,落实安全、消防责任制,防止旅游意外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旅游者安全。
(四十一)自治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发挥其宏观协调作用,坚持例会制度,及时协调处理全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治区人大要抓紧制定《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自治区旅游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肆』 2016年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有哪些
会受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旅游业也未能幸免,现在是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具体未来旅游业会如何发展,可以到网上搜若晴老师,他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伍』 分析假期的调整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法定节假日调整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刘思敏 程海涛 龙京红
刘思敏,中国旅游报社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策划、规划与营销;程海涛,郑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龙京红,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 要:我国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对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品、旅游经营管理、游客出游模式、旅游服务质量等都产生了影响,对此旅游企业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而被取消的“五一”黄金周,应该考虑恢复,不仅将起到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也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休假需求。
关键词:法定节假日 旅游业 影响
一 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社会背景及内容
(一)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社会背景
1999年,我国根据当时情况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将全体公民放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3天,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3天。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有利于方便广大群众安排出行活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定节假日安排出现诸多弊端:
1.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
在10天的法定节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期。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一年中安排多个全民统一放假的长假,容易对其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由于黄金周的假日时间过于集中,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景区超负荷接待,旅游业服务质量下降,不利于旅游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2.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
我国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但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传统节日都没有列入法定假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间也会自发组织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与工作的矛盾。
3.法定节假日成为主流
居民个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游、探亲等活动,本来应该通过各种不同长度的假期来安排。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多数群众只能集中选择在公共假期出行,供求关系的矛盾也就凸显了出来。
因此,近年来,人们对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对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分散法定节假日安排。
(二)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内容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从2007年11月9日起,公开在网上征集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意见。根据这一方案,2007年12月,国务院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三个黄金周保留两个,取消一个,同时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新方案调整后,只剩下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各休一天,加上周末的两天休假,则成了3天的中短假期。这样,每年将出现2个集中休假高峰——春节(7天)、国庆(7天)以及5个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3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出现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个人带薪休假并存的新局面。
(三)新的法定节假日的特征
1.时间上分布更均匀
调整前的节假日,由于集中出游,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人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增添了不少疲惫。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也不利于旅游业持续发展。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将3个黄金周变成了两个黄金周和5个3天的小长假,使集中的出游人群得到分流,有效淡化了旅游旺季和淡季之间的界限,对部分景区、时段供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上增加了1天,也体现了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人们可以更从容地和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有助于人们的休假方式更丰富多彩和人性化。
2.注重民族传统节日,顺应人们的情感需求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可以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让这些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生活中延续和发扬光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儿女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顺应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化和旅游与世界有更多的交流。
二 法定节假日调整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
(一)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影响
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长假的增加势必使长线游、短线游的比例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将更加倾向于选择短线就近出游。在新的节假日方案中,中秋节、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使人们旅行出游时将更倾向于选择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联的线路。由于“五一”黄金周的取消,长线旅游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对旅游产品的影响
调整后的法定节假日,对旅游产品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有许多地区还保持着一些长达百年以上的重大节日民俗文化传统,如清明假日,不少地方就结合清明扫墓踏青的风俗,推出了有特色的系列民俗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寻根祭祖等。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健全以及家用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黄金周)出游、城郊游等短途旅行将更为便捷、更为频繁。对旅行社而言,最明显的就是其长短线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城市1000公里以内的郊区游、农家游、周边游等国内游将大规模上升。
(三)对旅游经营管理的影响
以往的经营管理较多地围绕着黄金周,研究如何应对大规模人流的集中消费。旅游企业淡季时由固定员工进行管理维护,黄金周期间雇用临时工。实施新的节假日后,这就要求景区一年要经常搞活动、不断有卖点,企业的经营成本要提高。对旅游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以往也会针对黄金周推出一些特定的管理措施,如建立全国黄金周旅游预报统计系统,对一些城市和景区进行监测。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对以往黄金周模式下的旅游景点的宣传方式、给旅行社的折扣、黄金周门票涨价、淡季降价等运营模式,将带来一次大的变革。
(四)对旅游出游模式的影响
新的节假日方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天假期以及春节放假起始时间至除夕的节假日调整工作在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符合广大群众过节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假日的次数,使节假日分布趋向合理。将使旅游者出游时段的选择更加理性分散,客流的空间、时间分布将更加均衡。有利于人们的假日消费由集中消费转为“分散式”消费,可以更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
(五)对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将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带薪休假能够全面落实,游客在一年中精心选择一周出游,其幸福指数和享乐指数要求更高,自然比黄金周出游时更挑剔,这就要求景区全年的服务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此外,出游的分散均衡化,将使旅游者的脚步放慢,慢节奏的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出这一倡议是与慢节奏对应的,则是对旅游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
(六)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对旅游景区自身而言,节假日调整要求其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游客的游览质量,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也要进一步与旅游者的消费模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从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来看,出游能力强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塘等地区的旅游景区,将更多地吸引本区域范围的旅游者,或是地处大城市郊区的景区获益将会更多。而距客源地较远的区域和景点,比如中西部远离中心城市的旅游目的地,无论是观光游、休闲游还是其他形式的旅游,其发展都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七)对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
2007年,我国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4.45%,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1.29%,同比增长1.57个百分点。而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2007年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合计,分别占到了全年旅游人次和收入的24.1%和17.5%,其中五一黄金周表现更为突出,两项指标占全年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0.3%和7.1%。2006、2007、2008年以来,三大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远高于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黄金周的增速又远高于三大黄金周。综合以上数据分析,调整黄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黄金周,势必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较大的波动。
三 旅游企业应对节假日调整的措施及策略
(一)加强中短线旅游产品的开发
调整后的节假日,黄金周减成2个、小长假增至5个,一增一减将促使人们为自己安排更多的中短途旅游。因此,长线旅游与短线旅游比例发生了重要变化。旅游者将更加倾向于近距离的休闲旅游,以健康、放松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将受到更多更广泛的欢迎。因此,旅游企业要结合各个小长假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3天时间的中短旅游线路,充分发掘产品的休闲内涵,对原有景点推陈出新,抢占中短假期这一新的旅游主战场,尤其是一些放松休闲类的近郊生态游、省内休闲游、农家乐旅游等。
(二)积极发展传统和民俗文化旅游
新的节假日中,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节等传统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旅游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搞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出响亮的民俗牌、文化牌、亲情团聚牌,用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文化内涵和文化档次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开发
新的节假日使人们在出行时间、行为、方式、追求上更为多样化、个性化,这要求旅游企业要进行个性化开发,不仅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开发新的需求。同时,旅游企业还要通过市场细分与产品开发来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塑造旅游产品个性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假日调整后旅游需求变化的重要方面。
(四)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使得旅游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旅游消费越来越具有理性。因此,对旅游服务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等各旅游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全面安排好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的各个环节,为旅游者营造良好舒适的氛围,使其获得高质量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五)积极应对“散客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随团旅行对个性的压抑,进而选择了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自由出行方式,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化”的趋势。新的节假日的执行,“3天小长假”导致散客数量大大增加,加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健全以及家用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黄金周)出游、城郊游等短途的散客旅行将更为便捷、更为频繁,自驾、自助游,将加快“散客时代”的到来。对此,旅游企业做好应对。
四 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得失分析与反思
(一)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积极意义分析
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将3个黄金周变成了2个黄金周和5个3天的小长假,使集中的出游人群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流,相对淡化了旅游旺季和淡季之间的界限,对部分景区、时段供需矛盾暂时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上增加了1天,有利于扩大需求释放。再者,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赋予了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情感需求,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使人们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来享受此节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成本增加分析
“五一”黄金周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在带薪休假长达12年不能落实的背景下,保障居民获得休假的权利,满足了人民对长假的需求,而改成传统节日休假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在长假中才能实施的事情无法进行;在我国城市化大幅推进的社会转型期,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无比频繁,取消了“五一”长假,施行3天小长假就意味着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少了一次返乡或探亲的机会。
(三)对节假日调整的反思——是否应该恢复五一长假?
1.多数民众反对取消五一长假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调查显示: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中最有争议的就是“五一”长假被取消。当问及“您是否支持取消‘五一’黄金周?”时,21.5%的被访者表示“支持”,9.2%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多达69.3%的被访者明确“反对”取消“五一”长假。一些民众认为取消“五一”黄金周,主要是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得不到有效落实,减少现有长假将影响长途旅游、探亲等活动,同时也会导致“十一”和春节假期更加拥挤,从而使得“十一”、春节面临更大的出行压力。
2.“五一”时节适合人们出门观光旅游
在“五一”这个时间段,正是春回大地、花草初绽的好时节,草木返青,漫山遍野春花绽放,城市乡村处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活力,无论是气温还是自然风光都很适合人们出门观光旅游。这个时候,趁着大假出门旅游已成为许多市民的计划,取消了“五一”长假,把“五一”黄金周的时间缩短为3天,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计划,甚至会使很多人放弃出行计划。
3.取消“五一”黄金周不利于整个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2006、2007、2008年以来,三大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远高于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黄金周的增速又远高于三大黄金周(我国历年来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人次和收入情况详见表2)。这表明中国居民旅游需求通过黄金周得到了极大释放。调整黄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黄金周,势必会给整个旅游行业和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2008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4个三天假期加起来,营业额都抵不上一个“五一”黄金周,利润更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称,2008年5月1日至3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94.07万人次,同比下降了24.45%。
4.对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争论与期待贯穿2008全年
首先,假日改革方案出台伊始,就有专家撰文质疑——“政府虽然对社会舆论做出了积极善意的回应,但是对真实的民意并没有做更深入的调研,仅仅是通过网络来调查是极不科学的。所谓科学决策,就是要进一步对黄金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效应做更科学的研究论证,绝不是根据一个漏洞百出的假日改革课题组的研究就可以轻率决策;所谓民主决策,就是面对莫衷一是的民意调查结果(主要是网络调查),应该邀请国际上权威的专业调查机构(或者利用经济普查的队伍),组织一个具有科学性、说服力的大型民意调查,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民大众关于黄金周的看法。”
其次,2008年春节假期遇到雪灾,相当多的人回家不成,出游也不成,“假期”无形中被“冻结”了。春节之后,就有网友和专家呼吁临时性恢复“五一”黄金周,引来一片热议。
第三,取消“五一”长假之后,人民大众对“五一”黄金周的怀念情绪大增,媒体充斥大量报道。人民网的调查,在是否同意缩短“五一”长假的调查中,只有38.7%的人支持“五一”长假“瘦身”。
第四,国庆黄金周之前,有关专家关于“下一步取消十一黄金周”的言论,引发舆论大哗。另有专家针锋相对地指出2008年“‘十一’黄金周果然如预言般井喷,成为史上最火爆的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这次井喷是在今年一连串的天灾人祸打击了公众的安全信心、大面积财富缩水打击了公众的消费信心、假日改革之后十一黄金周井喷预期导致公众尽可能出行回避的情况下发生的。2007年以取消五一黄金周为核心的假日改革脱离了实际,已经被证明成为事实。假日改革确有再度讨论的必要。决策者应该知错就改,恢复五一黄金周——把被损害的社会福利还给大众!”“因此,在没有切实有效的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哪怕取消一个黄金周,都不但不能‘分流泄洪’客观存在的庞大出行需求,相反更是等于人为制造大众出行需求的‘堰塞湖’……何况,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城市化、社会转型大幅推进的背景下,取消黄金周只能是以牺牲民众的幸福与现实福利来暂时消弭矛盾,根本不可能解决所谓黄金周长假制度最突出的弊端——交通和环境保护的困境。”
综上所述,“五一”黄金周应该重出江湖,通过黄金周旅游消费将起到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恢复“五一”黄金周可以在不增加社会总成本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大众的休假权和满足其对长假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7。
《旅游公报》,国家旅游局,2005,2006,2007。
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 《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第51~55页。
李幼常:《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6年第11期,第12~18页。
赵英鸽:《关于旅游黄金周制度的经济学思考》,《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
金榜:《科学休假——假日经济的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4期。
刘琴:《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旅游发展因应对策》,《江苏商论》2008年第9期。
刘文涛:《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及旅游产品应对策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4期。
朱剑红:《法定节假日为何要调整》,2007年11月10日第005版《人民日报》。
朱剑红:《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获大多数人支持》,2007年12月17日第002版《人民日报》。
关于“黄金周”调整方案的思考,2007年11月9日第006版《光明日报》。
祁颖:《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旅游业新格局》,2008年4月25日第009版《光明日报》。
范非:《节假日调整旅游业咋“变脸”》,2008年3月31日第B02版《山西日报》。
东民、博飞:《多数老百姓希望保留“五一”黄金周》,中国网 http:///。
蔡华锋:《专家乐观估计“十一”黄金周还能保持十年以上》,2008年9月10日《南方日报》。
何忠洲:《长假之痒:黄金周存废之争》,《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4月30日总第321期。
刘思敏:《假日制度变革:需要制度设计想象力》,2007年3月《中国旅游报》。
刘思敏:《假日改革的三个疑问》,2007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
蔡华锋:《临时性恢复“五一”黄金周》,2008年2月13日头版《南方日报》。
刘思敏:《黄金周能否被替代?》,《旅游学刊》2008年第6期。
刘思敏:《恢复五一黄金周,疏通出行需求“堰塞湖”》,《环球游报》2008年10月。
『陆』 2011年到2016年有哪些重要事件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材料的内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