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旅游设施建设中应当注意协调哪些方面的关系
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打造一批新型主题景区和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百镇千村、古村落旅游区和田园综合体,形成一批乡村国际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特色餐饮美食和精品文化酒店,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产业。
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推动工业、农业和交通、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全新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扩展阅读:
推动旅游业资源优化配置、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在规划、培训和发展绿色旅游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建立多种类型、不同主题的永久性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开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国家及地区的多层次、多形式旅游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开辟“一程多站”邮轮旅游航线,共同推动海洋旅游发展;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在旅游投资、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激发创新活力的合作机制。此外,开展持续深入的国际市场开发,引进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学习借鉴国际旅游开发和管理运营的先进经验。
❷ 旅游业公共关系中需要协调哪些方面的关系
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打造一批新型主题景区和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百镇千村、古村落旅游区和田园综合体,形成一批乡村国际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特色餐饮美食和精品文化酒店,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产业。
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推动工业、农业和交通、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全新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扩展阅读:
推动旅游业资源优化配置、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在规划、培训和发展绿色旅游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建立多种类型、不同主题的永久性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开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国家及地区的多层次、多形式旅游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开辟“一程多站”邮轮旅游航线,共同推动海洋旅游发展;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在旅游投资、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激发创新活力的合作机制。此外,开展持续深入的国际市场开发,引进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学习借鉴国际旅游开发和管理运营的先进经验。
❸ 应从哪些方面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现代化
1.政府可以为旅游营销树立健康的形象,制定长远战略性目标。作为旅游营销的主导型身份,政府应该帮助旅游业树立起中长期的良好形象,为他们制定出具有较高战略性意义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这显然是政府在旅游营销中应该扮演的主要角色,并充分发挥出其作为主导型身份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一些不规范的旅游企业等为了所谓的竞争和生存而不择手段的破坏旅游业,严防它们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目标,从而使得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项目受到不当的挤压而无法发挥出战略性价值。
2.政府可以为旅游业相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当前,我国旅游业和旅游相关的子产业信息不对称,从而让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受到严重影响,其发展的现实活力和长远动力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充当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让旅游业中的主客体、客体和媒体之间、主体和媒体之间的信息实现对等化分布,从而让具有密集型信息含量的旅游产业能够在无形的服务中尽可能地实现信息服务的对称性。
3.政府可以策划一些热点事情来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一些活动的影响。那么,能够组织大型热点活动的身份更好的应该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可以从整体上来规划一些强有力的策划活动和热点盛事,维护旅游地的良好形象。否则,光凭一个旅游企业来承担旅游业的不景气,显然风险是非常大的。因而,政府应该扮演好对旅游业的推动角色,发挥出应有的宣传和策划作用,让当地旅游业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应该利用自身的行政影响力来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提高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效率。
4.政府可以避免当地旅游业中的重复营销行为。在当前的旅游营销中,一些重复繁琐的营销行为屡禁不止,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一些景区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使出各种花招来招徕旅游者,打出各种特色招牌来吸引旅游者,从而让旅游营销行为变得繁琐而成本高。一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恶性竞争而损坏当地的旅游形象。因此,政府应该充当一个旅游营销的主角,对一些旅游项目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和规划,大大减少重复营销,统一规划营销成本,还有利于形成旅游特色。此外,政府的这种旅游营销参与还可以协调各个旅游景点在营销行为方面的不规范性,让它们在相互牵制中获得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从而让当地旅游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❹ 国际旅游业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1、中国外事接待旅游发展阶段(1950~1977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因为出入境管制以及户籍政策管制非常严,加上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出入境国际旅游和国内游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期的旅游特点是以政务寻访为特色的公务接待以及以外交出访和考察为特色的外事接待,有少许商务游,但非常少,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特别是是自己出钱消费的旅游在这个阶段基本不存在。
2、中国旅游业起步阶段(1978~1989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走的是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即采取“积极发展入境游,适度兼顾发展国内游”方针。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央的重视力度很大,相应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大,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使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思路,很快步入了正轨。依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形,采取适合本国状况的发展模式,使中国旅游业在短时期内形成了比较强的国际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
这时期所谓的入境旅游成为外汇创收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改革开放的发展,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选择的过程中,对旅游业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3、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成长阶段(1990~2000年)
步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为了形成全面的旅游产业体系和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本阶段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发生了如下变化:
(1)本阶段旅游业经历了从产业地位确立到培育新的增长点的过程,进一步强调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本阶段是旅游产业标准化的阶段,中国颁布16项旅游标准,标准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服务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促进作用。
(3)本阶段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方针发生了重大改变:除了以往大力发展入境游的方针政策外,提出了积极发展国内游以及出台了组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办法。在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大力发展入境游、积极发展国内游,适度发展出境游”的总体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旅游市场打破了以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单一格局,出现了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形成了入境游和国内游并进的新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相关政策的鼓励扶持,这一时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诞生了华侨城主题公园:包括1991年10月1日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1994年6月18日开业的“世界之窗”;1998年9月30日开业的“欢乐谷”......据统计,1999年,华侨城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11万人。(注:“锦绣中华”开业时间为1989年11月22日)
4、中国旅游业走向成熟、迈向旅游强国阶段(2001至今)
步入21世纪,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素质,使中国由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地方政府也不遗余力的推动、支持。这一时期中国的旅游可以说真正迎来的大发展的春天,很多旅游城市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发展速度非常快,涌现出一批特色旅游城市,如三亚、丽江、张家界等等。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如下:
(1)旅游业由培育新的增长点到培育增长新亮点过程,不仅突出旅游业产业地位,而且表明了旅游业的增长潜力。
(2)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以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格局,特别是国内游被放到重要位置,突出了国内游在总体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最近的五年中,无论是国内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入都在波动中得到快速稳定的增长和提高。
(3)本阶段国家把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2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西部地区和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步伐,2009年年末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支持政策),并且从旅游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旅游基础设施)入手,总体上加强财政性资金和人力投入,从而构筑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合力,呈现出大手笔、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4)本阶段是中国初步走向旅游强国的阶段,为提高对外影响力,中央政府采取政策、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出境旅游人数在最近五年内稳步快速增长。
200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2009年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稳定增长,我国旅游总收入仍然达到了1.26万亿元,增长9.0%,占整个GDP的3.8%。
2009年国内旅游人数约为1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增幅超过15%。
2009年1月至11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15亿人次,同比下降3%:外汇收入约为390亿美元,下降4.5%。
2009年出境旅游人数约为47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
❺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No.1
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旅游将同步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增大,再加上我国日趋快捷舒适的交通体系的构建图,相对稳定格安全的国内社会秩序以及悠远的历史文化,使我国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国家日益受到国外旅客的青睐。
No.2
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
由于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加快货币回笼,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等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全国各省 市 区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可以预见,我国未来将不断强化旅游业的市场地位,继续将其培育为拉动内需,提升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产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
No.3
旅游区域间协调发展重现生机
旅游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指各行政区域加强旅游的联系和合作,以实现区域间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开展多样化特色化的旅游活动,发挥区域间的整体旅游优势。
No.4
国内旅游消费将成多元化趋势
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写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趋于追求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旅游方式,注重旅游过程的体验性。
❻ 中国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回。
2、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答老工业基地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3、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
4、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5、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
❼ 怎样认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2010年世博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世博会不仅对举办地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消费链”,还将对举办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上海位于长江之首,上海世博会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辐射全国。2010年世博会更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给这个魅力无限,前景辉煌的东方明珠注以新的活力。为上海加快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以及旅游和会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世博会前后,上海将以独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现代都市游和周边秀美的江南风光游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据预计,2010年7 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有30%~35%的人会选择在华东地区继续参观游览。 如此大的客流量将会促使上海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幅度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以满足客运要求。届时,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00万人次,建设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年客运量将达到4 000万人次;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辟有100多条线路,并将开辟世博会专用的旅游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据统计,至2010年,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均比2002年翻一番,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2 000亿元,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二)2010年世博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 150多年的历史表明,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还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在当今社会,世博会必将进一步展示新一轮的科学技术文明,继续推动蓬勃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前发展。 利用世博会的拉动效应和聚集效应,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利用世博会项目建设,优化上海市及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借世博会科技交流的平台,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通过举办世博会,广揽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所需人才;利用世博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以世博会展示“中国研发”为目标,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创新活力。 而且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如环保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等等。不仅给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还势必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发展。通过面向世界进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上海将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努力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且带来无限商机,为以后全面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三)世博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具有时代性、独创性和普遍性三个特点。体现了21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要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成为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不仅世博会本身必须充分体现这一主题,而作为举办城市的上海,也必须体现这一主题。 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世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世博会园区通常占地很大,因此各举办城市在修建时,往往将其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结合在一起。上海这次也是如此。目前选定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原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因此,功能改造后,不仅将一举彻底拔掉这个市中心最大的污染源,而且将为广大市民创造高质量的公共活动空间,居民的环境生活质量将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二,举办世博会,将促进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绿化、环保、给排水等——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从而将明显提高所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 园区建成后的世博园区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联供系统,实现多能源的联合供应、储存、再循环的局面。这些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硫化钠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潮汐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不仅实现节能,而且实现能源再生产。
❽ 如何发展旅游业
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按照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岛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精品大景区。把旅游六要素同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会风貌等社会资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创新。从对旅游业的管理上升为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变条带式的管理为板块式的旅游目的地管理,实现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紧紧围绕来秦旅游者需求设计和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第三是产品上的创新。设计培育新的主打旅游产品,探索大型参与式的四季皆宜的旅游项目开发思路。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打造特色节目。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组合新的旅游线路,创建“宜游”发展环境。
发展秦皇岛旅游业,就要实现旅游业的四个转变。
一是要推动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过多关注门票经济,旅游的综合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缺少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没有产生很响亮的品牌效应。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就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整合资源,深化企业改革,培育龙头企业,推行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经营方式,推动旅游向深层次、高效率方向发展。
二是要推动旅游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和深层次利用,多出精品,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从重视旅游接待人次的增长,转变为重视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由单一产业向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促进旅游相关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
三是要推动旅游服务方式由满足旅游消费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不但要重视景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水平。不仅要以外地游客为本,还要以本地市民为本;不仅要以一般群体为本,还要以弱势特殊群体为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还要关心他们的文化利益、精神享受;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满足高质量、高品味的服务。
四是要推动旅游带动作用由注重经济功能向积极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旅游是一项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综合经济产业,旅游优势已经成为一种综合经济优势,它的带动作用除体现在传统的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等综合带动功能。
❾ 如何做到旅游业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